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0:17:03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3-11-22 10:17:03     小编:文轩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时间和资源,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在写总结时要用客观的语言,避免主观感受的干扰。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请点击下方链接进行查看。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一

高校管理层直接监管学校财务工作的进行,因此,为尽可能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就需要让高校管理层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对高校运转的重要性,提高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度[2]。要改变高校管理层只重视学术和教学的传统思想,引导其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搞笑的财务管理工作上,更好的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从而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谨慎性,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避免风险的`增加,最终为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2提高相关部门监管力度。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保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管,能够很大程度引起高校管理层对财务工作的重视,进而促进管理层对财务部门工作进行适时监督,促使会计人员能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积极更新会计知识,使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完全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有效,从而减少会计核算风险的产生。

2.3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力度。

高校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而且需要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撑。高校领导要不断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范会计核算人员的行为,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的会计核算人员,去除年底评优的资格,对于问题严重影响学校运转的人员,采取罚款甚至开除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尽可能的约束会计核算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会计核算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力度,最大程度的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等高端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座,让高校会计人员能够深入理解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3]。另外,高校还可以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交流,让学校会计核算人员能够进行经验分享,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3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给高校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力度和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保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预防会计核算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3]曹志华.高效会计核算风险及其防范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18.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二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入,人力资源逐渐被高校视为竞争性最强的一种资源,其表现出来的优势对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对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构成与重要性,进而对其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等进行具体探讨。

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

(一)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的开支

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的开支有招募、引进、选拔以及定岗等各方面的支出。招募成本指招募教师要付出的宣传广告费、手续费、差旅费、管理费等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包括一系列接待、笔试、面试、咨询以及调查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二)人力资源的维护开支

对维护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是想让现有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继续留在本校而支出的相关费用,诸如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人事管理的支出等。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支出

人力资源的开发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职培训成本,即对在职教师培训所需要的支出;定向培训成本,如新进教师见习期间的工资、材料费等;脱产培训成本,也就是让教师脱离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而接受其他培训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四)评聘增值开支

评聘增值开支是晋升后的师资人力资源相对应职称所应得的定额成本减去未晋升之前的前职称定额成本的值。(五)遣散开支该部分开支包括业绩,空职,补偿三种成本,倘若员工被解雇,会作为该员工所得去处理,而未解雇之前只是进行资本化,进一步来摊销。

(1)高校当中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反映的仅仅是本学校内部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计量,所以高校一定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2)高校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通常采用价值法和成本法,但是因为高校的特殊性,其人力资源预计可以创造出的。价值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计量,因而多采用成本法。(3)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因为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一些组织资源,它具有易变性、主动性以及适应性,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属性特征,因此需要采用相关非货币性的计量模式加以考核。

(一)完善市场化条件下的办学需要

大部分高等学校依赖于国家拨款支持,在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竞争性越来越明显,高校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愈发必要,该体系也即用来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能够为学校制定正确计划提供依据,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及优化组合,解决分配不公、人浮于事等问题,为学校提高教职工积极性提供依据。

(二)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必然要积极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有效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高校开发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价值管理模式,充分挖掘高水平人才,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三)充分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

高校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组织,只有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有效核算其价值运动,通过核算人才的成本使单位更加珍惜人才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同时,还可以促使高校改变其行政命令型的人事管理,真正把重视人、挖掘人的潜力视为工作的重心。

(一)人力资产

该资产是可以用来计算高校里面人力资源增多重新获得的基本原值。该资产隶属于资产类的账户。其包括高校以及其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反映该校期末人力资产数量。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科目,属于净资产类账户,核算的是高校里人力资本的原值。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通常在贷方,反映该校期末人力资本的数量。

(三)人力资源费用

该费用用来计算高校人力资源一些资本性支出,隶属于支出类。其包括日常管理,费用性以及当期进行摊销三类支出。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这一账户根据日常管理费用、保险类支出以及工资等可以设立二级分类账,根据工资奖金、差旅费、办公费、保险金等设立三级分类账。

(四)人力资源成本

顾名思义该成本是计算高校人力资源支出的一些增减变动状况,诸如选拔招募费以及后续发生的一系列培训、再教育费用等,隶属于资产类。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摊销账户与之冲减,余额表示人力资源成本是否有摊销价值。

(五)人力资源摊销

人力资源计算的是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数额,是备抵账户。已经摊销部分登记到借方,而贷方登记根据职工服务时限摊销计入费用,并该方常获得期末余额,说明人力资源积累起来的摊销数。总而言之,在各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该基于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三

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财政预算的改革,对政府会计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新预算法强调了决策草案应该与预算相对应,且分为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三类。

在实际会计核算时,应按功能与经济类别分类编入再进行核算。

同时,新法还规定了各级人大将政府预算列入审查的重心,这就要求部门决算根据预算口径进行转化,使决算与预算互相对应。

对于报表口径的一致性,就取决于会计核算的水平。

由于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相应的需求也不同,新预算法实施后,使得会计核算更精细化,有望满足高校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且这在一定程度上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现状与追究管理责任主体。

(二)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更精细化。

根据我国收支编列的状况来看,可以分为功能类系与经济类系两套体系,但目前财政预算公开较偏向于选择功能类。

为了区分政府职能具体支出,新法不仅将经济类体系增加进来,还更加细化了预算编制,同时也增加了难度。

此外,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面对校内和校外所出具的预算报告不同,新法推行后,实施的“双向管理”使得预算编制更立体,还增加了预算调整、决预算相对比的要求。

(三)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规定了将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深入,全部的财政收支都在政府预算中体现,使得现代预算制度日益完整。

目前,高校已将预算收入中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类收入等均纳入预算管理中。

依据新的预算法,收支范围还会扩大,比如将来的经营收入、科技成果与横向课题收入都会归入范围中国。

同时,新法还要求各高校在“大预算”背景下,实行“三全”政策,即从“全员参与”逐渐升级到“全额管理”直至“全程管理”。

(一)会计目标不够多元化。

会计目标有时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基础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追求目标主要是预算管理目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的追求的会计目标主要是财务管理目标。

根据新预算法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收付实现制,有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基础按会计制度规定使用权责发生制,其用意是希望管理者能兼顾其他的会计目标,可是从目前整体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新制度按收支类科目规定按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来核算众多不同资金来源与不同的预算类别。

虽新制度增加了16项一级会计科目,但能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的科目只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与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而且缺乏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所以折旧与摊销也形同虚设了,它们仅能反映长期存量资产的质量情况。

整个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目标,所以难兼顾到其他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目标显得较单一。

(二)会计功能不够健全。

虽新制度新增了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同时也粗放了支出的分类科目,但是没有细分哪些科目属于费用类科目,这些大都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并对应收入的资金性质与年初预算内容来进行明细核算。

这种核算形式主要用于规范高校的预算行为,它的功能也主要反映高校的预算执行成果,所以会计功能较单纯。

(三)会计成果不够充分。

所谓的高校会计核算成果就是高校的财务报告,它也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之一。

新的制度相比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来说,它不仅兼顾了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在所提供的财务成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与财务状况。

因为它完善了财务报告的架构与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构成,且在年度报表中增加了批注。

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主要是报告高校的财政资金收支的结果与资产负债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合法性程度,这不仅不能体现出成本、绩效与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且还不属于综合财务报告。

即它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成果。

随着新预算法的推行以及不断全面深入改革,因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关系着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因此,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预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与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与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由于该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绩效目标管理”,所以强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无条件的执行绩效目标管理。

高校属于预算基层单位,则其会计目标理应与预算法一致。

由于不同的会计确认反映不同的会计目标,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仅实行收付实现制,还要引进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预算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方面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对财务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确认可实行权责发生制。

因此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从传统预算管理向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转换,因会计核算基础也应该实行“双确认基础”。

其次可将现行的`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与支出、净资产转化为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净资产财务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与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与费用为收入费用表要素。

这里将“支出”要素改为“费用”要素,主要是因为这样才能核算、反映高校财务绩效,同时也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二)拓展完善会计功能。

新的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强制要求政府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编制综合的财务报告。

这里不仅要披露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信息,还要求披露收入、费用与经营余额的信息。

其中,费用是指效益与本会计期间的支出,而对象化的费用为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拓展了会计功能,同时也对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由于当前高校的会计功能主要是反映了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它是以评价核算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为主,并没能真正核算该校的教育成本。

