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汇总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1:52:09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汇总23篇)
时间:2023-11-22 11:52:09     小编:笔尘

社会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权利义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总结作为一种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文体,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吧。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一

摘要:小学德育的本质及其在新形势下的新走向,让我们反思传统小学德育模式的不足。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中作用和有效性,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努力方向。从情感德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对于加强小学德育的到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

美国学者诺尔特曾有过这样的名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由此也可以看出,外界的情感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应该倾注其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带动德育的施行和发展,使小学德育更加有效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小学德育施行的现状和误区。

小学德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德育领导班子,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包括了德育处、工会、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中,包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质上的品德教育,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对德育认识的狭隘,造成德育工作方法单一,这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仅通过每周一至两节的思想品德课来进行;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或互相的责任推诿,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变成了某一方的责任,这种缺乏学校和家庭整合的德育培养,必定是不完整的;并且,在小学德育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就随意对学生进行处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简言之,就是在德育中对学生提出了太多的规则和要求,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的情感这一方面。面对德育施行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从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要真正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关键。

二、学校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走向决定了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发展。德育以道德价值的引导为核心,教师在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道德价值引导过程中,极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而这一情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德育中应倾注自己积极的情感,表现向善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学生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使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随着变化。小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是,小学德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德育也更应该注重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从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在德育发展的这一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积极的感情,才能对儿童的现实发展需要更加了解,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幸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潜藏的情感危机亟待解决。再如,随着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在家庭教育、情感关爱等方面严重缺位。当前小学生群体中,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袭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必然使小学德育失位,效果欠佳。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努力方向。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情感,就是要“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在德育中有很大的作用,“情感是德育中关心人、了解人和凝聚人的有效武器”,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学校的德育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良好地氛围中使学生的品德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其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如友谊观念、公正观念等,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此时教师给予良好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就能密切道德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不断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中更多的是通过规则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规则固然重要,但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会发现小学生对规则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也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而由此进行的`德育显然是失败的。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初步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他们学习怎样在进行道德判断、推理的时候采取比较中立、客观的立场而‘非个人’的立场,尽可能考虑到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

四、如何培养积极的教师情感。

教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就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也深感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耐心渐渐减低。面对这一状况,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包括了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品质,遵守行业道德,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等。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既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又包括了一般知识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形成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信服。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教师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在当前新形势下促使小学德育到位,增加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情感教育呼唤有情感素质的教师,”朱小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呼吁,教师情感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氛围。

2.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很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专业性”,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朱小蔓指出:“教师有无情感-人格资质与技能,是否形成情感交往关系或‘情感场’,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或改组等,不仅是判断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情感对教师和学生成长均具有重要价值。进行教师职前培养,明确教师职责,对教师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教师还要进行职后的培训,提供教师心理辅导,注重教师心理的变化,并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积极的教师情感的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这必须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教师间广泛的交流,以及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3.

[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秋良.情感是德育的关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

[4]刘胡权.寻找提升教师情感素质的有效路径[n].中国教育报,,9,19,第007版.

[5]徐志刚.教师情感的德育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9,2.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二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去研究,以便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

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情感感染法。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而学生的思想活动很多是产生和反映在各项身体练习中。因此,应很好地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做到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三

如果说人生就像一艘航行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的船,那么品德就是这艘船的罗盘。把握罗盘,不管风浪怎样肆虐,人生都不会迷失方向。因此,如果能预先设定一个思想品德教育蓝图,并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每个公民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能确定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致方向。

全面发展的人生教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几个方面。长期以来,智育是小学教育着力发展的方面,甚至严重侵占了其他几方面教育的领域,每门学科都以学生在测试中能否掌握好该门学科的知识点或者操作方法技巧为评价标准;作为主要以体育教育为重点的小学体育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体能、技能的发展;作为主要以美育教育为重点的小学美术教学,侧重培养学生构图绘画的技巧。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都忽视了对作为培养对象的人――小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关注,而德育教育正是为了弥补这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而发挥其作用的。然而,正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及其无法用精确的量来衡量或者用即时见效的物质手段来操作等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企图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现今的思品课几乎变为枯燥的道德说教课和对僵死的道德规范条文的简单识记。同时,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有效的德育教育应该渗透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当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之所以能产生德育教育作用,是因为美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反映现实,而且还会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体验和感受。这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形式,不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一种观念、一种道德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也不是披在某种道德观念上的一件外衣。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认识是与世界观分不开的。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德的外化形象。唤起一个人的美感,也往往唤起了他的道德觉悟。

美术创作过程及作品中美感与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这个特点,为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1.塑造“美”的教师人格,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所起的榜样作用极其重要。因此,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就应该首先从自身的品德修养入手,修身养性,让自己的人格品德魅力散发出美的气息,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品德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注意语言感情的运用。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性话语的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的互补性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的艺术,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趣中”学习美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为前提,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

3.在对“美”的欣赏中,得到“德”的升华。

美术这一学科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挖掘教材隐含的思想性,努力寓思想美、艺术美于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艺术形式之中,使欣赏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小学美术教材大多选择的是中外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多是品德高尚、高风亮节之士,他们的人品才学为后人敬仰,是后辈人的楷模。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引入名家的生平事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具体讲解某个方面,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同时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4.用“情”与“行”感化学生的心灵。

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就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讲一些画家勤奋学习、热爱祖国、献身艺术的故事,使学生得到教育。有些创作画或手工制作,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合作完成,并进行比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美术课有绘画课、手工课、欣赏课等多种教学类型。在新编教材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手工课占了很大的比例。手工课一般需要很多的材料,这就涉及如何教育学生珍惜材料的节俭教育等问题。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花钱如流水。在学习手工制作时,往往购买很多材料,制作时又不懂得节约,低年级学生浪费现象尤为严重。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在班上树立勤俭节约的好榜样,指导他们合作购买材料,怎样使用材料可以尽量避免浪费,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今天美好的学习生活。

美术的特征是艺术形象,它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具体、有情趣、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生动、形象、有趣味、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的特点。在美术课中加强德育,应当成为每个美术教师的共识。德育在美术教学中无处不存在。只要教师们都去做有心人,德育之花将会愈开愈美丽。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四

新课改对中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以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美术素养为目标,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同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国学教育、中国传统美学得到大力弘扬、大行其道。中国传统艺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因此,针对学生时期,可塑性强、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头脑活跃的特点,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学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融入中学美术教育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学美术教学的教材分析。

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现状,多角度、不同侧面的换位思考,有针对性、方向和目标明确的设计教案:带领学生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材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标志性作品。例如: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例,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其他艺术瑰宝交相辉映。又如:中国现代山水画,是历史和时代前进的产物。面对时代的发展,是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定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同时,展开课堂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和个人看法。教师在选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全面、详细的介绍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手法。向学生灌输:追求意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山水画中山川河流的秀美、自然风景的瑰丽,带给大家充满艺术风情、独特意境的享受。本节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花前月下、诗情画意的美好。进而逐步了解、感受和体会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虚实的处理、构图的安排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与处理。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诗(词)记录下来为日后能够学以致用做知识储备。

