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一种方式,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的途径。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提出问题或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接下来请欣赏一些读者撰写的细致入微的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一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
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初露峥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势图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收复建康。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宋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抗金地图金军南侵后,岳飞军则在其后方,乘机给予痛击。金军占领溧阳后,飞遣刘经率兵千人,乘夜攻克了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抢掠之后,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全文见下“个人作品”)。
名扬洞庭。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么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至四年,先后在鼎口(今湖南常德东,沅水入洞庭湖处)、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抗击官军围剿,屡战获捷。社木寨之战中,以车船水军反攻,尽歼守寨宋军,兵势日盛,使官府惧之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制置使,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浚布阵:分兵封锁湘阴、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益阳、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阳渡等湖区诸要津;令岳飞率军趋鼎、澧(今湖南常德、澧县),自上游袭取杨么、夏诚等寨。五月,岳飞至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义军龙阳(今湖南汉寿)汛州村大寨首领杨钦领所部三千人及战船出降;寻其余大寨首领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亦举寨相继就招。义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义军车船水军,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杀,余众被歼殆尽。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至此,杨么之乱被官军平定,就连都督张浚也不得不赞许道:“岳侯殆神算也!”。因岳飞巧智神算,从此名扬洞庭。“徒有王[王燮]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史称洞庭湖之战)。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3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就是“尽忠报国”,并非“精忠报国”。不过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战功,曾御赐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给他作旗帜,后人将二者混淆了。
记者查阅一位学者写的《岳飞新传》,书中有记载: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该书提到了《金陀稡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此书是岳飞被害21年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
《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有条资料很重要,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稡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到底谁对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至于岳母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更加无从考证。杨教授说,目前业内专家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也存在一定争议。
4武术成就。
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武圣”,深受后世敬仰。岳飞自幼拜名师习武,武功精湛,技艺出众。明清以后流传和形成的诸多拳派拳种,很多都冠以“创始人”岳飞之名,而盛传于民间各地,至今不绝,影响极深。为此,对在武术史上享有“武圣”之称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武艺做一番考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以及岳家军老部下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至今。此后岳震和岳霆将岳飞记述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和拳歌整理成《武穆遗书》,其内容包括数十种拳术和器械套路,点穴术使用说明,《打法诀》和《八法取用歌》等。岳震作为岳飞的四子,驻守黄梅期间对南宋的安定和岳家拳的发扬功不可没。
岳家拳的流传,核心区域是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当年岳家定居的杨梅岭所在地。而岳家拳兴盛的原因,除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尽管金元时期严禁习武,但岳家拳仍能流传民间,并一直保持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无论岳家拳衍生出多少分支,追本溯源,都与岳家拳一脉相承。如今岳飞后裔在湖北黄梅、武穴已相传33代,共计2000余人。
5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晋国“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6郾城大捷。
在873年前的今天,1140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七),岳家军郾城大捷。
南宋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势力最强时达10万人,是当时对金作战的主力。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群众拥护。1140年(绍兴十年)金军4路大军南下,岳飞率轻骑驻郾城部署兵力迎敌。金兀术率精兵1.5万余人,到达郾城北面,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正面,“拐子马”布列两侧,进攻岳家军。
1140年8月21日(七月初七日)岳飞令将上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在郾城大败金军,接着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岳飞鼓励将上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宋高宗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心求和,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最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三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四
有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都令我感动肺腑,有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苏武,卧薪尝胆、为国忍辱负重的勾践……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动的是郑成功。
郑成功从小就聪明好学,见多识广。皇帝十分赏识,封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
后来,清军攻入了福建,眼看就要危在旦夕了,郑成功的父亲无可奈何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听了,顿时火冒三丈,一个人独自和志同道合的人在水上组织起一支抗清大军,郑成功几次突袭都未成功,正当他垂头丧气、心有余而力不足,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名叫何斌的人向他倾诉了台湾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他们受荷兰侵略者的逼迫,天天被拳打脚踢。郑成功听了,十分生气,心想:可恶!荷兰人也太坏了吧!把台湾侵占,哼,简直痴心妄想。于是,他义正词严地对侵略者说:“台湾及我国领土,不可让人侵略,如今我限你们马上撤出!”
