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读后感(优秀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5:12:02
读大学读后感(优秀22篇)
时间:2023-11-21 15:12:02     小编:温柔雨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情节,从而产生对书籍内容的独特见解。如何写一篇能够准确把握原文主旨并且结合个人见解的读后感是我们需要提升的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思路。

读大学读后感篇一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我就如饥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由俄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他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

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生命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含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话经验。

我虽然生活在新社会,不知道旧社会是什么样,但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旧社会是什么样。

这本书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永不退缩。

读大学读后感篇二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20xx字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在这逐步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朝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抱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情形下更是需要我们谨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切勿在时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为了贬义词,其原意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所诉:“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之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几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阐述的就是古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反观现在,道德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随便打开新闻都能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十分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养上一个台阶。

读大学读后感篇三

又到了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通过老师给我们的消息,我们知道这次的影片名字叫《怪兽大学》,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科幻动漫影片,据我们班同学讲,这部片子才刚上映,要去电影院才能看到,所以,这次,我们是特别的期待。

影片放映开始了,一开始,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只一个身体两个头的怪兽,随之就开始了故事的讲述。故事的主角叫作独眼麦基,他是一个独眼怪,在怪兽里看来,他可以算是一个又矮又可爱的怪兽了。在这一天,小学的他参加了学校的春游,他们去的地方是整个怪兽世界的恐怖能源供给基地,所谓的恐怖能源,其实就是人们恐惧是产生的能量,而怪兽世界就制造一扇扇通往人类世界的门,用来获取能量。这里就是他们春游的地方,叫作“吓破胆”。

他们一进到里面,就看到了真在获取恐怖能量的人们,这里是禁止小孩进入的,可是独眼麦基却跟了进去,而且还活着出来了,大家都很惊讶,这也让麦基定格了人生目标,他要进最好的大学——怪兽大学,时间转瞬即逝。转眼间,麦基已经变成了一名大学生,他也如愿以偿的来到了怪兽大学,在学校里,麦基努力学习,将吓人的所有理论都记了下来,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参加“吓破胆”,但是,想要进到里面去,就要经过重重挑选。

为此,麦基与他的朋友长毛怪和其他的人组成了一支名叫“ok”的队伍,他们在比赛中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从最不可能赢的队伍,一直冲到了决赛,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麦基一只笑到了最后,可是他发现,自己是靠朋友长毛怪作弊才获得胜利,于是他一气之下就擅自闯到了人类世界,结果他被人类发现,生命岌岌可危,这时长毛怪挺身而出,自己也冲进了人类世界,还将大人吓得尖叫,创出了历史新高,他们也因此成名,被“吓破胆”录用。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一直为梦想努力,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读大学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读大学读后感篇五

而且,说实话,进入大学后,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而这一本书也是经人推荐才去看的。但是给了我无限的感想。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读大学。并且书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读大学,我们究竟读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读大学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个又聋又盲,却拥有伟大成就的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所写下的文字;这是一个曾被别人嘲笑,后来却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的人,带着对老师的无比怀念与感谢,所写下的文字。

这个懂得感恩的人,就是曾被评为“十大英雄偶像”的伟大人物——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作为一个又聋又盲的人,让她学会说话,学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是谈何容易的一件事哪!她那么感谢老师,可见老师在她身上耗费了多少的心血啊!

既然海伦·凯勒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万分呵护她的老师,我们又何偿不能呢?

