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7:21:12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3 07:21:12     小编:紫衣梦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可以进行提纲或大纲的规划,使文章条理清晰。文章结尾附上了一些热门作品的读后感链接,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一

其实,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这本书很不感兴趣,但是,当我看完第一章的时候,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有什么力量在吸引着我,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半本多,我顿时觉得自己豁然开朗,这本书很有趣!

胡雪岩,是一个诚实,并不作假的孩子,他从一个放牛娃,拾到了装满了银票和黄金的包裹,他开始也是很惊讶,但是,他也顾虑了这一点:如果把这些钱花完,不就和没钱一样么?还不如到时候归还给衙门呢。

正在放牛的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过来,问他有没有拾到一个包裹,胡雪岩问,里面装的是什么,这个人便知道他一定拾到了包裹,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胡雪岩。看来,这个人很有思维逻辑,听到语言便知道是否拿了没拿,胡雪岩将包裹纹丝不动的给了这个人,这个人很感激他(胡雪岩),也很赏识他(胡雪岩),便问他要不要到他那里工作,胡雪岩却拒绝了(不算是拒绝)胡雪岩却说:我要问我的母亲同不同意。这人一听,眼睛一亮:这孩子我要定了!就是这一念之差,如果不给,这前途就没了,如果给了,胡雪岩的前程似锦!

他在往后的路上,经历坎坷:私自用公款,给王有龄用,王有龄成功得到皇上的升职,而胡雪岩,被辞职,却因人缘好,饭店老板娘的坚决,让胡雪岩再次在钱庄工作,以后的路上,胡雪岩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结拜了尤五,王有龄等人,还有更多坎坷我还没有看完,我很赏识胡雪岩,但是,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失望了,胡雪岩变得贪婪,认为钱是万能的,王有龄管的那个县,被攻打,没有粮食,导致人吃人,当攻打到王有龄的县衙时,他吃金块,死不了,喝毒*,死不了,没办法,在院中的树上挂白绫自杀,自杀殉国,自杀也不投降!我赏识这样的英雄!

这本书里有很多英雄豪杰,这里面的各种正面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二

在这个星期三的下午,我在家里看《胡雪岩的启示》,我看的津津有味,我也知道些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商圣,现在我知道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陶朱公,另一位是胡雪岩,所以流传着“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说法。

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实现了复国的理想。范蠡的更了不起指之处,在于他功成之时,毅然选择身退,由官转商。短短几年,他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都尊他为财神,留有《陶朱公家训》,为历代商人的经营宝典。

胡雪岩又是谁?它是清朝末期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被大家称为“商圣”。要被中国人称为圣人,那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而胡雪岩做到了。胡雪岩做到了。胡雪岩跟范蠡相反,他是先经商,而后介入官场。但他没有做到功成身退,最后只落个一败涂地。同为商圣,经历和结局却截然不同,这正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关键。

胡雪岩出身请道光三年(1823年),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终年六十二岁。他跟大都数人一样,出身贫困。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他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他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余堂,真假不二,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在短短三年时间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

胡雪岩一路走来都非常顺利,可是最后栽了一个大跟头,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忽略了一句话:人生需要阶段性的调整。只要一个阶段们有调整过来,非败不可。我们为胡雪岩感到遗憾,这是他一生很大的失败。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三

先经商后官场,在胡雪岩的人生轨迹上,各方个面他都有最独到的一套章法。看过《胡雪岩的启示》,作为一名中学生,有些的经商流程、高深的经商之道,至今没能弄懂。德行定终生、诚信为本,使我更深刻了长期以来“仁”的准则。但在曾长期困扰我的友谊方面,却给予了无限启示。

曾经,我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朋友失去了,或是在边缘徘徊时,才懂得珍惜。人啊!活这一辈子,可以说走进我们视野的所有存在均是缘分的造化。朋友,则是缘分的结晶,带给了芸芸众生生命之狂喜。就像胡雪岩与王有龄,若不是胡雪岩有到茶社听聊天,了知人心的习惯,怎会遇到相貌堂堂,而又衣衫破落随父至杭州的王友龄。我记得曾有这样一句话“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一笑,才换来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虽然我没有宗教素养,但我相信,这足以揭示出缘分的可贵。我们得益于缘分则应倍加珍惜。

无论是从王有龄补得实缺;为海运局差事的王有龄,运货途中不被漕帮人所劫,与漕帮尤五结交;王有龄胜任知府;甚至最终的临危托付……都是朋友胡雪岩在帮助。所以,曾壮强教授说的四个字:“重在朋友”,很正确。

也许作为一位商人,交朋友有时难免有自私的一面。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知道吃自己的手指,那有说:“给,我的手指给你吃吧。”但能像胡雪岩一样,达到上半夜想自己,下半也想别人的至高境界,足矣。太多太多的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就睡着了。作为我们,抛开自己不说,也应做到想别人才是。用你的真诚去迎合,用你人性的慈悲去面对,我相信不同性格不能成为知己的借口终将会被看破。反之,还会成为一生的朋友。就像胡雪岩所说“银子是用得完的,朋友才是一辈子的事”。

当王有龄以身殉职,誓死与杭州城及老百姓共存亡,而吊死时,有人说“应怨胡雪岩,要不是胡雪岩,王有龄也不会死。“可是,没有胡雪岩的帮助,王有龄也许会像父亲一样客死杭州。王有龄虽然死了,我想: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去回报这份友谊,他在成全,成全了今后胡雪岩能全力以赴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呀!曾经就让他过去吧,我不是又有了比他们更加真诚的朋友吗?他们也算是在成全吧!这么一想:我觉得自己很轻松,很舒畅。

在《胡雪岩的启示》中,虽然我没有悟出一个经商的头脑,没有知晓太多左看右察,偷人所好,移花接木……有效的经商方法;虽然,我没有学习过多的辞藻。但胡雪岩却给予我人生的启示,为我解开心团,让我洞悉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我想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四

通过看这本书,我对胡雪岩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胡雪岩他能够成功,有三个原因,很值得我们去仿效,去学习。

(一)德行定终生。

胡雪岩虽然自幼丧父,但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非常良好的。我们说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决定了他的基本修养。在胡学岩小时候,一次意外的机会,他捡到了一大包的银子,但是他没有占为己有,而是非常诚实地把银子交换给了失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去杂粮行当学徒的机会。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我们看一个小孩子,他的才干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他的品德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个人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是和他的才干成正比,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他的品德一定要好!我觉得一个人的品德基础如果良好的话,那么他的一生应该会比较稳固。胡学岩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品德,所以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基础。

(二)珍惜机会。

胡雪岩不管是在杂粮行,还是金华火腿行,还是最后到钱庄,他对自己所拥有的工作都格外地珍惜。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老板给他最大的奖赏,就是给他工作的机会,老板对他最大的恩惠,就是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一个人好好的工作,勤奋的工作,其实最大的收益者是你自己。他珍惜机会的方式,就是不管在哪个地方,他都非常地守规矩,而且在工作上做到只求耕耘,不求收获。正因为这样,他给老板和同事都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他才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发展。

