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经历、感受及所得到的教训与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它是经过思考和分析后的书面呈现。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及改进。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于提升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先回顾自己的经历,思考其中的感悟和教训。最后,希望大家在读完这些心得体会后能够加以运用,并能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心得体会写作能力。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一
据统计,2019年深圳共举办覆盖“海陆空”和“春夏秋冬”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超过500场,并形成了国际高端体育赛事、高水平职业俱乐部赛事和本土自主品牌赛事三个层次。
2019年,深圳举办了女子网球协会(wta)年终总决赛和法国足球超级杯赛等国际高端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赛事方面已有中超和cba联赛;而扎根本土的“地表最强12人”乒乓球赛、“中国杯”帆船赛等已经成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以网球为例,从1月的深圳公开赛开始,到11月的深圳年终总决赛结束,wta一个赛季的头尾都在深圳,全球独一无二;在高端赛事的金字塔尖之下,更有着发达的青少年和业余赛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塔基。有业内人士评价,深圳未来甚至有希望成为媲美佛罗里达的世界网球之都。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巡视员王志强说,深圳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近年来深圳市每年拿出约两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而体育赛事是重点扶持的对象。
然而,在40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的深圳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竟然没有一块标准的田径场。1984年深圳体工队成立时,不仅缺乏场地,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非常简陋,运动员和教练员住在当时修建体育馆遗留下的工棚里,下雨时门前一片汪洋,天晴时室内常常超过40摄氏度。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基础设施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在赛事承办方面,深圳变得越来越有底气。,国务院正式批准以深圳名义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经过激烈竞争,从5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大运会举办权。
大运会给深圳留下的“春茧”“水晶石”等体育场馆成为承办高端赛事的硬件,而培养的赛事管理人员和志愿者更是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不断传承的基因——如今,深圳“9个人里1个志愿者”,这其中的很多人,就是从大运会完成了自己的志愿启蒙。
在业内人士看来,生长在山海之间的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这座地处亚热带的海滨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能满足各类体育赛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深圳具备年轻的体育消费群体,还有前沿互联网、科技与商业的助推,形成了体育赛事ip创新和生长的土壤。而主办方借助赛事,也可以打通整条体育产业链条,激活场馆运营、体育经纪、体育培训和转播服务等上下游业务。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曾发布一项数据,深圳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将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
赛事与城市的紧密连接和深度融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城市给赛事提供了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土壤,赛事让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提升。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指出:“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今年3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深圳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历史,正是这座城市飞速国际化的缩影,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之际,站在新起点再出发的深圳,正朝着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大步前进。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二
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议程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表彰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这一百人涵盖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方位多领域的展现。而这一百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集体出现在大屏幕上,当年的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按下血手印,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我们的改革也随即在农村轰轰烈烈的展开。改革开放的这艘巨轮开始扬帆远航,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后,保证了占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村的稳定,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开始将改革的目光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市民数量远少于农村,但其复杂度却是远超农村。尽管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并没有改变,始终坚持向世界敞开大门。在封闭上,我们是吃过亏的。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过去我们常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但是,我们常讲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而如果连人民的肚子都填不饱,那么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呢?短短四十年我们的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绝对正确的,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又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以最深刻的形式改变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中国人,而且这一进程还在不断地加快和深化。
大会在宣布表彰的决定后,直播镜头中对每一位到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特写,并强调了他们的优秀事迹。可以说这是对我们改革成果的最好展示,也是对我们接下来推进改革的最好强调。同时,镜头中的每个人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在这个大时代中拼搏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是对每一个平凡个体的最好鼓舞和激励,我们所处的时代依旧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总书记提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依旧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依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当以这一百人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三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庆典于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洛浦县各驻村(社区)工作队积极组织各村(社区)工作队队员、村(社区)干部及农牧民群众等3万余人,集中收看大会现场直播,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感受改革发展巨变,汲取奋斗力量。
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更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充分认识伟大成就、深刻把握珍贵启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这不仅是对党和人民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更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
恰尔巴格乡加依托格拉克村支部书记麦麦提阿卜杜拉·艾克热木看过节目之后激动地说:“我们国家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给我们普通党员群众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蓬勃生机的时代,让我自己有幸和加依托格拉克村村民一起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果。我坚信党和国家掀起的这场影响世界的伟大革命是正确的,我本人也会不遗余力的地支持各项改革政策,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山普鲁镇布拉克村第一书记马拜提·阿孜说:“今天最让我难忘的一段话,就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受累,在改革中坚持初心,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群众代表图如普·克热木说:“我是村里的老人儿了,也是见证了这40年的一代人,在这40年来我们的日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日子过的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40年的众志成城,40年的砥砺奋进,40年的春风化雨。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够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四十周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转变,衣食住行方面也一步步的好转,一步步迈向了小康的美好生活。90年初80年末出生的我切身感受到了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谈谈改革开放对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衣。记得小时候看父辈的照片,看起来他们穿的衣服的样式一模一样,类似军装样式的衣服,甚至连发型看起来都是一个理发师理的。到我小的时候,衣服虽然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款式,但还是舍不得买,有的是“捡”我哥哥的有的是扯块布去裁缝铺里面制作。后来慢慢的就去商场买衣服,现在基本都去“马云家”网购了。衣服款式也是越来越新颖,越来越有“国际范”。
食。以前最盼着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还会各种各样好吃的,蒸丸子、炸藕盒、炸带鱼等等,现在却不一样了现在讲究健康饮食,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不是各种各样的肉,而是各类青菜,粗粮。
住。这些年住的变化最大了,以前家里是砖瓦房没暖气,只有一个小炉子,一到冬天冷的不行,早上上学都起不来,现在不一样了瓦房变楼房,屋里有地暖,变成了晚上热的睡不着。
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下雨天去上学。村里面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不骑车子吧走着太远,骑车子就掌不住车把,滑滑溜溜的老想往沟里钻。现在村里的孩子上学幸福太多了,都是柏油马路,还有校车接送,恨自己生的太早了。
改革开放对我的衣食住行方面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见证了国家的迅猛发展,十分有幸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也将在以后的工作的中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五
深圳市,位于中国广省,对深圳发展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以前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渔村,人们靠着打鱼为生,1979年建市前的深圳,不过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两条水泥加起来不过2公里,一条叫人民路,一条叫解放路。但是因为一位老人,这里经过一场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他依然成为现代化发展最快的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豆花问答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10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40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
有人说深圳是鹏程万里而掠不过的海,深圳人是扬帆逐梦而永不放弃的海盗。
而局长喜欢把深圳叫做绽灵之境,为什么?因为:萦萦之际,百花绽灵。通灵之花,亦如梦想之花,飘荡且悠扬,孤独且断肠。
40年孕育出的深圳,它显得很年轻又很单薄。年轻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学,单薄到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熙攘之间,似梦似幻,它承载着太多年轻人的梦。
除了楼花和韭菜花。水花、浪花!还有梦想之花!40年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培养基里,像一个实验室里惊奇结果,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
南下,对于上一代的中国人,犹如一场张扬反叛精神的梦。伴随摇滚乐手旋律与低吼,“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所有放弃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气,都是为了实现追求激荡人生的那种感觉。
命运像一只手,牵引着逐梦者朦朦胧胧地走。老家伙总会告诉新来的你:来了都是深圳人。哲学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框定它的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
显然,深圳的文明还在施工中。但我们又很幸运,在慌张的工地里捡到了“镀金的瓦片和砖头”。还在为深圳添砖加瓦。
其实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了。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深圳已经有40年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就已经为这座城市打磨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奋斗,没有家人照顾,没有宗族牵绊,人们必须发展出新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过去由血缘构成的生活保障。
40年的成绩从渔村到国际都市。
都说评定一个城市,上至文化底蕴,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的根据,帝都、魔都、羊城的历史悠久而又长远,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湾孕育的新生儿,而这座年轻到你无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欢别人称深圳为鹏城,因为古人云:鹏程万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说到深圳的企业,人们总会提起: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创维、这些王牌企业!仅仅在粤海街道办就拥有上市企业83家企业园区169个,产业楼宇318栋众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诞生!
