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专业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2:20:1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2 12:20:13     小编:琉璃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用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设置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案范例进行参考和应用。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一

如何让我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谈迁的信念,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共鸣,边成了这一节课要实现的情感目标。

首先,紧扣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谁遭到了什么样的厄运?他有什么样的信念?面对厄运,他是如何做的?对于这几个问题,预习课文的同学觉得很容易,有的同学就开始说了自己的理解,适当表扬了会学习的学生后,我给学生新的阅读要求:“边读边画,把谈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画下来,读出你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你的方法去弄懂。”学生静下了心,开始了与文本的初次有效的交流。

我在交流读书情况前,给了学生信念的理解,信念是指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谈迁的信念,并且交流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念,有了这个信念以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围绕“信念”很快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那么围绕“厄运”,学生也能很快理解下面的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的指导,凸显谈迁的品质,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理解谈迁的信念时,我抓住了“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中的“自幼”,“尤其喜爱”来理解谈迁的志向是立在自己的兴趣上的。对于他立下了志向后的作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悟。交流时,学生抓住了“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来感受谈迁的不懈努力。我还把“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一点史料,走一百多里路,值得吗?”学生众说纷纭,经过结合上文,学生觉得要想得到翔实的资料,值得!

在理解谈迁遭遇厄运后,如何面对厄运时,我抓住这句话来解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在指导时,抓住了“站”、“挣脱”、“又”、“下决心”来感悟谈迁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毅力。

最后,注重课外拓展,带着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

回忆一下,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过的人物中,还有过哪些这样的人,学生立刻就交流起来:“张海迪、李时珍、恩科西、海伦`凯勒……”老师设时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知道的故事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结合自己的情况,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说一说,写一写。”我又抛出了一次小练笔,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触动了情感。

这篇文章学完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希望我的学生立下长远的志向,成为像谈迁那样有信念而不懈努力的进取之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博览群书鸿篇巨制。

化为乌有夜难安寝。

四处寻访广泛收集。

奋笔疾书名垂青史(个别读,齐读)。

3、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指生说)。

小结: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谈迁,感受他坚定的信念,以及他战胜厄运的精神。

二、新授。

1、回顾一下课文,告诉老师谈迁坚定的“信念”是什么?他又遇到了怎样的“厄运”?指生说。

(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仅仅是丢失了几卷书稿而已,为何称之为“厄运”呢?

2、学习第1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看能否有收获?记着动笔画一画。

生自由读。

(2)交流,指导朗读。

师:结合你圈画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生:“经过二十多年……”我从这句看出,谈适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国榷》,这部书的字数很多。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已经是年老体弱的老人了。”

a、这句话里哪些字眼最打动你?(20多年,6次……)从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写出这部明朝编年史很不容易。(你能读给我听听吗?生读)。

生:我从“六次”修改感受到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师:六次修改,一共多少字?我们平常写作文一般多少字?五百字,相当于我们一万多篇作文。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就叫:鸿篇巨制(板书)这要耗费他多少心血哪。(齐读)。

b、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生:“有一次,……一百多里路。”他为此一定吃了很多苦。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一百多里路。”

师:一路上他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可能会遇上山岭。遇上狂风暴雨。会吃不上饭。遭到别人的拒绝……。

指生读齐读。

3、学习第2节。

现在,《国榷》终于写成了,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啊?

师配乐读:可是,可是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播放二泉映月)。

(板书:化为乌有)。

(1)出示文字: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师: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完后告诉老师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小偷真可恶、谈迁真可怜,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

师:他哪是偷去谈迁的书稿啊,他简直是偷去了谈迁的(命)啊!此时的谈迁心情会怎样?

(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悲叹……)指生读。

他茶饭不思,在思什么?他夜难安寝,又在想什么?(编《国榷》艰辛)。

句式练习说话:为了《国榷》,我-----------------------------。

为了《国榷》,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

为了《国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却始终家徒四壁啊!

