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52:13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3 06:52:13     小编:FS文字使者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经历和遭遇的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审慎修改和润色,做到语句通顺、标点准确,规范使用语法。心得体会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同一个问题。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樊锦诗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资深专家。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称赞,并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我看来,学习樊锦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以下是我的学习樊锦诗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樊锦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樊锦诗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和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她还提倡探究性教育,即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掌握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樊锦诗强调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景来传递知识,同时还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樊锦诗的教育思想,我深刻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和特点,让他们从自身出发去探索、体验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我也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让孩子思考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

学习樊锦诗的教育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她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景教学方法,让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象化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五感去感知、理解、体验和记忆知识。此外,她提倡的探究性教育,也让我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

第四段:运用学习的方法和思想促进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学习樊锦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我开始注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学习、思考、体验和创造,注重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让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效。同时,我也开始努力将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应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第五段:结论。

学习樊锦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让我从多个方面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思想,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和人才。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想,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天下可能没有比樊锦诗更专注、更长情的“学生”了。

只因为在中学课本里读到了“敦煌莫高窟”,“也不知道是注定有缘还是什么,我读了那篇课文,就一直忘不了。”樊锦诗说。

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风沙里,她用将近一甲子的时光将敦煌这本“书”一读再读,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永远是才疏学浅的小学生。”

这位“敦煌女儿”在这不毛之地一待就是56年,保护了735座千年洞窟,并致力于传承敦煌文化。

金秋十月,刚刚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来到香港,获颁第四届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

10月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的颁奖礼上,樊锦诗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20xx年4月8日晚,央视《朗读者》第八期迎来勇气的主题,节目现场,与樊锦诗同奋斗在敦煌的研究人员们朗读了余秋雨的《莫高窟》、季羡林的《在敦煌》、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均为节选),献给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

提起樊锦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说起敦煌,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963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25岁上海姑娘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后54余年樊锦诗以敦煌为家,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她为永远的敦煌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五十余年扎根大漠,倾全力保护、研究与利用敦煌石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面对戈壁黄沙,她无怨无悔;面对荣誉掌声,她不骄不躁。她说:我觉得我很平凡。我不能说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从历史辩证法来看,当时觉得做好的事情,以后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就是莫高精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要学习樊锦诗先生这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莫高精神,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理想!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在遥远的戈壁大漠深处,风沙日夜侵蚀着敦煌莫高窟的容颜。如今这方土地,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青春。而守护这里的女儿,现在已是一位81岁的老人。她将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白底衬衫,红色毛衣,黑色休闲裤;花白头发,银框眼镜,瘦小的身躯……樊锦诗的举止身形已让人分明感受到,她温婉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种戈壁荒漠赋予的简单与坚毅。

她的笑容格外具有感染力,如孩童般天真烂漫,让人感觉发自内心的舒服。从青春梦想和新时代下的价值观,到敦煌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不禁让人与“敦煌女儿”一起,共赴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樊锦诗曾说,“我的命就在敦煌。”与敦煌冥冥之中的缘分似乎可以追溯到她的中学时期。一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课文,虽然不长,却深深打动了樊锦诗,不仅让她对敦煌、考古产生了兴趣,更为她以后的人生留下了长足的印记。

由着喜好,樊锦诗来到北京大学的考古系求学。1962年,她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

樊锦诗坦言,选择去敦煌,可以说是“目的不纯”。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她想借此机会去看看向往已久的莫高窟。

在那里,樊锦诗看了一个又一个洞窟,琳琅满目、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让她既满足又震撼,全然忘记了洞外的一切。然而,对于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来说,现实的条件同样“震撼”: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身体羸弱的樊锦诗因为水土不服、营养不良,只好提前结束实习。

“离开了就没想再回去,这是真话。不能说我们大家都说那个,我就说那个。”我们面前的樊锦诗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可爱的人。

但终究她还是回来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这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

不能让莫高窟消失“从常书鸿先生开始,莫高人始终有一种把这座人类文化瑰宝保护好的使命担当。”樊锦诗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个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游客在这里用数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去窟区领略历史的风姿。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1998年起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17年间做成的一件大事。