最能直观表达一座城市经济的是这座城市的gdp,从1979年的1.96亿到2019年的2.69万亿,gdp足足翻了12000倍!就在去年,超过了新加坡,位列全球21名。
深圳电子。
很北、很华、很强。
华强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两边看,会看到华强电子世界和赛格电子市场两座深圳电子业的标志性建筑。随便走入一家,你就会震撼于中国电子产业的物质之丰富,从usb接口到成品电子烟,甚至比特币矿机,无所不包。
当年,靠做dvd起家的台资电子企业联发科发布了一种mtk芯片,把mp3、手机芯片、照相机、收音机、触摸屏全部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同一快芯片上,让造手机变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创厂商只需要加上电池和外壳,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机。手机初创厂商的投资额从几个亿一下降到了数百万。深圳迅速抓住手机市场,一路绝乘,发展至今!
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已经几乎是深圳手机品牌之间的“内战”了。
这一点,宝安机场里满墙的手机广告就是一个证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机产业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撬动了另一些领域,带动了整个深圳的产业生态,一起走到了全国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焦点。
自1999年起,由国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交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0届。
在这个号称“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展会上,每年都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逾万个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将在这里完成交易、落地,推动深圳新一轮的大发展。
每年,数万个“高精尖”项目都会亮相深圳高交会。2015年“中国无人机大会”落地深圳高交会,希望借此可以将深圳打造成世界无人机之都,现在,深圳已经做到了。
2014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了3万家,其中大部分和电子产业相关,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绝技,它们构成了深圳手机零件供应的基座。但终端的整机企业却并没有能力了解每一家小供应商,供应链企业就在这当中穿针引线,为整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小供应商。
在高科技制造业长期的打磨下,深圳供应链企业的经验和水平,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深圳人的爱情。
1300万深圳人心中有1300万个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对年轻人说单身...,但绝不能对ta说发不了财!深圳人不谈恋爱,一心只想发财,白天写字楼,晚上街边愁。诗和远方,酒与边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写字楼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发财,深圳人还想做的事:买房,毕竟在深圳买了房的人,都发了财!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只要我一直单身的够快,深圳的房价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够晚,黑眼圈黑的够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时间管理大师在线理财。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个城市都有歧视指南,但在深圳没有歧视,只有“鄙视链"。
最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马上就要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每一个十年都是发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梦者的青春。提前祝愿深圳四十周年快乐,愿不忘,励励前行!
四十周年快乐!我的深圳!
2020年8月26日,一个周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旧在深圳挤地铁,赶在9点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也许是房东要涨房租了,也许是老板给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或者是家里来的催婚电话,但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了。
深圳地标,平安金融大厦。
那些40年前去深圳的年轻人去哪里了?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回归田园,重新躬耕于田园,帮孩子们带孙子,离开深圳,但是关于深圳的记忆历久弥新。
在村头的小卖铺门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顾过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过深圳的人。他们不是在工厂工作就是在建筑工地工作,他们说“那时的南山都是工厂,罗湖才是最繁华的地方”,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区,房价20万/平,互联网上深圳湾一号豪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揽山阅海,无敌海景,诗歌是诗歌,生活是生活,而罗湖被老旧房屋占据,房价倒成了价格洼地,在关外的龙华变得阔了起来,深圳北站附近的房价都要10万/平了。
深圳的这些已经与这些人无关了,他们当年从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车,不安迷惘又充满斗志。第一个难题就是暂住证,当年深圳查暂住证查得很厉害,没有的话就会被遣送回原籍,而办这个证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个难题就是社会治安比现在差很多,黑社会勒索时有发生,所以80、90年代严打,穷就会出问题,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穷的话命就不值钱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讯不方便,几个月收不到家里来的信息,特别思乡、思念亲人,发电报有字数限制且价格不便宜,有人舍不得,所以当年大江南北的思乡歌很流行,费翔的《故乡的云》歌词中的“我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写照。
绿皮火车。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农民工,他们一年到头十分辛苦,过年回家还要交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很重,现在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个事了,中国农民苦啊,农业税直到2006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经40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人后悔去深圳,因为去了还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里、在乡间地头如何实现人生的抱负,更实际的是要养活家人,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从东南一隅的小渔村,成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轻人过得比过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房价高物价高生活压力大,但是深圳给了一个大家实现梦想的机会,深圳有一个地铁站名字叫“翻身站”,还有创业一路创业二路。
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要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探索、走在前列,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深圳被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了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在强化政治自觉、加强思想引领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上下功夫求突破,在追求更高更好更优更强上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肩负起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必须举全省之力,像当年支持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一样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省市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深圳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全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省里加强领导、科学指导、有力支持,深圳发挥好主体作用,各市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共同履行重要职责,一起展现担当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一定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必须处理好与其他重大战略部署的关系,协同推进、共同发展。要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是战略“双区”,必须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圳和广州是广东“双核”,必须以同等的力度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必须加快珠三角优化发展步伐,发挥大湾区主阵地、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方阵作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化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打造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融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为广东创造了许多重大历史机遇,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振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回首深圳过去的40年,特区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始终雕琢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人民”二字;深圳人的奋斗目标与,永远牢记着民生福祉。
这是一座创造奇迹的活力之都,“深圳速度”一直以来都被外界称赞。与深圳的经济实力崛起同步成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来了就是深圳人,心安处即吾乡。民生安稳,可保心安。大家带着各自的向往在这里风雨兼程,就是为了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住有宜居——截止到今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供应3.2万套。完成居民优质饮用水管网、市政中压燃气管网、管道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剩余40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病有良医——今年起,深圳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构建立体化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市民基层看大病将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学有优教——今年,深圳高质量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32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0%,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50%。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出行有质——四十年以来,深圳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今年优化调整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治理交通拥堵节点100个,打通断头路15条,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环境优美——今年深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30个。通过经济鼓励等措施,淘汰老旧车6万辆。推进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
除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就业方面,深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就业保民生、减负担保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成效显著;在基层服务方面,深圳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便民利民等机构的建设,推出各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延期办、线上办,让市民少跑、不走冤枉路。同时让便民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务。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在全力做好全市各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学校开设“空中课堂”,确保“停课不停学”,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手抓科学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深圳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深圳率先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惠企16条);为了促进消费,深圳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多措并举挖掘消费潜力,全市各区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复工复产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基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才能进一步推动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劳有厚得;政府善治、体制保障;产业高校、优秀文化;青山绿水、碧野柔光……四十载砥砺前行,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忘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人来闯”,渐渐地变成“人人栖居”,深圳坚持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便是人们在这座城市深深扎根最好的证明。
面向未来,深圳必将再闯三关闯出新高地。
纵观四十年发展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要在一片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深圳未来的发展还需再闯三道关。
四十不惑!于个人而言,四十已是壮年;于深圳而言,四十正青春。
这是一个一出生就开始奔跑的城市,一个“闯”字融入了他的奔腾的血液,以奔跑者的姿势闯出一条生路,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光芒四射的美好前景。
40年前,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场”,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深圳画出“三步走”的路径图: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再到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纵观四十年发展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要在一片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深圳未来的发展还需再闯三道关。
第一道关:改革再闯新禁区。
从一个边陲农业县一跃而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因改革而兴。
犹闻蛇口响起的改革“开山炮”,以打破“大锅饭”的勇气,迸发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犹见特区第一座商业楼宇的崛起,以推行基建工程招标制创造出振奋人心的“深圳速度”;犹记得“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洪亮的响声,冲开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这一法律禁区,促成宪法的修改……深圳以一往无前的斗志、敢为人先的精神顽强地冲开原有的藩篱,获得追赶超越的加速度。