为了《国榷》,我抄一点史料,常常还要走一百多里路。

想到这些,谈迁不禁老泪纵横,真是伤心欲绝,心痛欲碎啊!(齐读)。

(2)老师听出了谈迁内心的痛苦。他从喜悦的巅峰跌到痛苦的深渊,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这位五十九岁的老人还能站起来吗?(能)。

师:谁来读?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你特别强调了“挣脱”,为什么?如果换成“摆脱”可以吗?

生:“挣脱”能看出他没有被厄运打垮,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请生读)。

(他的信念)齐读课题。

4、学习第3节。

师:他整整追求了二十年的信念,怎么会就此罢休呢?五十九岁的老人又重新开始了《国榷》的撰写。

(1)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谈迁在外面四处寻访的画面,终日奔波的画面,奋笔疾书的画面……。

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a、哪一幅最打动你?请细细读一读,划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b、交流,指导朗读: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生:“四处寻访”看出他访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

师:是啊,此时他已是五十九岁的老人啦,还在外奔波劳累,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生:“一袭破衫,终日奔波”让感受到他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又破又脏的;

师: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阳光下,引读:(他一袭……)无论是寒风刺骨,(他一袭……)他就是这样终日奔波着。谁再来读。

生:因为他是五十九岁的老人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师:他要与生命抗争。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难、苦、累、孤、病)。

是啊,再写《国榷》是多么不易!即便如此,谈迁也没有垮掉,让我们一起再读感受。

(3)他哪是在用笔书写,他是在用生命书写啊!是什么在支撑他如此奋斗?

(他的信念)。

齐读课题。

师:“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引读:“新写的《国榷》……。

正因为它更加翔实可信,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板书)齐读这个词。

5、学习第4节。

过渡:故事读完了,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谈迁用他毕生的行动告诉我们: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出示)齐读。

师:同学们,有首歌这样唱到:

从头再来(刘欢)。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放歌曲《从头再来》)。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全是锦绣鲜花,一帆风顺,当你面对失败时,当你承受痛苦时,请想一想谈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三、送名言。

在此,老师有两句名言要送给大家: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却会获得新的成功。

齐读。

愿各位同学铭记在心。下课!

鸿篇巨制。

化为乌有。

重新撰写。

名垂青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三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谈迁与《国榷》的故事?(板书:谈迁《国榷》)。

3、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名垂青史,(板书:名垂青史),《国榷》是一部明朝编年史,它流传千古,(板书:流传千古)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呢?让我们共同再次走进课文。

二、读悟第2段。

1、自由读文第2段,思考“厄运”指的是什么?

2、书稿的遗失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请读读第一段,谈谈你们的理解。

3、交流:

从小立志要写一部史书。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

相机理解句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默读句子,注意句子中的数字,通过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b、交流: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

c、这20多年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谈迁都坚持不懈,其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感受一下。

1、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呢?

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许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a、自由朗读,你能体会到谈迁前后的变化吗?

b、交流:开始是伤痛欲绝,但后来他马上挣脱出来,下定决心从头再干。

指导朗读: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前后的变化读出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再配乐读。

三、读悟第3段。

过渡:从头再干谈何容易?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何以从头再干?

1、默读第3段,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是如何开始从头编写的?边读边画出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老师读了这一段以后,也找出了这三组词语,出示: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奋笔疾书。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组谈谈感受。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来读,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点击出示句子,齐读感受: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看动画:谈迁重写《国榷》片段,看了以后,你感动了吗?为什么?(再读句子,你们的感受一定会更深)。

5、引读--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6、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什么叫“终日奔波”,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风餐露宿”,什么叫“殚精竭虑”,我们从谈迁身上找到了最好的答案。他,凭着勤奋与执着的坚定信念,创造了一个奇迹,名垂青史。(板书:勤奋、执着)。

四、读悟第四段。

1、作者蒋光宇读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出示、齐读:

2、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这么两句话,出示、齐读: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好学校。--梁启超。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4、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1.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1、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板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由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附带指点榷字的写法。)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你得帮他补充。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思考,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体会数据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

1.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麽?