由于现行的新制度没有设置相应成本费用会计科目,也没有归纳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方法和规定成本费用的核算内容,因此很难完成支出管理向成本费用的成功转型。

所以,完善科目设置是很关键的环节,建议高校可以增设“待摊费用”、“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准备”等核算成本费用的科目,并根据规定明确界定高等学校的费用,完善健全科目体系,拓展会计核算功能,进而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产信息,以及对学生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反映高校的“运营绩效”,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报告体系。

首先应该改进财务报告架构,可以通过增设“成本费用表”与“现金流量表”来构建更立体直观的报告体系。

“成本费用表”主要用于披露高校教育的培养与运行成本,“现金流量表”主要可以全面反映高校资金周转与营运状况。

这套体系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他们更深入了解该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与预测,同时也能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四

(一)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的开支。

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的开支有招募、引进、选拔以及定岗等各方面的支出。招募成本指招募教师要付出的宣传广告费、手续费、差旅费、管理费等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包括一系列接待、笔试、面试、咨询以及调查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二)人力资源的维护开支。

对维护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是想让现有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继续留在本校而支出的相关费用,诸如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人事管理的支出等。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支出。

人力资源的.开发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职培训成本,即对在职教师培训所需要的支出;定向培训成本,如新进教师见习期间的工资、材料费等;脱产培训成本,也就是让教师脱离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而接受其他培训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四)评聘增值开支。

评聘增值开支是晋升后的师资人力资源相对应职称所应得的定额成本减去未晋升之前的前职称定额成本的值。

(五)遣散开支该部分开支包括业绩,空职,补偿三种成本,倘若员工被解雇,会作为该员工所得去处理,而未解雇之前只是进行资本化,进一步来摊销。

(1)高校当中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反映的仅仅是本学校内部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计量,所以高校一定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

(2)高校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通常采用价值法和成本法,但是因为高校的特殊性,其人力资源预计可以创造出的。价值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计量,因而多采用成本法。

(3)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因为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一些组织资源,它具有易变性、主动性以及适应性,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属性特征,因此需要采用相关非货币性的计量模式加以考核。

三、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对高校的影响。

(一)完善市场化条件下的办学需要。

大部分高等学校依赖于国家拨款支持,在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竞争性越来越明显,高校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愈发必要,该体系也即用来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能够为学校制定正确计划提供依据,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及优化组合,解决分配不公、人浮于事等问题,为学校提高教职工积极性提供依据。

(二)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必然要积极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有效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高校开发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价值管理模式,充分挖掘高水平人才,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三)充分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

高校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组织,只有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有效核算其价值运动,通过核算人才的成本使单位更加珍惜人才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同时,还可以促使高校改变其行政命令型的人事管理,真正把重视人、挖掘人的潜力视为工作的重心。

(一)人力资产。

该资产是可以用来计算高校里面人力资源增多重新获得的基本原值。该资产隶属于资产类的账户。其包括高校以及其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反映该校期末人力资产数量。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科目,属于净资产类账户,核算的是高校里人力资本的原值。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通常在贷方,反映该校期末人力资本的数量。

(三)人力资源费用。

该费用用来计算高校人力资源一些资本性支出,隶属于支出类。其包括日常管理,费用性以及当期进行摊销三类支出。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这一账户根据日常管理费用、保险类支出以及工资等可以设立二级分类账,根据工资奖金、差旅费、办公费、保险金等设立三级分类账。

(四)人力资源成本。

顾名思义该成本是计算高校人力资源支出的一些增减变动状况,诸如选拔招募费以及后续发生的一系列培训、再教育费用等,隶属于资产类。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摊销账户与之冲减,余额表示人力资源成本是否有摊销价值。

(五)人力资源摊销。

人力资源计算的是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数额,是备抵账户。已经摊销部分登记到借方,而贷方登记根据职工服务时限摊销计入费用,并该方常获得期末余额,说明人力资源积累起来的摊销数。总而言之,在各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该基于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五

摘要: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构建会计核算教学体系,让会计专业学生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模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教学效果。

本文在分析《会计模拟实训》《初级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三大课程关联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会计核算教学体系新思路。

一、问题提出。

依据不同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以及记账程序,产生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总的来说,无论是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核算流程上基本一致。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高校会计核算教学贯穿于会计专业学习中。

虽然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会设立《会计模拟实训》《初级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会计核算教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孤立存在,缺乏经济业务上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构建会计核算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整合各课程资源,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产生会计报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核算必须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

会计核算必须对属于会计内容的全部经济业务,顺序地、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不允许遗漏,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对于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而言,会计核算相关教材缺乏衔接性。

各相关教材所采用的案例差异较大,容易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甚至是知识点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理解。

会计核算教学大多采用实训教学模式,尽管能够把握“教学做一体化”的主导思想,但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自主探究的热情。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整合会计核算教学相关资源,编写项目驱动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具体来说,就是糅合《会计模拟实训》《初级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教学课程的内容,对各个项目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保证会计核算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衔接性。

会计核算系列校本教材可以分为四册,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册为《会计核算概述》。

主要介绍模拟企业的概况、企业会计政策与内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程序及要求、会计核算所需资料、模拟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

让学生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明确会计核算实训体系的要求。

第一册所叙述的内容是另外三册的基础,使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性。

第二册为《手工会计模拟》。

主要介绍手工会计模拟实训操作规范,包括建账操作规范、原始凭证操作规范、记账凭证操作规范、会计凭证的归档保管、会计账簿操作规范、对账与结账及会计报表编制规范。

让学生对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各岗位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操作和演练,有利于学生树立会计规范化的概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册为《excel的财务运用模拟》。

主要介绍常见财务单据和统计表、会计记账、进销存管理、往来账务处理、员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月末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相关内容。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excel中的相关函数和操作技巧解决会计部门各岗位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四册为《会计软件模拟》。

主要介绍用友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配合模拟企业的情况讲解用友软件的总账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薪资管理等常用系统模块的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期末结账工作,以及报表系统的操作。

让学生切身体会用友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

会计核算教学内容应具有适时性、实用性,旨在让学生学会处理中小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问题。

以此为目标,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进行剖析,并明确三个问题,即“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教学”。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六

我国的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带动了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

但是在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医院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医院资产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使医院财务的真实情况得到反映。

为此该文主要围绕目前我国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医疗行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其内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院第一,在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可以保证医院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让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对医院的全部固定资产份额了如指掌,可以帮助医院相关负责人利用医院里现有的固定资产份额对医院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

第二,医院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使医院的发展更为稳固,相关人员利用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了解到目前医院的实时情况,例如在哪一方面较为薄弱,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医院可以均衡健康地发展。

2现行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常出现的问题。

2.1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并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会计标准中,出现一些与医院固定资产的现状及管理需求不相符合的地方。

第一,依据我国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医院的固定资产指的主要是在500元价值及以上的设备,或者是价值在800元及以上,同时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形态基本不变的专有资产。

但是随着这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已与目前的医疗状况不相符合,特点是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价值已大为提高,因而如果继续沿用这个标准,将给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诸多不便。

第二,相关的财务标准还作出了以下规定院尽管单位价值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与要求,但是如果耐用时间达到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当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及管理。

在这个规定与标准中袁野大批同类物资冶没有具体的标准,因而给确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不同的医疗在进行野大批同类物资冶确认的时候,标准也存在差异,部分医院有可能把数量十件以的设备确认为大批同类物资,也有的医院可能把数量20件甚至更多数量的设备称为大批同类物资,因此出现了可能在不同医院中,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不相同,使医院无法满足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统一化的要求[1]。

2.2医院并未进行精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摊提。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来分析,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摊销规定了一定的.使用年限。

然而存在一些医疗设备并不能与实际的应用相符合,使得这些医疗设备的应用频率非常低,使用的期限也非常短,然而在进行折旧摊销的时候,参考的使用年限比实际使用年限大很多,导致了实际使用中出现报废或者停用等情况时,并没有在帐面对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折旧摊销。

目前大部分医院选择用平均使用年限法摊销内部的固定资产,在摊销的过程中也不对残值率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部分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医疗设备[3]。

2.3医院对于固定资产引入使用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不完善。

从采购固定资产开始,医院要对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维修维护工作进行一系统的管理,但是就目前我国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来说,管理的过程缺乏系统性,使得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价值缺乏可追溯性,医院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资料并没有起到供参考查阅的作用。