有人说老师像园丁,呵护我们茁壮成长,有人说老师像蜜蜂,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的确,老师为我们操了多少心,耗费了多少的心血呀!他们的谆谆教诲,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有人写道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让它盛开,雄鹰感恩蓝天,因为蓝天让它飞翔,而我们要感恩老师,因为老师让我们学会了许许多多。不只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课堂上,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在考试时,用心思考每一道题,一次次响亮的发言,一张张高分的考卷,一本本整洁的练习本,都可以让老师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微笑。

那挥动粉笔,神采奕奕的身影;那昏暗灯光下,疲惫不堪的身影;那讲台上面,神情严肃的身影。这就是一名老师。

父母是我们出生后的第一位老师。父亲日夜辛劳,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冬季也会累得汗流浃背,脸黑了,背驼了,皱纹增多了,腿有关节炎了。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为的是让我们更好地生活。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们,悉心照料着我们,哺乳、抚育我们健康成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感恩父母同样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们劳累时为他们捶捶背、洗洗脚、端上一杯可口的热茶。在他们烦闷时为他们分忧解难。在他们生病时陪伴在他们身边。

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变得更加美丽。

读大学读后感篇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读大学读后感篇八

读完了《我的大学》后,我更加崇敬高尔基了,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

《我的大学》主要讲了:高尔基怀着读大学的理想去了喀山,但由于各种情况,他的希望破灭,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奋斗:住“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在一些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高尔基投身进了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大!他有很大的决心,想进大学,他想学习知识,做一个大学生,而不是成天只干苦力活。为了能生存下去,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吃不好,也没有好住宿,但他后来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真了不起!

高尔基观察了许多周围的人,接触了各种性格的人,他闲的没事干时,就观察贫民窟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正因为他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小说。他喜欢同知识分子交流,比如“霍霍尔”。在这期间,高尔基知道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很伤心。我读到这里,也不由得伤感,他已经失去很多亲人了,他的心经历过多少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读完《我的大学》后,我对高尔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知道了生存的艰苦。

读大学读后感篇九

迈克尔.夏托克的《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将大学的形象声誉建设与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对比,说明良好品牌形象的优势,大学的形象声誉与大学办学质量紧密挂钩。

形象和声誉是一所大学的主要资产,因此大学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管理,确立大学的形象维护战略和优化战略。书中说道公司定位的品牌功能:如劳斯莱斯、梅塞德斯-奔驰的品牌定位在高贵、气派;沃尔沃定位在安全可靠;bodyshop定位在环保;马克斯与斯宾塞百货则意味着实惠。同理,大学的品牌也有定位效果: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有高质量的生源,录取名额有限,都是筛选精英人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1992年后的大学,这类学校的生源基本上都是调剂生。现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学生倾向于选择知名的大学而不选择品牌形象稍差的同类院校,这是竞争带来的必然趋势。大学再也不能无视媒体的各种高校排行榜,一般高校都会成立一个专门处理公共关系和相关事务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塑造与管理。公开排名引起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大学面临挑战,各个学校在修改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被迫改善校舍,或者兴建新的校园建筑,使其更加现代化。这些形象建设工程无疑是对品牌形象的重视。

说到大学形象建设,首先想到了大学的校舍建筑,校舍是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大学活动的物质载体。优异的校舍环境可以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本文校舍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还有配套设施以及卫生指数。大学仅仅制作精美的宣传图册和网页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住宿条件好,价格公道,要有宽敞舒适的图书馆和丰富的藏书,机房设施建设完备,教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等。安徽大部分普通高校(包括二本三本以及大专类院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校舍建设都会有共同的特点。新校区的校舍都是崭新的,花草树木很少,整个校园看着跟大型工厂差不多。配套设施不齐全:教室内教学工具不齐全,多数师生还是在传统的粉尘下完成课堂教学;机房内计算机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要么数量不足,要么遭到恶意破坏;后勤人员配备不足或者工作不到位,卫生环境恶劣,比如说教学楼内的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脏乱成了习惯,师生也就没有什么归属感和责任感;各个高校宿舍紧张,通常都是六人间、八人间,人多的生活,大家已经习惯了,但是生活还是很不方便,如果每个宿舍楼层有个洗澡间,绝对有个只出冷水不出热水的水龙头,很多人只能对此望而却步,夏天或者冬天抢公共澡堂里的水龙头已不是新闻。因此安徽的学生很羡慕福建等热能、水源丰富的地区的学生,每个寝室配备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排很贴心。所以,哪怕现在安徽各个高校已经安装了空调,学生们还是觉得夏天洗澡是个问题。