(三)真诚交友。

胡雪岩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帮助朋友不求回报。他拥有“有福,我们大家一起分享;有难,我胡学岩一个人担当”的气魄。单打独斗是不成气候的,这个道理他非常明白。所以当他得到好处时,首先是想到别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因为他的真诚交友,使他结识了很多真心的朋友,这对他在事业上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胡雪岩的启示》中还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诚取信、德行定终生、先义后利、为富要仁等。同时它也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修治齐平”;做事,其实也很简单,一个人的事业心就是对岗位及从事的工作的热爱程度。

其实在我们学校就一直倡导“先学做人后学技艺”的办学理念,这与本书中“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是相一致的。

再者,我们要吸取胡雪岩成功的经验: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学会思考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开始。

本书中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胡雪岩“看人总是往好处去看”的人生哲学,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身上就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因此,作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更应看到别人的另一面,要能从别人的不好中看出好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个豁达的胸怀。在现实生活中,不排除会有可能遇到这样一种人:他误解你、妒忌你、排挤你,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你,甚至是想方设法陷害你。对你来讲,这本来是件坏事,但当你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时,只要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你不要把它当成是坏事,而看成是对你的一个考验,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假如我们都能换位思考、换角度思考,以别人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在是非面前,考验、磨练自己,我想人就会变得富有内涵,逐渐地成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即”要做”四手教师”,本职工作有一手,学生有难不袖手,同事之间握紧手,名利面前莫伸手。”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五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该书所讲述的胡雪岩,并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研究。而是从胡雪岩一生的经历上,来总结成败得失的原因,获得启示,并联系到今天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以鉴后人。

(一)德行定终生。

胡雪岩的出身很平凡,并非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之家,但是他的家庭教育却决定了他个人方的基本修养。胡雪岩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尤其是对于他品德方面的塑造,言传身教。其母亲行为,深刻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使他受用无穷,所以胡雪岩一生非常感谢他恶的母亲,换句话说胡雪岩的成功母亲功不可没,因为“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小时候根植于心的东西,最能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再加上自己的领悟和实践,为胡雪岩以后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珍惜所有机会。

在胡雪岩的一生中,他漂亮的抓住了以下机会,一步一步把他送上了成功:13岁时,给人放牛,拾到巨额钱财而不昧,带其回自己的杂粮行做事;15岁时,到金华火腿行工作;到了金华后,胡小心翼翼,谨慎处事,多加学习。后到钱庄工作。胡雪岩恰如其分的把握住了人生的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然一个人除了把握机会,还要自己创造机会,让对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这个更加重要。我们看到,胡雪岩没有开口要求,他只是尽量去表现,表现到让别人看中他,机会自然就来了。一个人确定了方向以后,不要先考虑眼前有没有机会,而要先做好自己能做的准备,等到一切准备充足了,机会自然水到渠成。在机会没有降临之时,唯有积蓄,做好准备,就像《奋斗》中的台词“千万别给我机会,一给我机会我就……”。当机会来临时,抉择出有利的时机,然后把握之,踏实发展。

(三)德业传百年。

胡雪岩是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核心。和许多的中国人一样,有了钱后他也在想给后人或子孙留些什么。所以有了现在的豪园“芝园”,还有“胡庆余堂”,到了“胡庆余堂”大家会看见“真不二价”的牌子现在还高高的挂着,那是因为人们记得胡雪岩开这个药店是为了救人性命。这种为民造福的功业,后人是永远会记得他的。这也是胡雪岩死后虽被抄家,很多资料都被毁,但胡雪岩的事迹却一直却留下很多,因为他被人们记在了心中。

同时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正所谓:来自于社会最后都要回归于社会。我想比尔盖兹是早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早早回归于社会了。而陶朱公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挣了钱他就散钱。

通过对《胡雪岩启示录》的研读,我越觉得它是一本好书。它不仅是经商绝学,同样是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能让你通晓事理,少走弯路。胡雪岩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最后万贯家财烟消云散。他用了三十多年来积累财富,但短短三年就倾家荡产。其中一定有值得后人探寻和思考的地方。

作为凡人,不可能人人都做巨贾,但是我认为,在做事上我们应当学习胡雪岩,善于营造自己地生存发展空间,认真做事,善于利用和发掘自己身边潜在地机遇和人力资源,在自己成功舒心地同时让大家都成功舒心。相比之下,曾国藩地处世之道应用来指导我们地做人方向,而胡雪岩的做事方法却更适合我们身体力行。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六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短短62年的人生,经历了就业、创业、败业三个完整阶段,有过贫困潦倒,也有过风光无限,但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和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并且能从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胡雪岩出身贫寒,但他没有因为出身不好而怨天尤人,他对工作更加倍的努力,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富可敌国巨商富贾,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功,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的道理,值得去好好探究和效仿。

有一句说的好:"做事先做人",在《胡雪岩的启示》一书中,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1、诚信为本。在本书中关于诚信的例子实在太多,如:外国银行不肯贷款给清政府却愿贷给胡雪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何况在胡雪岩的一生中不难看出他的诚信,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

2、重在朋友,以诚相待。胡雪岩在一生当中结识许许多多的朋友,如:古应春、尤五、王有龄、左宗棠等等。在胡雪岩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朋友帮助住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朋友帮助他呢?因为他把周围的每个人都当作朋友,不计较对方的身份、地位,并且以真诚相待。

3、工作当成责任。胡雪岩把左宗棠的事情都当成自己的责任,从不抱怨推卸,而是尽全力做到最好,非常了不起,我们也应该学会把工作当成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在当今社会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曾仕强教授在讲"胡雪岩的启示"时,说到了这样一句话"人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通俗的字句,却道出了追梦路上的真谛。

读过《胡雪岩的启示》一书对于本人是受益非浅,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善于读书,并能从中悟出不同的道理,此书带给我的启示也将会指引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走得更好。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七

最近有幸拜读了曾仕强先生所着的《胡雪岩的启示》,感触颇深。胡雪岩一生主要分成五个阶段:开始学徒、获赠财产、胡左联手、红顶商人、郁郁而终。就他的不同人生阶段而言,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开始学徒一直到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胡雪岩是一名商人,和我职业相去甚远,作为一名教师,不是要去学习他怎样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而是去学习他成功背后的付出、品质、信念。

胡雪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或是常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其实没有。童年的生活,塑造了胡雪岩一些很朴素的性格,而这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1、勤劳。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品质。胡雪岩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劳的品格。

2、节俭。小时候所遭受的困苦使胡雪岩清楚,有钱不能乱花。但节俭不是吝啬,钱要用在刀口上,该花的钱一毛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毛不花。中国有句古训,叫“当省不用,当用不省”,正是这个道理。

