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接下来是一份优秀的语文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一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9海底世界。会读写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并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2.会读课后第3题中的句子,并能把带点的词语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使句意不变。
3.能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弄清句意和句与句的联系。
4.能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5.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海洋秘密的兴趣。
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7.初步认识“先总述——后分述——再概括”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底景色奇异”和“海底物产丰富”的有关段落(重点)。
2.课后第2题(难点)。
教学思路:
从具体(直观教具)到抽象(课文所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学生预习——观看录相——揭示课题——划分段落——检查字词——讲读课文(边读边练)——整体认识——分析写法——句子训练——朗读背诵。采用目标教学法,逐步落实每个目标。
教学用具:
1.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或图片。
2.用小黑板或大张纸出示本课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让学生自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自学本课的16个生字及课后第四题中的词语。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尝试回答课后第一题中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二、观看录像。
三、揭示课题。
《海底世界》,“海底”指哪里?(大海深处)“世界”在本课指什么?(海底这个地方,这个领域中的情况)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课以后,能说出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整体认识课文)。
四、划分段落。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第2自然段:讲海底宁静黑暗。第3自然段:讲海底动物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第4自然段:讲海底的各种动物有不同的活动方法。第5自然段:讲海底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第6自然段:讲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第7自然段:概括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回答了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2.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词语,让学生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这两个重点的,从而让学生把课文分成4个结构段。
第1段(第1自然段)先总的提出海底世界是怎么样的。
第2段(第2、3自然段)讲海底景色奇异。
第3段(第4至6自然段)讲海底物产丰富。
第4段(第7自然段)再概括地讲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使学生大体感知课文“先总述——后分述——再概括”的构段方法,局部认识课文。)。
五、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否(f%u)私(s9)些(xi5)类(18i)胞(b1o)属(sh()。
2.听写带生字的词语:(可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波涛、却有、是否、窃窃私语、肌肉、伸缩、普通、有些、贝类、免费、峡谷、细胞、煤、稀有金属、景色奇异。注意矫正字形:“类”上下之间无点,“免”的第六笔是撇,“属”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
3.初步理解词义。
波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波浪很大。依然:仍然,照旧,跟原来一样。
宁静:形容环境很安静。
器官:生物身上具有一定功能的`部分。
是否:否,不。是不是。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指背地里轻轻地交谈。听音器:专门用来听微小的或极远的声音的器材。海参:形如黄瓜,体壁多肌肉,口和肛门在两端,口周围有触手。食小动物,是珍贵的食品。
梭子:织布时用来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小,中间粗。本课比喻一种鱼的形状。
乌贼:也叫墨鱼。身体扁平,头发达,眼大。体内墨囊发达,遇见敌人就放出墨汁逃走。
章鱼:身体卵圆形,无鳍。头小,有八只脚。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反推力:与推力方向相反的力。
巴:紧贴的意思。
免费:不收费。
峡谷:狭而深的谷地。
单细胞:指一个细胞。细胞,组成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本课指一种最小的海藻。
海藻:生在海洋中的藻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提制碘。蕴藏:包含,积存着还没有被发现或被挖出来的。稀有金属:指地球上储藏量很少的金属。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三
(让学生自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自学本课的16个生字及课后第四题中的词语。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尝试回答课后第一题中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录像片(或幻灯片、图片),了解的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海底”指哪里?(大海深处)“世界”在本课指什么?(海底这个地方,这个领域中的情况)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课以后,能说出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吗?(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整体认识课文)。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第2自然段:讲海底宁静黑暗。第3自然段:讲海底动物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第4自然段:讲海底的各种动物有不同的活动方法。第5自然段:讲海底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第6自然段:讲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第7自然段:概括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回答了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2。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词语,让学生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这两个重点的,从而让学生把课文分成4个结构段。
第1段(第1自然段)先总的提出是怎么样的。
第2段(第2、3自然段)讲海底景色奇异。
第3段(第4至6自然段)讲海底物产丰富。