1987年12月1日下午,深圳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举11号牌者)以525万元的价格,获得市政府拍卖的一块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当“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五大战略定位赋予深圳时,深圳犹如有了向最高峰发起进攻的高远目标,这个城市有了登高望远的强劲动力。如何将“五大战略定位”与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缝对接,如何在2万亿元经济总量规模的高位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如何将超过2000万管理人口的城市有效提升管理治理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深圳已到“高位过坎”关键阶段。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发展面前的高山和险滩,化解矛盾,超越自我,过去靠的是改革,如今深圳仍然需要改革来破题,继续在思想解放上做文章,让各种思想的种子、理论的火花碰撞交融,催生更多加速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全面深化改革启迪智慧,探路导航。
第二道关:开放再闯新世界。
深圳因开放而兴。
开放,让深圳拥有了与全世界打交道的机会,拥有了放眼世界的眼光,熟悉了与世界接轨的规则,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
历史赋予了深圳更宏大的目标,更伟大的使命。要完成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影响力的目标,要成为全球的标杆城市,深圳还需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上再上层楼。
第三道关:创新再闯新高地。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因创新而强。
回望过去,创新已成为深圳发展的基因,渗入血脉。
一系列的数据和成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引擎。目前,深圳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深圳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稳居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多年来保持在30%以上;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已经是15连冠……如何突破“增长的极限”,深圳需要站在过去4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工作人员介绍妈湾智慧港。深圳特区报记者何龙摄。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凝聚全世界高端人才和团队到深圳创新创业,深圳需要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弯道超车”。
高新突破,基础科学很重要。在一些前沿领域领先发展,深圳惟有突破一批基础科学的瓶颈,获得一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方能收获更多“硬核产品”,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创新突破,需要有宽容失败的机制。创新常常和失败相随,如何创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才能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永立潮头,敢为人先,深圳大胆地往前闯,定能闯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美好未来,示范中国,标杆世界。
最动听的城市情话:“来了就是深圳人”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国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没错,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应该具有许多气质,而在这些气质里最引人关注的“海纳北川”的包容。
朋友在深圳工作生活快20多年了,以他的才华和目前所具有的财力,完全可以选择到其他大城市过另外一种生活,然而他总是以“这辈子就待在这里了”表达对深圳爱的执着。朋友也和千千万万深圳人一样,本不是深圳人,但从来了深圳的那天开始,就已是深圳人。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国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没错,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应该具有许多气质,而在这些气质里最引人关注的“海纳北川”的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所彰显的,正是深圳大气包容的城市精神。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谁都希望能得到这座城市敞开胸怀的包容和接纳,而深圳有的是包容。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徐,不仅通过网上投简历,在深圳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而且通过“i深圳”app,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入户登记。“来了就是深圳人,没想到成为深圳人这么简单轻松。”小徐重复着不少外来者的赞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深圳连着一长串的鲜明符号,改革、创新、开放……先行、示范、标杆,但支撑起这些符号的永远是人才。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而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各地年轻人选择来此奋斗、扎根,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相交融。好多人带着激情而来,来了就不愿意离开,来了就真心守护守候。最可宝贵人的因素在这座城市有力激活并且强劲释放。
深圳持续铺设厅堂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服务窗口,使群众能够自助办理业务。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在深圳演绎“圳”是“正”和“真”。所谓“正”,就是正在,无时无刻。用创业奋斗者的话说,这里有着最适合创业者发展的土壤,各种围绕人才引进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执行兑现随时在路上。所谓“真”,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既然承诺的就要真兑现,就要用行动说话,让“深爱”、“圳等”变得更加可以触摸。
没有足够的重视,就难以形成极大的包容。每年的11月1日是《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规定的“深圳人才日”,是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正因为够重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包容接纳早已进入“秒时代”。2018年6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2019年2月将“秒批”改革扩展到在职人才引进、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引进。
一座城市够不够包容,外来务工者最有发言权。而在深圳,包容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与市民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外来务工人员切身感受到“子女上学、医保,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没有户籍限制,今年4月起深圳面向在全市居住、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发行颐年卡,可享受免费进入公园、景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等敬老优待。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可被纳入保障房体系,其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如今,这座城市还在想方设法弥补短板,目的就是要外来务工人员充分感受到,差别进一步缩小,在某些方面甚至没有差别。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一路走过,始终流淌着开放包容的血液,迎接着每一个寻梦人的到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包容,而包容也成为推动深圳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数千万人奔涌而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发展奇迹,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太爱你啦,“来了就是深圳人”。
当年靠勇气与魄力如今需要智慧和眼力。
有人说,深圳是一个既没有本地人,也没有外地人的城市,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也正因此,长期以来,深圳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梦。这些逐梦者,成为深圳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多数来深建设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环境,是深圳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深圳最亲民的表现,而这些,都是深圳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的养分。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舆论指出深圳的改革锐气不复当年,创新力度也有所减弱。不可否认,当年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如今的深圳,多了两个重要的使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完成?如果说,当年深圳的改革凭借的是勇气和魄力,那么在今天,或许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眼力。
过去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于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若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继续改革创新。去年8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范区”定位,强调“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这显然给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权和制度自由度。而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区立法权,在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市场制度设计等,加速推动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正循环,继续保持创新驱动标杆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间扩容上继续发力。无论是房价高企,还是产业外迁,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虽然当前深圳无法在行政区划上作调整,但却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和经济联系,比如打造产业转移阵地、城市飞地等,不仅可以缓解现有城市容量过大的压力,还可以打造经济圈,在实现多赢的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筹码。
最后,深圳还要在区域合作上继续做文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的牵引下,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但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落地之后,作为珠三角东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资源统筹配置的能力,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实现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分工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共同体。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80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61.46%的速度递增。199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达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而在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西部加快了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江泽民总书记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90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
之后,相继于1991年8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年6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到去年2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98年6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深圳全都有。
1997年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
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为深圳各个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
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两千名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户指标不够。深圳市政府为他们招聘人才一路大开绿灯。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不同地区的人才,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深圳人特别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能够迅速崛起的良好人文环境背景。
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恰恰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以计算机为例,深圳约有1500多家配套工厂,生产除芯片以外从机箱、板卡、接插件、显示器到磁头、硬盘驱动器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万台左右。深圳的产业配套优势,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深圳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但更是一种风险高、投入高的产业。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资金拆借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比较齐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
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此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资金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长城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都不同程度地从香港筹集资金用于发展自己的企业。
香港的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也可以使深圳获得各种科技研究与开发所需的信息、原材料、原器件和技术资料,大大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时间,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成本,并保证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通过香港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切,都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与这些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开拓,努力创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机制和体系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形成了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在这种共识下,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得到解决。
