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哲学论文(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6:22:18
数学与哲学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2 06:22:18     小编:紫薇儿

总结是一种概括性的写作方式,它帮助人们系统化地整理和理解所学和所思。总结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这些范文虽然仅供参考,但是它们展示了一个良好总结的形式和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一

绪论。

本文虽然在心灵哲学的视角下研究命题态度的相关问题,但从渊源上来说,对命题态度这一概念的研究来自于语言哲学,因此必须澄清本文的研究与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将命题态度纳入哲学中来,其源头来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难,即态度语境下同一性替换问题。

对弗雷格及罗素关于此问题解决方法的评析促进了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的产生。

情境语义学注重研究命题态度的关系,即个体对命题的态度,比如“相信”、“期待”等,这些具有意向性的状态能够表达一个个体的态度。

该研究将命题态度形式化,即一个逻辑系统如何表示命题态度的关系,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构造的。

总体来说,语言学或者逻辑学对于命题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从命题态度的结构入手来探讨有关语义的问题。

其结构要素包括命题态度主体(propositionalattitudesubject)、命题态度谓词(propositionalattitudepredicate)及命题内容。

其中命题内容指的是命题态度谓词指向(directat)或关于(about)的内容。

第1章命题态度的含义。

1.1命题态度与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说,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虽然能够感知一侧事物,但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即“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些无意识状态比如惯性。

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10年不变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个区域上班,那么每当他上下班时,即使在路上不费力寻找路标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达期望的地点。

或者一个人惯用手写,提起钢笔就会自发地寻找纸张进行书写,那么当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签字,惯用手写之人可能在找到钢笔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签字文件,进而继续翻找纸张。

这些无意识的状态是否具有意向性?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无论主体有没有对当下状况的意识,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驱使下完成了某项工作。

例如某人顺应心中对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况下抵达住所,或者能够遵循对书写的渴望而寻找纸张。

关于意识与意向性关系的进一步讨论我们将在下一节完成。

而这种无意识的意向能否称为命题态度?显然不能。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意向并没有指向一个命题表达出来的内容,换言之,潜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题态度。

1.2意识与意向性。

与上述分离主义不同,意向性基本论认为,意识与意向性是不可分离的,但是它们的联系体现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为重要、是基本的,意识可以用意向性来解释。

表征主义是其中一种代表性理论。

表征主义认为,所有心理状态都是意向状态,意向内容可以由心理状态对事物或性质进行表征而得来,换言之,本应理解为由意识得来的内容,其实可以由意向(表征)得来。

其解释有赖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displacedperception)理论。

人的经验有一种透明性,“经验的透明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当我们注视一棵树,并且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视觉经验,我们能发现的性质只是所呈现出来的树的性质。

这表明,经验恰如眼镜的镜片一样,可以让我们投过它知觉到外部事物的性质。

在此意义上,我们说经验是透明的。

3.1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命题态度如何解释行为........17。

3.2监视机制理论——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21。

结论.......................24。

第3章命题态度的归属过程。

3.1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命题态度如何解释行为。

也有例外。

比如当这个人害怕火焰,但假设他是一个冷血的人,在看到几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时,由于他同时相信这个火焰不会伤害到自己,那么他将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如前所述,惊叫甚至避开。

还有一种例外是,当一个人拥有两种不同的信念,信念q的影响力远大于信念p的影响力,那么他会呈现出与我们假设不同的行为倾向,也可能与其他相信p的人表现不同。

例如,一个人虽然害怕火,但是当他独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时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将被冻死;或者相信,他手边的猎物如果不用火烤就无法食用,而他将被饿死,那么此时他会抛开对火的'害怕而选择生存。

当然如果他相信只要点火他就会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总比面对火好,结果将不相同。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危险的水边,主体a相信靠近水可能会丧失生命,那么他将远离水岸,而同样一个拥有该信念的主体b,由于他寻求刺激,或者有轻生念头,那么他反而会靠近水岸。

如此种种。

3.2监视机制理论——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

在上一章提到的fp三种理论中,理论论和模仿论最为流行,但无论是理论论主张的人们对命题态度的归属能力由先天或学习得来,还是模仿论所说的人们虚拟他人视角来理解或预言他人心理状态,都将研究集中在命题态度归属能力的第三人称方面,因此,对第一人称问题进行考虑,mm理论就成了一个好的选择。

此外,对于解释自闭症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该理论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尽管mm理论作为前两种fp理论的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虑的问题。

例如,该理论的提出者并没能明确解释监视机制在什么情况下完成表达任务,同时,该理论关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问题也没能给予良好的解答。

所谓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当人们思考类似“是否相信p”的问题时,实际上在心中考虑的是“是否p”,这就将思考一种心理状态转化为思考一个事实。

对于这种现象,mm理论并没给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

关于命题态度归属的过程,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研究命题态度在解释行为时的表现,二是研究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即人如何认知命题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这个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这一命题态度。

对于命题态度的解释过程,我们除了沿用理论论及模仿论,即利用理论或者模仿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解释或预测行为以外,还参考了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在行为维度,我们知道命题态度对行为解释的表现为,同一命题态度引发的行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题态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响;通过对神经生理维度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命题态度的解释方式是对每一个行动方面的解释而非行动整体;在社会历史维度,命题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则受社会、历史、语言的影响。

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则主要参考mm理论,即我们通过认知建构中的监视模块来完成自我认知,对于该理论不详尽之处,我们也尝试给出了解决方案。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二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学生们在政治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现将如何利用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总结如下:

1.利用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讲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处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中所讲的规律一般都是一般规律,任何一般规律都是对事物的共性的总结,事物还存在其个性与特殊之处,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在介绍细胞统一性时讲到:生物一般是由细胞组成的,但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但原核生物蓝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层;一般情况下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应有的细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细胞、叶表皮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一般的细胞都含有一个细胞核,但双小核草履虫,胚乳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一般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但硝化细菌为自养型:一般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增加的方式为有丝分裂,但蛙的红细胞为无丝分裂;植物体一般组织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与二氧化碳,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等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高中生物必修2讲到: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高中生物必修3讲到:一般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原核生物蓝藻也是生产者;一般消费者是动物,但猪笼草这样的植物也可充当消费者,病毒、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

2.利用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与局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种学习策略在高三全面复习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复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只有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使内环境维持稳态,换句话说只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统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内环境的稳态,生物体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另外,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来说: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章节各本书内容的连贯性、整体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注重各个部分内容的讲解,而不从整体角度出发就可能使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识就可能让学生无法联系,很难构成知识网络,造成学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高中生物课本的每一章节主要是对生物局部活动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每节课的导课或小节时都站在整体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规律等)的知识框架,如果建立的这个框架或网络很致密,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会在整体框架构建之后融会贯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观与微观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讲到的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物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则进入细胞中了解原子与分子是如何完成细胞代谢的;“宏”则能跳出来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其实高中生物就是从微观入手的,从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到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组成生物的细胞;到了必修3又从个体水平认识生命活动的调节,从生态系统的水平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生物微观知识的认识,还必须注重宏观角度的理解。