2.4账目存在混乱的情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规模相对较大,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而医院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为医疗机器,部分医疗机器并没有进行定时的检查,相关人员仅仅是完成了盘点的工作,对于一些需要维修与报废的机器并没有在账面上进行记录。

加上检查时并未对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而仅仅对数量进行了清点,一些需要报修甚至报废的设备仍然存在账目上且其实际状态没有得到应有记录。

加之工作人员不主动告知财务人员这些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造成医院固定资产账目混乱,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2.5分类不灵活。

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大部分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分类较少,同时缺乏灵活性,也没有足够的折旧项目。

例如目前每家医院都拥有很多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固定资产,但是关于这些分类并不明确,甚至没有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4]。

3.1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修订。

对于目前我国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确认时,相关标准的僵化问题,必须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的修订,使得标准与我国目前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需求相适应。

第一,必须使医院提高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规定及标准,因为目前医院在固定资产确认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与规定,因而使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因此相关部门与单位必须根据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确定与广大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标准,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确认与医院的现状相适应。

同时不同的医院在进行具体的核算时,除了根据国家的相关会计标准进行固定资产的确定,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与该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与符合的标准的制定,将固定资产在国家确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使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得到有效的加强。

第二,现在我国的相关会计制度的单位价值尽管还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对于耐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记作固定资产管理。

但如上文所述,大批同类物质的确认标准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而使医院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时难免会出现问题。

所以,应加强对大批同类物质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明确标准[5]。

3.2加快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于医院固定资产方面的核算更为严格,要求其更加规范、及时与可靠,这些要求使得医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固定资产变动、登记、库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避免或者减少进行资产的重复购置,医院固定资产资源的调配与利用更为科学合理。

有效地规避了过去医院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的产生,节省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3.3加强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及医疗行业的发,对我国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要求,也就是要求相关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因此医院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求相关的医院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

同时医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明了对自身在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权利。

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自身信息素质跟上时代的发展[6]。

4结语。

在医院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核算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可以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具体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此方面的核算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固定资产的反映有失真实性。

因此,相关部分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不断改进核算方法,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七

高校管理工作是经营高校、促进高校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也应该积极的针对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在我国新型制度管理工作的影响下,高校的管理观念、管理理念也在积极的转变。本文将针对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方法与价值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标准化管理。

在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逐渐细化、管理体系日渐明确、管理内容日渐多样化的当下,积极的开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可以切实有效的展现高校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效率。将高校科研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精细的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吸纳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正规、合理的手段,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核算,并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切实的增强了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率。高校科研会计核算作为一个强效的契机,展现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在管理与探索中,不断的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的获取新型的财务管理知识。促进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发展。

(二)有利于保障高校管理体制的实效性。

高校管理工作的目的与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壮大与发展。可以说高校科研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积极的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与核算,能够促进高校科研会计资金的实际利用效率,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含金量,切实的促进了高校的科技文化发展,增强了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以最低的科研成本、获取最高的科研效益,最大程度上展现了科研资金的实际效率,展现了高校管理工作发挥的实际效用。

(一)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完善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制度,是开展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管理与规范的前提。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层的领导,必须正确的认识到的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积极的采用集中支付手段,将高校中所有科研项目的经费进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针对各个项目的经费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科研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使资金使用以及资金申请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督审查机制。想要杜绝科研经费滥用的情况,高校的财务相关审计部门就必须做好科研经费的监督审查工作。正确的认识到科研经费监督审查工作的实际作用,将监督与审查贯穿到高校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始终。针对科研经费开展事前、事中的层层审查。将审查与监督工作落实到人头,切实的杜绝弄虚作假、滥用公款的现象发生。最后,完善追责机制。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明确职责。项目负责人要对科研经费管理负责,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从项目申报到项目结束,应该积极的配合财务工作人员,针对科研费用使用的真实性进行调查。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审计科研费用的出处进行审计,并针对各个项目进行跟踪。切实的在科研部门当中,设置追责机制,唤醒广大科研教职人员的工作责任新。

(二)强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

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主体便是科研经费,想要保障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必须积极的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在当高校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发展与进步的当下,首先,应该强化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在当前计算技术不断的发展之下,已经将人的手从机器中摆脱出来,积极的开展经济数据共享手段,从被动式科研经费管理,转变到的主动式管理的层面来,保障工作的稳定性。其次。针对高校科研工作购置的资产进行核算,并指派专门人员,必须按照我国资产相关核算规定,针对高校资产进行评估。及时的针对高校言科研产品开展专利,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内容。既要保障高校实体经济的发展,更要确保无形资源的实际效用。

(三)完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

科学、完善、规范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手段,是保障高校科研会计核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完善科研经费收支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合理的制定高校科研会计核算方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科研活动、科研资金、科研人工费用等各个层面进行统筹。将科研经费作为单独的财务管理内容,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其次,编制科学合理的经济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必须科学的结合项目研究的目标、项目研究方案结合市场行情针对各项资金进行详细的统筹。高校财务会计必须及时的与高校科研项目责任人进行沟通,确保每个环节项目的开展,在规定的财务限额中进行,严格的做好预算工作。最后,强化科研经费结余管理。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在科研项目结束之后,办理结账程序。针对项目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具体分配所消耗的资金,进行明确的规划。严格的针对不按照挂管理办法擅自开展科研的项目进行取缔。建立项目结余奖惩机制,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科研项目节约的层面中,节约和使用成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标准化管理,而且能够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展现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方法过程中,应该坚定高校自身改革的态度,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完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的过程中,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切实的展现高校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秋菊.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安静.高校会计核算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新会计制度视角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

[3]王俊峰,秦亮.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补偿研究[j].会计之友,.

[4]胡飞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八

摘要:固定资产是高校科研办学的重要物质保障,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整体不高,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出台,对高校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新高校会计制度。

高等教育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科研技术成果和高素质人才。近几年来,不仅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的资金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科研、办公、后勤等工作的重要物资基础,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1月1日,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固定资产部分做出了较大的修订,这对提高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固定资产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和类别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将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升至1000元并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六大类,同时指出在忽略固定资产残值的条件下,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其次提出将基建账与高校大账平行登记,并定期将基建账信息并入学校的大账中去;因建筑工程而产生的利息,归属于建设期间发生的,归入在建工程成本项目中。新高校会计制度这两个方面的修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基建账并账的修订,使高校的财务账更加全面和真实,并为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改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提供了依据。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

过去实施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并不计提折旧,只对其原值进行核算,并不记录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利用率等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信息始终是以原值反映。这就导致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咋一看学校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很多设备已经老化不能使用,但是会计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信息;再者,过去的高校会计制度并未要求将基建账计入学校的大账中去,基建账仅仅与学校的大账平行,这就造成基建工程的很多信息没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到学校的财务账中去,从而造成高校的会计信息失真。

2.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规划,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高校科研办学的基础就是固定资产,因此学校为了扩张或者提升科研办学的质量和数量,就会大量购置固定资产。但是由于过去历史信息的缺失,对现有固定资产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导致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无法对各院系、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采购计划随意性大,往往出现重复购置。学校各学院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资源独享,造成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没有充分利用预算、计划等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控制。

3.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高校有很多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单位,比如实验室、图书馆、各个学院等等,如何统一这些机构的需求,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这是长期以来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所造成的。首先是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资产购置、核算、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相互脱节,财务只管核算,资产管理部门只管购置和发放,均不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和分布情况,进而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特别是对处置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通过新高校会计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1.抓住机遇,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并提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对固定资产历史账目和实物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由财务处、资产管理部门等共同组成清查小组,按照新制度的相关要求对小组人员进行培训,以部门为单位对各类资产进行清查,掌握其分布及使用情况,整理出固定资产明细清单,并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准备,也为固定资产的购置、转让、报废等提供依据。其次,学校应该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的精神,定期将基建账信息并入学校的大账中去,从而保证财务账的'全面和准确。因此,需要加强基建账目信息的记录和核查,使财务账准确地反映学校的资产和负债。最后,学校应该因地制宜的规范捐赠固定资产的归属权和使用权,以及制定严格的入账程序,保障学校的固定资产统计不留死角,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固定资产。

2.利用全面真实的固定资产信息,严控固定资产购置。

造成高校固定资产不合理购置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固定资产历史信息的缺乏,由于过去的高校会计制度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信息认识不清,不能判断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这就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上述问题可以大大减少。在学校的统一清查之后,学校建立起相应的固定资产动态档案,对于固定资产的总量、分布以及利用率都有合理的统计和估计,这为判断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某些学院的固定资产购置需求在他们学院层面来看是必要的、是急需的,但是从整个学校层面来看也许是不必要的。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可以协调学校的各院系或者部门,将该院系或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或者出售给需要的院系或部门,这样可以在保证固定资产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学校总体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约束不合理的购置行为。

3.利用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少则上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要提升管理水平必须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学校必须通过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情况,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并将该软件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加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使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样既满足了资产管理需要,也保证了固定资产信息的共享和一致性。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根据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人,并根据管理情况进行奖惩。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标签制度,实行一物一卡,卡、标签和实物相符。完善固定资产转移处置制度,出借出租、报废固定资产等必须经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及相关领导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移动,未经同意移动而造成资产流失和去向不明的要追究责任人责任。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发现问题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林惠云.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对高校固定资产方面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1).

