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总结是提升学习成绩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想我们需要重视总结的作用。下面是一些总结的步骤和要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一
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承担向金融企业输送基础操作、业务开发型一线员工的重要责任,为实现学生毕业上岗后尽快满足单位要求,需要金融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无缝对接。培养的学生应既有金融基础理论,又具备营销技巧与方法、会与客户沟通,并具有继续学习能在职业生涯上有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其中《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针对一线综合柜员岗位,其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熟练为各类客户办理个人、对公、信贷业务;掌握基本的营销话术与营销技巧、单指单张点钞与假币的识别,小键盘盲打、客户服务与应急投诉处理。除以上硬性的技能目标外还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的严谨态度;细心的职业习惯;对待客户与同事亲和的态度、持久的工作热情、坚强的毅力等软性的职业道德与修养的目标。
二、以能力目标培养为导向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设计。
(一)设计的理念。
将企业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作为出发点设计课程是贯穿课程的核心理念。
1、突出课程的职业针对性。
以银行综合柜员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使学生获得岗位知识、达到技能目标,能够胜任岗位。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基础理论不应追求大而全,而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习惯。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能够在就业上岗后面对职业新变化的,积极鼓励并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
本课程围绕银行柜面岗位的需要来开展教学,课程培养的目标直接面向银行柜面岗位,教学过程依照银行柜员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来设计,教学中采用的软件的设计是基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使用的操作系统而来的,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本课程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实践。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实训室的模拟软件上办理银行常见的柜面业务,如:个人储蓄、对公存取款业务、贷款柜面业务、银行卡业务、汇兑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理财基金的购买业务等。为提高学生参与度,可将以上业务再细分成具体的模拟活动,让部分学生扮演客户角色、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柜员角色,体味职业的甘苦,在游戏中熟练业务;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践,学校积极联系商业银行,为学生创造校外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前往商业银行观摩、调研。与银行联合开展业务模拟活动,如信用卡营销、电子银行产品培训与营销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外活动中获取最新行业资讯,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
(三)素质能力提高为己任。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终身学习型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应该全方位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有素质教育目标,并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与职业素养,如不能在教室吃东西、不能迟到早退、上课时不能去卫生间、不能随地乱丢垃圾,下课后做卫生,电脑的鼠标、键盘、椅子下课后要归位等。
(四)明确岗位的核心能力、课程的核心内容。
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为客户办理业务的流程设计课程内容,以具备商业银行营业部工作环境并配备商业银行营业部相类似的设备和软件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以有商业银行柜台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组织“双师”结构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用教、学、练、赛一体化的思路设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让学生通过在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真正实习零距离上岗。
三、课改的内容与方向。
(一)教学安排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通常都是2课时的教学内容。这种设置很难满足工作过程导向类的课程需要的。需变化成为4课时联排的教学设置方式,2课时的业务介绍后即为2课时的模拟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就是教中做,教中学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改变可以更有效率的对所学内容进行记忆和吸收,在“教”后立刻进行“学”和“做”,对于每个具体的工作单元的讲解都能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理解、熟悉的目标,这非常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也有利于整个工作目标的达成。
(二)变革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构成类似于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技能训练型的课程,对老师在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一方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一方面要求老师是业务骨干。没有可以胜任该门课程的老师,一切设计与改革都将成为空谈。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积极培养现有老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岗位培训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实践,与业内专家座谈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二是邀请企业内一线业务骨干穿插于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如示范点钞、传票翻打、小键盘盲打、假币识别等技术,向同学们介绍工作中的精彩案例,企业专家的出现会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进步。
(三)实训室建设的创新。
创新实训室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对银行业务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改变以往实训室单一的布置方式,按照银行网点营业厅设计实训室方便教学。购买密码器、传真机、打印机、模拟凭单、传票、练功券、atm机、柜台等硬件设备,与软件公司共同研发高仿真度的银行模拟软件,尽可能的使学生学习的软件界面接近于银行真实的工作环境。
(四)考核标准的改革。
为了实现课程整体的闭环管理,改革考核标准对于整个课改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改变以为期末考试一张卷子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40%,由:课堂表现、业务办理速度与准确度、学生互评、阶段性考核成绩、出勤情况、回答问题等组成。学生分组实训,每一组选出组长负责制作本组成员的学期学习情况档案袋,将本组成员学期内的学习情况记录在案,整理与保存自己组成员的学习成果与取得的奖励与进步情况。期末上机考试占60%,由老师预先设计几套同等难度的模拟业务题,考试时由学生随机抽题完成考核,电脑自动根据业务流程是否准确完成判分。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课程也都进行了多种方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在实践考察中,各地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就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使就业课程安排的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引导类、心理类、实践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几类课程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为更好地指导就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
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二者“不对口”,而且在供需内容上有一定的偏差。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学生群体,一般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都因为环境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作为学生来讲,毕业之后所面临着就业的刚性问题,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意愿。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在各个行业还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大的的市场前提下,保证人才资源的可靠性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则之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同样缺乏社会资源,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当仅仅将工作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拿走,而是应当授予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就业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引导类课程。
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学生从小就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的课程安排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对未来择业就业问题概念较为模糊。在学习压力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在大学里存在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在按照学校既定的课时任务机械地学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规划选择能力,额外修读与自身实际相关的就业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当代的上世纪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如若在刚刚进入大学之初就得到了较好的引导,对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对未来职业道路的规划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1.2引导类课程的侧重点分析。
学生的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方面的引导。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所以正确思想引导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尤为重要。让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文方面的课程学校可适当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局势,明白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联系、同步起来,紧跟时代的步伐,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引导类课程所要达到的果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2003年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出现”。[1]合理地设置引导类课程,会为大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分析以及分辨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思维逻辑习惯,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他们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后,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可以为学生们争取到更多有益的时间来锻炼他们自己。当他们毕业找工作时,将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就业问题。
2、心理类课程。
2.1心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毕业生面临求职工作时,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就业会表现出焦虑、迷茫等情况,这是因为其没有正确地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开设就业课程的时候应该适当增设心理学的内容进入其中,有利于广大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在大学的校园里,心理学相关课程不应该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利,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作为就业类课程,在高校中收到教学课时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大量投入时间在这些课程上。心理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注重效率,贴近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中,更应该从已有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择业中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告诉他们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2)解决方式,有据可循。提出具体的思路方式,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或者提供一些倾诉的途径,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3、实践类课程。