至于各个高校的老校区,情况更恶劣,笔者曾经目睹有个二本类院校的老校区很破,宿舍环境恶劣,有新生报到当天扭头就走,有新生哭闹着不愿住校。我看了也会觉得现在的学生太娇惯自己,来学校读书又不是来享受的,人家能住你不能住,有本事住宾馆,有本事考到更好的学校。可是如今看来,高校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抛去名校不说,普通高校如同雨后春笋,学生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由于地域的限制,很多人不能身临其境去感受校园环境,于是,除了参考高校指南和专业说明,大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都会上网看看学校的门头等建筑物,到论坛里问问住宿环境如何,在同等类型的高校中,考生肯定会选择形象建设较好、学习生活环境更好的高校。

书中说,成功的大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后勤人员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名校的校舍也许并不是崭新,可能很破,但是后勤人员的工作很认真,校门口的保安对出入者严格审查,要求出示证件,校园内的保洁人员勤勤恳恳,卫生死角都一尘不染。在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遵守规章制度,保持文明的言行。卫生环境良好,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这真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虽说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和科研,但是大学要生存和发展,光靠国家经费是万万不够的,必须拓宽经费渠道,争取校外投资,包括企业资助和校友捐赠之类。但是社会的投资也是建立在大学的价值基础上,没有人愿意赞助一个校舍破损、卫生状况差的大学,这对于他们自身没有任何荣誉和自豪而言。因而大学在追求教学与科研之时,也要考虑改善校舍,提高师生的满足感。老师在现代化的教室内文思泉涌,学生在学校有种在家的温馨和便利的感觉,大学校舍环境好了,师生精神面貌俱佳,大学呈现的形象必然是整洁文明、生机勃勃。这对于大学的发展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大学形象和声誉建设,如公司品牌形象设计同样重要,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的校舍环境是大学形象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校舍是学校的门面,好的校舍环境能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师生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增强校内凝聚力;好的校舍环境能够吸纳更多生源,扩大知名度,优化自身形象;好的校舍环境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为学校的发展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大学的形象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仅仅依赖校舍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有多方面值得努力。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

《大学》开篇的章句,共250字,据文中所言,“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这后面的传十章,则为曾子对孔子前面观点的注释解读,并为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整理成篇。后为程颐修订编序,成十章,共1546字。

原文: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所谓“右传”,系指竖排版上下文中的下文。下篇传十章中的首章,解释的是上篇正文的第一句“明明德”。

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盘,朱熹注曰:“沐浴之盘也。”铭是器物上、碑石上刻的用以自省的文字。就是说,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其洗澡盆上刻了用以自我提示、警醒、借鉴的文字,让他在每日清洁沐浴身体的同时,也洗涤自己的心灵世界,去除心灵上的污垢和丑恶,做精神上的洁净自新。看来,古代百姓怎样不知,单就帝王来讲,还是很讲卫生的。是不是天天洗不知道,至少洗澡盆还是很讲究的。刻的这几句话,叫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这么刻了,估计不天天洗也不好意思,未免贻人以形式主义之口实。苟,也即如果、诚然之义。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心想着不断自我道德完善、自我检省自己的话语,那么就要每天都要这样做,并要天天这样做,一天一天的持续坚持下去。商汤是开国之君,进取之心既强,反省自鉴的意识也比较清晰;既要勤政,又不能忘了检省自己,只有靠树立强大的个人权威和帝国功业,才能于夏之乱政面前,凭借文治武功,一并取得各方民众的真心归顺和臣服。故而,开国之君,往往勤谨,一方面是进取心使之,另一方面也是江山未稳之故也。舍此,也霸业难成。

从这段铭文来看,古人尤其是君王还是把修身养心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的。人治国有赖德治,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力品质的高下对于统治权威的树立、国家的治乱兴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权力持有者在权力本性作用下的任性弊端,在制度性约束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相应的道德义务的施加就是即便无力也要必须采取的举措。

