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读后感(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4:53:43
育儿书读后感(优质12篇)
时间:2023-11-21 04:53:43     小编:雅蕊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个人感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分享自己阅读经历的机会。读后感的撰写对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我想我们可以试试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如何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思考,把握主题和情节,捕捉到作者的核心观点。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背景,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同时,要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要注重结构和逻辑,将读后感分为导入、主干和总结三个部分,使整篇文章层次清晰,文字流畅。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例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

育儿书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利用空余时间,在线读完了这本懒妈妈快乐育儿经。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忽然间感觉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这么养养,孩子也是长大,当你看完了这些书本,和这些妈妈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

所以,想当上一个合格的妈妈,真是任重道远。随着孩子年纪慢慢的长大,要懂得它对应的身体,心理,形为等等变化,才能够遇事或情况的时候胸有成竹。

而在这个的背后,需要花时间去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和实际育儿经验。好在这个时代信息共享,只要有心有时间,还是能够自己无师自通。

这是一套理论的东西,不要过早的教孩子认字,读书,成长的过程是需要先靠想象,也就是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到他到思考敏感期,自然而然就产生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专注的读书或做其它有兴趣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我是自己知道应该是这么回事,只是不了解其中的理论,看完以后有点原来如此的感觉。

一直苦恼儿子专注力不够,看完以后有点茅舍顿开,简单说就是多虑了。三岁前,特别是男孩子,不能集中做一件事是太自然而然的普遍现象。外界有太多容易干扰到他们的事情,并且他们自己也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但是并不是因为小孩天性如此,就这么放任自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训练他的专注力。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干净整齐的环境能让孩子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更好的保持注意力。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多关爱孩子,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

3岁前最好不要看电视。这个我知道,但仅仅局限与看电视对他的视力有影响。看完以后我才知道,视力的影响是其次,最大的坏处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电视里的内容,会影响他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表面上看上去是专注的在看电视,好象培养了专注力,但从理论上来讲,适应了电视里强烈灯光影的刺激和不断变化的画面,实际上孩子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在一本书或一幅画上。三岁前养成的习惯会对以后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三岁前就喜欢看电视,喝可乐什么的,长大以后肯定会更喜欢。现在子涵吃饭的时候,不好好自己吃,总是提出边吃边看巧虎的要求,我们大人为了省事,也就让他看,顺便饭喂起来也容易。看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周未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接触实际大自然,好好反省反省,不能老是带着他陪大人们逛商场,逛超市。

育儿书读后感篇二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育儿书读后感篇三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

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育儿书读后感篇四

虽说是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可我最近为了提升专业能力,还真是读了不少育儿书。颇有心得。

结论1选择育儿书非常重要,一本育儿书一套理论,如果跟错了那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育方法。因此育儿书要泛读,读之前大致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基本观点,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育儿书。

结论2育儿书要提前读。备孕时要读怀孕指南,怀孕时要至少要读到1岁宝宝指南,宝宝1岁时就要读幼儿管教方面的书了。

结论3读几本经典的育儿书就差不多了,重要的还是在实践。和任何学习一样,需要读书,然后实践,隔一段时间再读书,再实践,孩子长大了,妈妈也随着成为了理论强有经验的妈妈。

读了这么多育儿书,特别是国外的一些书,我觉得各个作者说来说去的就是强调去理解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推测孩子的意图,琢磨孩子想要做什么,表达什么;能说话后就要努力双向沟通,或者从心理生理各方面去了解孩子的'潜在意图。更大一些的孩子养育就和成年人的管理培训类似了,目的是认同人的个体差异,努力实现双方共赢。

孩子虽小,从出生就是个独立的小人儿,有思想有想法,除了技术层面的工作,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

育儿书读后感篇五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简短书信。文章虽短,却令人感慨良多。

山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话题,古往今来写景的文章数不胜数,而《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开头便感慨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达对山水美景的热爱,称赞了友人的高雅情怀。谢中书作为一位能够彼此共赏山水的朋友,实为志同道合,莫逆之交。