3、忍耐。胡雪岩如果不忍耐,他是没有办法面对一生所遭遇的种种挫折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大事就算了,既然做大事,就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挫折越严重,你就越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这样激励自己,才能成功。

4、讲信用。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胡雪岩对此坚信不移。不管公私事务,他都诚信守诺,所以听到他讲的话,大家从不质疑。当时外国银行不信清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被世人认为是奇迹。这可能吗?但事实就是这样。所以说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都会很稳固。

5、不跟别人比。一般人要争气,就是跟别人比。胡雪岩非常争气,但是他从来不跟别人比。这点是很多人没有觉悟到的。胡雪岩跟谁比?他跟自己比。很多人跟他讲别人如何如何,他总是说那是别人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我们都认为同业一定会竞争,胡雪岩却不是这样想。他觉得,对手怎么经营是对手的事,自己怎么经营是自己的事。自己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前有了进步。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6、不求回报。胡雪岩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怕对方记不住我们的人情,就怕别人以后忘记报答,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当你给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会想到将来要他归还吗?如果真是要乞丐回报的话,恐怕自己也变成乞丐了。既然我们给乞丐的钱,从来没想过再去要回来,那为什么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回报呢?我们做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7、好学的态度。一个人如果从小培养起喜欢读书、求知好学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胡雪岩到哪里都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听什么,要做什么。他的母亲无法教导这些,他的妻子也没有什么学识,但他能够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就是靠这样一种好学的态度。人生要随着自己的发展,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调整。

8、英雄不怕出身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识现实,顺应现实,但不要为现实所阻碍。胡雪岩的出身是很低的,但是他后来的成就是很多出身好的人都赶不上的。所以,不必介意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谁都有可能成功。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八

在胡雪岩的一生当中,他所做的生意几乎涉猎了各个方面,钱庄、医药、生丝、房地产等。可以说在这众多领域中,他都能坐收渔利,让人对他敬佩有加。也有人说他的成功不过是归于他那顶红帽子,他通过贿赂开道才能获得生意的顺畅,可是仅仅凭藉此能够成功吗?我看未必,胡雪岩确实有其独特的管理及经营之道,而这些也是我们现代企业中所要借鉴的。

胡雪岩,他为人诚信,重视信誉,一诺千金。他常说,信誉就是钱,而实际上,信誉比钱要值钱的多。在当时的乱世中,他所做的各个生意都能遵循此原则,虽不易却使他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所以他能财源广进。至今胡庆余堂的“戒欺匾”仍挂在经理的办公室里。匾文如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而现在的许多企业都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商业定律,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甚至还积极地去违背诚信经营准则。它们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消费者利益、其他企业的利益及国家利益,出现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其他企业的利益及国家利益的行为,严重的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还记不记得南京冠生园事件?南京冠生园用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的事件被媒体披露曝光后,一时举国哗然,各界齐声痛斥其无信之举。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知名企业最终以“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因失信而后破产,南京冠生园破产案成了近年来国内知名企业中的的第一例,一位经济学专家痛切地指出,南京冠生园的破产与其说是经营破产,不如说是信誉破产。而我们也知道前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肯德基‘苏丹红一号’事件”和“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事件”。虽然说这两家企业的补救措施比较得当,但也毁坏了他们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让我们不得不质疑,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店都存在着质量问题,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我们才能安全放心的购买。

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商之道也。”而今人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从中可知,从古到今,诚信乃立身处世,从政经商之通理。没有诚信的社会,终究会止步不前,没有诚信的企业可能逞一时之快,却不能长久,犹如没有土壤滋养的鲜花迟早会凋零。据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在顾客心目中,企业的诚信度已成为评价一个企业形象和企业道德好坏的衡量标准。因此,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加强自身的诚信度。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协调统一,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企业诚信经营准则由企业家群体制定,企业家群体应率先执行企业诚信经营准则,为员工们做好表率作用。诚信度不仅仅表现在对企业诚信经营准则的遵守上,而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都应该积累,诚信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人的素质。只有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诚信问题,才被不会在企业的决策中出现有关诚信问题的偏差。

其次,应对员工进行诚信经营教育。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诚信型的组织。企业要有效实施诚信经营,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经营教育,丰富职工的诚信经营知识,提高他们诚信经营水平。要让员工知道只有遵守诚信经营准则,才能使企业长久地发展下去。在企业发展的的过程中,领导人应和员工共同遵守企业内部制定的诚信经营准则,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诚信度,使企业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最后,只单单靠企业的.诚信准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企业诚信经营准则的顺利运行。诚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更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才可以惩罚那些为了谋取暴利而侵犯其他人利益的企业,使这些企业得到应有的处罚,也使得其他企业警醒。这样才能减少社会上的诚信问题。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佛祖知人善用,这让我们想到了许多著名的量才使用的人。胡雪岩即是其中之一。他可谓是阅人既能用人。开始时,他慧眼识珠,赌定当时穷困潦倒的书生王有龄能“咸鱼翻身”,于是他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王有龄做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却因此失业赋闲,但他并没因此而消沉。不久,王有龄果真如愿以偿捐得道台职位,并扶持胡雪岩开了自己的钱庄。不能不说他眼光独到、识人有术。他不仅善于用人,还敢于用人。之后,他碰到了小妾的叔父“刘不才”。此人是一个纨绔子弟,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其祖上的药店无法维继后,落得以告贷为生。别人都劝他避开这个难缠的亲戚,可是他却使这一“赌徒”成为“有用之才”。他不仅敢于用人,还敢于放开手让他们有所作为,不过分压制他们的想法,让自己觉得有才可施。尤五、郁四、古应春、刘庆生、嵇鹤龄等等这些最后都成为胡雪岩的左膀右臂,在他经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用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利人利己,这是他用人成功的一个总原则。这种特点深究起来,与胡雪岩的性格密切相关,这也是胡雪岩对人情世故熟透的结果。要下属人员长期为己所用,且要他们心甘情愿、忠心耿耿,施恩于人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得到恩惠的人必定为报效而尽心尽力,自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甚至会比自己想象的好。这便是他所谓的“花花轿子人抬人”。

胡雪岩可谓是中国中用人的典范,那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用人之道。日本也富于传奇色彩的名人——松下幸之助,他的用人之术也成为其他企业家效仿的对象。他认为,用才应通权达变扬长避短,这和胡雪岩的观点也不谋而合。松下认为现代领导者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良情绪行,另外还要给员工一个适当的环境。经营者要善用人才,并创造一个让员工能发挥所长的生活环境。他还认为,工作性质,往往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人员的配置,有时会使人胜任倍于其能力的工作,有时则只能发挥原来能力的一半,这就要看你领导者的才能,看你用人是否恰当。他不赞同其他人认为团体效率低下的想法,他认为当一个决策者有很好的规划之后,就可以使群体发挥其巨大的力量。