2.吴海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控缺陷及对策研究.新经济,2014(14).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九

本文以s高校为例,对民办高校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模拟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核算系统,分析了s高校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s高校是一所中外合作的民办高校,是河南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可以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是首批被中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合格的高校。

s高校作为一所民办院校,与国内

其他

民办高校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

校园

设施,都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但是与国内普通公立学院校相比,则具有很多弱势。首先,不享受国家的财政教育经费,主要运营都要靠学费及外部投资来维持,简单的说就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而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经验,s高校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离职等成本实行会计核算,财务报表也不能系统地反映人力资源现状和使用效益。这导致s高校不能对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有一个透彻明确地把握,浪费了一些有限的教育资源,限制了s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也会影响到s高校在未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决策。因此,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完善s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很有必要。

(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较高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普通公立院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十分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引进方面来看,普通公立院校的教职工拥有国家正规编制,享有国家财政补贴,无论在科研经费、统筹福利还是工资津贴等方面,都拥有巨大的优势,这就加大了民办院校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难度。而且大部分民办院校的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不足以从内部一步一步培养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只能依靠从外部大量直接引进。在s高校中,大部分博士或者教授是由公立院校退休后返聘的,需要对他们提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以及一些额外补助;还有一部分高质量人才是从其他公立院校聘请来进行兼职授课的,也要为他们提供车补,餐补等,这就大大提高了s高校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较高

人才流失是目前所有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以s高校的情况来看,一般对现有人才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培养:不定期在校内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对现有教职员工进行以提高业务素质为目的的在职培训;选取部分员工外派到其他高校或组织进行短期或长期脱岗培训;委派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定期对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考察访问;选拔个别优秀员工到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和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加大了s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损失。

(三)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不准确

现阶段s高校使用的人力资源绩效核算体系,是聘请国内一家

专业

的绩效管理公司设计的,但是由于该公司之前所做的绩效考核体系都是针对一些企业或工厂,导致它所设计出来的体系存在种种弊端。例如,对在职教师设置的考核标准中设置每学年必须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者按比例扣分,满足或超过上限均记满分,且没有对论文质量或研究层次做出明确规定。这样只罚不奖,不重视质量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大部分老师只想办法完成任务,而不会积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这种量表式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没有清晰的反映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也就无法对员工进行恰当的奖励或处罚,直接导致了s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不准确。

(四)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性

现阶段在s高校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在计量方法上面,可以采取的计量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中又可以存在多个计量模式,而具体的计量模式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因此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方法可以让大家来使用。而在核算方面,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等私立院校,我国的民办高校发展起步较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研究尚存在很多漏洞,无法满足实践需要。而且,受到传统会计成本核算观念的影响,高校一般更重视财务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人力成本的核算,仍然不愿意将人力当做一项资本来进行会计核算。最后在会计报告方面,并没有成熟的报告制度可供参考,因此s高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没有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核算。

以下就s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几点解决途径,仅供参考:

(一)降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通常都是决策者,因而投资者的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从目前s高校对于高等人才的引进来看,应当做的就是扩大人力资源的引进途径,在招聘其他民办高校的退休、兼职教职员工的同时,也应适当招聘一些非名牌高校毕业或者没有很高职称的员工,合理安排招聘比例,鼓励在职青年教职员工进行学术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

同学

历不同职称对教职工进行相应的开发,力求建立出一个合理的教职工年龄学历职称层次。这样做初期会导致s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教职员工的发展,也就逐渐降低了s高校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二)减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民办高校想要控制人才流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培养

学习

体制,例如对s高校的在职培训,增加培训后的考核项目,确保培训的效率效果;对进行脱产培训的员工,可以采取先垫付费用,培训期满后根据培训情况及学习成果在对费用予以报销的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教职员工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方法来控制人才流失。s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合同制员工,合同期满随时有可能离开学校,这就导致了教职员工对于s高校缺乏归属感,而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保障,可以提高教职员工的

安全

感,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流失带来的人力资源开成本损耗。

(三)精确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

考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重要手段是绩效考核,这也是核算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s高校应设置更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综合考虑任课教师的学术研究层次,结合其他高校的普遍情况作为依据,表现较差者予以处罚,而表现突出者则应进行奖励或表彰。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体系,无疑可以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以开发出更多工作思路,便于对教职员工的实际价值进行核算,也就可以更加精确的计算学校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是否合理了。

(四)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虽然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实际在高校中的应用则没有一套成熟合理的应用程序。对此,s高校可以借鉴一些国外著名私立院校,如哈佛、剑桥大学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如国内知名的人才管理机构——诺姆四达集团,已经引进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实践。s高校想要突破目前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面的种种困境,有必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系统,借由这种方法来建立一整套措施,明确规定学校及教职员工的权责,做到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从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是带有一定计划经济色彩的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人世界以及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和行政事业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目前正在酝酿、试点、推广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深化“收支两条线”为标志的新一轮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必将引起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我国目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本级财政根据批复的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分月或按项目进度将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到各预算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各个预算单位分散保管,自行使用、支付。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后,意味着财政资金将不再拨付到各预算单位,各预算单位得到的只是一个预算额度,即年度中可以使用的一个财政资金控制数。预算单位自行决定所需购买的物品或服务只有购买权。在实际支付资金时可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但都需得到财政的审批,即财政具有资金的使用权(动用权)。在得到批准后,由代理行具体支付款项到收款人,即代理行(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款额度)拥有款项的支付权。所以,实行财政集中支付方式后,町以做到财政资金三权分立。同时,由于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不仅有财政预算资金,还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设立的采购专户,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于是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财政对资金的控制权将大大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范围也将扩大。预算单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将大大减少。

预算单位从财政获得的预算经费不再是实际的货币资金的流人,因此,收人确认的依据是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提供的转账通知及其他原始凭证在支出方面,如果支出的款项全部由财政资金构成,那么支出的确认并未伴随着资源流出单位而只是假定的价值活动,即转账同样支出确认的依据也要通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或代理行提供的转账通知及货物验收单等有关凭证如果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是大宗库存材料,因非随购随用,不应即时转为支出如果购买的是固定资产,则在列为支出的同时还应确认为固定基金。

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以财政拨款数为基础确认财政预算支出,造成财政总预算支出与预算单位实际支出在时间、金额上不相符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我国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将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支付方式,财政总预算会计确认支出的基础都不再是以拨列支,而是以国库通过代理行的财政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将资金划拨至收款人账户并在预算单位取得商品或劳务时确认支出,并以实际支出数计量这样,财政和预算单位对于同一笔支出的确认时间和金额是一致的,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控制。

我国目前虽然将预算外资金作为财政资金,但还是与预算内资金分开核拨,分开报表。笔者认为我国预算外资金的改革趋势应是:第一,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人预算内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从目前来说,应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完全脱钩,取消按确定的比例留用或按收支结余上缴的管理方法。第二,单位和部门编制预算时,只需要编制基本支出预算、项目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单位和部门需要的经费全部纳人单位和部门预算,不再提出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第三,对于目前各部门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应实行直接缴库方式,收缴分离(票款分离),即由缴款人直接缴人财政专户-对于各部门代收的零星的预算外资金,需要采取集中汇缴,必须于当天或次日将款项缴入财政专户或财政汇缴零余额专户,因此,在新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下,部门和行政单位收缴的预算外资金不会经过行政单位的银行账户,单位使用的预算外资金与其收缴的预算外资金没有任何关系,单位取得的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他们统一由财政部门根据部门预算中的支出需要进行支付。