接下来,作者以洗练、清峻的文笔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没有南朝文字流于靡丽的弊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几个字中蕴含了两种观察的视角,抬头看有白云和高山,低头俯视又有流水潺潺,景物清新,不事雕琢。当写景转近时,作者又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五色石壁、青林翠竹、猿猴飞鸟、水中游鱼等风物,传达了生机勃勃的意味,如同一幅山水画上又点缀了细节,将山川景物完整而有层次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最后,作者感慨道,“实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了归隐林泉的高雅志趣,又以谢灵运作比,赞美了好友与谢公比肩。

育儿书读后感篇六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出成功孩子的书一直是出版界的热门,每每出一本畅销一本,现在书市上又推出了《打造你的孩子》,目标读者锁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原著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的教育方法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中国儿童素质早教工程-----新妈妈育儿宝典》。

娇嫩可爱的婴儿一来到世间,立刻便成了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最多的爱和关心都给了他们,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在成长中就不会遇到麻烦。事实上,从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各种问题就接踵而至了。年轻父母们由于缺乏婴幼儿成长方面的知识,常常被宝宝成长发育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所困扰,又因不懂护理知识和小儿疾病方面的常识,有时甚至会危害宝宝的健康。

《育儿百科》。

三四十年不断修订再版,累计销量近千万册,东南亚各国竞相翻译,最适合东方家庭培育东方宝贝!涵盖孩子各年龄段在育儿时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分为651个专题叙述,侧重育儿方法和育儿技巧,并编创了30节婴儿体操,描写细致入微,内容丰富,全面周到。

《蒙台梭利亲子丛书:儿童教育大秘密》。

资料。

这本著作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研究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

《告诉孩子,你真棒》。

卢勤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长期同孩子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她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够尊重孩子,因此能够倾听孩子倾诉心曲,从而比较懂得孩子,比较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她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的观点,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当代的家长是极其有益的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

《宝宝你在想什么》。

“宝宝为什么总爱哭?”

“宝宝为什么总爱黏着妈妈?”

“宝宝为什么越大越不听话了?”

“宝宝害怕声音怎么办?”

“宝宝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办?”

……。

《让孩子做主-白领妈妈育儿手记》。

国际母乳会是一个非营利的义工团体,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有此组织,是世界最大的母乳资讯中心。我们提供最新最正确的哺乳资讯给需要亲自哺乳的妈妈以及支持哺喂母乳的相关人士。请您和国际母乳会一起珍惜亲子关系,回归自然哺育。

好的育儿书可以让爸爸妈妈有一个方向,以解决培养宝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宝宝长大、成才。

育儿书读后感篇七

本人是一名刚刚成为父母的年轻人,作为新手父母,我们往往需要从各种途径获取干货,其中最普遍的方法便是读育儿书籍。那么,在多次阅读之后,我从书中认真学习了很多东西,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育儿书的作用。

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育儿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平时与孩子互动一样,育儿书不仅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一些隐藏的孩子行为规律,养成一些更好的养育习惯。通常一本好的育儿书是由专业人员编写的,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经验和实践,不管是以家庭作为单位的父母教育,还是在学校里的教育,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第二段:母爱是最好的老师。

母爱是无私、纯粹的。事实上,没有什么书可以比无私的母爱更好地教导孩子,母爱是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即便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理解,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教育。

第三段:育儿书在两性方面的应用。

在育儿书中,例如《亲爱的孩子,听一听父亲的话》,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家庭的教育体系中,父亲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负责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带孩子去体验更多的世界,以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日常的互动中,父亲也应该起到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作用。

第四段:准备在育儿上犯“错”

虽然人人都希望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实际上是真的会犯错的。我不可能成为万事通,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得完美,所以在育儿上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明白,犯错并不代表放弃,而是一种积累经验的过程。学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范,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第五段: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感悟。

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在育儿方面也是如此。通过家长的互动和经验分享,每个家庭可以学习其他家长的经验,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实现孩子的理想成长。我相信,在家庭互动中,每个家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道路,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良好父母。

总之,育儿书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母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在犯错中学习成长,结合自身的经验,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和孩子的道路,我们无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相信在不远的以后,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活力四射的样子,而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最好回报!