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已经作为一种职业,一项专业而被人们实践和研究。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到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再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他们的观点无不体现着对于用人的的重要性。其实管理的关键就在于用人。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九

通过《胡雪岩》看这本书,我对胡雪岩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胡雪岩他能够成功,有很多经历很值得我们去仿效,去学习。

胡雪岩虽然自幼丧父,但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非常良好的。我们说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决定了他的基本修养。在胡学岩小时候,一次意外的机会,他捡到了一大包的银子,但是他没有占为己有,而是非常诚实地把银子交换给了失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去杂粮行当学徒的机会。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我们看一个小孩子,他的才干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他的品德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个人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是和他的才干成正比,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他的品德一定要好!我觉得一个人的品德基础如果良好的话,那么他的一生应该会比较稳固。胡学岩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品德,所以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基础。

商人自然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按小说描写,胡雪岩的经商奇迹,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的社会文化美德,这倒是个很有新意的切入点。他叱咤商场,重视信誉,一诺千金,为富且仁,乐善好施,这一切即是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宽厚处世哲学,协调人际环境,以“仁爱”与“诚信”为原则,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胡雪岩》这本书中写道,胡雪岩在与人交往方面,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如他年轻时,因为擅自借用钱庄银子去资助王有龄,而被钱庄主管解雇。等到王有龄做了官,有了钱来还贷后,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扬眉吐气”,来报复钱庄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而是宽厚待他。这位钱庄主管后来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当在商场上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等“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

由此,我认为《胡雪岩》确是一本好书,撇开书中对“官场政治”的一些描写,它尽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道。所以它说的不仅是经商,还是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搞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里利润高,资本就往哪里集中,这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关键是通过什么原则、用什么手段去赚取利润,这就涉及到道德问题,即必须诚信地获取财富。人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能妨害他人的利益,也不能妨害社会的利益,这是起码的道德准则。而蕴含于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中的许多道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合的。

这本书体现出,胡雪岩能既富且贵,名满天下,主要源于他处世哲学中的几条过人长处,例如“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看人总是往好处去看的”等,这对读者也有很大的启发。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身上就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毛病。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能够看到人的另一面,要能从人的不好中看出好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你要有一个通达的眼光,有一副容人的胸怀。现实生活中,不排除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误解你、妒忌你、排挤你,甚至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你。对你来讲,这本来是件坏事,但当你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时,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不把它当成是坏事,而看成是对你的一个考验、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只要你这么去想,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向心直口快、容易冲动的你,一向说一不二、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你,此时却变得冷静、宽容、理智了,而做到了这些,你也就变得成熟了。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十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总是穷人比较多些,富人相对的少些。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树立一个观念:贫穷不是罪恶,富贵也并不可耻。哪个穷家子弟不想改善自己的家境?但是贫富的事情我们很难做主,往往无能为力。连。

孔子。

都承认,富贵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

胡雪岩。

能够走出贫困,获得大好前程,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好好仿效和。

学习。

一种反应是赶快抱起包袱,拿回家去交给妈妈,然后告诉妈妈说,从今以后就不必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这些金银财宝够全家人过几十年了。他会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那这个机会就害了胡雪岩。你捡到十两银子甚至一百两银子,偷偷拿回去,可能不为人知。但捡到这么大的一笔财物,一旦被人发现,必然是会被抓去坐牢的。

就算胡雪岩能够想到这点,先找个偏僻的地方,把财宝埋起来。等到风声过去,大家都不注意了以后,他每次挖一点出来,然后慢慢拿去变卖,这样或许会很安全,也应该没有人会发现。但是做这种事情,总是一辈子良心不安的。如果胡雪岩有这种反应的话,我们确信他也不会有大出息的。

母亲的教育让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

胡雪岩如果就是呆坐在那里傻等,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假如有人发现失主在四处慌忙地找东西,又得知曾经从凉亭这里经过,于是抢先赶来,问胡雪岩有没有捡到东西,然后胡雪岩就稀里糊涂地把包袱交给他,那不就上当了吗?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哪怕是好事,假如思虑不周,处理不好的话,都可能办坏,即便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以上的假设,胡雪岩都没有做。他先把包袱藏到草丛里面,然后好像没事儿一样,坐回那里等待失主。可是,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了,也不见有人过来,胡雪岩的肚子叽里咕噜叫了起来,但他还是强忍住饥肠辘辘,继续坐在那里等候失主。

终于,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开口就问:“小哥小哥,你有没有看到我丢的东西?”

胡雪岩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很沉稳地反问:“你丢了什么?”来人说:“丢了一个蓝色的包袱。”胡雪岩听他这么说,才继续问他:“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来人一听就知道东西找到了,否则这个少年怎么会这样问呢?于是赶忙把里面的东西一一说来。胡雪岩见他说得分毫不差,这才将包袱取出还给了失主。

包袱失而复得,失主当然非常高兴,于是从中拿出两样东西,对胡雪岩说:“这个给你,算是对你的酬谢。”胡雪岩连忙拒绝说:“不要不要,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我又没有做什么,本来就是该还给你的。”

失主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你这么好的小孩子在这里放牛可惜了,如果你愿意跟我出去,我收你当徒弟……”

胡雪岩如果当时就说:“好,我跟你去”,相信蒋老板以后也不会好好教他。说走就走,这样的孩子心目当中根本没有父母,以后又怎么可能会有老板呢?这样的徒弟当然不会被老板和师父看重。

胡雪岩是说:“我现在不能答应你,要回去问母亲。如果母亲同意的话,我当然乐意跟你去。”蒋老板一听,更是觉得这个徒弟他收定了,所以就说:“好好好,我把地址留给你,如果你跟母亲谈妥了,就过来找我,我那边给你安排好一切事情,你都不用担心,我一定会好好教你。”

胡雪岩回家以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儿子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于是胡雪岩十三岁的时候,独自一人离开了绩溪胡里村,按照地址找到大阜的蒋老板,开始了在杂粮行的学徒生涯。

从大阜到金华。

人生的第一次机会,胡雪岩牢牢地抓住了,他表现得近乎完美,没有任何缺失。但是,胡雪岩如果一直在杂粮行混下去的话,他能有什么出息?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机会是接二连三的,是持续发展的,但是这也要求我们每一次都不能有丝毫差池,否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里面的勤快自不必说,老板交代的事情,当然一丝不苟;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能做也尽量去做。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这样,总是先看老板给自己多少钱,然后才去做多少工作,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发展。胡雪岩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明白,老板的态度怎样,那是老板的事情,但机会对于自己是何等的难得,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学,学到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胡雪岩越是这样想这样做,蒋老板就对他越发地喜欢,越发地看重。

时间。

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两年,转眼间胡雪岩十五岁了。

这一年,一位金华的客商来杂粮行谈生意,可是刚到大阜就病倒了。说到金华,我们就会想到金华火腿,不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胡雪岩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得知此事后,就赶到他的病榻前,一连多日给他端药送饭,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客商的身体就痊愈了。这位客商十分感动,就问杂粮行的蒋老板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金华火腿行的掌柜听后大为感叹,就主动问胡雪岩:“我们那里比大阜好玩得多,你随我一起到金华如何?”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这个不行,要问我们的老板。老板同意,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在这里,虽然我想去,但是也不能跟你走。”胡雪岩说得多好!