3.1实践类课程的一般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理论性课程注重课堂内,注重的是一般性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实践类课程则是注重于课堂外,更加注重的是在专业领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提高团队的协同能力,一般的实验类型的课程并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实践类型的课程。
3.2实践类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践类型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末端,专业课程结束以后,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合理的。在实践课程安排的过程中,集体实践优先于单独实践,集体实践的优点一方面是安全系数比较高,较容易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享受团队所带来的集体成就感。单独实践中,优点是可选性比较高,能够加强个人的创造能力,较容易快速做出分析决断,提高个人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
3.3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效率。
总结。
实践课程安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规避风险,并且共享发展成果,提高高校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类课程的普及,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中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价值。在实践课程中,更应该注重不可预知的风险的存在,允许课程在一定限度以内发生变化,及时增添新的内容,不断设计新的环节,这样才能够使实践课程真正赋予学生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结束语。
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之下,全国高校开启了促进就业的浪潮,在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就业问题的难度还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收益”,[2]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思维方式和课程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改良。本文对于就业方面的高校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归类分析,旨在对未来的就业安置工作的方向提供一个方向基础,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各高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教学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总结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三、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三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规定说明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应该是“应试教育”。
当前有许多地方受中考的制约,出现考什么内容,就讲授什么内容,分值多的内容重点学习,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就舍去。在学习方法上,以通过练习题型多样化和掌握相应的问题模式来达到使学生取得较高分的目的。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练习膨胀,学生沉溺于题海之中。另外,从“应试教育”出发,重复搞所谓“中考摸拟”练习,课余补课缺乏针对性,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个别区县、镇中学放弃不升学的学生,分快慢班,导致学生厌学,甚至离校,失去应有的机会。这些做法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规定,因为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当精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代数、几何中最基本有用的部分作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初中数学的课程问题。然后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课程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与否,这即是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笔者认为,安排好初中数学的课程,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没有一个好的数学课程,就不会有一个好的教学质量。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常称为语、数、外三大主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至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论初中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内在的关系。
初中数学课程问题是搞好数学教学的关键,它一直是数学教研教改的中心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本人从参加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些肤浅认识,认为影响、制约、决定数学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社会发展、数学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数学课程的发展决定于这三个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下文就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探讨这三者如何达到和谐统一以推动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一个好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1、目的性。初中数学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做出贡献。
2、实用性。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运用于训练人的思维,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另外,还要考虑其他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
3、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兴旺发达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不断追求新知。这就要求数学课程适当介绍中国教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实验教科书》用“精简实用”的选材标准来满足这些要求。
(二)数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1、初中数学课程应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数学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基础数学的对象是数、空间、函数,相应的是代数、几何、分析等学科。它们是各成体系但又密切联系的,现代数学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性数学分支,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代数、几何、分析在相邻学科和解决各科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所以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它们恰当配合的整体。
2、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数学课程中有所反映。从“新数运动”开始,到数学课程中增加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的初步知识,说明了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说明数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基础,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1、系统性。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几何、分析,到19世纪末都相继奠定了严格的逻辑基础。任何一个数学系统都可以归结为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结构的复合。经过用公理化方法的整理,使数学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结构。
2、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所以我们应该体现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实验教科书》以“反璞归真”的指导思想来满足数学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数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可接受性。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有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识结构。 2、直观性。初中学生在每个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他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仍采用具体或直观的方式去探索新概念。因此,数学课程应向学习提供丰富的直观前景材料,着重向学生展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2、启发性。数学课程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识水平。《实验教科书》用“顺理成章,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来体现启发性的要求。
(四)三方面要求和谐统一。
上面论述了三个方面对数学课程提出的要求,它们有时互为前提,互相补充,而有时却相互矛盾的,这导致数学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实验教科书》2012年初审通过之后的实验中形成了16字指导数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比较恰当地统一了这三方面的要求。这16字就是“精简实用,反璞归真,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实验教科书》的实验证明,16字指导思想恰当地处理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充分满足了这三方面的要求。
在有了一个好的课程内容之后,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就有了基础。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一直是初中数学教研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程。笔者几年来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以我担任的二0一三级为例谈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此与初中数学教育界的同行一起切磋。
(一)、教师应熟悉学生,以便于教学的运作。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配合默契的依靠力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为学生服务的。按照教育学的理论,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要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在熟悉教材的同时,一定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使师生们教学活动圆满地完成。我是通过和个别学生谈心、接触,定期召开班委会以及进行双基摸底来了解学生情况的。当时进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全年级七个班中,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数学得满分120分,这使在小学对数学失去兴趣、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部分学生看到了希望,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采取的第一步是继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开始的几堂课我给学生简要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史,有关中外数学家的一些光辉事迹等,尤其是给学生讲了些趣味数学问题。例如:我让学生任写一个以5结尾的数字,我教能一口说出其平方的结果,学生都认为我是神算,我告诉学生,只要将5前的数字与其大1的数字相乘在其后补上25,即得结果,我还为学生讲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2+3、、、、+100,如果蛮算,得花很长时间,但小高斯观察了这个式子,很快得出了正确结果(1+100)×50=5050,并启发学生,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定能将数学学好,这些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三)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做到精讲精练。