育儿书读后感篇八

初学琴的小孩子上钢琴课,家长一定要陪。这会让小孩子一开始就觉得练琴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和妈妈共同的任务。我觉得妈妈甚至可以摆出这样的姿态来:“妈妈也不懂,所以要跟你一起学。”上完课之后,要常常和孩子交流,问老师今天说了什么,你听的懂吗,妈妈这里听得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解释给妈妈听,这种互动,首先让孩子感觉他是不孤单的,其次鼓励了孩子学习的自信。

有一条纪律:陪着上课的妈妈绝对不能发言!妈妈坐在旁边,不是监督,也不是助教,她的职责就只是在旁边观察,学习,记录,或者是孩子出现某些老师不能解决的特殊情况的时候出手帮忙。

七八岁的孩子完全可以有一些时间让自己去上课。接他的时候,妈妈别忘记问他,今天老师跟你说了什么?今天哪个曲子弹得好?那个弹得不好?今天学的最难的你觉得是什么?让小孩子对这堂课有一个重新的回忆。这时候的妈妈,虽然不陪着上课,但却仍然是老师最好的帮手。

就是在这样一套小书里,孩子们那些千奇百怪的“胡思乱想”被平等地尊重,哪怕是最简单最幼稚的个体思考也被赋予了合法性。以《好和坏,是什么?》为例,它将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了“法律:你能偷东西吃吗”、“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服从:你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吗”、“说话:你应该实话实说吗”、“自由: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和“慷慨:你应该总是帮助别人吗”等6个次主题。

在“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这个次主题下,作者试着给出6个可能的答案:“应该!如果他们也善待我的话”、“应该!即使他们并没有善待我”、“应该!这样我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回报”、“不应该!因为有的人对我不好”、“只有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才会善待他们”、“应该!不然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将友善这一行为具体而复杂的条件和一些场合下的利益驱动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

书中搜集陈述了众多孩子们初识世界最常提出的问题,采取连续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找到答案。文字清新简约,互动性强,配以诙谐幽默的彩色图画,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书中的问题虽然源于儿童的好奇,简单而朴素,但却涉及了许多人生最初的哲学思考,极具哲学思辨色彩。教师、家长们如何应对孩子们的这些疑问,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等,都可能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形成、孩子看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帮助我们正确而有效的应对孩子们数不清的为什么。

通过和平区两年多的儿童哲学研究,我更加坚定、认同了,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说法。同时也认识到:认真对待孩子这些最初的好奇和疑惑,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孩子正确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当我们明白了哲学真正的价值内涵,就会发现,它其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特别是存在于孩子的每一次好奇的提问之中。重要的不是回答出每个问题,而是唤起孩子的思考意识,帮助孩子将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

因为孩子已经三岁了,正考虑把他送进幼儿园,所以最近关注孩子的育儿书多一点。经别人的介绍读了这本书,读后收获挺大的,有很多感慨,庆幸自己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能看到这本书。

首先,书中列举了去幼儿园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能让自己心里上有一个准备,知道了就不会那么多的畏惧和担心。如果妈妈有这种担心和畏惧心里,孩子是会感觉到的,会传染给孩子。所以去之前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怎么回事,比如说会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可以唱歌,跳舞,可以读书,可以找到好朋友,总之让孩子对上幼儿园感到向往,并且要告诉他妈妈下午会去接他回家,让他有一定的安全感,这在去幼儿园之初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

其次,刚上幼儿园孩子的不适应也是正常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哭闹也很正常,哭出来把情绪发泄出来反而是好事,闷着不哭反而容易上火。