“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再往下发展,全都消失了怎么办?”自1978年起,这个问题就开始在樊锦诗的脑中盘旋。

尤其2000年以后,急速增长的游客让她忧心忡忡。“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樊锦诗与同仁们不断探索,尝试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颜永驻”。

一方面是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科学保护。在与国内外机构的长期合作中,保护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机理,保护修复了大量彩塑壁画,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保护规范。

另一方面,开拓性地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偷不得懒,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她说。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北平,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被誉为敦煌女儿。

20xx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xx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很有研究才能。为了工作,他和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孩子寄养在外婆家。几年后,考虑到更好照顾家庭,他萌生了离开敦煌的念头。敦煌女儿樊锦诗也经历过同样的纠结,她把一切看在眼里。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商量后决定,以博士能接受的'最低价把房子卖给他,为敦煌留住了人才。因为她深知留下一个人才比留下一套房子重要!

樊锦诗说,对每个职工而言,有什么能比一家人安居乐业更重要?而对敦煌研究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每一个放弃优渥生活来莫高窟的人,都怀有可贵的信念,都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

对刚来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樊锦诗直言不讳:年轻人有三条道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到敦煌就只能走黑道了。这些年轻人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年轻时内向沉默,上台说不出话,照相靠边站。但她现在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着急时会跟人争执,有人说她严厉、不近人情,但樊锦诗无所谓,尽心尽力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有责任为敦煌事业的发展留住人才。樊锦诗说,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莫高精神,其实有16个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第一就是守住文化之根。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在樊锦诗眼中,敦煌确实了不起,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文物的保护、弘扬、传播和传承,都需要后继有人。让我们共同为祖国悠久的文化尽一份力量!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樊锦诗:文物管理既要考虑全局,又要谋取未来,要把各项保护研究和管理制度串起来,综合协调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社会上不能正确理解保护和旅游、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动不动就有人跟我讲旅游规划、讲捆绑上市。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利用。只有把文物保护搞好,把文物保护贯穿于旅游开发的全过程,才能形成两者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文物的可持续利用。我始终提倡负责任的旅游,既对文物负责,也对游客负责。一方面,我们积极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战略部署,通过数字技术,上线了30个精品石窟。游客可以在电脑、手机上畅游莫高窟,进行视频、音频互动。另一方面,我们开展了“莫高窟旅游承载量研究”项目,在所有的洞窟都安装了监测器,监测游客进洞之后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等等,确定了日游客最高承载量。但敦煌的游客量每年都在增加,要保护,也要让游客尽兴,怎么办?还是要打破旧思想,开发新思路。我们想到了敦煌的数字资源库,建立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我们请来导演,将这些数字资源制作成数字电影,一部是4k的高清宽屏电影《千年莫高窟》,主要讲述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部是8k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主要讲述洞窟的历史。“数字电影+预约参观洞窟”既让游客得以尽兴,也让我们能够控制日游客总量。这一模式很成功,游客非常欢迎。有了这两部电影,敦煌莫高窟就“活”了。可以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论述的成功范例。

樊锦诗:国家规定文物单位必须达到“四有”,其中“一有”就是得有档案,可是莫高窟当时没有。首先就是要给莫高窟建立科学的档案。当时虽然有一些照片,但是照片终究是要变质发黄,最终慢慢消失掉。莫高窟的很多洞窟及壁画正在逐步退化和病变,照片和录像无法长久保存历史信息,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世界独一无二的敦煌石窟艺术逐渐消亡,建立能长期保存的洞窟文物真实信息档案刻不容缓。