4.利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哲学中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例如必修1讲到的细胞代谢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谢,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自身的组成物质发生分解,同时放出能量。从细胞到生物体,包含了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在这些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整个代谢过程始终发生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般认为,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有机物才能积累,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现象。

5.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内在因素,但要使酶发挥其催化作用,外界环境条件比如说温度、ph值显得至关重要。生物的细胞发生癌变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因而发生的变化。学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时得意识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有叶绿体色素的含量、酶的种类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学生做关于光合作用的题就显得不那么难了。此外,高中生物学中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过程、群落的演替、生态平衡。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三

外国文学教学是实现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哲学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理顺了外国文学教学与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和统一关系,结合恰当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哲学思维培养一定能成为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增长点,哲学思维培养也将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文学教学;哲学思维;思辨方法。

文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因而是具体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逻辑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论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在文学中,普遍是通过特殊而揭示出来的;相反,在哲学中,特殊是通过普遍而揭示出来的。我们亦承认,文学与哲学同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两者关系是密切的。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关联说”认为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体系可满足人类知识上的好奇心,同时又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有所配合。因为人能知道何者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适应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显然会受到哲学的影响。第二,哲学可作为文学批判的工具。因为文学作品是诉诸语言的表达,而用语言表达的食物都有线索及理路可供探寻,有它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因此,哲学可用外在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涵义,价值(吴锡民,1994)。

(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为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个理性的批判思维者具备诸多人格特质,如好奇性,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养的是一种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历代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的让学生意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批判思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质疑答问能力,更能成为一种解放力量,在不断的批判中实现不断的创新。

(二)哲学辩证思维培养。哲学辩证思维具有全面联系和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外国文学中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摸准其发展脉络。对前景做出准确判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只泛泛地讲解表现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等等,而没有对这些主义的出现做出分析,不能辩证地看这些主义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就会使这些知识单摆浮搁,不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上,也就不可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注入辩证法,用辩证法来融会贯通,对其正反两方面进行准确的剖析。

(三)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善于进行发散思维,导致忽发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发出灵感。当然,发散思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任何一种想象,都是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的。以外国文学而言,与其他的学科一样,是整个学科系统中的一个。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站在外国文学这一层面,向周围进行思索,或者说,向周围进行发散,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学理论思维意识培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思维阶段划分为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后两个思维阶段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又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经验思维,一为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前者是在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属性和特点的比较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后者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属性或特性的关系的分析而进行的思维,大学生在熟记时能抓住主体、标出重点、编拟题纲即为理论思维的表现。

(五)求同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同思维是指在两个或多于两个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共同点。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共性和个性的把握。我们所要求学生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如对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提升了哲学思维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定义越来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主干课的外国文学在当前人才培养的格局中应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位置。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首先离不开的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传知识更要传思维方法。一方面,要能随时把所教知识的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正在争辩的论题溶进教学内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地站在批判与创新的最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性,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气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与课本、权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针对疑点、难点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充满审美愉悦,通过教师带有批判性、创造性的导读,会更加充满生气。

(二)建立民主的宽松氛围,树立学生自信心,是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氛围看似一种无形的元素,其实它蕴含在师生互动与活动之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师生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与保障。具体来说,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建有利的座次来增进教学效果。在理论上,萨特的“介入文学观”主要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理论思维培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运用适当的西方文艺理论进行解读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视了东方文论乃至中国文论的存在。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重视学习中国文学、文化,东方文化积淀的养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摘要也不失为一种培养理论思维的好办法。

(三)整合教学内容,建构哲学教学内容体系。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和知识体系本身的建构也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比较纯粹,以史为线索,阶段性的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著作、作家,这一模式较为固定,缺乏新鲜感。我们是否可以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适当并入比较文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渗入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进行教学外,是否可以按文学类型的划分,进行戏剧、小说、诗歌专题的教学,并举行戏剧表演,小说改编、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四)梳理课程教法、考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准直观教学法外,还应当重视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列如对戏剧的学习,可以形成专题,并联系中国传统戏曲展开探讨。以此类推,还可以构建国别文学专题,如一定时间跨度的美国文学专题、英国文学专题。同时,完善文学哲学思维考核模块方式。建立多层面的考核体系,包括记忆层面、理解层面、创新层面。其中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融合,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于春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四

摘要:科学与哲学之争历来已久,对于二者之关系,牟宗三先生分别从中西方哲学家思想中去找寻。通过辨析,他将哲学与科学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指出了自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哲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引导意义,开启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心思哲学科学。

一、“哲学底科学之误”

用“底”这个助词来表示所属,已是一些哲学家的所爱。“哲学底科学”,即哲学是依附于科学而诞生、发展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的人来说,真乃大谬。他们真不知哲学。那么,何为哲学?哲学与科学又有何关系?此间,又回到何为哲学该问题上来。牟宗三认为:“科学是为人之学,哲学是为己之学。己以外即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科学在忘己而取物。”此处,他虽没有很具体、明确的给哲学下定义。然而,却以比较的方式,将哲学与科学做了细致、明白的划分。这种区分就表现在“内外的划分与物我的合离”。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科学多是与思(意识)有关,哲学则和“心”同在。依科学而言,对象是思维运行的前提条件,对象不现,思维便无法运行,目的就不可能达到,科学的意义也荡然无存。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思,无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交往最密切的仍是无限量的物(外)或对象。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会之中,一些人“预言”哲学将会消失。然而,就事实来看,哲学并不因科学的繁华、压制而退出历史舞台。

2.现当代的“玄学”

此处所言之“玄学”并非魏晋时期的玄学,而特指科学之后之对象之学。言科学之后,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论出在目前已发现的最新之物(对象)之背后必然还“有”(隐藏)着一个“对象”。只是该“对象”在目前之科学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将其悬起而称之为“玄”。也即是该“对象”还看不见,摸不着。―――“存而不实有,内而不外现。”比如:在物理学中,已能通过数学方法推出“超旋”的表达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学的情况来看,其尚无能力凭借实验、作用以将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暂时被赋予“至小”的概念。但若仅仅从理论上来推断,那么,则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对象”而将其构成,使其成为可能。由此,这些只可通过理论推出但仍无法科学验证的“存在”――“科学之后之对象”便成为所谓的“玄学”或“哲学”领域的.分子。依此言说,那么,此处所谓之“哲学”实质与科学无异。这就好比是“已开花但尚未结果之大树一般”;“开花之树”为科学,“未结果”则为“哲学”。因此,牟宗三说:“但以为整个哲学即在依附,则不是好事。因为依附科学,从科学的根据上抽绎出道理,这无异于锦上添花,仍是锦耳,于锦之本质并无所增益。同样,于科学根据上抽绎道理,亦仍是科学耳,于科学本身并无所增益。”

