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文字。写读后感时,我们要注重自己的感悟和反思,而不仅仅是照搬书中的情节和观点。读后感的开始可以是以感叹句、引言、问句等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一
断断续续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略读了杨澜出道二十几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她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下面,是书中我喜欢的几句话,希望与大家分享:
3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问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6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
7明日的创建,今日的改变。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发表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频道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略读了杨澜出道20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他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二
早在2011年,听说杨澜出了《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就一直神往已久,希望通过阅读她,来更多地了解我喜欢的这位女性名人。如今,终于圆梦,在寒假中,细细地拜读,品味着杨澜精彩人生经历。
翻开目录,内容正如书名,杨澜梳理了六个大问题,向读者介绍了国际政治、商业、女界、体育和艺术等领域若干对象的采访手记做了回顾。我从这书中看到了杨澜,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综艺主持人到家喻户晓的杰出女性的成长经历。她的人生,在不停地追梦中进行。文中介绍的,正是她最风华正茂的二十年。在主持《正大综艺》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毅然离去,选择赴美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这正是我所佩服的。她满心可以在《正大综艺》节目中继续火一把,因为她还年轻。就比如现在央视的综艺一姐董卿一样,可以稳稳稳地在那个位置上再呆上若干年。但是,杨澜,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到手的成功,重头再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更令人可敬的是,她这一转身,成为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她游弋在各个领域,和各界名流打交道,如鱼得水,转型后又获得了成功。
这一次成功的背后是她付出的巨大努力。她视自己建立的'阳光卫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她在不断地为它付出着。虽然它是一个民营平台,但是,从央视走出来的杨澜,见惯了大场面,因此也按照最高的规格来布置她的阳光卫视,使得这个平台的运转需要巨大的财力来运转。由于这是个收费频道,观众的数目有限,收支不能平衡,但是,为了梦想,她义无反顾。这是让我最为敬佩的地方。我想,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过,就不会后悔,人生有多少人能像她那样去追梦呢!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三
看节目,我最容易忽视的,往往便是主持人。很期待下一个精彩的节目,偏偏主持人要出来拖延一下时间,卖一下关子。然而,还是会有主持人成功的摆脱了花瓶的位置,向世人展示了出自己的才华以及睿智,杨澜便是其中一位。
以前只是知道她是一名非常棒的主持人,通过着本书我看到了她在这些光环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明白了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无缘无故的,没有一种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这本书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xx年的重要事迹:和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以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很大的欢喜,也经历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很高兴我经历这样一次考验。”这是杨澜对她20年媒体生涯的总结,这也代表着她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看到《杨澜访谈录》中的她,永远那么智慧、优雅、自信。总以为这就是上天赋予她的,天生的才能。其实,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她的背后不仅有着强大的智囊团队,还有她追求完美的努力。她的助理说她每次采访之前,即使智囊团已经给她做好了详细的采访策划,她还是经常通宵达旦的努力,把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都了解一遍。她在采访著名音乐人李宗盛时,她提到李宗盛卖车支持某位年轻音乐人发唱片,李宗盛惊住了,他惊奇她对他了解深而细致。所以说,努力最多的事情,尽量保证其完备这总是没错的。
为了让阳光卫视在卫星上占据好的宽带位置,杨澜亲自与卫星公司谈判。这个时候的她还处于强烈的妊娠反应阶段。尽管她在谈判会议期间会尽量克制,但是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只好跑进厕所呕吐。吐完以后,用胭脂粉遮盖满面苍白,涂上口红,嚼上两块口香糖,回来继续谈判。由于要忙卫视里的.很多事,并且会经常熬夜准备专访稿,灯光师会专门给她多打一盏灯,让节目中的她精神奕奕。在她看来,人生有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她用她的心血去孕育未知,然后在希冀中等待幸福时刻的悄然降临。
而我曾有很多的梦想,一个个被我一边希望,一边毁灭。不是我没有主见,而是没有要努力的决心。幸福不是需要靠运气,需要的是努力;梦想的能力。所以不要只想象,请付之于实践吧。
一旦有了梦想,我们就要不懈的努力,不管环境是否美好,或是太恶劣。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顽石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四
最近,终于趁着假期,把之前买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看完《一问一世界》后,我有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思。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频道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好书,问出了人的本性,问出了这个世界的道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五
断断续续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略读了杨澜出道二十几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1000字。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她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下面,是书中我喜欢的几句话,希望与大家分享:
3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问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6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
7明日的创建,今日的改变。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六
在天寒地冻,阳春三月都谱写着它的故事!