再次,因为0-6岁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选择一所好的幼儿园是家长必须做的功课。我想粗鲁对待孩子的,甚至打骂孩子的坚决不能要;只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的不能要;卫生环境太差的不能要。要找懂得爱,会爱的,充满爱的环境,这靠老师来营造;要给孩子完全的自由,由孩子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包括老师和家长,不存在权威,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

在幼儿园,学不学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寻找确定自我,成为身心健康的独立的,完整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遇到什么,他一定能安然度过,并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园正在进行关于图画书阅读活动方面的课题研究,在图书室发现这本书后,便如获至宝般地找来读一读,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与帮助。

“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书中运用了大量详实的个案描述、案例分析、情境描述等,通过“看(观察)”、“想(想象)”、“琢磨(探究)”、“弄个水落石出(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复杂多变的情绪情感五个方面揭示了图画故事书阅读与幼儿心理互动的过程,清楚地展示了幼儿走进图画故事书世界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幼儿心理的变化及其特点。

本书共有五个篇章,其中我重点阅读了第二篇:走进幼儿图画故事书世界。书中大量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在其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走进图画书世界的,都是在与图画书的对话与互动中逐步发现、欣赏和品味图画书的,幼儿走进图画书世界的过程就是幼儿与图画书主动对话、主动建构的过程。

反思我班幼儿的图画书阅读活动,自认为有几点我们做得还是不错的。第一,有足够多的图书,供幼儿自主选择与阅读。一方面我们鼓励孩子们把家中的好书带来,大家互换读物。另一方面,定期到幼儿园图书室借阅一些新书,以保证幼儿的阅读量,让幼儿对图画书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第二,有较多的时间,允许幼儿自主阅读。如在一日活动的各个过渡环节和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随时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第三,有固定的集体。

教学。

活动,帮助幼儿提升阅读能力。所以,我班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与技能,对图画书阅读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我发现除了集体阅读活动以外,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时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表的,通常只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图书就草草了事,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使阅读活动浮于表面。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度阅读呢?这将是我以后思考的方向。

育儿书读后感篇九

初学琴的小孩子上钢琴课,家长一定要陪。这会让小孩子一开始就觉得练琴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和妈妈共同的任务。我觉得妈妈甚至可以摆出这样的姿态来:“妈妈也不懂,所以要跟你一起学。”上完课之后,要常常和孩子交流,问老师今天说了什么,你听的懂吗,妈妈这里听得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解释给妈妈听,这种互动,首先让孩子感觉他是不孤单的,其次鼓励了孩子学习的自信。

有一条纪律:陪着上课的妈妈绝对不能发言!妈妈坐在旁边,不是监督,也不是助教,她的职责就只是在旁边观察,学习,记录,或者是孩子出现某些老师不能解决的特殊情况的时候出手帮忙。

七八岁的孩子完全可以有一些时间让自己去上课。接他的时候,妈妈别忘记问他,今天老师跟你说了什么?今天哪个曲子弹得好?那个弹得不好?今天学的最难的你觉得是什么?让小孩子对这堂课有一个重新的回忆。这时候的妈妈,虽然不陪着上课,但却仍然是老师最好的帮手。

就是在这样一套小书里,孩子们那些千奇百怪的“胡思乱想”被平等地尊重,哪怕是最简单最幼稚的个体思考也被赋予了合法性。以《好和坏,是什么?》为例,它将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了“法律:你能偷东西吃吗”、“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服从:你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吗”、“说话:你应该实话实说吗”、“自由: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和“慷慨:你应该总是帮助别人吗”等6个次主题。

在“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这个次主题下,作者试着给出6个可能的答案:“应该!如果他们也善待我的话”、“应该!即使他们并没有善待我”、“应该!这样我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回报”、“不应该!因为有的人对我不好”、“只有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才会善待他们”、“应该!不然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将友善这一行为具体而复杂的条件和一些场合下的利益驱动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

