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7:14:08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1 07:14:08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考。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展示对作者和作品的赞美和批评,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一

“我们常常暗下决心节食锻炼,但是只要看到甜点小推车一过来,我们的决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有时候兴致勃勃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却放在家里用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头痛的时候,我们花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见效,可是花50美分买的阿司匹林却能立竿见影。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怪诞行为学》一书开头的一段话,给我们抛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问,而这本书就是用各种实验和逸闻趣事来解答这些问题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家,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很多人对我说,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异乎寻常”。的确,作者一反传统的认为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揭露了生活中种种的非理性的,怪诞是行为,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帮助你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们和周围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什么”。比如作者对于头痛时吃什么药最见效的问题,同样的药,不同的价钱,结果是50美分定价的药比5美分定价的药更有效,这个时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却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比这更多的影响。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们会去疯抢免费的但并不需要的东西。

《怪诞行为学》颠覆了传统的看世界的眼光,打开了另一扇看待这个社会的窗口,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读来令人恍然大悟。在字里行间,都让人忍俊不禁,发出感慨和共鸣,“我也是这样”或“我周围的人就是这样的”,引发人对于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对待生活和经济活动。但是如作者一样,往往是“暗下决心”,最后还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尽管如此,还是忍不住继续往下读,读完掩卷而思。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二

第一件事:

去银行信用卡部门沟通,先说明现在大部分人会使用信用卡买很多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来堆满他们的橱柜,用信用卡消费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建议银行信用卡部门可以出一个信用卡额度阶段提醒的服务,在内卷的信用卡市场,这一服务可以让客户更多的选择这家银行的信用卡。银行家们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但是这件事最后却没有成功。

我总结思考了一下:作者的思路清晰,能透过用户行为去剖析市场,并能找到能改变市场的人。但是最后却没有能推动这场变革。其中一个因素肯定是阶段额度提醒有可能让信用卡部门的利息收入减少,这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绩效。现在的情况,利息收入已经很多,你再让我冒着减少利息收入的风险去做这个事情,这不是自找苦头吗?做了不一定对,但是不做却不会错。

我思考了,并记录了下来,说的不好还请指正。1.找到再上层的领导,这个领导必须同时负责多个部门。争取让这个领导去推动。单个部门的绩效可能对领导短期的影响不大,做的不好损失不大,但是做好了却能让领导收获更多。

2.还是找原来信用卡部门的领导,提议在信用卡竞争颇为激烈的地区先试行新方案。这个地区竞争本来就激烈了,拿出不一样的改革,输了影响也不大,就当是试错,还可以将本次试验写入工作报告,展现锐意进取的精神让更高领导层看到。

3.引入除了银行和客户的第三方,例如作者,这里设定为乙方。假设乙方的诉求是推动这一场服务以获得报酬。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银行方达成合作(书中的内容来看,这种合作是可以实现的,并结合上述点1和点2),以合作的形式由外部的力量去推动内部。

第二件事:

事情背景是一场很受瞩目的球赛,想看的人非常多,但是票很有限,拿票需要采用抽签的形式。参与抽签的都是狂热的球迷,抽签结果出来之后,举办方分别给有票方和无票方打去电话,问无票方愿意出多少钱买票,无票方平均出了a元;也问了有票方愿意以多少钱卖票,有票方给了10a元价格。为什么两波人对价格的偏差会这么大呢?拿我自己经历的事情来解释,卖方肯定是价格越高越好,因为卖方知道产品的价值,卖方是用产品确定价格,我们的产品出来是解决问题的,但是最终的目的肯定是变现。买方肯定是价格越低越好,买方是用其他类型的东西来对比,以价格来衡量产品,买方拿的是钱,钱能换来很多东西,选择的余地很多,经济学基础中有一个名词叫价格弹性,或许可以解释这一行为。所以卖方需要让买方了解到这个产品的实际价值才行。例如同样是手表,为什么有的手表几十块钱,而有的手表却要几十万块,买方为什么要买几十万的表?我们得了解买方的核心诉求以及针对这个核心诉求去展示我们独特的优势,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买方才有可能接受卖方的价格,这是一个销售的过程。

第三件事: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否定了免费午餐的概念,但是人是会随着自身心情、周围环境等原因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免费午餐也不是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免费午餐需要让参与的相关方都能获得一些净收益。这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想起来之前《遥远的救世主》中给我的启发,人可以贪小便宜,但是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该大方的时候要大方,对人也对事儿,想请别人吃饭,就不要扣扣搜搜的,要大大方方,让人感觉到愉快,后面才好继续做朋友,不然有了这顿没下顿,这顿饭的意义就没了。不该大方的时候也不能充胖子,量力而行,量事而为。做一件事之前需要考虑能给各方带来什么,不损人要共赢。助人者,人恒助之。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三

之前的课程上曾学过《组织行为学》,当时就觉得非常有用,老师也讲过“锚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没什么更多的记忆。现在读了这本书,真的感觉温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大的轮廓,真的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如果能经常思考并灵活运用的话,绝对会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

下面就大致总结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种人类决策中会发挥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给自己做个备忘。但详细的内容,各位还是买书回去看吧,绝对不会后悔的。

1、比较的力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2、锚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3、免费的力量。

4、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要跟女朋友谈钱,不要跟父母谈钱,不要跟好友谈钱,多送礼物,但不能送钱,其实这章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篇英语课文)。

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

6、拖拉的力量(短期满足与长期目标的斗争)。

7、所有权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

8、多种选择的困境(不要做兴趣广泛,但一事无成的人)。

9、预期的力量(流行,跟风,羊群效应,偏见,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好菜要好盘,好酒要好杯)。

10、高价的力量(真的一分钱一分货吗?打折买到的东西,是不是总觉得不太好;安慰剂效应)。

11、人们内心深处的诚实与占便宜的冲动,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12、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免费午餐”在哪里(只要别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们就有获得利益的机会,利用别人的不理性)。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时间的话还得多看几遍,并且写详细的心得体会才好。好像原作者还出了一本《怪诞行为学2》,回头有机会也要买回来读一下。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四

整本书总的来说相当的通俗易懂,主要讲了一些可以预测的非理性行为,作者的每个结论都有大家平日容易接触的例子和作者团队设计的实验作为支撑,理科生应该挺喜欢看的。出差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看非常适合,很多内容也是挺有意思的!

