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进步的方向。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和样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一
再担保模式是政府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力抓手,政府作为再担保公司的出资人和管理者,在资本金和代偿补偿方面给予了再担保公司很大的支持。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各方面的支出压力都很大,每年对再担保的资金支持均经过相关审批程序后下达预算指标,不可能无限制地对再担保公司的风险进行兜底。再担保公司应根据财政资金的支持数额,科学设计再担保方式,有效控制代偿总额。
2.2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为克服财政资金有限性缺陷,服务真正干事创业的市场主体,再担保运作模式确定为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模式,并明确了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模式和原则下,再担保公司必须加强再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按照互惠互利和安全性原则开展再担保业务,切实保障资本金安全,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2.3再担保体系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
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资本金的安全。管控得好,就能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管理失控,就会侵蚀国有资本,甚至引发破产事件,危及再担保体系安全。
2.4正向激励的'必然要求。
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就能增强利益各方的工作责任心,减少风险的发生。放松或者放弃风险管理,就会削弱利益各方的工作责任心,甚至出现道德风险,导致事故频发。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二
一是实施行政干预。政府出于急切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强行要求再担保公司为担保机构的不良项目提供再担保,人为增大再担保业务风险。或者随意抽走再担保公司资金,导致再担保公司流动性缺乏和资本收益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弱。二是再担保公司董、监、高班子存在管理能力低下,内耗严重,违纪违法等问题,地方政府未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及时对班子作出调整,导致管理风险发生。三是未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地方政府未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再担保公司问题频发,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出现风险后,又未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化解,造成资金损失。四是未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再担保公司是政策性机构,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出现担保代偿和资金损失是大概率的事,且单靠自身是不能解决流动性缺乏和损失弥补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建立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和担保代偿补偿机制,不断给予资金支持。否则,再担保的职能作用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2银行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银行给予担保行业的合作条件不够优惠。在银再担合作关系中,银行不承担项目风险,不给予利率优惠,不适度放大担保倍数,要求担保机构交存较高比例保证金,这必然会削弱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增大担保行业风险。二是银行推介的项目质量较差。好的项目,银行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不寻求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只有不满足银行直接贷款条件的项目、质量较差的项目,银行才向担保机构推介。这就决定了担保机构经营的是次级项目,从事的是低收益、高风险业务。三是银行对担保项目抽贷、断贷。企业出现暂时性的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出于自身原因考虑,对企业抽贷、断贷,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将风险转移给了担保机构和再担保公司。
3.3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和违法风险。
从风险成因看,包括受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影响出现的经营风险,以及企业违法经营、骗贷骗保形成的违法风险;从涉及面看,包括融资项目的局部风险和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从时间看,包括保前风险、保中风险和保后风险。
3.4担保公司代偿能力不足。
担保公司资本实力不强,外部支持较少,风险管理能力差,担保项目质量不高,代偿率居高不下,自有资金投资失误造成资金损失,都会影响代偿能力,严重者会造成代偿能力丧失。
3.5再担保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一是风控制度不健全、风控标准体系未形成、风险预警指标未建立、风险处置机制不完善,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思想。二是未在尽职调查、项目评审、风控决议、保后管理等环节积极、主动、充分地识别项目、企业、担保公司的各类潜在风险。三是对发现的潜在风险,未采取恰当的再担保方式和反担保措施。风险发生后,未及时进行应急处置,造成资金损失。履行再担保责任后,未切实加强追偿工作,造成债权悬空。四是未有效防止各层级人员的道德风险。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三
会计核算(financialaccounting)是指采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企业的会计人员统一的、系统地记录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以及预算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所产生的结果,作为会计报表,并以此作为事后核算的依据,来考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亏损情况,为企业的决策以及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料参考。会计核算主要有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为了有足够的能力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考验,企业需要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不断的成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对象。比起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就需要注重会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的现代化、规范化的建设。因为规范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现出了企业对于会计管理的全面性与系统化,能够较好的涉及到核算工作的各个方面,更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在会计工作中的情况,从而可以发现问题,降低企业风险,加强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规范,导致没有真正把会计核算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会计核算工作效果不显著,并且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容易给企业带来更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重点讨论了我国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会计核算执行的缺陷。
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不规范之一体现在制度方面,内部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失控,造成大量的企业资金损失和浪费。首先企业没有制定出较好的规范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没有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相关企业制度。会计核算工作缺少规范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会计部门的职权模糊不明确,部门间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混乱,无法充分发挥出会计专业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仍然采用会计人员固定岗位、固定职能的工作制度,例如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不符合相关的会计管理要求,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导致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再有就会计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性不高,部门之间缺乏交流。
2.监督职能的弱化。
缺少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没有设立相关的专门监督部门。所以容易导致企业的领导在管理会计人员时没有做好应有的管理反而还妨碍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因为缺少监督机制的制约也容易导致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例如,管理者越权行事,挪用企业资金,为了保密而私底下贿赂工作人员,制作假账,使得会计账面的失真,反映不出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会计工作中的计量验收、成本核算、财务审查等都缺少有效的监督。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核算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对企业带来的作用,影响企业在经济活动上的决策。即使企业存在内部监督部门,但是工作重点只集中在事后监督,监督上的延后性,使得会计核算的监督没有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最后是企业缺少经济责任追究制度,粗放式的会计核算。导致了企业内部会计科目的不规范,相关税务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散漫,因为企业认为不存在内部建账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增值税发票方面的建账。
3.企业领导认识不够。
企业领导可能对会计管理意识不高,把会计核算工作简单的看做是算账和记账的任务。不能够促进会计核算工作与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在对于会计人员的聘用方面,没有采用具有专业会计知识的人员,或者利用职权之便,给关系好的人员安排会计工作,导致了会计人员安排上的随意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低质量和低效率。还有存在某些规模小的企业,资金不足,所以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较低的现象,甚至没有要求持相应的会计资格证上岗。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人员财务意识低下,专业知识不够高,会计管理能力和处理风险上的能力过低,只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程序,致使了企业管理手段落后,方法陈旧,观念保守,与现代会计核算观念差距大,工作不规范,在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中不规范,例如会计报表格式不规范,导致核算工作难度加大。因为会计人员对于相关会计制度规定的不了解,所以在账目的核算以及审批手续不符合要求。即使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的员工,也会缺乏创新意识,危机感差,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
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
1.建设规范的、现代化的企业核算工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超前性也日益增强。企业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核算科学手段,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机会。有机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目前我国企业主要采用董事会管理制度,所以企业的董事会可以直接委任一名总会计师,主要负责会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好的确保会计资料和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并且企业董事会应该放权给总会计师,根据会计工作上的需要,成立会计核算的部门,每一个部门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人,下设具体的、负责不同工作部分的会计,例如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收入支出会计等等。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2.转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重要性,会计核算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情况、经营行为的成果、缴税情况等。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会计法律制度规定,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督促会计部门加强规章制度和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使之成为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部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进行会计监督,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同时,实时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舞弊行为的存在,内部监督工作应该渗透到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及时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评价,反馈给上级部门,对于存在不规范的工作应该给予公开批评,根据情节的严重性,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力,提高会计人员你的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当务之急就是规范企业在招聘员工方面,从源头上确保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因为会计核算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关系,所以企业应该投出必要的资金,替企业招纳具有高专业素养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加强培养员工在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知识的方面,并且能够与会计专业知识灵活的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需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在办公非自动化条件下,想要运行现代化管理会遇到到更多的困难,无法实现现代化管理控制。所以企业临到要具有现代管理观念,为会计部门更新、配置必须的设备,目的是要使得计算机技术能够运用与会计核算工作去,及时更新财务软件,为会计审核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保障。同时也要注重会计人员能够较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会计核算的工作,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经费来进行员工计算机方面的培训。
四、总结。
会计核算工作体现了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情况,始终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会计最基本的工作,充分体现出了会计核算的反映职能,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上的规范性。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在会计核算工作上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云.探讨如何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江苏商论,2011(,15):196.