传统的预算编制是采取收人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编制,称为功能预算。我国从20xx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按部门分类编制预算,预算在部门下义根据部门行使的职能不同安排不同功能的支出。

编制部门预算后,需要对会if核算作出相应调整。过去,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是划归基本建设会计单独核算、单独编制报表。而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将基建资金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纳人统一的核算体系。然而,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0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h,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比如,应该将财政拨人的预算指标分别采用“基本经费收人”、“基建收入”,”项目收人”等科目核算,对于支出可以设置“基本经费支出”、"基建支出”、“项目支出”等科目核算,虽然,在这些总分类科目下应增加明细科目,同时对于基本建设资金只有“基建支出”科目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设置其他科目来反映基本建设的过程。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发牛的与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规定的比例范围内可以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即全年销售(营业)收人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扣除比例不超过销售(营业)收人的全年销售(营业)收人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扣除比例不超过该部分的3%。此政策规定亦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业务招待费(或交际应酬费)的列支扣除标准必须分段计算。计算方法有两种:n)业务招待费支付标准=上级销售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业界已开始接受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所以,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也应采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要对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从各个方面记录和反映政府拥有的各项经济资源,有利于政府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果,并对资产的维护、过剩资产的处置、毁损或陈旧资产的重置作出最佳决策,便于对财政支出实施有效控制;二是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政府(营业)收入净额x上级扣除比例+本级较上级增加的销售收人净额x本级扣除比例;(2)业务招待费列支标准=当级销售(营业)收入净额x当级扣除比例+当级速算增加数。

企业按规定标准开支的、能真实提供有效凭证的业务招待费,在“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科目中核算。涉及到业务招待费的会计核算包括以下几种:

1、支付业务招待费时,借记“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2、期末转人“本年利润”科目时,借记“本年利润”,贷记“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同时,调整“盈余公积”账户,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盈余公积”。最后,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即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则借记“利润分配一一未分配利润”,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k企业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资料。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2、销售(营业)收人净额或业务收人总额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人扣除销售折扣、销售退回等各项支出后的收人额,包括主营业务收人和其他业务收人。一般而言,计提业务招待费的收人可依据“利润表”中经营利润以前的收人额为依据,经营利润以后的投资收益、补贴收人、营业外收人等不应提取业务招待费。

3、销售(营业)收人净额或业务收人总额,不包括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所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因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计提业务招待费或交际应酬费。

由于用款进度的原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3)动支中央预备费安排,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4)为平衡预算需要,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

以上四种个别事项的规定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对以下个别事项作出权责发生制的规范,比如政府的债务、政府采购中形成的采购物品和货款支付相脱节问题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大量收支的确认问题等。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一

事业单位指的是国家资金,所以简单来说,事业单位是用来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国家科教文卫工作的。那么,事业单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其实就是事业单位的一种管理方式,就是指将事业单位的资金集中到一家银行,所有的国家财政支出都由这一家银行管理。这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方式避免了资金分散,有利于资金集中,从而更好地改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核算会计的实施和渗透,对于管理者从财务系统中挖掘相应的决策性数据,提高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事业单位低成本运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业务的普及也有助于促使传统的会计人员业务能力转变,提高他们的决策和市场分析能力。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财政专户。财政专户的收入以及支出都因为具有特殊的权利,这样就会给资金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财政专户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因为财政专户具有管理不规范的特点,这就会使得业务管理出现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展。国家在建设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资金收支行为比较频繁,这就更加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且,国家在对事业单位管理时,采用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并且通过商业银行实现了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所以,事业单位管理还是能够跟上国家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两大学术领域内,它们已经形成一种普遍化的认识。基于当前理论界的现状,其事业单位发展的总体方向依然以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为主,这是由于学术职称的评定、专业学院排名等依然以传统的实证性学术报告发表量为主要依据。由于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从根本上不适宜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以及社会事业单位的管理保密性,致使管理核算会计的研究历程举步维艰。而在实务界却截然相反,由于财会人员平时忙于各种数据任务的稽查、核算,加之他们多是财会科班出生,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为会计信息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

3.1资金和高程度成本消耗的清算。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资金清算是其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会计核算能力的问题,或者是资金收支记录不科学等很多问题,都会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资金清算方面存在问题。而且,资金清算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国家财政职能的正常运行,从而阻碍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运行,当然,也会使得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受到终止,这样就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虽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是以“事业单位增至”为工作要求,同时也是利用专业手段放大股东利润空间,正因如此会担任事业单位成本中心的财务部门。即使大部分事业单位都使用会计电算化,可是一些日常工作依旧耗费相关会计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会计核算人员的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隐性方面,一个是显性方面。那些核算工作会计人员的工资薪酬以及相应的办公经费也就是所谓的显性成本,而隐性成本就是核算工作中有的会计工作人员甚至都无法核实好基本的业务部门数据,其实这个现象在各大事业单位中早已习以为常。

3.2只注重工作结果而忽略系统网络的安全。

国内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以会计核算为主要工作内容,对报表制作加以重视,其中事后结果的分析与反映更为主要,但是却忽略了财务管理的事前情况掌握、事中严控局势、事后责任剖析的重要性。这种缺乏及时性和执行力的弱项在初期可以采用财务软件以适应以财务统算为重点的开发,但目前距管理会计子系统的预估和分析还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事业单位经济行为和利润预估,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功能。

与此同时由于系统网络缺乏安全性,这就会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因为事业单位资金是国家用来投资设施建设,所以就需要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很多人都会到这一网站进行浏览,这样就会由于浏览过多使网站网络信息安全性受到破坏。当然,也会因为我国的系统网络发展存在问题而影响了国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发展,从而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带来阻碍,这也会制约我国事业单位制度的建设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3.3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监督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资金的管理。监督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向,也可以为事业单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做出详细的账单。如果监督管理不科学,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向得不到保障,也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资金很有可能用得不合理。那么就会使得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没法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样一来,就会由于事业单位资金利用不合理而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单位的保险监管是避免事业单位的财务损失及提供风险掌控的重要管理机制,其中就包括了本文提到的内部管理掌控,并且将其按照监管力度划分为专项及日常监督。

内部管理掌控体系的存在要担负对事业单位内部管控和实际进程的监督,以保证事业单位在正常轨道运行的基础上提高产值效益。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管理意识上本身就有所欠缺,尤其在监管体系的设定上较为忽视,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定专项监控管理,内部监管也需要依靠财务人员兼顾,所以常常因为财会人员的专业限制及能力范围而造成日常管理仅能保持在形式上的一致,无法深入到更深的事业单位核心部分。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区别于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很难与业务实现一体化,而会计的核算管理工作通过对财务和管理信息的提供及其分析和解释,为内部管理提供完善的建议和规划方案,有利于建立与各部门的合作关系。会计的核算会以事业单位全局服务的核心为工作重点,并且兼顾行政管理和产业化进程,并且要擅长全局考虑问题,有协调相关部门的能力,同时兼顾项目责任预算和会计核算组织,要在保证整体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各关节的掌控,实现长远发展需要更完善的机制和管理策略才能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对于事业单位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建立事业单位单一账户是现在事业单位管理发展的目标,这样可以将国家的资金集中到一家银行,减少资金分散,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这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管理模式可以克服多元化资金管理带来的不便,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国家经济职能。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可以实现资金记录全面,资金收支科学的目标,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5.1理性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并合理管理资金。

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将经济决策作为核心考虑的要素,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化核算管理会计的价值。首先要以具有准确客观权威的评估资料为基础,其中需要包括销售、效益及资金渠道的预测。掌控资金状况是事业单位运作的基本保障,如果该环节出现断裂会导致事业单位经营的严重事故,甚至需要面对财务链紧张的风险。

要想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进展,那就必须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首先,需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能够对事业单位资金流向做出详细的说明,并且罗列出清单。其次,还需要对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资金能够用到该用的地方。同时,这也需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投身工作,减少工作失误,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施培训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工作的专业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同时还可以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5.2完善网络系统。

当然,完善网络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要重视网络系统的建设,并且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国家要对网络系统进行技术完善,并且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要保证浏览相关网站的人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最新动态。其次,国家一定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机密不被hacker窃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保障事业单位信息不会遭到hacker的破坏,与此同时阻挡了网络瘫痪局面的发生。所以,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5.3实施有效监管。