耐心不是很足的宝宝可以跳过序言直接从正文开始读。觉得书写的不错,看完再跳回来看序言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差不多是我一周半前看的书,还是老习惯按记忆谈谈我的收获和心得。

我们平时常常会混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商家会营造一些我们是朋友家人的氛围让我们误以为进入了社会规范,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在商言商,切不可掉入对方的温柔陷阱而错失掉自己本来应该得的权益。市场规范中我们不需要不好意思,事物都有对应的价码。例如很多乙方业务会从小礼物开始和甲方爸爸的负责人搞朋友关系。开始是小礼物,熟了也许还会是别的,这里如果甲方爸爸负责人混淆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便会看不到其它业务能力更强、价格更为合理的乙方合作伙伴。

与之对应的社会规范则完全不同,相对而言更侧重于感情。所以这里我们拉拢他人的方法可能更多的是给一些小礼物,而不是金钱。例如维系普通朋友、邻居、同事等关系也可施以小恩小惠。互相交换食物小礼物即可维系/增进感情。

同一本书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希望屏幕对面的你有机会也可以亲手翻开这本书感受一下可以预见的不理智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他/她!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五

作者的文字幽默而且平易近人,与其说是一本介绍行为经济学的书,更不如说像是一些有趣的思维实验,让我们在生活中一个接一个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选择中,稍稍得抬起一点头,退到一个更远一点点得位置,以局外人得身份观察人类行为心理学。

至于很多人所说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人类得愚蠢,从而能避免自己得愚蠢,变得更加理智。当然,在我狭隘且相对主观的理解里,其实我是一半认同,但是另一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我当然同意所有的人类很多时候做的选择常常是有一些丰富的直觉,和很多非理性的感情、冲动、激情以及一些其他的非理性的随机因素所决定的。

愚蠢是我们往往为了支撑我们的非理性,符合我们当下的心境和利益所下的决定,我们为了让他更可信,深思熟虑,并且是唯一的答案,反过来用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观念和理由来支撑,假装那些才是我们决定的原因。我们变得很拧巴,然后开始有争吵,各执一词,甚至是战争,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的悲剧和绝望都不来自于这种不理智,反而来自于我们自认为理智,自认为高尚,自认为不可动摇,来自于全部的这些自以为是。

我们的选择很感性,很随机,原因很丰富,很有趣,而且经常错误,这样我们就会变得,对他人,对自己,甚至是对人类的选择更宽容,更轻松一些。因为它可以被改变,而你也不再固执和狂热。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六

就像这次什么名著读后感之类的东西,这是一个学校检查考核的项目之一。我不喜欢这些表面功夫。我觉得这个说明不了任何题目,但是有些人能让它说明很多题目,让那些检查的人眼睛觉得舒服一些,从而得出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论,掩盖了潜躲的种种题目。因而,在一听到它的时候我必然是扬声恶骂:凭什么逼迫我做这种事,好假。而事实就我个人而言实在是有写作的冲动,只是没有写作的行动,我需要一个外力有推动一下,否则这个冲动会无穷期地搁置在那,直到它消失。现在,讽刺的是这个外力由于某种不正当的名分,被我骂了。最后,我决定不管别人怎么以为怎么做,我想我还是要把握这个契机,码一点点文字,不让近期的思想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流失。不知道《怪诞行为学》算不算得上是名著。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名著,很多时候别人捧着一本说是名著,我看完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很难定义,我姑且滥竽充数一回。通篇读完,能让我思考的很多,我节选了一个细节。你在岳母家参加感恩节家庭宴会。看看她为你们摆出的那丰盛的一大桌子吧!火鸡烤成油亮的金黄色;火鸡里面塞的全是你最喜欢的家庭自制馅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甘薯上面是厚厚的蜀葵糖浆。你妻子也非常自得:餐后甜点是她最拿手的南瓜派。节日庆祝一直持续到深夜。

你松了松腰带,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地注视着坐在对面的岳母。你站起身来,取出了皮夹。“妈,对于您在这一切中所倾注的爱,我应该付您多少钱?”你诚心诚意地问。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你晃了晃手中的一叠钞票。“您觉得300美元够吗?不对,等一等!我应该付您400美元!”美国著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也画不出这样一幅画。一杯葡萄酒被打翻了,你岳母满脸通红站了起来;小姨子对你怒目相向;外甥女哭了起来。明年的感恩节,十有*,你就自己守着电视机吃冷冻午餐吧。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提出直接付款让聚会的人们如此扫兴?答案是,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躲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你可以帮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似乎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本钱和赢利。这种关系未必是*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

假如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罚款对杜尽迟到有效吗?我的好朋友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齐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奥尔多・吕斯提切尼对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案例的长期影响做了巧妙的测试。几年前他们在以色列的一家日托中心进行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尤里和奥尔多的结论是,罚款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它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的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因此,假如家长迟到了――有时会这样――他们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孩子。(在以色列,内疚似乎对约束人们更有效。)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日托中心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既然家长们为他们的迟到付了钱,他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换言之,既然有了罚款制度,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不用说,这尽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七

