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专业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41:07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专业24篇)
时间:2023-11-23 12:41:07     小编:JQ文豪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准备,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步骤针对某一教学主题,小编总结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一

“生活处处是意外”,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之前,我并不相信,可现在才明白。

今天下午,我刚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了,我一边开着平衡车,一边哼着小曲,心想今天一定是个美妙的一天,谁知,我正准备去朋友家找他玩时。发现家附近公园竟然被“拆”了,变成了一条碧绿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鱼在尽情地游泳,人们在上面摆放了一些方方正正的石头,我下了车,在石头上面来回地走来走去,那滴滴的声音就编出了一首欢快的歌曲,我玩了一会儿又继续赶路了,我走着走着发现前面的路被人刷了一层水泥,今天真是奇怪!我只好绕路。我走啊走,终于到了目的地,朋友家的小狗看见了我,直往我身上跳,我开心极了!

于是我把我的朋友也叫出来一起开平衡车,我们开着开着,又一起去了公园,我还对他说了公园变成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这件事,可是扭头一看,公园又变回了原样,我想:刚才的那一幕难道是幻想吗?不对不对,我睁大眼睛仔细看了一下四周,果然不是幻想,那条小溪就在后面的花园里呢!

到了黄昏,我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了,想想今天太开心了,在那碧蓝的小溪旁欣赏着美景,别有一番景致!

老师评语:如果能将看到公园被拆后的心理活动写出来,那就更好了。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二)探究归纳(三)反馈练习(四)实际运用(五)感情点滴(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总结。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三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说一说”、“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四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教科书第46页、第57页、第87页“生活中的数”。

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学具盒中的数字、算式卡片。

导入。

小朋友们,在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生边拍手边说:0、1、2、3、4、5、6、7、8、9、10)再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见到它们。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

板书:我会说。

我会说。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数?(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说明你们平时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数。

(多媒体课件演示校内、校外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

师: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伙伴,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来和别人交流。

请学生把教科书翻到第46页“生活中的数”。

师:看看书上的几位小朋友在向我们说什么?(指导学生看书上带数的话)。

师:第一位小女孩正在干什么?她说了什么?(生:我7岁了。)。

第二位小男孩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什么?(生:我家有5口人。)。

第三位小男孩正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又说了什么呀?(生:我在一年级四班。)。

最后一位小女孩放学回家,她对我们说:“我家住302。”

问:小朋友,你知道302指的是什么吗?(生:门牌号码)。

师:这四位小朋友说的每句话中都有数,你能像这四位小朋友一样,说出一句带数的话吗?(多请几位学生说)。

1.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打电话吗?(请一名学生说如何打电话)问: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生:电话号码)。

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数字,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教师巡视)摆好后,学生汇报。

师:数一数,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几个数组成?(生:7个。)。

师:我们芜湖市的家庭电话号码都是7个数字,所以,你们打电话的时候,这7个数字一个也不能遗漏。你们想知道别的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吗?(想)。

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可以自由下位去记你们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记住带上纸和笔。开始吧!

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

2.师:同学们刚才记得都很认真,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教师写出电话号码,让学生快速记下)。

师: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就打电话给老师。

课间休息,说数字儿歌。

(播放多媒体课件)。

1.师:小朋友们请看,小动物们去旅游了,每个小动物坐在不同的车厢里。小白兔第一个上火车,所以它坐在第一节车厢里,小鹿在第三节车厢里,其余的小动物在哪节车厢,你能猜出来吗?比一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准。

板书:我会猜。

小组内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再进行汇报。

3.师:平时你们看不看天气预报,根据你的经验,你能猜猜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吗?(分组猜,最后教师出示温度计,指导看温度,猜得最接近的组给予表扬)。

4.同桌同学互相玩一玩猜学具的游戏。

1.师生共同完成:老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口算卡片,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分组做游戏,组长举答案,其余同学找算式。

2.师:同学们口算得又快又好,小明的妈妈想请你们帮她算一算:

a.妈妈上午买了4只鸡蛋,下午买了3只鸡蛋,一共买了几只?

b.妈妈买了6个苹果,小明吃了2个,还剩几个?

师: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就能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更加认识了生活中的数。这些数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还能拼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展示用数字拼成的图案。

问:这些分别是什么图案?你能看出是由哪些数字拼成的吗?