[2]王庆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国外资月刊,(,7):114.
[3]张英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商贸,(,15):40,42.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四
在对智慧城市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安全问题,这是重中之重,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所以一定要提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忽视安全问题可能会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与8月份颁布了《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了一些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政府方面出台相关的规定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同时还需要注重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安全,还建立起了城市网络安全保证体系,保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总之,颁布的通知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智慧城市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指导。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五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效益是信息化管理的内因和动力。有效益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业务人员的支持和拥护。效益不仅是评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以往和今后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像企业中的一根链条,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是这个数据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引导企业向高效率、柔性和自动化、高敏捷性、现代化方向发展。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软件产品、硬件设备、网络设施、系统集成、管理咨询、应用实施等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六
针对以上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思想意识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发展方向和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让企业了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是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人才建设也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企业中高层应该对人才予以充分的重视尊重。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大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增强信息化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三是增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耗费大、时间长工程,需要保证足够的投入才能让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合作力量,合理对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有目的,有阶段地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切不可盲目求急。四是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将施工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从原材料采购到工程施工,从工程设计到工程验收都要建立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通过一体化体系,可以从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及时发现工程隐患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提高工程效率,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保证。
4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工程施工企业重要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的有效方式。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各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实际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2]陈凤美.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信息化管理[j].城市建设,(9):88.
[3]杜海焦.对施工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几点见解[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31):1318.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七
摘要:再担保是指为担保人设立的担保,是再担保人对原担保人信用的增级或信用损失的弥补,也为维护与实现债权人利益起到保障作用。防范再担保业务风险,是维护再担保体系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再担保业务风险主要来自于政府、银行、企业、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各个方面。因此,再担保公司要认真分析风险来源,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风险管控,促进再担保体系良性发展。
关键词:企业信用;再担保;风险管理。
1再担保的定义、业务分类与职能作用。
再担保是为担保人设立的担保,其基本运作模式是原担保人以缴付再担保费为代价将部分担保风险责任转移给再担保人,实质是再担保人对原担保人信用的增级或信用损失的弥补,也为维护与实现债权人利益起到保障作用。它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种制度设计,是用再担保这一新兴金融工具来完善担保体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探索创新。再担保业务包括增信型再担保、分险型再担保和流动性支持再担保三种类型。增信型再担保是担保机构在银行等资金方不能获得足够的授信而借用再担保公司信用的再担保形式,再担保公司代偿后有权向主债务人和担保机构追偿。包括一般再担保、附条件连带责任再担保、代开保函、溢额再担保等业务产品。分险型再担保是担保机构将担保业务的一部分风险实质性转嫁给再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代偿后只能向主债务人追偿。当主债务人破产后,再担保公司承担协议约定的代偿损失,包括比例再担保、联保、分保等业务产品。流动性支持再担保是担保机构流动性不足时,再担保公司直接向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或者引入第三方机构向担保机构提供资金的再担保形式,包括债权转让、委托代偿等业务产品。再担保对担保行业起着稳定器和放大器的作用。第一,为促进担保行业发展,积极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争取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二,为维护担保行业利益,积极向银行等资金提供方争取最优合作条件;第三,以再担保业务为纽带为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分险服务,对担保机构业务进行规范和引领。以降低担保行业风险,提高担保行业融资担保能力,促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高质量发展。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八
摘要:企业集团的建设离不开有秩序的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集团将信息化建设延展到了企业的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的效率,管控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企业集团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将从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入手,浅析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企业集团在税务管理方面进行的信息建设过程,提出合理性建议。
企业集团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企业集团的管理也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重点,企业集团必须重视管理[1]。税务管理也是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应该与信息化联系在一起,进行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对企业集团的成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将企业集团成员的具体信息,比如成员企业的纳税名称、成员企业各自的税号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内容更要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同时税务管理要想顺利的进行,还需要对税务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包括集团的管理层信息、总部负责人的信息等部门的管理[2]。信息化建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权限处理,使各部门无法越级查看一些关键信息。
(二)税务事项管理。
信息化建设应该将企业集团总部以及企业集团成员的报表进行汇总,在信息系统中采集涉及税务事项的报表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明细的数据采用一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各企业的各个税种的金额,根据这些金额以及纳税调整体系,自动生成纳税申请表,同时要使这些表格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要求,建立起一套有规则、系统的税务事项管理体系,提高报表的真实性,提高企业集团税务管理的效率。
(三)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的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实施后,会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率的操作流程,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流程中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该编制重大事项税务管理的流程,也就是说需要设置相关的流程,使得当重大涉税事项发生后,税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将事项具体的资料输入信息系统,将这些事项进行分类,按照事项的重要程度以及所属的性质分类,通过数据库进行系统的分析或者像外界人士寻求帮助,可以更加针对性的处理税务事项[3]。
(四)数据分析功能。
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要有层次,应该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查询,系统性的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输入与计算,对各项数据指标设置临界值,当计算数据超出临界值,自动的发出提醒,税务管理人员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促使企业集团对各项活动进行调整,有助于管理层进行正确适合的决策。
(五)交流功能。
税务管理系统应该设立互动平台,使得企业集团与企业集团成员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将税务规则的调整及时的传达到集团成员,集团成员也可将各自税务资料以及纳税情况及时反映给集团总部,使集团总部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目标应该与集团成员的税务管理目标一致,虽然集团的税务管理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集团与成员之间税务的制度管理等税务事项的管理,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要以此为建设目标,应该使集团与成员企业共同达到控制住了风险,减少了税务管理的复杂性,减少了人员的成本以及及时纳税[4]。
(二)制定符合实际的策略。