利用周末的时间,终于将《怪诞行为学》读完了。《怪诞行为学》是通过讲述日常中最常见的行为,来阐述我们的非理性行为。在传统经济学中,其基础假设条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过《怪诞行为学》的严密论证与阐述,此论点是不足以成立的,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先说说看《怪诞行为学》的一点感受。此书中运用了大量对比试验,以试验结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在国内的图书上是比较少见的(目前可能比较多的是数据)。对比试验,我想不单单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种以此可以借鉴到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为我们除了既定的经验可以参考(实际上随着环境的变换,其真实的参考意义到底多大还有待商榷),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来检验我们的想法。如果你的试验设计的巧妙,并且经受住了考验,那么在推广开来,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种途径。

因为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今天晚上重点根据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述与总结,以便学以致用。

第一:约会的窍门。人们的平均行为都具有相对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们都愿意结合当时的环境、场合、以及可供选择的参照物来做出对比。那么,如果你想在一个环境中,脱颖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看起来没有你帅气、没有你漂亮,与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对象陪同。这听起来对那个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们会根据这样的情况来做出判断。所以,要想约会成功,选好伙伴很重要。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条规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则会引起你的伙伴的愤怒。

第二:有魅力仅存在特定的环境中。当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对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现这样情况的前提,就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你的兴趣点也会转移。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你在一个区域内,或者时间内,要去选择那些与你具有共同特质的人,而这些人与你在这个环境内都有一些不适应,这样彼此才会产生吸引力。当然,不论是你对别人感兴趣,还是别人对你感兴趣,随着时间和环境出现了变化,如果魅力减少了,也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为此而纠结。

第三:轮流做东比aa制更能促进感情。在这里,社会科学家有个理论,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说赚钱都不容易,付钱时都有一种非快感,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随付款金额增加而相对下降。这点给我们的提示是,如果轮流做东,那么对于付款人来说,“付款痛苦”随着付款金额增加而下降,同时还会留下好客的名声。而同时参与的人,会因为获得了免费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实套用老祖先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更快乐,感情才会更深厚。

第四:礼品是最佳的友情润滑剂。在这里,作者阐述了两个概念,就是社会规范与经济规范。社会规范更倾向于道德、感情等非金钱因素,经济规范则强调的是投入产出的金钱关系。可以想象,社会关系中,如果过多的金钱交易,就变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礼品,可以作为友情的润滑剂,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间的社会规范程度。同时,礼品在用在员工激励上,要比金钱更能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和勤奋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的朋友们,也许我要开始为你们准备自己用心挑选的礼品啦。

第五:如何解决你的电子邮件瘾与短信瘾。产生电子邮件瘾与短信瘾的主要原因,是由可变强化式(什么时候获得奖励或信息是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在这里先说明一下,固定强化式,就是你通过固定的行为可以获得固定的奖励;可变强化式,是什么时候获得激励是不确定的。我们对于电子邮件和短信成瘾,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未来的不明确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们期望电子邮件和短信,会给我们带来可变强化式的激励。那么,要想让自己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动收发邮件的功能,同时将自己的邮件联系人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可以对我们的电子世界生活有所改变。

第七:人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过于高估。此点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我们对自己的决策都认为是完美的,我们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完美的,商家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其实这里更主要的是要引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会促成最终的合作。适度降低一点自己的期望,有的时候,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条是根据书中的要点进行的一个总结。其实真正读此书,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这样思考方式,第一从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入手,却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第二以大量实例为依据,并且能设计出合理的行为试验,这种以实证论观点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运用。

书读一次只是皮毛,读两次是懂道理。生命不止,当学习不止。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八

经常觉得我的确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学,人都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对今后的人生会非常有帮助,无论是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考虑甚至影响他人决策的时候。之前买到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上个周末读完了,感觉非常有收获,不愧是畅销书。其实多数出名的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有其理由的,读一下一般不会有什么损失,正所谓“开卷有益”吗。

之前的'课程上曾学过《组织行为学》,当时就觉得非常有用,老师也讲过“锚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没什么更多的记忆。现在读了这本书,真的感觉温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大的轮廓,真的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如果能经常思考并灵活运用的话,绝对会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

下面就大致总结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种人类决策中会发挥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给自己做个备忘。但详细的内容,各位还是买书回去看吧,绝对不会后悔的。

1.比较的力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2.锚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3.免费的力量4.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要跟女朋友谈钱,不要跟父母谈钱,不要跟好友谈钱,多送礼物,但不能送钱,其实这章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篇英语课文)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6.拖拉的力量(短期满足与长期目标的斗争)7.所有权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8.多种选择的困境(不要做兴趣广泛,但一事无成的人)9.预期的力量(流行,跟风,羊群效应,偏见,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好菜要好盘,好酒要好杯)10.高价的力量(真的一分钱一分货吗?打折买到的东西,是不是总觉得不太好;安慰剂效应)11.人们内心深处的诚实与占便宜的冲动,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12.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免费午餐”在哪里(只要别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们就有获得利益的机会,利用别人的不理性)。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时间的话还得多看几遍,并且写详细的心得体会才好。好像原作者还出了一本《怪诞行为学2》,回头有机会也要买回来读一下,嗯。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九

工作之后,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很少。周末回家的时候,闲暇之时,翻看一下在学校网购的书籍,感觉也别有滋味。《怪诞行为学》就是我最近正在阅读的书籍。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个人觉得它与《别做正常的傻瓜》相类似。不过,有区别的是,本书的作者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全身被烧伤60%_70%),使得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常人差异很大,他倾向于分析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绪的影响,往往不能作出理性决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择,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之下,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发生改变。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设置一个诱饵,往往能使客户花费更多的金钱。人们对于自己收入的预期往往也会因为与周围环境的改变相联系。也许当初的预期并不高,但是在达到了这一目标之后,由于周围人群的收入较高,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就与人们喜欢比较有关,在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就已经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某种商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灵。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了。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有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格,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比较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大的危害。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况。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蓄谋的。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当然,非理性行为的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化更加困难。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怪诞行为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经常觉得我的确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学,人都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对今后的人生会非常有帮助,无论是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考虑甚至影响他人决策的时候。