2中学课堂的中国传统美术艺术分析。

学生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环境下,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过国画。从一般的绘画技法来讲。诗词、书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互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中国画中的一个充分展示和体现。作为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和领悟到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并以此为契机让他们升华自己的美学情感,加深美学蕴意的领会。

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推进、开展一些鉴赏程度比较深入、需要高度鉴赏能力才能充分体会美学蕴意的课堂分析。教师应当选取一些经典、具有代表意义、可以作为典型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美学教育和开展课堂鉴赏。在中国传统美术艺术浩如烟海,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梦溪笔谈》为例:唐朝诗人、画家王维的朋友赠送给他一幅画《按乐图》,当时,王维跟朋友说画中的内容是《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王维的朋友对此不置可否。因此,王维邀请乐队、舞女进行即兴演奏和表演,活灵活现的把画中内容展现出来,王维的朋友叹为观止。由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给学生灌输、传授美学思想。同时,教会他们进行自我鉴赏和对传统美学的艺术识别。抓住巧妙的课堂时机,可以图文并茂采取幻灯片、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在课堂鉴赏中完成学生的美学认知和解读。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传统美学的蕴意。

中学美术教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的过程和目标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学科间相互的融入和渗透,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与传统艺术的融合,这样不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的美学认知能力的重要渠道。当前,新课改的趋势是趋利避害,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美术学科也毫不例外的要勇于突破,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隔膜,既要理清学科界限又要充分结合,在全局的高度驾驭学生的学习和判断能力,在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支持下,把美学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坚持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让美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其他专业学科的综合知识来进行美术学习。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将来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和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真正的帮助学生做到厚积薄发,对所学知识能够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比如,对历史知识、古诗词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加透彻的欣赏美术名作从而加强美学蕴意的渗透;在学习和鉴赏、分析、思考、揣摩的过程中,借助学习工具和所学知识、所掌握语言文字的描述,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也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对音乐、舞蹈的欣赏频率,使得自己内心获得美学感受。

4结语。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传统美学的教育渗透和思想灌输,强化传统美学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制定系统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学习中国传统美术,不但能够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扩展其的知识面、增加学习经历、学习阅历,为将来成为综合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一个坚实、稳固的基础,也是对中学美术教师自身有一个稳步的提高,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中国传媒美学的传授影响深远,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五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将德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并希望笔者的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进而为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小学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及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路既漫长而修远,更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

一、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是保证小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以后,才能有效摆脱以前盲目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可能会对小学校园中的一切感到比较陌生,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是,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时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我,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深深的爱,等我长大了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挣大钱,让爸爸妈妈安度晚年”。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学习,父母才会宽心欣慰,这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样,我们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而且“家、国、天下”等教育也顺理成章了。

二、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过去,传统的小学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培养德育是没有用的,甚至觉得德育品质的培养不切合实际,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素质教育,教师应当注重德育的渗透,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现在比以前更特殊的是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较自私。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校园中,很多学生没有环保意识,经常会出现乱扔纸屑的行为,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环境。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卫生监督,让学生相互监督,对于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便可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良好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认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因此,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自我认识的活动过程中,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现实中的自我,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是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理想中的自我,是学生想象中的自我,以及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以上两方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我认识的相关概念。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课堂,而应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理论知识同时增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如此方可“胸怀祖国,放眼天下”!

参考文献。

[1]任学明。关注道德养成。塑造人格品质:小学生德育研究[j].中华少年,(18).

[2]韩志健。浅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09).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六

学校应该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图书馆内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将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杂志等直接面向学生读者,让学生与书结缘,与文化结缘,在书中不断感受各种情感体验,汲取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学校要鼓励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在静谧的氛围内感受读书魅力,自主阅读,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转化为无形的快乐,在这种美好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图书馆还应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定期开展对图书的知识介绍,开展读书竞赛,提倡读一本好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二、图书馆为塑造健康人格提供育人环境。

图书馆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静谧安详的环境,有着多种多样的藏书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图书馆通常有良好的环境,随处可见悬挂着的名人名言,来自大自然的绿色植物等,能让人心灵宁静,身心放松,让读者在这种环境中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读书,更加激发了读者的读书欲望。同时,图书馆要做好定期提供好书新书、图书宣传专栏等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让学生在书海中受到熏陶,不断提升阅读品位。图书馆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在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应将图书馆的各种规则、对读书的借阅规定等放置在醒目的地方,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规定,防止进入图书馆大声喧哗,打扰别人阅读,不能在图书上勾勾画画,影响别的同学再读,增强学生爱护图书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自身素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向学生提供优质热情的服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自然能与图书馆融为一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三、图书馆为塑造健康人格提供广博的知识。

著名的伟人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古往今来,众多的领导者、科学家、发明家等无不热爱读书,热爱探索知识,热爱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校园生活中,图书馆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堂,是知识的海洋,是知识的殿堂。但是和平时的课堂不一样,图书馆的学习是一种自由、自主、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没有束缚,没有压力,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利用图书馆,在图书馆这种良好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为自己补充营养,在学习中受益终生。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汲取书中的智慧。现代社会提倡研究型学习,在图书馆中,可以将这一学习方式无限地延伸、扩大。不仅语文课重视课外阅读,其他学科也需要用到大量课外知识,在图书馆中自主阅读,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平时多积累,多读书,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启发教育,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收获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提升了文化品位,为塑造健康的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七

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正确处理好德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德育素质培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小学语文,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征,承担着对小学生素质培养德育培养的重要责任。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培养的主次关系,不能为了追求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影响正常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德育教育包括对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个人品德的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很多方面,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不是可以短期内看到成效、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在德育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时,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有细心。例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基本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该篇课文的内容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小学生加以思考,运用适度的德育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是对各种小动物在雪地里的脚印的描写,活泼可爱,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雪地里的小画家”做一延伸教学,由小动物的脚印组成一幅画或者分析其他小动物的脚印形状,引发小学生的讨论与想象,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运用。

2.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语文教师组织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刚刚步入小学校园的小学生,尚未习惯小学的课堂要求,对校园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而且,小学生的普遍年龄也不大,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如游戏、朗诵比赛、手抄报、班会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爱,培养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品德起到一定积极的教育作用,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顺利运用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现。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要求小学生脱稿朗诵,饱含个人情感,并由语文教师和未参与朗诵比赛的同学对其加以评价,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反馈,可以促使教师即使调整教学方式,更好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教学。总结:将德育教育顺利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同时,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除了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德育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组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外,还存在许多其他方式有待探索与发现。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发展。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八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在一切时令或在一切较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经过长期努力潜移默化逐步实现的,体现长期性、阶段性、反复性和整体性。因此,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德育大纲》的全面实施,学校形成以年级为主体的德育格局,要求年级组对《中学德育大纲》提出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分解,研制出分年级、分阶段的目标和内容系列,使目标的高度和内容的深度逐步递增,循序渐进。

