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于我们读过的书籍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文学形式。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形成独特的思考角度。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一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的起点读后感【3篇】,欢迎品鉴!
《红色的起点》的可贵之处在于,叶永烈在书中别出心裁地,让建党时期的各种思潮影响下的诸色人物,纵横地在读者面前一一亮相走过,由此而为读者理清了党的创建史的复杂的脉络,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作为中共“一大”的“大机密”,本来写到南湖会议结束,全书就可以结束了。作者却在写完1921年前后的历史横断面之后,加了《锤炼》一章,写中共“一大”代表的最终结局,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将建党初期生气勃勃的热血的各色青年的历史作了完整的交代。
这部纪实作品的可读性,还在于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通常的“党史读物”不同,作者在书中,十分注意观察、揣摩中共“一大”代表的性格。作者自谓:
“我发觉,没有着意‘塑造’,他们本身的性格便是十分鲜明的,一人一貌,彼此不同。”
“我在动手写作时,在注重史料的准确性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便使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愿意把这一‘报告’读下去”。
例如,写到陈独秀时,其洒脱不羁才气横溢好争辩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而当时仅28岁的毛泽东则性格稳重,一副含而不露的样子。书中,作者引入了陈独秀的挚友汪孟邹之侄汪原放的一段回忆,维妙维肖地勾画出陈独秀和胡适这对“老伙计”之间无可挽回的分裂。
作者注意到了像这类材料的细节的真实性,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漏掉能显示出平凡中的伟大的行为和事件,把思想导向内心深处的秘密,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使得领袖人物的“身外的一切附加物都被摒弃,人们互相超越仅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美德。”读完掩卷,当年活跃在这历史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仍清晰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二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
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若表面不是,在内心深处也是脆弱的,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理想。___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三
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然而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未曾真正经历动荡不安的战争,也就未曾亲身经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的惊险,更加未曾见证在战争年代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付出。抱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拜之心与对建党伟业路程的疑惑之情,我翻开了《红色的起点》,这本由叶永烈花费一年半的时间,书写的三十万字的,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这本书一字未改,仅以《中共之初》与《大机密》别名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红色的起点》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共之初》公正明确,《大机密》表现出海峡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了解。
仔细阅读起来,我不由得十分感叹,该书的详尽,其完整度之高,从未有一本书如此详细地记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公正严谨,作者采访了参与党建的重要人士,参阅了众多党史资料,终成此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建党历史,更加接近了历史人物。本书一开头以寻找中共一大纪念馆为线索,展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史。
先说横向面,由中共建立的关键人物南陈北李入手,有志之士的聚首,共商救国大计,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深受军阀的危害,国家急需一条新的道路。而年轻的爱国知识分子,已经摩拳擦掌,恨不得为救国奋战。本书以一九二一年为断代史,深入写一大的召开,一大的召开之初,就面临被法逮捕队抓获的风险,多亏四方有志之士的机敏和重要人员马林的危机意识,才得以在嘉兴画舫画上句点。在这个方面,我感悟到,一个党派的建立都是不易的,新的思想新的道路,只有掌握在走在最前面的人,青年的手里,才能实现价值。从描述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人的文字中,我有幸了解他们的思想,解读他们的行为。当时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他们不仅明白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更加愿意寻找有志之士,找寻有效道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艰辛。党的名称、性质、纲领,这些如今我们正在学习的正确道路,当时还在辛苦的探索当中,没有人知道正确与否,关于如何壮大党派更是众说纷纭,只是当时确信以此道路方可救中国。
再看看纵面,中共一大的代表们的后来,文中不断提及很多当时参与建党的关键人物,到后来,有很多人因为受到了诱惑,改变了初衷,这就好像当代很多原本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安稳的年代反而,就是因为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或者说有太大的野心,太多的贪心。有很多一大代表,贯彻了初衷,为事业牺牲了自己,他们是光荣的,他们坚信没了自己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同谋者。许许多多优秀的爱国青年合力,才建造了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再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最后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向了新中国。可见,建党难,完善一个党更难,带领好一个党难上加难。
现在的我们,有机会参与青年马克思培训,应当借此机会,认识有志同谋,了解我们的党,完善我们自身,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四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五
19,“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面貌为之一新。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完成终版。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踏过的路。无论我们最终迎来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初创的群体都为了追求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走对了路,走好了路。不少人变了初心或迷失了方向,即便参加一大的15人中,都有好几人没有坚持走过“初创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我们党对本质和宗旨的延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个人角度,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总体范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扬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一次次血火淬炼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我通过阅读包括本书在内的若干文献、著作,“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六