之前买到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上个周末读完了,感觉非常有收获,不愧是畅销书。

其实多数出名的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有其理由的,读一下一般不会有什么损失,正所谓“开卷有益”吗。

之前的课程上曾学过《组织行为学》,当时就觉得非常有用,老师也讲过“锚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没什么更多的记忆。

现在读了这本书,真的感觉温故而知新了。

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大的轮廓,真的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如果能经常思考并灵活运用的话,绝对会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

下面就大致总结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种人类决策中会发挥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给自己做个备忘。

但详细的内容,各位还是买书回去看吧,绝对不会后悔的。

1。

比较的力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2。

锚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3。

免费的力量4。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要跟女朋友谈钱,不要跟父母谈钱,不要跟好友谈钱,多送礼物,但不能送钱,其实这章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篇英语课文)5。

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6。

拖拉的力量(短期满足与长期目标的斗争)7。

所有权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8。

多种选择的困境(不要做兴趣广泛,但一事无成的人)9。

预期的力量(流行,跟风,羊群效应,偏见,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好菜要好盘,好酒要好杯)10。

高价的力量(真的一分钱一分货吗?打折买到的东西,是不是总觉得不太好;安慰剂效应)11。

人们内心深处的诚实与占便宜的冲动,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12。

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免费午餐”在哪里(只要别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们就有获得利益的机会,利用别人的不理性)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有时间的话还得多看几遍,并且写详细的心得体会才好。

好像原作者还出了一本《怪诞行为学2》,回头有机会也要买回来读一下。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国公司任职,他每次乘飞机旅行总要到机场的西餐厅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

这些事他本可以从从容容地在家里或附近的什么地方解决。

据我所知,机场的餐饮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价格却要高出很多。

但是,朋友仍然保有这个小小的“嗜好”。

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他说,机场的高价消费让他感到有一种“惩罚”了公司的快感。

当然,我的这位朋友绝对不会利用职权把公司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

但是,为什么他会利用政策之便让公司遭受损失呢?

读完《怪诞行为学》后,我才明白当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完全成为市场规范下的产物时,社会规范就会永远退场。

换句话说,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符合理性经济学所谓的“成本—收益”原则,双方都拼命想从对方那里多捞一点“好处”。

如果双方关系在市场规范下,那么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公司付给员工相应的报酬,这是“在商言商”。

而在社会规范下,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子女“日托”服务、免费午餐、给予生病时的照顾和在经济萧条时不裁员的承诺。

在市场规范下,雇员很难对公司保持较高的忠诚度,而社会规范是激励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创新远比制造重要,人力资源也比机器更有价值。

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和雇员建立社会规范的优势。

如果要将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单纯依靠交换原则下的市场规范是不可能的。

国有企业曾一度是社会规范的“化身”,它的终身雇佣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如何建立一套更为优化的制度,在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组织既能保持高效运作,又能促进企业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今天许多国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决策。

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富人会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为什么别人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偏好?为什么我们会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为什么面对非现金资产我们更容易不诚实?诸如此类。

行为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同时,它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因此又被称为“实验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颠覆了传统的理性经济学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思维模式。

它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发读者对习惯性事物的反思,并把这种反思引向市场机制的选择、社会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冲突等关乎人类福祉的主题上。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结合对于我们研究发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会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很有帮助。

该书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最终却因他个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使他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人类决策背后的非理性因素。

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写作该书的目的是“使人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我们和周围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什么,影响人们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它能帮助我们看到某些错误的发生是有系统、有规律的,看到我们一错再错的原因,从而设计出更好的应对措施来避免重复失误。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现象,尤其在不确定的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房价暴涨暴跌、自杀人数的增加、仇富和拜金、与渎职等等。

因此,行为经济学对转型中的中国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更多现实意义。

该书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学术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读起来妙趣横生。

读过之后,你会对人类的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它将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这个人有个偏好,喜欢看书,而且看完书之后,总是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前天呢,又看到一本好书,于是昨天抓紧的把它看完了,就想和你们说说对这本书的感想。

其实以前一直都在看书,因为我以看书为乐趣,很多人觉得我活得很累,因为我的生活一大半都和书有关,以前女朋友也经常说,干脆把自习室娶回家去算了,听到这话,我也只是笑而不语,但这是真我。

之所以以前没写读后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想写,是看完每一本好书,都有写的冲动,往往还列出了提纲,但到了最后,还是没有写,完全是因为拖得太久,一方面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对书的思想把握有点模糊,怕写出来误导大家,这样就不好了,呵呵。

但是这次,出乎意外的,我真的动手写了,书的名字叫《怪诞行为学》写它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是它颠覆了我们行为经济学中关于“人的整体理性”的观点,并且用实例来证明人们作出的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

其次,它修正了我们关于个体决策独立性的观点,充分论证了在有关联关系的两个行为中,前一个行为往往会成为后一个行为的锚点,这一点,我后面会写到。

下面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几个观点。

锚点。

这本书中的锚点,主要是指价格锚点,大概的意思是说,第一个纳入我们考虑范围之内的特定物的价格会成为我们以后判断这个特定物价值或可购买性的原点。

举个很小的例子,葵花籽和开心果,葵花籽的标价是9元每斤,而开心果的标价是39元每斤,当我们第一次去超市的时候,看到这个价格并且考虑过买的时候,对这两个物的价格就已经设定锚点为9元每斤和39元每斤,当葵花籽的价格上涨到12元每斤的时候,你再去买这个葵花籽,会觉得它太贵了,和设想的价格存在价差,这个时候,你会重新衡量自己的购买力,或者压制自我的购买欲。