2.书稿的遗失为什麽被称作厄运?板书: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3.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导朗读体会。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4.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

2.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3.指名说。

4.相机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已经不多。指导朗读体会。

500万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湖北省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麽?指名说。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残淡的日子中走出来。这真是: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板书)

6.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1 还有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板书设计: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翔实可信)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拨开云雾见青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整体入手,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读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数字)的意思。

3、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渗透学习方法:1、阅读方法2、解词方法3、理清课文段落方法。

关注每个词语,边读边思,读出词语背后的感情。想象训练、说话训练、写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读题(2)。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一起认识了吃尽千辛万苦、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在抗非典中,为了病人,献出年轻生命的白衣战士——叶欣;从小就喜爱昆虫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名字叫谈迁。(板书)“迁”是个生字,谁来给这个生字组个词?。

2.谈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出示媒体)看老师板书,边写边说“厄”和“垮”的写法。

谁愿意来读一下课题。(评价,你突出了“信念”)谁也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5)。

同学们,你们回去读了几遍书?有没有信心来考考自己。相信你们肯定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出示一类词、二类词。

浙江抄写锁挣脱诞生。

安寝撰写逸闻崎岖坎坷。

听好要求,要读准,读响亮,听的同学要听仔细,有问题等同学读完再举手。谁来读第一行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得非常准确。注意这里有个字是多音字,谁再来读一读。

第二行二类词语谁来读?(崎岖)这个词注意字音。再读。谁来把这两排词语连贯地读读。(指名,如果举手的人多就一起读)看来这些词语难不到你们,你们真了不起。

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一袭破衫(贫穷)。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奋笔疾书(勤奋)。

翔实可信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史书)。

根据词语意思,来理解其中某个字的意思,是一种很好的解词方法。

看他们都等不及了,要紧跳出来了。(选择义项)。

那现在我们来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响亮,听的同学要仔细,有问题等同学读完再举手。

随机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五(1)班的同学们,词语、课文都掌握得很好,看来,充分的预习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三、了解主要内容。3。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谈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两三句话概括)可以同桌商量商量。

(谈迁编写了一部《国榷》,可书稿被小偷偷走了,谈迁没有被打垮,又重新撰写了一部新的《国榷》。(说得多简洁!)(你很了不起,用简洁的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编书——被偷——重写(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得清清楚楚。)。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8)。

2.交流:请你用读句、抓词、谈体会的步骤来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编写不容易?

#没钱买书。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一百多里路。”

点拨1:1、四处走了许多路,这处没有-难吗?(读)。

点拨2:1、(“一点”是多少,也许是就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可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呀?“一百多里路”有多远,“苏州到常熟多少路程”42公里路,我们乘汽车也差不多要1小时,而他却是用走路“竟”),难吗?难你来读。

2、一点、一百多里这两个数字用得多好呀!这一百里走得容易吗?也许会——读。

3、同学们说得太有道理了!由这“一点”的来之不易,可以想象,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是多么的难!谈迁要走多少路,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点拨3出示:“经过这样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擦亮你的慧眼,你又发现了什么?(数字很多)请你选择你印象深的一点来谈谈。

500多万字——我们的新华词典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但也只有66万多字,500多万字相当于8本这样的书,更何况那些字是用毛笔一笔一笔书写出来的。

同学们,看看这些红色的数字,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仅仅是几组枯燥的数据吗?不是了,此时的数字在说话,二十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为了翔实可信,谈迁历经艰辛:没有钱买书,只得——为了抄一点史料,他竟带着干粮——编史书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难让我们带着感受,读出这些有生命的数字吧!(自己先练练)。

同学们。此时,这些数据在告诉我们:一部《国榷》就是谈迁饱尝艰辛、历尽千辛万苦的证明。所以,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关注每个词语,每个数据,写文章时,也要学会用数据来说话。

点拨:“终于”。老师在读这句话时,还有一个词语强烈地震撼着我,你知道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一一想到的。捧起书,把第一自然段连起来再读读。同学们读得真好!(请看给你们的奖励)。

(出示《国榷》的书样),“榷”商量的意思,国榷指的是——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就比如资治通鉴。

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我们刚才读的鸿篇巨制。

同学们,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解词方法。

这样一部来之不易、用生命写成的鸿篇巨制被偷,怎么不是厄运呢?