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制定前瞻性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导向或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的发展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深圳立即作出反应,于当年10月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推动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随后又出台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22条》,起到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作用。二是改革、简化政策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723项减为305项,从而能快速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深圳还建立了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政府职能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针对深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少、本地科技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深圳扬长避短,通过大胆创新,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深圳特点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开发体系。
深圳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培育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大力扶持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推动了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的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近年来进一步提高了与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层次,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向内地延伸,在内地设研究开发机构,迄今这样的机构已达几十家;而像康佳、华为、中兴通讯和开发科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则把研究开发机构设到美国硅谷去。深圳通过“借脑子”的办法,使国内外几千名科技人员在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多年来,深圳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有477家,占91.7%,全市的研究开发人员中,有90%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1997年全市研究开发经费的81.86%来自于企业,1998年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8.68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请专利2093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多个门类,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不可能也没必要贪大求全。深圳的选择是:优势优先,扶持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在制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明确了“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依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的正确选择。
1996年,深圳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一批重点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名牌产品)。根据这个战略,深圳将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华为、中兴等2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19个创名牌高新技术产品,并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向进入“三个一批”计划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倾斜。计划实施以来,每年科技三项经费的60%以上投入到相应产品、企业、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化、产权多元化,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知识资本价值实现途径的一项大胆创新,也是深圳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1995年开始,深圳就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科技开发奖励制度等,在实践中找到了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资本价值的实现途径。目前,全市已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推行员工持股经营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300多家民科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经营,出现了一大批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深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给深圳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对深圳的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传统工业等等,都带来了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说1992年前深圳是以改革开放、敢闯敢试而引起举世瞩目的话,那么,从那以后,深圳是以一大批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叫人刮目相看。华为、科兴、希捷、开发科技、安科、比亚迪、澳沃、中兴通讯、赛格以及它们生产的sdh传输系统、磁共振、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产品以及08程控交换机、10程控交换机等一批名牌产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市场上,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
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深圳寻求合作伙伴,安家落户。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已有50家在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带动了深圳的产品出口,促进了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给深圳培养了人才、带来了信息,加快了深圳走向世界市场、成为国际性城市的进程。
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加快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管理模式接轨的步伐。一些参观过华为、科兴、开发科技等公司的客人们说:“这里的厂容厂貌、管理方式与国外的现代企业没有什么两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明显地提高了深圳人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快了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在深圳,学英语学电脑已蔚然成风,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5万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一个无形的层面上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了整个城市社会文明的进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喊了多年,可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深圳的经验表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压力,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知识与人才的传统看法,迫使人们自觉地去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已经成为众多深圳人的共识。
在深圳,几乎每一个对技术工人有需求的行业,都有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在面向社会招生。一家规模较大的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开设的培训项目多达90多个,经常性项目也有30多个。据劳动部门统计,去年,深圳约有10万人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两万多人参加了技能考核。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的正确战略抉择。
我们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成功,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人们认真借鉴和思考的: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是领导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千万不能丧失发展机遇。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短短10年间便成为深圳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关键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势,正确地分析了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适时作出了转变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抉择,有计划地收缩了在当时发展势头很好的“三来一补”企业,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作出的一个适当的战略选择,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的眼光和魄力,显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领导能力。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切忌“赶潮流”,搞“一窝蜂”。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之所以能一直明确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动摇,是因为充分分析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正确地利用了这些条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虽然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但并非哪里都可以上这样的项目。深圳之所以能发展这些产业,是因为它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重蹈过去我们一窝蜂搞“经济开发区”,上“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的覆辙。
第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的英明正确。深圳近10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每一届班子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占一席之地等论断都有坚定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始终未变,决心始终未动摇,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收获期。
第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要让企业成为主角,政府不要当“婆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有一个明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政府在与企业打交道时,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
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已的的确确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科研成果在企业、人才集中在企业、筹措资金为企业,选择产品由企业,开拓市场帮企业。政府逐渐由计划经济中的主角演变成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配角。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深圳的政府和企业的角色意识都很到位。这就是深圳为什么能冒出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重要原因。
我们相信,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将会迅速出现在祖国的南疆!
回眸春天故事谱写发展新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8月26日将迎来30周岁生日。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3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六
我在电视上看过改革开放前的景象,我在书籍中读到改革开放前的状态,我听长辈们谈起过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我未曾经历过,却也能略有体会那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时光,内心由衷的感谢我的祖国和那些在艰难岁月里依旧奋斗努力的人,是他们奠定了今天的美好!明白不易才能更懂珍惜,所以我更感谢改革开放给我带来的现在,感谢我眼前、身边这些随处可见的美好,我珍惜因为改革开放所得到的一切。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打开国门迎接客人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从朝代更替变为社会主义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社会主义宏观到微观发展的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华儿女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倍加自豪的四十年;四十年,山更青,水更绿,天更高,中华人民过的更好,改革开放四十年,若是我能刚好四十一岁,或许我能自豪的把经历和所见侃侃而谈。
改革开放四十年,智能手机上网半数人群覆盖,城乡结合就业率直线提升,15个大城市创下多个人口峰值,外贸往来汇率储备直线上升,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强势跻身,国家专利申请和专利产品年年递增,成为玩具生产出口大国,人口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城市中产阶级”中青年人占比直线提升,运输方式和交通方式的重大变革占据世界重要影响力,高铁运输里程世界瞩目,全国文化教育重点提升,青少年受教育和在校率占比显示新高。数不尽的改革变化,数不尽的改革成果,数不尽的人付出数不清的辛劳,换来我们所见所感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今天的我们:手机打开就可以了解全球时事新闻,出门就能碰到各色人群说一声:“hi”我们中英日韩口语自由切换,我们发扬中华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我们吸收他国的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如今:观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在这世界格局上的影响力,已不再任人践踏。
我记得“杜嘉班纳”辱华,我国人民的自发举动就已让他直接封杀;我记得“萨满”直接让韩国成为空市,我记得一件件文物回国得到应有的保护,我记得一个个记录片中我们从未忘记的历史屈辱!我们不曾忘记,那些屈辱和辛酸成为我们前进的驱动力,那一桩桩一件件难忘的历史,让我们的血肉之躯铸上钢铁,光是站立就已让别人胆怯!
改革开放十四年,我国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不断为国民增加收入,那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得初心已经实现,我们始终坚信,改革开放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他的时代需求,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七
在40年前,一个尚无人知的小渔村,在40年后竟然成为家家户晓的国际大都市。这小渔村、国际大都市说的就是深圳。
深圳,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深圳,一个科技发达、迅猛的城市!深圳,一个充满朝气和阳光的城市!
以前,能够代表深圳的建筑物只有上海宾馆,现在地王大厦戴上了这顶“皇冠”。以前,在一条条水泥路上,可以看见发臭的垃圾和乱摆摊的小贩,现在一条条行人道上,不会再看到发臭的垃圾和乱摆摊的小贩,只会看到带着微笑的清洁员、行人。以前,的楼都是矮矮的平楼,而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高楼大厦。
爸爸曾经跟我讲过,以前深圳的人都很穷,连吃一碗粥的吃不到,我想到现在的深圳人人都有车有楼,消费能力都很强。我根本想不到深圳以前穷的样子。
让我们记住深圳的历史,记住我们奋斗拼搏的足迹!