1661年3月,郑成功凭着自己不畏艰难的勇气顶着风浪,准备和侵略者决一死战!他机智聪明,把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侵略者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只好签字投降,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台湾人民欢呼雀跃,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不怕牺牲,解救台湾同胞的事迹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风范,值得后人永远纪念,也令我深深地感动。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成功: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垂青史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郑成功一位明末清初的伟人。平凡的他,却有着对国家,对人民非凡的功绩。
话说当时,明朝末年。郑成功驻军厦门。他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东南方向,问卫兵:“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看到这儿,我看出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郑成功在厦门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在船楼上,郑成功察看自己的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便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郑成功的舰队在滔滔海浪中劈波斩浪,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的银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冲去,我觉得在这生死一瞬间的时刻,这些官兵们还能驾着舰船镇定自若得的迎敌而上,毫不畏惧。正因为郑军官兵有着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慨,所以他们迅速地包围了敌舰,让敌军的大炮顿时失去了威力。这还不过只是颗“烟雾弹”,好戏才刚刚开始。随着“轰隆”一声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弹药库。敌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跳上了敌舰。迅速地将敌人制服,取得胜利。“漂亮!”我读到这儿不禁拍案叫绝。
其实,从郑军的英勇无畏、镇定自若、沉着机智与敌军的傲慢轻敌、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便可看出郑军这仗的必死无疑。而且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曹禺。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六
书中讲述了王安石传奇的一生。王安石从小便早慧,饱读诗书,在长大后考取甲等第四,也就是进士。首任准南签判,此职相当于给知州老爷做秘书,让他觉得无法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三年一转眼便过去了,他又被任命为勤县县令,在这里,他推行了青苗法,以缓解老百姓向地主借贷款的资金困难,他还新修水…做了许多好事。又是三年过去了,由于王安石政绩突出,他被升为通判,此职仅次于知州。
随后,王安石被召入京城,皇上觉得他是个人才,将他升为知制诺,没多久,现任皇帝驾崩,英宗即位,王安石任群牧司。英宗即位四年,身体每况愈下,驾崩了。神宗继位,神宗对王安石十分宠爱,王安石虽深得幸,可他主张变法。这时,朝中响起“不和之音”,很多“保守派”大臣站出来反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为此事而翻了脸,可神宗仍相信王安时,并将他升为副宰相,正宰相为“保守派”老臣富弼,可富弼后来被调出京城,任礼部尚书等几项职务。后来,王安石任相,推行了“青苗法”、“保马法”等几项新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却被副宰相吕惠腮陷害,差点失掉官职,被郑侠的《流民图》贬回江宁。他虽又复官,可其爱子王雳病逝,使他上了一道辞职信,被则赋了一个闲职,调离京城。
在神宗驾崩后,过了一段时间,王安石逝世,被加赠大师。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我应当学习他的为人,学习他的改革精神、爱国精神。学习他的不为所动,我在做作业过程中经常分心,取得小成绩就容易骄傲,可他却没有,我要向他学习。静静地合上书页,我沉思良久,默默地想:我应当像他一样饱读诗书,像他那样坚定信念。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虽有些过誉,但王安石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佩的。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七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着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然而历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时使尽全力也不能取胜,那么该怎么办?势弱的一方,通常选择很少。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与秦桧共为阴谋,尽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一直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被动挨打,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长期以来,宋高宗是一个在历史上得到颇多劣评的皇帝,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待岳飞一事极不得人心。愤激者痛斥他丧心病狂地执行投降路线,其原因是他贪生怕死、又贪恋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归,甚至暗示他受惊吓不育,导致精神不健全。
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很靠不住:
首先,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耗,而5年后才杀岳飞,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担心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钦宗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
其次,他已经是皇帝,何来卖国投降动机?
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后伺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在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在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
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很可能会崩溃。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我认为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一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到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的事情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八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九
读了这本书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
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
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
郑成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他带领两万多名将士,乘百艘战船,历尽九个月浴血奋战,把何兰殖民者驱逐出境,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决定给高山族同胞送去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当郑成功一行人来到高山族同胞的村寨时,高山族的长老带领乡亲到村口迎接。他们高兴的收下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锣鼓响了,民族唱起了民歌,在欢歌中,全村老少排列整齐,领头的长老双手捧着金、银、谷、土四盘礼品,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郑成功,作为他们回敬的礼物。
郑成功向高山族乡亲拱手致意,兴冲冲地说:“东渡台湾,收复祖国的河山,为的是同心开发宝岛。赠给你门的东西,为的是生产旺盛,这是应该做的事,怎能收你们这样贵重的东西呢?”长老说:“有来有往,兄弟情谊,请收下吧!”