在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老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一个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我在给学生上新课的同时也在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弥补、加深、拓宽和复习巩固。这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循序渐时地训练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精选例题,精选练习、避免机械重复、浪费时间。首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基础性要强、难度宜小,因为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俗话说:几何几何想破脑壳。要使学生相信他们并不是学得很差,并在第一次让他们获得较为满意的分数,然后在训练上逐渐加深难度。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地完成较好的给予表扬、多表扬、少批评,哪怕学生有丝毫的进步,之后都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既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掌握数学的规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循序渐时地精讲精练的基础上,我指导每个学生都建立“错题集”,对学习和作业训练中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归纳,培养他们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和作风。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运作中,我让学生自己进行章节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自编测试题及给出详尽解答、培养学生全面复习、归纳有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外,我在教学中还通过学生的多题同一解法,一题多种解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五)因材施教,做好转差防差和培尖诊跛工作。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学中要求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应根据基本要求和通过选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各种不同需要。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需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对尖子生的辅导通过讲授和提供较难的资料,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让学生作练习等。在转差防差方面,主要是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如当面批改作业,指出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特别是在思想上让差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对差生的点滴进行表扬予以肯定,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和激发差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时刻注意那些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防止他们转变成差生。 我所带的二0一三级的学生,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做法,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成效较为显著。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审查通过的,2013年初审通过的数学教科书,每修订一次,课程就越优化,知识就越实用,2013年初审通过教科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这种设计反映了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地编排于各章之中,这些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综合相关知识的学习或全章的复习有选择性地进行活动,不同的学习可以达到自己理想的成绩。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课程设计更加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加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更加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冷静地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析社会现实的要求,研究课程标准普遍实施的成果,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这一教育观念的转化,为了适应当今的教育实际,扎实地开展课改,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一些肤浅的认识,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提高教育质量是课改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1、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中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是提高数学质量的基础。
整个初中数学课本的知识要基础,不遗漏一个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对一的剖析,点点相应例题,题题揭示数学规律,真正体现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真正地突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给了我们好的启迪,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持,在这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科学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必须跳出单一学科课程体系的局限,借鉴国外综合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中适当渗透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为培养实用性,综合性高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中的体例设置的灵活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灵魂。
初中课程设计体例的设置需要改变难、繁、偏旧的现状,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翻开初中教材,不难看出其中所溢出的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念,一幅幅远离学生生活和现实的模式化的图景,缺乏生活意义的课程体例迫使不家务事在课程运作中被动学习,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快体验,这种体例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甚至无聊的机械重复练习,更没有生活的激性,丧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众所周知,中国学生通过这种体例的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技巧等方面可能具有很强的优势、但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不强,缺乏情感体验,自尊、自信不足,为了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参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竞争,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落后体例,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
在初中数学课程体例安排上要注意创设互动情景,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话与交往,建造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彼此形成的一个共同体。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应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只能死记硬背。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积累事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总结、归纳、推理等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的机会,这就需要创设互动情景,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3、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要面向初中学生全体。初中数学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并且课程是评估数学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为了每一个学生,课程设计一定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它应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它应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主动探索、体验、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形成创造能力,促进情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教育是在发展变化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更新的,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才刚刚启动,广大一线教师同仁的认知并创造出有价值的实验才刚刚启动,广大的一线教师同仁的认知并创造出有价值的实验成果学有一个过程。笔者在此肤浅地谈论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还不够深刻,但我愿与初中数学届的同仁一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知识的形式,但更关注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关注知识的科学传授,但也关注学生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注法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设计一个好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一切设计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设计,设计为了学生的一切。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课程也都进行了多种方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在实践考察中,各地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就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使就业课程安排的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引导类、心理类、实践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几类课程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为更好地指导就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
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二者“不对口”,而且在供需内容上有一定的偏差。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学生群体,一般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都因为环境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作为学生来讲,毕业之后所面临着就业的刚性问题,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意愿。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在各个行业还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大的的市场前提下,保证人才资源的可靠性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则之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同样缺乏社会资源,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当仅仅将工作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拿走,而是应当授予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就业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引导类课程。
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学生从小就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的课程安排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对未来择业就业问题概念较为模糊。在学习压力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在大学里存在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在按照学校既定的课时任务机械地学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规划选择能力,额外修读与自身实际相关的就业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当代的上世纪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如若在刚刚进入大学之初就得到了较好的引导,对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对未来职业道路的规划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1.2引导类课程的侧重点分析。