二、上下合一,一体平铺。

此处言“上下”是指形而上与形而下。《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将科学划归为形而下,而把哲学归于形而上则未有不可。目前,人们对“道、器”的解释不少,取任何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结合本文,“形”可作为“两境”之界线。“两境”――即形上之世界与形下之世界,“形”暂定为具体事物。其,上可归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据,保障(向内);下可探究为对其他存在所发挥之功用(向外)。冯友兰讲:“一物之存在是以整个宇宙作为其存在之依据、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个宇宙。”正所谓:万物一体,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犹如亚马逊“蝴蝶效应”――亚马逊蝴蝶扇动翅膀,美国西海岸将产生飓风。若依此说法,那么将会陷入一个不可调和之境。先设一命题:你以非你作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为我存在的依据。那么,按照数学原理将“你”与“我”做一个交集,得出的结果即是独立的“你”与“我”。因为,除你与我之外,其他均为一致。亦即是从“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从“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这是从形式逻辑上来推的。毕竟“我”与“你”都是所属于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体即用,体用不二,不可分而别论之。然,为了便于说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开。由此,所分离出来的“我’与“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体”,而非生物之我(意识)之你。因为,他们(思)都是科学的产物,不是真我。故而,对真我的感悟则如牟先生所言,须:“主客不离,一体平铺,物我双忘,然而,我们不讲认识则以,即讲认识,则不能不抬高主体,即不能不特显主体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显主体的特殊性能,亦不能达到最后境界的一体平铺,到处皆是。”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对象的构造以及其变化发展之规律。使人们明白,什么是什么。这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的作用。而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则往往表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如:被就业、被买房等等。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是:客体的彰显,主体的隐退。主体即是作为认识的我,客体就是被认识的“他”。目前,对客体的追溯与主体本身的遗忘,已成为当今人类的现状,它占据了人们的整个思维空间。同时,也相对的屏蔽了人们本来所固有的“性体”“本心”。使得本来就难得被人们所显之“主体”被埋藏的更深、更隐秘。因此,对主体的彰显便成为了当今学科的任务,思想的革命。彰显主体不仅可以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调节、平衡已失衡的客体世界与主体境界的结合,使其回到和谐的状态之中。以至人类与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发展。然而,受科学学科本身性质的影响,其在对主体的彰显方面似乎“无能为力”。哪怕是所属于其的心理学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认识,而无法行“自我”的内显。所以,只能由专注于向内的哲学来予以分解,参悟其中之根本,彰显主体的自我,最终让科学与哲学达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2]熊十力.《体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五

人的“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是人类存在的一对根本性矛盾,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类的“生活”方式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文章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的转变与出路。

生存;生活;马克思主义;异化。

哲学不是超乎于人类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总是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大都对人类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他们苦苦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寻找着人们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是一种最为矛盾性的存在,人类既与其他物种一样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是能够自我意识、自我改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类特殊性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指动物(包括人)本能地无意识地去适应环境来维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纯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曾对其门徒说:“人就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强调了人的动物性与自然属性。近代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机器》中提出:“人归根结底却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这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心脏是什么?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人的欲望、快乐、爱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机械规律支配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多几个齿轮,多几根弹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动物性和机械性。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也说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表明了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理层面的自然反映。动物式的“生存”活动是没有意识的生命适应行为,它们依据与生俱来的本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动物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与世界、改造自我与世界以及能动地从事物质生产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动物的存在是相区别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用神话的方式说明了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该命题虽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却肯定了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有别于动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还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明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即“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是没有理性的,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类自身虽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却可以能动地发挥着自己的理性,凭借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去“生活”。人类特有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行为,人类依据自己的意识与理性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与改造着自己和世界,因此人类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性”、“自为性”的存在。人类的生命是“生存”与“生活”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为的双重存在。人类既服从着宇宙的规律、以大自然所赋予的本能去适应自然,又以后天发展起来的意识在实践中去实现着理想、改造着世界、刷新着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主题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它寻求着把握人类世界的根据,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性地运用了实践的观点去把握人类世界,指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用实践的方式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活动,而不单纯是动物式的无意义的“生存”活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代表霍布斯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这种本性不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等);以费尔巴哈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流派虽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强调的却是抽象的人、非现实的人。马克思批评这些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纯客观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见物不见人”的、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前人观点中的错误因子,开创性地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和人类世界都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把握。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把自然对象成为客体,使之成为“属人的自然”;另外,人类还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创造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方式。首先,“生存”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命活动同样具有“生存”的层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础。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本能生存需求对高层次道德意识的基础性作用。无独有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其次,“生存”与“生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实践则使人类的生命活动从“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动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命活动,而人类却能按照双重尺度去改变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动物式的“生存”是适应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种族复制,是非历史性的存在,而人类“生活”则是通过自我意识用实践改变世界的历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

有意识的、能动的生命活动把动物单一化的“生存”模式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然而伴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的能动性却遭到了异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甚至非人的状态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类通过劳动所得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知名哲学家马尔库塞也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单向度的人”,认为在当代工业社会的极权下,人们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生存竞争下,人类不同程度的被“扩大了的生产力”所制约,丧失了其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性,人类的种种能动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机会激发或生成,其生命活动也逐渐沦为了同动物一般的单一机械式的“生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提出人要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实现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则把人的精神分为了四个境界,认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会巨大竞争和强制分工的压力下,人类或多或少地遭到了异己力量的控制,许多人的低层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满足,其创造性和能动性无法被激发出来,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类必须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摆脱异己力量的奴役,达到马恩设想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脱离动物界的“|生存”世界,进入人类的“生活”世界。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六

摘要: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帮助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多元化教学进行充分的体现,能够更好的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度优化,是义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式。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打破了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还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较为简单,大多为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多是被动式的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1.2较少课堂互动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单方面讲解教材的内容,缺少课堂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盲点,缺乏学习的着手点,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1.3缺少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公式以及例题进行讲解后,只是给予学生几道习题进行练习,却并没有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留下相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巩固,随着课程越来越多,学生容易将所学内容全部忘记,最终无法达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掌握学生心理特征: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以及拥有充足的知识量,通过将不同的教学方案应用在课堂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尽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2.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课堂氛围呆板,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并不大。通过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例如在进行图形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动画和文字,能够让学生拥有直观感受的同时,更好的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2.3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技术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多样性,通过将科技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可以找到不同的教学资源,再结合全新的教学设备,能够将教学的多样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不断的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提升了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的发展。