书中搜集陈述了众多孩子们初识世界最常提出的问题,采取连续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找到答案。文字清新简约,互动性强,配以诙谐幽默的彩色图画,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书中的问题虽然源于儿童的好奇,简单而朴素,但却涉及了许多人生最初的哲学思考,极具哲学思辨色彩。教师、家长们如何应对孩子们的这些疑问,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等,都可能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形成、孩子看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帮助我们正确而有效的应对孩子们数不清的为什么。

通过和平区两年多的儿童哲学研究,我更加坚定、认同了,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说法。同时也认识到:认真对待孩子这些最初的好奇和疑惑,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孩子正确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当我们明白了哲学真正的价值内涵,就会发现,它其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特别是存在于孩子的每一次好奇的提问之中。重要的不是回答出每个问题,而是唤起孩子的思考意识,帮助孩子将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

因为孩子已经三岁了,正考虑把他送进幼儿园,所以最近关注孩子的育儿书多一点。经别人的介绍读了这本书,读后收获挺大的,有很多感慨,庆幸自己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能看到这本书。

首先,书中列举了去幼儿园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能让自己心里上有一个准备,知道了就不会那么多的畏惧和担心。如果妈妈有这种担心和畏惧心里,孩子是会感觉到的,会传染给孩子。所以去之前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怎么回事,比如说会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可以唱歌,跳舞,可以读书,可以找到好朋友,总之让孩子对上幼儿园感到向往,并且要告诉他妈妈下午会去接他回家,让他有一定的安全感,这在去幼儿园之初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

其次,刚上幼儿园孩子的不适应也是正常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哭闹也很正常,哭出来把情绪发泄出来反而是好事,闷着不哭反而容易上火。

再次,因为0-6岁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选择一所好的幼儿园是家长必须做的功课。我想粗鲁对待孩子的,甚至打骂孩子的坚决不能要;只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的不能要;卫生环境太差的不能要。要找懂得爱,会爱的,充满爱的环境,这靠老师来营造;要给孩子完全的自由,由孩子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包括老师和家长,不存在权威,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

在幼儿园,学不学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寻找确定自我,成为身心健康的独立的,完整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遇到什么,他一定能安然度过,并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园正在进行关于图画书阅读活动方面的课题研究,在图书室发现这本书后,便如获至宝般地找来读一读,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与帮助。

“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书中运用了大量详实的个案描述、案例分析、情境描述等,通过“看(观察)”、“想(想象)”、“琢磨(探究)”、“弄个水落石出(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复杂多变的情绪情感五个方面揭示了图画故事书阅读与幼儿心理互动的过程,清楚地展示了幼儿走进图画故事书世界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幼儿心理的变化及其特点。

本书共有五个篇章,其中我重点阅读了第二篇:走进幼儿图画故事书世界。书中大量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在其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走进图画书世界的,都是在与图画书的对话与互动中逐步发现、欣赏和品味图画书的,幼儿走进图画书世界的过程就是幼儿与图画书主动对话、主动建构的过程。

反思我班幼儿的图画书阅读活动,自认为有几点我们做得还是不错的。第一,有足够多的图书,供幼儿自主选择与阅读。一方面我们鼓励孩子们把家中的好书带来,大家互换读物。另一方面,定期到幼儿园图书室借阅一些新书,以保证幼儿的阅读量,让幼儿对图画书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第二,有较多的时间,允许幼儿自主阅读。如在一日活动的各个过渡环节和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随时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第三,有固定的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提升阅读能力。所以,我班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与技能,对图画书阅读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我发现除了集体阅读活动以外,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时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表的,通常只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图书就草草了事,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使阅读活动浮于表面。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度阅读呢?这将是我以后思考的方向。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1。

昨日,我读了《儿童美术教育》一文后,对我个人而言深有体会,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我们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所以,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机械模仿成分过多,创造成分不足。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利用多种美术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活动时间一味的拉长,活动内容如大拼盘,而且是事先准备好各种活动的拼凑表演,看不到幼儿对周围事物真、善、美的理解与表现。

