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春节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23:08
正月初一春节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3 06:23:08     小编:琉璃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的共性与规律,为今后的知识积累提供指导和启示。如何克服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以下是成功者总结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巧,一起来分享经验吧。

正月初一春节篇一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在这一天家长都要带领小孩出去给自己亲戚、朋友、尊长,送吉祥祝福的新年祝福语,卑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春节拜年讲究。

关于春节的拜年,通常是从自己的家中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顺遂。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然后在家里给长辈拜年完之后,出去到外面的时候也要笑脸跟他人,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拜年给压岁钱。

在拜年上,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切莫忘记要跟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通常来说邻居长辈也是会给“压岁钱”

礼节性拜年。

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拜年拜好了,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该下去搀扶他,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能待太久,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改日也同样要去他人家拜访回礼。

正月初一春节篇二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很多人都开始准备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了,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的习俗吧。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一春节篇三

今天是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我很早就醒了,不过我要等一会儿起床,起完床,就刷牙,刷完牙我就到客厅看一会儿电视,奶奶他们就在厨房做饭,饭好了,我们就去吃饭,吃完饭,等一会儿,我把跳棋放在餐桌上,我叫妈妈、大妈、姐姐一起跟我玩,最后,是我输了,不过第二次我再叫大伯、爸爸一起下,最后,我是第一名,爸爸是第二名,大伯是第三名,姐姐是倒数第三名,妈妈是倒数第二名,大妈是倒数第一名,我很高兴,一会儿饭就好了,吃了饭,我看一会儿熊出没,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

今天真有意思。

正月初一春节篇四

今晚是正月初一,我和好朋友婷婷一起放荧光花等爆竹新年时候爸爸买了很多烟花有冲天炮美羊羊、龙飞凤舞荧光棒、金色电光花等,在天地间闪烁着,飞舞着。我们玩的可热闹了,我们转着圈儿,跳着舞儿。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啊!

昨天是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

在这一天,小孩子能穿新衣服,能吃各种好吃的东西,还能得到压岁钱。这压岁钱装在红包里。

正月初一春节篇五

昨天吃饭的时候听父亲说,荆州东门的护城河沿着京沙河一直延伸到沙市的胡雯公园,十里长街的灯笼“惊扰”着春节,东门的金凤广场两边挂着许多红灯笼。听了我爸对灯笼的描述,我开始希望早点去那里看看发生了什么。吃完饭,我们拿着相机去了东门。

天色渐暗,各种形状的灯笼亮起,十二条金龙组成的“龙跃虎跃”和十几米高的“一帆风顺”尽收眼底……很多很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京沙河九曲桥段,两条龙横卧在水面上,中间有一颗大珠,就是传说中的“双龙戏珠”。一串“灯笼”给春节增添了不少欢乐,也给春节带来了更多的味道。

在东门,红苹果、紫葡萄、黄香蕉象征着大丰收,让我口水直流。在“鸳鸯戏水”、“查娜闹海”等活泼俏皮的灯笼前,总有许多小朋友在那里拍照留念。过年的金凤广场就像一座“不夜城”。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微笑。初春的寒冷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元宵节里不复存在。不同形状的灯笼凝聚了工人叔叔们的智慧和汗水,也展示了美丽的古城文化。

看完灯笼,天色已晚,我们一家人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彩灯“世界”。

正月初一春节篇六

祝愿你:一年四季季季平平安安,一年12个月月月健健康康,一年52周周周精精彩彩,一年365天天天快快乐乐。

年初一祝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年如意、岁岁平安;财源广进、富贵吉祥;幸福安康、庆有余;竹抱平安,福满门;喜气洋洋!

新年来临精神旺,祝你身体健康,吃啥啥香;财源广进,做啥啥顺;工作顺利,干啥啥成;生活美满,爱啥啥有;万事如意,盼啥啥来;祝新年快乐!

愿你一年365天天天开心,8760小时时时快乐,5256000分分分精彩,31536000秒秒秒幸福。

请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大年初一头一天:诸事大吉;西北喜神;正东财神;东北贵神;财运向好,爱情滋润。

新春拜年送祝福:初一开门见喜,初二春风得意,初三家庭和睦,初四事业顺得,初五无忧无虑,初六感情甜蜜,初七健康平安。新春快乐!

