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是人类情感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们感受和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总结要具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特点。下面这些总结范文是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一
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玩得久了,家长可以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呢?”提醒孩子学习要自己安排,如果家长每天老是命令说:“该做作业了,不要玩了!”这就使孩子没有了主动。
2.督促孩子学习切忌唠叨,切忌大事小事都要干涉。
在家长的絮絮叨叨、指责数落中,孩子决不可能有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很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家长的唠叨,不停的催促、训斥,使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紧张,无法获得宽松宁静,影响学习。做家长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过分督促,提出要求,就要求孩子一定做到。
养成习惯不在于每天催促,而是要求每天做到。有的家长不停地催促:“起来起业!快点,快点!”孩子越拖拉、越被动。有的家长做得很不错,告诉孩子每天必须做到按是时睡觉和按时起床,别的暂时不要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的重要。之后,孩子有做不到的时候,家长非常坚决、简单地说:“必须做到。”不许拖拉和讨价还价,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夸奖。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自我管理、主动能力得到很多的发展。
总之,家长的督促要着眼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不少孩子学习差、习惯差,往往不是因为督促太少,而是因为督促过分,使孩子失去了主动性造成的。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二
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大脑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说教气氛,注重一点一滴养成。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地重复以成自然。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气势很大,这是同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长达九年、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破坏正常学习进程,就如我们食用的米、面、饮用水,味都是淡淡的,因为淡,才能长期食用,所以适宜于孩子的学习气氛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以轰轰烈烈开始的家庭教育,必定以有始无终而结束。
3.切忌严厉气氛,注重营造宽松。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耳光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气氛,注意让孩子主动。
家长要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上学,回家肯定要问家长:“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家长要指导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家长可以说:“你能自己安排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三
1、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如图1),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2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1][2][3]。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四
1.切忌说教气氛,注重一点一滴养成。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地重复以成自然。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气势很大,这是同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长达九年、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破坏正常学习进程,就如我们食用的米、面、饮用水,味都是淡淡的,因为淡,才能长期食用,所以适宜于孩子的学习气氛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以轰轰烈烈开始的家庭教育,必定以有始无终而结束。
3.切忌严厉气氛,注重营造宽松。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耳光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气氛,注意让孩子主动。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五
能力培养是现行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识记和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理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某些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等等。
那么怎样让学生掌握这诸多能力呢?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获取能力。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关于激起学生主动性的几点想法:
一、寓教于乐,引起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历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里的内容,而且应当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教师则要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寓文学与历史的联想,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创设乐教乐学的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投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大胆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这一角色给同学讲课,结果会怎样呢?我在有些课上进行了学生讲课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讲课的同学得到了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用本人的话说是过了把当“老师”的瘾,心里特别高兴。简单,能够掌握。总体说来,这位临时小“老师”较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板书设计、巩固知识部分处理也不错,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一些生动的课外资料,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说明这位同学在“备课”时确实下了番功夫。当然这位同学在教材难点的处理上比较粗糙,存在欠缺和疏漏之处,这些我在课后及时给予了补充。这种教学方式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好奇,普遍能够接受,并且不少同学跃跃欲试并积极准备,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作为教师,我从这节课中也受到很多启发。实践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另外,小“老师”在巩固知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灵活手段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通过电化教学强化直观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证明,感觉和知觉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表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它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思维的基础。通过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图示、实物模型、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再现历史现象,完善知识传递媒介,调动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这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激发了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质疑历史问题和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各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比如讲法国大革命时,对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恐怖政策,历来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形势下雅各宾派采取的非常手段挽救了革命,积极作用占主导;另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消极作用占主导。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此时可由同学们收集史实,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应鼓励。在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我组织同学开展的讨论再度掀起了高潮,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有关拿破仑的课外读物,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同学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培养了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总之,通过讨论可增加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提高学生能力,学好历史开拓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五、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时常组织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唐诗宋词朗诵会、外出参观等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其范围就是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踊跃参加。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近代史知识。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自主、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六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即:一,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有序学习氛围;三,克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希望通过和各位同仁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荚语的主动性,使英语学习取得更大的效果.