回去你也动手拼一拼,看能摆出什么图案?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有新的突破。

本节课将“生活中的数”专门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来进行教学,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而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较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做了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2.紧紧围绕“数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

本节课教师通过录像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成功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教师在围绕“数与生活”这一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在积极地进行构建“生活数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3.教师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落到了实处。

例如:教师请学生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再让学生自由下位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下位交流。还有小组同学猜学具个数等活动,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充分,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本节课中以“对口令”、“儿歌”等形式调节、控制课堂气氛和节奏。教师设计的配套课件,使用恰到好处。课件中没有从头到尾将教学环节罗列起来,而是有选择地配上合适的音、像、动画等,使数学活动显得生动有趣。其中,录像出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更是画龙点睛,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增大了信息量。学生看到、体会到不仅生活中有数学,数学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这样,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执教:安徽省芜湖市狮子山小学严慧。

指导教师:安徽省芜湖市新芜区教委教研室孙静兰李艳。

评析:安徽省芜湖市教科所小数教研员车文胜。

中班数学教案《数的守恒》。

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论文。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立方体》。

数篇简历中的自我评价。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的论文。

数枣绕口令教案。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p:20【设计意图】:

《比较》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比较物体多少的问题。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出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20以内数数的基础比较物体多少,比较过程中引发出新的解决方法——一一对应,从而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一一对应的思想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方法,运用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呈现生活中的特殊问题,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能够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并能正确表达出比的结果。2.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一些特殊物体的对应。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互相关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各种比较的物体(铅笔与笔套、瓶子与瓶盖、语文本与数学本)。

教师:手套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星期天的早上,我们的小伙伴约好去公园玩碰碰车。他们来到了碰碰车的场地。(出示主题图)。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图,说说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观察主题图后交流:

(车不够:又6个小朋友,只有5辆车;已经4个小朋友有坐在车子里了,还有一辆车空着,可是有2个小朋友从后面跑来;……)。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用数数的方法知道了车比人少,也有的小朋友用一个小朋友对一辆车。

的方法比较知道了车比人少,这种方法称为一一对应。

问:生活中我们外出活动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会怎么办呢?生:(略)。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板书:比较。

【利用故事情景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

时直接点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课。】。

二、动手实践,体验方法:

师:在你们的桌上分别有铅笔与笔套、瓶子与瓶盖、语文本与数学本,现在请你们同桌一起来比一比哪样物体多,哪样物体少?生:同桌合作进行比较。师:请你们来汇报一下比较结果:

(要求说三句话:说说比的是哪两样物体?用什么方法比的?比的结果怎样?)生:交流(老师对学生语言组织进行指导)。

问:你们都会比较物体的多少了吗?谁能说说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方法运用:

1、p20题2(左图)问:图上是谁?她要比什么?

生:是小巧,要比较布丁和盘子哪个多,哪个少?师:请你比一比并将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同桌。生:进行比较,反馈。

注:学生如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的请学生交流怎样做是一一对应(用线连一连)。

2、p20题2(右图)。

问:这幅图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生:是小丁丁,他在比较瓶子和塞子哪个多,哪个少?师:请你自己比一比。生:交流。

四、联系实际,拓展提高。

1、出示7只手套和4个小朋友的图片。

生:自由交流(每人有两只手必须是两只手套对一个小朋友,两只手套要一只左手一只右手)。

2、联系生活实际:

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和手套一样是2对应1的呢?生:举例。

3、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比较物体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还知道了些什么?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六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七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认识.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2)弄清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的分类;。

(3)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学习,使学生知道分类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

(5)通过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渗透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及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探究式。

教学过程:

1、阅读新课,回答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哪些?(指出来并给予解释)。

(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

(3)写出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的情况.

教师最后板书给出.

(要求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

2、发现并推导出三边关系定理。

问题1:用长度为4cm、10cm、16cm的线绳(课前准备好的)能否搭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

问题2:你能解释上述结果的原因吗?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发现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3、导出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及其它两种方法。

由前面得到了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个依据.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定理的基础上来找:

估计学生很容易得到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给每一个学生表现个人数学语言表达才能的机会)。

能否简化上面定理及推论?从而得到如下两种判定方法:

(1)、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4、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例1判断题:(出示投影)。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已知三线段满足,那么为边可构成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

(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定理及推论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做在本上,只需口答即可)。

(本例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到为止)。

例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其中一边长4,求其他两边长.

这是一道有课堂练习性质的例题,允许学生有3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允许想出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它同学补充完善.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例4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

如图1现在要建一个维修站h,试问h建在何处,

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ha+hb+hc+hd为最小,

说明理由.

本例有一定的难度,给出的方法是解决此类型问题常见的极为简捷的方法,略微构造就可以使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答案.

5、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还知道了定理和推论的一系列灵活运用:

(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判法: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2)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若时间宽裕,让学生经讨论后自由表述,其他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1#8、9。

b.思考题: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p,求证:

2、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提示:由上面方法2,a+b+c2a又a+b+c3a得出a的范围,所以可知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八

要把一个旋转的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因此在上旋转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的旋转,然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学生用旋转的含义来说明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进而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会在方格纸上运用图形旋转特征画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新图形。

整个环节下来,感觉学生掌握欠缺的是学生找图形的对应点、边、旋转后的方向容易出现错误,还需强调图形旋转后形成新的图形的大小不变、0点位置不变、对应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九

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个公式“w=x+y+z”。许多人不解的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说:“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是不说空话”。

从这件事中,使我明白了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为集体做事,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才能使这个集体日益强大起来。就像我,如果当时帮高峰倒垃圾,结果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以后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互相帮助,不至于让我们这个集体的成果为“0”。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一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二

――找圆形。

课题:找圆形。

课型:新授课。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xx-6-11。

授课时间:20xx-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云鹰友好小学余志明。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52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2、3、