年级组是以同一年级学生为基础,同任一个年级的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组成的集合体。年级组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每天上课和同学们见面。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最了解学生,在各科教学中贯彻教书育人方针。因此《德育大纲实施手册》一书在“实施德育大纲的领导和管理”中指出:“年级组是实施德育大纲的重要环节一年级组应定期组织年级老师分析研究本年级学会的思想品德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沟通信息,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本年级老师共同贯彻德育大纲的要求。”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年级组在德育大纲教育中的作用,健全了年级管理机制,强化年级带头人、年级组长的责任感,实行年级组长工作职责,加强年级组工作。

1、把常规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各个年级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大纲实施,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有各自的重点。初一阶段,学生们刚刚进入中学怎样做个合格的中学生,初一是关健,纪律常规、学习常规、卫生常规、行为礼貌常规等各项常规教育,严格管理,并在落实上下功夫。

我们学校每天校门口都有文明监督岗,值日班级,他们把检查结果公布在校门口,关心此事的人,一见校门便能看到一块小黑板上的名单,作为有心人的年级组长一旦发现有本年级学生名单时就立即告知班主任。要求班主任查明情况,及时在班教育,给同学们分析此行为不仅是个人不遵守纪律,违反了校规,同时也影响了班级集体荣誉。个别同学认识提高了,其他同学也受到了教育,校门口小黑板上的名单少了,发展下去,再也看不到本年级学生的名单了。

2、便于及时抓、抓及时。

年级组长工作的职责不仅仅是抓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抓好全年的教学工作,初二阶段是分化的学年,常规不能放松,同时要注意学生思想变化,把一切错误行为控制在萌芽阶段。年级组便于常规管理教育,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初三阶段以各项常规工作带动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做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还要做个有文化、有道德的好青年,从年级组长到班主任到各科老师都统一认识,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工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随着学科的增加,学生们的作业量也随之增加,少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会出现不交作业、迟交作业、少做作业现象,任课老师怨声载道,班主任垂头丧气。

此时,年级组长应该及时把年级各班级的学习委集中起来开会,先了解各班级状况,立即布置任务,每天学习委把本班交纳作业情况加以统计、记录。每周由一个学习委值日,把全年级各班当日作业交纳情况记录在一块小黑板上,公布在教师办公室里。全体老师一目了然,班主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让班级学生成绩程度不同的学习专题发言,有的学生谈《我是怎样上好每节课的》,有的.学生谈《怎样合理是安排时间》等。有的任课老师也来到班上和班主任一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对待学习要有信心,学习要有毅力,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交流、教育,少数学生受到深刻教育,有了很大的启发。他们由感动到激动,由激动到行动,两个星期以后的作业交纳统计情况大不一样,老师们看了连连称好。

年级组可以做到及时了解掌握各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采取不同的较高形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充分发挥年级教师的整体教育功能。

为了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按照学校的要求,年级组专门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大纲》,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师的素质,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以利于做好德育工作。思想认识统一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次,两位学生课上为一件小事争吵,气愤,发生了纠纷,影响了课堂纪律,课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对这两位学生的行为,大家不认为是某一位老师的事,不仅仅是某一个班的事情,同时几位老师共同教育,一位老师说,个人事是小事,上课是大事,个人要服从集体。另一位老师说,作为一个中学生首先要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这两位学生对老师们的批评心服口服,全年级老师形成了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全组老师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和谐向上的年级组群体,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效益,在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二、协调作用。

年级组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上传下达的纽带,这的关健任务要发挥好协调功能。它要协调好本年级与全校各处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协调好学生与科任老师的关系,还要协调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1、协调好学科之间的关系。

中学设置的各门学科都很重要,每个老师责任心都很强,特别到了初三,所有学科都有市、盛全国级竞赛,每门学科老师都争着要利用下午两节课后提优,辅导参加竞赛,如年级组协调不好,就会使学科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年级组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协调,使所有学科安排的井然有序。如我们九六届初三年级组,经过全体师生努力,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五名;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物理竞赛市一等奖一名;外语中日友好赛94分以上为市一等奖12名,92分以上为二等奖20名,90分以上为三等奖26名,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全年级共68名。

2、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

年级组的老师们一道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课堂纪律情况、环境卫生评比结果。交流了解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性的倾向问题,大家共同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会上,有的老师发现少数学生平时小测验成绩较好,但期中期末成绩较差,大家针对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证明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平时不能客观反映自己的学习成绩,养成了懒惰的恶习,如果不及时教育,发展下去不堪设想。大家认识统一后,集中精力重点突出,全年级进行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教育。大会小会班会,人人谈、班班谈。在教育地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进取心,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我们有意识地全年级用统一时间检查考试,先由班主任监考,然后六个班只由某一门学科的三位老师负责,一个老师先看两个班级。同学们安静地坐在教室,无人讲话,无人讨论。特别是初三阶段模拟考试较多。各门学科在全面系统复习后,需要检验效果,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存在问题,老师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辅导,经过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配合努力,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学生们都能客观如实地反映自己现有成绩。确保了各门学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通过此事,充分体现了年级组教师人人重视德育教育,人人开展德育教育的集体力量。年级组统一教育、统一提优补差,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便于指导青年教师。

年级组有老、中、青诸多老师,要使这一班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作为年级组长要依靠骨干教师,要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任务担当起来,还要注意对青年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们刚从大学毕业到学校,他们承当了教学和带班任务,担子重、任务多,刚开始教学他们觉得无从下手,由于初来乍到,对学校工作还不了解,所以一开始很不适应,学校领导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本年级教学指导老师及德育指导老师。中老年老师们认识到培养青年教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后继有人,就要培养具有高素质,跨世纪的教育教学人才。指导老师们以身作则,呕心沥血,手把手地帮助青年教师,把培养育年教师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给予具体指导,作为年级组长更是责无旁贷。

1、善于具体指导。

在广播操评比中,某一青年班主任的班级连续得不到一面红旗,班主任无所适从。在每天的广播操中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一样必须天天到岗,我连续几天站在此班级队伍前后仔细观察,帮助这位青年班主任找出原因,然后总结出几条如何提高的建议。第一、进场时班级整体队伍速度较快,造成队伍混乱,不整齐;第二、少数学生动作不到位,和大家动作不协调造成的扣分的主要原因。问题找到了如何改进,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他提出改进意见,放学后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指出大家的问题所在,接着全体集合训练,整队跑步入场,不断总结提高。对少数动作不正确的学生单独留下,由班主任和体委一一给予纠正,反复操练,直到动作标准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班级在以后的评比中,小红旗一面又一面,在学期末评比中位于年级第二,学期末并被评为校文明班级。

年级组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把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耐心他讲给他们听。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详细写在备课本上给他们看,使他们充满信心地走上讲台,成功地开始了他们的教学生涯。老教师们不仅帮助教师开了一堂又一堂的成功公开课,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教学及德育论文。英语青年教师论文发表在市电教报上,青年教师带的初三(6)班连续被评为校文明班级,青年教师带的初三(1)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老教师们从思想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德”先行,而业其后。