而当开心果的价格下降到37元每斤的时候,你会觉得开心果的价格很实惠,这种降价行为可能会激发你的购买欲,让你买的更多。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次考虑的价格成为了我们下次买同一种东西时的价格衡量标准,这就是价格锚点。

但如果我们对涨价或跌价之前的价格毫无知晓,我们最初看到的葵花籽的价格是12元每斤,开心果的价格是37元每斤,我们会很容易的接受这个价格,并且把它设定为我们下次购买此物的锚点。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开心果定价39元每公斤,葵花籽定价9元每公斤这个价格真的合理吗?我们无从知晓,在购买的时候也不会考虑。

关于锚点的原理对其他的事物往往也可以适用。

拿我来说,当我第一次想要通过网购的方式买书的时候,身边的同学给我推荐了当当,后来我一直在当当买书。

有一天,有同学给我推荐了卓越,说卓越也不错,发货速度更快,但我还是更喜欢当当,因为当我去审视卓越的时候,不自觉的把当当和卓越进行了对比,以当当为锚点,或许这就是锚点的威力。

星巴克与羊群效应。

或许很多人都听过羊群效应,就是当大家看到某个店前面有很多人排队的时候,会觉得那个店肯定很好,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排队呢,于是也跟着上去排队,再后面的人也抱着这种心理,于是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就像羊群的集群一样,此为羊群效应。

但是星巴克与羊群效应在怪诞行为学中还有另一层含义,即非理性的行为会让人一次次的排在自己的后面。

本人见识比较短浅,没去过星巴克,用星巴克举例子或许会比较吃劲,所以呢,还是以我们惯常见到的东西举例子会更贴切些。

拿我们学校的奶茶店避风塘和星饮为例,在奶茶还没有在本校盛行的时候,即只有很少的几家奶茶店的时候,很多同学喝奶茶倾向于去避风塘,就像我喝奶茶也一般都是去避风塘的。

但是突然有一个时间段,学校的奶茶行业突然火起来,接连开了很多奶茶店,这样同学们的选择范围更广泛了,基于刚才上面谈到了锚点理论,可能很多同学会认为这是对锚点理论的驳斥,其实不然,锚点理论基于的是一个设定的价格或衡量标准,如果两种类似的事物,衡量标准没有太大变化,此种选择的替换不是锚点的更改。

某一天,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星饮简约大方的装修风格,可能是星饮的可爱饮料单,也可能是星饮的美女效应——曾经一度和女朋友去星饮喝奶茶,看到星饮相对于其他的奶茶店来说,顾客要多得多,我两一直觉得是星饮的美女效应在发挥作用),你走过星饮门口的时候,突然想尝一下星饮的奶茶是什么味的,于是你点了一杯菠萝甜润,发现味道还不错,价格也适中,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服务员态度很好。

那么下次当你再次走到星饮门口的时候,你又会不自觉的走进去而不会选择去避风塘。

这时,你已经排在自己后面了,再下一次,你还会选择去星饮,这个时候,你又排在了自己的后面,这就是传说中的星巴克与羊群效应。

社会规范及市场规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分工。

在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的关系上,怪诞行为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即:当社会性规范与市场性规范发生竞合时,社会性规范会自动退出,当我们发现市场性规范并不适合调整所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市场性规范的退出却并不能让社会性规范复入,得到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规范,也就是说,社会性规范一旦失去,将很难重构。

这里选用一个书中举过的例子,幼儿日托中心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在某地有一个日托中心,在日托结束后,总是有很多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会迟到,以前对于这种迟到现象,日托中心只是和家长沟通,但是沟通过后,似乎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还是会有家长迟到。

后来,日托中心决定用市场性规范的方式,解决这种迟到问题(以前日托中心和家长之间是社会性规范的关系,家长和日托中心的行为用社会规范即世俗社会的道德准则或行为操守来调整),每次家长迟到不再是沟通,而是罚款,这样就引入了市场性规范,同时,社会性规范就退出了。

那么适用这种罚款的方式来解决家长迟到的问题是否起到效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家长迟到的现象反而更加严重,究其原因在于,用社会性规范来调整家长和日托中心的关系的时候,家长迟到内心会有愧疚感,这种愧疚感是社会性规范所特有的效果,可以让家长增加准时接孩子的念想。

但是如今用市场性规范来调整家长和日托中心的关系,家长迟到反而心安理得,因为自己的这种迟到行为有了相应的对待给付。

后来日托中心取消了这种罚款的方式,家长的迟到行为丝毫没有减少,这就验证了上面的市场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之间的关系,当社会性规范与市场性规范发生竞合时,社会性规范会自动退出,当我们发现市场性规范并不适合调整所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市场规范退出却并不能让社会性规范复入,得到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规范。

相反,当我们从市场性规范通过努力转变成社会性规范的时候,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如工人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在最初的雇工关系中,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只有市场性规范,所有的关系靠薪酬维持,被雇佣者对雇佣者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但是发展到后来的公司,雇佣者对被雇佣者运用了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增加福利制度,没有严格的工作时间限制等措施,在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的建立了一种社会性规范,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增强了,忠诚度增加了,创造的利润也增加了。

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社会性规范适用在人与人之间,往往能够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起到优于市场性规范的作用。