1921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面貌为之一新。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2014年完成终版。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踏过的路。无论我们最终迎来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初创的群体都为了追求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走对了路,走好了路。不少人变了初心或迷失了方向,即便参加一大的15人中,都有好几人没有坚持走过“初创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我们党对本质和宗旨的延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个人角度,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总体范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扬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一次次血火淬炼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我通过阅读包括本书在内的若干文献、著作,“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七
这本《红色的起点》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去年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现在阅读这本第一本,颇有回到起点,追溯中共兴起的源泉之感。
这本书是经作者叶永烈先生精心打磨而成。1988年冬,作者开始着手准备这一题材的创作,1990年5月完成了初稿,1998年6月完成了二稿,2014年6月24日完成了这个定稿。可以说到此为止,作者总算完成了这个题材写作的定本。近几年来,叶先生陆续完成了中共党史写作题材方面的相关著作的修改。从中共的创建开始,一直写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期间他间或又写作出版了《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陈云全传》等著作。他的关于中共党史题材的这类纪实文学作品都是资料详实,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叶先生现在是中共党史纪实文学领域的第一支笔。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领导核心。不管你对中共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党员人数达到八千六百多万,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年。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个政党,起初只有五十多个党员,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数量这么庞大的政党,其中的秘密在哪里?了解一个政党,很有必要观察一下它的成立历程,特别是它的诞生过程。叶先生的这部《红色的起点》就是全景式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始末,从它的前奏、酝酿,到初创、响应、聚首,到最后正式成立,一一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其他类似的建党史著作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中,作者添写了中国“一大”代表及与中共“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从”一大“召开后到去世这段时间的人生的重要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写作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大致勾勒了中共的发展历程,也使得一些读者对中共的发展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鉴了学术界最近的考证成果,加上自己长时间的细致采访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很多论述是站得住脚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为读者解答了很多历史问题,诸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共产国际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纪实长篇作品,在我看来,近乎信史,是非常难得的。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共早期领袖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原了很多建党过程中的细节。再加上叶先生的文字功底了得,整部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上的愉悦感。
鲁迅先生把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看来,叶永烈先生的这部《历史的起点》可称为“有韵的建党史”。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八
酝酿,响应,聚首,成立到锤炼的全过程,一个从“恒昌福面坊”走出并壮大的政党,从只有50多名党员经过90多年的风雨历程,现已有近8000万名,中国平均每20个人就有一位党员。
以前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党史知识,只知道党的“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船上,现在具体的知道了会议的主要阶段是在上海望志路106号、108号(李汉俊公馆)。对“一大”召开的时间一直认为是1921年7月1日,读此书才知道会议是从1921年7月23日开始到31日结束,7月1日建党节是两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商定后所定。
“一大”使中国改变了方向,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是15个赤手空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现在中国人的命运,所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为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有的人中途退伍,有的人落荒,有的人颓唐,有的人叛变,这只队伍经过磨练和洗礼,最终成为占世界总共产党员一半以上的队伍。
历史是由人写的,它的面目是真实而严肃的,容不得虚拟和假设,必须经得起拷问和解读。同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持续良好的发展,也必须不断审视曾经走过的路程,对以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查找经验和不足,错的地方要及时加以整改。
现如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我们真的能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的呢样吗?我们要想到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全中国,靠的的是什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腔热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得来的,在他们心中装着是人们群众的一切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利益永远放到第一位。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向着美好的目标奋进。