3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景教学法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情景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过在情景教学法运用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他们能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再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述,来达到情境教学目的,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一定的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事件相结合,即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情景展现,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实现教学目的。3.2合作学习法的应用:合作学习法就是学生之间通过相互配合、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很快让学生融入到相互合作的氛围中,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只要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即可,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即可,剩下的内容全部由学生们进行完成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例如:在求圆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组,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且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也就是分别对圆形的直径、周长等进行计算,求出各自的对应值后,再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3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学案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即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学案的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教学学案来进行自我学习、相互讨论以及知识巩固等方式,进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学案导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学生则为主体,通过适当难易程度的教学学案,可以促进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展现,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地讨论与研究,确定最终知识内容。教师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即可。在教师指导完毕后,再配以课堂教学的练习,能够对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从而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重点。结束语: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拥有新的认知,所以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时,一定要将“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小学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七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优化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结合网络平台做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数学;互联网环境;教学研究;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数学教学已逐渐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我国各重点大学于2013年起已开始通过慕课平台进行网络在线教学,到目前为止,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许多院校把部分教室改成了卫星和因特网连接的多媒体演播室,将网络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对于大学数学课程,如何有效地结合当前的网络资源及大学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到辅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并没有将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过来。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致使教授者认为只要教师教学生才能学得懂得思想植入脑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少改变,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缺少课堂设计,缺少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贯通、缺少新度。在教学中,对概念理论讲得深,致使学生听不懂,缺少了场景的代入,先理论后应用的方式,忽略了学生思考和问题式能力的培养,缺少了搭梯子的过程,也缺少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技术能力还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由于高校年龄偏大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新型的互联网技术接受慢,不善于使用和搜索迭代更新的网络教学资源。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考核方式,并未真正细化考核方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缺少教学能力的创新。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在互联网环境的背景下,对大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已滞后于现代教育的发展。陈旧的教学手段和保守的教学方法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致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很难提高,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网络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教师要立足于教育的本质,结合当前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当前,互联网教学模式已改变了很多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认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线学习方式也是对传统大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挑战,所以,如何有效地利用当前资源,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教学,有针对性、有效性地开展网络资源模式下的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互联网环境有效促进了大学数学的金课建设工作2018年11月,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吴岩司长作“建设中国金课”主题报告,阐述了什么是“水课”,什么是“金课”。如何“去水增金”,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课程特点认真研究和思索。在互联网信息化如此飞速发展的时代,对金课建设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大学数学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教与学方法的创新。混合式课程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学校进行各项教育建设的突破点。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为后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学科,探索其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必要也是重要的。

(三)互联网环境下有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互联网引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如此发达,教师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学习。由于在校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采用相同的方式方法教学,会导致尖子学生学习欲望没有激发起来,基础薄弱的同学又感到很吃力,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对外免费开放的重点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丰富网络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化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措施。

(一)构建适合本校学生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由传统的一根粉笔就能完成整堂课教学的时代已经落伍了,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将现在教育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目前我们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有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数学课程是以学习通作为辅助教学平台的,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微课视频、作业、试题等资料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们学习起来都很方便。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作业、试卷的批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个平台都有所体现。去除了保守和机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教学模式之间的紧密结合。

(二)合理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将重点院校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可以将名校网络视频教学、名师微课、教学案例、数学实验等优质教学资源根据需求进行材料整合,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查资料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将网络课程中独立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做成相应的微视频或设置一些问题,为教学做补充。充分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本质,实现教师“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的目标转变。

(三)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大学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怎样上好这门课程,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想上好这门课程即要有课程的整体设计,又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做精确的教学设计。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给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为预习阶段,教师提前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上传到构建的网络平台,供学生们提前学习;课中为新课讲解阶段,教师将重点、难点等教学任务传授给学生,并进行问题讨论、评价;课后:回顾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反思、讨论交流。同时,教师每次课一定要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中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师还要上好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要有微观的教学设计,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要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资源及视频,以三本学校学生为例,学生入学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选择视频资源时一定要让学生能容易接受,理论强的课程对于学习能力强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推荐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最好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让同学们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也可引入一些视频,让同学们觉得数学课堂不是枯燥的,从实际生活上升到理论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们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好的数学实验演示视频给学生们观赏,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课后也要留好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在课下也有再学习的过程。

(四)结合网络学习,做好评价体系做好与网络资源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将学生的在线网络学习数据做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模式,以设计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本质。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优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大学数学教学效率。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推动了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车轮,创造性地开辟了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之路,宏观角度辅助教师的教学及学校的发展,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鼓励了学生多边学习,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袭杨,于辉,张丽,宋千红,田宏.基于mooc构建大学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3):140.

[3]杜秋霞.浅谈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7):68.

数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八

摘要:赵爽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着名数学家,他在《周髀算经》的注文中提出许多新的数学见解。同时,他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对中国整个数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丝绸之路极盛而衰历史演变。

赵爽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着名数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天文学家,他大约生活在3世纪,生卒不详。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对勾股定理简洁的证明,重差术的理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四个方面的贡献。2世纪,赵爽开始深入研究《周髀算经》,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学着作,其中就有对“勾股圆方图”的注释,总结出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这是对中国数学史的巨大贡献。另外,赵爽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新的证明公式。赵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其所撰写的《勾股圆方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给出勾股定理明确证明的着作,而且这种证明简单实用,至今仍在沿用。赵爽还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求根公式,并对《九章算术》中的分数计算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创立了“齐同术”,足见称其为数学宗师是非常恰当的。

1.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数学思想。赵爽在《周髀算经》的注文中提到“:大禹治水,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勾股之所由生也。”这就说明,大禹治水时期便采用了疏通河流的办法使大水流往大海,而无“浸溺逆”,这也是勾股定理产生的重要原因。赵爽的这一思想与古希腊数学家欧弟姆斯对几何学的产生的思路不谋而合,欧弟姆斯曾说“:几何学是埃及人发现的,是在测量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那时候的尼罗河泛滥成灾,经常冲毁良田,这种几何学的测量技术是必要的。”[1]17所以,几何学起源于土地测量,一般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恩格斯曾说,数学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面积、计算器具容积中产生的,是一种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所以,赵爽的数学思想也来源于实际,以满足于客观世界的需要。

2.吴国推行发展教育的文教政策。根据史料考证,赵爽为三国时期吴国人,由于当时吴国为战事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在思想及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秦汉以来前所未有的局面,其中数学思想的进展尤为明显。当时的吴国推行了发展数学教育的文教政策,孙权于黄武三年推行“改四分,用乾象历,诏令教学诸子”.永安二年,孙休推行教学为先的政策“,道世冶性,为时养器”.当时吴国推行的这些教育建国,培养人才的措施,极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繁荣。当时,吴国还在地方设立官学“,济阳人笃学好古,瑜厚之,使百人受业,遂立学官”.虽然吴国“学官”措施推行并没多久,但当时确实出现许多的数学及天文人才,如陈驰善九章术,与汉代许商、王柔并称。除官学之外,吴国也非常流行私学,如“虞凡讲学不倦,门徒数百人,又为《老子》、《荀子》、《国语》训注”.吴国的私学者多潜心学术,热爱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全心投入,《周髀算经注》中就有“后学之徒知数皆然”[2]73.