郑成功笑盈盈说:“尊重高山族的礼节,我收下一盘最珍贵的礼品。”说着,他双手接着一盘土。
长老说:“礼品自古是收金送银,怎么只能送土?”
郑成功把手中的一盘高高举起:“土地,是我们祖国的!有了土地就能收谷子,产金银!”
长老们翘起了大拇指,兴奋地说:“收土不收金,我们心连心!”
郑成功的事迹,我们中国人民永刻在心,台湾人民也永刻在心。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一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许多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夜晚,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智者。国王问阿凡提“智慧从哪儿找到?”阿凡提说“智慧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到!”国王跟着阿凡提开垦荒地,种上“智慧”,苦苦干了一年。到了秋天,国王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一条智慧“粮食吃起来容易,种起来难。”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啊。
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偎在外婆的膝下,在满天星斗和明亮月光的陪伴下,听她们讲最有趣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开启了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明白外面的大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它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点燃了我们寻求知识和美德的心灵火焰。当我们长大成人,走过很多个春夏秋冬,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往往是最纯真美好的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它在我们烦恼时,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我们痛苦时,安抚我们的创伤。而小时候在妈妈、外婆身边听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些给人温暖和希望的片段。啊!谁没有听过勇敢坚强、美丽善良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呢?谁不知道三个又懒又笨的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呢?这些在民间长期流传、陪伴我们一生的故事,教会我们勇敢、善良、乐于助人,教导我们勤奋学习、不骄不躁。它们像一泓清澈明净的泉水,无时不在涤荡我们心灵上的灰尘;它们像一个绚丽娇艳的花园,用幽远沁人的花香熏染我们的气质,陶治我们的精神。这背书为你准备,正是几滴清纯的泉水,几缕曼妙的花香。
延伸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一天,女娃去东海看太阳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只小鸟,“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非常痛恨东海,于是日复一日地不断地往东海中扔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鸟。但它有的优点就是:很勤劳。把吃多下来的食物都藏进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都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给大家。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盘古开天辟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此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就这样有了天地。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后羿与嫦娥。
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于是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把多余的九个太阳射下去后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吴刚伐桂。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女娲总觉得很寂寞因为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于是她用泥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完后,他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从这以后,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姜子牙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用奇特的方式钓鱼,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请了他好几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们继续钓鱼。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就答应辅佐他。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二
相信我们班很多同学听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先说齐桓公,我很喜欢他。因为他有大志,他让齐国强大了起来。他会用人,齐桓公位于春秋五霸之首,是因为他信任管仲。他和管仲在交谈时,管仲的第二句话是指责前任国君,按理说别的国君听见这句话就会把说话的人杀掉,但齐桓公没有,他选择继续和管仲交谈下去,最后他发现了管仲是一个治国的之才,重用了管仲,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我也好喜欢,因为他有过人的胆量,他有出众的口才,他有智慧的头脑,他有远见的学识,还有过人的胆量。管仲之所以能被齐桓公重用,跟他的口才脱不了关系,但是他的胆子很大,他说指责前任国君的话,幸亏齐桓公能够容忍,不然管仲早就是刀下之鬼了,而且他说出了一句很震惊的话:“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乃之天之天者,司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的胆子大得没边了,因为天昰什么呀?天是君王、天子。普通百姓居然能成天,管仲的胆子,未免太大了。而且我给管仲心里起了个外号,“春秋第一厚脸皮”。因为他最后说了一句非常厚脸皮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说,“您爱吃,不可怕,可怕的是您遇到大才不用他,用他您还让小人来管他”。
鲍叔牙,我不是太喜欢,但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功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牙把管仲这位大才推荐给齐桓公,在他和管仲的双重辅佐下,让齐桓公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宝座,让齐桓公名垂青史。
这就是我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看法。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三
传说,毛笔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由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领兵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定期写战况递给秦王。
在蒙恬那个时候,纸还没有发明,笔也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用竹签蘸了墨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聿”硬硬的很不方便。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现在,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斗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营,由于打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布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了。他一气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进了门前的一个山石坑里。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无意之中,他发现了山石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了。他心中一动,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定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
想一想:发明来源于创意和灵感,只要你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想像,你就会有所收获的。只要你坚持着这个好习惯,什么都有可能。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四
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五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着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着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市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六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着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着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七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八
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陶渊明的喜欢听那汩汩流淌的泉水,喜欢看那民风朴素的乡野村民,告别了昨日的喧嚣,这一刻,这美妙的幽静,只属于他陶渊明。
南山之下,独坐着他,田园生活,怡然自得。告别昨日的浮华,更喜那桃源的幽雅。
他散落天涯,像一个流浪的侠士,而笔则成了他手中的利剑,揣着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啊,走啊!