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必须结合企业集团内部的情况,针对企业集团以及企业成员具体的分析进行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成员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以及服务,就会导致成员企业的纳税种类也不相同,同时,成员之间各自的税务管理水平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企业集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系统性的以及有区分的进行信息管理,在集团企业和成员企业内部同时设置信息化平台,选取个别的企业进行实验,试验一下成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三)选择合适的软件。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软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企业集团的系统进行判断,如果企业集团现有的'erp决策管理系统已经趋于完善,那么企业集团可以选择在现有的erp基础上进行税务管理的拓展,如果企业集团的erp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就使用单独的系统与之前的进行连接。另一种是判断成员企业的产品是单一还是复杂,若成员企业的产品趋于单一,那么使用现有的管理系统来进行开发就可以,但是如果成员企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使用现有的来进行管理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就需要重新选用单独的软件进行管理,将之与之前的系统建立连接。同时,企业集团的税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向其他已经成功的企业进行学习,吸取其他集团的经验教训,使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
三、结语。
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集团应该不断的学习信息化建设技术,完善信息化系统,将之运用到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中,使税务管理更加的简单,降低税务管理的风险以及成本,使企业集团和集团成员都可以健康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九
面向市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银行系统信贷评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企业信用标准体系、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体系、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提升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具体为完善六个体系。
信用标准(creditstandard)是指当采取赊销手段销货的企业对客户授信时,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要求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坏帐损失比率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评级等级,具体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从”aa”到”ccc”等级间的每一级别可以用”+”或”-”号来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高低。如aaa级的含义就是“信用极好”,表示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具有优秀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企业信用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对客户信用申请的批准与否,是企业制订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环。
企业征信是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所处外部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偿债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企业征信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对履约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测定,它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务。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保障体系,及时揭示和预警信用风险,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互联网是目前最好的传播平台。其优势是传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时更新以及查阅检索方便等。其次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企业信用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来看,应该及早着手建立全区联网甚至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状况咨询系统,以方便广大用户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
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层级结构。应该成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企业信用自身、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企业信用网络平台建设等。同时由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信用信息采集鉴别和传播机制,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传播和全方位供给。大型企业内部必须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以协调本企业信用管理事务。
1.市场化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形成信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
2.法治化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要在国家有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同时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赋予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根据实际制订符合地区实况的与信用建设相关法规条例,推动企业信用状况在法治化轨道上逐步改善。
3.系统性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第二,需要从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交换、信用信息消费以及信用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4.“三公”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尤其是信用评价环节一定要贯彻公正原则,防止由于某种经济利益而扭曲评价结果;在信用市场监管和对失信行为的处罚方面要坚定贯彻公平、公开原则,以推动企业信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1.诚信文化建设。企业信用建设的根本环节是对诚信文化的传承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办企业的基本准则,不断培育信用文化,让诚实守信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
2.法律法规建设。法治的完善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是现阶段企业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信用机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3.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评判一个企业是否诚信,诚信度又如何,这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实践来看,一个企业未来是否诚信,我们很难准确判断。但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过去的历史史信用记录,量化其诚信度。因此,建立信用评价标准的目的是通过考察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来对企业将来的信用行为进行预判。
4.信息平台建设。对于企业信用信息的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畅通的信息系统来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并作出是否能够履约、履约的能力如何的判断。因此,只有把企业信用状况统一集中到同一能够方便查阅的信息平台上,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建设。监管和服务,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企业信用标准需要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主持并会同行业协会来制订;信用评价的实施都需要市场中介机构去完成;企业信用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政府、中介机构、自律组织、企业员工、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的监督。
6.构建信用促成维护机制。如果没有“守信者受保障、失信者受惩罚”的机制,企业信用建设将是苍白的、空洞的说教。因此,企业信用建设中,必须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受损”的现状,形成信用资产保全机制,提高信用资产的收益;形成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增大失信者应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7.培养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法治意识和履约能力,这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8.打造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公众信用三大块,三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就必须提高政府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政府信用包括执法效率、执法公正、执法能力等;公众信用又含盖公众的基本素质、知情权的保障程度、正义感和维护正义的能力等。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
1、会计信息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企业管理的潮流为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相互结合,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中所应用的业务流程的基础,更是企业用来执行企业内部活动的依据。企业财务活动的一切信息都是由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进行控制的,对企业经营的控制以及预测、控制都能做出一个全面的统筹。所以说,为了使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提升,就必须将企业内外部财务的信息共享与有效利用达成一致。在企业一个实际的环境下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这样的方式而产生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它将信息流同步化、财务管理以及物流等相互联系,其具有组织弹性化的特点,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特定的环境下构建了信息系统,为了使企业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企业财务信息比以往更加全面、具体,就必须使用信息技术。
2、内部控制。美国颁布的coso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方法,其在制定相关内部制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效率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目标而制定的。从宏观的角度讲其具有五大部分内容: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五部分内容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体的企业基调,企业的内控能否有效实施,与环境控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人员的管理是环境控制的关键,因此首先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诚实信用,只有有了信用才会有秩序,企业和社会才能稳健地发展;注重人员的胜任能力,在人思想观念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胜任能力;管理层不同的经营理念与风格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果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经营决策,控制环境就得不到正常的运行;一个明确的组织机构,才能引导企业的各个管理职能将其作用进行有效发挥,因而完成企业管理的目标;划分权责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每个员工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政策,注重员工的选聘、培训以及评估考核等政策。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使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胜任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是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所在。