学生的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方面的引导。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所以正确思想引导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尤为重要。让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文方面的课程学校可适当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局势,明白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联系、同步起来,紧跟时代的步伐,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引导类课程所要达到的果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出现”。[1]合理地设置引导类课程,会为大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分析以及分辨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思维逻辑习惯,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他们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后,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可以为学生们争取到更多有益的时间来锻炼他们自己。当他们毕业找工作时,将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就业问题。
2、心理类课程。
2.1心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毕业生面临求职工作时,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就业会表现出焦虑、迷茫等情况,这是因为其没有正确地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开设就业课程的时候应该适当增设心理学的内容进入其中,有利于广大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在大学的校园里,心理学相关课程不应该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利,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作为就业类课程,在高校中收到教学课时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大量投入时间在这些课程上。心理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注重效率,贴近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中,更应该从已有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择业中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告诉他们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2)解决方式,有据可循。提出具体的思路方式,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或者提供一些倾诉的途径,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3、实践类课程。
3.1实践类课程的一般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理论性课程注重课堂内,注重的是一般性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实践类课程则是注重于课堂外,更加注重的是在专业领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提高团队的协同能力,一般的实验类型的课程并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实践类型的课程。
3.2实践类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践类型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末端,专业课程结束以后,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合理的。在实践课程安排的过程中,集体实践优先于单独实践,集体实践的优点一方面是安全系数比较高,较容易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享受团队所带来的集体成就感。单独实践中,优点是可选性比较高,能够加强个人的创造能力,较容易快速做出分析决断,提高个人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
3.3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效率。
在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里,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我们可以共享课程经验,总结实践课程安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规避风险,并且共享发展成果,提高高校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类课程的普及,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中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价值。在实践课程中,更应该注重不可预知的风险的存在,允许课程在一定限度以内发生变化,及时增添新的内容,不断设计新的环节,这样才能够使实践课程真正赋予学生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结束语。
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之下,全国高校开启了促进就业的浪潮,在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就业问题的难度还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收益”,[2]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思维方式和课程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改良。本文对于就业方面的高校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归类分析,旨在对未来的就业安置工作的方向提供一个方向基础,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各高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就业难得思考及其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
[2]小向.慢就业[j].中国就业,2015.09.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教学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总结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三、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五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课堂教学的表现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数学课堂的教学热闹活跃,形式繁复,其后随着“有效性”研究的提出,一时间数学课堂显得冷静了许多,众多一线教师却大有回到过去“说书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趋势。不可否认,老师们正是在这种重表现形式与重课堂结果的相互交替的过程中,完成了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是怎样尽快结束这种“左右摇摆”的现象,尽快的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的表现基点,更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结合几个课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一些拙见。
国家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曾展示过一节有关于“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点的研究课,课堂上华老师并没有安照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在认识了量角器后用“顶点对齐中心,一边对齐0刻度,另一边所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的方法来量角,而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从量角器上找出一个角,说出角的范围,指出顶点和两条边,然后是一连串的从量角器上找角的过程,最后把图例中的角与量角器上的角对应起来得出角的度数。
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没有体验到“高速”的效率,在找角的过程上,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传统教学中似乎显得没有这个必要,在表现形式上似乎并不显得热闹,但在学生量角的练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量角的方法掌握超乎我们的想象,对量角的方法不仅会用,而且还能概括的非常准确,对于这种有效的课堂效果,华老师把它归功于老师在课堂设计中对“量角器”本质的认识,华老师认为,量角器本身就是无数个角的集合,而量角的过程就是把图例中的角与量角器中的某一个角对应起来,得出角的度数的过程。也正是凭着对量角器及量角过程本质的认识,整个课堂不紧不慢中显现出了有效的课堂效果。也正是华老师的这种设计,让我们发现,把数学知识的本质作为课堂设计的切入点,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激活,做到课堂表现真正的有效。孟子的一句话说得好: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矣!不要认为小学数学中,数学知识的本质是个高深且可以忽略的问题,作为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只有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能撬动学生的思维。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也正如专家所说: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同时受华应龙老师有关于“角的度量”一课设计的启发,在执教“铅笔有多长”时,我也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让学生先观察测量工具——直尺,从当中找出“1厘米”、“1毫米”、“1分米”的长度,通过在直尺上比较它们的长度及刻度排列的规律得出它们的关系,并从直尺上指认各个单位,找出指认的不同单位长度的起点。让学生在体验了“尺”可以看作是各种不同长度单位的集合的本质,然后只需把物体长度与直尺上的长度刻度对应起来即可,课堂中有50%的时间花在了对直尺的认识上,但学生在应用直尺测量的过程中,清晰的步骤和准确的读数充分的说明了这一过程的耗时是值得的,而这也正是这堂课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
经过反复的尝试,发现这种以展现数学知识本质的思路设计出的教学案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很大的帮助。综合这种设计思路的思考,发现很多的数学知识在传统教法上经过深入发掘,能让学生真切体验数学知识的本质,比如有关于角的顶点的教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在画图中过分把顶点强调成,或往往忽略了顶点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顶点的体验,在新程改革过程中,为体现“顶点”这一知识点的体验过程,有老师将三角板的一个角的顶点在学生的手上戳一下便会留下一个点,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多种感官体验了顶点存在的本质,对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其实涉及到很多知识都有一个本质体现的可能,比如平行线中“平行”就是直线平移运动,那么画平行线的本质就是使画线工具发生平移运动;小数的本质是十进制分数;圆的本质即“平面内到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众多的数学知识本质的把握及体现,更多的说明了新课程标准下,新的知识观形成的必要性,而知识观的蕴意中首要的就是“知识的本质观”,可见新课程的教学中,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既是课堂教学变革的要素,更是教师新的知识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一个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效果,因为有什么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结果。数学知识本质的展现对于数学教学的影响正如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说的:“我先前总认为数学教师都是在教同样的学科,只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教得好而已,但我现在认为在“数学”这同一名词下,所教的事实上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学科。”可见偏离了数学知识本质,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效果,一个老师的知识观的形成,更远的来说它影响着一个人、一代人的学习及发展,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有效性作为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评价标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所教的数学知识入手,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出有效的课堂设计,为课堂具有数学原本的味道,为教师形成知识的本质观,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获得发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六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多媒体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提出对于具体的内容应该具体分析,应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定合理的项目,不能够简单依赖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拘泥于固定的教学项目。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融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有关内容为一体,专业性强,且教师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也都比较大。此外,它的学习过程中还综合运用高等教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等知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安排,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大纲修订后,该课程的课时缩减至60课时,更增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河南工业技师学院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常见的文件格式有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严谨的机械机构模拟动画或视频等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减少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耗费的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年来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发现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比较新颖,信息量大,学生兴趣也比较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各章节的应用总结如下:
(1)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常用通用零件的强度设计———多媒体图像启发引导,黑板式教学为主。这些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及应力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为主,教学中可以利用实例图片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零件的受力情况,但是对于力的计算方法,应力的产生及计算,强度校核的理论应用还是适合采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通用零件如齿轮、轴的强度设计,是学生对相关强度计算理论有一定理解之后的一个实际应用,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所必需会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因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选题、设计、运算、校核,这样效果会比只看一页一页的课件理解要深得多。(2)机械原理的机构部分———动画演示、启发、思考、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各种常用传动机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许多应用,比如说缝纫机、补鞋机和公交车车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传动机构的动画、视频,通过演示,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如何执行的?运动由谁产生?又能够实现怎样的运动?随着学生的思考、分析,最终会得出结果,然后可以将简化后的机构运动简图展示给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有比较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3)轮系及其设计计算———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轮系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各种不同类型的齿轮能够组成什么样的轮系呢?不同轮系的功用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教学开始,笔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后面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将各种齿轮组成的轮系动画及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展示给学生看,引导他们思考分析的同时再逐步解释轮系的分类及其能够实现的功用,结合前面齿轮机构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判断轮系中齿轮的转动方向。在学生对轮系有了一定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轮系中各对啮合齿轮的传动比,并将其计算的结果逐一展示在黑板上,再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构逐步得出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它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者互相融合,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理论的用途、用处,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书本寻找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是职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必然趋势。
(1)教学项目的设定。教学项目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入手,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既定知识,即被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形成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学习氛围。此外机械设计课程系统性较强,要涉及机械专业多方面的内容,不同机构、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不同。因此在设计项目时,还要本着先入门再巩固提高的原则。局限于课时的限制,教学项目选择不宜过大,但应使机构与零部件设计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对于齿轮传动基础知识这一模块,可设计制作一齿轮传动机构,其中可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通过对其拆卸和装配,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了解传动的特点、失效形式、选择齿轮材料、热处理方式并重点学会齿侧间隙的测量和调整,从而达到该模块的教学目的。
(2)知识点的建构与整合是项目内容综合的关键。精讲常用机构、突出相互联系。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精讲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与寿命验算等内容,突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关联知识为核心,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可通过对装配体的认识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传动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体机件表示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有系统的机械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设计分析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机械专业知识、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而要想在一两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无疑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地细化、分解,以此做成课前预习模块、课内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结语。
在教学中应该对课程内容具体分析,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并采用适当的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教师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项目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确实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好办法。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七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探讨任务驱动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并以“压水堆堆芯单通道稳态热工分析”为例,通过科学设计课程任务、合理设置实施方案和有效优化评价体系三个过程,阐述任务驱动法在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引言。
近年来,核电技术的迅速拓展及深入对高校核电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已成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反应堆工程方向开设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该课程以我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是我校培养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传统反应堆课程设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是我校在《反应堆热工》理论课程学习后开展的一门独立课程。该课程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以反应堆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建立符合课程设计任务要求的热工模型;其二,强调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数值模拟方法,其三,以我校国家级核能与核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开发求解程序,完成题目内容、分析对比、撰写报告。以“压水堆堆芯单通道稳态热工分析”为例,其主要任务包含:利用压水堆堆芯单通道相关理论知识,建立堆芯单通道稳态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如四阶龙格库塔方法求解模型方程组,最后开展计算分析并撰写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反应堆热工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践。
“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全程参与”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创造以任务定目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科学设计任务。
要科学建立课程设计任务,就必须彻底打破学科“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思路,增强课程设计内容与能力要求的相关性。要求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如下几点:
1.任务目的的科学性。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包含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两个层面。认知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反应堆热工的基础知识;操作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数值计算方法,熟练开展反应堆热工设计,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改正。
2.任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完成设计任务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实践性和任务的可操作性,尽可能设计一些通过设计操作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案例。比如“压水堆堆芯单通道稳态热工分析”这一任务,先通过分组,开展单通道建模及模型求解,然后开展小组内讨论,及时纠正问题,然后进行小组比赛,最后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最后的名次,这样的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激励作用。
3.任务层次感分明。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设计任务时应注重层次,即把一个大“任务”转换成一个个小“任务”,同时考虑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铺垫,学习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例如“压水堆堆芯单通道稳态热工分析”这一任务,需要计算堆芯单通道内的温度场,包括燃料芯块温度、包壳温度及冷却剂温度。在已知稳态轴向功率分布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堆芯稳态单通道模型,依次求解得到冷却剂温度、包壳温度、燃料芯块温度。
(二)合理设置实施方案。
确定好设计任务后,需要明确实施方案。在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开展实施方案:第一步,查阅资料。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及互联网数据库查阅收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资料,抓住课程设计任务的本质,从而可以为下一步作准备,便于能够独立地进行每一个工作步骤。同时,也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准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结束时,教师将每人准备的答案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各自的依据,明确设计任务的本质。第二步,制定计划。围绕课程设计任务制定完成设计任务的计划,包括具体工作的日程安排。通常以书面的形式拟定工作计划。第三步,决策实施。采用师生相互交流的方式开展讨论,就所拟定的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等问题交换意见,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在执行决策中,工作与检验互相交替,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以小组的形式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步,检查分析。从两个大的方面开展检查分析,一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并制定可行的计算流程,在编制程序中要确保程序中结构逻辑的正确性;二是在实施终结时,将最后的计算结果进行组内互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再在小组之间进行互查和老师检查。
(三)有效优化评价体系。