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五、生字书写:(2)。

1、复习带有生字的词语。朗读,看看,有问题吗?写这些字你要提醒自己什么?

左窄右宽,注意“诞生”的“诞”“博”

布置作业。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2、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情感态度: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时间安排:3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内容。

1.“厄运”“信念”指什么?

2.出示词语,了解大意。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近《国榷》,体会谈迁信念的坚定。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国榷》信息的句子来。

2、交流、引导理解句子。

(二)、信念遇挫,感受谈迁的不幸。

1、过渡:经过20多年的努力,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谈迁欣喜若狂,然而,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国榷书稿被盗了)。

2、品读重点句,体会谈迁心情。

(三)、信念坚定,再次撰写国榷。

1、过渡:一句“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该有多难啊!更何况是一位年老体衰、家徒四壁的老人呢?为在有生之年完成书稿,谈迁是怎样做的。

2、自主学习。

3、品读交流句子。

(四)、过渡:“风雨之后才能见到彩虹”引读句子:“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谁来借助文中的'语言介绍一下这部新的《国榷》。

理解“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名垂青史?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这也正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蒋光宇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出示句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你有什么收获?

3、是啊,尽管他们的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最终都取得了成功,因为他们心中都有——(齐读课题)因为他们知道——(背诵最后一段)。

4、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要与大家分享。《从头再来》。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谈迁下落不明。

《国榷》从头再来(信念在,希望在。)。

名垂青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复习已有的识字方法,运用查字典和联系语境的方式,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挣脱等词语的意思。

2、采用语言转化和想象画面的方式,体会运用数据的好处,感受数据的表现力。

3、凭借语言文字,在品词析句中,体验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遭遇厄运的痛苦,从而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理解厄运。

读课题,理解厄运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二、检查预习了解厄运。

1、文中的厄运降临在谁的身上?

2、介绍对谈迁的了解,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

3、降临在这位史学家谈迁身上的厄运是什么?

三、紧扣《国榷》探究厄运。

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可以用笔圈圈、划划。

方案一: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赏析这句话中的字词。从一点、一百多里等词感受谈迁为了这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付出的辛劳。引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方案二: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读句子,当这些简洁、凝练的数字跳入眼帘,分别读出了什么?

3、数据不仅能化为词语或句子,它们的表现力是很丰富的,还能透过这一个个数据,联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国榷》是谈迁的心血。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数据背后丰富的内涵,感受数据非凡的表现力。

5、喜悦还洋溢在谈迁的脸上,《国榷》却被小偷偷走了,这难道还不是厄运吗?为什么?

四、感悟信念战胜厄运。

1、遭遇如此厄运,谈迁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谈迁怎样的内心?

2、谈迁就这样被厄运打垮了吗?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新撰写这部史书。

读句子,理解挣脱,想象谈迁的内心,感悟谈迁的信念。

五、作业。

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

1.初一上册语文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2.初一上册语文我的信念教学设计(精品)。

3.《燕子》教学设计。

4.养花教学设计。

5.《手指》教学设计。

6.教学设计的心得。

7.压强教学设计。

8.《马说》教学设计。

9.《公输》教学设计。

10.《师说》教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八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9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百折不挠”。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和感悟。

2、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3、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从课题入手,有意识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让学生自读感悟一小节数据,体会谈迁辛劳的付出。再通过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感悟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三)所受打击之大。

在品悟朗读一小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厄运对于谈迁造成的打击之大。

接着追问,谈迁在遭受致命的打击之后消沉了吗?他是如何做的?从而体会他坚定的信念。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第三小节主要让学生抓住感受深的画面,辅以情景创设,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年老体弱的谈迁为什么还能有如此饱满的热情来写作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之后再感受谈迁的成功,明确我们要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走向成功。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

最后一节朗读对人生的感悟中,我有意设疑引导学生讨论:有信念就会有希望,但是否只有信念就等于成功呢?从而帮助学生思考,深化认识:我们面对灾难、挫折时,不仅仅要有百折不回的信念,还需要又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此基础上,结合班情激励学生树立信念,从努力中走向成功。