1.“数形”与“归纳、演绎”统一的思想。赵爽在《周髀算经注》中提到“:数之法理出于方圆,方圆者天地之形状,阴阳之数,陈方圆之形,以见其象,因奇偶之数,以制其法。物有方圆,数有奇偶,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为方其数偶。”所以,赵爽的天地之形含有几何方面的内容,同时,数之法出于圆方也含有代数思想。就是说,通过数的计算,着重考察图形中数的关系,通过得出的数值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形”的直观解决数的算法,这就将数形完美结合在一起。其实,数与形的结合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丈量土地、储存粮食、开挖水渠时都会遇到大量关于面积、体积的问题,如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数与形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在计算长度、面积的时候就很容易将两者联系起来。赵爽的《周髀算经注》便体现这种数形统一的思想。

归纳是将特殊或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而演绎则是由一般原理推出个别或特殊事物的结论。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赵爽的数学思想中包含归纳、演绎统一的思想,在其《周髀算经》注文中提到“:善哉,言明晓之意,所谓问一事而万事达。”这里的“问一事而万事达”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他还曾提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事毕矣。”[3]77这又从一般原理引申出个别的演绎思维过程。所以,赵爽在数学研究中将归纳与演绎两者统一起来“,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为弦”.这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所以,验证数学命题的真伪就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实现。赵爽在其《勾股圆方图注》中有十多个命题,并全部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给出了证明。

2.“变与不变”的思维方法及“实用”的数学思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且事物的大多数性质也会发生改变,而有些性质却相对稳定,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性质,即事物的相对稳定性。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就是将圆形进行“割补”,其面积却保持不变,这即为“变与不变”数学思维,赵爽通过“割补”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是非常巧妙的,他说“形诡而量均,体殊而数齐”,即体形虽然有差异,但数量是不变的。将一个形体首先分割为有限的分体,然后再拼凑起来,便成为一个与它等面积的新个体。赵爽的这一“变与不变”思想对中国古代几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刘徽在其《九章算术注》中将这种出入相补的思想视作以后“演段法”的基础。中国传统数学的平面几何问题一般都采用这种“出入相补”的拼凑方法进行处理。直到12世纪,国外才有关于赵爽这种“割补”方法的证明,由当时印度数学家巴斯卡兰给出,晚于赵爽的近九百多年。

数学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作为一门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有广泛的用途。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其内容大多与生产及生活实际相关,并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各方面,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数学长期处于世界数学的领先地位。赵爽也有着深厚的数学实用思想,他在《周髀算经》的注文中提到“:万事万物圆方用矣,大匠造制而有规矩。”所以,他明确指出圆方的设计可用于万事万物“,大匠造制”则充分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其价值意义。

三、赵爽的数学成就及重要历史贡献。

1.《周髀算经注》透析了数学之理。南宋数学家称赵爽为“乘勾股竹黄之实,以近开方之妙,百世之下莫人能及,算学宗师也”.赵爽在他的《周髀算经注》中详细注解了勾股术法之妙,透析了数学教育之理。根据史料考证,赵爽曾经深入研究了刘洪撰写的《乾象历》及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等着作,并多次谈及算学之术。在出入相补方面,图形的总面积总保持不变,这就是赵爽创立的“割补之术”.同时,他还为《九章算术》进行了注释,并将其归纳为出入相补原理,这也成为后世“演段术”形成的重要基础。另外,赵爽还在其注文中提到与韦达定理类似的结果,并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证明了与其相关的二十多个命题。其实,赵爽还是一个未脱离体力劳动的数学家,他曾说自己一直在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进行《周髀》的研究工作,最终完成了《周髀算经注》。该作品大约成书于前100年前后,是一部关于构图定律、分数运算的数学着作。在《周髀算经注》中,赵爽对原作的经文进行逐段逐句的解读,其中尤以勾股圆方图最为精彩,简练的五百多字高度概括了《周髀算经》的主要内容。

2.推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数学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空间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有着现实的应用需要,中国传统数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实际。赵爽的数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同时在传统数学思想的影响下,赵爽在其《周髀算经》的注文中多次证明了数学的实际操作意义及应用的广泛性。赵爽曾指出,为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考察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及运算关系,就可以得到人们所需要的数值。赵爽认为“:夫高者莫大于天,厚广者莫广于地,皆可导仪验其长短。”他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物质集合,并可以通过仪器间接测量出来。赵爽认为数学能应用于天地之道,神明之德,这是其承袭中国历代数学家思想的反映。他对商高的测量方法中提到“:以水绳之,慎毫厘之差,防千里之失,既可追求情理,又可造制画方。”[4]57这段内容记述了赵爽通过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方法,充分体现其经世致用的实用思想。

3.数学与数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周髀算经》采用问答的形式,由此可知其属于数学教材,而赵爽的《周髀算经注》则属于数学教材的指导用书,他在《周髀算经注》中的“统叙群伦,裁制万物”思想,展示其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周髀算经》中有对勾股定理经典的描述,即“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然而,在赵爽的注文中则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即“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这就将数学知识推广开来。赵爽继承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凡教之道,举一隅,反之以三也”.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后达到“启发”的效果。其实,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劳动,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最终完成“,不精思,不学习,则言吾无隐”.所以,赵爽一直反对反而不思的学习方式,并提倡“精思、善思、深思”,这样才能开阔思维。“言吾无隐”便是引用孔子的教学思想,即“尽其知”,毫无隐瞒。所以,赵爽还是一位“不隐其学”的数学教育家。赵爽的“熟思”理念,就是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此可知,赵爽不但在数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而且还是在数学教育上有着较高水平的数学大师。在数学教育上,赵爽的“贯幽人微,钩深致远”思想,便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及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他总结的“审问、累思、所学、通类、精习”五个学习环节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也是儒家学习论的核心。

参考文献:

[2]陈德华。中国古代算家的成就与治学思想[m].云南大学出版社,(3)。

[3]童建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4]郭树春。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m].河南教育出版社,(5)。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九

近段时间以来读了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这本书,并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这本书对每个学习法律的人很重要,要多重要,读过才会知道。现在看了这后有些收益,记录如下。

首先我来介绍下此书作者。博登海默,190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海德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移民美国后在华盛顿大学研习美国法律并于1937年获得ll.b学位。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荣誉教授,1992年去世。博氏是综合法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哲学。主要论著有:《法理学》、《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论正义》、《权力、法律和社会》、《责任哲学》和《英症状法律体系导论》等。然后再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的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历史概论中介绍了自古希腊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各派西方法律哲学的概述(包含作者对法律的哲学思考和作用的哲学思考)。第二部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以及第三部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20世纪的西方法律哲学,一般来说有三大派别:社会学法学、分析法学和新自然法学。作者倾向于所谓“统一法理学”(或“综合法理学”)观点,既主张不以任何单一的、绝对的因素来解释法律;认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要受社会、经济、心理、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书贯穿了这一思想。该书是作者对法律的基本性质以及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进行哲学上的分析。该书的价值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它能引起读者认真而严肃的思考。因为时间关系我仅就本书第十一章节中正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故本读书笔记也仅就此部分中正义的概念及正义与自然法的关系这两个部分展开重点阐述。