品牌效应与适用性。

指的是,公众对于一种物品的喜好究竟是受物品的适用性影响更多,还是受物品的品牌效应影响更多。

关于品牌效应与实力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争了,有一段时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都发表声明说,美国公众更喜欢它们的可乐产品,而它们说的都是事实,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两者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不同,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品牌和适用性(在这里例子里,实力要被引申为口感,舒适度)的问题,百事可乐公司采取的测试公众对其产品的认知度的方式是,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放置在一种相同的容器内,同时不告诉被测试者可乐的品牌,只让测试者根据可乐的口感及舒适度来选择,如果需要购买,公众会选择那个容器内的可乐,这个测试的结果是,选择百事可乐的公众要多于选择可口可乐的公众。

而可口可乐公司的测试有点不同,他们在测试之前,并没有隐藏可乐的品牌问题,而径直告诉被测试者可乐的品牌,之后再让公众进行测试,在这个测试中,可口可乐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于是才出现了我们之前看到的这一幕,两个公司同时宣称自己的产品更受欢迎。

众所周知,百事可乐公司的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从市场占有份额都不如可口可乐公司,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喝可口可乐的人更多,而不知道,为什么喝可口可乐的人更多。

即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我们呢,也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再次看到公众的非理性决策的影子,很多公众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时,往往注重产品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产品的适用性,可能这里面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误认为产品的品牌效应即代表产品的适用性,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只能算是勉强约等于的关系,所以呢,以后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就要多多注意咯,切莫陷入这种盲目的非理性之中。

从圣经十诫的引导作用看我国诚信体制的缺失问题。

关于这个理论,大概是说,在行为人实施不诚实的行为之前,用一定的方式,激起行为人对于道德准则的记忆会让行为人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减少。

怪诞行为学中举的例子就是,在给定一个可以作弊的环境里,行为人实施可选择性诚信行为之前,在心中默记一遍圣经十诫的人选择不诚信行为的概率变小。

由此推而广之,拥有特殊职业的人,在进行特殊职业之前,看一遍职业准则会让此行为人的不诚信概率变小,如律师在开庭之前,默记一遍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可以减少律师不诚信的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两个问题。

一、在一个可选择性诚信环境下,人们总是倾向于不诚信,因为因不诚信付出的代价小于不诚信带来的利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二、时效性的诚信约束可以有效的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在我们的各种考试中,很多同学作弊了,也很好解释,学校为什么在考试之前给我们签诚信考试书了。

签诚信考试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之后,如果你再作弊,校方找到了惩治你的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起到一个时效性诚信约束的作用,激起你诚信考试的意识,从而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那么通过这个研究,我们来谈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公民的道德缺失问题。

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人情淡漠,各种矛盾凸显,公民道德修养出现整体滑坡现象。

在出现三鹿奶粉事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之后,我们往往会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食品生产厂商可以黑心到这个地步,为什么人性可以残忍到这个程度,为什么社会人情可以淡漠到这个样子……,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一直在提倡真善美,可是为什么起到的成效不大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圣经十诫为代表的道德准则中找到答案,人性在没有一个长效的约束下,本来就是偏向于不诚实的,只有通过时效性的诚信体制的建立,诚信行为的疏导,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怪诞行为学中还谈到非货币形态的资产更容易引发盗窃、暗示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人生性具有拖沓习惯、定位引领需求、零成本具有无尚的诱惑力及点餐行为的公开性会影响人们的理性决策,人们在满足自我与表现自我之间往往选择表现自我,为彰显个人而选择异质性物品却暗自后悔等等被证实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我的个人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作用,于是写出来,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一

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生。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携带的某些问题。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2、当我们遇到某些免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免费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如果把它们购买回去,它们会不会成为我们不用的堆积品?我们当时购买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是购买它们的时候有免费的赠品?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因为往往免费的东西总是有一大群人在那边等候,我们也跟随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没有什么损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等候的过程当中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鱼和熊掌,如果确定使用哪种规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为随意更改的后果往往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导致两者都无法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但是社会规范会比市场规范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更加持久。礼物和现金相比,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是远远高于现金给人带来的感动,而且人们对于礼物的感动时间往往持续更加长。

4、通过设定计划和完成期限摆脱自己的拖沓习惯,用各种办法给自己时间思考某些高额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通过某种方法让自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二

或许起初的时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钱,甚至根本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呢但就是有的人,会在起初他进入市场的时候,捧高他们的价值,并标上难以置信的天价,渐渐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珍珠确实是个好东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还不一定.

人们为某个东西定位的时候,总是愿意以锚作为标准,何为锚呢就是初始的一个标准,例如: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邓肯甜甜圈店的)。他们销售别致的法式咖啡压榨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_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邓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换言之,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_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销及优惠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愿意用高价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首先头脑的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情况下,自己是受益的,尽管目前不需要,或许将来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亏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会规范的成本。

一个人愿意免费做义工,给补贴却不愿意做了,或许钱不是激励员工的最有效办法。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_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_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

或许我们认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内心的世界,我们无法去定位,无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何产生的与其说怪诞,但不如说人类行为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揭开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解之谜。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三

人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往往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不理性买单。

有时候我们想买一件商品,发现有三种不同的价位可供我们选择,一种低档位的,一种中档位的,另外一种非常高档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选择中档位的。

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选择中档位的,高档位的只是用来诱惑我们的。

精致的餐具、优美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致的包包也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美丽自信;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如果我们预先听到过对一件事物的评论,我们就会在面对它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也叫锚定。

作者丹·瑞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经济行为中也是这样。

大多数的人都有拖沓的恶习,给他一个底线,或者外部的声音作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在不涉及金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作弊;也许你不会拿办公室里的一角钱,但你觉得拿一支铅笔是没有影响的。

我想,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明晰的规划中,找准自己的目标,拒绝拖延,拒绝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扰选择,一次次反省和复盘自己的错误,从而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四