让我们畅想深圳的未来,畅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40年来,一批又一批勇敢坚毅、怀揣梦想的“拓荒牛”经过坚苦卓绝的奋斗,将深圳打造成现今的国际大都市。在这个过程中,深圳也为广大的清华校友提供了施展人生抱负的大舞台,成为全国四个过万校友的城市之一。为了庆祝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首清华人和深圳的一路相依相伴,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暨清华校友迎110周年校庆跑步活动”,传承深圳精神,传递清华文化,继往开来,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贡献更多的力量。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深圳校友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清华人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祝福。活动采用团队接力的方式进行,共设4条校友路段,由不同院系、年级、行业的校友自发组成30余支队伍,通过团队接力的方式完成。总线路共计40km,表达对深圳特区40周年的献礼,其中3条路段分别从蛇口港、竹子林、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发,从东、西、北向人才公园汇集;1条路段为人才公园环线接力。每条路段在设计时,尽可能安排低年级的校友在前面起跑,高年级的校友在后起跑,象征低年级的校友向高年级师兄师姐看齐和清华校友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紫荆友谊。
早上6点30分,各出发点同时起跑。600余师生在各个深圳地标处如风吹麦浪般涌动起来。大家身穿一抹清华紫,脚踏改革东风,带着最虔诚最美好的祝福,完成一个又一个接力。
四个路段的设置各有其象征意义:
(1)大沙河-人才公园路段。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发,沿大沙河一路南下,途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终点到人才公园。起跑前,深圳清华校友会会长、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学生的祝福,鼓励同学们践行清华的传统,立下未来人生大志向,做美丽的奋斗者,书写人生精彩篇章。随后,“深爱人才”、“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先行示范”和“振兴中华”5学生队伍依次接力,每个队伍跑步完成2公里,路线总长10公里。矫健的步伐,飒爽的英姿成为了大学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曹腾飞带领的“清华博士后分队”一早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发,将接力棒传给陈朝晖带领的“紫荆演讲与口才协会”、郑冰野带领的“紫荆同学会团队”、贺臻带领的“力合团队”、谭召骥带领的“深圳清华研究院团队”、韩跃伟带领的“润马会清华团队”,浩浩荡荡抵达人才公园。
(2)蛇口-人才公园路段。蛇口是深圳最早发展的区域,以顾立基为代表的清华人在80年代初来深建设,在开拓蛇口工业区、创办深圳大学、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等一系列大事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琼带领的“人才公园分舵”小分队,从深圳最有代表性的蛇口港袁庚雕像出发,沿路将接力棒传给张彩婷带领的“深圳湾分舵”、陈兵洋带领的金融协会“金风送爽,荣通天下队”,和郑龙带领的“、、华为校友队、tai协会”一同回到人才公园,顺利完成接力任务。从一个袁庚雕像,跑向另一个袁庚雕像,悠悠40载,浓浓清华情。
(3)竹子林-人才公园路段。这是90年代清华校友拼搏逐梦的地方,从这走出了近百名深度参与深圳建设的清华人。王强带领的“皇岗分舵”一早从竹子林立交集合,热身起跑,分别将接力棒交给邓学璟带领的“洪湖分舵”、彭国欣带领的“清芬学堂队”、刘光祥带领的“清华资管人团队”、魏俊带领的“竹子林分队”、吕明翔带领的“88级校友队”、高朝阳带领的“高山流水队”、陈俊带领的“地产班团队”、“深圳清华房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红树林-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是深圳的经典跑步线路,每天都能看到清华人在这条线路上跑步打卡。
(4)深圳市人才公园环线。这条路段是本次活动的主战场——深圳市的新地标、跑步打卡圣地深圳市人才公园。由孙春柳带领的“霹雳玫瑰队”和王俊梅带领的“深圳清华武术协会”共同作为第一棒的首发队伍,将接力棒传给唐更生带领的水利校友“上善若水队”,而后交棒给深圳清华校友会秘书团,完成接力。第二棒是由莫沛全、孙守芳带领的从东莞赶来的“莞香队”首发,交棒给丁明亮带领的逆生长的“85同学再少年队”,最后给深圳清华校友会会长武晓峰带领的“深圳清华校友会理事团”,完成接力。
7点55分,所有路段的最后一棒均成功抵达人才公园,数百清华人顺利会师。疫情之后第一次团聚,彼此拥抱、问候、合照,热闹非凡。当天,符全带领的三支清华校友队伍齐聚北京奥森公园,与深圳校友线上同跑,并开放腾讯会议互动交流。
武晓峰会长特别向在场校友们介绍了一批参加活动的杰出校友,有专门从西安出差途中赶来参加活动的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有为深圳早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顾立基,还有贺臻、唐更生、陈文正、莫沛全、孙守芳、施镭、丁晓东、刘爱明、韩跃伟、孔小凯、刘迅、房立新、陈俊、陈建湘、安万忠等。唐杰秘书长代表校友总会致辞,他表示,在深校友超过万人,这里有一代代清华人奋斗的身影,很高兴看到深清跑协每周例跑,展现出清华人阳光、向上和活力的状态。唐杰祝福大家越跑越健康,并邀请各位校友回母校参加110周年校庆跑。顾立基是蛇口工业区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之一,他表示很喜欢跟年轻人交流,希望年轻校友能在深圳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承和发扬“老蛇口人”的改革开放创新精神。
深圳历经风雨40年的历史性巨变完美印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是国家富强的真实写照。40年深圳的成就也离不开成千上万清华人的身影,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各行各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设立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校企互动得以开展,产学研项目得以落地,从理论到实践,为深圳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
清华人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长跑更是清华的一大传统和特色,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通过团队长跑接力的形式来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暨清华校友迎110周年意义深远,下一个40年,定会有更多的年轻校友来深圳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本次活动得到了朱力为师兄所在的海岸城投资集团、杨华山师兄的国康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容裕医疗的赵水波校友、陈俊师兄的诚则成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魏俊师兄所在的深圳建工集团的赞助和大力支持。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深刻指出,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化危机为机遇,迎挑战铸成就,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伟大胜利。下一步,将改革开放推向纵深,也必须先从思想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四种意识。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政者,正也。”这个“正”是正气、正义,更是正道、正念,但它首先应该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信念。道路是方向是大局,信念是精神是旗帜,我们只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才能确保中国不出现颠覆性错误,维护好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在走什么路的问题上,绝不能含糊,要光明正大、旗帜鲜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成功的保证,也是最重要的经验。党的领导是中国根本政治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向复兴正确道路,只有领导有力、道路不改,中国的大局才能稳定,改革的伟业才能实现。
二是增强历史意识。“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改革开放四十年,如果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看,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但正因其短暂才显得意义非凡,它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1840年以来的中国积弱积贫,饱受外强侵略和内部战乱之苦,中国人民充满对和平、稳定、独立、富强的向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站在新时代,我们只有增强历史敬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历史的选择,坚定脚下的步伐,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历史。
三是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应该自豪而不自满,奋斗而不懈怠,前进而不止步。历史的功劳薄躺不得也躺不起,中国发展到今天,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前进路上还充满着急浪险滩。面对新长征路上不断出现的“娄山关”、“腊子口”,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紧迫性艰巨性,我们要始终思忧思变思进,忧患保持头脑清醒,变革推动问题化解,进步确保事业永不止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坚定有力,因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关乎生死,因而不得不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四是增强创新意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激发整个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推进教育改革,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博雅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从根本上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创新青年;要保障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严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新者利益,营造尊重知识、人才、创新的浓厚氛围;要推动创新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创新创业竞相迸发,让各行各业都成为创新的主战场。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九
1978年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听着习总书记的讲话,脑海中浮现出改革开发这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从1978到2018,这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波澜壮阔。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可以说是改革开发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给我们最直观的体会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商品供应匮乏。衣服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是灰色蓝色的粗布衣服。再看如今,人们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我们不仅要穿暖,还要穿得光鲜亮丽。衣服样式不断翻新,新的材料层出不穷。
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买什么都离不开票:粮票、油票……那时候人民只求吃饱喝足,只有过年过节能吃上好的。如今我们的餐桌上菜品琳琅满目,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追求吃得健康,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几代人一起吃、住、生活,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是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而现如今,城市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应有尽有,农村也盖起了小洋房,屋内安装了暖气、空调,冬暖夏凉。
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们出行近一点的主要靠步行、自行车、驴马车,远一点就是公共汽车或者绿皮火车,有时一坐就是几天几夜。而现如今街道上车水马龙,铁路上昼夜不停歇,天空中飞机川流不息,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方便着人们的出行,时空距离被几倍压缩。
新目标已经确定,新征程即将开启。让我们高速人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不忘高速人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自我,共同挥写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
毕业来深落户“秒批”、24小时在线申报、动动手指网上开证明、给“钱”给“地”支持创业……这些现在深圳人已习惯了的便利,曾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始终在勇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强区放权、金融机制改革创新……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勇当改革先兵,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者。
回望深圳40年风云激荡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沿着时间的坐标,深圳,通过不断打破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探索制度性的转变,其脉络清晰可见。进入21世纪,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由“十大体系”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改革试验田”到发挥窗口作用,贡献的是“深圳经验”,如今从先行示范到“双区驱动”,彰显的是深圳智慧和深圳实践,最终呈现为“深圳方案”。四十不惑的深圳,风华正茂,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部深圳自我革新的改革史。
“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实践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20世纪90年代,在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深圳就明确提出“政府培育市场、市场解放政府、政府解放企业、企业解放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改革之前,层层审批下来的时间可达一年之久,严重限制了经济社会的活力。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商事制度改革。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也让深圳的城市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一。