胡雪岩把金华掌柜的意思告诉了蒋老板,蒋老板欣然答应,因为金华火腿行要比自己的杂粮行规模大上许多,对胡雪岩而言也是一个更大的机会。一个好老板,看到自己的伙计有更好的前途,没有不高兴的,再怎么讲也是他培养出来的人才。于是,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很多事情,哪怕差之毫厘,都可能给人很坏的印象,可能错失机会,可能使好事变成坏事。胡雪岩每样事情都做得十分圆满,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不简单的。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不断做出阶段性的合理调整。在家放牛,就要像个放牛的,要把牛照顾好;在外做学徒,就要像个学徒,要让老板满意。就算别人问话,该怎么回答,也一点都不能出差错。如果胡雪岩在杂粮行里好吃懒做,就算他照顾了金华火腿行的掌柜,掌柜的也不会主动去要他,顶多给点钱表达一下谢意就是了。所以,一个人好好做事,不单是对别人好,更多的是对自己好。胡雪岩。

勤奋。

好学,粗活细活统统干,就算活在现在,也是每个老板都想要的人。

人生就是不断做出合理的阶段性的调整。

我们还有一句话,叫“不求人,格自高”。一个人求人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好像矮了一大截。胡雪岩做人不求人,人家就会反过来求他,问他你愿意跟我走吗?这是完全不一样。靠谁?靠他自己!所以,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替自己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总是埋怨别人。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这个道理。怨天尤人有什么用?自己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调整一下自己,这才是正道!

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替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如愿以偿进钱庄。

胡雪岩为什么对银票有那么大的兴趣?我们相信,家境越穷的人,对钱的价值就会看得越重。胡雪岩心里想,从前以为钱都是由官府造的,民间不能铸造,现在知道有钱的人可以自开钱庄,要多少钱就可以写多少钱,这不是比官府更好吗?将来自己也开个钱庄,做一个钱庄老板,就可以无限制地用钱了,这该多好!胡雪岩会这样想,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从此,胡雪岩的一生都跟钱庄结下了不解之缘。胡雪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做钱庄生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开银行。我们都会有种认识,开银行的人是很有钱的。因为用钱来赚钱,钱滚钱,当然比用人力赚钱来得容易。所以胡雪岩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到钱庄里去当学徒。

一般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可能就会直截了当地问: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我能不能去呀?但胡雪岩虽然心里有此打算,却没有开口,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因为一开口你就是求人,如果对方不同意,岂不是很尴尬,而且也会得罪原来的老板。我们经常看到一面,就伤害另一面,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平衡的思想。

胡雪岩碰见钱庄前来收账的人,总是问长问短:你们钱庄有没有学徒啊?他们都学些什么啊?都做些什么事啊?他专问这些,对自己想去的事情却绝口不提。

胡雪岩还有更了不起的——当他打听得知钱庄的学徒要算钱算得很快,要算盘打得很熟,要写字写得很漂亮时,他二话不说,马上开始每天暗自练习书法,练习珠心算。因为用心,当然进步很快。

胡雪岩很有心计,在与钱庄的人核对账目的时候,他都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而且算得又快又准。钱庄的人自然很快注意到他,称赞这个小孩子真是不得了,怎么算这么快?这时他又拿起算盘,啪啪啪一打,更快!这样一来,钱庄的人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钱庄的人见胡雪岩又勤快又好学,不由跟胡雪岩的掌柜谈论起他来。掌柜把以前的事一说,客商觉得胡雪岩不光勤快好学,而且还拾金不昧,诚实守信,于是马上说:我们钱庄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把他让给我呢?就这样,胡雪岩又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一个人除了把握机会,还要能自己创造机会,让对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这个更加重要。我们看到,胡雪岩没有开口要求,他只是尽量去表现,表现到让别人看中他,机会自然就来了。他从问的当中,他从准备的当中,让别人觉得虽然他还没进钱庄,但俨然已是个钱庄的学徒了。因为就算是在钱庄,给学徒的培训也不过如此。一个人确定了方向以后,不要先考虑眼前有没有机会,而要先做好自己能做的准备,等到一切准备充足了,机会自然水到渠成。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十一

三、敏锐的洞察力,识时务者为俊杰。

胡雪岩头脑灵敏、眼光敏锐那是无可否认的。在几次大的社会动荡中,他都能够把握好时机,利用其来做一把大的买卖。战乱之后必有瘟疫,他就趁机给老百姓送药,既造福于百姓又塑造好口碑;战乱之后百姓饥荒,他也借机开设典当行,他深明“典当行是穷人的银行”这个道理;借当时的时势大搞洋务,并从中谋取利益等等。我们常说,“成功,一半靠努力,一半靠机会”。机会来临了,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得住,首先就得靠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来发现它。否则,机会也只是擦肩而过罢了。

四、宽广的人际圈,处处与人广结善缘。

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商界,胡雪岩都与别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间关系。不仅如此,更令人感到钦佩的是,他对平民百姓的那种友善与关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种人缘。无可否认,在他认识了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等人后,对他的生意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不管是过去,还是在现在,人际关系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显得无比的重要。可能很多人都对此深有感慨,你用尽全力使劲向前爬,不如别人在前面轻轻拉你一把。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还要得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在生活当中,那些人缘较好的人,往往具有自己的一套交友法子。具体是什么法子最有效,那就得看具体的情况了。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和气”。我们不要把有些事情看得太执着,在别人有过错的时候,且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

五、换位思考,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

在胡雪岩的一生当中,之所以那么多人对其有恩,是因为之前他们曾受惠于胡的帮助。我个人认为,那是胡雪岩最大的亮点,也是我最值得钦佩的一点。很多时候,他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自发的给予支持并尽自己的所能去做好这件事。这方面的例子,更是数之不尽了。比如成就古应春的对七姑娘的追求,帮助刘不才赎回当品,帮助王有龄购买军饷等等。

胡雪岩所作的一切,很多都得到了回报,而那些回报恰恰表现在他的生意场上,使得他的生意蒸蒸日上。胡雪岩之所以那么舍得为别人付出,是因为他明白“欲有所取,先有所予”这个道理。

六、专注勤奋,一分收获源于一分付出。

表面上看来,胡雪岩整天都是跟人吃吃喝喝的。但是,我们首先得明确一种观念,交际本身就是商人的工作所在,吃吃喝喝是交际的一个平台。我们也可以从侧面来看看,胡雪岩有家有室他何不整天在家陪母亲带女儿?胡雪岩拥有家资万贯何不整天沉醉于赌博玩乐?胡雪岩娶有十二房姨太太他何不整天沉迷于女色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他整天东奔西跑、忙上忙下的。胡雪岩把他一生当中最大的精力都专注于他的事业上去,而把其他的东西看看很淡。事业几乎是他的全部,他的所为几乎是为了事业。