那时,我对电脑没有感觉。通过演示,我了解到只要保存成数字,它就能永远保存下来。经过不断琢磨,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我脑子里逐渐明晰起来,就是要为敦煌石窟的每一个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敦煌研究院对壁画做了数字化实验,但效果与最初的构想存在较大距离。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出多视点拍摄与计算机结合处理的数字化方法,但当时采集用的还是柯达胶片,不能满足高质量数字档案要求。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成立,在与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不断试验、探索和研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2016年5月1日,第一期“数字敦煌”平台终于上线,可在世界任何地方登录敦煌数字资源库。应该说“数字敦煌”历史信息保存和利用的最终形成,是莫高窟保护发展理念跟随科技发展步伐的结果。“数字敦煌”的意义就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具有抢救文物历史信息的重要意义。未来我们会基于“数字敦煌”资源库,加大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建设,把一个真实完整的莫高窟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樊锦诗: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突出矛盾,在外部环境、政策不断变化的时代,要做到莫高窟的长期保存,稳定保护机构,稳定保护管理和研究人才队伍,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障。于是,我们制定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有目标、分目标,也有原则和措施。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护文物所在的环境,包括寺庙、舍利堂等人文环境和植被、树木、沙漠、水流、森林等自然环境。如果只保护石窟本身,而无视周围文化、环境氛围,那等同于破坏。《条例》和《总体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对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进一步做好莫高窟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里程碑式的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认为保护文物只是文物部门自己事的错误观念,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遗址保护规律的认识和对保护本质特征的理解。

樊锦诗: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我有机会看到了国外文物保护的技术,萌发了开展国际合作的想法。敦煌研究院在西北一隅的山沟里,本身就特别闭塞,必须要把大门敞开,让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都关心、关注它。从那时候开始,莫高窟就不断开展国际合作。在合作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利共赢的原则”,合作机制也从最初的单向引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发展到双方平等对话合作解决莫高窟文化遗产重大疑难问题,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其实最初的动机就是瞄上了“人家”口袋里的钱。后来发现,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理念更值得学习。再后来又发现无论管理还是技术,总得有人来掌握吧!此后在国际合作中锻炼、培养人才成为最重要的事,让年轻人介入每一个环节。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莫高窟记录了自十六国,北朝,隋唐等至清朝,近代的兴衰。它记录这王朝的繁盛,记录着文化的交融,记录着清末近代的屈辱。莫高窟像一个阅历深厚的老者,为我们慢慢讲述着这历史长河,这荣辱兴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兴衰与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作为中外交流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莫高窟大量的壁画中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后日本,俄国,美国都曾盗窃了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

藏经洞的发现是因王道士,损毁也因他。藏经洞内文物的遗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忘怀的。这屈辱的教训更加让我们自强自立。

飞天壁画。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天壁画虽然人物不带翅膀但从其飘忽的衣袖,人物轻盈的姿态,婀娜的动作即可感觉到其飞翔之感。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形似相符合。

敦煌飞天舞就是根据其壁画上女子的人物形象,动态,衍生出来的一种飘逸自然的舞蹈。有机会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敦煌莫高窟,所有人一定不陌生。

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

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给予世界独一无二的礼物,却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消逝。而这个叫樊锦诗的姑娘,在最青葱的岁月选择来到大漠深处,倾尽一生的时间守护敦煌,为莫高窟带来了永生。

她是永远的敦煌的女儿。

她在《永远的敦煌》里写道:我们不仅着眼于当代的保护,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将莫高窟的全部价值和历史信息传给子孙后代,我们没有权利将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对于她而言:做一个像样的人,度过一个像样的人生。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为虚度年华而羞耻,那你就可以好骄傲地跟自己说:你不负此生。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足矣。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文物事业中,在大漠深处一呆就是47年,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贯彻国家“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重视科技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她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文物保护方面,樊锦诗同志和她领导的团队,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在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遗址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通过环境监测与研究,对莫高窟窟区大环境及洞窟小环境做出了科学的质量评价;以工程阻沙、化学治沙、生物固沙为主的综合治沙防护系统已成一定规模,沙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多年研究和探索,确定和形成了一套砂砾岩石窟崖体裂隙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与工艺,有些技术从材料到施工工艺均为我院所独创。探讨了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不断改进壁画修复技术,实验筛选了几种新的修复材料,等等,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真正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樊锦诗同志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中始终意识到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她首次提出将考古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敦煌石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的关系研究,主持申请了国家文物局项目《敦煌莫高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环境演化科普教育》,并亲自调查洞窟、崖面现状,根据考古断代第一次提出莫高窟南区中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规模的三次坍塌的观点,并初步复原了历史上崖面原始形态。