本书第十一章第四十九节关于正义的概念部分作者分了四个小部分来进行论述,分别是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契约正义及个人的非正义观。同时作者分别从主观向度和制度的层面进行了分析。而第五十节分析了正义与自然法的联系。以下就此两节内容内容进行介绍。

一、正义的概念范围。

(一)历史上典型的正义概念。

第一种是乌尔庇安和西塞罗的观点。这两人的定义强调的是争议的主观向度。“正义被认为是人类精神上的某种态度、一种公平的意愿和一种承认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据此,作者做出了如下发挥。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正义要求关注他人,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上述定义都着重强调了正义的主观向度。故正义被认为是人类精神上的某种态度、一种承认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第二种便是圣·托马斯·阿奎拉和埃米尔·布伦纳的观点。作者进一步指出正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还要具体化为实际措施和制度性手段。圣·托马斯·阿奎拉和埃米尔·布伦纳这两人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二)博登海默界定的正义之四重含义。

第一种是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所主要关注的是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配置的问题”、。然后,作者提出了一连串有关正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由享有立法权力的当局来处理的。博登海默还列举了一些分配正义的表现形式,如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一家之长发布的令和规定的罚则、采邑的工时、评分制度的公平性和分配奖学金的确当性等等。第二种是矫正正义。习惯法、国际法则、工资水平和矫正正义是指当一条分配正义的规范被某个社会成员所违反时,该社会成员就应承担赔偿、返还不当得利、接受刑罚等责任。矫正正义通常是由法院或其他被赋予了司法或准司法权利的机关执行的。它的主要适用范围乃是合同、侵权和刑事犯罪等领域。

第三种便是契约正义。即在正常情形下,当事人处于自愿而订立的合同是不存在不正义的情形的。但如果一方当事人隐瞒或故意错误表达相关信息,或一方当事人倚其优越的实力地位而将条件强加给对方,或一代表人在毫不考虑他(她)所代表的那些人的利益的情形下就签定集体协议,那么,虽然那些合同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它却仍具有不正义的污点”第四种便是个人的非正义观。即“奉公守法的人和公平的人都是正义的”。最后,作者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认为上述所有有关正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论式:“个人应得的归于个人”。

二、正义与自然法的关系。

(一)自然法的概念。

在法理学思想史中正义观念往往与自然法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但自然法概念也并非唯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条正义规则“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样的效力”,那么它就是自然的。按照圣·托马斯·阿奎拉的观点,自然法视为“人类普遍的和根深蒂固的品性”。而赫伯特·哈特认为自然法是“任何社会组织为了存在下去而必须拥有的”。这几个人的观点相似。与此对应的特里斯琴·沃尔夫持绝对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理性永恒不变;鲁道夫·斯塔姆勒与卡多佐法官都用相对论的方法,认为自然法是相对的、可变的。而第三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约翰尼斯·梅斯纳,艾尔弗雷德·维德罗斯。作者认为,以上这些自然法哲学家的观点尽管有分歧与异议,但仍存在一致性的要素,即“自然法是由应当得到承认的原则和准则构成的,而不管它们在一个国家或其他共同体的实在法中是否得到了正式表达”。也就是说自然法是高于国家法令的一种更高的正义原则。

(二)自然法随着正义观念的发展而发展。

把以上的正义要求描述完以后,作者指出,应当根据生物学和心理科学中所取得的进展对人们在立法方面的基本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由于人的道德情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自然法的宽容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很久以前可能被认为是正当的,而在当代文明社会中则为法律所禁止;在过去,人们对轻微的罪行也适用死刑,但在今天,死刑只被限制适用于少数几种极为重大的罪行;一个现代国家的成员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都比混乱社会所能期望的安全程度高得多。作者在这里再次赞同了自然法的大多数倡导者所提出的“恶法非法”的观点。

(三)自然法是正义的最低层次。

从书中不难看出正义制度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自然法,它是正义制。

度的基础;第二层次是“被一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认为是正义的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可能得到了明文法的承认,也可能没得到其承认;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它是由一个更完美的和更理想的秩序的蓝图规划构成的,而这一规划则是一个国家的实在法所无力实现的”。据此,正义概念范围极广,不仅关注法律有序化的迫切的、即时的目的,而且关注它的远大的、终极的目的。

综上,是我对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近乎皮毛的理解。博登海默对正义的阐述是理性而精彩的,整本书是深刻而又有创意的。博登海默的正义论值得学者们深究,就算仅仅细致阅读了此书的一两个小节我也不得不为他那抽象、发散而丰富的思想而感叹。正义是法律制度的实质,正义也是法律永恒的主题,而博登海默对正义的这场探讨给法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

豆瓣评分:8.5。

(3689人评价)。

作家出版社。

说到小说体的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书单狗说的这本,比《苏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讲述的是关于家族、“我是谁”的哲学疑问、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不仅有推理小说的悬念,哲学的思维也在扣人心弦的寻找故事中给人以启迪。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人生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摸彩游戏,只有中奖的彩票展现在我们眼前。

2、他们来人间走一遭,不但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讨万物固然重要,但时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跟心爱的亲人共处的时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托马斯·内格尔。

豆瓣评分:7.8。

(2019人评价)。

当代中国出版社。

这是一本引导你哲学思考的书,在这本书里,内格尔向我们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抛出了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你唯一可以确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灵之内的东西。

3、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来的梦压根就不是梦:它就是实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

3、《谈谈方法》。

笛卡尔。

豆瓣评分:8.6。

(2267人评价)。

商务印书馆。

在许多哲学经典中,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绝对是逆天的存在,它轻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诱,让人可以毫无负担地一口气读下来。它是理性主义的入门读物,讨论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发现和重建真理。读罢此书,你会被笛卡尔那种严谨、怀疑的精神深深触动。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时间,就越应当精打细算,好好安排。

这个作家了不起。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最著名的思想,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一样,终身未婚,没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为其终生憾事。

4、《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豆瓣评分:9.3。

(2719人评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直接面对世界和问题的导论,直接启发你去思考和面对那些问题,然后再看各个流派的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在书单狗看来,只要你对生活还有好奇,那这本书就值得你放进阅读清单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客观的重音落在说什么,主观的重音落在如何说。

2、理性总是告诉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确定的东西,凡是能够找到怀疑之处的东西,我都应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显然虚妄的东西一样。