(六)课外作业的设置,尊重学生意愿,设置了不同梯度学生的作业,并引导学生阅读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九

上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轻轻舒了口气。无论是我内心的顺畅还是学生们精彩的课堂表现,都让我感觉到了一堂好课的幸福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服,持之以恒的精神。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无疑要使这堂课精彩起来,必须在课前钻研上下功夫。钻研教材充分,对文本的结构层次、重点句段、情感意蕴了然于心,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烂熟于心,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凭借。这堂课的成功让我看到了课前预设的重要性。

一、充分、科学地预设。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所以我将目标设定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用词的匠心独运,如:一袭破衫、奋笔疾书、家徒四壁等,这些平实的语言背后却是人物精神的熠熠生辉。而我的教学正是要让学生读到这语言背后的精彩。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迁为了抄一点资料走了一百多里的路”“谈迁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这些句段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并预设了应对的措施。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及时、有效地调控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教师面对课堂生成既不能熟视无睹,又不能一概封杀。尽管学生在畅想谈迁一路说遭受的艰难,餐风露宿,挑灯夜战……但我始终把握着学生的想象为理解谈迁的信念服务这个原则,所以看似分散的想象却紧紧围绕着我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不言放弃的顽强精神。

文章注重通过具体的数字,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能通过思辨、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其情感变化。

3、对信念之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有自己的感悟。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回顾全文。

指名读题。

复习“厄运”、“信念”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师:带着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指名简述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读文章由课题入手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个教学预设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课题中“厄运”与“信念”的具体所指,进而由此扩展开来,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全文,为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二、品读“初次创作”,体会艰辛与喜悦。

1、师:谈迁写了几次《国榷》?(生回答)请你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写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部分。

学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内容。

师:你找到了哪一句?

指名回答。

2、品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能从这些数字中读懂什么呢?

组织交流。

“20多年”,可见谈迁坚持不懈;“6次修改”,可见谈迁精益求精;“50多岁”,可见《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心血;“500多万字”,可见《国榷》是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

3、师:这些数字,我们读着、读着,读出了谈迁历经艰辛,更读出了谈迁的坚持不懈,读出了谈迁的精益求精,读出了这部鸿篇巨制凝结了谈迁的毕生心血。带着你的这些理解,读好这句话!

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朗读。

师:你历经20多年,四处奔波,搜寻资料,今天终于了却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分别想象说话,体会谈迁了却多年心愿的喜悦之情!

师:是啊!这20多年是苦,这20多年是累,但今天了却心愿的喜悦让谈迁无比激动。一起读!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文字里有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会说话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国榷》的来之不易。品读这些数字方能走近谈迁,感受谈迁的品质。文中一句“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是概括性的表述,在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中,引导学生将概述性的表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了谈迁的内心,感受到那份了却毕生心愿的喜悦之情。

三、品读“痛失书稿”,体会悲痛与坚强。

1、师:此刻,谈迁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出示:“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指名朗读。

2、师: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让我们去看看那位老人吧!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此时谈迁的所思所想。

师:闭上眼,眼前浮现出那一天自己徒步100多里路终于抄到所需的史料,竟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而现在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东流。想起这些,心情如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谈迁失去书稿的悲痛。

5、师:此时的谈迁,不禁让人们很为他担忧。他的朋友来了,他的学生来了,但他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谈迁?他的邻居在半夜醒来时,看到谈迁在做些什么?他的儿子一次次为父亲送去饭菜,可是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你展开想象,按这样的提示,选择一种身份,写上一段话,写出你的所见,所思。

出示写话提示:

6、组织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写的话。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在为谈迁哀叹,为谈迁担忧。是啊!这种致命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呀!一起读!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7、师:大家都在为谈迁感到担忧,甚至认为在这致命的打击下,谈迁大概要垮下了。而谈迁正看着自己虽然苍老却依然有力的手,问自己“吾手尚在,宁已乎!”

师:我的手还在,难道就这么停下了吗?就这么算了吗?于是,他的心底有个声音在试探着问自己“我要不要再写了?”