康诰,是《尚书·周书》的第一篇。康指的是康叔。康叔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成王时期,因为参与平定三监之乱,而被功封于商朝后期的陪都朝歌,也就是如今河南北部的鹤壁市淇县。荆轲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想来他是从卫国游历到了燕地,结交了江湖朋友、王族公子,参与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所谓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却原来是个河南人。回头说,成王命康叔在其封地建立了卫国。诰,是命令。康诰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遗民时所下的命令,以及成王对康叔封临行前所下达的执政纲领、方针纪要。由于康叔治理的是殷商故地,民众受殷商政治风尚影响长久,观念行为多有于西周之新政不相容甚至抵牾之处。故而,成王希望康叔治理卫国的基本宗旨和使命应在于革故鼎新,将商墟遗民改造成拥护新政权、合于新风尚的新臣民。是故,成王在康叔上任前对他说:“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就是成王对他这个小叔叔说“唉!你这个小子啊,你肩上胆子还是很重的。你到了那个地方要保护好殷商的那帮遗民,帮助我把上天的命令传达下去,让他们都顺应天意接受周朝已经一统天下的现实,鼓起精神来自我革新,努力做我们新朝代的新臣民。”可见,古代帝王在治国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讲究通过修身养德来获得内圣外王的历史功业外,也非常重视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克服人心性中邪恶偏私的弱点,来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完善和社会成员人性的升华,由此在促成一个对道德修为有着观念共识基础上的德治理想国。而这样一种通过宣传教化的手段来维系权力、维系权力运行所赖以依靠的信念基础的治国理念,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对于人和社会的积极的动态发展的观点,是对人性之善、人的道德升华以及人的自我革新有着充分肯定和认同基础上的治国策略选择。不管成效如何、是否可行,看上去总是很美的。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一篇,是《诗经·大雅》篇的开篇第二句。朱熹据《吕氏春秋》考证说,这首诗是周公旦追述文王之德所做,并以此来告诫成王,要奉天承运,推行仁政,永葆周朝的繁荣昌盛。这里说的旧邦,是从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封于邰说起的。《诗经·生民》有对后稷出生传说的记述,并为《史记》采纳作为正史。说的是周的祖先后稷是帝喾的妃子姜原所生,是姜原在野外偶见一巨人的脚印,好奇心重就踩了上去,于是就身动有孕,生下孩子后觉得不吉利,于是就把孩子扔了,可扔了好几次都获救了,觉得这孩子有神灵庇佑,来头不小,还是自己养吧,取名做弃。这位妈妈倒也实诚,遗弃的事也不怕孩子知道。但凡天降神人,总是不同凡响的。弃长大后,果然天赋异禀,善种庄稼,在解决民生之本吃饭的问题上有卓越的贡献,被尧举为农师,后又被舜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虽然,曾子注释《大学》正当周朝当时,但从周先祖后稷从尧舜时获封起算,确属旧邦。无论是《诗经》中周公告诫成王“其命维新”,还是《大学》中,曾子以此来注解“明明德”,要表达的都是说,一个国家可以保持长久兴盛的关键,是要不断改革创新,要时刻响应天命的召唤,不断做与天命意旨相适应的文物建制、道德风尚的除旧布新,于此,才能受命于天,才能一直为上天庇佑,才能为上天选中担当天下大任。这其中包含着非常明确的动态发展的历史观,转换成当下的语境说,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紧紧跟随社会发展规律的脚步,及时针对社会发展形势或者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做发展目标、发展方略以及具体实现路径措施上的相应改变创新,才能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在科学技术、文物建制、精神风尚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和掌控力量,稳稳承担起执政兴邦的历史大任。所以,改革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历史过程。所以,这里包含的“新民”,也即社会革新观点,对于当下的改革要务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其后的“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一句,是在语言的历史流变中被语义歪曲的一句话。现在说起“无所不用其极”,常含贬义,是谴责一个人做事没有节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在《大学》中,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君子应具备的美德的,带有期许和肯定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在追求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革新的过程中,要带有最大的诚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功夫下到极致,对自己做百分百的要求和努力,不断反思自我,改过自新,除去思想和精神上的尘垢,从而达到朱熹所注解的“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的终极价值目标。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一