文中提到,任何幼儿都应享有与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的自由权利,我们不能以幼儿尚未成熟为借口,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教师对幼儿的控制仅仅是因为幼儿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幼儿无知无能。控制也并不是意味着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命令。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主要需要表现的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教师应该真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认识并表现出周围生活中的真善美。传统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观念上,过多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强调幼儿绘画色彩、造型及其结果,以像与不像、是与非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局限于课堂教学及运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常采用临摹范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扼杀了幼儿对美术的个性表现,抑制了幼儿创造才能的发挥。我们教师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教育过程中内容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应用,忽略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在活动中是否自由、大胆地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幼儿由于生活经历、经验不足,使他们常常把现实与想象、认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而这正是幼儿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应该注重的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看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趣与丰富的想象力。在欣赏幼儿的作品时一定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幼儿作品的理解,避免对幼儿作品的不理解和忽视幼儿内心世界的表露。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不单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习的气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儿教育,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很流畅等等,其实幼儿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光是学会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保证幼儿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而传授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和技巧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几天看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书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以幼儿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作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接纳他们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境,将每一个教学过程当成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敞开心扉,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交流,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地学习中求得发展。所以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室内教育为主,向现在丰富的室内外结合活动转变。

二、从过去的“问答式”教学,向现在的“鼓励式”教育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运用尝试、鼓励的方式,鼓励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不能从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

三、

活动中以游戏为主。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教育成败的关键,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至爱,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我将贯彻《纲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与全园老师一起共同为幼儿教育改革创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我的教育事业,让孩子们都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最近读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细节描述将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一些教育现象记录下来,可贵的是书中还透过这些现象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如:幼儿的心理、家庭因素、教师行为的影响等等,对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与警示作用。

书中一文《如果你们不听话》中的黄老师常常会说:“如果你们不听话,就不许……”,“如果你们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就不能……”,这类话不仅像黄老师这样的新老师会用,其实仔细想想在自己身上也会存在。这一类警告语对幼儿来说成效快,能够很快就树立好班中的“规矩”,而且对于老师来说还比较的省力、有效。

但是文中却分析长期使用这类警告语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幼儿可能在外显的行为上遵从了教师,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也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给自己与他人的意义,这样的行为是短暂的、无效的;其次,这样的警告使幼儿生活在“他律”的要求下,并没有帮助幼儿形成“自律”意识,而且警告与威胁也会让孩子时时体验对强制与压迫,没有幸福感;最后,经常使用警告性语言也会恶化师幼之间的关系,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这些警告类的语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经常地运用。

其实作为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已经有所认同。因此,对于这阶段的孩子我们应该让他明白在班级中“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们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一张图文结合的班级作息表,让孩子明白每个不同的时间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同时,再与幼儿一起为每个时间段应该怎么做,制定出一些应该做到的规则,提醒幼儿遵守,帮助幼儿养成自律的意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每个环节开展前做出一些简单明了、童趣化的指示,提示幼儿在自己的行为中应该做到什么。当然,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能力不同,我们切不可用一把尺来衡量,给予幼儿一些自己的空间,用纵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尊重我们,愿意遵守班级中的各项规则,将规则真正做到放在心上。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一