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写,为什么要写?不写,为什么不写?

再次组织学生辨析、讨论:能写成,有哪些优势;不能写成,有哪些困难存在。

师:既然未必能写成功,那就不能不再次问自己:要不要写?

又一次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写,或许还有成功;不写,注定不会成功。

师:于是,谈迁重新回到了书桌旁,重新点亮那盏油灯,重新提起笔来,重新铺开纸张,他决心重头撰写这部史书。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文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文字,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却是全文关键所在,是对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打不垮”的具体描写。因此,阅读这部分文字重在引领学生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语言背后的情感世界。

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抓住“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谈迁失去书稿的悲痛之情。在这“厄运”的打击之下,谈迁由“悲痛”而“振作”的心路历程,则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反复地思辨,越辩越明。

四、品读“北上考证”,体会执着与成就。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

组织交流。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2、师:更加翔实、精彩,这两个字我们读来容易,但谈迁要做到那可是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组组画面!请你读这段文字,读两遍。第一遍,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这组画面中最让你感动的词语或短句。

学生品读词句,得出自己的感悟。

3、师:哪个词或短句深深打动了你?

组织交流。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读出谈迁的苦、老、弱、贫、孤、穷……。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组织交流,深入体会此时的谈迁更老,更弱,更穷,更苦……。

师:而就在这样种种不利的条件之下,谈迁却做到了更加翔实、精彩。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肯定不同了!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新写的《国榷》……明史巨著。”

5、师: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你认为谈迁因为什么而名垂青史?

讨论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其一,他留下了《国榷》;其二,他给我们树立了在厄运面前不放弃,不气馁的榜样。)。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预设抓住两个对比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在新旧两部书稿的对比中,抓住“更加翔实、精彩”引导学生品读文字,体会谈迁的艰辛付出、执着追求。接着将此时的谈迁和第一次写书稿的谈迁进行对比,谈迁变弱了,困难变大了,然而谈迁依然做到了书稿“更加翔实、精彩”。在这两个对比阅读中,在品读词句中,谈迁的崇高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师:是啊!谈迁留下了一部史学巨著,更留下了在厄运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2、师:古今中外,在厄运面前坚强站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很多很多,请你再去搜集一些这样的事例。

设计意图:讲述完谈迁的事例,作者有一段哲理性话语的概括。学生经过以上学习也能或多或少有所感悟。现在再结合作者阐述的道理,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领悟更深了。

古往今来,在厄运面前屹立不倒,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还有不少。文章学完了,阅读和积累没有结束,因此引导学生继续去阅读一批这样的文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一

王淑清《》教学反思新丰中洲小学王淑清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在支撑着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二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每个人的人生没有幸运之说,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决心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之后惨遭厄运,《国榷》被盗,他没有放弃,从头再来。他精益求精,把《国榷》写得更加完美了。我很欣赏他,因为他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正式他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这里的“崎岖”和“坎坷”,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困难。有些人被困难战胜了,一事无成;有些人则战胜了困难,取得成功。正如我们学到的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文中的谈迁有着,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终于,他战胜了困难,名垂青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飞人刘翔。你们别以为他以前跑得有多快,其实以前他跑得并不快。在之前的好几届世界比赛中,从没有进入过决赛,名落孙山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放弃,而是默默地和世界冠军比比赛。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终于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他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20xx年,男子110米跨栏打破世界纪录。20xx年伦敦奥运会110米跨栏,他在第一栏就摔倒了,最终单脚跳过终点。面对镜头,他依然微笑,坚信自己还能飞起来。他真是打不垮的男子汉。我也相信,希望之光一定会驱散绝望之云的。

我想,只要人人都有,就可以和谈迁、刘翔一样实现梦想。在困难面前,我们永远不会低头的。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三

最近,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感触。

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因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过了很长的时间,他写下了《国槯》,可是好景不长,花了二十多年写成的《国槯》被偷了,下落不明。谈钱决定重头写。又经过了几年的时间,一部新的《国槯》诞生了,内容详实、精彩。

通过谈迁的不幸遭遇,让我们明白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坎坷和崎岖,但只要有,希望之火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正如文中的谈迁那样,坚持不懈,勇敢面对挫折、困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四

2、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谈迁与《国榷》的故事?(板书:谈迁 《国榷》)。

3、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名垂青史,(板书:名垂青史),《国榷》是一部明朝编年史,它流传千古,(板书:流传千古)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呢?让我们共同再次走进课文。

二、读悟第2段。

1、自由读文第2段,思考“厄运”指的是什么?