有效监管对于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管制度是保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科学合理的基础条件。首先,国家一定要加强监管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当然,监管制度的建立需要监管人员的参与,所以,国家不仅可以任命专门的监管人员,同时还可以接受广大群众的意见。实施财政支出透明化,让每个人都有权知道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向,并且一起来监督事业单位资金的用处。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可以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还可以保证人们的参与,从而体现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人民利益为主的道理。

5.4事业单位形成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财务人员在会计管理和核算职能下的顺利转型并不单单是财务人员自己的事,事业单位高管的重视、内部规划的建设以及事业单位推崇的职业道德、事业单位文化等大环境都会对转型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很少有事业单位具有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财务人员会计职能下的转型。

事业单位是管理国家资金的仓库,这代表着国家发展的力量。事业单位资金一本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的管理,并且不断促进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能够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打造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模式。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二

新准则中指出,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了获取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它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但准则不涉及对于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的规范。

从以上薪酬包括的范围可以看出,职工薪酬最基本的内容是工资和福利费。这里工资包括了一切构成工资总额的部分,如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职工福利费一般都是用于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的,对于非独立法人和非对外营业性的职工医院、浴室、食堂餐饮等均可在福利费中列支。五险一金以前被认为是职工福利,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薪酬范围。

职工薪酬还包含了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用等,这是因为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的后续教育提供条件。对于退休职工而言,企业支付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是其获得退休职工提供的在职期间服务的一种代价;另一方面,企业与职工协议停止其服务但并未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也要按期支付停止服务日至法定退休日这一期间的职工工资、福利并为其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新准则还明确规定,非货币性福利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非货币性福利通常是指企业提供职工的实物福利、服务性福利、优惠性福利及有偿休假性福利等。在原来的制度及相关规范中并没有将这一部分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被称为职工的隐性收入,企业在对这一部分福利费用的会计处理中也较为随意,给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稽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我国企业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一直是企业较大的费用开支,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造成了企业成本费用信息的混乱。因此,为了使非货币性福利的列支更加规范,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以规范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

此外,新准则参照国际惯例引入辞退福利部分内容。辞退福利是指对职工还没有到退休的时候,企业提前与其终止了劳务合同,相当于辞退了该员工而给他一笔作为补偿的资金,或者为了鼓励员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

可以看出,新准则更注重对于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方式的规范,而对于辞退福利、养老金成本等长期职工薪酬福利的规范则显得较为原则,当然这也是与我国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历史变革和会计发展的现状相符合的。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企业应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但解除劳动关系补偿(下称“辞退福利”)除外。

1、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比如,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应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

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以后一年以上到期的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应付职工薪酬折现后的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应付职工薪酬金额与其折现后金额相差不大的,也可按照未折现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2、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企业计提职工薪酬,税收允许扣除的职工薪酬标准与企业预计金额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处理。

对于报告期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职工薪酬,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企业期末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1、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2、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3、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4、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

5、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6、其他职工薪酬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xx、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xx、人民出版社,20xx。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强,使医药连锁公司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对医药连锁公司来说,加强公司的成本管理并创新会计核算模式,对公司壮大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药连锁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有利于医药连锁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医药的成本,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水平。

关键词:医药产业;医药连锁公司;成本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医药行业也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对医药连锁公司而言,公司医药的销售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医药连锁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而从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模式的层面上来说,加强成本控制,特别是控制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公司利润。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物流成本加大。

从医药连锁公司的角度来说,医药的商品种类多种多样,且数量巨大,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再加上医药连锁企业,发展规模较大,有较多的分店。分店的数目众多且都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会加大成本的支出,特别是在医药运送的物流成本上。一旦企业缺乏一个合理的物流配送机制,就会增加物流成本。此外,医药连锁企业的店分散过快也会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

2.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没有真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好方法。而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在成本管理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较小,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会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从医药行业的整体来看,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较为落后,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对医药价格变化方面,不够灵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从实际来看,医药连锁企业真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管理中的较少,许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成本法维持成本管理,大大降低公司的竞争力。

3.医药连锁公司成本管理中的人才素质较低。

人员的素质对医药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核算水平的高低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当前,在医药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缺乏专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成本管理的人才素质不高,会影响其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性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容易使相关的`成本管理数据失真,就不能够及时反映医药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加强医药的成本控制,影响医药连锁企业的利润。

4.预算管理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医药连锁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总部与各个门店之间的成本费用支出并没有实现严格地预算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经营指标列入到预算控制中。而从实际来看,预算管理不够全面,容易使总部对各个分店的成本费用支出的考核出现漏洞,难以全面控制超出范围或超出额度的成本费用,实现逐层的审批程序。

随着医药市场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医药产业的发展中,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上看,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从研究医药连锁企业来看,许多企业还是实行按照售价来核算的方式,也就是将公司库存商品的毛利放在“商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中统一核算,在月末的时候一次性计算出已经销售商品与库存商品之间的综合平均的毛利。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会计核算,虽然核算简便,能提高核算的效率,但却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加大公司审计的风险。如在医药连锁企业库存商品的时候,容易出现虚报数字的现象,利用调整医药的商品售价来弥补总额;而在出现商品数量盈余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隐瞒不报,乘机侵占公司财产。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不利于提高医药连锁公司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

医药的品种种类多、数量大,而且药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商品的批号和有效期都有极高的要求。故医药连锁企业在毛利核算时,就不能简单按照单品销售获得的毛利之和计算,而是需要通过销售药品而获得的综合差价率,通过结转相应的医药成本得到。但综合差价率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通过进销差价与进货售价之间的金额之比的加权平均数来获得,极易受商品当期需要进货药品的影响,变化极大。因此,其无法真实反映出绩效差价率和公司的毛利,也就难以反映医药连锁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

三、医药连锁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与创新会计核算模式的建议。

1.提高医药连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药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会计核算的水平,就需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并且强化公司的预算管理。首先,医药连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管理需求,建立健全责任会计体系。将公司的各类经济责任指标与财务指标详细地分解到各个员工身上,明确各个员工之间的工作范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形成一个量化、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的规范性。其次,要强化医药连锁企业的预算管理。在医药成本费用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强成本费用控制,药品从供应商经过连锁企业到最后流向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中都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并且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药品的采购管理时,要事先做好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公司的药品采购任务,从而有效控制采购的成本,降低医药连锁公司的成本支出,提高竞争力。

2.企业的商品按进价核算。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现有财务、业务的信息系统软件,所有商品按进价核算,也就是企业所有库存商品均按进价入账,采用个别计价法结转成本,即销售时每个商品均按其成本跟踪结转,毛利从每一商品售价与其结转的成本差额中体现,从而克服按售价核算时因综合差价率的计算,而模糊同一商品因每批次进货价格不同而产生的毛利,或因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而无法真实反映经营成果这一现状。

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在采用总部—分店的组织模式上,其会计核算模式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分店的所有账目需要统一到总部的账目中,分店是报账的单位,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用相应的甚至辅助的账目来提高核算质量,并且要定期与总部的会计核算部门开展对账工作。分店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等都全部归属于总部的会计核算范围中,采用统一核算的方式。

4.总部—区域总部—分店的会计核算模式。

医药企业在采用总部—区域总部—分店的管理模式时,会计核算的模式与总部—分店的模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分店的账目需要全部交给区域总部核算,同时门店也充当一个报账单位的身份,需要建立相应的辅助账目,也需要定期与区域总部之间对账。而医药连锁企业的总部则需要在每一年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合并区域总部的会计报表与总部报表,从而编制出综合的会计报表,如实反映医药连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四、结语。

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与市场经营的复杂化,医药连锁企业要壮大自身实力与提高市场份额,就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从而有效加强成本管理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作者:钱王芳单位:绍兴震元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有关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也出现了巨大改革。我国于20xx年正式颁布实施的《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便对当前我国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说明。这也促进了我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业务的发展进步,改变了之前土地储备金核算方法众说纷纭,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存在的口径不一的问题。但是,如何有效落实《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从实务方面对于土地储备金会计核算方方面面内容进行规范成为土地储备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熟悉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的同时,了解现存制度中存在的缺失与问题,为我国未来土地储备资金方面的会计核算改革提出意见与建议。