以最终的.分析报告作为学生评分的最终依据的传统评分方式,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方法单一,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察被评价者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的综合能力。因此,优化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意义重大。可以通过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方式,提倡评价方法多样化和融合性的方式完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前几个步骤的评价、任务完成的成果的评价和学生行为的评价,如工作态度、责任心等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学到必要的技术规范,学会对自己行为做出公正的评价,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要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本节应用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理清思路,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得到提高。比如:根据规定的评价指标,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评定小组成绩和学生个人成绩,并由教师综合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果给出“小组最终成绩”和“学生最终成绩”肯定优点,作为宝贵的经验。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和改正方案。不同的评价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准确。
三、结束语。
以我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对“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其他专业内容的教学时,还需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达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付山明.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信息,2011.
[2]熊淑慧.任务驱动主体参与教学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唐占红.竞赛任务驱动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八
【本文在分析c语言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强调中职教学要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灵活教学,并提出了中职c语言教学策略。
c语言;计算机;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c语言是一种实用性强的编程语言,它不仅可以编制系统程序,也可以编制软件程序,具备灵活、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这种程序设计语言备受青睐,多年来一直被使用,很多计算机科研类项目都必须应用到c语言。
中职学校是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学校,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特别是认识到c语言的特点和功能,这样才能学生们更爱学习这门课程。下面,我介绍一下c语言的特点和功能。其特点有三点:
1、它是中级语言,可以把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句与低级语言的实用性结合起来。
2、它还是汇编语言,可以操作计算机中的工作单元:字节、位和地址;
3、也是结构式语言,可以分隔代码和数据,也就是让程序中每个部分相对独立,这样保证了程序中各结构层次清晰、维修便捷。c语言的功能:做底层驱动、嵌入式?通信行业、银行系统、写操作系统、片机开发机的软件系统基本都是用c语言开发。尽管c语言的功能强大,但我们也不能认为学了c语言基本上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不然,学完了c语言只是学到了语法,如果想要进行开发还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就好象学会了英语语法并不代表会用英语写文章一样。
中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但是也要认识到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些学生们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热情较低,所以,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所学知识能够被完全消化,从而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以后的拔高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们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们有了编程的思路,为以后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语言是一门复杂的计算机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较多、规则复杂、语法应用难度较大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挑战。所以,教师一定要认清教学形势,在教学中讲究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经过分析和总结,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内容:
2、培养学习兴趣,灵活的进行教学。c语言教学内容很枯燥,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有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举个例子:教学中先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编程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自制一个自动关机的小程序,这个程序制作难度小,操作又简单,学生们可以从制作这一个小程序中就认识到编程的乐趣,从而开始喜欢上这门课程,进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只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c语言课程的教学,传统上还是采用首先讲解、然后练习、进而巩固、最后考试等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教学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其弊端。枯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根本就不能达到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教学方法急需改革,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列举一下c语言教学中使用的新方法:
2、合作教学法。对于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它需要教师选择一个有难度的编程任务,最好编程内容可分几个部分,这样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分组来完成这个任务,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任务中,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们有了合作的意识,更培养了学生们互相帮助的精神。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整体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多应用,积累经验,从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1]上官珺。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刘霞,郭晓利,赵志明。c语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
[3]宋春秀。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网络财富。2010(22)。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九
现代化的图书管理需要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图书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图书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近年来图书事业的发展,以及软件开发的逐步成熟,图书管理系统使得原来繁重而易出错的图书管理变得简单而有条理,我所开发这一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员成本,使得管理变得方便可靠。
图书管理系统关系模型功能模块。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图书管理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的数字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图书管理系统是现代图书管理工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力求开发出一套严谨、可靠、功能完整的管理系统。使用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图书管理的问题。人员需求能够减少,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管理更加便利。
此图书管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visualstudio2008做为前台开发工具以及sqlserver2005做为后台支持。以操作便捷、界面友好、灵活、实用为出发点,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系统实现了以下基本功能:
日常操作:此功能实现图书的借阅、归还。
读者管理:可以实现读者的添加、修改、查询等操作。
图书管理:实现图书的添加、修改、查询等操作。
系统管理:实现了对管理员的添加、修改、查询等操作。
开发工具: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c#)和sqlserver2005。
图书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方便性:读者以及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图书情况,以便完成需要的工作。
稳定性:系统性能稳定。
操作性强:由于系统及面简洁,使用容易很便于用户操作。
1、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要求系统需要有以下功能:系统登录;管理员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日常操作管理系统退出。
2、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管理道路。
2.1经济可行性。
2.2技术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软硬件产品和技术发展迅速。服务器,操作系统等相关资源技术容易获得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而且在本系统软硬件要求适中,因此现有条件在技术层面上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本系统是针对图书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设计的,主要实现如下目标:合法用户可以登录此系统;读者可以查询图书、查询借阅记录;工作人员可以对读者、图书进行管理和借书、还书操作。
2、数据库设计。
把上面的概念结构转化为关系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各实体的关系模式(关系的码用下划线标出):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作者,出版社,页码、图书价格、图书总数、现存总数、借出次数、isbn、备注、条形码、书架、图片)。
读者(读者编号,读者名称、院系、类型、性别、证件编号、可以借阅数量、电话、备注)。
用户(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真实姓名,性别,电话,年龄)。
以下关系模式为读者――图书的关系模式:
借阅图书(读者编号,图书编号,借阅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是否归还)
从以上的关系模式我们可以得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为了优化数据表结构,部分字段采用代码形式,以便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对应起来。根据以上分析,需要设计数据表来存放数据信息,这些表分别为图书表,读者表,用户表,借阅表。
3、总体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由应用程序和后台数据库两部分构成。
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主要包括登录,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信息管理,借阅图书,综合查询,退出系统几个部分组成。
数据库:数据库负责对图书信息,用户信息等数据的管理。
1、登录界面。
进入系统必须经过登录,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查询数据库中的用户表,如果用户存在且密码正确,系统只有管理员。
2、主控制界面。
此界面是进入相应功能模块的入口。
3、图书信息维护。
在此界面用户可以对图书信息进行管理,具体包含图书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
4、图书借阅界面。
图书借阅界面使用户完成图书借阅归还的操作。用户输入读者证件编号后单击[查询]按钮查出读者信息。输入图书isbn编号好,查出对应的图书信息,当读者的可以借书量为0时,提示不能借阅,当图书的库存量为0是提示不能借阅。借阅和还书需要同时操作三个表,因为需要用事务来操作。
5、读者信息管理。
本文重点讨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在本次设计的全过程中,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设计中我才知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不是理论没掌握好,而是光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多做多练,才可以把理论的精华发挥出来。知识不是知道,了解就好,一定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解决一些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虽然我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设计任务,但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设计时间又较短,所以该系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用户界面不够美观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1]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辉,张大治。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十
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的.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