2、善于做思想工作。

少数青年教师工作不久后,遇到不少困难,他们的情绪写在了脸上,观察力较强的老教师主动找他们谈心,深知他们遇到了什么具体问题。一个青年教师班上有几个学生课后经常去打游戏机,影响了学习,违反了纪律。此班主任曾在班上批评过这几位学生,但他们仍然我行我素,把班主任的话当耳旁风。我们的指导老师首先向这位青年教师讲明,做人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中学生不是讲几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不能有厌烦情绪,并叫这位教师课后把这几位学生留下,和他一道找学生谈心,讲明道理,鼓励他们改正缺点,同时安排班级几位学习好、遵守纪律自觉性强的学生和他们一道回家。第二天让他们汇报当天情况。坚持几个月后,这几位学生,改正了缺点,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家长也放心了,班主任脸上露出了笑容。青年教师们懂得了中国的希望的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他们能为自己选择教育事业而骄傲,为能够从事教师职业而自豪。他们更幸运有这么好的老教师亲临指导,给予帮助使他们逐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成长为优秀的教育教学骨干。

年级组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机构之一,以年级组长在全年级协调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年级组在各项工作中起到了中介、调控作用使纵横一致、条块结合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年级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们工作一心一意,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教育教学上,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学生们都非常信任教师、感激教师,把最美好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献给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年级组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需加以总结,不断完善,更上一层楼。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九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已经成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要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不仅仅是造就人的体质,还造就人的心灵。体育课常常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因为几乎每堂体育实践课都有游戏活动。体育游戏可以全面锻炼身心,帮助少年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德育智力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然而,体育教学如何充分运用自身的特色教育功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针对体育教学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下面浅谈关于思德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为老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内课外都要大方端正,文明谈吐,衣装整齐,尤其是在授课期间,要清楚讲解,明确重点难点,标准示范,和蔼可亲。这就是常言的“身教胜于言教”,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渗透教育的良好方式。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成为学生的典范,施教于人,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

常规的体育课堂是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保证。只有体育课堂的常规准则得到遵守,通过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情操。

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体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不仅仅是发展学生体质与智力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形式,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制定创设出不同目标的德育教育计划和相应措施,结合学生具体特点,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品德。

四、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游戏大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特别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竞争和对抗,才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务必让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协同发展,发挥游戏的思想教育作用。而当在课堂上发生偶然事件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偶发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做体育教育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细微举止变化,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在处理事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教育多向途径。

体育游戏是一项普及性的教育模式,任何身体运动的项目都可以有游戏的形式,任意一种游戏运动都能开发思想,成为思德教育的载体。例如篮球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机智勇敢的品德,竞走可以锻炼学生坚持顽强、不断拼搏的斗志,益智类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强体健智。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挖掘里面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条件等各个因素,编排和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接受各种思想教育。

六、灵活运用竞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活动一般都是以成败、输赢为结果的,是与同学更是与自我的一种竞争较量。这种竞争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所以体育游戏的竞争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游戏中,学生的求胜欲得到激发,让他们积极参与,拼搏思考,追求胜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竞争,享受竞争的过程。只有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全面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养成拼搏、思考、进取的优良品质,更好地面对日后的挑战。

七、趣味教学,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情操。

一般富于感染力和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常常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享受在体育活动中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合理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需要每个人把自身的角色做好,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与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个活动。与此同时,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心都能得到提高,在乐中学,学中思,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

总之,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要注重实际,紧跟时代步伐,要保证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体育大纲的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生的德育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承担着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以及德育素质培养的重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我国在过去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笼罩下,这种状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片面的追求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未给予德育教育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与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其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处于小学校园这一单纯的环境中,学生群体每年都在更换,而教学任务却很少发生改变,因而难免会出现部分语文教师固步自封、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现象。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教育认识不足,或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能深入挖掘语文课文隐藏在深层次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未能对课文的德育展开深度挖掘,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德育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一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已经成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要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不仅仅是造就人的体质,还造就人的心灵。体育课常常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因为几乎每堂体育实践课都有游戏活动。体育游戏可以全面锻炼身心,帮助少年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德育智力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然而,体育教学如何充分运用自身的特色教育功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针对体育教学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下面浅谈关于思德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以身作则,教师表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老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内课外都要大方端正,文明谈吐,衣装整齐,尤其是在授课期间,要清楚讲解,明确重点难点,标准示范,和蔼可亲。这就是常言的“身教胜于言教”,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渗透教育的良好方式。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成为学生的典范,施教于人,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

二、把握课堂,利用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常规的体育课堂是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保证。只有体育课堂的常规准则得到遵守,通过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情操。

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体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不仅仅是发展学生体质与智力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形式,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制定创设出不同目标的德育教育计划和相应措施,结合学生具体特点,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品德。

四、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游戏大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特别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竞争和对抗,才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务必让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协同发展,发挥游戏的思想教育作用。而当在课堂上发生偶然事件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偶发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做体育教育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细微举止变化,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在处理事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教育多向途径。

体育游戏是一项普及性的教育模式,任何身体运动的项目都可以有游戏的形式,任意一种游戏运动都能开发思想,成为思德教育的载体。例如篮球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机智勇敢的品德,竞走可以锻炼学生坚持顽强、不断拼搏的斗志,益智类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强体健智。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挖掘里面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条件等各个因素,编排和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接受各种思想教育。

六、灵活运用竞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活动一般都是以成败、输赢为结果的,是与同学更是与自我的一种竞争较量。这种竞争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所以体育游戏的竞争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游戏中,学生的求胜欲得到激发,让他们积极参与,拼搏思考,追求胜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竞争,享受竞争的过程。只有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全面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养成拼搏、思考、进取的优良品质,更好地面对日后的挑战。

七、趣味教学,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情操。

一般富于感染力和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常常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享受在体育活动中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合理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需要每个人把自身的角色做好,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与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个活动。与此同时,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心都能得到提高,在乐中学,学中思,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

总之,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要注重实际,紧跟时代步伐,要保证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体育大纲的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峰.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31)。

[2]孟兆华.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01)。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二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时刻保留内容宽泛、思想性强烈等特征,如若教师能够妥善改造利用,必将能够为小学生德育成就拓展提供无限支撑动力。毕竟不同运动项目操作形式各异,想要顺利贯彻预设德育指标,就必须督促教师定期接受更加专业的技能训练,试图将新时代小学体育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补充,确保多元化思想品德教学方案的顺利布置延展结果。

自从我国实施新课改方针过后,涉及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地位便被深刻认知定位,其核心动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结果,令其主动将已学知识挪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与其余同学和教师通力合作,应对今后应试升学等诸多挑战。截至至今,德育和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被设定为小学教育的核心组成单元,二者始终维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关系。

二、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科学渗透德育思想内容的细节解析。

虽然说小学体育锻炼项目过于单调乏味,但是其对于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的确产生较强的支撑引导效用,如田径运动能够锻炼小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球类运动主张参与人员之间协调配合,使得该类群体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思想品德发挥到极致状态。体育课程中以优质化道德品质训练为核心的内容众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可以选择一类主题形式进行相关游戏、竞赛项目布置,令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养成上述优良品格。至于小学体育课堂内部德育知识渗透的细节则主要如下所示:

(一)科学设定小学体育课堂上德育渗透掌控的指标。

具体便是结合各类科技手段,将体育课程独有的鲜活、持久教育功能发挥完全,借此大幅度提升小学生整体思想觉悟水准,令其愿意主动参与不同类型体育锻炼项目,真正从内心认定体育价值,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同时,行动层面上鼓舞小学生进行创新德育内容实践,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体荣誉感,彼此之间尊重合作,统一锻炼出不怕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意志。

(二)选取沿用适当的教材内容,令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全方位激活改善。

小学体育教学材料大致可以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类层面,其中前者偏重于思想鲜明特性,包括体育课程训练目标和任务形式设定,旨在令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正确认知结果,自觉搭建起四化建设锻炼自我监督体系,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相比之下,科学灵活的身体锻炼方式,能够令学生在不同艰苦环境下坚持锻炼意志,不断适应自然环境一切威胁,为今后学习、生活、工作挑战独立应对提供保障。

(三)尽量在体育课程讲解中营造和谐愉悦的德育合作式学习氛围。

归根结底,小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结构日渐完善、汲取丰富科学知识内涵的最佳阶段,如若在此期间,能够顺利激活该类群体标准化道德素养,那么今后他们和学校的发展前景都将一片大好。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其第一要务便是全面创设出一类和谐友好的育人环境,要求教师同步承接体育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职责,保证每天准时督促小学生做体操和课余训练活动,使得学生既有德育渗透空间处于不断扩张之势。其次,涉及体育课内外讲解模式的融合也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令德育渗透时机条件被精准化捕捉,针对课堂上给予表现优越学生表扬、行为偏差学生以批评是必须的,这样才可令其自觉树立自我正确规范意识,保证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境不会过度慌乱,相应地凭借自身是非辨别技能妥善解决当下问题。最后,强化班主任和德育工作人员团结互助能效,令学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之上接受更加全面、连续的德育内容,方便在今后进行自我反省和教育改造。

(四)针对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政治觉悟、运动技能加以不断改进。

为了赋予小学生群体更加深刻的'道德影响,作为现代专业化体育教师,有必要时刻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自觉遵守学校设定的一切教师道德规范守则、保留强烈的事业上进心,运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文雅的评论手段,令学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一切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再就是由于职业特征影响,教师要定期接受教育机构统一设定的技术、身体素质强化训练课程,使得个人运动技能、技巧变得更加完全,避免和新世纪教育水准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迹象。归结来讲,小学生想要形成足够高尚的思想道德体系,就必须处于一类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下,积极参与学校设置的实践训练项目,积极应对一切困难,逐渐形成健全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念。同时,小学生在课堂之上主动遵守纪律,为集体利益而甘于奉献,生活上更加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对于其今后豁达性格和坚韧生存竞争态度确立,辅助功效都是极大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之上渗透思想道德内容,要求教师时刻站在育人角度上进行课程规划布置,使得小学生透过重重挑战应对,培养起坚韧自立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今后独立处理体育锻炼事务,最终为今后身心健全发展和职业方向锁定,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引线索。

参考文献:

[3]王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18(0):1-162.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体现,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的“育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应兼顾德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作者:李桂莲作者单位:衡阳市祁东县洪桥镇第三小学,421600刊名:科学与财富英文刊名:sciences&wealth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无痕教育德育渗透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四

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还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与重要的思想品德。然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意识较弱,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交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将书本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品德等内容巧妙的融合到一起,为小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德育教育过于表面化。有部分教育者表示,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大,只需要在课堂中一带而过即可。这些教育者会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投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个人习惯上,认为只要让他们学习好书本知识,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班级中用于宣传思想品德的黑板画与光荣角等反而成为了应付了事的装饰,学生只要根据主题去自由发挥即可,教育者一般不会再根据内容来展开更深层次的讲解。

2.德育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如今,伴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小学低年级教育者也在紧跟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然而,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却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引导,经常会出现“教育者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课桌前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此外,还有一些教育者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推崇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去机械的复述和背诵课本中的知识,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将思想品德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长此以往会养成学生的惰性心理。

1.教育者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榜样。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与进步的'目标,他们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对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因此作为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来说,他们必须要做到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三观正直的学习榜样。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动不动就发脾气,怎样能够让学生懂得讲礼貌呢?如果老师在吃饭之前都做不到洗手,那么又怎样让学生懂得讲卫生呢?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小学低年级老师需要从如下几点来着手改进:首先,选择干净整洁、大方得体的服装;其次,按时上课,不因个人原因随便迟到;再次,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对待他人;最后,不要随便放大学生的错误,给他们足够多的改正机会。

2.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优秀的道德品质需要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养成,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懂得怎样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来与他人相处,进而达到寓教于境的作用。教育者可以借此主题来设计一个相对真实的活动情境:在课桌到门口之间放置一些障碍物,将学生的眼睛蒙上后,让他们在不依赖任何人的帮助下去走到门口,而后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在整个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盲人在生活当中的诸多不便,从而培养出他们乐于助人、替被人着想的良好习惯。

3.用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其健康成长营造鼓励氛围。爱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小学低年级教育者需要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让他们懂得正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才能够同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关心的亲密情感,从而获得学生的爱戴。相较于严厉的批评与一次又一次的说教来看,用感情来营造出来的鼓励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去懂得德育教育的真正价值。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育者需要去不断的提升自我,要将自己同学生置于相同的地位中,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与学习需求,争取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首先,教育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与学生谈心,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同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想法与信息;其次,教育者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同时还要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触自己,从而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融洽;最后,教育者还还要多多称赞学生,即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了错误,教育者也不应该用过于严厉的语言和态度来批评他们,而是要耐心的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教育者需要勇于克服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困难,积极的创新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美怀.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5):103.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五

摘要:小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等特点。但是,随着小学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僵硬、教条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小学教育发展是实际需要。本文深入探究了加强德育教育与安全管理,并且针对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提升小学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会计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也逐渐提升对小学教育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来讲,还存在管理方式单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政策推行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际要求。因此,当前小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则是需要改革与优化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是,在管理中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小学管理实行的通常都是刚性的管理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其方法的弹性与自主性不强,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安排也常常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分配,教师则往往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和遵守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缺乏相应的自主性,长期以往,小学管理机构也逐渐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长期管理下,学校教育工作也逐渐呈现出单一、僵硬的状态,严重阻碍者学校的创新发展[1]。对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求小学管理者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而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教师相应的自主权,进而使每个教师的优势与潜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挖掘,并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激励教师积极、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刚性的管理手段相比,德育教育能够通过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来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采用民主协商等方式来可续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行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不仅能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的参与、献策,进而使学校管理水平能够从整体上得到显著提升[2]。二是,实施科学、灵活的民主化管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小学管理工作的开着,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管理经验,也不能完全依靠个人经验来安排主观化的管理任务,而是应该将科学性和民主化进行有机整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与策略高效、顺利的进行和实施。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校管理发展水平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并积极实行管理、指导评价等科学管理方法,进而使其管理水平能够得到逐步提升。另外,学校还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应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个人需要,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活动,并为教师积极提供实践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要定期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建立专业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对学校教研等方面做出创新贡献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表扬与物质奖励,进而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能够得到全面激发,并积极的投身于小学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学快速的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模式[3]。此外,民主化管理还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并主动地参与到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教研活动,进而使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解决,进而使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校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完善也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突破传统制度对教师的约束性,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性,并结合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发需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出一套新颖、完善,并且符合学校教育和管理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也使其充分满足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