读到《完美大学必修课》一书时,我已是大学这人生的实验室的大三学生,读完后不敢说自己受益匪浅。但是,也正是我处于大三这个大学的学龄,在这大学已经摸爬打滚了两年了,关于书中所讲述的发现自己、赢在起跑线上、一步一个脚印、挑战自己和天生我才等各方个面,我也可以以大学半程亲历者的身份来作出评论:该书总结的非常详实而准确,可读性很强。

同时,它对我本身说还是有相当的教益。尽管我不会把这两位北大的大学成功历经和经验奉为圭臬,但是,对于在大学四年长跑赛已跑了半程的我来说,我也只能更多地从挑战自己和天生我才两方面获益了。不管前两年的软件建设如何,无论如何大三这一年我都要不遗余力的完成硬件建设和自我总结了。其中“寻找本领域做好的导师的指导”的确是非常不错的建议。就我室友而言,他从大二开始就善于与专业课程讲师交流对话,不仅等到讲师对他的是尽心尽力帮助,连讲师的人际圈他也渐渐涉入。本学期他精心编撰成了一本四十万字的小说《烟云人生》,就经过讲师介绍向成都某文艺社的王其进老师。虽然没有能成功出版,但是王编辑给出的意见堪称独到,对于初次从事长篇小说写作的人参考价值非常之大。

一个好导师很重要,能很好的使用导师的人际资源更重要。

最后想提一下我在阅读时和阅读后书本比较启发我思考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入党问题。其中任羽尔舅舅写给他的信封:一个人入党,实际上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真有那样的人把入党当成一种“优越”。不可置否,在现在的大学这种人的确存在,而却大量存在。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多大出息的。如果说十年前“那样的人”只是为了所谓的优越感,那么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入党就不仅仅是爱慕虚荣了。现在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们普遍申请入党,且不管他们是否已经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至少他们申请入党动机就不太纯粹。毫不讳言的说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入党不再是一种信仰的选择和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张可以为就职加分的证书。这应当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是转专业问题。记得大一下学期,两个去意已决的好哥们直接转到经济学专业去了。他们或多或少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来不好混。但是这专业也并非乏善可陈,就这几年来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是可圈可点的。就毕业前景而言,甚至有早期转出来的学姐学长,返回本专业参加研究生考试。不敢定论两个哥们前景将来如何,就在这里祝福他们吧。

每个大学每个专业抑或白璧微瑕、不堪完美,但是每个学子依然可以在里面称心如意地享受完美的大学学习生活。只要正确地搞好大学规划,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在四年之后耕有所获、学有所成。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五经这个东西,千百年来,已经被无数人阐释了无数遍,本无需再狗尾续貂,然而,时代有不同,读者的阅历亦有不同,视角自然有变化,故,依然有东西可写。不妨就写写我这些年读四书的感想吧。

《大学》,非大学。古时学分小学、大学,无中学,一般十五岁入大学。小学学的是识字断句、声律启蒙、遣词作文;大学则教“大人之学”,也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不可谓不重要。《大学》一书,本出自《礼记》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颐、程颢)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补写,与《中庸》一起被摘出来单独成书,二者与《论语》、《孟子》并列,是为四书。

五经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四书的地位,有点像五经的导论,或入门书。《大学》是四书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复杂。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数百字,叙述了《大学》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和论证核心思想。《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确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书》、《诗经》等书,看着朱熹的注释,意思也不难理解,不看注释,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没有阅读障碍的。