第4段(第7自然段)再概括地讲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使学生大体感知课文“先总述——后分述——再概括”的构段方法,局部认识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否(f%u)私(s9)些(xi5)类(18i)胞(b1o)属(sh()。
2。听写带生字的词语:(可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波涛、却有、是否、窃窃私语、肌肉、伸缩、普通、有些、贝类、免费、峡谷、细胞、煤、稀有金属、景色奇异。注意矫正字形:“类”上下之间无点,“免”的第六笔是撇,“属”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
3。初步理解词义。
波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波浪很大。依然:仍然,照旧,跟原来一样。
宁静:形容环境很安静。
器官:生物身上具有一定功能的部分。
是否:否,不。是不是。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指背地里轻轻地交谈。听音器:专门用来听微小的或极远的声音的器材。海参:形如黄瓜,体壁多肌肉,口和肛门在两端,口周围有触手。食小动物,是珍贵的.食品。
梭子:织布时用来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小,中间粗。本课比喻一种鱼的形状。
乌贼:也叫墨鱼。身体扁平,头发达,眼大。体内墨囊发达,遇见敌人就放出墨汁逃走。
章鱼:身体卵圆形,无鳍。头小,有八只脚。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反推力:与推力方向相反的力。
巴:紧贴的意思。
免费:不收费。
峡谷:狭而深的谷地。
单细胞:指一个细胞。细胞,组成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本课指一种最小的海藻。
海藻:生在海洋中的藻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提制碘。蕴藏:包含,积存着还没有被发现或被挖出来的。稀有金属:指地球上储藏量很少的金属。
景色奇异:形容景色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的意思相近。
物产丰富:物产储量大,花样品种多。
1。读读写写课后第四题中的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练习回答课后问题。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四
一、讲读课文第1至3结构段。
1。指名读第1段,问:课文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大海深处是怎么样的?)。
2。齐读课文第4段,问:课文结尾是怎样回答上边这个问题的?(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二、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2段。
1。提问题:
(1)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有声音吗?
(2)课文第3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名读课文第3段,讨论回答问题(1)。
(板书:海底宁静黑暗有光点)。
3。带着问题(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回答问题。(这一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用设问句肯定回答海底有声音。第二句讲海底有什么声音——各种动物的窃窃私语声。第三句具体讲窃窃私语的是什么声音,并说明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三句话是按问答关系连起来的:先问——后概括答——再具体答。)(板书:有声动物在窃窃私语)。
三、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3段。
2。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第3段,讨论回答问题。
(板书:动物多活动方法各异。
植物多色彩多种多样。
矿物多蕴藏丰富)。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五
知识目标1.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六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七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练习听信号迅速反应,锤炼幼儿动作灵敏、协调。
2、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缎炼的爱好及活泼爽朗的性格,培养团队精神。
3、教育幼儿应该爱护小树。
活动预备与环境创设:
1、制作小树一棵。
2、场地布置如右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做预备运动,活出发体。
师:小朋友们,过会我们要玩一个游戏,现在大家跟着我活动一下身体,等下才能表示的更好。
小鸟飞,飞啊飞,拍拍翅膀飞啊飞。(上肢运动)。
小鸭走,走啊走,摇摇摆摆走啊走。(下蹲运动)。
小象走,走啊走,甩甩鼻子走啊走。(俯背运动)。
小马跑,跑啊跑,嗒嗒嗒嗒跑啊跑。(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树,引出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小树)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树有什么好处?(能乘凉、小鸟可以住在树上……)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小树。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和这小树有关。游戏的名字叫“爱护小树”。在我们旁边,地上画了个什么图形?(圆圈)小朋友们先拉好小手,站在线上,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
小朋友在叫他的小朋友到他位置前没扶到树,就是接着扶树。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最注重。
3、教师提要求。
师:(1)扶树的小朋友叫名字时,声音要大声,清楚,让大家都听得见。
(2)扶树的小朋友要在数完“一、二、三”后才能松开小树。
(3)圈上的小朋友不能推挤。
4、开始游戏。
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对呈现的问题进行提醒,让幼儿更清楚游戏的规则。
5、分组进行游戏。
幼儿人数较多,可让幼儿分组游戏,使幼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八
设计意图:
在一次《海底世界》的活动中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的关于海底的资料图片,还有许多的珊瑚礁、海螺、海带、贝壳等。其中,一个漂亮的海螺壳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海边就能拾到它,是海水把它推到沙滩上的……”。孩子们对大海产生了兴趣,去看过大海的小朋友比较兴奋,而部分没有看见过大海的小朋友却沉默寡言。“老师,什么是大海呀?”孩子对大海产生了好奇心。为了让幼儿的认知能力、想像力及创造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于是设计了活动单刷板画《海中航行》,通过diy艺术创作方法的学习,能更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表现技能。
活动目标:
1.愉快地参与活动,感受自己动手操作、在玩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喜悦之情。
2.掌握单刷板画创作基本技法,能用手指画出不同波形。
3.能自由想像,大胆地和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塑胶板、画纸、粉彩纸、浆糊、竹签、颜料、录有海浪涛声的磁带,录音机、海浪的影碟、各种颜色的三角形彩色纸。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大海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漂亮的小海螺壳:“小朋友,你们知道小海螺生活在哪里?”