《怪诞行为学》中的艾瑞里做了一个实验,五分钟完成一个电脑拖图任务,最后计算个数。他们的研究团队找了三组人。有两组实验人员需要付给报酬,一组付50美分,一组付5美元。第三组所找人员不付报酬,属于社交请求,帮忙完成。结果三组下来,社交请求不付钱的实验人员拖图最多,平均拖了168个;付钱50美分的实验人员拖得最少,平均101个;付钱5美元的实验人员比付50美分拖图比较多,平均159个。这个实验表明,仅仅按照社会规范来做事比万能的金钱(没有达到预期的金钱)更能激励人卖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两套运行系统,一套系统是按照社会规则运行的人情系统,一套是按照市场规范运行的经济系统。这两者对人的激励是不同的。

社会规范人情系统讲究的是无偿的付出,获得社会或者社会关系中人的肯定,以此获得自身的快乐。社会规范中个人的活动是主动的,大家会尽力把它做好。这就解释了教师们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上课更积极的原因——是社会规范下的行动。他们争着上课是为了学生的肯定,周围人的肯定,自我期许的实现,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这里面有一种主动性。

当上自习课给钱补助时,上课变成了一种市场规范。教师们很快进入了市场规范模式,我的付出与金钱是否对称。他们经过核算,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不对等,于是产生了抱怨。抱怨过后就是怠工,他们找到一个自认为比较符合得到的付出。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反而不如以前了。

如何利用好社会规范系统和市场规范系统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分辨清楚,合理运用才能让个体的积极性在整个体系中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

为什么上课有补助教师反而不开心?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是“英国脱欧”投票的一天,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投票的民主最后产生的结果就一定是好的。每个人做出的决定都与自己的经验有关,但是好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经验是与实际的理论模型矛盾的,并不能带来我们自以为的好处。就比如我们认为某人技能一直增强工资就能增高,但是实际上决定工资在一定层级后就主要是供需关系决定,这用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就能解决,我们自己思考明白就需要很长时间。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读物,从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出发,分析了生活中种种和传统经济学中完全理性或者线性效用假设相悖的行为。非理性行为也有一套可以用理性来分析的逻辑,可以用人性解释:如趋利避害,攀比心理等等。

重点根据谈话涉及到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述与总结,以便学以致用。

1、免费、降价,各种明显的购物占便宜宣传总是容易吸引我们眼球,但是当我们遇到此类活动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便宜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购买后使用频率多少?我们购买的理由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有其他便宜?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等候免费过程当中浪费的时间价值是否和免费带来的价值能抵扣,是否有其他的机会成本?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评价富人。富人钱难赚,因为他们吝啬;富人钱好赚,因为他们花钱金额很大。评价富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富人跟穷人在比,而没有放到他们自己的圈子里面。我们分析事物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分析,需要加上不同的环境。吴伯凡老师说:“富人吝啬是在他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他对于金钱,对于财富的一个逻辑,不管金钱、财富的大小,他都是喜欢玩那个游戏,一旦是进入到这个游戏里头,他就按照他的规则去玩儿,而且得到一种快乐。”要想分析富人,成为富人就先从思想上变成富人,建立一套匹配的自我财富逻辑,完善改进。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我很喜欢这句话,审慎的态度观看生活,自由的思辨活出自我。书读一次只是皮毛,读两次是懂道理,读多次才能产生生产力。生命不止,当学习不止。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发现,阅读的乐趣在与增长知识与见闻,提高理论水平。而好的读书笔记,不应该是读书笔记。这样只能成为偷懒者的捷径,不仅对于作者的笔耕不辍是一种亵渎,对于走捷径者也是一种误导。因此,只发感慨,启发阅读的兴趣即可。

如果说好的书,会带给你灵感的启发,生活的新知,则《怪诞行为学》是一本好书。该书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我们的选择。当我们坚信是自主做出的选择时,也许恰恰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文中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对心理学实验结果的解读,翔实而有趣。可怜了书中成为小白鼠的麻省学生和印度村民。正是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群,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行为,观察自我行为的剪影。

举一个例子,让读者更了解书中的乐趣。

因为我们有自我“羊群效应”,这种自我羊群效应,会使得我们重复自己之前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行为模式。就如同一句箴言: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然,我们的个人风格,正在我们一次次的重复自我的过程中得到确认和彰显。

壮汉由于年幼的时候,恐惧暴力而情绪多变的父亲,往往在与其交往中谨小慎微,尽量揣摩对方的心意,并且不过早透露自己的意图,因此显得像一个胆怯的孩童。或者,我们说这个成功的警察还没有走出童年时期父亲的阴影。就像,被锁链拴住的小象,年长以后可以轻易冲破的藩篱,由于年幼时的失败经历,而断绝了尝试的念头,成为被锁链绑缚住的大象。

而面对其他凶犯时,尽管对方更加狡猾和狠毒,但由于没有彼此相处多年的一贯印象,因而可以无视对方的邪恶和恐怖,轻易表达正义和勇气。

该书中,称之为“锚”,锚是一个沉重的基点,不仅可以固定狂浪中的巨轮,更可以将我们的意识,停留在最初的成见之中。无论多么荒谬的观点,只要形成了“锚”就很难被自我认知而改正。因此生活中才有那么多聪明人,犯了愚蠢而固执的错误。

另一方面,作者研究了情绪和决定之间的联系,以及决定的重复性。借用前面的例子,孩子让父亲交学费,失败的父亲,咆哮着砸碎酒瓶。小男孩由于受到惊吓,啜泣着躲起来,不出一声。第二次,小男孩拿着邻居太太送给他的蛋糕高兴地吃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父亲,仍掉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大骂孩子不知羞耻。小男孩在惊恐中,留着眼泪,跑出家门。第三次,小男孩拿着满分的成绩单,看到沙发中的父亲,心中莫名的恐惧;而父亲一看到儿子,就是一肚子无名火。