3、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贝特兰·罗素。

豆瓣评分:8.9。

(2323人评价)。

华夏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作者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疲劳、嫉妒、烦闷等等,制作出一张献给大家的方子,希望通过这张方子让无数郁闷的男男女女变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们都觉得罗素的大智慧让人很有启发,各种被戳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3、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豆瓣评分:9.3。

(5058人评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这样直白地跟你讲人生智慧,教会你如何理解幸福。许许多多人都能在此书中找到共鸣,书单汪认为如果人生只读一本“心灵鸡汤”,那一定要读这本。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3、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7、《小逻辑》。

黑格尔。

豆瓣评分:9.3。

(2004人评论)。

商务印书馆。

对逻辑学感兴趣的宝宝可以看一看这本经典。黑格尔在此书中,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创立和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虽然这本书比较深奥难懂,但大师睿智的思维,还是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的。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其实哲学的教训正是要使人从那无穷的有限目的与个人愿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觉得不管那些东西存在或不存在,对他简直完全无别。

2、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维的纯粹形式,人采取纯粹思维的时候也就最为自由。

3、事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一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之一,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无法达到基本的合格线。高等数学的内容是极具逻辑性的,需要学生具有完善的逻辑推导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完成相关内容的接受和学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帮助学生自己认识提升学习效能带来的好处等提升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帮助。

学习效能是一个术语,学习效能即学习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行为能力的信念,是在学业领域中的表现[1]。学习效能感具有比较强的参照性,学习主体必须在过去有过成功的学习经历,并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态,他们觉得自己不擅长面对这一类抽象难解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所以他们自我拒绝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希望自己的自信心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败。但真正全面接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会知道,高等数学对学习者的逻辑推导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前期缺乏相应的基础练习,可能在初期会有吃力的现象,但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习者会不断熟练应用逻辑思考能力,他们的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和推导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最后将完成一个过渡,在过渡期后面对高等数学这类问题时,他们能够善用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技巧来解决固定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在面对高等数学时,就能够摒弃心态上的问题,从而提升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效能感[2]。

学习效能起感需要四个基本的模块构成。一是学习能量,研究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包括人本能的好奇心,对于陌生世界探究的心理趋向;榜样的示范力量;他人对于学习者行为的评价三个方面。二是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者的信息处理模式、学习者的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三是心理状态。由于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这涉及学习者的自我情绪觉察调整的评价与研究。四是相关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建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方面。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学习效能感的提升[1],必须由学习者自己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正向反馈机制,并通过外部引导,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团体的外部环境和一个具象的指引都会造成学习效能的提升[3]。对于参与学习过程的个人而言,学习效能感事实上就是一种不断提升自信的过程,通过不断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积累更多的成功次数,让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向积极的方向。进而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自我推动的状态,来不断促使学习者去面对和克服复杂的学习任务,用曾经的学习经验帮助自己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主动地寻找更多能够促使自己完成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或者是同伴。总而言之就是将原先高职院校学生从被动的,不愿接受,不愿配合的状态,变为自己主动去寻找和积累合适的学习方法,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通过组合各种能促成自身完成学习任务的因素来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在面对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时,能够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完成学习过程。

(一)原因分析不准确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分析出自己在学习高等数学时成功或者失败的具体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高等数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行,他们认为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一点即通;而自己却是天生愚笨,一窍不通。这些根深蒂固的荒谬理论使得他们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自我本身的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

(二)受到失败经历的影响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失败的经历,有些学生更有可能失败过很多次,无数次的失败经历也会大大降低自我本身的学习效能感,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在重复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回避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干脆跳过困难,这也会大大影响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

(三)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就目前阶段当中,高等数学的评判还是依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实这种评判依据还是比较单一化的。很多学生在这种单一化的评判标准中并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斗志,还会因为某些偶然的突发原因而考试失常,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4-5]。新教育理念的一个核心宗旨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更多的是对一些基础名词的解释和及时的指导作用,这区别于过去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新理念的要求下,学生必须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意愿。学习效能感提升,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一个原始推动力。在过去,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效能感缺乏认识,也缺乏具体的引导手段,但近些年随着学习效能感这一概念在我国教育行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习效能作为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学习效能是将过去复杂抽象的学生自我动力,以更加具体的方式进行描述,对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就情感情绪以及其他自身影响学习过程、学习效率的因素进行聚合。高等数学无法通过单纯的引导和死记硬背来掌握核心知识,它必须由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推导和练习才能够学习,在这样的知识属性前提下,中学时期那种一对一的学习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它需要学生内在迸发出更多的学习意愿和动力来支持自己完成更多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任务。

(一)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以兴趣去撬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其不断完成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提倡乐学主张,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经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学生实际掌握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区别。当一个学生从心理上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他对于学习内容的接收程度和掌握程度都要高于消极状态,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的'获取和记忆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更加主动学习获取相关知识,从而换取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主动学习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具体表现,可以将其称之为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并非是由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经历和自我感知方面所达成的一种综合感受,如果能够对某项学科内容产生相应的兴趣,学生就能够减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感觉的次数和程度,并且在平时能够更好地说服自己去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从而获取更多满足感,这一过程并非是心理暗示,而是实实在在通过外部事务的反馈导致大脑分泌相应的激素,大脑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取到实实在在的快感。对于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其教育对象是还未完全掌握抽象思考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一些基础的数学定义,而且还要逐渐习惯和掌握数学逻辑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对一些复杂抽象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发现规律和关键点,从而找到解题思路,高等数学想要培养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会感到整个学习过程枯燥、重复,影响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积极性[6]。

(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学习效能的培养和提升是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进行正向反馈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并予以及时肯定,帮助学生奠定学习自信,使其能够主动从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高等数学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基础的学科概念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对于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共同合作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具体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激发表现欲,让他们在内心不自觉地种下一棵希望的种子,能够通过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果,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初衷和愿望对于初期帮助学生从厌恶、被动、反感高等数学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确实有很大的裨益。

(三)帮助学生认识提升学习效能带来的好处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对于学习效能而言,学生的自我认识程度也会影响到最终实现的效果。教师应该就学习效能的提升,能够为学生在后续的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提升自我学习效能之后能够带来的成效。在潜意识中对过去的学习进行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鼓励和暗示,增强自己面对高等数学这类抽象难懂学科时的自信。高等数学虽然较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是一门完全由天赋决定的学科,学生只要能够克服自身对于高等数学的恐惧和抵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能够在高等数学中获取相关知识的,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之前,学生首先应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对高等数学有一个正确直观的认识。正确认识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应该掌握的学习技巧,同样对于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常见的困难提前有所认识和准备,在正式学习过程中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时,能够通过提前制定好的策略来一一克服[7]。直视自己作为学习过程主导角色的现实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化手段,将一切有利于自己进行学习获取成绩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手段,应用到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并且能够积极地寻求提升自我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留意自身适应的学习方法改善过去低效的学习过程,帮助自己逐步树立自信,并能正确地面对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自我暗示,坚持学习,总结经验,善用学习技巧,发现自我学习优势和特长提升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寻求教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让他们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建义。

(四)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往的实践中,也证明了如果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的精神紧张时,在学习课堂上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课堂教育,他的接受能力也会大幅下降。而在学生精神愉悦时,他的学习接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幅度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8]。在课堂教育中,教师面对学习能力较低,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学生,也不应该采取贬低,谩骂,侮辱等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教师的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和学生会站在一个对立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导致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的学习局面,共同创造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课堂。教师多鼓励,多付出,学生也要多理解,多用功,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教师也能更加轻松的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

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过度抽象,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推导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和自主学习动力的方面。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方面,不光要靠学生的自我努力,还有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

[4]牛西武.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0):36-39.