作者:赵开合作者单位:湖北枣阳市第一中学,湖北・枣阳,441200刊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英文刊名:anhuiliterature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激发主动性和谐兴趣语言运用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七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施菊伟发表于2005-6-3012:38:10。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1][2]。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八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性学习方面的做法.
作者:郭晓红作者单位:滦县高坎学区中心校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九
摘要:目前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厌学体育的学生。本文从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大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大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林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林业工作,免不了要翻山越岭。因此,可多安排些越野跑、登山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标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朗、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五、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大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成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六、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有鉴于此,我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以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可谓一举三得。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
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大胆猜想,能在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而且往往比老师介绍的那种方法更为简捷,易于接受。这说明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那种潜在的创造欲望,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我们教师就正视学生的这种超越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一堂课中,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平台,以发展学生自主性。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自主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平台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自主意识,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向才能得以培养,其自主性才能得以弘扬。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一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二
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听得懂说得出,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用耳朵听,还要大胆的说出来,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去营造环境创造机会。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我尽量多用英语,少用母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这时候可以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其次,在课堂外也尽量用英语,比如请学生关门,这时可以对学生说closethedoor,please.也可以举行简单的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多听磁带。这些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听和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各种情景进行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中玩,玩中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用英语进行对话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我在教学过程中,课前会用英语歌曲或者英语歌谣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英语课堂上。课堂上,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三
学生学习的效果,其影响因素很多,但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外因有教师的激励教育、同学的影响、班集体的学习氛围、学校的风气、家庭的背景、社会的大因素等。内因是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基础、原有的诸多习惯,特别是思维习惯、个人的性格、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程度、学习方法等等因素,其中学习的积极性为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影响的诸多内因、外因起作用,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强调,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见,激励学生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至关重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传授、灌输而获得的,而是学生个体从教师组织的学习现场中参与活动,从书中、媒体中,从教师的言语、动作、板书等等所获得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通过思考、重组,才能建构起来的。可见,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处于主体、主动的地位。若学生的主体不能被激发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那么学生不会有什么学习效果。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学有成就,对国家、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都是由于长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而成就。像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都是激发学习的成功典型。那么,如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笔者认为: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看有教育意义的书刊、杂志、电视、电影以及其他媒体的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举行“我的家乡变化”、“在祖国旅游”、“我代表中国”、“与社会人对话”、“假如我是……”等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特点,知道人要适应社会要求,要过上美好生活,完成赡养父母,负起社会发展的一些责任,比如依法纳税,遵守社会公德,捐款扶贫,乃至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尽自己一分力,个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激发学生立志从现在做起,为未来奠基,明白“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道理,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意义,把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经验表明,采取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激励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某些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予以否认。比如举办“我和他们不一样”的讨论会,举办“让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座谈会等,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二、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取“问题”教学生,使学生面临问题。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发现“面临问题”,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引导学生去“亲自发现”事物的奥秘,从而造成惊异、激奋、自豪感,使学生激起“知识主宰者之感”。比如,在进行说明文的教学中,先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哪些,在应试时应该注意哪些答题事项?”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答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文的语言”,又问“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是一样的概念吗?可以互换吗?”学生答“不可以”。“该怎么办呢?”……通过层层提问,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并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教材教学掌握有关解题方法,最后,让学生亲自阅读理解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者成功的喜悦。
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之有用。