锄头不如笔拿来顺手,自然庄稼也有点儿不争气,可是没关系,让可贵的倔强把功名利禄丢了吧!
杂草在他的田里蔓延滋长,他不介意,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生存的底线,用美妙的文字虚拟土壤,给心灵安一个家。他不后悔自己的一切,他如今,只喜欢这田园诗情了。
看着美丽的朝霞,映红了那美丽的天宫,他坐着,他的心潮澎湃,那美丽的色彩,是那天国的盛装,风吹来了稻子的清香,令人眷念的黄昏过渡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美丽的夜呀,这一刻,是如此皎洁,这一瞬,是如此辉煌,这一刹那,我明白了:唯有放弃,才有我今宵的获得!这一生,我为我吟唱!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九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立志。
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讲诚信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十
提起他的名字,想到的永远是镌刻在背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他一心想重振大宋收复失地,怎想得皇帝昏庸,大臣奸诈,弄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在**亭下。他就是宋末少有的忠义将军——岳飞。
绍兴六年,岳飞率大军从襄阳北上,锐不可当,大军所到之处尽为所收,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黄龙府之势。怎奈何高宗一心议和,十二道金牌召回了他。他当时挥毫写下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中表现了他满腔爱国之情,收复失地、洗靖康之耻的决心,然而其中又夹杂他的深深的无耐。皇帝之旨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只得返回南宋首都临安。
这时的他十分失落地带着军队往回走,他要快马加鞭,想尽快问问高宗为什么要有这样安排?谁曾想这竟会是他最后一次出征。
回到都城,高宗并没给他举行庆功大会,反倒将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大牢。原来是奴臣秦桧作怪,向高宗进献馋言,/昏庸的高宗将不明实情的将岳飞投入了大牢。秦桧来让他“招供”。谁都知道他哪里有半点罪名,更不用提什么招供不招供的。最后秦桧急了眼给他动了极刑。因为,秦桧早已与金国串通好,等灭了宋就会有高官厚禄等着他呢!为了这个,秦桧给岳飞动了那我们难以想象的刑罚,希望能从岳飞口中套出些他想要的东西。这样他就可以装成一个好人似的,向世人说:“看我没有冤枉他吧!”
可岳飞呢?虽深受极刑却豪气仍在,宁死不屈!他唯一的不舍就是他的家人和大宋江山!可生不逢时,他再也无法完成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梦想了。这一年他仅38岁,死于**亭。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十一
在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本书,名叫《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爸爸对我说:“这是一本中国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很棒的书。”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书圣王羲之从小喜欢写字,连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指比划着练字,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书法家,写出了代表中华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兰亭集序》,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喜爱文学,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特别是作词方面,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好词,这两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希望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有才华的人,书中我最崇敬的是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首《正气歌》千古流芳,爸爸说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十二
公元11(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初露峥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势图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收复建康。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宋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抗金地图金军南侵后,岳飞军则在其后方,乘机给予痛击。金军占领溧阳后,飞遣刘经率兵千人,乘夜攻克了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抢掠之后,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全文见下“个人作品”)。
名扬洞庭。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么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至四年,先后在鼎口(今湖南常德东,沅水入洞庭湖处)、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抗击官军围剿,屡战获捷。社木寨之战中,以车船水军反攻,尽歼守寨宋军,兵势日盛,使官府惧之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制置使,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浚布阵:分兵封锁湘阴、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益阳、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阳渡等湖区诸要津;令岳飞率军趋鼎、澧(今湖南常德、澧县),自上游袭取杨么、夏诚等寨。五月,岳飞至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义军龙阳(今湖南汉寿)汛州村大寨首领杨钦领所部三千人及战船出降;寻其余大寨首领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亦举寨相继就招。义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义军车船水军,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杀,余众被歼殆尽。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至此,杨么之乱被官军平定,就连都督张浚也不得不赞许道:“岳侯殆神算也!”。因岳飞巧智神算,从此名扬洞庭。“徒有王[王燮]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史称洞庭湖之战)。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3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就是“尽忠报国”,并非“精忠报国”。不过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战功,曾御赐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给他作旗帜,后人将二者混淆了。