我是20xx或20xx年开始翻看此书,当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买了一本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看了看。记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读晚了。目前看来,大二大三看应该比较合适。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说,中学阶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学,决定了学生的时间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真正上了大学之后,又是忙于各种考试,为了就业,考各种证,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一生只为稻粱谋”,已成为了大多数人难以改变的“命运”。《大学》这类书,看早了,没有相应的经历,没有切身感受,很难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经历过了,也能总结出类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复习了;或者看看别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的,玩味一下,也未尝不可。

所以,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治国平天下”的水平,与一千年前的“大学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长进,尽管他们读的“书”很多。

进入正题。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一文,主要讲的就是“修齐志平”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大部分人都用不着治国平天下,即使如此,读之若能修身齐家也是很不错的。其中的一些话,即便当做名言警句,也是发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摘几句出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这是一个关于目标选择的问题。此处的“止”,应是终极目标,不是阶段目标。说白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的,如果这个问题弄明白了,相信一定会少很多烦恼,人的烦恼大部分都是被周围的环境惹出来的,看到身边的人怎么怎么样了,心里往往会有波澜,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烦心事儿,一时的得失、高低、成败、荣辱,不过转瞬,对于“所止”之目标,几乎无任何影响,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长志”呢?还是“常立志”呢?一个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个人只是求温饱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乱世,无大病大灾,自己踏实工作,这个目标应该很快就能实现,实现了之后,又该干点什么呢?把这个“温饱”生活重复一万遍?还是再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一个亿什么的?游遍世界?吃尽美食?这种物质上消费型快乐,很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且当一个人老了之后,回忆一生,如果能记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岂不有点遗憾?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各有志,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吃喝玩乐过一生,就是最大的终极目标,其他都要靠边站。这种活法对于gdp确实有重大贡献,既然如此,也不错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三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四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是在小学时学过的高尔基作品《海燕》中的一句话。一直就喜欢豪迈、澎湃的文字,这篇文章中形象的言语、高昂的气势让我爱不释手,对高尔基的文字的喜爱也更加深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穷(在沙皇俄国出生),幼年丧父,16岁时为了生计而在社会上到处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使他写成了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著名的书都以主人公阿廖沙为线索,反映高尔基从小到大的艰辛生活。童年的坎坷经历,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在社会这所大学自谋生计,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与无奈,也在这里,他学到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我的大学》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在书中,作者把他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贯彻了其中。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五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六

近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研读了《大学与大学史》这本书,也更加深入认识了大学、了解了大学。亦通过这种了解、认知,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明确了今后四年自己该做的事和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书中不仅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也十分注重同学们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我深深明白:有幸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应怀有一颗敬重的心去学习,去实践。感恩于父母的培养,感恩于老师的教诲,感恩于同学们无私的帮助,正是这些无私的亲情、师情、友情、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美好,我们人生的旅程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我们应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学习、去互助,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我们的青春,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初入大学校园的我们07级新生而言,《大学与大学史》如一盏在黑暗中探寻的起航灯,指引我们积极地迈向前方。

刘院长精心撰写的这本书在学习、生活、交往、做人等各个方面给我们以正确的引导,帮助我们在新的生活学习氛围中能够尽快地调整好状态,积极适应现状。

大一的我们,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而与此同时,完全转变的大学生活又令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措手不及。学习需要完全自主,生活需要完全自理,社交需要完全自我掌控。刘院长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及知识储备,通过最明晰的方式传授丰富的人生内涵。

在《大学与大学史》一书中,全新的当代社会教育更是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明确作为一名当代大学学子的社会价值所在,新颖的校园文化则给我们好奇的探索心理,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在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以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为重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为父母、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成为一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以此报答母校的恩情。

刚进入大学,我看到了一本书——《大学与大学史》。大家仿佛像找到了指路的灯塔那样高兴,一页页,一章章,仔仔细细地读,生怕落下每一段小篇章,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敬爱的刘院长,一位稳重而慈祥的长者!