七、镇定冷静,时时抱有一颗稳重老练的心。

一生路上难免遇上种种困难,谁也不例外。在一些本来就非常刺手的场面,一句言语、一个举动都可能使事情发生重大变化。这时候,镇定冷静的心态就显得异常见效了。发生在胡雪岩身边的事情,他总是能够冷静的给予处理。比如,王有龄得罪了官大人,胡雪岩的出来才使得事情得以解救;七姑娘要自寻死路,胡雪岩的出来才使得事情得以平息;沙船帮极力抗议,胡雪岩的说话才使得事情如愿发展……就连最后,胡雪岩发现自己已无力回天的时候也表现得异常冷静,将应该做的事情全部安排妥当,至死也不给别人造罪。镇定冷静的态度使得胡雪岩在其事业上少做错事,少走弯路。所以,他事业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颗稳重而老练的心。

八、用人有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们知道,陈世龙是个沉迷不醒、沉溺玩乐的赌徒,刘不才也是个死性不改、禀性难移的赌徒。后来,他们在跟了胡雪岩之后,那些以前的坏习惯就改掉了,而且还成为了胡雪岩的得力助手。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就看是否能够扬长避短的利用。胡雪岩就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九、胸襟宽广,宰相肚子能撑船。

胡雪岩在其一生当中施舍无数,无论是对穷困人家,还是对官宦人家,出手都是大笔大笔的。就算我们把他的施舍当做是积德行善,是他富有之后应该做的事情;也就算说他的给予是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是他从商经营应该做的事情。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宽广是绝无二话的。在他遭受李鸿章等人的攻击,自己的基业眼看就要没落的时候,他的朋友、家人都在为他鸣不平,而他却没有埋怨那腐败的朝廷跟沉睡的官员。他反而用言语自嘲,说朝廷以前赏给自己的是黄马褂而现在赏给自己的是炒家的兵。可见,胡雪岩的胸襟是何其宽广的。

这九个因素是跟胡雪岩本身相关的内在条件。也就是说,这些是他成功首先得具备的一些前提条件。但他的成功仅仅是靠他的内在修养是远远不够的,那还得借助于外部的条件。

而那些外部的条件将会给胡雪岩带来帮助呢?我就自己的观点,紧接着继续探讨胡雪岩成功的外部条件。

十、别样广告,塑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我们知道,胡雪岩在战后给老百姓施粥送药。那表面上是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但其实质却起着另外一种效果,那就是他的那一举动被世人传为美谈,从而为自己做了最好的一个广告。事实上,有时我们刻意花钱去做那些商业上的广告,其效果还不如人们对其的舆论评价明显。施粥送药,不仅使自己的客户了解自己为人,也使自己的合作伙伴了解自己为人,从而赢得更多人对自己的信任。可见,施粥送药这个葫芦上卖的还有另外一种药。

另外,胡雪岩非常讲究面子。这点,从他家人的评价中就可看出。而他的解释是,现在生意做大了,交往的人很多都是有头有面的人,我不能给别人丢架子。下面就简单例举招待宝二爷一例说说。胡雪岩为了向洋人借债一事得到清廷的支持,他不惜重金与时间的宝贵带宝二爷到杭州游玩,还为此修建了一个诺大的花园。就为宝二爷的一句话,他讨了十二房姨太太。

十一、生财有道,巧用手上元宝返利。

胡雪岩的能力是一流的,他那灵敏机智的头脑是无人能比的。他的伙伴也为此常常称赞胡雪岩,说实在令自己不得不佩服。在胡雪岩手上的钱,他不会让它闲置着,而是用来有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钱”来生“钱”

十二、官商合作,取对方之长而利已。

在胡雪岩结识了王有龄、左宗棠之后,他们对胡雪岩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而胡雪岩对他们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他们这样借势而行,使得彼此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连现在,我们对此还应有所感激。假如胡雪岩不为左宗棠筹备军资购买枪支,今天新疆很可能就被瓜分出去。

但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他们这样并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彼此帮助。因为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合作并没有损害公共的利益,没有存在损公肥私的现象。相反的,他们之间是彼此促进。

胡雪岩一生凭着自己才智,在中年的时候事业如日中天,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还被别人称为“胡大财神”、“胡大善人”的美誉。但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又从一个杭州首富一度沦落为一个平民百姓。最后,甚至走投无路、郁郁而终。

一个一直顺势的商人,怎么就这样传奇般的直跌人生低谷呢?这其中的道理,不得不让人有探究其中缘由的欲望。

经过简单的分析,我自己认为,胡雪岩的失败可以从表面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表面原因:资金周转不灵导致现金流断裂。

在胡雪岩的事业发生危机时,胡雪岩的总资产总达4000万两白银,而其总负债只有800万两白银。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自己的所有者权益远远大于零,他怎么会造成自己的企业相继倒闭呢?但事实并没有与人的想象相符,就在他挤压着价值万的生丝时,他的钱庄受到舆论的影响,相继发生了挤兑,使得钱庄发生了现金流的断裂。而就在此时,他的生丝又甩不掉,只能眼看着事情的发生而无济于事罢了。

内部原因:胡雪岩充当左李之争的牺牲品。

一直以来,李鸿章跟左宗棠由于政见不和,两人彼此勾心斗角。而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得力助手,李鸿章要想打垮左宗棠就要先打倒胡雪岩这座大靠山。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倒左先倒胡”的举动。无可否认,政界是危险的。就连左宗棠都斗不过李鸿章,胡雪岩怎么跟李鸿章斗呢?结果可想而知,胡雪岩肯定是输得很惨的。在李鸿章等官方势力和洋人打压的双重打击下,胡雪岩的钱庄发生了挤兑。同时,胡雪岩在办理外国贷款的过程中多报了几分的利息。而正好,这一把柄也被李鸿章的手下紧紧抓住不放。就这样,胡雪岩落到了李鸿章的手中,成为了左李之争的牺牲品。

胡雪岩作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他一生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吸取。他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个不解之谜,需要我们不断去解读,不断去领悟。

从佛家文化看胡雪岩的沟通之道:

“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钱。”这是电视剧《胡雪岩传》中主人公芮瑾写给准备下海经商的胡雪岩那四句话,对于信奉佛教的胡家来说,禁贪欲、行善正是佛家所宣扬的。

胡雪岩的发家史有几种说法,我们不去探究,也没有必要去探寻。但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是不争的事实,“江南药王”的胡庆余堂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项羽曾言: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得而知之。当胡雪岩依靠左宗棠这棵大树后成就其家大业大,对于刚从太平天国手中夺来的杭州城,生灵涂炭,百废待兴,胡雪岩大行善事,大办粥厂,救济从战火中存活下来的流民。

兴办在当时拥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美名的“胡庆余堂”。尽管对于胡雪岩为什么行办“庆余堂”说法不一,也几经易手,但胡庆余堂对于当时的百姓是何等的重要,让许多人能够看病,看得起病,“胡庆余堂”也因此声名远扬!