冬·蓄。
风儿肆虐着,在这个空寂的世界里,万物皆空,天地悠悠。蜡梅恣意地扭着腰肢,踱着步子,蔑视一切。她张扬地弥漫在冬的气息里,傲放枝头。尽力翻折开稚嫩的花瓣,展露着动人的花蕊!花瓣、花蕊以及叱咤枝头的弧度都是一种主宰,一种张扬,为冬染上了颇为浓艳的一笔。
垂首再望看墙角,冬末,一株吊兰竟也悄悄地孕育着花骨朵。从一根根垂蔓上东一朵,西一朵地冒了出来,静静的,不绽开,藏匿在叶下,东瞧瞧,西瞅瞅,饶有兴味地仰视着墙角的一片清机。一丝都没有与怒放的蜡梅斗艳的野心,却有声有色,轻立枝间。比起我眼前大片铺来的悠悠梅韵,它竟能一点一点地托举了我心!
蜡梅的翩翩风度和王者风范黯淡了随之远去的时光,她也在年华最好的时刻悄然诀别,命运对她仿佛残忍些。但花儿的贸然开放必会被无情的寒风零落成泥碾作尘,空惹一身凡俗。吊兰仍静静的,仿佛在储蓄着什么。想必,它是一朵聪明的花儿,一直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寻找最佳的开放时机!
春·隐。
待到春末,繁花却被命运肆意地拨弄着。甚至来不及在多舛的命运中多折射出一朵生命的绚烂,便匆匆谢了,续一个冰凉的结局。它们坠落在土里,从心的墙角挖一处伤春的冢,收容孤寂的泪滴以及失落的情绪。而它,仍在开放!不因它们的凋零而彰显自己,仍在墙角看着云卷云舒,不争。每一条枝蔓都蕴着智慧,不抢。一枝,一枝交错地抽着,延续着生命的量。枝上花一朵,一朵交替绽开,展现着生命的光泽……不需诀别,渐渐将花瓣落入土中,却靠着一缕花魂,见证下一次昌盛!
花·悟。
比起那些想要怒放的生命,吊兰代表着细水长流的雅静和清机。“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吊兰的质朴形象深刻我心。在万花的华而不实中,它映照着一种真。不庸常,不妖娆。
朝堂上的一块笏板未必比得上江南的一只彩蝶,天子的几句赞美未必比得上乡野牧童的一段短箫。温室的一丛名花,未必比得上墙角的一株吊兰吊兰携手,细水长流,共揽芳华!
与吊兰携手,细水长流,共揽一世芳华!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七
断断续续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略读了杨澜出道二十几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她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下面,是书中我喜欢的几句话,希望与大家分享:
1、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官,而是有一天出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2、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3、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问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5、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6、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
7、明日的创建,今日的改变。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八
对于名人出书,一直不屑,这世道认个字都能出书,当个主持人都能写书,唱个歌都能卖书,反正自己不求上进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从粉丝时代到了现在的务实时期,但真是开卷有益,而且再用一次肤浅形容自己。
读杨澜的纯属等孩子练球时的无聊翻翻,无心看看。(这是西关学校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的,随手翻看,感觉很好。)这一翻一看间,却又肤浅了n次。甚至感受到杨澜对女儿读书的建议和女性优雅的气质再次折服。崇拜时,抽着下巴想:要是我也理个这样的短发,是显气质呢还是显大妈呢?这就是力量!