品读这本书,我们了解了大学教育与大学的发展,明白了大学的党建与主流引导,明白了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现代”人,优秀的“现代”人,体会到了院长的一片良苦用心。在世俗化的潮流里,让英雄主义陪着我们茁壮成长。

写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沉思,生命是如此珍贵,未来的路将向哪里蔓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走完这四年的大学之旅……我们应学的、应懂的还有很多,我们将会学会敬重,怀着对生命的感恩之心,在学习中历练成长,走向人生的光辉大道。

我们西大现代不会随波逐流,顺水漂舟,我们西大现代会把握航向逆风飞扬。作为一名“现代”学子,我是骄傲的。

大学不仅仅是教书学习,它是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现代新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迈开大步,更加充实,更加成熟地走向以后的大学生活,我们才刚刚开始,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还等我们去表演,去喝彩。

带着《大学与大学史》起飞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为西大现代争光!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七

作者和他的弟弟每天吃晚饭时都会讲自己所学的,对生活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学习家人所学到的,拓展开来。当时并不明白父母的心思,直到上了大学以后,他才明白父母的心思:不断学习。

学习只是获得知识的一个环节。总共有哪几个环节呢?分别是:预习、思考,学习、思考,复习、思考。获得知识的`环节中有三个“思考”。这就证明了思考是重要的,但是学习也不能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复习更不能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预习,则是第一次学习,切记不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看不懂就多看上几遍。最重要的是不能骄傲,如果骄傲,学习就不是周而复始的了。

苏轼小时候博览群书,因此飘飘然起来,也不像开始那么勤奋了。有一天还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直到有一个老婆婆点悟了苏轼,她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励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轼又变得勤奋起来。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鲁迅酷爱读书学习,不仅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常常读到深夜,困了吃根辣椒,接着读,边读边记笔记。著名革命家马克思就常常把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疑问记成笔记。

拿我自己来说,我爱刨根问底,不知道答案誓不罢休。我也酷爱读书,并且做读书笔记。读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文章会再读一遍,还不懂再读一遍,直到读懂为止,遇到不会的文字,我会问不开口的老师——字典。

不断学习吧,有了学习,就有了知识。有了知识,就获得经历。有了经历,就会收获一个完美的人生。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八

《立人大学》之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在老师的书柜里见了这本书,才有所了解。很感兴趣,于是拿出来翻了翻,无论是这立人大学本身还是《立人大学》这本书,都非常不错。

上学期末的时候,立人大学寒假游学招新,网上报名,全国只招15人。本来没有勇气报,不过后来老师鼓励我们报,而且愿意提供资助,才决定尝试一下。报名的时候只需要回答十几道题,但我却花了整整一天才把它填完,自我感觉良好,但依旧没选上,有些不甘心,也想不懂他们选 人的标准是什么。

直到后来回去看《立人大学》这本书才慢慢发现,原来自己远远不够资格!因为往年的一些学生,都有看过一些诸如民主之类的一些经典,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比较深入的了解,而我,一点也没接触过这些方面,更别说看那些书了,所以选不上也是很正常的。

书里有很多名师的一些讲课内容,看完收获很大。

“独立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性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权威,而是ignore那个权威。”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当他听到反对的声音的时候,不假思索的就会觉得是对的,以为这才是独立思考,以为这样才不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其实这话说得不错,这并不是独立思考,而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愤青。

刘瑜说:“启蒙”就是出走,启蒙其实并不 是强加或者灌输一种观念,他其实引领你看到其他可能性而已,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其他生存方式,其他价值观念,也许我的更好,至少让我知道了那种生存方式的存在。这话真是好,曾经一度以为这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现在想想,多么可笑!!当你觉得自己的很不 错的时候,不妨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也许他们的也很不错,甚至比你的更好!有时候,甚至有可能你们在思维方式上就完全不一样!