(2)评估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为了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使用企业内部管理以往存在的舞弊现象进行评价、识别,使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到最大限度。
(3)信息与沟通;其是由内、外部信息与沟通所组成的。
(4)控制活动主要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分析研究耿荣(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将企业的内部控制视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都是在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实施的,企业的命运与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与企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将逐渐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分析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12-0246-01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文件记录、内部稽核以及资产与记录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控制。
(5)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
1、会计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信息化实现了现代企业无纸化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内控机制与企业体制有一定的联系。互联网内部的控制、交易等都可以促使企业内部持续发展,使更多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和完善。
(1)企业内部控制由以往的控制和命令转化到协调和集中。对企业使用不同的分工,帮助企业在整个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更使企业在转换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太过集中的职责会造成不能有效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的现象,不能及时制止高层管理人员的务必现象或者一些不遵循规则的现象。这很容易增加出错的几率,也会同样增加企业内控的风险,影响企业内控进行有效运行。
2、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从以往的顺序化转化到并行化。并行化的主要特点是在对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的时候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围绕着成本控制来进行实施的。在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也可以使用同一会计信息,来监督企业的销售、生产、预测以及供应等工作。但同时也是因为信息的共享性也是舞弊的几率有所增加,使信息的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3、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协调。网络引入到信息技术当中,促使更多的外部人员介入,共享企业内部信息也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漏的风险。所以说只有经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才能将内部控制更好地实施。其次是,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柔性管理作为重点,内控制度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环境中应该与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能将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因为内部控制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协调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市场经济转型,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也必须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迅速实现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就必须进行及时的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自我调控。会计内控是企业进行变革的重要部分,会计内控的高效实施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循环效率,在良好的资金循环下,企业的各部门将产生良性交互性交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变得更强。
1.当前会计内控存在的问题。
会计内控环境差主要还是由于国内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经验不够且缺乏意识导致的。当前,国内的一些企业谋私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会计内控无法实现。相比于国际型的企业,国内的'企业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松散的管理也是直接导致会计内控环境变差的重要原因。
1.2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内控环境差的因素,会计管理不严谨,因此导致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不够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账务记录不够真实,且账实严重不符,因而无法准确地实现企业的运营能力评估,对于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也无法准确地进行分析。会计信息失真是非常严重的管理问题,会计信息不真实所计算得到的企业资产和负债也不真实,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较差。
意识是行动的基础,在企业的运行上也是同样重要的。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的薄弱往往会使得其他企业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地位。风险意识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管理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复杂的市场环境特点,对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而这些都意味着企业在面对竞争和风险时能够化险为夷,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当下,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的缺失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不够严谨,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继而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降低。
2.1强化风险意识。
强化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是实现内部有效控制的关键。强化风险意识就是让管理者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了解企业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要想实现风险意识的提高,就必须对当前复杂的市场进行分析,分析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机遇。对企业内部控制而言,可以通过授权控制的方式来实现内部风险的降低。通过对每一笔财务收支进行层层授权把关来实现财务收支的严格控制,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提高。这种分层授权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对会计信息的记录准确性实现控制,还能方便管理,完成责任到人的职务分配,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合理的管理。
2.2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优化企业内控环境的关键是做好以人为本,企业的每一位工作者都是环境的主体因素,这些基本单位的有效管控就是内控环境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实现内部环境控制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筛选上人力资源应该严格把关,为企业选择优秀的员工。选择优秀的员工并不是一劳永逸,还要对职工进行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让职工能够独当一面,实现业务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素养进行提升,对会计事务的处理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影响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能力,对会计人员进行明确的奖罚实施,使其工作更加负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2.3实现会计核算自动化。
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已经逐步实现了核算自动化。在会计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使用方面也建立了健全的制度和规章。会计核算自动化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对会计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要求也较高,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仔细认真地进行会计数据的记录。会计核算的自动化必须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因此相比于传统会计,会计自动化能够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记录,更加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自负盈亏能力的明晰也是企业扬长避短,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
2.4重视内控制度的完善。
任何管理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制度,遵从制度才能实现有序管理,因此拥有一套科学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内控时必须要进行相关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明确会计责任落实,会计工作分工,对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都要进行职能划分,对相关部分的责任人也要进行确立,有效实现会计内部监督和控制。对领导工作者所负责的部分也要进行明确,避免责任推诿,各个负责人必须保证各自的员工工作水平。对出现的制度缺陷要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加强外部审计,进行科学的调整。
综上所述,对企业会计内控的加强必须先从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做起。在相关内控方法的实施上,首先要做好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调节,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加强对人才的监督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对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另外,在会计内控时还要及时进行会计核算方式的更新,进行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自动化管理。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中更加小心仔细,通过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管控能力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赵涛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庆阳石化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金钊,刘一鸣,丛明仁等.探讨加强企业会计内控的具体方法[j].消费导刊,2016(07):240.