知史明理,夏天过去,秋天就到来,让我们穿透岁月的迷雾,去探寻人生的起点吧!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九
“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这是作者奥奇特洛夫斯基回忆自己一生说的话。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生命恰恰如此,像大海般波涛起伏,时而高潮,时而低落。
保尔,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早逝,他曾当过备受欺凌的店员,曾偷过德国鬼子的枪,曾因只身营救革命者而身陷牢房,曾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浴血战场,也曾忘我地投身于和平时期中环境恶劣的筑路工程。即使瘫痪在床、双目失明也不忘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不忘诺言,勇敢地拿起笔服务人民。
在这本书中,更是洋溢着革命激情和理想主义精神,他让我懂得人应该怎样活着。是轻如鸿毛,一生平平淡淡;还是重如泰山,轰轰烈烈,不畏艰险——答案可想而知。而保尔,他与死神斗争的毅力与勇敢值得我学习,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激情与热血又让我敬仰;他主动加入战场的上进与爱国令我无比受用,对国家未来发展而发表见解的细心与豪放又使我醍醐灌顶,变得大胆,变得认真。在学习与生活,我要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也应该将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烙印在我的心头;在劳动中,我应该让保尔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在行动中;即使饱尝失败,历经艰难险阻后,我们也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再来一次。
他的毅力,勇敢,激情,热血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让我们在学习中步步高升,不惧困难,而他的上进,爱国,细心,豪放,让我们在烈火与冷却中锻炼、成长,这一些高贵的品质,将使我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
我读了一本名字叫《红色少年的故事》的书,这本书讲了许多英雄少年队的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二小了,因为他的悲惨遭遇和机智勇敢令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王二小因为家里很穷,很小就给家里放牛。一次日本鬼子发射的一枚炮弹正好落在了王二小家的'茅屋里,刹那间,一个温暖的家一下子就没了,王二小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悲痛万分。从此王二小心里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了。有一天,王二小放牛时碰到了鬼子,他们在到处搜找八路军,鬼子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故意把鬼子带进山,让埋伏好的八路军将鬼子一网打尽,可是王二小却被死到临头的鬼子小队长,用刺刀刺破了胸膛,英勇地牺牲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慨万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我们同龄的王二小,他吃不饱,穿不暖,而我们现在呢,好吃的东西送到嘴边还常常挑三拣四的,他们住的是茅屋,甚至无家可归,而我们住的是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房子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安,而我们的生活安定和祥。他们那么小却机智勇敢,不怕牺牲,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而我呢?打针吃药还要爸爸妈妈哄着。读了这些红色少年的故事,对比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和优秀的品质,我为自己却感到惭愧,我一定要勤学本领,长大以后为世界做贡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富强!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一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应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明白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明白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日,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我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我的生命捍卫了自我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说,生命如花,岁月如歌,那么历史呢?历史就能够说是激荡生命、贯穿岁月、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浩浩长河。
在这浩浩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张太雷、罗亦农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
读完《红色经典故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芫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使我想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共产党大渡桥横铁索寒……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的崇高品质使我敬佩,他们刚毅勇敢,热爱祖国,坚贞不屈,扶危济困。我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将来报效祖国。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二
中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那是用鲜血染红的历史,也是不可被改写的历史,许许多多的英雄被记在了那里,那一些些红色的书籍当中,激起了我爱国的火花。
白求恩等诸多的英雄为了革命事业而光荣殉国了。书中那一幕幕厮杀的场面我刻骨铭心那些牺牲的战士们死得比泰山还重而那些卖国贼死得比鸿毛还轻。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赶走了日本鬼子赶走了战争带来了和平。回想起那时倒下去的战士们是什么让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在战场上拼搏?那就是赶走战争的信念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希望。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不要让战士们的牺牲变成“0”多多的了解这段红色的历史让我们体会其中的一切。
不要让过去的鲜血白白的流去……。
我读了古代雄杰篇英魂爱国这本书,书中最令我敬佩的人是:忠贞不屈的使者——苏武。因为他宁愿为国家死去,也不愿投降。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他的故事吧!
有一次,单于等苏武的伤好了,他又派卫律去劝苏武投降。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先杀了虞常,又对张胜说:“你犯了死罪,要想活命,就得投降。”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最后单于见苏武仍不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去放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能生小羊了,什么时候把你放回去!”