刘瑜还说过几个字,叫“问题意识”,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做得更好,活得更好,而常常是限于自己的见识而自我满足。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多看书,多学习,看观察,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秋风在讲《美国的宪政与民主》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给大家 一个建议,在本科期间一定要精读几本经典,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假定你说的是经济学专业,建议你花一年时间读《道德情操论》,花另外一年时间读《国富论》,一字一句地读,去思考它每一句话要说什么,把一字一句拼凑成一个章节 ,然后去思考每一个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你学的是政治学专业,要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论美国的民主》、《联邦党人文集》,还有《反联邦党人文集》,它们应该对照着读。你会发现,他们围绕着一个伟大的政体进行了多么伟大的思考,如果你学的是伦理学,你应该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现在很遗憾自己没有怎么精读过一本经典!最近看着一些书、和别人聊天还有观察周围的人,经常会觉得烦躁。这两天看南怀瑾在厦门普陀寺南禅七日的一些视频,让我更加觉得自己应该用心精读一些经典,才可以平复自己烦躁不安的心。

其实这书上还有很多不错的内容,也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就拿给了一个朋友看,她也觉得很不错,哈哈。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九

《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回想自己,为人师也有十年了,在这虽是短暂却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触教育的烦琐、苦涩、艰辛,疲劳、困惑常常萦饶着我。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但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让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带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读大学读后感篇二十

个得绝症得女孩——曾梦捷从小得了不治之症,被爸爸妈妈抛弃了,伯父收养了她。她没有将来,可是她为了给伯父、伯母争光学习非常好。后来,她在网上遇见了《丁香花》的作者——唐磊,在唐磊遇到挫折的时候,梦捷用这一首诗来激励他。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听说唐磊为唱片的主打歌的选择而烦恼,她便翻便所有书籍,为他找了“丁香花”这个凄美的故事,给他提供灵感。一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却用那短暂的生命帮助别人,她就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女孩通过唐磊《丁香花》悟出:“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拌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她教会了世人,如何学会坚强,如何学会感激。在人生中,会遇到无数个困难,那么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去面对。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大哭以场也许会抱怨,从来不会去想我们该怎样来处理和面对。

《丁香花》歌词“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读大学读后感篇二十一

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差异性而言,禅宗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有差异,这里是从总体上论述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有:

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重视结合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如上所说,禅宗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实现心理、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过道家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对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的简要评析,我们似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2.什么是禅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如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禅宗思想体系之中。

3.如何评价禅宗?禅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的。在历史上,它对破产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产农民聚集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同时,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禅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与禅宗的这种积极作用相联系,禅宗对客观环境和客观矛盾的悲凉超越,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消沉冷漠,则又是和人类的物质需求相悖的。我们认为,人们面对大自然大宇宙,也应当以现实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永不满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与创造、知识与科学的力量,不断战胜苦难,求得人类幸福。如果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变成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进而丧失了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与奋斗精神,是既不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光华,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

读大学读后感篇二十二

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题记。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注解。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边读,边不禁用笔将孔、孟、朱、王闪着光的句子勾画出来。读着这些经典,接受着儒学思想的洗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欢王阳明的故事,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更是听了又听。其中王阳明曾经践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样样直达做人根本。让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职业、自身志向。

疫情期间,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时时热血沸腾,为自己的国家、为那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为那样永远走在前面的子弟兵,还有那些普通的志愿者、出租司机、建筑工人……今天,却被一个留学生气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个名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在祖国新冠病毒横行期间,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尽一己之力帮国家献计献策,却在公众平台上,对自己国家出言不逊。不仅如此,她还诋毁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区人民、公开支持一些反对势力,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当今,一个词语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个词语,用来描述当代大学生们。其实,社会中,这样的人还少吗?不得不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再读《大学》,感受儒学思想的浸染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而今,很多老师为了评职评荣誉,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也一味地追求成绩。很多人抨击考试制度,但又无力改变。

作为老师,重读儒家经典,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诚意、正心,修养言行、提高思想境界;还可以将儒家思想,用于教学中,教育学生从小具有家国情怀,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实,家国情怀和个人利益并不冲突,但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在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国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齐家,作为个人,我们要修炼自己。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400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