那一句“你沉睡的梦想,你准备何时唤醒?”梦想?沉睡?唤醒?梦想?有吗?梦想中过的生活年年叹息。灯下读书是梦想的一件事,香薰入室,静静品茗是梦想中的.事,为孩子整理成长故事的梦想的事,为学生整理相处点滴是梦想的事,用高超的厨艺,爱心小粥是梦想中的事,洗着泡泡浴,玩着插花,练着瑜伽也是梦想的事,可是这些都是梦罢了,偶然想一想。
而梦早已被对生活的炮灰打得灰土一脸,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深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过自己的生活,想做自己的本性是越来越强烈的事情。《做你自己》杨澜在书中提到这本书,也是在无数次采访成功人士后人们所幸福的不是荣誉而自己的感受。文中有这一小段文字: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当时的年代,上台前领导交待把一头大波浪剪短,以保持政治敏感度。而她却在上台的一刹那,把头发一把放下来,让美丽的大波浪瞬间华丽呈现。那咱勇气是我们所没有的,所羡慕的。为何委屈,因为烦恼逢迎;为何憋屈,因为不懂争功。可是天高云淡,扪心自问后告诉自己,就做你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问一世界,极像一生一世界,这一字之差,折射了杨澜留学时的“耻辱”:她努力勤奋,认真刻苦,极具中国特色的好学生,却有一门课得了b,她和老师理论,老师说:印象中你好像没有提过问题。这就是差别。而真正的耻辱,是当老师面对中国学生,冷场无人提问时,老师拿出一美元,只要提问,哪怕是白痴的问题也可以把它拿走。这件事杨澜受到了冲击,而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震撼。我们今天还在重复着打击学生热情而举手越来越少,培养学习机器的事情。那个90年代的悲剧还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发生。
一问一世界,刚刚开始,而梦想怎样唤醒,怎样做好自己?今天认真地在儿子的小书桌旁,总结了放假以来每天发生的事情,而粗略地提出新的计划。读书是梦想,但静下心来读书,不浮躁地去读书还不是一件易事。一件件地做,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性格的孩子。今天认真地剪贴了电视报,觉得很有收获,也重温了喜欢的故事、哲理、人生。
深度阅读从静心开始!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九
《一问一世界》是有杨澜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录的多是杨澜的经历与成长。我关注杨澜时她已经离开凤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从几年前的“杨澜访谈录”,到现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杨澜是一位值得每一个想成为睿智优雅的女性的人学习的榜样,《一问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阅读与学习的书。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十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时创作的。这是一本名人传记,立体地展现了杨澜20年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它又是一本散文集,描述了杨澜20载收获的人生智慧与职场风雨,透过文字的背景凸现出一个成熟女人的生命成长历程。
整本书是将三件事交织一起展开写作的。第一件事是杨澜本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第二件事是《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第三件事是与这些被采访的“大佬”过招,杨澜以及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对嘉宾巧妙的提问,如何精益求精的创造这个有价值的节目。从杨澜20年的职业生涯,我看到的这个社会的变化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看问题的角度。
在这本书中,我相信幸福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在世俗的眼中,女人无法兼顾两方,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样,或是美满的婚姻,或者是出色的事业。但是杨澜说,她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她不曾为事业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最终收获了所有令人艳羡的美好。我更愿意相信,充满爱与温暖的情感世界,是通往成功最好的桥梁。
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喜欢这本书,喜欢与每一位大师对话,探寻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辛酸与坎坷,感悟人性的闪光。巴菲特的慷慨解囊,王光美的豁达宽容,基辛格的儒雅智慧。不过,我更享受与杨澜一起成长的过程。英雄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她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杨澜访谈录》的常开不败。
佛学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一片叶,充满了这个世界的信息,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作为独特的自己,要永远保持着一份勇气和坚持。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十一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名人传记,立体地展现了杨澜30年非凡的媒体生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它又是一本散文集,描述了杨澜30载收获的人生智慧与职场风雨,展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3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成功人物的交往秘史;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地转换;她对“赢”“远见”“事业与家庭”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30年的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数百次访问后的思考结晶,是她无私分享的内心独白—关于输赢、竞争、艰难时候的选择,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一问一世界,每一次提问中,都暗含着一个隐秘的世界;每一个回答中,都透露着耐人寻味的见识。
通过阅读《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杨澜和别的采访者不同:她不仅仅探寻成功人士成功的奥秘,更多的在于展现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和体会他们的百味人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敬佩的。她在采访每一位成功人士时,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笔记。目的就是为了提出一个富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和采访者打开话匣子。从她的故事当中,你会感悟到:
1、提出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你所听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触摸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2、提问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人独自思考的体现,它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它能让人处于主动地位,打开话匣子。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知道的越多,未知越大,你的认知和好奇心就会越来越强,这个世界的轮廓也会越来越清晰。
3、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挖掘真相,不断的提问永远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如果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呢?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十二
杨澜20年的采访生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况,就是“问”。在她的传记作品《一问一世界》中,她用自己20年的奋斗历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对梦想坚定执着的女人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一名资深传媒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或许是因为一直仰慕杨澜的努力与真诚,或许是源于我自己十年前作为一名记者和编导的经历,对这本褒贬不一的书,我付出了少有的热情。