这好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双方家族都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仇恨,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相互仇视中无法自拔。我们的决定只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情绪和对前次行为的重复。

所以,娇生惯养的孩子,习惯了重复对父母颐指气使,到他们年长后,父母尽管已经暮年,仍然对父母吆五喝六,成为了典型的不孝子。经常吵架的夫妻,也会适应并重复这样的行为模式,成为吵闹一辈子的两个人。所以,有人会反省,为何我对其他人都和蔼可亲,唯独对自己的亲密爱人,平白无故地看不顺眼,不吵不休?所以,决定需要检视,需要摒除情绪的干扰和自我重复的惰性。不一定我们要活得多么理性,只要我们能知道顺情、随喜、随性、反省即可。最近看到大学同学在西藏拍得图片,看到虔诚的藏民。心里却想,我们的时代缺失了信仰,没有道德可言,人人自危。但,如果我们只有信仰,放弃了色彩斑斓,情感起伏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将多么无趣?不知,我年后,我会怀着怎样的信仰,或者何样的人生。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读了《怪诞行为学》的第四册,名为“诚实的真相”,整本书通过一些实验探究了导致人们不诚实的原因以及如何克制和限制不诚实行为,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几个问题:

q1:主导欺骗的动因是什么?

2)经验系数是如何影响犯罪几率的:私欲合理化能力增强(这件事对我是非常有利且合理的),会导致经验系数增加,进而导致犯罪的几率也会增加些。

q2:为什么锁防不住小偷,却还是要锁呢?

实际上锁/密码起到的是监督作用,防的是小人,这些小人大多数时候诚实,但有可能会因为未上锁而偷窃的人,所以还是乖乖上锁/密码。

q3:为什么有些签名位置在表头、有些在表尾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签名位置不同对于诚信行为的影响,比如说托福考试确认时的前面位置是在整张表的前面的、尽管生活中更多的签名位置在表尾;本书也设计了实验对签名位置与诚实行为的关联进行了探究。

简单来说,表头签名起到的是到的提醒作用,而在表尾则是确认信息。

q4:为什么减了一天肥,到了晚上就想吃夜宵呢?

1)自我耗竭理论:抵制诱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精力,自我耗竭会使得我们的部分理性和道德感降低。

2)一整天的工作让人疲惫,所以到了晚上更容易屈从于个人欲望,意志力降低、控制欲望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我们的诚信水平下降。

q5:为什么说没有人能抵挡住所有诱惑呢?那么要如何对诱惑进行抵制呢?

2)这里有两种抵制诱惑的方法:

方法一:理性自我放纵。

当面对诱惑时,理性的人有时也应该屈从诱惑;

因为理性的人这样做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有太多消耗,能对将来的`诱惑保持足够的意志力。

方法二:及时脱身。

每天早上在未耗损精力时,我们应该面对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况(枯燥的工作);

当发觉难以逃避所受诱惑时,最好的办法是陷入更深的欲望前通过转移注意力、精力耗竭法及时脱身。

我们经常不依赖于直接偏好做决策,而是依赖于直觉,直觉能告诉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快速地思考,为自己的偏好找各种理由。

q7:为什么说科技创新与惊天骗局只有一步之遥?

q8:造成不诚实的动因有哪些?

如图所示,以下因素会增加不诚实行为:

1)合理化的能力:我的决策是合理的,这样就能够说服自己去做不诚实的选择;

4)一个不道德的行为:“破窗效应”

5)精神耗竭:意志力降低,控制欲望难度增加,导致诚信水平下降;

8)不诚实的文化氛围。

从pm角度从这本书我还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本中提到“相对于真实货币,人们在非真实货币面前更容易变得不诚实”

2、不诚实行为实际是用户决策的结果,可以将不诚实行为的动因抽象为影响用户决策行为的技巧:

比如互惠心理,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先给予用户一些好处,引导用户做出决策;再比如文化氛围的作用,拼多多等流行的社交电商,通过裂变、砍价的玩法实际上达成的也是通过营造氛围促进用户做出消费决策。

当然,影响用户决策行为的手段还有很多,在后面有机会我将专门介绍。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十八

生命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是没有道理可言?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供求关系的谬论:或许起初的时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钱,甚至根本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呢?但就是有的人,会在起初他进入市场的时候,捧高他们的价值,并标上难以置信的天价,渐渐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珍珠确实是个好东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还不一定。

人们为某个东西定位的时候,总是愿意以锚作为标准,何为锚呢?就是初始的一个标准,例如: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邓肯甜甜圈店的)。他们销售别致的法式咖啡压榨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邓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换言之,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

在促销及优惠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愿意用高价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首先头脑的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情况下,自己是受益的,尽管目前不需要,或许将来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亏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商家的口袋。

一个人愿意免费做义工,给补贴却不愿意做了,或许钱不是激励员工的最有效办法。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

或许我们认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内心的世界,我们无法去定位,无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何产生的?与其说怪诞,但不如说人类行为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揭开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解之谜。《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个人觉得它与《别做正常的傻瓜》相类似。不过,有区别的是,本书的作者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全身被烧伤60%——70%),使得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常人差异很大,他倾向于分析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绪的影响,往往不能作出理性决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择,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之下,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发生改变。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设置一个诱饵,往往能使客户花费更多的金钱。人们对于自己收入的预期往往也会因为与周围环境的改变相联系。也许当初的预期并不高,但是在达到了这一目标之后,由于周围人群的收入较高,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就与人们喜欢比较有关,在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就已经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某种商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灵。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了。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有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格,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况。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蓄谋的。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当然,非理性行为的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化更加困难。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905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