01自己的事自己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适时“偷懒”了,在家里,坚持让他自己的事自己做。恰当的“懒”一把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他不仅会自己收拾玩具、收拾书包、准备衣物,还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擦楼梯、倒垃圾,偶尔和妈妈一起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其间,“懒妈妈”要有信心和耐心,能容忍过程的不完美,愿意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劳累,因为孩子常常会“帮倒忙”,教孩子干活比亲自干活更费时费力,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要学会多点耐心,多花点时间给孩子“善后”,慢慢地,孩子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妈妈就会省心很多。在这过程中,常会遇到来自祖辈的阻力,由于“隔代亲”,很多老人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不舍得孩子干活,我妈就看不惯我老是支使她的宝贝外孙干活,时常做孩子的“保护伞”,为了在孩子面前做好“尊敬长辈”的表率,有时不得不做一些妥协。童年的这些经历,让孩子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在“懒妈妈”的陪伴下,孩子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幼儿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自理能力在同龄孩子中都属佼佼者,小学生活毫无压力。小学伊始,母子顺利分房,孩子有极强的时间观念,早晨会自己起床,作业会自觉完成,接送有外公代劳,睡前的亲子故事时间由于爸爸的嫉妒被抢走了,除了陪孩子玩基本就没什么事了。直到学校开家长会,才发现有很多常规作业是要家长配合的,比如报听写、朗读、背古诗、检查作业等等。回家问孩子“为什么你都不要我报听写,不读书背诗给我听”,孩子笑着说“我都会了啊,那么几个生字,默写就好了”,于是随便检查了几篇课文,真得都掌握了,就此心安理得地决定作业免检。

02放手但不放任孩子自小养成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在学业上事半功倍,基础越来越扎实,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学科发展均衡,综合成绩一直不错,特别是作文水平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于是“懒妈妈”懒得心安理得,对孩子的学习完全放手,不过问作业,不过问成绩,不关心排名,因为相信孩子会自我调整学习状态,其实孩子对自己有要求,他给自己的压力可能更大于家长对他的期待。“懒妈妈”此刻要做的是“身懒心不懒”,虽然孩子能完成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但不代表就此不管,要时刻关注孩子情况。

相对于学习,我关心的是孩子的心态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交往的朋友品行是否良好,有没有染上不良嗜好,如果这些方面发现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干预,放手不等于放任。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孩子迷上了一款网络游戏,以我对孩子的了解,强行制止效果未必好,反而可能激起孩子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而且,完全断绝游戏,孩子会与同学们失去共同话题,可能会被孤立,于是,我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方法进行干预。我跟孩子一起玩,获得孩子充分信任,然后提出替他玩,让他快点升级,孩子欣然答应,这样,他既可以与同学有共同话题,又可以炫耀等级,不用自己花时间,一样能获得游戏带来的满足感。一段时间后,他跟我说“妈,我把游戏账号送人了”。我窃喜,问:“不想玩了吗?”他说:“就那么回事,没意思。”干预成功,一次危机就这样在无形中化解。

高考期“偷懒”的体会。

01尊重孩子的选择高中,孩子远赴异乡求学,得益于早早放手培养出的独立和自律,孩子对寄宿生活适应得很快,雏鹰开始展翅。孩子在高中曾有过一段困惑期,关于理科竞赛和文学爱好方面,我和他爸帮他分析了利害,强调尊重他的内心选择,最后孩子也能较好地做到了两者兼顾。面临浙江新高考改革,学校、家长、学生都处于迷惘中,没有人敢说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大家都在摸索中。为了将来不遗憾,我对孩子说:“选考不替你做决定,不是爸爸妈妈偷懒,自已的情况你最熟悉,将来的路要你自已走,我们可以帮你分析政策和形势,但你要听从自已的心声”。所以无论是选考科目的确定、选考时机的选择,都是孩子自主选择。我平时帮孩子收集一些清北复交等名校的学科营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招生计划,整理报名材料,适时给孩子做一下参谋,但决定权在他手上。在高考后各个名校的自招、“三位一体”考试接踵而来,时间多有冲突,考虑到自已的实力,孩子决定放弃复旦和国科大的“三位一体”考试,集中精力参加北大自招考试,最后成功拿到了加分。

02最后”懒"一把高考前,我们夫妻恰好都很忙,但看到别的父母都非常重视这次考试,纷纷在学校附近租房、订旅馆陪孩子,给他们送营养品,我觉得若高考都不去陪他,实在是“懒”得有些过分,况且离我们上次去看孩子也有一个多月了,于是跟孩子商量调整时间去陪他,结果孩子风轻云淡地说“高考两天,我吃住在学校,宿舍有空调,我睡得也好,你们来了也没事,别调班了。放心吧,我会好好考的”。听孩子的口气,状态很放松,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也松了口气,便把高考当作孩子高中生涯一次平常的考试,决定听从孩子的意见,不去看他了。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不负所望,裸分被北大元培学院录取。

孩子一路成长,我除了关心和爱不缺席,逐渐让自己在他的生活中越来越不重要。现如今,孩子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天高任翱翔,相信独立的他,会越飞越高,是时候真正放手了!