年初一祝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年如意、岁岁平安;财源广进、富贵吉祥;幸福安康、庆有余;竹抱平安,福满门;喜气洋洋!

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过新年。我祝你开门见喜,迎面来财,出门遇贵人,在家听喜报,最后还有……红包拿来!

正月初一春节篇七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年,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春节篇八

正月初一应是一年最开心的一天,可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雪。望着漫天飞舞的白雪,也不是一番风味。吃完早饭,我牵着大黄狗就匆匆地出发了。到村口的时候,发现小伙伴早已在那等我了。

突然,我的眼前窜过一团白色,大黄狗挣开我的手,敏捷地扑了上去,可是扑了个空。大黄狗立马站了起来,继续朝那团白色追去。我们几个小伙伴也不闲着,跟着大黄狗一起追去。可人哪有狗跑得快,不一会儿我们就跟丢了。正当我们失望欲绝的时候,几声犬吠又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们顺着声音追了过去,发现大黄狗用脚按着一只小兔。

我冲过去一把抱住了大黄狗,大黄狗得意洋洋的冲着小兔乱叫。雪渐渐融了,我和伙伴该回家了。看着那只小白兔,我们的脸上难免会露出喜悦的笑容。可我想小兔没了亲人该多可怜啊。于是我狠下心来。从小伙伴的手里一把把小兔夺了过来,然后把小兔放了。为此我和小伙伴闹翻了,但我想,正月初一做了一件好事,一年里应该会好人有好报吧。想着,想着,心里美滋滋的。

正月初一春节篇九

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民俗禁忌还是挺多的,要一一遵守估计挺难。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民俗禁忌一览,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为了“图个吉利”,这一段时间的忌讳特别多,这些忌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

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忌讳最多的一天。

1、大年初一不能用剪刀。大年初一用剪刀寓意着“这一年容易招惹口舌之争,容易惹事端”,因此这一天禁止做针线活。

2、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大年初一是迎接财神的日子,会有财神降临,如果这一天扫地就会把家里的财运带走。因此,无论除夕夜在地上制造了多少垃圾,在大年初一都不要清理,也不要丢垃圾。如果把“扫帚星”引来,就会倒霉运。

3、大年初一不能把房间里的水往外泼。这点和上面是一个道理,大年初一把房间里的水泼到院子里,就会带走家里的财运和福运,是不吉利的。

二、正月初二是“姑爷节”

出嫁的儿女在正月初一是不能回家拜年的,在我们这里大年初二一般女婿都会去丈母娘家拜年,因此“正月初二也是姑爷节”。这一天女婿、女儿都要携带礼物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如果有小孩,娘家会给小孩红包。在有的地方,初一不登门给亲朋好友拜年,因此很多人会在初二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

三、正月初三是“赤狗日”

正月初三是“赤狗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之争,在这一天忌探亲访友。在有的地方,这一天禁食米饭,目的就是为了“五谷丰登”。

四、正月初四要“迎神”

正月初四是天上的诸神会降临人间,这些一天要打开大门和窗户,准备好贡品,虔诚的点香祭拜,以祈求“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初一到初四商店一般都不开门营业,妇女不用针线。

五、正月初五“破五穷”

正月初五很多禁忌都可以破,这天要“赶五穷”,即学穷、智穷、文穷、命穷、交穷,因此这一天要放鞭炮,目的就是为了将不吉利的东西赶走,而且鞭炮要从里往外放。

正月初五不能去给岳父母拜年,农村有句老话叫“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而且初五才去给岳父母拜年,也显示不出诚心。

六、正月初六是“营业日”

对于生意人来说,一般都会选择这一天开门营业,寓意着“招财进宝”。大年初六要进行年后的第一次大扫除(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皆不能打扫),对于农民来说,从大年初六开始就可以下地干活了。

女娲在造出猪牛羊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成了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在这一天必须要有一道素食(菜羹),以祈求去除邪气、医治百病。在这一天,如果小孩犯了错,大人是不能训斥的。

总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春节习俗,正是因为这些习俗的存在,才会感觉更加有年味。但是很多过年的习俗在慢慢消失,反之很多人越来越重视“洋节”,这反应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01、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02、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03、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04、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05、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06、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07、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08、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09、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______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10、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1、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12、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13、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

14、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1、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