她注重安全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展陈传播敦煌艺术;提出“数字敦煌”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储存和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策划实施了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为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拓展了空间,奠定了新的基础。樊锦诗同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协调有关科研单位,申报并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的科研课题;主持完成了《曙光天演power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也已通过“863”计划专家组的鉴定。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墙壁上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到人们面前,并在敦煌壁画的艺术复原与艺术创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樊锦诗同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合作,按照"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原则,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创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使莫高窟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在她的组织、领导下,中外友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学生,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偶像、榜样的激励下,更加努力地奋斗。樊锦诗是一位勤奋好学、勇于拼搏的好学生,通过学习她的经历和方法,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作为学生,我们第一点需要学习的是樊锦诗的勤奋和努力。樊锦诗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掌握好今天是干嘛的节奏,主动请教老师,利用好自习课时间,每天都要多读、多学、多写笔记,做到对校园予以很高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梦,她相信一切的梦想和希望只有通过勤奋努力去实现。学习樊锦诗之道,体会到做任何事情,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坚持下去,努力学习。

其次,学习樊锦诗,我们需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樊锦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对于每个单元的学习,她都会主动找到一些实际的应用。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她会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纸上。通过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樊锦诗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内涵,而且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更有趣。学习樊锦诗,我明白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再次,学习樊锦诗,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樊锦诗的学业成就并不是凭着好运气获得的,她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拼搏取得的。当她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会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地等待他人的帮助。她经常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向同学请教、查阅资料、组织小组讨论等等。我学习樊锦诗之感,明白了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最后,学习樊锦诗,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樊锦诗是一个乐于阅读的好学生,她通过广泛地阅读,培养了很强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阅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同时也是我们个人修养和文化气息的体现。学习樊锦诗,我明白到阅读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加全面和开阔。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樊锦诗的心得体会是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樊锦诗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感悟,她的勤奋和努力、把学习与实践结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阅读的培养,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上需要追求的。通过学习樊锦诗的方式,我相信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我们也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学生。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樊锦是我的一位学姐,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樊锦一直积极探索学习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习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她的学习心得,以五段式的形式,来详细介绍樊锦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

樊锦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学习的基石。在她的学习过程中,她始终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早起、按时复习、及时完成作业等。她相信,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

樊锦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只有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她通过试错法,不断尝试各种学习方法,最终找到了对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她发现编写详细的学习笔记可以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而利用碎片时间背诵词汇则可以提高她的语言能力。她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段:善于寻找资源和学习伙伴。

樊锦认为,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与他人共同进步的过程。她善于寻找学习资源和学习伙伴,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她经常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寻找各种学习资源,比如电子书、论文和学术资料等。同时,她也积极参加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她相信,通过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提升。

第四段: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樊锦坚信,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她经常面临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她从不轻易放弃。相反,她总是积极面对困难,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她鼓励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追求进步。正是由于她的积极学习态度,她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她的坚韧意志和自信心。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总结起来,樊锦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资源和学习伙伴,以及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取得了不俗的学习成绩。她的学习心得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习的本质。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像樊锦一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并与他人共同进步,我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樊锦的学习心得,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期望。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人说做一件的好事容易,但要做一辈子的好事却不容易。许下承诺容易,实践承诺不易,而彭文军他一个承诺,他践行不辍十一年。

前的冬天,在外打工的彭文军辞职回到老家花梨乡,很快,闲不住的他就与人合伙,花23万元买了辆客车,在花梨至贵阳的专线上跑起了客运。

两个月后,学校开学了。每当彭文军驾驶客车行驶在花梨至县城的公路上时,他常常发现公路边有一些6、7岁的孩子背着书包在行走。“这些孩子一般要走至少5公里山路才能到学校,走这么远的路,接着再上课,精神肯定会不好。”想到这里,心地善良的彭文军第二天就在路上停下,叫这些孩子上车,可他们却怎么也不肯。原来,这些孩子身上没钱。“我跟他们讲,叔叔不收你们的钱,但这些娃娃却不相信。于是,我和售票员就抱他们上车,可这些小家伙又哭又叫,就是不肯。安抚他们上车坐好后,我又说,叔叔不收你们的钱,以后上学,就坐我这个车。”提起这段往事,彭文军满是感慨。