(一)当前土地储备机构对土地储备资金进行会计核算时信息统一性较低。

随着20xx年正式颁布实施的《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进行土地储备金管理方面的决心,也可以发现我国为了规范土地储备金管理下的巨大力气。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于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仍然存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用的情况,因此必然使得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在进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时信息统一性较低的问题存在。而信息统一性较低主要是通过各种会计核算科目反映出来。首先,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收入支出核算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存在,给统一口径进行土地储备金管理带来了难度。财政部门对于土地储备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管理,而在《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中,对于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出让收入该如何纳入管理进行了回避。这必然导致不同口径的计算过程中带来巨大的会计差异。割裂性的会计核算方式也使得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有关土地出让收入的计量存在巨大差异,难以在同一参考体系中进行比较和核算,为国家整体宏观调控带来了一定难度与风险。也没有办法满足国家对土地进行监控管理的基本需求。例如,某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土地出让金收入处理时该地财政部门采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处理时遵循的'会计假设不同,造成信息最终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进行信息共享,也给该地财政部门了解一手信息带来一定难度。

(二)当前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难以对土地储备的所有活动进行反映。

国家出台《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的目的是对我国土地储备项目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把握我国土地储备状况。但是,当前由于《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存在的问题,导致土地储备资金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难以对土地储备的所有活动进行综合反映。首先,根据这一会计核算办法中的规定,在进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会计核算时,土地储备机构既不需要对土地出让收入进行会计核算,也不需要对由此产生的应收土地出让款进行会计核算,而只是通过最后将土地出让金上交国库时通过财政预算的会计核算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土地储备机构在进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时并没有办法全面有效反映土地储备的供求阶段,而只是简单反映土地储备在进行土地采购和开发及最终交付使用的会计核算。这使得虽然《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对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和要求,但是却对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带来了一定约束,使得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信息难以全面铺开使用,缺乏可用度。

当前虽然我国出台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但是由于我国本身在进行土地储备时存在一些客观难题,造成我国土地储备机构难以全面有效执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这给我国全面把控土地储备资金带来了一些困扰。首先,我国部分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土地储备资金收入的利息难以有效分摊。这主要是于会计核算办法中对于利息收入的分摊规定不够全面造成的,造成不同的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利息分摊手段各不相同。除此之外,对于土地储备机构而言,其自身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和其自身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因此虽然《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体现了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土地储备资金管理的基本会计信息要求,但是却没有办法与土地储备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必然给土地储备机构的日常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得土地储备机构进行会计核算时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最终造成难以全面有效执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的局面。

(一)完善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扩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范围。

当前,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虽然已经对于土地储备机构的会计核算项目进行了一定限制和规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而这些不足和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范围较小,难以全面进行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因此需要完善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逐步扩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的范围。这就需要将当期未纳入核算范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支出纳入会计核算中,这样就可以防止因为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支出纳入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中,造成土地储备过程中采购土地、开发土地和最终销售交付土地出现分离,难以完整反映每一土地储备项目的基本会计信息状况发展。这样也便于我国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交换,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必然会促使土地储备资金的信息可靠性上升,使得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有关土地出让收入的计量过程中原先存在的差异得以消除,降低了之前国家通过土地储备进行宏观调控带来的风险和难度,也使得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更好地对于土地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控制。

(二)通过明确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利息扣除及税费扣除的方法,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当前,由于我国颁布实施的《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中只对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资金收入利息分摊进行了简单介绍,而未进行详细说明,造成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利息处理时仍然存在巨大差异,而税费扣除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想要全面提高土地储备机构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一定需要明确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利息扣除和税费扣除的方法,最终达到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首先,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发生的为了收购储备土地的贷款利息支出应通过分摊方式计入储备土地的成本项目中,不可直接在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当期费用扣除。同时,对于利息支出的分摊时点也需要进行有关明确,其分摊时点应为土地购入直至土地开采结束交付供出。其次,对于某一土地储备机构存在多个通过外部贷款融资方式取得的土地储备项目后分多次将土地交付的情况,应先将已经交付的土地应承担的利息和后交付的土地应承担的利息进行相应比例的配比分摊,减少相同地段相同面积土地因交付时间短期不同而造成的巨大成本差异。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扣除的税费进行明确规定,既可以减小机构的纳税风险,也可以使得机构进行会计项目扣除时有规则可循。

(三)提高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部门的核算能力,有效执行《核算办法》。

虽然《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仍然存在着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目前为止这一会计核算办法仍然指引着我国土地储备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核算管理。因此,有必要提高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部门的会计核算能力,有效执行当前的《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首先,土地储备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核算机制,严格执行《核算办法》,其次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出现的难以判断如何处理的会计核算项目可以通过请示上级主管部门的方式探讨处理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来对土地储备机构存在问题进行了解,降低土地储备机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储备资金的管理也需要更多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实现政府相关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储备信息方面的共享,提供更加可靠的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信息是土地储备机构的发展目标和前进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完善土地储备机构的会计核算过程,还需要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五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效果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若是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将很难在市场立足。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成本控制。由此可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不仅是为了控制成本,也是为了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常见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普及,成本会计核算作为与现代企业制度配套的体系,发展却比较迟缓。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成本会计核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企业各部门、员工的共同参与。然而,当前一些企业内部分工、协调存在严重的问题,成本会计核算难以顺利进行,无法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其二,会计环境不佳。成本会计核算的进行,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而当前企业各部门职能交叉、核算项目混乱,成本会计核算环境不佳,成本会计核算质量难以保证。其三,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落后。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范畴狭窄,难以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会计核算方法落后,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一些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缺乏有效地内部监督机制,难以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完成成本核算工作。个别部门核算流程不细致、纰漏很多,会计信息不完整、可靠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的质量。

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成本会计核算的宏观、微观环境变化较大,一些企业仍旧沿用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对现代化的成本会计核算理念了解不深,在成本核算、控制过程中,以“节约”为唯一标准,对减少支出过分看重,忽视成本管理效益,导致了一系列的成本核算问题,诸如核算效率不高、成本信息错误等。

4.专业会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企业的会计人才聘用不规范,未进行从业资质审核;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对成本管理认识不深刻,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较为落后,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如上所述,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为解决如上问题,应采取如猶设对策:

1.转变企业成本管理观念。

成本管理也是一门科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本控制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变化。为此,企业应该更新成本管理理念,及时汲取成本管理经验,提高成本控制效果。国外在成本管理上走得更远,企业可以借鉴、吸收其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成本会计管理经验、成本管理流程、成本核算体系等,为己所用,确保成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为了更好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完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成本会计核算机制,建立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权责,落实生产责任制。为更为有效地进行成本核算,应该进行成本核算分工,设置系统的项目安排体系,优先处理核心项目,提高成本核算效能。

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完善外部监管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效果的监督、审查,并鼓励社会大众发挥监督作用,针对企业出现的成本管理、核算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其二,完善内部监督体系。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监督体系建设,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优化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培养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降低生产成本。

4.优化配置成本核算人员。

人员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设成本会计核算体系,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会计核算队伍。队伍应该包括如下几类人员:其一,财务人员。企业应选聘在成本管理上有丰富经验的财务人员,其不但要了解企业生产情境,拥有生产车间实习的经验,还需要了解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人员等系统常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发现、解决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其二,统计核算人员。企业应该聘请具有财务知识、统计知识、成本管理知识,且熟悉生产环节、生产工艺的统计人员,植根生产环节,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及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成本核算主管。其三,表单记录人员。企业要聘请拥有统计知识、成本管理知识,且耐心细致的人员完成这项工作。

三、总结。

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加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经营决策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企业成本核算的发展。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六

(一)数据集中处理。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由数据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的模式。其做法是建设全国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将所有账户集中摆放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按既定的标准和流程处理账务,通过一系列交易、计算过程,将账务直接记载于目的账户,账务数据全面存储于会计档案数据库。人民银行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按各自核算业务条线,把分散于全国300多个分支机构核算部门的数据集中起来,突破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地域限制,形成核算业务纵向全国集中,改变了长期以来数据层层上报,报表层层汇总的格局,核算数据可实时查询,日终可下载会计报表,为实现数据发掘、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处理,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模式深层次的变革,既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随之发生重大转变。