2、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

3、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

4、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

5、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6、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7、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8、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9、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10、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

正月的禁忌:

1、正月忌杀生:畜生的轮回道在正月停止,古代传闻说掌过畜生轮回道的“司祭神”的母亲生日是在正月初八,因此“司祭神”在正月会关闭轮回道给母亲过寿,因此被你杀死的畜生的亡灵无法进入六道轮回,会跟在你的身边,直到下个月的第三日(也就是二月初三)。

2、正月忌揭倒有:这里说的揭,是人为的揭,古历阴历三十是全年最阴的一天,而倒有(吊钱)是古代的一种刑具,(“吊钱”,又名“倒有”,古名吊虔,是夏朝的一种刑具,用几片白纸盖住受刑者的脑袋,用一个磨盘在受刑者的胸口碾压,直到受刑者五脏都被压成血汁为止,而受刑者盖头的那张纸早就被染成红色,染红之后,由大臣挂在刑场的窗户上,用来警世犯罪者)是镇邪圣物,如果被风吹走,说明你家已经有神看管了,如果是人为的揭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定要到了规定的日子,才能揭掉。

3、正月忌观红喜事: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正月在旧历是“冥婚”的时节,因为阴间的正月和阳间一样,要放假,所有的阴间物都可以来到阳间,因此当你在荒郊野外看到娶亲的,千万不要驻足观看,要观察一下周围有没有人,如果很多人都在围着看,说明是阳间的婚礼,如果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你一个人,或者周围的人看到婚礼队伍没有反映的时候,你最好掉头就跑,因为很有可能他们是来接你的。

4、正月忌理发:古语说:正月理发死舅舅,其实不然,查满清朝《礼书》书中记载说,正月理发原意为“思旧”后传言之,传成了“死舅”,然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却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另外,唐朝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时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则称为“金月”,因此正月理发合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场砍头的意思,人们认为不吉利。

5、正月忌扔粮食: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知道,诸葛亮平定南帮时,做成了一种祭品‘馒头’来给死难者献祭,从那以后,民间便流行用馒头,或者其他谷物做成面食,献给死者,然而正月阳气上浮,阴气也同样上浮,有时往往活人和死人只隔着一层几寸薄的洋土,如果你不小心把粮食掉在地上,千万不要捡,要赶快离开此地,如果你故意扔掉粮食,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地下的朋友尝到一次甜头,会跟着你的,他们知道你还会扔,在你的身上有甜头吃,如果你不再扔了,他们会把你当作‘馒头’。

6、忌打碎器物:正月里打碎东西,不是好兆头。有些地方甚至认为是种凶兆,打碎了的瓷器不能丢,要全部捡起来,用红布包好,放在自家的神龛前祈求消灾避祸。

7、忌吵架争执:万事和为贵,是民间传统观念。所以在一年伊始就闹不和,甚至大打出手,是不好的禁忌,要尽力避免。和气生财,过年要放下争端,开开心心最重要。

8、忌求医问药:正月里生病被视作不吉利,所以求医问药也成禁忌,预示着一整年都会病痛不断。古代,正月里有的医生会避讳,甚至会在正月里暂时歇业。

9、忌讳搬家: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觉得,如果在年末搬家就会给一家人带去霉运和不幸。当然,这是人们的封建思想。

10、忌讳不吉利的话:腊月里面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比如腊月里忌讳在家里面说“死人”“倒霉”“病”“穷”等不吉利字眼,正是在过年。想来也是,过年正是喜庆的时刻,说这些话容易让人反感。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营业,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祈求一天平安顺利。

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到亲戚朋友家拜访,送祝福说吉祥话,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

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大年初一不能够使用扫把,不然就会把好运跟财运扫走。

烧头炉香。

除夕夜岁交子时,男女老少争相去本村神庙、或宗庙烧头炉香,人们认为夺冠者来年必交好运,一家人就会平平安安,万事顺利。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一

新年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年,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1、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2、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3、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4、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新年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为拜年。明人们以投谒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大年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二

元旦那天,我和哥哥去外婆家拜年。初春,刚刚下了一场小雪。虽然天气很冷,但我的心很温暖。虽然车行很快,但还是觉得速度太慢。我迫不及待地飞到我奶奶家。

奶奶家住在农村。我一年只去姥姥家三两次。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的人来说,去农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农村的空气如此清新,没有噪音,也没有污染。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我奶奶有个孙子,叫夏浩天,才4岁,刚开始上幼儿园。我非常喜欢和我的表弟一起玩。