所学的内容具体,可以想象,可以触摸,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比如《马说》的教学,通过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注意每一段落的“也”字,揣摩此处的“也”字能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探究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复杂内心。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借助文本桥梁,穿越时空隧道,与韩愈做一次深刻的对话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他首先要求以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这些原理要求我们在引入新课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向上攀登的“支架”。
3、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
利用丰富的语文活动和有趣的故事、多媒体和生活实例等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
大千世界,语文活动无处不在。通过“市场商品调查”、“我来主办校刊”、“‘网络与学生’辩论会”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是增强学生学科兴趣的一条主干道。
利用讲故事的形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没有故事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故事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有一定的道理。像《敬业与乐业》的教学,通过居里夫人的故事,徐虎的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萧伯纳的故事,李素丽的故事、李中华的故事等,这些故事都潜藏着对学生思想品格的教育,劝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增强教学的动感效应。如,使教学内容更美,更直观,普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更引起学生的关注。如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家访时,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素质,学习上的要求和困惑后,在班上进行“我为我家努力”的作文比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目的。
4、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有魅力的教师总是使多数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调查表明,具有以下品质的教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富有责任感,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发展。实事求是,勇于承担和改正错误;讲诚信,讲效率,善于不断学习、总结;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故事多,办法多;言语风趣幽默等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讲究教学方法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工作。
5、营造和谐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师主动走向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的甚至是朋友式的关系,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从学习上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点滴,不给他们精神上加压,让他们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在教学上特别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给学生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赞赏有独特思想见解的学生。
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科学利用评价杠杆。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在竞赛过程中,威信动机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强烈。当竞赛中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时,学生内心产生的求知欲会随之增强。可是,也有些人在竞赛中反而学得差了,这可能是他们被刺激得过分而超过了体力和承受力,或者是因为害怕失败而失去信心。为确保竞赛的积极性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进行:
(1)采取隐形竞争和显形竞争相结合的办法;
(2)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
其次,教师要灵活自如地掌握科学的评价杠杆。科学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集体荣誉感等。不科学的评价,比如过于重结果的评价,特别过于强调分数的评价,过于重单学科知识的评价等等,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其发展的功能。
有效的评价,应遵守以下要求:
(1)重视发展,淡化区别与选拔。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发展,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的评价,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面向“未来”的转移。
(6)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和及时。
在目前实施的各类评价方法中,笔者认为档案袋评价方法是比较好的。因为,档案袋中的档案主要由学生自己来收集、整理、编排和保存,学生是档案的制作者,也是档案的所有者,他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自己,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
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还有榜样的力量。对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获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学习与应用中,不能生吞活剥,照搬应套,要了解各种激励的原理依据和使用条件,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对症下药,获得最佳激励效果。另外,在实施激励时,应及时评估激励的效果,及时反思总结,及时纠正不当之处。
参考文献:
[1]潘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王瑜、给物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美)珍妮・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6]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四
体育教学同其他科目教学一样,也有学习困难生,也就是“体育后进生”。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不属于有伤、有病或有残疾的学生,但他们体质较差,体育成绩常常不及格这些学生人都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体育活动练习行为、练习效果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由于长期体育成绩上的落后,导致其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从而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对正常的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一、“体育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学生处于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关爱多,独立意识强,不爱受约束,自控能力差,受挫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但是他们思想活跃,有创新意识,要求进步,善于交往,接受新生事物快“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1.体育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缺乏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因此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2.意志力不强:由于意志薄弱,怕苦怕累,对耐力性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对于有难度的训练项目,练习时总是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甚至出现抵触心理不愿参加练习。
3.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有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如:个子矮,体形较胖)或心理原因(如:性格内向、胆子小),不能较好地适应集体活动,不敢展现自己,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自信心导致在体育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功乐趣。
二、“体育后进生”的几种表现。
(一)自然表现。
1.身体肥胖,瘦弱型2.体弱、多病型3.运动能力低型4.疾病先天型5.懒散型6.其他型、综合型。
(二)心理分析。
“体育后进生”在心理方而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1)运动积极性不高,自暴自弃;2)意志力薄弱;3)自尊心过强;4)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5)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
三、转化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如何提高他们对体育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坚定信心,从心理上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尊重信任、正面引导以逐渐消除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畏惧和抗拒心里。