(二)流程科学高效。通过核算业务流程再造,减少核算层次,缩短管理路径,做到业务管理扁平化,劳动组合优化灵活,业务处理简便快捷,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是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分离。尽可能简化前台柜面业务受理操作,将逻辑复杂、环节繁多及高风险业务处理剥离至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如依托acs的营业会计核算,前台网点最低只需配置2人,负责完成柜面业务审核和影像扫描,业务处理中心负责全国20xx多个网点的后台处理,根据前台上传的影像信息完成要素录入并进行账务处理。二是减少核算层级。形成总行—分支机构两级核算模式,总行业务处理中心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与支付系统一点连接,集中处理支付往来业务并统一进行资金清算,各分支机构核算主体以间接参与者身份通过业务处理中心办理系统外资金往来业务,核算主体间资金划转通过系统内业务转账即可完成,核算资金清算和汇划效率显著提高。如依托tcbs国库会计核算,通过减少核算层级,可改变传统模式下预算收入批量处理、层层报解、逐级上划的做法,实现财政收入直达入库。

(三)风险过程控制。风险管理与业务处理同步,会计核算监督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现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各个环节与核算流程紧密结合。一是前移监督关口。如acs的监督功能,分析核算业务不同特点及风险等级,事先设置各种业务参数,对核算主体及不同层次操作员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要求,对特定类型的差错提供事前预警机制,一旦出现错误,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从源头上对风险实施刚性控制。二是加强事中监控。在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将风险管理规则嵌入,对重要环节、重点业务和特殊时点等实时监督。如acs,对超过一定金额的汇划业务,系统参数、账务参数调整等实行与账务处理同步的实时监督;如tcbs,对支出、退库等资金汇划业务,在操作员录入、复核外增加了第三人重要要素审核操作。三是完善事后监督。与acs同步开发的事后监督子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实施分类监督和重点监督,对重点科目、重要事项逐笔事后监督,对资金风险较小的一般业务按比例随机抽取监督,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同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向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部门评估核算风险,分析风险成因,进一步提高风险决策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四)信息资源共享。会计核算蕴藏着丰富的.会计数据和核算基础信息,通过采集、加工、分析、存储信息资源,可为制定货币政策、加强会计管理、强化国库监管等提供依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网络系统,实现核算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一是人民银行内部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对海量的核算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将业务信息升级为管理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信息获取滞后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终端设置和权限控制,服务各级货币政策部门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了解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等要求,满足业务管理部门业务审批、监督、非现场检查、电子档案查阅等需求,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效率和水平。二是为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如acs,利用集中的数据资源优势,可支持商业银行多种清算模式、集中对账需求和全面的流动性查询和管理要求,同时,还可支持商业银行自由选择报表,通过柜面报送或电子在线报送等方式,有效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如tcbs,通过财政、税务、国库和商业银行等部门的联网,实现预算资金收支电子化和数据信息部门间共享,进而方便纳税人多途径缴纳税款,提高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水平。

(一)促进会计核算由横向分散向横纵集中迈进。当前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为纵向集中与横向分散相结合,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会计核算纵向全国数据集中,横向核算却相互独立、互不关联,存在核算管理效率低、操作人员兼岗难度大和系统间信息整合不便等问题。打破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会计核算条线屏障,促进会计核算横纵集中是必然趋势。一是建设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综合业务系统。acs在实现人民银行营业会计核算数据全国集中的基础上,为人民银行其他相关核算业务系统的接入提供支持,通过逐步完成与tcbs、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连接,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为核心,国库、货币金银等会计核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综合业务系统。二是实现会计核算数据集中。依托会计核算综合业务系统,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部门会计核算数据可全面集中和汇总,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汇总、统计、分析等手段,进一步发掘数据价值,满足各相关部门对核算数据信息多维度、多层次的查询和使用需求,为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防范支付清算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二)促进会计核算前后台进一步分离。目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acs实现了较为完全的前后台分离,国库和货币金银会计核算还保留传统的前台受理、录入账务信息的模式。金融后台业务与银行核心业务相对分离,是当前主流银行的通行做法。将核算职能最大限度地从前台剥离,简化前台操作,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一是整合会计核算职责。将现行分支机构横向分散在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会计核算职责整合至营业部门,由营业部门负责受理准备金存款、缴存财政存款、汇兑、再贴现、再贷款和现金存取等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收入缴库、库款支拨、收入退库、国债兑付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以及处理发行基金调拨、投放、回笼等货币发行会计核算业务。二是推进前后台分离。营业部门承担前台业务受理职责,审核凭证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后扫描上传凭证影像,或对金融机构、财税部门发送的电子报表、入库流水等进行确认后上传电子信息。业务处理中心负责要素录入、账务处理、业务监督等,在后台重复性和劳动密集型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借鉴制造业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并发性作业处理,构建工业化、集约化的大后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成本。同时,可将后台业务处理流程中的付款人账号户名、摘要等非核心的标准化录入要素实行外包,将核算人员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三是合理确定前后台分离标准,对现有业务进行梳理,把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及对业务能力要求较高、难以把握的业务分离至业务处理中心,尽量简化流程,逐步形成集中化、清晰化、规范化的业务处理格局。

(三)促进会计核算流程不断优化。现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流程仍存在优化空间,可进一步对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会计核算流程进行梳理,以提高核算效率,降低资金风险。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金融机构和财政、税务等征收机关,目前各金融机构会计数据已实现大集中,客观上为人民银行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创造了条件。一是推进金融机构网上办理业务。金融机构可建立与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连接的前置系统,借鉴网上银行的做法,将需通过人民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以凭证影像、电子数据等形式进行网络传送,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人民银行柜面压力。二是促进国库业务电子化。加强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快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的推广进度和范围,尤其是要积极促进海关税收电子缴库;同时,将财政部门的各种补贴资金、社保基金“五险”收支及退库、更正等业务纳入横向联网系统,丰富联网业务种类,扩大国库服务范围和联网业务量,提升国库核算服务水平。三是改革核算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民银行具体核算业务流程,重新分析定位各类核算业务,以实现安全性和效益性兼顾的最佳效果,如财政存款缴存模式,现行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存在分散考核、分散缴存等问题,将财政存款集中至法人机构统一缴存,由法人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负责日常考核,减少缴存业务办理机构;同时延长缴存期间,变按旬缴存为按月缴存,可以上月日均余额为缴存标准,降低缴存业务办理频度。

(四)促进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变。随着会计环境的日益变化,会计核算职能的重心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核算型会计已无法满足现代中央银行管理的需要,推动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发展是会计核算的根本变革。一是会计核算职能转型。会计核算应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向决策参谋转变,提高会计核算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合理利用资源,及时制定政策,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二是会计核算管理转型。目前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已实现电子化,会计核算数据高度集中,但在数据集中的同时,也相应集中了风险,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工作将产生深刻影响。由此会计核算管理职能随之进行转换和拓展,会计核算管理重心转变为会计制度制定、会计信息管理和会计风险防范等工作。三是会计核算人员转型。会计核算职能转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调整工作角色,从事后确认与计量走向事前预测与计划,实现从后知后觉向先知先觉的转变,发挥好决策参谋的作用。同时,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知识储备,加快调整知识结构,全面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理论与实践知识,持续提高分析与研判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七

现如今我国有关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处理的制度准则很多,如:《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等等。虽然这些制度中涉及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科目账户、方法流程,但是这些相关房地产会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执行标准。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两项业务,与其他行业的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引用其他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对其会计要素反应和核算的准确性不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也影响了房地产企业之间会计信息、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准确性。

对于房地产行业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效果较为可观,其预期销售前景良好,现金流量状况俱佳,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会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所产生经营利润较小,甚至出现负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其生产投入的资金额度大、周期长,相关的一笔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对会计报表往往会产生大幅度的波动影响。另外,验收已出售的房屋,将其预收款项确认销售收入时,其会计处理所得出的净利润指标与真实的经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明确体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业绩。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受到施工质量等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赔偿损失风险,还容易受到国家相关房价等政策方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企业业绩不同单一依靠收益评价指标来反应。

合理选用会计准则,完善会计科目,规范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的流程和方法,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比如说,对于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数少于100人的房地产企业应当严格参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对于股份有效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则遵循《企业会计制度》;而已经上市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应当执行新准则所规定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科目,在引入“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开发产品”“出租开发产品”“周转房”等房地产业务处理中常用的账户科目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增设会计科目,进而提高会计处理的有效性、实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电算化逐渐运用到了会计核算领域中。由于其项目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处理工作相较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工作任务量大、复杂性高、容易发生差错出现问题。会计信息化体系不仅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加快会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落实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引入信息化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完善信息化处理的流程和体系。建立信息化会计核算制度,需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业务人员专业技能、会计处理能力的,加强其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房地产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030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