[2]王继苹.加强铁路企业会计内控的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6(04):297.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二
1、缺少约束机制。
对业务经理的约束机制和监督作用无法进行正常的考核,无形之中给一些部门经理有了“自我发展”的机会,用钱随意性较大,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电力企业亏损严重。
2、资产流失严重。
一直沿用传统的记账法,所以资产短缺、毁损、滞销、报废或积压等问题时有发生,资产流失惨重。
另外加上线路改造费用和设施维修费用等,致使企业存在潜在的亏损。
3、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二是就目前来说电力企业“账实不符”现象大有“人在”,固定资产和存货没有能够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固定盘点,就更不用提年清月结,致使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混乱。
四是由于电力企业管理者自身不正当的追求业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更有甚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政绩”也暗示企业做假账,会计人员迫于多方压力“编撰”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混淆是非,对电力企业的是个“误区”。
4、会计监督“失效”。
一是财务收支失控、电力企业私设“小金库”现象存在。
二是存在会计工作无章可循,出现不完整、不真实会计数据,最终出现财务报表的不真实。
三是会计工作由于领导的不重视,企业会计工作缺乏权威性与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会计内部控制作用。
四是部分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忽略了《会计法》的强制性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有时存在个人利益或者领导意图,出现会计数据的人为造假。
新时期的电力企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章立制,强化财会部门的管理职能,对电力企业发生的一切有经济往来的事务进行参入管理,并在管理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化解各种风险。
一是事前参入内控。
在电力企业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相互预防、相互牵制的“互控体系”,在互控体系中确保财务控制手段能够参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内部岗位;二是事中始终参入内控。
在日常会计业务核算的基础上,加强对日常业务核查力度,建立“以堵为主”的财务管理防控网;三是事后参入核实评价。
由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牵头,会同企业内部水平高、业务精、有正义感、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组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核评”委员会,定期对内部控制落实情况进行核查与评价,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
一是在物品采购环节,由相关部门牵头,会计跟进采取“库存定额”方法,确保库存定额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在记账准确、确保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根据账面库存量情况决定采购量。
由会计和相关部门定期制定销售计划,并报高层管理者召开“计划审题会”审核,确保整个经营过程都在企业管理层的计划管理范围内;做到货销款到,并于会计及时核帐对账。
三是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货币资金流量的控制,同时对所有付款业务都需要经办人员签字,经过会计人员的审核后,报分管财务人员签章,最后由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方可到出纳员处领款。
新时期电力企业财会队伍的素质要与时俱进,方可不被时代淘汰、落伍。
又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管理策划等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加进修和继续教育,只有这样的财务人员才不会落伍,因为锦绣和继续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过程。
一是针对新时期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状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设置相对独立的、有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了这个内审部门后,要根据业务特点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额营销业务进行审计,并做好审计报告呈交相关管理部门和有关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依据。
二是要加快建设电力营销系统的内部集成、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的内控管理工作,同时内控部门要监管审核结算电费和汇总电费的过程,便于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指导。
考核与评价是对企业业务的核实和评定,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督促企业各级管理者、执行者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和手段,是领导认定部门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的管控职能调查与评价。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三
电力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环境,供电企业若想制定电力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首要任务就是对原有制度的深入改革。清除原有制度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阻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精简原有管理链条,提高电力营销对于市场需求的嗅觉灵敏度以及反应速度。树立全新的营销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主导,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以此为指导才能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为保障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供电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理念体系[2],这不仅可以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也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企业作为营销大户,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用电需求,才能明确改革的方向和阻碍因素,增加改革的信心和动力,才能不断完善供电工作,促进供电企业改革的深入,带动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
2电力企业应提高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电力企业作为服务大业,应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指导,不断完善电能产品的质量。电压和频率是体现供电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若供电企业无法保障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性,则会对用电设备造成很大影响,损害用户的利益。因此,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的制定,在重视营销手段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电能产品质量的提高,提升输配电设备性能,对电网进行合理的改造,加快电网结构的优化,增强输出电能的.质量,提高电压合格率,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令用户满意,最大程度地保障用户利益才能促进供电企业健康发展。
3完善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力营销管理的工作也逐渐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不仅仅有助于提高营销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营销管理的水平。但是目前电力企业中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十分完善。电力营销系统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导致营销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比较多,因此而造成的信息丢失,给电力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影响到营销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中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可以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造成供电企业信息丢失,营销工作受到影响[3]。综合以上因素,对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系统的完善工作越来越紧迫,供电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对于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给予充分的财力支持和人力支持,积极完善出一套实用性强、安全性好、高度适应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以保障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4提高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人员素质。
供电企业作为服务行业,应树立起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营销管理人员应起好表率作用,充分认识到营销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电力企业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营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各种相关的培训,进一步提升电力营销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营销素质,以及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电力营销人才,逐步提高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营销人员只有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困难和需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营销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营销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通过营销理念的引导,不断完善营销工作。
5结语。
供电企业作为国字号能源大行业,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制定好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质量,树立完善的服务理念,构建合理的营销信息系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反应速度,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四
20xx年10月国务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空前重视,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性并相对规范的信用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20xx年,重庆政府将社会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块,并率先启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牵头责任交给了市工商局。近几年,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重庆市工商局积极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工商牵头,各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对于当前国务院和其他地方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0xx年,重庆市工商局争取政府投资1136.9万元,依托已经形成了三级联网的工商业务系统,开发并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横向上,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分别以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为中心,与市级部门或区县部门相连;纵向上,依托工商业务系统,实现工商三级联网;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技术上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征集和共享。
(二)建成庞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记、执法业务数据位基础,以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信息征集目录,采用ftp方式、电子表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公用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征集整合信息,形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截止今年7月底,联合征信系统已征集来自63个市级单位和40个区县的企业信用信息1890万条,其中工商以外部门的信息占55.5%。
(三)建立多种信息公开渠道。
在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政府部门可直接访问联合征信系统,根据权限,查询信息;在市工商局和40个区县工商局,设立对外查询服务窗口,社会公众可提交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申请,免费查询相关企业信用信息状况,获取信用证明;在互联网,社会公众可访问重庆企业信用网,免费查询企业身份信息。
(四)建立广泛的信用制约机制。