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身心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教育,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引导其转变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克服自身不足之处,提高练习的`自主性。对比较自卑的学生,要降低标准,多鼓励多表扬,同等评优,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教法上灵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一步步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后再进行表扬,如此不断提高使其进步。
(三)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学校应成立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教师看到他们的良好表现要人力表扬和鼓励,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体育活动中所得到的成功的愉悦往往会使他们终生难忘,从而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上进的勇气。
(四)热爱学生、耐心指导。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会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理解不到位,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等等。此时教师更应耐心地指导,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运用合理的方法来纠正错误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体育后进生”对教师的充分信任,促进他们爱体育、爱生活。
(五)课后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搞好帮教。
由于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和学生在一起。因此,在课后我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对后进生实施“一帮一”的帮教活动,即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后进生”,差生和这些“小教师”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学生都乐于接受。同学之间形成互帮互助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没有了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解放了思想,更易于投入练习。
总的来说,在怎样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问题上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会遇到许多难题,但是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会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为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五
在学习方面,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学习的,现在的人学习都是为了冲出普通人安步就班的日子,做一个受人关注的成功者。而在过去,人们读书都向一个目标奋进“解放劳苦大众,废除等级之分。”
人们仅仅因为目标的不同,动力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既不是为了做个有钱人而读书,也不是为了做个“解放大众”的人而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仅是为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读书需要动力,而这动力就是主动性和自觉性。如果没有主动性的约束和支持,读书和学习就会显得很散漫,毫无目的。
自觉性就是自己能管住自己,自己愿意学,求知欲很高。有了这种动力,无论他的天资怎样,他都能成功。
而主动性则是学习上的爱不爱学习,而且比自觉性更深一些,老师没教的,他往往先预习过了,老师没叫做的,他往往做好了,而有些同学连老师布置的都完成不了,但我写出这一点,肯定不会再犯。
而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起来,这个人往往是最好的,他不会像有主动性的人那样,拼命完成老师布置和没布置的任务,而是用这些时间复习旧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他也不会像只知道自觉性的人那样用一切时间去以最优秀的字迹来完成老师的任务。
学习是为自己的将来学习,但也可以说是为报效全世界的人而学习。世界上什么不需要知识,就连最基本的怎样让自己好好活下去都需要知识,更何况其它的呢?旧的知识是新知识的根基和踏脚石,只有不断学习旧知识、探索旧知识,把陌生的知识变为熟悉的,人类才能够进步。
为自己的将来去学习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六
本文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三方面的分析研究,第一,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一个主动学习的观念;第二,罗森塔尔效应和鼓励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潜能;第三,设置思考题,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加以培育,本文把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上述三方面理论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苗晓坤卫绍元李刚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锦州,121001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2.2关键词:教学改革积极性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言稿篇十七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教”、“会研究”、“会创造”,提出了“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并对其理论建构、基本内容、具体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1.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有着极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他认为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或者是他经常提出的“数学化”。按照他的观点,这个“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任何外界所强加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给所有学生以充分表现智慧与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追求价值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内在动因。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即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这些基本价值的实现应是学生主体的需要,而教师则要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求知欲的天性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愉快的环境气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4.“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并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
二、基本内容及具体操作。
“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为:
1.阅读教材,引导参与。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的,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在阅读前教师要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即自学提纲,在每节课后出示下一节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太浅显。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进行矫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提高到位。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先让学生作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强调重点,揭示知识结构网络,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做好小结,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以完成学生“画成整圆”的心愿,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例如,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示范片段,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进行评价,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很容易投入和参与,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满足了学生受尊敬、乐参与的需要,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器,而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二是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变过去被动地单纯听讲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营造了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使学习不再是一件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三是增加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常会出现争论,他们为了能够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会对语言的再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动力,这个动力就能变成能力。
【参考文献】。
[2]张锐梅.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有效性的研究《中国科技博览》第16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3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