绕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伴随着雪花,我们来到了外婆家。到了院子里,我惊呆了。去年去外婆家的时候,还是一个又窄又破的砖房,现在却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克里斯提尼》《汪汪》《唧唧》《咩咩》……真是一部动物交响曲。勤劳的大公牛、美丽的大公鸡和温顺的小山羊似乎都在欢迎来自远方的我的客人。进屋时,我仔细观察了外婆家的变化。我看到房子中间有一台豪华的32寸彩电,彩电下面有一个vcd。好像这是我奶奶家新买的。我外婆家4岁的孙子夏浩天看到我笑着说:“哥哥姐姐你们都是来吃糖的!”说着拿了一大堆糖。我高兴极了,带着小昊天到院子里开始过家家。我们玩完回来,外婆看到我,搂着我的脖子说“小孙女又长高了”,不停的问问题。当我问及外婆的收获时,外婆高兴地说:“麦子收了一万斤,棉花卖了七千多元,让我的生活比蜂蜜还甜。今年打算多种棉花,多养羊,有钱了给小昊天买台电脑学习。

临走的时候,萧昊天泪流满面,我三个糖葫芦哄他。我奶奶建议我多呆几天。我把嘴放在奶奶的耳边,平静地说:“奶奶,我明年再来。我会经常来的。”。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三

大家都熟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春节正月初一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春节正月初一习俗,一起看看吧!

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20xx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己收拾走人。中国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还有传说称,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中国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中国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中国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四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1、饺子。

山东是典型的北方省份,过春节的习俗也比较有代表性。有人说,从山东的过年习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过年的。山东人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这绝对是家家户户春节期间不能少的东西。就山东各地而言,没有太大差距,济南人大年初一吃饺子,其余的十六个地市也是如此。

2、五福粥。

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吃除夕剩下的菜,也有的地方吃五福粥,里面有芋艿、白米、红枣、豆腐、豇豆意思是“五福”降临,那么为什么吃除夕剩下的菜呢?因为它带有“连年有余”的吉祥意境哦!

3、年糕。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众,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4、鸡汤。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5、鸡蛋。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6、饺子和鱼。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7、万年粮。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8、腐圆。

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9、甜食。

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10、面条。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11、春盘。

江苏、浙江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12、生萝卜。

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13、金丝穿元宝。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14、长年菜。

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五

北方的民俗有正月初一不吃饺子会烂耳朵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从东汉事情张仲景的时候开始的。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河南省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六

开门炮是汉族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占岁。

旧时中国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七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

水果很给力。

春节期间,传统美食会让我们大饱口福,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因“吃”而产生问题,因此合理搭配饮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水果作为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必备品。

坚果不可或缺。

春节,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拿什么招待客人呢?美味的坚果无疑是最佳选择。现如今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传统的坚果诸如花生、瓜子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杏仁、松子等坚果。

糖果越来越普通。

糖果曾经是最为火热的年货,但现在越来越普通。虽然糖果仍是必备年货之一,但真正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买也就是买个意思。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篇十八

开门炮是汉族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春节传统食物。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春节节日活动。

团圆和聚餐。

每逢“旧正”,韩国也会因数千万人大流动而面临“春运”的难题。好在韩国国土面积不大、公路交通网又比较发达,加上几乎家家户户有汽车,因此大部分韩国人会选择开车回家过节。

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猪肉绿豆馅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糯米被竹叶染成淡绿色,甘滑软糯,清香可口。另一样传统食品就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点是薄、韧、透,裹上馅料,配上蘸汁,吃起来清淡爽口。

在朝鲜半岛,家家户户聚餐时都要吃“年糕汤”,意味着又长一岁以及万物更新。

“祭祖”和“感恩”

新年钟声一敲响,越南民众就会开始祭拜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盘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运的意思。

在朝鲜半岛,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正式、庄重的“祭礼和岁拜”仪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有的穿上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磕头行礼,祈求祖宗保佑平安,然后再向长辈一一拜年,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凡向长辈拜年,晚辈都要跪下磕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或简单的礼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898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