eda的概念范畴很宽。包括在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目前eda技术已在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部门广泛使用。例如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从设计、性能测试及特性分析直到飞行模拟,都可能涉及到eda技术。eda设计可分为系统级、电路级和物理实现级。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一
一般在较大的程序设计当中,如果把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程序结合起来使用,把两种语言的优点都发挥出来,充分利用两种的优势,进行混合编程,则可以很多的难以解决的难题。在程序设计的实践当中,c语言和汇编语言可以相互调用,c语言可以调用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可以调用c语言,也可以把其中一种语言程序嵌入到另一种程序语言当中。本文就是探讨把c语言与汇编语言两种语言进行混合编程,实现两者的最佳组合,从而解决一些实践难题。
汇编语言;c语言;混合编程。
汇编语言的优势就是速度快,占用存储空间不大,而且可以随时控制硬件,这些优点是其它的程序语言无法取代的。汇编语言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高级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数据或者一些混合运算时显得更加困难。
c语言,它的优势就是在于功能全面,表达形式多样且灵活,开发使用效率很高,具有其它高级语言无法具有的优势。通常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大部分程序采用高级语言编写,以提高程序的开发效率;但在要求执行速度快、占用空间少或要求直接控制硬件的场合,则利用汇编语言编写,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2.1参数传递。
汇编语言程序和c语言程序在调用时会涉及到参数传递,一般采用堆栈进行传递。在汇编语言中将bp作为基址寄存器,调用程序先将来自于c语言程序中的参数依次压入堆栈中,然后当需要使用这些参数时,再用bp加上不同的偏移量依次对堆栈中的数据进行存取操作。
2.2调用关系的确定。
对于将要涉及到调用的过程或函数需要事先说明和建立调用与被调用关系。被调用的过程或函数应预先说明为外部类型,以便被外部模块引用,而调用程序也需要在程序中说明将要引用的外部模块的名称。在说明调用关系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存储模式确定相应的汇编语言格式。c程序小模式对应汇编程序的近类型过程,而c程序大模式则对应汇编程序的远类型过程。
总而言之,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混合编程方法可以使汇编语言与c语言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交叉调用,进行参数传递,共享数据信息和数据结构,使由此开发的软件更实用、更安全可靠,使开发和编程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罗南超,向昌成,李唐辉。汇编语言实现多种进制的通用输入输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6)。
[2]崔卫东。vc++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研究与实现[j]福建电脑,2007,(05)。
[3]宋金华。汇编语言和c语言在图形处理中的综合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4]张银,索旭华,廖建林,郭娟。aocc应用软件的快速仿真平台的研究与技术实现[j]航天控制,2010,(02)。
[5]宋金华。汇编语言和c语言在图形处理中的综合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z2)。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二
精品课程的建设,包含一系列的内容,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下面一些问题。
(一)重视课程申报,忽视后期建设。
由于国家和各省市目前对精品课程的支持力度较大,学校在精品课程的申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争取获批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获批后,往往后期的建设无力,在建设上面的投入也很少,建设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与监管。
(二)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滞后。
精品课程网站[2]是学生和教师使用并进行教学的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网站上面的课程资源也要将新的知识囊括进去。然而,在很多时候,这些新的知识的更新在网站上往往要滞后相当一段时间。
(三)考核与评价机制[3]有待完善。
精品课程建设以后,到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什么样的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成功,这方面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还比较缺乏。目前,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往往地位于是否能申请到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的一些评价详细指标仍然有待完善。
(四)精品课程的有关管理制度有待规范。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离不开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做到有章可依。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学校、学院的实际,制定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的建设管理。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为了能够把精品课程建设好,结合上面提到的《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以下事项值得关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谋求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执行着,本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知识传授的效果。通过鼓励教师接受再教育、进修或深造,让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引入新的高学历人才,能够充实教学队伍。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
(二)加强资源建设与更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的资源是知识传递的载体,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精品教材编写,重视多媒体课件[4]的编制,将新的知识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材与课件中,同时,内容丰富、构思精巧、布局合理的多媒体课件也更能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更容易扩大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三)重视学生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要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考核与反馈。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能否通过精品课程获得相应的知识,应该说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成功。重视学生的评价,接受学生的有价值的建议,有利于教师查缺补漏。建立精品课程考评机制,将考评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助于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避免建设中的形式化。
(四)规范规章制度,谋求管理水平提升。
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统一备课制度、专家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同行听课评教制度、教学竞赛制度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教师做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可以在课下的任何时候随时的访问。学生通过查看课件,阅读教案,观看授课录像,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印证和对比,查缺补漏。相对而言,优秀教师的授课对于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授课录像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反复录制的,其在授课上更具有特色。不仅如此,精品课程网站上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线练习编程,随后就可以检测其学习的效果,完全不受限于课堂短学时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刺激其学习的欲望。精美的演示动画,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程序运行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程序竞赛等活动也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总之,精品课程网站以资源的丰富性,学习的可重复性,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效果,以及可交流性和互动性,成为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一个因素就是无法保障且很难评价其教学质量。作为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我们主要从网站与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学生评价、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几方面来进行。
(一)网站与教学资源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网络辅助教学的平台,网站的建设质量对于教学资源的展示和教、学双方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界面是否美观、是否安全稳定是衡量网站建设质量的指标。同理,教学资源的质量优劣对于学习者来说影响更大。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质量,拒绝粗制滥造、内容上照本宣科课件,防止其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对教学资源内容是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课件是否精美、录像是否引入等影响教学资源质量的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师学生评价。
作为使用精品课程进行网络教学的双方,其评价结果是教学评价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评价反映了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获得知识的满意度。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评价、同行的评价、教学督导人员的评价提供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手段多样化,可以采取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评价系统,在线留言等。
(三)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
课程网站提供了学生与教师实现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平台。该平台的利用率可以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率判断教师与学生对其利用的程度,利用率越高,说明教、学双方通过平台进行知识交流与传授的效果就越好。这也有助于防止虚假评价的产生。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先进的理念用到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终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反映出来。教学研究与成果有助于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新的知识,能够从一定程度反映教学质量的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的浪潮已经席卷各个高校。精品课程对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讨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与存在问题。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注意事项与教学质量评价。加大精品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与改善。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三
转眼间两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两年里,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性格上我都收获成长了很多并找到了属于我人生道路的方向。回顾这段对我来说异常重要的日子,有太多的感激之情需要表达。
首先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刘大有先生。刘老师是计算机领域杰出的专家与学者,能成为您的学生我深感荣幸。感谢您在专业知识上孜孜不倦的教导;感谢您在发展方向上高屋建瓴的指引;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查看并修改我的论文;更要感谢您以身作则教育我成为一个正直、诚信的人。
然后需要感谢我在实习过程中结识的同事崔莺、陈松巍等。谢谢你们在我的第一份工作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让我顺利的将学校所学知识转换成为实用的开发技能。本文所述基于android+javaee平台的校园信息交互系统客户端界面相关很大一部分资源由我实习期间所开发的《市民网页》项目资源修改完善而成。
感谢我的同学于雷、李辉等。谢谢几年来你们陪伴我一起成长。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同学们的情谊帮助我顺利走过了学生生涯的每个春秋,这分同窗之谊将用不褪色。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你们在我走过的25年岁月里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我一直不够懂事,有时会让你们失望甚至伤心。毕业后我将远赴异国他乡工作,近几年不会有太多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又要让你们操心了。但无论何时何地,我爱你们!