【本文作者:一凡妈妈(微信公众号:元培家长经验谈)】。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二

作者:凉埃。《致女儿书》以一名女性长辈、母亲甚至是朋友的身份,撷取玛雅自己人生中独特的片段成文,以娓娓道来的口吻写就。这些故事,或抒情或自省,无一例外都是真诚的。阅读的时候,甚至会哑然失笑,某些场景某些口吻让读者想起自己母亲、外婆的絮絮叨叨;而某些观点又让人肃然起敬——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勇于剖析自己的人,都是总是让人佩服;更何况是一个历经了生活困苦的人,依然勇于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并且这种回望不是为了“诉苦”而是为了反思,这样的回望令人敬佩。

这一系列作品中,《塞内加尔》、《摩洛哥》两篇叙述了文化隔阂之下的误会。前者叙述了地毯的妙用,后者则讲述了神秘的东方咖啡。这两个故事中无一例外,玛雅都因为自己对当地文化的无知而有所冒犯。《塞内加尔》这个故事中,玛雅误以为作为演员的主人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尊贵而禁止客人走上地毯,于是勇敢地走上去,做出了非凡的举动,孰料地毯原来是饭桌。而《摩洛哥》这个故事中,玛雅误以为当地人给她引用的咖啡中放入了蟑螂,但是为了礼貌喝了下去,多年后才意识到,那误以为是蟑螂的却是当地人最宝贵的葡萄干。在不同地区旅行、工作乃至生活,总会遇到文化的隔阂。玛雅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女儿们”,既是强调了基本礼仪的重要性,也是说明提前做功课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是简单的说教想必女儿们难免嗤之以鼻,而以故事形式展现,则柔和了许多,也易于接受了很多。

纵观由《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妈妈和我和妈妈》以及《致女儿书》三部作品组成的“女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均属于回忆录题材,但每本的主角各有差异。随主角的改变,三部作品的基调也各有差异。《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有很大的篇幅着墨于作者的祖母,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宽厚的,就仿佛年少时的夏日,躺在祖母身边,给人以安心之感。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有祖母宽厚的肩膀、坚实的信仰所构筑的避风港。

薇薇安女士本人的传奇经历给故事本身奠定了基调,而女士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则吹响了整部作品冲锋的号角,全书以积极昂扬之态展现了女性独立、获得成长乃至成功的故事。而本作《致女儿书》的主角就是玛雅,而且是历经了生命风雨的玛雅。因此全书调子是柔和但是坚韧的。玛雅以本人经历,诚恳的传递着为人的道理,但是却并无说教、勉强的意味。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玛雅对自我的回顾、审视。最令人感动的一点是,这三部作品对于“苦”的淡化处理。

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译后记中详细叙述了玛雅一生的经历,可以说其人生既是大环境中的艰难求生、等待光明(大萧条、二战、美国种族歧视)同时也是个人的几经起落(未婚生子、舞蹈演员出身、投身黑人平权运动目睹导师、好友的死亡等等)。但是这些苦难的经历在其作品中所占篇幅非常小,玛雅不以卖惨为作品出发点。玛雅的人生经历同样充满了个人的奋斗,但是她的作品同样不以鼓吹成功学、心灵鸡汤、精神体操为卖点。玛雅·安吉洛只是在认真书写自己所经历的、真诚的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最终,读者能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力量、获得滋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495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