2.观看影碟《美丽的浪花》使幼儿了解大海有涨潮、落潮并感受海面的变化――认识波浪线。
二、通过颜料调色游戏,学习单刷板画技法。
(1)游戏:(小小指头穿花衣)。
a.引导幼儿用手指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在塑胶板上记录下所选择的颜色。小指头穿好衣服后比一比,看看谁穿的衣服最漂亮,说说自己的小手指都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b.老师提出问题:“如果将所有颜料和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大家试试看,我们用浆糊将它们和在一起”。教师示范加上浆糊和颜料一起在塑胶板上混合调匀。“我们来用五个指头,大把的抓浆糊到塑胶板上,用两只手来调和颜色,将颜料混在一起。”(调入浆糊是单刷板画的重要环节,使染料敷在纸上不流淌,且凝固,干燥较快。大把的抓浆糊手里滑滑的感觉很好玩,支持鼓励个别胆小不敢下手的幼儿大胆操作)。调和后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变成了什么颜色。(黑蓝色)引导幼儿说出大海的颜色。
c.练习绘画海浪。
播放海浪声音,感受海浪的声音。联想海浪,用手指头在混合好颜料的塑胶板上绘出海浪的波形,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大或小的波浪线,然后擦手。
d.将彩纸覆盖于塑胶板上,用力均匀施压。然后将彩纸揭起。放在一旁晾好,待干。
3.运用彩纸拼摆小船。
出示各种颜色的三角形彩色纸,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颜色彩色纸在桌上拼图“拼一艘你喜欢的、漂亮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小船”。
三、作品评析。
(1)引导幼儿发挥想像:你坐在小船上,会去哪里?你的小船上还有谁?你们去干什么?等等。
(2)分别请小朋友将自己的画展示给同伴看、并讲一讲自己的画,引导幼儿发挥想像,给自己作品起名字:《小小船》、《汪洋中的小船》、《小摇船》、《泰坦尼克号》等等。幼儿作品名称可重复、灵活运用。(活动之前教师没有规定作品的名称,本活动名称取材于幼儿作品名称)活动延伸:《各种各样的船》收集各种船的资料,认识船只的种类。
自我评析:
本次活动的内容产生于幼儿对大海的好奇心,通过本次活动,丰富了幼儿对大海的感性认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活动过程使孩子们通过“玩”轻松地完成了作品。老师设计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讲述很重要,在作品完成后,幼儿通过想像运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是儿童画的灵魂,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朕(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o,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6、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7、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10、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11、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语法总结。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5、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笔,第七笔是(),第八笔是()。
“亭”字共()笔,第九笔是(),组词()。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
或长或短”,叫(),也叫()。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谙”的意思是:。
“红胜火”的意思是:。
“绿如蓝”的意思是:
3.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的宝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以抽签的形式背诵学过的古诗词。
2.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学生猜)引出并板书课题.二:新授:朗读全诗,读通读顺。
1、听范读,然后划分节奏自由练读古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朝露,华叶衰,布德泽,焜黄。(要读正确这首诗很不容易的,再准备一遍,待会儿请同学起来读。)。
2、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师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齐读全诗。分男女读。
师过渡:大家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1、齐读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2、师:“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老师先用一段话来说出一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举手大声读出来,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3、理解第一、二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生自由读)。
4、理解第三、四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指名读。
5、理解最后一句。出示画面让学生配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指名读,说说它告诉我们什么?(2)指导感情朗读。(3)拓展延伸:读了这句诗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哪句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同学们,时间从诗人身边一天天过去,看着花儿即将枯萎,春天也将过去,诗人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间,可时间能回头吗?是呀,时间总是无情而又不等人的。一个人只有好好利用时间,珍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小时候不努力而等到长大了再来白白地伤心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6、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出来了吗?现在老师给几分钟的时间你们背,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
7、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8、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三、欣赏古诗新唱。
一.诵读内容:
5、《桃夭》(诗经)。
6、《题都城南庄》。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5、《桃夭》(诗经)。
6、《题都城南庄》。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家国情怀”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爱国”才能被世人称颂。
3、让学生知道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前秦时代的“爱国故事”导入。
二、学习《无衣》。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无衣》。(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以及他们克服困难、热情互助,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慨。)(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小结:是啊,在2000多年以前,战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都能够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国家。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黍离》。
1、故事导入或由古诗《春望》导入。