给出不收钱的承诺后,有几个孩子开始坐彭文军的车,但时间不一致,车只能经常走走停停。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学,彭文军就叫一名家长通知所有孩子,每天早上7点40分左右到两处地点集合,集中送他们上学。随着孩子的增多及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每天早上,彭文军都舍弃了沿途许多乘坐短途的客人,最多的时候,有近50个孩子坐他的车去上学,见到年龄较小的孩子时,彭文军还会叫售票员把孩子抱上车。每当雨天时,学生一下车,车上全是稀泥,乘客有了怨言,彭文军总是耐心作解释,并安排售票员打扫车厢。

也许就因为他的这份坚持,让他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起了一个好伯伯的形象。与孩子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让他和孩子们的心连心。

在孩子们眼里,彭文军是一位好伯伯。放假的日子里,彭文军和孩子们一直保持着一种默契。每当彭文军驾车经过时,孩子们总会大老远就站定在公路旁,向彭文军敬上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作为回应,彭文军则会按上一声喇叭。

我们老师常常说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走不进他们的心。单纯的孩子的心我们都走不进去,还能这样去接近别人的心灵呢?由此可见这就这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在我们的持之以恒的平等、关爱下形成的。一个好老师重在用心与坚持!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莫高窟记录了自十六国,北朝,隋唐等至清朝,近代的兴衰。它记录这王朝的繁盛,记录着文化的交融,记录着清末近代的屈辱。莫高窟像一个阅历深厚的老者,为我们慢慢讲述着这历史长河,这荣辱兴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兴衰与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作为中外交流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莫高窟大量的壁画中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后日本,俄国,美国都曾盗窃了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

藏经洞的发现是因王道士,损毁也因他。藏经洞内文物的遗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忘怀的。这屈辱的教训更加让我们自强自立。

飞天壁画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天壁画虽然人物不带翅膀但从其飘忽的衣袖,人物轻盈的姿态,婀娜的动作即可感觉到其飞翔之感。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形似相符合。

敦煌飞天舞就是根据其壁画上女子的人物形象,动态,衍生出来的一种飘逸自然的舞蹈。有机会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莫高窟中沉淀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藏着无数人的心血结晶。“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将青春热血洒在了护卫敦煌莫高窟的事业上。而今的我们也应感悟莫高窟的精神,守护中华文化之瑰宝。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黄文秀——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和每年千千万万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不同,黄文秀一毕业便毅然回到了家乡百色工作,3月又响应组织号召,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一个青春正茂的年轻女孩整日素面朝天,双脚扎进泥土,最终年仅30岁便永远倒在了扶贫路上。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应该:

一、坚持终身学习,脚踏实地工作。

脱贫攻坚道路上许多优秀的人物事迹,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断学习,让自己的工作方法与思路与时俱进,给自己的村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书本学习,夯实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向农民学习,许多农业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深入田间地头,不断增加自身农业知识;向实践学习,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优秀人物学习,大庆有“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甘于奉献”的铁人精神,我们木兰有“敢为人先、实干担当、忠诚为国、无私奉献”的马旭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到扶贫工作中去,用到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中去。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立志在脱贫攻坚、乡村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

二、坚持实干兴邦,助力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勤学笃行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必要环节。用知识铸就脱贫攻坚的行动导图,用实干吹响脱贫攻坚的前进号角,知行合一,坚持真抓实干原则,以务实作风、踏实态度,立足乡村发展,增强村民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推进创新是关键步骤。我们要汲取脱贫攻坚的工作经验,精准识别找“穷因”,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推动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让我们所任职的村镇群众生活富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好起来。