作为小学管理工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以及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中重要前提。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安全问题还没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也不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极易产生安全问题[4]。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如,失误安全卫生、踩踏和体罚事件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日常管理中都应该给予重点预防,进而使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力保障,也使其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对于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校风建设,进而有效减少或杜绝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谦虚谨慎、团结统一等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生活自然就不会受到社会风气的侵袭,也不会引发相应的打击斗殴事件。二是,学校管理人员应针对学校管理现状与需要制定出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师生严格遵守,使其能够充分明确哪些行为应该推崇,哪些行为应该受到处罚。通过制定这些规章制度,能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不良行为应承担的后宫,并给予足够重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清楚的明白自身应承担的职责与责任,并认真严谨的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进而在突发意外时,每个管理工作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职责快速的做出反应,并对其意外事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使其实意外事件的发生与处理能够对全校师生与管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5]。三是,学校应针对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系统,并对全校师生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学校必须要建立火灾防御系统,紧急急救药品等,在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基础上,还要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并通过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尽可能的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全面师生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之,各院校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德育教育与安全管理,对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中,应积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以德育教育为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进而使整个管理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性与民主性。此外,对于安全问题学校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每项安全管理工作,进而有效防止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小学生营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学习新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教育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六

要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体系,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加强对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工作者要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建设当中。然后,各科教师再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学。比如,可以采用“演讲”或者是“角色扮演”、“分享经验”等一些比较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教育理念充分的融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当中。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来强化小学生们的公德意识;还可以在校内校外开展征文活动、校园广播以及学校板报等形式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知识的传播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奠定基础。这样也利于帮助小学生们一步一步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明确德育工作重点。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点多面宽的,要想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小学各个学段的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然后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只有抓住这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所在的学校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建议。例如,对低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文明礼貌、日常行为要养成好习惯。对于中段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团结友爱、爱护环境、资源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让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闸德育工作时,更加的井然有序,而且还会让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德育教育的洗礼和熏陶,每一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培养学生建立远大的目标,敢于承担。

俗话说的好;小学生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教学就肩负和担任着培育祖国未来力量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培养品德高尚且实用性很强的人才则是小学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为己任,要培养小学生们的文明、和谐以及为人的`大局精神观。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例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其中的《小学生守则》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接受德育理念洗礼的途径,教师要组织学生逐一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并且监督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加以实施。对于一些学习尚不到位的小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跟进和鼓励,及时的督促学生进行改正;同时,要挖掘一些品德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使其积极地带动其他同学向着更好更优秀的方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重要性,为今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教育网络,让家长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

为了使学校的感恩教育能顺利的实施并且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学校一定要积极的构建德育网络,而且还要将家长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家长也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之一。学校要定期为家长上德育课,向家长们宣传一些学校创建的“感恩教育”特色学校的构想、必要性以及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和家长们达成共识,要及时的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此外,学校还要向每一位家长都印发《感恩教育协议书》,提议家长和学生共同去感受感恩情感,得到对方真诚关爱的时候,也要及时的表达,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子女完成感恩作业之后也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肯定,这样也利于引导强化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要想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水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体现效果的。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仅仅依靠教师或者是依靠学校也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者之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努力,同时树立起适合社会发展的德育教育理念,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熏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还需要顺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和新课改活动相呼应,积极的面对小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挑战,注重把握发展的机遇,促进德育教学的发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教学水平。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七

小学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首先,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族的思想首先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有着病根意义。”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评议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评议文字的训练,名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一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评议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首先信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介绍了众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献身革命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描绘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和宏伟建筑。此外,还有古今名人伟人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们高尚的`情怀。这些生动,感人的文章,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首先情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一个学学语言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不失财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首先信念。比如,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恨敌人,为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初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学习描绘祖国状丽山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名人伟人的歌赋讲情,使使学生懂得什么叫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受到熏陶,通过学习一虚张声势描写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文章,树立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通过学习一些赞美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精神。总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评议老师都应该白领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

其次,是利用长年累月的写作活动,对学生进行首先观念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在作文中赞美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解剖自己,想象未来,畅谈思想,反思过去……使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提高学生的首先认识,逐步形成道德观念。

2通过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和对学生频繁使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首先情感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学生才乐意接受并会计行动。小学生定于情感,情感往往胜于理智,培养积极的首先情感,在小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更为重要。教育者要培养,发展小学生积极的首先情感,克服消极的道德情感,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首先情感,克服消极的首先情感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体会作品及人物的感情,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比如教金色的鱼钩一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慊深处产生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的敬佩之情和学习老班长可贵精神的决心;通过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扔同还必须,对剥削制度的憎恶,从而也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二在课堂上,频繁使用鼓励语言,特别是对于差生,在批发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时,关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几句表扬鼓励的话语;在民现他们有错误时,也同样多给鼓励,并流露一点儿的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荣誉感,保持乐观,向上良好情绪,乐于接受知识和教育,避免产生泄气,厌学,逆反等心理,而且能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首先行为,抵制不良的思想影响。

3通过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一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生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在外界的诱惑下产生不符合首先要求行为,甚至养成不良的习惯。小学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首先意志,使学生形成首先行为习惯,应从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要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意志,养成上课专心的好习惯,有的学生学习上不肯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爱照抄作业,人云亦云,就要培养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意志,并逐步养成习惯,有的学生学习上牌被动状态,懒懒散散,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主动预习课文……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评议的习惯,首先意志也就得到了锻炼,道德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了。

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既是一个语文教练,又是一个德育工作者,才可称作是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八

学生是有差异的,但老师绝对不能差别对待。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更要爱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实际上,优等生每个人都喜欢,爱他们是人之常情,真正的师爱在问题学生的身上会体现得很明显。我们常看到,对待问题学生,老师们惯常的态度是批评,批评无效后就是冷落,放任自流。应该说,如果我们这样做,那等于向问题学生的问题低头屈服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完美的,倘若都是完美的成品,教育还有必要吗?我们每一次的严厉批评,实际上是又一次地放弃了帮助他改正错误的机会。笔者觉得,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才能真正彰显德育工作的成功。所以对待这些孩子,笔者采用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对他们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笔者班里有一个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打架惹事,几乎每天都有同学告他的状,大家都很厌烦他,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对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首先降低要求,帮他树立自信。比如在课堂上,别人需要回答很难的问题才会被鼓励,而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笔者的掌声。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这反过来又是对我的激励,说明笔者的教育方式对他是有作用的。笔者还发现该生爱好体育,于是就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个跑步比赛,在他取得好成绩后,立即当众大加表扬。凡此种种,渐渐让他改掉了从前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培养了他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爱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面对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只有差异,没有差别,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示爱,这样才可以让问题学生不再成问题,这样教师也才能体验到教育的成功与幸福。