2、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赶家国兴亡的诗。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宗庙已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3、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黍离》。(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亡国之痛)如今我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来自美国以及周边各国的阻挠和干扰,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的你,有什么感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无衣》。
《黍离》。
克服困难、热情互助。
爱国亡国之痛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卫灵公第十五15.1-15.15。
教学目标:1.会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节。
奏和韵味。
2.会说:理解课文,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迪和教育。3.会背:熟读成诵,积累内化名言佳句。4.会用: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恰当地学以致用。教学重点:读文、背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孔子在卫国住的时间最长,一度想在卫国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卫灵公是一个无道之君,贪恋女色,无心政事,孔子最终还是离开了卫国。本篇以卫灵公为主角,主要是讲现实生活中,如何通过与人相处,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悟道里仁,从而做到穷通不移。
二、新课。
1.粗知大意。
第1-5章,讲孔子所通达的是道,不是世间人所追求的知识和富贵。卫灵公问陈而不对,孔子在陈绝粮,表面看似乎孔子的学问没有通达,也为世人所不容。接着孔子说其道一以贯之,那么他通的是什么?是德!是清净无为之道体,其至关重要却鲜有人识。
第6-10章,讲与人相处只有自己能“仁”,才能通达。言忠信、行笃敬,能行天下,这也是孔子与人相处的学问。史鱼、蘧伯玉之直,都是可取的。象蘧伯玉那样有智慧的人,既能不失人,又能不失言。象史鱼那样的勇者,可杀身以成仁。对我们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行天下的根本还是自己先成就仁。欲得仁就要亲近贤者、仁者,这就是“以友辅仁”的意思。第11-15章,讲与人相处中如何择善从德,而获得长远利益,即立德的重要性。借颜渊问政来表达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守礼乐、勤劳简朴以及放郑声、远小人便是修德。凡事立足长远,才能没有近忧。好色、知贤而不与立,就是道德不修、缺乏长远考量的行为。相反,修德于人生有大利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与人相处时就能远离怨恨。所以立德的利益远、利益大。2.指导诵读。
a.录音领读,正音示范。
打开书第11页,请同学们先跟着录音来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以及句中的停顿。(播放录音)。
b.小组练读,读通读顺。
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练读,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合作要求:自由练读——组长领读——自愿领读——三人对读——小组齐读(小组自由练习读)。
效果检测:
(1)读句子:(读得真认真,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把课文中比较难读的句子读正确。)。
(2)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读好了,读课文肯定就没有困难了,哪个小组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和读。)。
如果老师给课文变个模样,你们还有能力读好吗?古人写文章是竖着排列,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读书人自己的理解来断句,难度很大哦!(出示没有标点课文)先自己练一练。
效果检测:指名三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轻声和读。(看来用古人的方式读书对你们来说也没有困难)。
d.配乐朗读,读出韵味。
如果配上音乐,我们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感觉和韵味。老师范读、练读、指名读。(有节奏有韵味,读古文就是这种味道)。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卫灵公第十五。
(一)第2节执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目标:1.会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节。
奏和韵味。
2.熟读成诵,积累内化名言佳句。3.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恰当地学以致用。教学重点:读文、背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大意。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二、新课。
1.粗知大意。
第16-20章,讲与人相处时应以礼义为准绳,播种善良德行。那些遇事不问“如之何”、不理智思考的人,以及群居终日而言不及义、好耍小聪明的人,真是难办。相反,君子懂得以义为本,礼以行之,谦虚表达,诚信推进。君子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德能,死后没有好名声,对其他的名利方面就不必过分看重了。
第21-24章,讲与人相处时怎样克己复礼以成仁。君子求诸己是“克己”,内求仁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复礼”。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在待人处事中“天下归仁”。一个字概括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礼”的纲目。第25-30章,讲“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实事求是的心态,侧重在“忠”。对人赞或毁,都要有所考核才行。好比修史阕文留白,有马借人乘驯一样实事求是。与人相处中注意小的细节,避免巧言乱德。对众人所好、恶要有所考察。在学道时,要落实于言行,而不是装个修道的样子,对自己的过错则认真改正。
2.指导读文。a.重点指导读准字音。b.听录音,正音示范。c.小组练读。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篇十三
《离骚》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句中的“太息”意为“叹息”;“掩涕”意为“掩面擦泪”;“哀”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哀伤”,全句意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一“哀”字,与前句中的“长太息”、“掩涕”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灵修之浩荡”、“终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工巧”的时俗。
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句意谓“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这里的“相道”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
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灵修”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哀”、“怨”、“悔”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拓展阅读:《离骚》后世影响。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直是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9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