2、书稿的遗失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请读读第一段,谈谈你们的理解。

3、交流:

从小立志要写一部史书。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

相机理解句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默读句子,注意句子中的数字,通过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b、交流: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

c、这20多年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谈迁都坚持不懈,其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感受一下。

1、 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呢?

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许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a、自由朗读,你能体会到谈迁前后的变化吗?

b、交流:开始是伤痛欲绝,但后来他马上挣脱出来,下定决心从头再干。

指导朗读: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前后的变化读出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再配乐读。

三、读悟第3段。

1、 默读第3段,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是如何开始从头编写的?边读边画出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 老师读了这一段以后,也找出了这三组词语,出示:

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组谈谈感受。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3、 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来读,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点击出示句子,齐读感受: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 看动画:谈迁重写《国榷》片段,看了以后,你感动了吗?为什么?(再读句子,你们的感受一定会更深)。

5、 引读——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6、 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什么叫“终日奔波”,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风餐露宿”,什么叫“殚精竭虑”,我们从谈迁身上找到了最好的答案。他,凭着勤奋与执着的坚定信念,创造了一个奇迹,名垂青史。(板书:勤奋、执着)。

四、读悟第四段。

1、作者蒋光宇读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出示、齐读:

2、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这么两句话,出示、齐读: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好学校。    ——梁启超。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4、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五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要弄懂的吗?

生: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信念具体是指怎样的信念?

师:大家的问题值得思考,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3遍,一二两遍力争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第三遍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你们提出的4个问题。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呢?

师:对,那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

生:文中指谈迁的书稿被小偷偷走了。

师:能具体说说是怎样的一部书稿吗?

生: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那么,厄运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

师:现在,谁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但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

师:那么,后来结果怎样了呢?

生:后来谈迁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生:后来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生:后来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结果是谈迁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奋斗,重新撰写新的《国榷》。

师: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了吗?

生:课文写了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但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谈迁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奋斗,重新撰写了新的《国榷》。

师:说的很完整,我们通过解读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读懂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自问——自读——自思的方法来概括文意。好好地抓住课题,千万别让课题遮住我们的眼睛,要解题好课题,透过课题,知晓文章的内容。

反思: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常常质疑问难,以建立积极的阅读期待,寻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学境界。让学生自主地自觉地走进文本,读文思考,然后交流学习所得。这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千万别急着来读词语,读课文后,再来交流这些学习所得。让学生的思维有即时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交流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师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引导、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提升。另外,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做到雁过无痕,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叶障目到一叶知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4、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2、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2、“厄运”是什么意思?(不幸的遭遇)带着对这个词的理解,再齐读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预设: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板书:什么?打击?面对?信念?)。

(1)是谁遭到了厄运?(及时提问全班:是谁?喊出他的名字,板书:谈迁。)。

(2)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4)厄运给他带来怎样的打击?

(5)他是怎样面对厄运的?

(过度: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坐着时空穿梭机回到明末清初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词和难度的词句多读几遍。

(过度:孩子们,要想回到谈迁的时代我们要带齐几件法宝才行,你有勇气拿到这几件法宝吗?)。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第一组生字词(一类字、二类字组成的词,简单的)。

小组开火车读,纠正字音——齐读。

浙江 谈迁 抄写 锁在 挣脱 遗迹 。

诞生 逸闻 撰写 崎岖 坎坷。

通过预习时自学生字,关于生字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讲的吗?发言,(浙zhe,挣脱、挣扎,诞—廷。)齐读。

(2)孩子们,要想回到谈迁的时代,还要第二个法宝,出示第二组词(课后练习词语及文中的四字词语,难读的)。

1)全班轮读,纠正字音——齐读。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家境贫寒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夜难安寝。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流传千古。