一己私见,胡雪岩之胡庆余堂免费送药三年,为一方百姓谋求到了幸福!试想如果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那么胡庆余堂在选择掌柜的时候怎么会那么苛刻。胡庆余堂门额又怎会挂上“是乃仁术”、“戒欺”、“真不二价”的扁额,它们成就了“悬壶济世”的胡雪岩,同时也成就了“江南药王”的胡庆余堂。

“是乃仁术”。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这四个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

“真不二价”反映了当时就有难能可贵的诚实守信和治病救人的仁义。数百年来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真不二价”的横匾至今还悬挂在国药号大厅。

“戒欺”。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戒欺的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不能有丝毫掺假,“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的立业之本。

2尽管胡雪岩的晚年是悲哀的,抑郁而终,胡庆学堂也几经易手,但庆余堂依然屹立在杭州河坊街,以其丰富的中药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吸引了海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少国家领导人也莅临参观挥毫勉励。胡庆余堂顺利完成了国企改革,成为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新的机制,新的观念,新的爆发力,在新的世纪,“庆余”将实现新的跨跃。

连孔子都承认,富贵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中商界奇才的胡雪岩,从一个平头百姓到当朝二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够走出贫困,获得大好前程,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好好仿效和学习。例如《百家讲坛》上曾仕强教授分析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个,勤劳。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品质。胡雪岩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劳的品格。

第二个,节俭。小时候所遭受的困苦使胡雪岩清楚,有钱不能乱花。但节俭不是吝啬,钱要用在刀口上,该花的钱一毛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毛不花。中国有句古训,叫“当省不用,当用不省”,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忍耐。胡雪岩如果不忍耐,他是没有办法面对一生所遭遇的种种挫折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大事就算了,既然做大事,就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挫折越严重,你就越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这样激励自己,才能成功。

第四个,讲信用。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胡雪岩对此坚信不移。不管公私事务,他都诚信守诺,所以听到他讲的话,大家从不质疑。当时外国银行不信清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被世人认为是奇迹。这可能吗?但事实就是这样。

第五个,不跟别人比。一般人要争气,就是跟别人比。胡雪岩非常争气,但是他从来不跟别人比。这点是很多人没有觉悟到的。胡雪岩跟谁比?他跟自己比。很多人跟他讲别人如何如何,他总是说那是别人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我们都认为同业一定会竞争,胡雪岩却不是这样想。他觉得,对手怎么经营是对手的事,自己怎么经营是自己的事。自己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前有了进步。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第六个,不求回报。胡雪岩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怕对方记不住我们的人情,就怕别人以后忘记报答,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当你给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会想到将来要他归还吗?如果真是要乞丐回报的话,恐怕自己也变成乞丐了。既然我们给乞丐的钱,从来没想过再去要回来,那为什么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回报呢?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无法教导这些,他的妻子也没有什么学识,但他能够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就是靠这样一种好学的态度。

3牛,以此赚钱补贴家用。

除此以外,胡雪岩对任何人都跟尊重,都是诚信相待,都是当做朋友一般,而且用心做事。因为用心做事得来的经验,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胡雪岩同时也要感谢三大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上司之恩。如果没有他们之恩,胡雪岩可能仍是一个苦工!

胡雪岩的为商之道我们不去考虑过不过分,但对于杭州百姓,乃至全国人民,他的胡庆余堂让多少人远离疾痛;对于带着棺材的左宗棠收复的新疆,胡雪岩也同样功不可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做出极大贡献,尽管以失败告终。

俗话说:为官必读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胡雪岩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但他的胡庆余堂犹在,《戒欺》、《真不二价》永垂不朽,千古流传,深入人心,声名远扬!

“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这可能是胡雪岩在商界最大的赞颂,同时他也将“达则兼济天下”的善演绎到几近完美!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看到一半时,我单纯的觉得,胡雪岩是一个好的商人,也是一个好官,他以后的生活会很美好。可是,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之后,不觉叹了一口气:“唉——胡雪岩富可敌国,钱庄也是占据半个大清帝国,怎么就落得这么惨的下场呢?是他太笨,还是盛宣怀太聪明了??不对啊,如果胡雪岩笨,那他是怎么把钱庄这一产业干起来的?怎么为钱庄讨回那欠了好长时间的死账的??唯一的说法就是,胡雪岩读书太少,而盛宣怀还比他小二十岁,又读过书。胡雪岩惹上了这么一个人,下场只有是郁郁而终。

换句话说,如果胡雪岩不去当官的话,如果他遵循祖训的话,他就不可能落到这个下场。他只有经商的头脑,但并没有当官的经验。官场可比商场要凶狠得多,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一个什么大官,那么,下场只有两个:要么死,要么被贬为庶民,不可再做官。盛宣怀的靠山可是李鸿章,这个马屁精跟左宗棠是死对头,在湘军队营里,左宗棠被称为“骂王”,李鸿章被称为“骂神”。自从他们碰见以后,就从早上一直骂道晚上,骂道别人都上床睡觉了,他们依旧“兴致”不减。所以,以李鸿章的观点来说,他不喜欢左宗棠,也不喜欢胡雪岩。当盛宣怀傍上了李鸿章这个靠山后,他们就想尽办法把胡雪岩给除掉。造成了现在的结局。不由得感叹:官场真的真的太黑暗了。所以,如果是我,我会听祖训上说的“读书可以,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当官。”

不过胡雪岩这一生也算是圆满的,最起码他有一个知心好友:王有龄。“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杭州城闹饥荒,又是“倒地尸”,又是“人吃人”,真的很吓人。在此劝告各位读者:不要在深夜看这一篇,这一篇跟恐怖小说差不多,深夜看会让你毛骨悚然,总觉得有人在后面……我可是深受其害啊!!不扯了,言归正传。王有龄在杭州城内看到这一幕幕都在他面前上演,城门外太平军又一层层的包围,眼看就要进来了,杭州城就要失守了。胡雪岩的十几艘粮船在城外运不进去,外面急,里面也急。王有龄知道杭州城气数已尽,即使有那一万石粮食,也不会燃起任何的求生欲望。所以,在杭州城破之时,王有龄先是吞金自杀,随后服毒,未等毒药见效,听见杭州城内乱作一团,又立刻悬挂三尺白绫,自缢于巡抚大堂前的桂花书上,享年五十一岁。看到这,我想问:有龄兄,你不累么?死都不让自己死安生。