eda课程设计论文篇十四
在谈到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时,多数人都会想到对卫生指标和化学指标的控制,如:对有毒有害物质及过期、变质问题的控制。但是,人们往往很容易忽略一点,计量的准确性也是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之一。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角度来说,生产商必须要保证所用的添加剂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倘若超出规定的限量,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某种程度的危害,所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出台,对在食品中所用添加剂的量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从保证使用安全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类别的产品,生产商还要考虑产品的尺寸和形状对使用者潜在的危害,如:曾一度引发热议的“儿童被果冻噎死”的事件,就产生了国家强制性规定果冻标准规格的出台政策[1]。
2计量是食品安全的技术保障。
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过程是先定量分析,再质量判断,用数据来说明质量,从原料的引进到产品出厂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好各种产品的计量测试工作,测试的手段大多是用各种性能的计量器设备组成,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食品质量的检测结果,也就是说,产品生产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操作技术,而且取决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工作以及检测设备的完好程度,尤其在生产中,热工计量是控制工艺的关键因素,对于一般产品来说,食品声场对湿度、配料、温度、添加剂以及投入品等各个方面的计量控制上,要求更加严格[2]。因此,需要配置检测、控制及检测的计量仪器来帮助生产商及时的收集并掌握相关量值的变化情况,为食品的质量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提供有用的基础数据,如果计量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当,量值缺乏准确性,就会影响食品的质量,有时甚至会危害人们安全与健康,因此,要严格把关原料及成品的质量,就必须要依靠计量技术的保证。
3食品检测中热工计量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散装逐渐被新型的定量包装所取代,并成为当今商品包装最主要的形式,其中包括化妆品、保健品以及食品等与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很多商品种类,但由于定量包装的商品在净含量与毛重间存在的较大的差别,消费者无法掌握准确的判定商品净含量的手段或方法,更加难以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利益,所以,增强对定量包装的商品的计量及监督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这也成为我国关于计量的法律法规方面与国际逐渐接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食品检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食品安全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热工计量最主要的时物位、压力及温度等参数计量,在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计量的主要对象是温度与压力,通过这些热工参数的运用,控制和监督食品在生产、检测、存储、运输等等各个环节,以确保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在我国现阶段,企业食品加工的实验室中,最多的检测设备主要有水浴箱、压力蒸汽菌箱、干燥箱和培养箱等,这些设备在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微生物中运用到了极致。一般情况下,食品的原料都含有微生物。在食品采购、运输、生产及储存的过程中,也有食品污染微生物的可能。
根据我国质检总局第七十五号令《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的规定,对标注子符的高度、计量单位的选择、计量检验抽样的方案、允许短缺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实施以及监督检验,都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与要求进行。在检测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是,应当全方位考虑影响定量商品净含量生产的因素,如水分变化等,对由于水分的变化等原因而导致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变化较大,比如鱼、虾等产品,生产商应及时采取措施,在规定的条件下保证商品净含量的.准确性[3]。
4热工计量在食品的生产过程发挥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都要对温度的的要求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温度在进行食品加工生产中贯穿始末,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生产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食品在规定的保质期内业很容易发生霉变现象,这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怎样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衍滋长,是保证食品能否安全的核心工作,彻底消灭霉菌是从根本上较少食物中微生物含量的重要措施。在食品灭菌技术中,主要有热灭菌以及非热灭菌两中类型,其中,热灭菌主要类型为: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微波灭菌、电热灭菌等等,而非热灭菌的主要类型为:超高静压杀菌、辐照灭菌等等。
在进行灭菌的过程中,参数的监控主要是温度、时间及压力等方面的计量参数,其中湿度灭菌则是在使用中最为广泛且研究最透彻的杀菌方式,饱和水蒸汽、沸水、流通蒸汽等灭菌方法都属于湿热灭菌的范畴,由于在灭菌过程中的蒸汽潜热大、蛋白容易凝固、变质,因此,湿热灭菌的杀菌效果远胜于干热灭菌的效果,也就是说,湿热灭菌的在食品的加工生产中最为普遍的杀菌方式。传统的温度控制设备主要为手动控温,这就需要认真操作,温度太高,营养成分就会损失;温度过低,灭菌效果就会不好。伴随着自动灭菌设备的提高,自动控温器被广泛的使用,自动控温器可以自动的维持在设定的范围中,但是,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自动控温仪要进行固定的周期检测,其中检测的内容主要分为:升温的时间与压力、杀菌的温度。温度包括温度偏差及波动度和杀菌温度的检查。根据杀菌程序的不同要求,所要求的温度也就不尽相同,同一监测点,整个保温过程中,装卸去温度的均匀性都要小于2摄氏度,温度波动的范围不能大于1摄氏度,而最高温、平均温度、最低温度之间的偏差不得小于2.5摄氏度,蒸汽压力能否持续维持在所规定的范围内,压力及温度能否达到所规定的要求等,都是影响热灭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及心理需求,现如今,根据食品生产中的工艺要求,生产商会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食品中的色香味及其所特有的营养成分。先前的关于食品热力灭菌的方法已经达不到这种水平与要求,在我国近些年发明出的很多新型、现代的冷杀菌技术,像超高压杀菌,而冷杀菌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杀菌方法,在杀菌的过程中,能保证食品的温度不升高或者升高幅度很低,这种方法不仅对保持食品功能及成分的生理活性有利,还有利于食品色香味及其营养成分的保持。在当前,这种超高压灭菌的方式主要应用于乳制品和酸奶、蛋制品和果酱、水产品和高黏食品等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热工计量在食品加工生产的运用上,不仅能在杀菌的工序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其他的工序加工运用中,同样对食品的安全生产,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食品的加工生产中,不同的热工计量仪器应用于不同的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时现场大量的使用食品中心温度计、以及在烘烤车间经常使用的温度控制器等等,这些计量仪器通过对食品压力及温度的控制与监管,在食品安全加工生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证了食品安全生产。
5热工计量在食品的储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食品的存储,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用最佳的方式存储食品,以及怎样更充分的保留并利用食品中所含有的营养,存储的方法也颇有学问,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下低温状态对微生物的影响(如表1):
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在低温的环境中就就生长的很慢,甚至达到某一温度以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就会停止生长和活动,由此可见,利用这一原理,用冷冻及冷藏方式来遏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活动及生长行之有效,尽最大可能的遏制酶菌反应与化学反应,充分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现如今,多数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设有预冷库、速冷库、冷藏库以及原料库等冷冻仓库,但是这些冷库的温度能否与工艺的要求相符合不得而知,因此,有些企业会配备测温度的装置仪器,像经过校准的温度计等,但有些企业却对温度计是否准确从未检查校准,测温装置不合理,检测冷库温度的仪器精确度不够,最终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
6热工计量在食品的运输中发挥的作用。
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食品的生产领域,这样,就往往忽视了食品生产后的运输过程,在《食品安全法》中,已经多次的提出了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强调要加强对食品运输过程中供应流程的安全监控,如第4章第27条规定:“贮藏、搬运、装载食品等各个环节所用的容器、设备等都应保持安全无害,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污染现象的发生”。如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对温度的掌控不当,就会导致食物变质,造成一系列的财产损失,甚至严重的会造成人身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保持食品的运输质量至关重要。
食品的安全性事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保证食品安全生产,并预防更多食源性疾发生,对维护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生产稳定以及保证社会环境的和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不断进步的高新科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先进的热工计量设备,在食品的安全加工及检测中被运用,这种技术的应用,对保证食品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项华.《食品安全法》已实施,计量工作做好准备了吗[j].中国计量,2010.
[2]陈玲.计量技术在食品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j].综合论坛,200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7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