三、坚持以心换心,恪守为民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身为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更要加强基层实践锻炼,这样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才能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也才有基础成为一名党的好干部。因此,我们要谨记以下几点:深怀爱民之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坚持服务群众的原则,走进群众中去,走进问题中去。为民办事要“接地气”,与民相处要“多耐心”,更要牢记“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恪守为民之责。“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力。”身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在工作中要始终不忘初心,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努力做到恪守为民服务的责任,力行为民服务的举措。多办利民之事。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扎根基层,深入开展有益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下基层调研,多于群众交流,把握地方发展特点,深挖地方发展潜力,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真正把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让百姓富裕起来,充分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作为一名选调生,更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基层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与青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用青春谱写脱贫攻坚的乐章!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黄文秀同志的优秀事迹,并鼓励广大青年干部和党员同志以黄文秀为榜样不忘初心、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观后感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什么是初心?她曾说“百色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是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面对那些还没有脱贫的父老乡亲,作为党员的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什么是长征路?她手绘一张全村地图,实地勘察村道,跑项目、做方案,全程跟进实施;她带领群众学习别村的种植经验,结合山里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她计划在村里办个幼儿园,联系北师大师生来调研……她整天在城乡间奔忙,在村屯间穿梭。今年3月,驻村满一周年时,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两万五千公里,她为此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什么是中国梦?她曾说:“乡村的未来,在教育,更在人才。”也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愈发感觉到自己肩上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学成后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数亿人中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梦想。正是数亿个这样的梦想,共同编织了我神州中华之梦想!

而立之青春,生如绚烂夏花,绽放壮美芳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准90后”女孩、壮族姑娘黄文秀,用无悔的青春选择,作出了令人景仰的时代回答。

河山在,秀之以深爱;文章从,聊记表哀思!

【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观后感3】。

“来自广西百色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黄文秀,从石头村里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20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工作,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过着安逸舒心的生活,然而她却毅然回到家乡,走上了选调生之路,成为百色市宣传部的一名干部,而后她成为了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她将自己扎根在乐业县,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走访,她带领当地百姓发展种植业,使大家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那天暴雨,她本可以选择第二天在回去,可是她心里牵挂着村里,坚持连夜返回村里。狂风骤雨浇不灭她为家乡奉献青春的初心。

黄文秀的伟大在于她坚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心里始终装着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在思想上,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坚持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上级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初心不灭,青春无悔,黄文秀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同样激励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观后感4】。

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满噙热泪、深受触动,由衷倾慕这样一位年仅30的年轻的扶贫干部不分寒暑春秋,不管刮风下雨,常年奔波于县城与村庄,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

当年,魏巍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记录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笔者认为扶贫干部也可以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贫困大众,唤起千万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念。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不忘初心。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地方和单位工作,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可她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村里,为乡亲们服务,她在白坭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从一名扶贫新手迅速成长为扶贫能手,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爱岗敬业,奉献青春。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质,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牢记使命。黄文秀在第一书记任上,始终心系广大群众,在服务社会和全心全意为家乡人民服务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入户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她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帮贫困户收拾房间,扫院子,有的村民一次不让进,她就去两次、三次,家里没人她就去田地里去,边帮村民干农活边聊天。她实地勘测村道,跑项目,做方案,全程跟踪实施;她带领村民学习别村的种植经验,结合山里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她计划在村里办个幼儿园,联系母校的师生来调研,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我们要接力黄文秀继续前行。目前,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期,实现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要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向黄文秀这样的扶贫干部接力努力,贫困不是一天产生的,当然也不可能一天就根治。她的年龄虽然定格在了30岁,但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一代的人生追求和奋斗征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观后感5】。

近日习总书记亲自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的精神深深打动并震撼着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碧血丹心照汗青。她选择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她的人生还不够长但是已经足够厚重。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好青年。他们青春正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本身具有了一身本领,但是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小幸福,追求的是为了人民为了时代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就业选择是边远穷困人才缺乏的地区。北师大研究生毕业,黄文秀的就业选择给无数的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榜样。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想一想国家的需要。不要一味追求个人的安稳幸福,想一想底层人民对于人才的渴求,想一想民族对自己的呼唤。一个人不能只是为自己而活。