记者查阅一位学者写的《岳飞新传》,书中有记载: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该书提到了《金陀稡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此书是岳飞被害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
《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有条资料很重要,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稡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到底谁对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至于岳母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更加无从考证。杨教授说,目前业内专家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也存在一定争议。
4武术成就。
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武圣”,深受后世敬仰。岳飞自幼拜名师习武,武功精湛,技艺出众。明清以后流传和形成的诸多拳派拳种,很多都冠以“创始人”岳飞之名,而盛传于民间各地,至今不绝,影响极深。为此,对在武术史上享有“武圣”之称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武艺做一番考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以及岳家军老部下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至今。此后岳震和岳霆将岳飞记述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和拳歌整理成《武穆遗书》,其内容包括数十种拳术和器械套路,点穴术使用说明,《打法诀》和《八法取用歌》等。岳震作为岳飞的四子,驻守黄梅期间对南宋的安定和岳家拳的发扬功不可没。
岳家拳的流传,核心区域是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当年岳家定居的杨梅岭所在地。而岳家拳兴盛的原因,除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尽管金元时期严禁习武,但岳家拳仍能流传民间,并一直保持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无论岳家拳衍生出多少分支,追本溯源,都与岳家拳一脉相承。如今岳飞后裔在湖北黄梅、武穴已相传33代,共计2000余人。
5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晋国“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6郾城大捷。
在873年前的今天,1140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七),岳家军郾城大捷。
南宋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势力最强时达10万人,是当时对金作战的主力。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群众拥护。1140年(绍兴十年)金军4路大军南下,岳飞率轻骑驻郾城部署兵力迎敌。金兀术率精兵1.5万余人,到达郾城北面,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正面,“拐子马”布列两侧,进攻岳家军。
1140年8月21日(七月初七日)岳飞令将上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在郾城大败金军,接着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岳飞鼓励将上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宋高宗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心求和,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最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十三
无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名人是一个光茫四射的榜样,其相应的人物传记是最好的心灵慰藉,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力量。小朋友阅读名人传记,见贤思齐,发奋图强,可以参照着名人的所思所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的路,可以让孩子们找到人生的榜样和学习的典范。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言教,而名人故事就是留给我们的身教。章衣萍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此书作者为民国时期章衣萍,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在众多儿童读物中,文学类居多数,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广而不精。作者章先生本着一个“不唐突古人,不贻误少年读者”的心态,就已远胜其它《古人故事》。而且该书目标明确,目的不仅仅是博少年读者一乐,而是使少年读者真正的认识古人。
章衣萍先生和夫人其同编撰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精选了管仲、孔子、苏轼、郑成功等十位历史人物。每位人物的描写,都是通过几个历史事件不知不觉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观历史人物的一生。以管仲为例,书中分别讲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管鲍之交、鲍叔举贤、助齐称霸、北战山戎、推举宁戚、晚年荐人等故事,从不同角度,无缝地将管仲一生串了起来。得遇鲍叔牙这位知音的包容和赏识,管仲在齐国并不是一上来就扩充齐国的版图,而是通过立四维安定国家、爱惜百姓稳根基、三法五教强兵力,流通用物强国力,分层管理内政等种种举措,逐步提升了齐国在春秋时的地位。
书中不仅从正面描述了管仲的各项强国举措,也通过曹刿论战的“一鼓气盛、再鼓气衰,三鼓则气竭”的军事理论,侧面描述管仲的军事眼光和政治谋略。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刻画的非常清晰。
语言简洁也算本书的一个特点,读完一个历史人物能很清晰的了解他的一生,适合小朋友们竖立自己人生目标,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而努力。相信每一位读完此书的读者,会更觉清晰认识了各位历史人物及他们所在朝代的相关事件,有助于引领更深层次的阅读和学习。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十四
星期三的晚上,我洗完澡后,在床上拿起《中国古代寓言》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其中《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古时侯,齐宣王爱好音乐,特别是竽,他每次都会让手下三百多人一起来演奏。南郭先生发现了齐宣王的癖好,觉得自己虽然不会,但是混在这三百多人里,齐宣王肯定不会发现,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弄虚作假。后来,齐湣王担任齐王,他让三百个人一个一个给他演奏音乐,南郭先生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的好朋友皇甫峻熙,他和我说他上学时老师让背古诗,同学们都是一起背的,他经常没有认真背,总是蒙骗过关的。可是,有一次,他们班换了语文老师,这个老师和以前的老师与众不同,背古诗时是一个一个抽查的,不会背的需要留堂。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这样滥竽充数骗老师了。
这则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弄虚作假的人,手段再高明,也无法蒙骗一世,早晚会露出破绽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8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