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教案(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0:40:13
杜甫绝句教案(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3 10:40:13     小编:MJ笔神

教案具有指导教学、提供参考和确保教学质量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此外,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杜甫绝句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小学教学。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杜甫绝句教案篇二

【内容】。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

(马茂元)。

杜甫绝句教案篇三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杜甫绝句教案篇四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条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杜甫绝句教案篇五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杜甫绝句教案篇六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杜甫绝句教案篇七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杜甫绝句教案篇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764年初夏在成都草堂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周围的风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也叫黄莺,羽毛黄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第一句是说,新绿的柳枝上有一对黄鹂在欢唱。草堂周围多柳,鸟儿成双成对,喜庆而又富有生机。“白鹭”也是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一幅优美壮阔的画图——杜甫绝句浅析》。“青天”,蔚蓝色的`天空。第二句是说,一行白鹭在万里晴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两句诗,先写眼前,再写天上,由近及远,“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画,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千秋雪”,因岭上的积雪终年不化,故称。诗人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颇为壮观。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宁静而安详。“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船只沿着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畅行千里,令人振奋。“千秋雪”是从时间上来说的,“万里船”是从空间上来讲的,景色既美又壮阔。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杜甫绝句教案篇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张氏隐居——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杜甫绝句教案篇十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

挥而就。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明丽。

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

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杜甫绝句教案篇十一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拓展迁移——让学生延伸美。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三)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在熟读了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细读古诗,找出诗中的数量词。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该诗被奉为千百年来的蒙学读物,数量词不可不讲。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也说明鸟叫不是叽叽喳喳而是一唱一和,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也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行,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历史久远;第四句“万里”船,展现空间的广阔。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四)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闭上眼睛,听朗诵,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配诗。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诗虽短,但其境无穷。四句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远景有近景,而且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意境正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五)拓展迁移——延伸美。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读会上展示给同学们。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既是原诗又高于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当然,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我更好的建议,是我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完美!

杜甫绝句教案篇十二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逾:更加。

欲:好像。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赏析】。

其一。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杜甫绝句教案篇十三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绝句。

湖月林风相与清。

残樽下马复同倾。

久弃野鹤如双鬓。

遮莫邻鸡下五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少年行二首。

莫笑田家老瓦盆。

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

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

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

不见堂前东逝波。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向来江上手纷纷。

三日功成事出群。

已传童子骑青竹。

总拟桥东待使君。

江上被花恼不彻。

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

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

唤取佳人无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看花即索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叶商量细细开。

杜甫绝句教案篇十四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532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