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教学目标。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1.激发观察兴趣。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四、数身边的事物:

no:1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多个不同图形拼体形,感受平面图形的不同组合关系。

2、在操作活动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感受创造的快乐。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知识:认识了各种梯形,并能进行初步的分割;

教具:梯形分割开的图形7个;照相机;

活动重难点:

重点:用多个图形拼图形。

难点:探索多种方法拼梯形。

活动过程:

1、巩固认识图形。

师:小猪搬新家了,但家里还缺一些梯形的装饰,猪妈妈让小猪去买几块回来,可是小猪却买错了,它买了哪些形状的材料呢?(出示图形,请幼儿说出图形名称,并比较与梯形的不同)。

2、学习用各种图形拼梯形。

师:东西买错了,但猪妈妈让小猪用这些图形拼梯形,小猪有困难想请小朋友帮忙,谁来试试?(请幼儿操作)。

他用了哪些图形?拼出的图形是梯形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探索多种方法拼梯形.发给幼儿每人一个操作盒及操作材料,请幼儿尝试拼梯形的不同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拼的不同策略,并用相机记录。

4、交流与讨论。

1)展示部分幼儿拼梯形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判断拼出的图形是否是梯形,由哪些图形拼出。

活动延伸:

请幼儿学习别人拼的方法,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拼出梯形。

活动反思:

学习梯形的组合是在分割的基础上,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守恒,同时也对幼儿的动手操作、思维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培养和锻炼。本次活动中,虽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幼儿在活动中困难较大,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对于很多幼儿,前期经验不足,如正方形、长方形的分割组合上,幼儿进行的不足,没有为这一活动打好基础。其次,活动中,所准备的图形颜色不统一,对幼儿拼摆有所干扰。因此,整个活动有些难度,一半的幼儿操作时困难较大,对此,下次活动可以考虑在拼图时加提示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自由拼摆,感受不同图形的组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磋商,并发表意见。

(二)学法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力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判断两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1)定义:2)定理(平行法):。

3)判定定理一(边边边):。

4)判定定理二(边角边):。

5)判定定理三(角角):。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问题储备理论依据。)。

二、情境导入。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课题出发,为学生提供较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景。同时,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练习?——测量河宽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设河宽ab长为x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四、巩固练习。

五、回顾小结。

一)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二)测高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例”的原理解决。

三)测距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两点间的距离,常构造相似三角形求解。

(落实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六、拓展提高。

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七、作业。

课本习题27.210题、11题。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学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六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能判断一个式子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2、熟练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现实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提高学生关注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七

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教学重点】。

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

(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分析:

(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

(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

(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

(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a、b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1y2.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八

因式分解是第九章的难点。学生初学因式分解时往往要与乘法运算混淆。原因主要是概念不清。

在教学时,因式分解与乘法的区别是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对于因式分解的方法,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故不需要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在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中,提取公因式法师最基本的的方法,学生也很容易掌握。但在一些综合运用的题目中,学生总会易忘记先观察是否有公因式,而直接想着运用公式法分解。这样直接导致有些题目分解错误,有些题目分解不完全。所以在因式分解的步骤这一块还要继续加强。其实公式法分解因式。学生比较会将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式混淆。这是对公式理解不透彻,彼此的特征区别还未真正掌握好。大体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分。如果是两项的平方差则在提取公因式后优先考虑平方差公式。如果是三项则优先考虑完全平方式进行因式分解。

在复习课上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重点突出讲解。帮助学生跟深刻的去认识因式分解。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十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

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

总结。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二十

课标要求掌握梯形的概念和性质,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本节课目标如下:

1.掌握梯形的'概念,并会运用分解梯形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会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重点、难点:。

1.辅助线的添加。

2.解答题的分析、解答。

二.说教法。

梯形是八年级下册学习的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相隔时间比较长,再加本届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采取先练后讲,精练精讲的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解决梯形问题思想方法——添加辅助线集中已知条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1.明确本节课复习内容、目标、方法。

2.题组训练一1至8题参考提示的辅助线独立完成交流核对时间约(15+10)分钟。

3.典型例题分析两个题。15分钟。

4.总结交流各自的收获。2分钟。

5.课堂测评两个选择,一个证明题。6分钟。

6.课后作业两个解答题。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二十一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二十二

格式)。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题:压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4、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压强的概念。

难点。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创设情境。

思考,进入情境。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

总结。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f

p

=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m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力。

减少压强。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课题:压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于波。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4、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压强的概念。

难点。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创设情境。

思考,进入情境。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讲述压力的概念。

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巡回指导。

了解压力的概念。

讨论压力作用效果可能有关的因素。

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f

p

=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m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力。

减少压强。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二十三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初中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旋转的教案篇二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深切盼望专家和评委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如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方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性质,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三,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二)探究归纳(三)反馈练习(四)实际运用(五)感情点滴(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2),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实际运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感情点滴。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创设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情境,引出第三章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以学生熟悉的几个事例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由易到难加以巩固,最后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835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