二、宽严相济,爱而有方。

宽容与严格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准确把握宽容与严格的辩证关系,熟练运用宽严相济的教育艺术,常怀宽容之心,慎用严格这枚“利器”。孩子终究是孩子,难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爱出错的孩子,动辄批评是无济于事的,而请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往往只会让问题恶化。我们要捧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相信他们犯错并非本意,只是不能认识到那是错误。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经典案例就是对宽容教育的最好诠释。宽容展示的也是师爱,它的力量不似严格那么直接,它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但却比严格的武器更有效,更能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心智。笔者曾带过两个男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因为经常凑在一起惹是生非,被班上同学称为“哼哈二将”。笔者每次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他们都理直气壮。这种抱团和顶撞的行为甚至一度成了他们向其他学生炫耀的资本。因此每次批评只会起到反作用,他们的犯错次数有增无减。笔者为此头疼不已,也一度想放弃。但在反复观察后,笔者发现这两个孩子需要的是别人对他们的尊重,他们抱团、顶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因此笔者在随后的一次接触中,不再严词批评、指正他们的错误,而是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尽量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两个学生中有一位比较懒惰,忘性很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很不认真。笔者屡屡指正,纵使严格要求,效果也并不明显,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如此反复后,笔者就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让他自己去找错误和不足,然后再和他共同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方法。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生从前屡教不改的毛病很快就被纠正。该生学习勤快了,书写认真了,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了。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不是完人,犯错误是他们的.天性,更是他们的特权,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出错纠错的过程。我们只有对他们宽严相济,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抓住细节,以爱换爱。

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善于抓住细节,通过将心比心,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办公室与同事谈兴正浓,有学生进办公室要汇报事情,教师却很不耐烦,没等学生讲完,就将他打发走了。教师以如此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对学生是一种伤害。教师显然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换取学生爱戴的,对教育工作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学生的感情。没有将心比心的态度,是不会有以爱换爱的认知的。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违规乱纪,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不厌其烦,为减少麻烦几乎不让他参加任何校内外活动,不给其展示的机会。而该生也渐渐高筑心理防线,进一步阻隔了师生交往。结果导致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更多的犯错来回馈老师。笔者接手该生后,就运用“将心比心、以爱换爱”的方法处理。第一次与他见面时,我特地将两把椅子挪近,和他并排而坐。谈话形式上的这一细节性改变,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和他是平等的,老师希望了解他的心思,解决他的困惑。果然这位学生很快就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从前的抵制情绪也大大减少。在多次交流沟通偶,该生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改正了旧往的不良习惯,还经常主动和老师聊天,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善于抓住细节,实现“以爱换爱”的目标。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产生爱事业的动力,才能获得教育工作的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准确运用师爱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认识差异,因材施教,真心示爱,平等相待,让爱心在课堂绽放,让学生在师爱中健康成长。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十九

国家教委已经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一文件,是由国家制定的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习测量和考核、检查评估的法定依据。课程标准的颁发,既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进一步改革的新起点。本文就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特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1][2]下一页。

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三部分:第十二课“增强自律能力”,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总结部分。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都是为了达到完善自身,而个人心理品质的完善又必须注重个人的自觉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具有自律的能力。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二十

做了三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了不同性格的、不同品行的学生,这期间,既品味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苦涩。教育理论只是一个笼统的指导,别人的经验也只是“参考”,班主任应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适时进行教育。

首先,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班主任应该以爱来影响学生,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通过对学生的悉心照料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让他们从心里佩服你。班里有个孩子,在刚到师范的时候,由于是初次离开家,所以有点头疼脑热,就哭鼻子,搞得宿舍里的其他同学也心情不好,更加想家,这样就无形之中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于是,我就尽量在学生生病的时候第一个赶到。我们班里的a同学生病了,我就到宿舍里,给她送水喂药,还给她揉肚子,学生激动得直流眼泪,并且学习也更加努力了。但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爱是不够的,尤其是对这些在蜜罐中泡大、已快成人的中师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生理年龄早熟而心理年龄发育不良,便是一个明证。班主任如果在这方面再加重砝码,极不利于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而注重竞争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对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师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大部分毕业后将直接踏入社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因此,从一开始,我就明确而且坚持不懈地想让学生明白:你必须独立。身体略有不适,你应该坚持;受了委屈你要学会忍耐;班级的日常清扫,你更是责无旁贷;犯了错误,你也要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二年级时,我经常会利用班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如其中有一次班会的主题是“自省”,首先让同学讨论,自己指出自身的不足,然后相互之间指出缺点,最后给自己提要求,并且以班主任的总结而结束,这样使得每一个心灵都得到升华。

人们常常要求老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重要。班主任必须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指教。只是,我们要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以身作则”的含义,首先是做人,大到思想意识,小到日常琐事。班主任本身为人正派是形成优良班风的关键,班主任人格的力量,将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经常利用班会的时间向学生说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并且讲述自己的感受,讲述自己做孩子时对父母不容易的体会,以个人的经历让学生珍惜亲情。在我所带的级6班,我要求和班里的学生有一样的待遇,如:每个月我都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元钱给班里作班费。虽然钱不多,但是却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是这个班级的一分子。同时,班里有的同学病了,我也会去问候他们,陪着去医院。记得教师节那天,一大早我就收到班长给我打的电话,说班里宋雪同学的身体感觉到不舒服。我就立刻跑到教室,发现宋雪同学在教室里坐得好好的,根本没有生病。就在我纳闷的时候,全体同学都起立向我问候,祝我教师节快乐,给我唱了歌还给我买了鲜花。最珍贵的是,他们还用红纸剪了一颗大大的'心,上面是我们班同学的全体签名。最后,他们朗诵着专门给我写的诗的时候,我的眼泪就禁不住地流下来了。这一切,使我深深地了解到做班主任的收获和乐趣,也让我明白只要班主任是带着一颗爱心来的,那他就一定会有爱的收获。其次,要有学识修养。班主任终日与学生相伴,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都会成为议论的焦点。因而,机智风趣的对答,文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不但透露出班主任自身的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一般来说,班主任也是任课老师,但是在我们学校却不完全是这样,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班的学生喜欢自己呢?那就是以自己精湛而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仰望自己。我经常会利用自己的班会时间,给学生传授一些英语谚语、俚语或谜语,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样,一方面学生在班会上扩展了英语知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班会内容。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班主任在非上课时间给补充这么多英语,而充满感激之情。