全书六个章节,也是六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杨澜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采访谈话的记录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这本书的开篇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是用来问的。杨澜眼中的世界,皆源于她的“问”。她把每一次采访都比作一次探险,一种对人心的探险。特别是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一个从未见面的人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可是,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这就好像进入一个丛林,你只是大概知道一个方向,并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想办法到达目的地。因为好奇,因为专业,因为执着,因为诚恳,杨澜让一次次访谈变成了一次次有趣的丛林之旅。我想,这是杨澜的成功之道,也是她对“问世界”乐此不疲的原因。
曾经,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也是把提问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害怕提问到能够与采访对象畅快的交流,我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克服了许多障碍,有心理上的,有技巧上的。但我知道,必须不断尝试各种提问的方法,不断的问,而且,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够问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问得好,得到答案,问得不好,积累经验教训。杨澜的这本书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我深信,只有在问的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的火花不断的闪现,才会有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诞生,才会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因为对周遭世界天生的好奇,我们会本能的问。就像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能喊“爸爸”“妈妈”之后,就逐渐走入了“为什么”的阶段,就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问”来认识这个世界。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慢慢的学会了主动的问,开始真正的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杨澜回忆到,在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几乎鲜有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的,一直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其实,“思考-发问-思考”,才是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提问,代表着你在积极的思考和参与,从被动的接受到积极的探索,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伴随着欣喜的。成为母亲之后,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希望他从小就学着“问”。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十三
那天,陪老公报名参加面试培训,地点就在一家书店。无意中看到店主推荐书目中就有这么一本书。看到书名还有封面上的杨澜的第一感觉是好清新。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一问一世界》,一个问题里就蕴含着一个大世界,这本书里蕴含着多少大的世界呢?苦于书本包装严谨,买下之前又不允许拆开浏览书本的内容,就直接买下了。
结果,拿回家一看,傻了,都是关于杨澜从业20年以来的经历,无论记者的工作也好,采访提问的内容也好还是那些高端人物的事迹,似乎都提不起我多大的兴趣。但是本着花了钱就不能浪费的原则,我还是拿起了这本书。虽然,我会时不时地放下,甚至有一段时间直接把他压在了其他书底,但断断续续地,直到今天还是坚持把它看完了。
如果说,之前我是为了实现书本的价值强迫自己去看;那么,一段时间之后,我是发自内心地,心甘情愿地喜欢上了书中的杨澜,她的节目制作团队,那些被采访的嘉宾,喜欢上了《杨澜访谈录》这一高端的节目。虽然,有的时候,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我很难很好地理解杨澜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但我还是饶有兴致地甚至有时候是迫不及待地去看书中的内容,能看懂一个大概,能理解到我个人所能理解到的东西,不是也挺不错的吗?后来,我就把《一问一世界》和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结合起来看,理解起来就轻松容易地多了,这就越发引起了我对这本书和这个节目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每天看一点书,再看一两个前几个月的访谈节目。到今天为止,终于狼吞虎咽地把该书看完了。
不曾想过,要做何等伟大和出众的人物;也不曾想要刻意去追求何等的成功。但是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想我可以追求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随波逐流,被淹没在世俗的大潮之中,就如同杨澜和她的团队竭尽所能向我们展示的社会,历史和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尽管有时不尽如人意,不够绝对深入、全面和彻底坦诚;没有杨澜身后那个精英团队的支持,就不会有杨澜和这个节目制作的成功,在浩瀚的世界中,我们显得如此地渺小,一个人真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团队的合作,家人亲戚朋友的适时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我高二时候作为备课组长的深切体会,失去了组员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就谈不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功;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我就无法安心地坐在这里工作,所以真心地感谢身边的朋友同事和亲人,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现在的舒适安逸的工作和生活。但真要发挥一个团队的优势,就必须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把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不是相互地揭短、不停地抱怨和刻意的逃避。原本一直以为,一个女人选择了穿高跟鞋,就无法顺利地在泥土地中自由地行走;选择了事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家庭。而像我这样,已经选择了工作,却又在无法顾及到家人和孩子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的女人尤其显得可怜又可悲,我时常自怨自艾,结果是于事无补,没能切切实实地照顾到家人,又荒废了自己的工作。杨澜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如果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方法得当,可以拥有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事业,只要我有足够的幸福力——发现幸福的能力。
对,每个人小小的心灵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大的世界,而如何让我们内心的大大的世界绚烂多姿,五彩缤纷,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千万不要停下我们探索他人,探索世界和探索我们自己的脚步。地止与此,而海始与斯,让我们以凭海临风的激情,来期待美好的将来!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篇十四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
“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2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