在市监察局和发改委的支持下,20xx,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应用试点,对存在不良记录的投标企业,给予制约;20xx年,与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导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黑名单信息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主动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税务、人社、法院等部门先后将信息应用到开展税费清查、社保查补、劳动用工清理等社会管理活动中,两江新区等经济开发区、各级政府应用到招商引资活动中,银行应用到信贷业务工作中;倡导市场交易主体查询对方身份、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社会信用意识大大增强,近两年企业信用网、联合征信系统内网访问量以及信用证明出具量每年呈几何数上升;二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等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试点领域的经济秩序明显改善,串标围标现象明显减少;三是社会管理程度明显增强,仅20xx年,市地税局在股权转让环节税费清查中查补增收税费4816万元,人社局企业参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债务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重庆做法的启示。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重庆市工商局利用现有的三级联网的业务系统资源,和掌握的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打造的重庆市联合征信系统,成为重庆市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
(二)建立部门征信联动工作机制是关键。
信用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信息征集、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我国的信用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各个部门或系统都有不同的信息保密规定,信息开放非常有限。如检察院的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住建部的施工企业的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信贷数据库,都严禁对本系统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门信息封闭加强信息征集整合,必须建立畅通征信联动工作机制。
(三)畅通的公开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础。
畅通的公开渠道是保证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多种公开渠道催生了社会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庆市工商局还将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延伸联合征信系统的网络触角,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在全社会的公开共享。
(四)信用信息在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脚点。
将的信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信用信息资源发挥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重庆的实践来看,信息使用可以应用在“公共资源交易、国家优惠政策享受审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招商引资、行政许可以及政府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并通过“量化评分、一票否决、信用评级、信用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争取政府支持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信息征集、公开共享的工作规范,争取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写入政府的《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督管理办法》等业务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招投标、食品药品安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争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发改委的支持,将信息征集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息应用分别纳入政府、纪检监察的工作督察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息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行。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当前,工商系统已经建立国家工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五级联网系统,掌握着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资源,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对工商信息资源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在建立全国征信平台的建设上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议工商总局争取工作主动,取得国务院支持,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国家信用信息资源库,在省级及省级以下,以工商局为中心,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信息资源分库,汇集到国家工商总局信息资源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源库。并以互联网为依托,反馈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共享。
开展工作调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征集系统和信用信息库建设情况,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指标体系,实现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一盘棋。
(三)建立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
在当前我国部门信息公开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形成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以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的征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立法立法进程,将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义务纳入法律范畴;二是将信息征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开展督察。
(四)强力推行信用信息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一是争取国务院以文件等形式强制规定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使用信息资源库,并综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失信行为给予制约,形成跨部门的“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二是推动信用报告、信用评级等信用产品的研发,推行信用产品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使用;三是以信用评价为基础,推行行业信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五
现阶段,因为当代物流提供的服务、成本、速度等对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各企业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均逐渐利用了逆向物流行业中的差异化服务模式。具体而言,即为同资源的替代、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质检、退回、再加工等活动。
一、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逆向物流的运作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企业绩效能力的增强。因为消费者在把不满意产品退回至连锁零售企业之后,这部分产品通过连锁零售企业进行逆向物流信息的操作处理后退回至原供应商手中,再进一步追溯到生产制造商,整个退货过程和传统的产品截然不同,然而其所耗费的单位成本却远远超出传统物流。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跨境连锁零售领域的巨头陆续涌入中国市场当中,进而造成零售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为了抢夺顾客,很多企业一再放宽退货政策,尽管这对于连锁零售公司推行差异化服务策略、摆脱恶性竞争局面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这一策略也提升了企业退货的物流成本。此外,因为连锁零售企业的外销产品大部分为日用快消品,消费群体的消费手段大多为冲动式消费,如此一来便造成了退货率的迅速攀升,但无论如何最终的'成本也是由连锁零售单位自行承担。2.逆向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缺陷。首先,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系统的平稳运行。各企业的逆向物流是否存在,并非是由广大消费者直接决定的,而是各大供应商所掌握的。这是由于众多消费者按照自身的需求特点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是否需要退换货等,但支持充分退货理由的通常为产品质量所致,所以产品质量的根本负责人——供应商直接决定了逆向物流的出现可能性。其次,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拥有明显的复杂性特点。连锁零售业面对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迫使零售商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同时消费者差异化的消费行为造成产品因质量瑕疵或盲目交易等因素而被退货,提醒企业合理制定自身的退货政策。
二、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1.尽快形成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国内零售企业逆向物流问题的出现根源与最终责任都在于供应商,然而这并不代表连锁零售企业能够完全逃脱对逆向物流的所有责任。这是由于连锁零售企业本质上是面对广大消费群体的服务型企业,它们的绩效水平是由众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满意度决定的。所以说,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和供应商之间就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问题展开有效交流,互帮互助,从而大大提高消费者们的满意程度。2.推行逆向物流外包运营战略。因为逆向物流并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物流活动,当中涵盖了支撑逆向物流运行的绿色环保理念等诉求,要求政府机构从社会化物流角度出发制定各项物流规范,并且从有效提高能源的转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利用等角度设定更加合理的经济目标。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严重欠缺独立投资专业化逆向物流设备的经济预算,而且在逆向物流运营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把零售环节的逆向物流外包至第三方物流单位是每一个连锁零售企业的有利选择。推广逆向物流外包策略的意义在于:其有助于物流管理成本的削减,减少退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与费用,增强物流管理能力并降低运行风险。除此之外,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也可以同连锁零售商间签署产品回购计划,从而得到回收商品的处理权限,有效提高逆向物流的总体运作能力和有效性。3.进一步健全内部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第一,构建更加有序的逆向物流操作体系。这一点需要各连锁零售商加强对逆向物流的售后服务、退货质量管理,最终使得逆向物流的强度大大下降。在和供应商或制造商协商好具体退货标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防范不合格产品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当中。其次,进一步规范退货政策,构建更加专业的退货处理点。其中,退货点主要负责下属店面的退货接收、质量检测等工作内容,借助对这部分产品的分类,进一步弄清楚本身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产品,最终进行报废操作或者向供应商索赔。此外,退货点也必须不断增强逆向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为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在对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述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作者:郑业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六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成本管理监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所供职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正在进行专业化子集团的横向整合,经过整合后专业化子集团行业地位就更加突出,这种跨地域的整合和产研结合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通过对专业化子集团生产经营环节成本控制进行分析,论述了如何建立专业化子集团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的竞争,而产品价格的竞争实质是产品成本的较量。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监控网络体系,集团化公司要实施这一监控体系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成本管理的权限,只有把握好集权管理与分权控制的度才能使集团成本管理上下贯通。高度集权不利于改制单位积极性的发挥,过度的分权又不利于集团目标成本实现,同时,也有碍于集团经营战略的实现。要做到“控而不死,分而不乱”,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处理集团整体发展与成本管理的关系,做到整体与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二是做好集团经济决策和成本管理调控职能的统一;三是不断优化集团内部资源的配置效果,使产品质量成本与效益达到最佳化。