(过度:孩子们,中国的汉字很神奇,有时一个词可以读出一幅画面、一个动作、一种心情、一种品质等)。

来,孩子们,读出你对这些词的理解。

2)练读——指名读——师生合作各读一行——分大组读。

(过度:现在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到课文中,看看能把文章读通顺流利了吗?)。

3、检查课文朗读。(大组分段朗读,订正,评价。)。

4、通过刚才的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过度:拿到了3件法宝,我们可以顺利穿越时空来到明末清初时期了。)。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文章讲了谈迁两次编写《国榷》,请浏览课文,找找哪里写第一次编写(1自然段),哪里写第二次编写(3自然段)。

2、默读课文2、4自然段,同桌讨论主要讲什么?

3、交流。(2自然段主要写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的原因,意思和哪段有联系,因此2、3自然段可以合为一段。)。

4、用双竖线划分段落。

(过度:让我们再次回到谈迁的时代,看看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

四精读感悟1、2自然段。

1、浏览课文1、2自然段,找找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

(1)交流语段: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是“家徒四壁”吗?(家里只剩下四面墙壁,形容很穷。徒,只有、仅有。)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板书:书稿被偷)。

2、教师:对于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一个天大的厄运,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致命打击)。

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1、2自然段,在关键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

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二十多年心血。

出示句子: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引导体会:

谈迁治学刻苦、认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齐读第三句话,(“一点、一百多里”对比体会,在谈迁的心中,再小的一点史料也是件大事,绝不能马虎。因此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教师:当你读到“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时,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脚底走出了血泡,风餐露宿,累了就地休息一会,渴了喝口路边的冷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齐读第四句话。教师: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吗?从这些数据中你感受到什么?教师:二十多年的追求,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齐读数字。(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

教师:这句话用了大量的数据,增强表达效果,更突出的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在我们写作中要学习运用列举数据的写作方法。

(3)指导朗读句子:孩子们,读到这你是否能通过朗读,把谈迁经历的磨难,不怕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体现出来。

练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就这样,为了这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奋斗了二十多年,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50多岁的老人,可是二十年的心血却在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怎么能不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呢。

4、谈迁在遭受到如此的厄运之后,他的表现如何?

交流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读,用心体会,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指名读第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悲痛欲绝。)。

指导朗读:一个50多岁的老人,整天老泪纵横,以泪洗面,可见是多么伤心啊,谁来朗读,表达出他悲痛万分的心情。

个别读——个别读——齐读。

(3)指名读第二句,谈谈你的感受?(不屈不挠、不认输、不向厄运低头、坚强) (板书:从头撰写)。

指导朗读:表达出坚强,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精神。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教师: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一个疑问:谈迁遭受了如此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能很快站起来了呢?再次快速浏览1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交流:他有坚定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教师:是啊,信念是力量,信念是勇气,信念是希望。是坚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谈迁。(机动环节:朗读、2自然段,再次感受谈迁的品质。)谈迁是怎样重新撰写《国榷》一书的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书稿被偷              打击?

谈迁    致命打击              面对?

从头撰写              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1、走进人物的内心。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是一次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谈迁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的情景,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通过引读句子,感悟谈迁在实践中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定治学、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在体验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和语言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了文本的对立面,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了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成为了文本主义的创造者,课堂赋予学生的是丰富的过程体验。

2、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人物内心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读出各自的体验,释放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在诵读中飞扬。同时,老师激情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诗化情感的营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由此可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真正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学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是“厄运”,学生只是凭借个人理解或查阅工具书,知道其意: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五年级的学生很少经历过厄运,我从“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入手,抓住“二十多年”和“体弱多病”,体会“厄运”,再上下勾连,让学生抓住数字:100多里,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等谈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参与时,找准了切入点,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20多年来经历过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这就是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做人。当学生再次朗读“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时,心跟随着主人公由喜极而泣到悲痛欲绝,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深刻领悟到谈迁遭受的厄运,在认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为后面学习谈迁重新撰写《国榷》做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345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