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飞速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总结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表达要准确到位,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具体的词语。在这里,我们汇总了一些总结的常用表达和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一、导入:
二、第二段词句的学习: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三、问题解析: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四、第三段词句的讲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一、问题讲析: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二、讲析最后一段: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三、问题讲析: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六、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二
一、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
一、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五、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求体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感恩情(……)讨欢心动之以情。
文本框:层层深入表忠情(……)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据。
理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晓之以理。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三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1、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四
《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突出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基础知识学习。
2.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二)过程设计:
1.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2.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晚有儿息形影相吊察臣孝廉举臣秀才除臣洗马不衿名节听臣微志拜表以闻。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3.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4.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5.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6.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五
1.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以情动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学习。
二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一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二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三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四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五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六
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习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
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
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高官厚禄不愿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平(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4、进一步发问:李密在文中明确表明不想到晋为官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与“孝”的矛盾,也许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李密对蜀汉还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七
《陈情表》来自人教版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主要讲中国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赏重点是语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叙述中兼以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就《陈情表》来讲,在语言上骈散结合,自然纯粹,在构思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和文体的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背诵文章。
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以及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行文层次,体悟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点。
理解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学生采取的学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拟定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以后人的评价导入课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整体感知。
1.首先多媒体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
2.听读,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感情。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自由朗读课文中,理清文章思路。
3归纳每一段的大意。
3、研读赏析: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讨论后明确:因为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为了达到奉养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讨论: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个两难的处境中,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是怎样化解这个矛盾的?(换位思考、列数字)。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解决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矛盾后尽忠。
语言的个性鉴赏(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
4、拓展阅读:
让学生讨论一下《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
不同:《出师表》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
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
四、说板书设计(略)。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八
1.教学目标。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么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2.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么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出示学习目标。
1.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介绍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问题引导。
1、谁在“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
4、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
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课文脉络。
身世孤苦悲凉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理。
祖母情深似海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情。
圣朝恩重如山。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结构梳理。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赏析语言。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出示古诗文引导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把握。
课堂小结。
在教学本文时,将多媒体适时穿插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直观的明确学习目标,梳理本文文言学习的重难点。通过朗读与问题引导,让学生感知课文丰富动人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艺术特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学过的作品中进行借鉴练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重点难点]
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设计流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系图片理解“铁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
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见它点头,
花儿见它微笑。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3、检查反馈。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 动 时 那 点 河 起 波
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
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
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摆动
生2摇动
(生带动作朗读)
(男女生赛读)
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
(试背)
(生试说)
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
(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
(2)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带着动作读出来。
(3)试着背诵。
2)交流反馈第2小节。
指名读第2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
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
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
生1:就像鱼鳞一样。
你说的真形象。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
生2:我还听过“微波荡漾”。
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
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
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
(齐背第二小节)
3)交流第三小节。
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
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高兴,不住点头。
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
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游戏
多么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
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
生2:风啊,你真淘气。
能读出风的淘气、可爱吗?
(生表演读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仿写一段诗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侯,
我们知道风 了。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风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一读课文,弄清字词的读音。然后点击以下网址,先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疏通本文文字,弄清大意:
2、朗读课文第一段,看《“人性”与“奴性”之间的“陈情”》一文。
3、学生讨论: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看看老师的看法:
4、分组朗诵课文2-4,讨论交流疑难,理清全文思路,弄清: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如弄不清,可参阅“《陈情表》赏析”:
5、背诵或默写全文:输入电脑中(老师巡视或通过“监控”了解情况)。
6、探讨分析艺术特色及本文的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详见《明师对话》中的“学法指南篇”)。
7、口语训练:设置情境,由学生自选一则作答,直接在网页上留言。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具体内容请看相关网址:
8、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可参考任继俞的《谈谈孝道》:
或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1)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2、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合反思权衡,开拓新路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二、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a、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b、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b、注意多义虚词“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陈情表》是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一、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应突出本文的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班级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三、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
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一、认知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以情动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学习。
二、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一、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二、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三、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四、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五、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
(2)境况凄凉。
(3)供养无主。
(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6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