她的人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短暂的一生,留给了我们一座精神的丰碑。她坚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无比忠诚,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如今新时代的长征路给我们出了更多的考卷,我们一定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用自己的努力,答好新时代为民服务的答卷。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在遥远的戈壁大漠深处,风沙日夜侵蚀着敦煌莫高窟的容颜。如今这方土地,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青春。而守护这里的女儿,现在已是一位81岁的老人。她将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白底衬衫,红色毛衣,黑色休闲裤;花白头发,银框眼镜,瘦小的身躯……樊锦诗的举止身形已让人分明感受到,她温婉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种戈壁荒漠赋予的简单与坚毅。

她的笑容格外具有感染力,如孩童般天真烂漫,让人感觉发自内心的舒服。从青春梦想和新时代下的价值观,到敦煌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不禁让人与“敦煌女儿”一起,共赴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樊锦诗曾说,“我的命就在敦煌。”与敦煌冥冥之中的缘分似乎可以追溯到她的中学时期。一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课文,虽然不长,却深深打动了樊锦诗,不仅让她对敦煌、考古产生了兴趣,更为她以后的人生留下了长足的印记。

由着喜好,樊锦诗来到北京大学的考古系求学。1962年,她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

樊锦诗坦言,选择去敦煌,可以说是“目的不纯”。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她想借此机会去看看向往已久的莫高窟。

在那里,樊锦诗看了一个又一个洞窟,琳琅满目、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让她既满足又震撼,全然忘记了洞外的一切。然而,对于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来说,现实的条件同样“震撼”: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身体羸弱的樊锦诗因为水土不服、营养不良,只好提前结束实习。

“离开了就没想再回去,这是真话。不能说我们大家都说那个,我就说那个。”我们面前的樊锦诗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可爱的人。

但终究她还是回来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这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

不能让莫高窟消失“从常书鸿先生开始,莫高人始终有一种把这座人类文化瑰宝保护好的使命担当。”樊锦诗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个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游客在这里用数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去窟区领略历史的风姿。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1998年起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17年间做成的一件大事。

“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再往下发展,全都消失了怎么办?”自1978年起,这个问题就开始在樊锦诗的脑中盘旋。

尤其2000年以后,急速增长的游客让她忧心忡忡。“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樊锦诗与同仁们不断探索,尝试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颜永驻”。

一方面是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科学保护。在与国内外机构的长期合作中,保护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机理,保护修复了大量彩塑壁画,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保护规范。

另一方面,开拓性地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偷不得懒,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她说。

50余载敦煌生涯,让水乡女子樊锦诗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调平凡,与莫高窟久久相伴。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近期,我通过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知道了吴大观同志的事迹,内心里感受到了强烈震撼。他献身事业、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克己奉献、大气达观的为人风范,卓然独立、淡泊明志的天地人格,吸引、感染、影响着每一个走近他的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学习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就是要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吴大观同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要学习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我是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而远程教育具有师生时空分离的特点。一方面:学员通过各种媒体的学习支持系统进行学习,从学习之前的咨询,到学习过程的问题解决,从学习方法到学习内容,从上网查询到复习考试,整个过程学员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独自处理完成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多种媒体向学员传递教学思想,又通过多种媒体获得学员的学习反馈信息,经过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分析和总结,并把结果和指导思想反馈给学员以指导学员的学习活动。教师所要做的不是监督学员如何学习,而是想方设法在网络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带动学员主动学习。教师的职责由“教授”转到为“促进”学习者去发挥自我实现的潜能上。教师担当学员的信息咨询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推动者、学习顾问的角色。为此,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刻领会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熟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技术环境、技术制作、多媒体的实现过程及结果,自觉把信息技术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结合用于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用以指导和服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必须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吴大观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吴大观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像他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树立 “服务”意识,以优良的工作质量服务于学生。

吴大观同志他一生都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的可贵之处,是他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作为一名远程教育教师,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做实事,专心干工作,经受苦与累的考验。由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教教师的工作无法严格上下班的界限,学生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可能利用电话、互联网向教师求助。基于这种情况,我就要做到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只要是学生所急的,就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都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

吴大观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才华,是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我要以他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水平,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974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