城市管理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突显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近年来,深圳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和国家首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被称为“最互联网城市”。在一往无前的改革大潮中,向市场经济注入活力,深圳以强区放权改革再度释放制度红利。针对市强区弱、权责不对等、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深圳用清晰的定位和主动放权的力度,增强了区级政府的能力,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打造出一流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从早期的“深圳速度”,再到“效益深圳”、“创新深圳”,深圳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目前,高科技、金融、物流等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也没有今天的深圳。4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惊涛骇浪化成今天的璀璨风景。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40年前,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就是寄望深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改革开放开路探路,这是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崇高使命,就是寄望深圳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这是我们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深圳人要不忘初心再先行,牢记使命作示范,用改革创新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一
80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61.46%的速度递增。,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达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而在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西部加快了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江泽民总书记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90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之后,相继于1991年8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年6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到去年2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6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深圳全都有。
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为深圳各个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
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两千名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户指标不够。深圳市政府为他们招聘人才一路大开绿灯。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不同地区的人才,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深圳人特别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能够迅速崛起的良好人文环境背景。
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恰恰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以计算机为例,深圳约有1500多家配套工厂,生产除芯片以外从机箱、板卡、接插件、显示器到磁头、硬盘驱动器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万台左右。深圳的产业配套优势,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深圳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但更是一种风险高、投入高的产业。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资金拆借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比较齐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
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此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资金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长城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都不同程度地从香港筹集资金用于发展自己的企业。
香港的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也可以使深圳获得各种科技研究与开发所需的信息、原材料、原器件和技术资料,大大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时间,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成本,并保证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通过香港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切,都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与这些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开拓,努力创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机制和体系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形成了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在这种共识下,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得到解决。
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制定前瞻性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导向或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的发展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19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深圳立即作出反应,于当年10月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推动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随后又出台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22条》,起到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作用。二是改革、简化政策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723项减为305项,从而能快速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深圳还建立了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政府职能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针对深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少、本地科技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深圳扬长避短,通过大胆创新,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深圳特点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开发体系。深圳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培育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大力扶持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推动了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的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近年来进一步提高了与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层次,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向内地延伸,在内地设研究开发机构,迄今这样的机构已达几十家;而像康佳、华为、中兴通讯和开发科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则把研究开发机构设到美国硅谷去。深圳通过“借脑子”的办法,使国内外几千名科技人员在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多年来,深圳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有477家,占91.7%,全市的研究开发人员中,有90%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年全市研究开发经费的81.86%来自于企业,年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8.68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请专利2093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多个门类,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不可能也没必要贪大求全。深圳的选择是:优势优先,扶持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在制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规划》时,明确了“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依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的正确选择。,深圳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一批重点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名牌产品)。根据这个战略,深圳将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华为、中兴等2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19个创名牌高新技术产品,并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向进入“三个一批”计划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倾斜。计划实施以来,每年科技三项经费的60%以上投入到相应产品、企业、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化、产权多元化,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知识资本价值实现途径的一项大胆创新,也是深圳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1995年开始,深圳就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科技开发奖励制度等,在实践中找到了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资本价值的实现途径。目前,全市已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推行员工持股经营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300多家民科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经营,出现了一大批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深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给深圳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对深圳的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传统工业等等,都带来了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说1992年前深圳是以改革开放、敢闯敢试而引起举世瞩目的话,那么,从那以后,深圳是以一大批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叫人刮目相看。华为、科兴、希捷、开发科技、安科、比亚迪、澳沃、中兴通讯、赛格以及它们生产的sdh传输系统、磁共振、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产品以及08程控交换机、10程控交换机等一批名牌产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市场上,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
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深圳寻求合作伙伴,安家落户。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已有50家在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带动了深圳的产品出口,促进了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给深圳培养了人才、带来了信息,加快了深圳走向世界市场、成为国际性城市的进程。
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加快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管理模式接轨的步伐。一些参观过华为、科兴、开发科技等公司的客人们说:“这里的厂容厂貌、管理方式与国外的现代企业没有什么两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明显地提高了深圳人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快了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在深圳,学英语学电脑已蔚然成风,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5万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一个无形的层面上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了整个城市社会文明的进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喊了多年,可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深圳的经验表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压力,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知识与人才的传统看法,迫使人们自觉地去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已经成为众多深圳人的共识。
在深圳,几乎每一个对技术工人有需求的行业,都有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在面向社会招生。一家规模较大的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开设的培训项目多达90多个,经常性项目也有30多个。据劳动部门统计,去年,深圳约有10万人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两万多人参加了技能考核。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的正确战略抉择。
我们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成功,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人们认真借鉴和思考的: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是领导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千万不能丧失发展机遇。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短短间便成为深圳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关键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势,正确地分析了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适时作出了转变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抉择,有计划地收缩了在当时发展势头很好的“三来一补”企业,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作出的一个适当的战略选择,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的眼光和魄力,显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领导能力。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切忌“赶潮流”,搞“一窝蜂”。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之所以能一直明确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动摇,是因为充分分析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正确地利用了这些条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虽然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但并非哪里都可以上这样的项目。深圳之所以能发展这些产业,是因为它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重蹈过去我们一窝蜂搞“经济开发区”,上“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的覆辙。