事情追溯到胡雪岩在钱庄当学徒时。胡雪岩在钱庄干活的时候,有时会看到地上散落着一些银元,他都会拾起来交给师傅,而师傅收到钱后,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久而久之,其他学徒们就会中饱私囊,只有胡雪岩依旧交给师傅,绝不贪污。直到钱庄老板临终时才告诉胡雪岩真相。原来,那些钱都是师傅故意散落在地上的,为的就是看看每个学徒的秉性。毫无疑问,胡雪岩在这个考试中他获得了满分。

时间追溯到道光十七年。那时,英国著名发明家库克和惠斯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份有线电报。而把有线电报变成无限的,却是一个美国的画家:莫尔斯。而莫尔斯发明了无线电报之后,盛宣怀和胡雪岩的大战就开始了。

起初,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向朝廷申请希望引进这种技术,可慈禧却坚决不同意。而盛宣怀却知难而上,瞒着朝廷在李鸿章的管辖范围内设立了第一条电话线。之后,慈禧就立刻下令在全国推广,并让李鸿章去办理此事。不久之后,盛宣怀和李鸿章就大赚了一笔。这么丰厚的利润,自然引起了胡雪岩的关注。他向左宗棠表示愿意干这件事。于是,左宗棠就把南方电信局的差事全部揽下来,让胡雪岩去办。对于这种行为,盛宣怀非常生气,可是面对胡雪岩这样的商业巨鳄,他只能“智取”。而智取的办法,就是那些洋人。中国那时并没有制作电信材料的厂家,所以胡雪岩只能去洋人那里购买。盛宣怀跑到洋人那里,对他们说,只要不把材料卖给胡雪岩,下次买材料时,愿意出现在三倍的价格。这样一来,胡雪岩就不能买到材料了。就在胡雪岩火烧眉毛时,一个德国供应商映入了他的眼帘。在一番“洽谈”后,德国人“爽快”地答应了胡雪岩的要求,胡雪岩也就立刻买了下来。可这批材料就是一些假货,不仅让胡雪岩赔了很多银子,还电死了几名施工的人。最后,朝廷收回了左宗棠承办电信的权利,并且让胡雪岩闭门思过。赔偿家属各项资金。这件事情后,胡雪岩和盛宣怀就开始了你争我夺的大战。

最后,在盛宣怀的“帮助”下,胡雪岩的所有钱庄全部宣告破产,只剩下“胡庆余堂”这一个唯一没有破产的行业。为了把胡庆余堂的精神和经营理念传承下去,胡雪岩把胡庆余堂转手给了他的好友文煜,这才让胡雪岩安下心来。他死后,他的正室夫人螺丝夫人和九姨太阿巧也相继上吊自杀了。直到1990年,在胡庆余堂工作了五十多年的老药工经过两年的寻找后,才在今天的杭州上泗乡找到了他真正的坟墓。这个“红顶商人”胡雪岩终于落叶归根了。

在胡雪岩一生的经历当中,我觉得他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当了一个官,还是个大官。如果他没有当官的话,他也就不会由一个家产万贯、富可敌国的富商沦落为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也不会安葬到一个没有人熟知的地方。胡家的祖训是对的,当官的真心伤不起,要么就你死,要么就我亡,总要有一个被社会抛弃掉。在胡雪岩和盛宣怀的“战争”中,胡雪岩因为书读的少而输的一塌糊涂,而对盛宣怀来说,胡雪岩的失败将是他成功的起点。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十三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抱怨生活,总是打抱不平,要时时刻刻记得,自己也有责任,不要总是推卸责任,不去怪自己,人生中有很多的机会,如果你让机会擦身而过,就不能抱怨别人了,因为每个人都用有机会,但是每个人的成就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看你的是怎么样去面对的!

晚清时代的胡雪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个享誉盛名的红顶商人;而他所创建的胡庆余堂,更是代代相传,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短短三年时间,就彻底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了。

读完了《胡雪岩》这本书,我明白了好多的道理:无论如何都要以诚信为本,在他的整个一生中,他的诚信是随处可见的,而诚信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也是更难做到的,说着容易却做着难!

会说话是胡雪岩的绝技,他根本没有读过几年书,可是总能化险为夷,会说话,这是一种绝技!

俗话说的好:一个人没有才干,但是不能没有品德;一个人可以没有机会,但是不能没有做好迎接机会来临的准备;一个人可以自己生活平淡,但是不能没有知心的朋友;一个人可以出身贫寒,但是不能不努力奋斗;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是不能不学习”。

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篇十四

一种反应是赶快抱起包袱,拿回家去交给妈妈,然后告诉妈妈说,从今以后就不必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这些金银财宝够全家人过几十年了。他会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那这个机会就害了胡雪岩。你捡到10两银子甚至100两银子,偷偷拿回去,可能不为人知。但捡到这么大的一笔财物,一旦被人发现,必然是会被抓去坐牢的。

就算胡雪岩能够想到这点,先找个偏僻的'地方,把财宝埋起来。等到风声过去,大家都不注意了以后,他每次挖一点出来,然后慢慢拿去变卖,这样或许会很安全,也应该没有人会发现。但是做这种事情,总是会一辈子良心不安的。如果胡雪岩有这种反应的话,我们确信他也不会有大出息。

母亲的教育让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

胡雪岩先把包袱藏到草丛里面,然后好像没事儿一样,坐回那里等待失主。一直等到太阳快下山了,终于,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开口就问:“小哥,你有没有看到我丢的东西?”胡雪岩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很沉稳地反问:“你丢了什么?”来人说:“丢了一个蓝色的包袱。”胡雪岩听他这么说,才继续问他:“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来人一听就知道东西找到了,否则这个少年怎么会这样问呢?于是赶忙把里面的东西一一说来。胡雪岩见他说得分毫不差,这才将包袱取出还给了失主。

包袱失而复得,失主当然非常高兴,于是从中拿出两样东西,对胡雪岩说:“这个给你,算是对你的酬谢。”胡雪岩连忙拒绝说:“不要不要,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我又没有做什么,本来就是该还给你的。”

失主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你这么好的小孩子在这里放牛可惜了,如果你愿意跟我出去,我收你当徒弟……”

胡雪岩会不会答应?

胡雪岩如果当时就说:“好,我跟你去”,相信蒋老板以后也不会好好教他。说走就走,这样的孩子心当中根本没有父母,以后心中又怎么可能会有老板呢?这样的徒弟当然不会被老板和师父看重。

胡雪岩是说:“我现在不能答应你,要回去问母亲。如果母亲同意的话,我当然乐意跟你去。”蒋老板一听,更是觉得这个徒弟他收定了,所以就说:“好好好,我把地址留给你,如果你跟母亲谈妥了,就过来找我。我那边给你安排好一切事情,你都不用担心,我一定会好好教你。”

胡雪岩回家以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儿子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于是胡雪岩13岁的时候,独自一人离开了绩溪胡里村,按照地址找到大阜的蒋老板,开始了在杂粮行的学徒生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040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