苏武在北海整整生活了19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刚刚40岁,等他回国时已经快60岁了……我读完之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苏武不是为了钱财,而是国家的尊严啊!我要学习苏武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一定会突然激发出一股热情!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海娃虽然比我们大几岁,但是,他沉着冷静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他不怕鬼子,用智慧赢了鬼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海娃是全世界儿童中,最勇敢,最沉着冷静,不向困难低头的人!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三
今年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红色少年故事》,里面是讲革命时期很多与敌人斗争的少年的故事,我看了以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比如我们熟悉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是讲少年王二小给敌人带路,然后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死伤无数,但最后王二小自己也英勇就义;《小英雄雨来》是写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而不顾自身危险,与鬼子抗争到底,最后巧妙地在敌人的枪口脱险。虽然他们故事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宁死也要与敌人抗争到底。我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这些少年非常勇敢,视死如归,而且非常爱国,当他们英勇就义的时候还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
相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讲,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中。我要好好学习。因为这样才对得起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四
说起红军,大家都想到万里长征。是的,今年暑假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的故事。那些都是我们现在这些“小皇帝”们无法想象的'。今天,我要讲的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长征途中,一位女战士叫王新兰,才11岁,当时爬雪山时,红军战士们实在是太饿太饿了,又弄不到粮食,整天饿着肚子。雪山上又冷,每个发一个辣椒,怕冷时肚子饿就嚼一口,王新兰怕辣,没带辣椒。她刚爬到半山腰就冷得瑟瑟发抖,队员们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了”。王新兰实在又冷又饿,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终于的成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看完这个故事,王新兰让我懂得两个字,坚持!是啊,她才11岁,应该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可她却那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坚持,勇敢。所以,我一定要学习王新兰的精神。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五
看《红色华润》这本书时,会让我好奇华润的发展历程及创业经历,作为一个我国国企的代表,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集团多元化的探索,在1938年华润成立以来,尤其在战争年代,华润为国内提供物资保障,在建设时期,华润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港澳和东南亚的总代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企业不进则退,不变则衰,不思则荒,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在也已成为很多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理念之一,人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的发展。华润也是根据时代进步,不断的积极探索,在发展之初,华润以美国ge为标杆,在香港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大举进军内地市场,运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大量收购,并迅速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期望在大陆再造一个华润。华润的这种运作手法已经初显成效,在零售、啤酒、纺织和地产等行业实现突破,加快了实现目标的步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思是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否则就要后退。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正确引导、组织员工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华润集团在经历了70年发展可以看出,他的发展正是在变化中前进。让我感受到了华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只有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个人价值也能得到有效的体现,才能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力量。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六
最难走的路是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最艰苦的岁月,是共产党抵抗国民党、日本人的岁月;最圣洁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红色精神!
最近,我有幸读了《红色精神》这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其中,最使我感动不已、难以忘怀的是《周恩来的茶缸盖》。
当文中提到"茶缸上的搪瓷早就摔得差不多了,同志们几次想给他换个新的,都没有成功。翻越五台山时茶缸盖掉在路上,人多马杂,一马蹄子就给踩扁了。警卫员假装没看到,心想这下总能给总理换个新的了。谁知周总理捡起来,拿到住处找块石头砸了砸,凑合着一直用到了西柏坡"时,心中百感交集,周恩来贵为总理,连一个茶缸都不舍得花钱再买一个,多么清高节俭!我又想起了我。我丝毫不知什么叫"节俭",什么东西坏了就扔,毫不吝惜。别说是一个茶缸了,连一台电风扇我都扔过。读了周总理的故事,我深感惭愧。我们这些花钱大手大脚、放荡不羁的"豪爽"少年少女真是及不上周总理的万分之一啊!
人是要有精神的,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精神。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和改革时期也是这样。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技术,没有现代科学,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民族人文精神内涵丰富,红色精神便是其中的精华。如今,红色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枪林弹雨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和示范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应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要成功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需要学习和弘扬红色精神。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篇十七
红色起点,是指中国革命的根基和起源,也是英雄先辈们战斗的场所和纪念地。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北京的红色起点,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事迹。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地被红色革命文化所感染,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体会。
首先,红色起点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怀念革命先烈。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无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这些照片和资料向我展示了我们先辈们的牺牲精神和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勇气。我深感自己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而不将其视为理所应当。
其次,红色起点给予了我对敬业奉献精神的深刻体会。在参观的路上,我不禁被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站在他们生前活动的地方,我能感受到他们毫不动摇地坚守在党的旗帜下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奋斗的决心。他们放弃了家庭、个人的幸福,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这让我明白了只有用实际行动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谱写属于自己的光荣篇章。
再次,红色起点启迪了我对团结和奋斗的重要性。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年革命先烈们的合作精神和顽强斗争的毅力。他们之间没有个人小团体之争,而是将大家的力量凝聚成一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只有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迎接更大更艰巨的挑战。
最后,红色起点教会了我要坚持和勇往直前。红色起点曾经是革命斗争的起点,那里有着一段段艰辛卓绝的历史。我在参观的过程中读到了许多英雄先辈们写下的誓言和感言,他们告诫后人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我深信,只有在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红色起点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让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有着光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将这股力量传递下去。只有不忘初心,坚持奋斗,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红色起点的高度,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壮丽篇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9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