第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的英明正确。深圳近10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每一届班子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占一席之地等论断都有坚定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始终未变,决心始终未动摇,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收获期。
第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要让企业成为主角,政府不要当“婆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有一个明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政府在与企业打交道时,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
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已的的确确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科研成果在企业、人才集中在企业、筹措资金为企业,选择产品由企业,开拓市场帮企业。政府逐渐由计划经济中的主角演变成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配角。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深圳的政府和企业的角色意识都很到位。这就是深圳为什么能冒出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重要原因。
我们相信,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将会迅速出现在祖国的南疆!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二
深圳40年是深圳人创造奇迹的40年。本文图片新华社深圳40年,不只是深圳人创造奇迹的40年,更是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40年。这是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成功实验,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深圳是这场变革的“排头兵”,改革更是深圳的灵魂。当年无数深圳人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不畏阻力、敢想敢闯,才走出了今天这条道路。
40年弹指一挥间,奔赴深圳的追梦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从国家干部、基建工程兵、农民工,再到电子信息产业吸引来的大学生、工程师、金融从业者和软件工程师,每次人口变迁的背后,与之伴随的是这座城市的华丽“蝶变”。
站在40年的历史时刻,澎湃新闻记者寻访了几位见证深圳成长的深圳人,讲述他们的深圳故事。
深圳市南山区拍摄的大沙河沿岸景色(3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冒险者的“应许之地”1985年,深圳已经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酒店、游乐场拔地而起,喻示着它正以争分夺秒的方式加速建设。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城市的精神注脚,它也感召了无数青年才俊奔赴至此,弥补荒废时光。
“每个人都心怀希望,感觉一天比一天好。”和发集团董事长、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对澎湃新闻称。那一年,年仅20多岁的他刚大学毕业就来到深圳,眼前这座城市给他的感觉是:“犹如一股清风”。
杨勤认为,这是中国社会总体改变所引发的化学反应。
“实际上那个年代的生活还是很苦,不宽裕,但大家感觉到一天比一天有希望,一天比一天好,大家对未来都是可预期的。”杨勤对澎湃新闻称。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是从解放思想、观念变革开始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使中国人从封闭禁锢的思想中走出来,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财富提供了动力。
此时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完全符合和寄托了人们对于追求财富和改变生活的想象,成为一代冒险者的“应许之地”。
“深圳给大家的感觉第一做任何事不受旧的制约,没有条条框框;第二只要认定你是人才,即使你在政府机关或者国营单位上班,只要你说我不干了,深圳也照样会要你,承认你的干部身份,承认你的人事档案,哪怕你的原单位不放人,只要你愿意来,深圳宁愿不要档案,重新帮你建档;这在当时体制状态下无法想象的,只有深圳可以。”杨勤说,为吸引人才,只要你是政府机关出来的人,马上能在深圳分到房子,这个条件富有吸引力。
最明显差异还有工资待遇。
“那时在内地一般大学生毕业每月通常也只有五、六十元,深圳能达到200多元,差好几倍。”杨勤回忆称。
杨勤认为,早期深圳奉行“小政府、大社会”。
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市政府下设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工业发展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等。其中,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计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调节经济运行,从事经济预测等。工业发展委员会是管理工业企业,进行工业发展规划和引进新的工业项目、调整工业结构的权威机构。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市政建设规划和市政建设工程管理。
“这个政府架构很简单。”杨勤说,1985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工业发展委员会上班,对深圳早期工业有了深入认知。
深圳成为特区后,由于毗邻香港,加之有税收、土地、人工等低成本优势,很快进入了“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加工制造快车道。
“早年,深圳很多都是香港人把从国外买的零配件带到这里来组装五花八门的简单小电器,比如收音机、单放机、小喇叭、风扇、按键式电话机和简单的对讲机,通常对讲机块头大,但功率不大,3至5瓦,在没遮挡情况下只能辐射两三公里范畴;日资三洋电机和华强集团合作后,把许多来自日本的零配件用于组装三洋电视机,在当时已经最高端的电器产品了。”杨勤回忆称,当年国人印象最深刻的京华牌收录机也是在深圳组装完成。
为推动帮助企业就地消化产品和培养消费能力,当地政府推出所谓“地产地销”措施,即深圳生产的产品在当地销售予以免税。
“这是全新的社会和经济治理体系,它就是‘照猫画虎’学习香港建立一套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杨勤说,深圳就离香港一桥之隔。不少内地人到沙头角买港货,眼睛都是发亮的,哪怕购买一块香皂、一把雨伞,一个裙子或一块布都好。
当年的深圳,对于年轻人来说充满机会。
1987年,杨勤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创业人生。
他最早到原国家教委下属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公司位于深圳的八卦岭片区。
“我和一位领导一起去的这家企业,只用了一年时间便起死回生,挣了100多万元,把它从原国家教委下属20多个企业当中的倒数第一名,变成正数第一名。”杨勤说,在上世纪80年代,100多万元几乎是“天文数字”。
在那个年代,这是唯有深圳才能创造的财富神话。当时,杨勤每月基本工资也是200多元,但提成每月达到几千元,在当时算很高的工资。
这份工作只做了1年,他便辞职创立现在企业——深圳市和发实业有限公司,最初挂靠在某部委,但由于部委没有实际投资,企业此后与部委“脱钩”,彻底成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是提供电子与信息系统服务,曾是华为公司ups供应商。
“我们在深圳是老牌企业,早期拥有人事权和户口指标,目前只有数百家左右,像华为、赛格、华强、京华这一类拥有30多年历史以上老牌企业,深圳不多了。”杨勤感叹道,早年他帮助公司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他所在公司的业务达到了历史巅峰,每年拥有大笔订单和业务。
对冒险者来说,那是深圳的黄金年代。
“当年买房子,零首付,你只要敢拿身份证去签订合同,一栋楼的产权都可能是你,只要你办完银行按揭完后,分批租出去,用租金抵扣银行贷款,相当于一分钱也不用出。”杨勤说,不少企业改制也一样,只要你敢签订责任状,相当于把一家拥有土地和房屋的企业白白送给你。
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该公司研发的数据流ai芯片(8月12日摄)。企业家精神驱动“深圳奇迹”1991年,在大学任教的郭万达获得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7月,他调任深圳市政府信息中心工作。
他到深圳闯荡的原因很简单——“深圳很有前途。”
“我到深圳的心情肯定是很兴奋,在读大学时,在深圳实习的同学回来就报告说,深圳还没有太多的工业,1990年时,我曾经到过深圳,突然发现这座城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80年代初还一片工地,1990年深圳已经像模像样了。”郭万达说。
各路人马都纷纷往深圳,像他和三十几位南开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一起闯深圳,在当地一度掀起热议。
当时深圳并不大,仅有268万常住人口。
“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建设,上海宾馆往蛇口方向还尘土飞扬,深南大道到上海宾馆往西走的道路还没完全铺好。”郭万达回忆称。
他决定留在深圳第一个原因是,这里大多数人都讲普通话,让他没有外来人的感觉;其次深圳拥有内地无法比拟的自由流动。
“当年内地调动工作审核很严格,在深圳,你来了,户口放在人才市场,想到哪个单位都有机会。”郭万达说,最初从天津调到深圳时,他费尽周折。到深圳后,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今天在政府工作,明天下海,后天干研究,可以随意选择,原来认为户籍很重要,在这里似乎不那么重要。
“深圳最大的魅力不是别的,就是市场化。”郭万达说,1995年,他到中国最早市场化运作的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任职。
如今已声名显赫的研究院,起初也很艰难。
郭万达说介绍,1988年开始创办研究院之初,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深圳市市长李灏给该机构定位为“思想库”,有段时间被翻译为“中国脑库”。
研究院成立后,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我们约90%都是政府合同,大多都签有保密协议,外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研究院,只有很多政府部门知道。”郭万达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现已被列入国家高端智库,这个历程本身就是深圳40年的缩影和样本。
在他看来,深圳40年的成长历程,最大特征就是不断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到今天的高科技创新,这是深圳最大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是政府规划,更不是智库去规划出来,而是企业家的行为。”郭万达说,正因深圳有一批创新企业家,给这座城市的产业带来不断的变革。
他在一篇名为《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的文章中指出,深圳特区经过40年的发展,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深圳gdp达2.69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专利授权达16.66万件,占全国的6.4%,pct国际专利申请1.75万件,占全国的28.7%。深圳特区40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企业家创新和制度创新演进的历史。
深圳诞生了一批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创新精神是驱动“深圳奇迹”的主要动力。
“在深圳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几乎把自己身家性命都押进去了,没白没黑地奋斗,这已形成了社会风气,大家都以命相博,才创造出了深圳的今天。”杨勤说。
“我认为深圳市政府首先建立了适合企业与企业家成长创新的营商环境。”郭万达对澎湃新闻称,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深圳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的架构,这比内地要“先行一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深圳提出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深圳更加强调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杨勤也认为,深圳是全国法治建设最好的城市,也培养了一支勤政务实的公务员队伍,“只干不扰,有事找我,这是我对深圳公务员队伍的总结。”
深圳特区政府做正确的第二件事是——不断地规划城市,从基础设施、公园、机场、港口、地铁、交易所、学校到产业园区,规划统统都是政府的作为。
最初深圳经济特区总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如今已扩张至.47平方公里。
“最近20年发生很大改变,城市架构不断扩大。”郭万达说,深圳最关键是产业,早期大力引进外资、国企及中外合资企业,到了90年代,涌现出的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从外资和国企中跳出来的人,他们中间不少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者。
“当地政府在体制创新上也都起到了作用。”郭万达说,无论是80年代专利支持产业入股、90年代股份制企业、员工入股和持股计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此后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和创业板改革等等,政府适时的政策引导极大推动了产业创新和科技进步。
“深圳做得最正确就是把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处理得恰到好处。”郭万达说,这也是深圳值得其它城市学习的地方。
现在深圳也面临成长的烦恼,空间少,房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造成各种成本上涨。
“深圳的产业只能不断升级和提高,获取的利润才能覆盖成本。”郭万达说,任何一座驱赶了制造业的城市,极有可能出现空心化现象,这对城市创新极为不利。
这意味着深圳必须和周边城市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学习世界其它大都市区,把产业向周边城市去辐射,形成一个成本的阶梯。
“如何打造一个法治、服务和公开透明的行政体系,包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环境,仍是未来深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只有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全世界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到这里来创业。”郭万达说。
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公园,市民在海边锻炼(月11日摄)。深圳人的“家园意识”在深圳生活了30几年后,杨勤发现深圳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家园意识”。
“凡是来到深圳的人都特殊的感情,大家把这里当成自己家园。”杨勤说,早年很多人认为深圳是文化沙漠,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深圳是一个移民社会,尽管它没有传统社会结构那样的邻里和街坊文化,但大家对深圳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就是家园意识。
“无论政府在种花种草,还是道路开发,深圳市民都会发表不同意见,从表面看他们似乎什么都反对,但本质是家园意识,他们把深圳当成自己家,所以才有积极的主人翁精神,这个很多城市难以比拟的。”杨勤说。
无论是早年到深圳闯荡的老深圳人,还是年轻一代深圳人,他们都对这座城市拥有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
最近,深圳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李明(化名)很高兴,他于年购买的一套面积80㎡的安居房已正式装修了,所在小区位于深圳龙岗区的横岗大街,距离上班的地方约30公里路程。