要以你的宽容包容一切,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一切“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一定要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往往表现出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特征。这种气氛,有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思想水平、行为方式。老师也要给学生以尊重,他们会因此而非常感动。但感动之后,多年来养成的恶习,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的。因此,老师的宽容必须是阶段性的,有原则的。如果有学生总是在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你就必须拿出老师的威严,严明纪律,并相应地给以处罚措施。比如,9月,我们班有一名留级生,他以前有种种劣迹包括吸烟。到了我们班以后,我先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并且说明了我对他的要求。但是,要改掉他的陋习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有一次已经下班了,我想到男生宿舍去看看,结果发现该同学正在吸烟。看到他悔恨的眼泪,我先是对他进行了一番训斥,和他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我又和他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经过一番深思,我决定给该同学一次机会。而事实证明,他在此之后的表现,比以前有较大的进步。

要尽全力扶植和激发学生原有的爱好、兴趣、特长,开发潜质。你千万不要期望你的“好学生”不但守纪律,懂礼貌,爱学习,各科成绩都好,而且善于交际,会表达,还能管理班级。尤其是对待差生,要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用放大镜来看待他们的优点,用缩小镜来看待他们的缺点。比如有一次我在班里上课,提问当堂课的问题。我连续提问了5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结果第六位同学c却没有回答出来,我就让他找一位同学帮忙。由于他平时很要强,所以就站着不说话。于是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让c坐下。而他坐下之后就一直低着头不说话,很显然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下课之后,我单独和c谈了话,开始他明显不服,扭着头。但当我说完“你有没有看看我都叫谁回答的问题?那可都是班里的精英呀!为什么崔老师不让b当第六个回答问题的人,而是让你呢?”当我说完这句话时,c看着我,对我说:“崔老师,我错了,你看我的吧!”结果从那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在我的课上非常积极的c。因为谈话之后,他开始以一位优等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总之,做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最终摸索出一套既适应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教育的合格品和上品。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在备课时设计好德育教育的环节。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性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应当向学生传授、讲解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应当借助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资源,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均衡发展。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鉴于此,我就有意识地借助识字教学这一平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此举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赢”字由众多部首组成,学生在初接触时很难完全将其书写正确。对此,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赢”字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五部分。“亡”代表着要不畏困难与失败,要怀抱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口”代表着具备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月”代表着时间,意味着要学会合理安排、规划时间;“贝”象征着钱财,表示要形成创造财富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支撑自身的这个奋斗过程;“凡”则是指在逆境中要持有一颗甘于平凡、甘于普通的'淡定心理。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亡”“口”“月”“贝”“凡”背后蕴含的素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赢”。

如此,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赢”字的组成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观念:一个人要想赢,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创造财富的意识,同时,更要不畏困难与失败,秉持逆境中也要持有一颗平常心的端正心态,如此才能在合理规范时间的辅助下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中具体蕴含的真实情感。相信,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完整地掌握具体阅读篇章的主旨以及充分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文时,我就特意为学生截取了如下一句话: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于不熟悉的药草不能轻易品尝,因为很有可能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提到李时珍“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难道李时珍不害怕有危险吗?随后,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很快,学生们就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明白了作者之所以特意强调李时珍“尝药”这个动作的根本目的:李时珍为了造福大众,甘于吃苦、不怕冒险,具备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他才会以身试药。

如此,帮助学生形成如下的正确人生价值观:为人处世应当具备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要乐于奉献,更要养成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受他人尊敬与爱戴的人。

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学生习作的这一便利条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将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这也不失为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两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措施。

同样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我曾经教过一名女学生,她虽然成绩较好,但是很难与其他学生进行融洽的相处,其他学生也不愿意同她一起玩耍、学习。很快我就发现了这名女学生“难相处”背后隐藏的秘密:她在一次作文写作中写出了她的矛盾与痛苦。原来她父母离异了,她害怕班上的学生会因此嘲笑她,所以不敢轻易接触他人。为此,我为她写下了如下的作文评语:虽然你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是,你还是拥有他们对你深厚的爱。请试着敞开心胸,学着看开这件事,正常地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老师相信,咱们班上的学生并不会因此就对你产生所谓的偏见。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你愿意、乐意同其他同学交流,你会收获非常多的好朋友的。

从此,这名女学生果然抛开了自己身上的“桎梏”,积极地同班上的学生打成一片。原本孤僻、难合群的她也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次经历使我懂得:习作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具体的写作技巧,教师还应当通过阅读学生的文章习作认真观察、总结学生个体的心态变化或者情绪起伏,并做到及时、有效地疏导与管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在内的德育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小学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小学管理工作紧密相关,做好管理工作对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1改革管理理念。

1.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弹性与自主性不足,管理者在思考问题和分配任务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则主要是遵守和执行,缺乏自主性,这实质上是刚性管理,虽然有利于保证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但是也存在很大弊端,如教师参与管理积极性较低、灵活性不足等,导致管理工作僵化、呆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矛盾,对学校长远发展不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管理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即要求尊重信任教师,理解关心教师,积极激励教师,赋予教师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活动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德育教育和人本管理理念实质上属于柔性管理[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积极为小学管理献言献策,同时又可以使他们适应小学的发展,满足小学管理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2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小学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以往主观化的.管理方式完全凭借个人经验,是导致小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传统管理方式,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势在必行。小学民主化管理是指由全体教师共同行使管理权力,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积极听取学校教职工意见。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合理分权授权,信任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集思广益,以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民主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就是充分尊重学校教职工,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管理关系,这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内部管理关系好了,教职工就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效率自然会提高。

2严格规划安全管理措施,建设和谐校园。

在小学教育管理环境中,首当其冲需要注意的就是校园的安全管理,它对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安全管理就是小学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安全管理搞好了,教师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生才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完成学习。再次,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年纪尚幼的小学生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同样地,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导致稍不注意就会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情况发生,受伤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对安全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高度关注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以周密科学的考虑和措施来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小学生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其打造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安全管理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给予全方位的重视,以科学的思路对学校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和建设:第一,校风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建设,良好的校风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文明健康向上的学生,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学生之间发生不文明现象,诸如打架斗殴等行为,校风可以说是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大前提;第二,奖惩分明的校园规章制度,是严格规范校园行为的标尺,它能够使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适当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一旦有了明确的依据,师生的各种行为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标尺来丈量。校园内任何行为的实施要有理有据,才能够使一切顺利有序地进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行为的安全管理和和谐建设非常需要一个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警示学生以足够的分量引起他们的重视,不仅如此,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制度也是一把明确各自责任及职责的标尺,若是发生什么状况,就能够按照制度规定有章可循[2]。第三,一个及时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是小学校园所必须具备的,除此之外,校园内要定期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内,要认真贯彻有关于防火防灾的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对灾害及一些急救措施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增加一些动手的安全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技能所急需的。在一些小学校园内,定期组织安全抬升演练,以平时的训练有素来预防危险来袭的可能,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损害率降至最低。

3结语。

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措施都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规划的,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将民主化、科学化融入教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传统管理模式进而改善现在的小学校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等问题。积极思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管理工作,以建设和谐校园为重要目标,加强各方面管理,努力协调好校园各方面工作,真抓实干,保障校园安全,为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288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