[7]夏兰,钟国强.立足专本衔接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与学[j].才智,2019,(34):84.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阐述教学实践与信息化的教育环境的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信息化已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以及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有了直观的体现。教学策略应该转变,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学习要求。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数学教学,函数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阶段的学科中,数学是其中的基础学科之一,而函数教学的内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又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并且,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学中,函数是每一名学生都一定要熟练掌握,学生对函数有较熟练的掌握,才能够为学生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开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函数的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将函数教学,与当前信息化的大环境,进行更加充分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初中函数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信息环境下的初中函数教学中的问题。

(1)信息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言,一个好的环境,足够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初中的数学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函数教学的内容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息化的环境,以及可以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对教师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了较为直接的影响。现如今,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学习数学的地点,基本都是在教室中,学生很少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学习[1]。并且,即使是在多媒体教室,可以供教师们使用的教学资源也是少之又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的函数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讲授之后才得知的,在课后,也只是单纯的通过教材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2)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讲解数学函数知识的时候,始终沿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能够进行枯燥的讲解,就是通过黑板来让学生理解,类似于此的教育手法,很无法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的,不仅如此,还会让学生对于数学函数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倦怠,以及抵触的心理。由于函数知识其自身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依旧坚持传统教学法的话,势必会降低函数知识教学的效果,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也不能达到教师自己预期的效果[2]。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学的阶段中,数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的。其中一些学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学生们配置一些与之相应的教学设备,这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会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即使学生所处的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其中大部分的老教师,也会因为自己对信息化教学的掌握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更愿意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2信息化环境下的函数教学设计。

(1)设置教学情境。如今,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各行各业中逐渐崛起,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采用一些与现阶段学生们学习需求较为相符,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策略。以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为根本依据,设置教育教学的情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帮助,使其可以对函数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对二次函数图像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在课前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再给每组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在这之后,让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几何画板的利用,画出与之相应的函数图像。并让学生们对自己所画图像的性质,进行一定的观察与总结,在这之后,相邻的小组在进行交换讨论,通过这种教育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们自我动手的能力进行锻炼,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使其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对函数知识进行理解,在提升函数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们减轻大量画图的负担。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选择应该怎样沿x轴与y轴移动函数,促使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基本的性质有一个更好地了解。在如今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学习与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在更多的时间里,是作为一名引导者,或是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们讲解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可以对函数知识进行更好地掌握,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更多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至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教授函数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内容传授给学生,只能依靠嘴说的授课形式,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所云[3]。此外,函数知识教学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而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只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对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较为有效的利用,以上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二次函数相关内容的讲解的时候,可以将一些需要进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首先就要是在幻灯片上,向学生们展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为学生们进行讲解。接着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再次利用,进行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进一步演示。由于二次函数图像的表现为“升起”,在这个时候,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合理运用,就可以让学生们看到,并感受到更加直观的现象。其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上,向学生们展示二次函数的性质。在这其中,数字、字母以及其他的特殊内容,都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来进行展示。这样能够有效突出教育教学的重点,以及教学的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给学生[4-7]。

(3)实现信息化函数教学与传统函数教学的互补。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必须加以强调的是,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是将来数学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方向,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们应该完全抛弃掉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的优势与弊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以采用将信息化的函数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上,这无疑是增加了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硬性要求,因为,教师们不仅要对信息化下的辅助教学工具进行了解,还要一直保持一种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们制定出更加合适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在学习时的盲目性,给予学生更加充足的进行自我思考,以及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积极的鼓励学生,并对学生们提出的一些疑问,在第一时间进行详细的解答,从而帮助学生们,使他们可以对函数的知识进行更好地了解。

3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并且,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虽然,在前进的道路当中,依旧有非常多的制约因素,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信息技术,已经是一件大势所趋的事情了。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函数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以当前的信息环境为基本的平台,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让数学函数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商兆杰.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2):166.

[3]姬映斗.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53.

[4]金英.信息化环境下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06):38.

[5]郭信.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5(02):43.

[6]张丽华.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4):40.

[7]钟飞跃.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函数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01):37.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三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班级的学困生已更多地得到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教师可从情感、教法、帮扶、作业等方面着手,促使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化、提升。

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他们需要教师从情感、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关心与帮助。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平等互助的帮扶小组,设计个性鲜明的分层作业,都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相关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主动拉近师生距离。

“和、爱”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是促使学困生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与同伴的爱与关注。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激发学困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单元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小船先向xx平移了xx格,再向苦xx平移了xx格。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看着小军同学举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你试试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轻声地讲述了小船平移的过程,介绍了数平移格数的方法,尽管还不是很有条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同学们马上给以热烈的掌声,使他获得了自信与快乐。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困生接受知识有些缓慢,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帮扶互助,提升辅导实效。

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4、布置弹性作业,体验快乐学习。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四

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分析,为了警示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并且说明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性,希望高校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校,德育工作。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还没有进入社会的人,接受社会最新的信息、技术、思想的教育,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又面临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远离亲人,不能及时得到关怀,思想上的波动会比较大。此外,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同一所学校,为了能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学习到今后在社会生存的本领,需要提高对他们的德育水平。

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之前,需要对大学生整体的德育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在高校这样的大家庭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所有行为和举动都是透明的、公开的,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在网络上也不难看到部分高校的学生在食堂用餐浪费极大却不以为然,并且就餐后的餐盘也不归位;寝室关系不融洽、卫生习惯不好等现象说明大学生对于环保、节约等方面的态度冷漠。不仅在校园里,在社会中一个学生的举动将会代表大学生这个整体,例如,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吸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主动为老弱病残幼让座等不符合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行为出现。

(一)端正教学心态。

(二)看待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

(三)看待问题坚持用联系的相关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相关原理就是指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性质,目前在人们脑海中大学生的德育水平的看法其实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反映,若是反对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唯心主义。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借鉴以往的教育经验,但是也要遵循联系的客观性。当然,若没有如今社会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有高要求,也不会出现这一类问题,而且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具有时代特色,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总而言之,世上不可能单一地存在一个事物,必定是有联系的,德育工作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能流于形式。

(四)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五)由量变到质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学校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协助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五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我们要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与哲学论文篇十六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422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