“我已经很知足了。”李明对澎湃新闻称,由于认购的是安居房,每平米价格八千多元,比同地段商品房价格低一大截。
安居房是深圳提出的一种创新型保障性住房,它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申购安居房的通常面向具有深圳户籍的家庭和单身居民,还要具备无房、未享受过相关住房福利政策、参加本市社保累计5年以上(人才为3年)等基本条件。
李明原本有实力在深圳购房置业。20,他从内地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决定到富有市场机会的深圳闯荡。果然,他很快被联想集团在深圳设立的公司聘为物流经理,顺利获得了深圳户籍,经过几年奋斗,他成为联想集团深圳公司的一位中层管理干部。
9月,李明从联想集团辞职,进入深圳当地物流企业担任主管;,他原本计划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深圳购置一套房产,恰好此时朋友邀请他一起创业。
深圳是一个极富创业理想和冒险精神的城市,长此以往,原本保守的李明也受到了影响,他决定把数十万元到投入创业当中。
这笔投资并不成功,多年积蓄也打了水漂,李明重回企业打工。
20,深圳房租费已不断攀升,为减轻家里在房租上的开支,他第一次登录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指定的官方网站申请“公租房”。
李明原本对此不抱希望,未料想很快收到了社区通知,让他带着身份证参加摇号分房。之后,李明申请到一套位于深圳北站附近的公租房,当时每月仅需交一千多元租金。
“这为我节省了很大一笔经费,让我不但能维持家里正常生活,还能节省出一大笔钱购买安居房。”李明说,这也是他最爱深圳这座城市的关键所在,这里不仅让他敢为理想去大胆冒险,还能为他提供基本保障。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三
·从科技荒漠变成一个孕育出了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绿洲;。
·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100%实现城市化;。
一路走来,深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里,其中有一抹生动的缩影是属于通信行业的。
40多年来,从“有事call我”到5g引领,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步入5g时代,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比4g快了数十倍。5g网络下,一部蓝光高清电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载完成;vr/ar技术也变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处家中只要戴上ar眼镜,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兴奋的是万物互联,未来不仅是电子设备之间,家具、汽车、建筑等可以互联对话…..
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征程中,深圳电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超前发展,完善网络、技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深化通信行业在政务民生、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电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一张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内深度覆盖,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全网实现独立组网(sa)制式。同时持续完善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南山双创园、福田cbd、坂田科技园区、宝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区、前海自贸区等示范区域的5g精品网络覆盖。
在5g应用创新方面,已涌现出全国首个5g智慧政务大厅、全国首个5g办税服务厅、全国首个5g智慧庭审等一大批5g应用,“5g立体巡防智慧警务”收获20__年度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移动互联创新先锋奖”。目前,深圳电信在全市拥有58个5g应用精品体验厅,可供广大市民随时到体验厅近距离体验最新5g应用。
深圳电信加速以5g领衔的“新基建”,进一步赋能深圳经济发展,丰富各类产业应用及服务,为加快“数字深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5g赋能,未来可期!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四
今天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日,四十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忍饥挨饿缺衣少食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在今天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40年的成就是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年轻人应该继往开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以100名改革先锋为榜样,努力奉献,全心全意为党和军队国家事业奋斗!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0年间,风云激荡,沧海桑田。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首过往,无不使我们深刻的认识,中国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就,中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正如此次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反复印证,中国共产党的自身要求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两大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始终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在平时的学业生活勤奋耕耘,在实验和临床工作中做好每一件事,努力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让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并即将买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的进步,让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双规并行,得到了极大丰富;科技成果屡见新突破,无数领域的科研成绩,从“跟跑”到“领跑”;国际地位重回高峰,外交成绩斐然,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世界瞩目的成绩来之不易,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纵观历史的治国智慧。改革目标和方向明确,立意深远,符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我也深刻体会到国家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生活更丰富,文化生活更多样,精神生活更活跃。
改革开放40周年了,有幸生在这个年代,时刻都能感受着国家的变化,从祖辈到父辈,再到我们年轻的一辈以及我们的后辈,无不享受着祖国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优越物质条件,丰富的精神文明世界,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加美好的明天!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了我们的国与家,我们也有理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改革开放40年了,我很开心能够赶上这个好时代,回想起前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那时家庭里还没有普及电脑,使用的手机也是普通的手机,支付方式只有现金或者刷卡等,这10年的变化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现在人人都用大屏幕智能机,家家户户都普及了电脑并且网速越来越快,支付方式基本上是扫码支付,复兴号的出现让我从家去首都的时间缩短了3小时,真是太激动了,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我感谢祖国,我要和祖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美好的明天。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没有辜负革命先烈的热血,继承发扬了革命先烈的忠诚信仰。没有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继承发扬了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没有辜负世界各国对我伟大民族的热望,继承发扬了坚韧不屈的炎黄精神。
中国40年前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率先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如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展现出了一定的耐性和弹性。看到国家对某些破坏性力量进行依法打击,就一惊一乍地宣称改革开放“在倒退”,这是非常短视和幼稚的。
不同于大多数国家,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是共产党向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同样是中国唯一要走,也唯一能走的路。
改革,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由空谈到实践,由个人到集体,实现了质的飞跃。改革非一人之力能完成的,开放亦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十四亿人携起手来,守望相助,朝着既定目标共同努力。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的巨轮必驶向成功彼岸。
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五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要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探索、走在前列,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深圳被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了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在强化政治自觉、加强思想引领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上下功夫求突破,在追求更高更好更优更强上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肩负起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必须举全省之力,像当年支持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一样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省市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深圳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全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省里加强领导、科学指导、有力支持,深圳发挥好主体作用,各市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共同履行重要职责,一起展现担当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一定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必须处理好与其他重大战略部署的关系,协同推进、共同发展。要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是战略“双区”,必须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圳和广州是广东“双核”,必须以同等的力度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必须加快珠三角优化发展步伐,发挥大湾区主阵地、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方阵作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化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打造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融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为广东创造了许多重大历史机遇,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振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周年心得体会篇十六
进入8月,深圳迎来高光时刻。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满一周年;8月26日,深圳将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政府也密集调研开会,一系列的政策“礼包”有望接踵而至。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
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公开发布,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根据规划,近期到20__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大湾区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
根据批复,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分析人士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交通网络的融合衔接,是城市间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国家发改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将给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土地空间不足使得深圳近年来发展越来越显“窘迫”,寻求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度协作成为深圳_此问题的方向之一。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形成“双核(深圳、广州)+双副中心(汕头、湛江)”动力机制,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
给深圳土地管理“扩权”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助力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意见提出,自然资源部支持广东和深圳,从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关试点、不动产登记、土地只征不转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等九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深圳将率先探索国有土地使用权续期路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建设住宅、分类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等一系列改革,以更大的土地改革权限下放,更强的产业和居住空间保障,充分发挥“双区叠加”优势。目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抓紧制定方案,报自然资源部审定后实施。
分析人士表示,深圳的下一步发展是“扩容”还是“扩权”,各方讨论热烈。自然资源部已率先用实打实的措施,给深圳扩大了土地管理的权限。
去年,深圳市委将“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行动的名称,优化为“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行动,已向社会各界传递出更加明确清晰的信号:深圳未来发展,将在存量土地下苦功夫、硬功夫。
7月30日下午,深圳召开了一次围绕“产业用地”的新闻采访会,承诺凡是符合深圳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全部有地可落”。会上还透露,今年下半年深圳或将再举行一次全球招商大会。去年底召开的全球招商大会,给深圳带来总投资超5600亿元的128个产业项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2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