集团公司把产业和产品相关联的成员单位组建为专业化子集团,这样的横向整合使内部资源更加集中,消除了内部竞争,增强了市场话语权。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将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盈利能力。整合后的子集团主要优势在于细分的市场领域拥有经营规模,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综合的经济实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优良的装备。这些整体优势绝不能在微观管理上弱化,更不能在成本管理约束上软化,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集中宏观决策权利,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监控职能,实行适权控制、标准成本、总量分配的经营管理模式。
适权控制,是指合理划分子集团与下属单位的成本管辖范围,实现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明确职责,适权控制,考核到位,分配合理。
标准成本,是指在理想的效率状态下,确定的各项生产资源的消耗量或消耗定额,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产品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考核单位的主要分配依据。
总量分配,是指子集团根据完成总量指标的.多少决定各单位分配工资总额。从而把职工工作量的考核具体量化。
(一)以供应商整合为基础,做好采购环节监控。
子集团的成立属于同一行业内的整合,供应商也基本相同,通过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将采购权限集中,使分散的采购量集中起来,以此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从分散的采购向集中采购转变。对供应商进行整合,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以后,对主要材料供应商进行筛选,淘汰部分供应商,由经销商采购向直接厂商采购转变,并与主要厂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争取优惠的价格和付款政策。通过对整合前单位采购管理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吸收双方的长处,建立采购制度,将集中采购、招标采购、货比三家等方式详细明确,确定各自的采购权限和流程,进行规范,便于进行监控,使采购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以研发设计资源整合为基础,做好成本设计环节监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研究和开发活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产品的成本构成主要是由设计阶段来完成,成本的控制首先应该从目标成本控制来进行。专业化子集团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产研结合的模式更应发挥各自的优势,打破原有成员单位人事格局,对开发人员在集团层面进行整合,发挥专业优势。成立专业化的新品研发小组,根据产品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设计、生产、服务与退出阶段的“产品生命周期”,制定产品目标成本。在产品研发阶段运用专项奖励考核制度,激励研发人员树立技术领先理念和目标成本理念,以寻求使用达到目标成本的最佳设计方案。产品设计完成投产后,把目标成本和实际生产成本的差异,和产品改进、工艺创新节约成本作为对研发人员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目标成本控制和技术降低成本,逐步形成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从投料到产品产出,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消耗,是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做为生产单位或车间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单元,真实、客观、准确的反映出各项生产资源的消耗,计算出单位产品以及不合格品各项资源的消耗量和价值,与目标成本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使产品成本不断降低。
(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环节。
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是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事前控制,工程项目投资一般由子集团或国家投资,且投资金额较大,需经上级部门审批工程预算报告后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好项目的事前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并在实行过程中做好财务跟踪监控。
子集团成立后,通过其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减少对外筹资规模,内部有偿调剂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务费用。通过子集团内部各项资产的统筹调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各项资产对资金的占用。重点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占用,制定控制措施,加速两项资产的周转,使资金流的循环加速,减少资金总量需求。子集团通过预算手段,建立资金集中度、资产周转率、重点资产占用资金量等指标对资金进行监控,降低资金成本。
子集团的组建是前所未有的组织结构整合,保证成本管理监控体系有效运行对子集团正常生产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子集团组建后,运行是否高效,能不能发挥子集团的优势,关键就看不同的企业理念、文化能否融合。因为企业重组后,理念和文化不能融合,内部的矛盾就比较多,成本管理监控体系运行就会阻力重重,很难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会接纳不同的理念和文化。
(二)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和主动参与降低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是成本管控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这种意识的普遍建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子集团的大力倡导。
子集团的建立打破了原来的利益格局,需要重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以实现子集团科学有效的管理,统一目标和思想。
(四)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
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管理活动,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需要不断的坚持努力,持之以恒,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对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督促各岗位加强成本管理,履行成本控制的责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五、
企业经营优势的一个决定因素成本水平,对于集团成本管理来说,不仅要关注控制生产环节成本,更要关注开发环节目标成本,采购环节的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售后服务成本,还要关注各项资源的成本,尤其是资金成本等。通过成本预算和成本监控,使子集团上下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监控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整体成本可控,实现成本效益最优。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七
摘要: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本文通过对我校在运输管理教学系统、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的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索了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希望能对相关院校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践教学方案。
一、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
运输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很多院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运输管理课程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同时要设计好实践教学体系。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以运输实验中心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二是开展好校内运输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开展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下面对我校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分别介绍。
二、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
运输实验中心教学是整个运输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虚拟商业环境训练、运输情景模拟训练,运输系统软件训练、运输自主实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线。
在进行运输实验中心建设时,应根据运输管理的教学情况,建设一个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该中心可以作为开展运输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运输方案设计及运输自主实验的平台。因此实验中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好运输管理培养模块。我们把运输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环节分成四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验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2.选好每一模块的教学软件。一些软件结合课程进行教学,一些软件可以独立训练。
3.设计好每一软件的课时。课程软件以18个课时为主,独立软件以24、36课时为主,运输自主实验以12课时为主。
4.设计好每一模块的考核方法。每一模块以自动考核、自动打分为主系统。这样既可以反应学生真实的实训效果,又能减轻上课老师的负担。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这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理论应用实践的校内实体。根据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设立了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
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选在学校校门口的副楼,开设由运输管理课程授课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快递运输调拨中心,在这个小型运输中心进行运输业务各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1.运输管理环节的分解。针对运输活动的特色,对运输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主要有订单接收、订单处理、运输调度、单证跟踪、运输成本核算等业务岗位,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运输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2.将学生以前所学的运输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每学期期末,指导学生结合快递运输的市场特点,结合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快递运输的盈利模式、发展前途等内容。
3.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市场分析、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团队管理、财物分析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4.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快递运输调拨中心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快递业的运输流程以及服务的技巧等。
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
这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真枪实弹的操作,到企业去检验自己的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如何选择好校外实践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组织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校外实践基地:
1.“协作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合作模式是:
(1)企业派专家来学校作讲座(每学期多次)。
(2)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协助老师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3)企业负责提供学生实习所需岗位。
(4)高校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服务。
(5)高校在企业提出需求的情况下,给企业推荐实习生和毕业生。
2.“校企共建型”校外实践基地。
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这种校企共建型实践基地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二是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
(1)校企双方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高校由学院主管负责人成立实习基地建设小组负责领导本项目实施工作,企业指定主管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
(3)双方分别指定一名项目联系人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
(4)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
五、结论:
目前运输管理课程的实践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做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既要做好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做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宋洋.物流情景综合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
[2]王成林,张旭凤,物流实践教学.中国物资出版社[m],2o10,11.
[3]彭新莲.析物流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j].职业技术教育,,8.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八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的新一轮经济衰退。究其原因,则是自由经济所导致的政府控制缺位,金融企业的创新出了位,正如华尔街的反思: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从国内看,三鹿集团的风风火火,却一朝倾塌在三聚氰胺之下,企业董事长受到起诉;这一切,都能让人感受到企业在经营上的浮躁、利己和急功近利,严重忽视经营风险,结果给社会给自己都带来严重的后果。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外部的监管正在加强,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导向在可持续发展上,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促使企业的内控机制必须尽快完善和加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供了依据。作为针对上市公司的刚性规范要求,《规范》提出了建设框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按照要求,上市企业不仅需要建立这一内控机制,还必须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审计评价,并向外部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也可聘请具备资格的第三方来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审计和报告。
经营理念风险
人的风险是企业经营的最大风险。管理基于文化,行动受控于理念,《规范》明确提出了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风险意识等等成为要要求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
企业是否有相关的使命、愿景和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阐述和承诺,以及有否相关的培训沟通活动开展以及榜样树立的价值导向,是需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关注的。
经营的短命,这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人员配置风险
《规范》中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组织保障是实现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不仅是要求企业需要作到业务运作的职责清晰和明确,而且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责分配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规范》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内部风险的识别上,明确了有关董事、监事、经理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方面的风险以及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风险,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任职资格管理控制,以及岗位工作能力控制。
《规范》提出了关键岗位的强制休假制度以及定期岗位轮换制度的执行的要求,这表明在企业的人事任用上,需要明确关键岗位名录的建立和维护,并需要有强制休假的记录,同时,对于关键岗位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记录。
在企业的保密性要求上,《规范》提出了掌握国家秘密和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需要有限制性规定,从而要求企业需要对涉密岗位进行识别,需要有脱密期概念,涉密岗位人员的离职需要有一个过程来证实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上的风险控制措施。
法规执行风险
《规范》在企业外部风险的识别上,明确提出了法规和监管要求等法律风险的控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企业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劳动管理法规,例如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假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当前部分条款依然有效的《劳动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自用工自日起1个月内需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需要没有作到将有两倍工资处罚的`风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要求在用工纠纷中企业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加班休假的记录缺失将使企业存在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就业促进法》要求企业不能有就业歧视,比如性别歧视、宗教歧视、民族歧视等等;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要求企业不得使用16周岁以下的童工等等。
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着游戏规则和宏观管理的要求,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后果是严重的,一个企业做到了财务上的赢利,如果其背后是违法行为作为支撑,是以牺牲员工权益为代价,那这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可想而知。
企业制度风险
在当前强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最高层次是企业的理念层,体现为自觉的潜意识成分,是经过企业长期的修炼和积累而成的,在之下则是制度层,这是形成一般意识的关键,企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措施,都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都是在告诉员工,什么样的行为是被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在制度层之下是行为层,表现为行为技能。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hr管理改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九
客户之前基本没有进行绩效考核,那么如何确保设计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实施,而非搞一套非常完美、复杂的体系,所以针对这样的客户,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于客户问题的理念灌输。首先明确因缺失绩效考核导致的问题,例如员工普遍没有方向感,缺乏压力与动力,缺乏自我学习意识,同时公司目标体系不清晰,各部门频于“救火”等现象。明确了问题后,跟公司老板及各级管理者普遍达成共识,也就是说绩效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二、方案设计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量身定做。绩效考核理论体系目前已比较完善,纵观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方案基本也大同小异,但如何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方案更加凸显客户个性,而且是否考虑了客户落地难度问题等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此次设计的方案,一是相对比较简单,基本采取“kpi+工作计划+工作能力”,二是考核周期为半年,避免考核周期过短而影响业务,待实施成熟后逐步缩短周期,三是首先从高管、部门长层面实施,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员。
三、各级管理着全程参与,有效达成共识。尤其在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过程中,咨询公司拿出草案作为“靶子”,与各部门长深入沟通,一方面了解实际,考核指标是否可行,另一方面,让管理者清楚为什么要考这些指标,导向在哪里,这才是考核关键之所在。
四、调动各级管理者管理意识,深化绩效考核主题。针对各级管理者,尤其是中层部门长,要进行深入培训,从理念、概念、方案内容、工具、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因为这部门人是绩效考核的应用者,重在强调绩效考核并非评分工具,而是确保部门工作完成的有效推动工具,部门有业绩指标了,部门长感觉到压力了,但如何把压力传递下去,如何管理员工绩效,也是管理者必须思考与渴求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培训,马上会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从工作需要吸收知识的目的。同时特别注意的是,人力资源部门一把手是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组织推动者,所以一定要确保其掌握绩效管理工具,要与其多沟通、多交流,如此才能真正“授人以渔”。
五、未雨绸缪,明确绩效管理落地实施步骤及重点。咨询项目组首先根据客户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步骤与措施,与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及相关人员反复沟通、达成共识,客户根据此实施措施,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实施计划,落实相关责任人,为方案落地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工作,有效把控住绩效管理体系落地的关键环节,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二十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虽然表面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难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内容比较陈旧,设计不全面,操作性不强,致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为摆设。
(二)会计信息有时失真。
部分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准确,有的出现账目上的混乱,致使形成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有的电力企业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等进行盘点,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个别企业搞“账外账”或做假账,私设“小金库”转移资金,截留或隐瞒各种收入,导致企业资产管理出现隐患。
这些因素造成的会计失真,都难以准确反映出电力企业的真实状况。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的很多电力企业缺乏会计监督机构,对内部财务管理问题不能及时进行监督控制,导致出现会计数据不完整、不真实,会计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有的虽然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财政、审计、税务、和社会监督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各个监督主体之间功能重叠,监督标准不一致,缺乏必要的横向信息沟通。
同时,部分电力企业会计人员财经意识不强,综合能力欠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控体系建设的效果。
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要形成国有企业正规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离,这也对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状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筹集和管理、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和费用管理、收入及利润分配管理、外币业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报告与分析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
要着力构筑起严密的电力企业内控体系,及时查找发现会计内控问题,全面防范经营风险。
要建立起相应的监控防线,以预防为主,融入电力企业的经营全过程,将财务管理渗透到电力企业的每个层次、部门和岗位。
要建立事中监督机制,对会计部门的工作业务进行定期核查,将核查结果准确反馈给企业财务。
要完善事后检查机制,选择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内控体系建设有效的发挥作用。
(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提升会计队伍素质。
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事务及时进行堵漏、核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
电力企业要着力提升财会队伍的能力素质,要对在岗会计人员实行优用劣汰制考核体系,包括会计制度、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知识考核,优化会计队伍结构。
要注重选拔复合型、管理型的人才,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优化,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着力打造一支懂业务、有责任、敢担当的财会队伍。
同时,电力企业要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掌握新形势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着力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加快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
(三)丰富内控监督手段,提高内控建设效果。
一般来讲,有关用电结构、用电量、用手电费、实收电费等信息,应全部由电力营销部门掌握,这体现了电力行业特有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但不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落实。
同时,由于相关部门之间不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效果。
所以,要着力组建一个独立的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组建一个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已经迫在眉睫。
要根据电力企业的业务状况,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定期对会计内控情况进行全方位审计,形成有质量、有价值的审计报告。
同时,要着力加强对电力企业管控职能的评估,这是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作用发挥的客观评价。
其实,这些考核评价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督促企业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推动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下一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
所以,如果没有完善的会计内控体系,就无法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笔者认为,只要广大电力企业充分认识到当前会计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构筑严密内控体系,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提升会计队伍素质,丰富内控监督手段,提高内控建设效果,就一定能够构建起严密完善、富有实效的会计内控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2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