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教学设计(热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45:11
剪纸教学设计(热门23篇)
时间:2023-11-23 12:45:11     小编:雁落霞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出要总结的核心要点和重点部分。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或许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剪纸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二、自学生字,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所学,不会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四、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五、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六、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剪纸教学设计篇二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只要逢临中国传统的农历年,人们都要在自家的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亲自动手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福字剪纸”,更能传载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平安”与“幸福”的祈求。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剪纸图案大全之剪影作品赏析。

剪纸图案越来越多,剪纸方法也不断增加,剪影作品无疑是剪纸的新方法,剪影剪纸就是将剪纸粘贴到贴作品的纸上,以鲜明的对比突出剪纸,一张剪影纸,一把剪刀,背景纸和胶水足矣。

工具:剪刀。

要求:剪影纸与贴作品的背纸,色差宜大。

作品特点:形象生动、对比分明。

剪纸图案大全之剪影作品赏析“母子情”

剪纸图案大全之剪影作品赏析“晚年”

剪纸教学设计篇三

宋义婷于10-7-2322:46推荐很不错的教学案例,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值得推荐。一点小建议,如果加上图片,效果会更好的。

对于这一模块的教学设计,我想从民间工艺中的剪纸说起。

一,先看看着堂课的设计理念:

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也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民间剪纸取材广泛、形象生动活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一领域的设置能使学生通过设计和应用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与创作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学习内容的开发与课题的设定都体现这一特征。以拓展学生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

我根据这一设计理念,对动手能力差、对剪纸知识的掌握较少的中学生来说,指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剪纸练习。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来诱导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自主探索、尝试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在教学目标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1、认识剪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简单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剪花样”的剪纸创作。

2、学习用彩纸剪花样的方法,掌握简单剪纸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认知、创造和动手能力。

3、通过接触和制作剪纸作品,树立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悟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折、剪、设计花样的方法。

难点:设计出富有装饰美的多种花样,启发创造性思维。

四,这节课用到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

范画、手工纸、剪刀、刻刀,胶水等。

1,教师介绍并让学生欣赏一些民间的剪纸知识。

通过欣赏剪纸艺术,听介绍,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在评价中体会成功,培养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剪纸造型的方法。

3,分步学习:

a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掌握看图知识。

b组织学生自学“三瓣花”“四瓣花”折法。

4,讲折纸过程。

这部分可以加入一些和学生的互动。

注意:剪纸时的方向、剪法的变化。

通过简单的识图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折法,鼓励学生做小老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实现美的创造。

学生自主构思,变现方法不限。设计一张花样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找出或者指出学生在制作中存在的不足,肯定设计制作中勇创新、敢实践的学生。

使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中,设计剪制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花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六,作品展评。

1、组织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贴在展示板上。

2、评价: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也可让同学们互评。

七,小结。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精神。培养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以谈话的形式对本课进行拓展,教育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

剪纸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解读:

课文中的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充满慈爱,几乎具备了传统农村妇女的所有美德,具有典型意义。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课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全景描写与典型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姥姥疼爱外孙,也用剪纸的方式来表现。一方面,这进一步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各式各样、见啥剪啥、想啥剪啥;另一方面,表现了姥姥的舐犊之情。成年之后的“我”,忆及家乡时,梦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背景是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点缀其间的是五彩缤纷的窗花,而姥姥,便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中心。

学习目标:

a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准确掌握生字新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体会其贬为褒用的特点。

b类。

1、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体会课文是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全景描写与典型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这一点的,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习运用。

2、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对“我”的疼爱,进一步体会“我”对以姥姥为代表的家乡的怀念之情。

c类。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传统美德的赞赏。

预习作业: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尝试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姥姥的剪纸技艺非常高超,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请用横线画出来。再想一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呢?(1、正面描写;2、侧面描写;3、全景描写;4、典型描写。)。

4、姥姥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姥姥,让你联想到身边的什么人?

5、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剪纸文化。

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巩固生字,初读课文【目标a15分钟】。

1、生字词检测。

(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重点指导“择”、“爽”。

2、初读课文,疏通有关词语。

3、完成课后练习3,学习贬为褒用的用词方法。

第二板块——细读第一部分,体会“技艺高超”【目标b125分钟】。

1、姥姥的剪纸技艺怎么样?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心灵手巧、熟能生巧、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得心应手……)。

2、交流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同时指导理解和朗读。

(1)第1小节:全景描写,表现姥姥的普通和不平凡。

(2)第2小节:工具的简单与作品的神奇形成对比;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想象说话:剪(什么)(怎么样),学习夸张的表达方法;

仿写这一段:画画、写字、刺绣、朗读、京剧表演等。(视情形可放到第一课时最后)。

(3)第3小节:“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既说明姥姥豪爽、热情乐于助人,也说明她技艺高超。

(4)第4-6小节:一个“行”字表现动作娴熟流畅;

剪“喜鹊登枝”这是个典型事例,借“我”的调皮反衬姥姥的娴熟;“熟能生巧”一句耐人寻味,先借助第6小节,再结合生活体验去理解。

(5)第7、第12小节:进一步表现了姥姥的“无所不能”。

3、总结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

4、感情朗读1-6小节。

第三板块——细读第二部分,体会“祖孙情深”【目标b220分钟】。

1、你觉得姥姥是个怎样的人?

2、姥姥对小外孙的爱主要体现在哪件事情上呢?分角色朗读7-12小节。(先由教师读旁白,后由教师读姥姥,学生读旁白)。

4、这样的姥姥,让你联想到身边的什么人?(如萧红和祖父、自己和奶奶……)。

5、教师深情地引读第13小节。(最后一句读两遍)。

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时,我常常想起家乡;当我深夜入睡时,家乡又跑到了我的梦中。在我的心中和梦中,家乡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是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再读一读第13小节,为我的心境和梦境写一段话吧。

第四板块——练笔,升华情感【目标c20分钟】。

1、学生练笔。

2、交流。

3、总结:如果有一天你离开家乡了,你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祖国,你会思念祖国的什么?(人物: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充满慈爱、浓浓的亲情;风物:剪纸、刺绣、陶瓷、京剧……)。

教学反思。

剪纸教学设计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提高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以文本语言为依托,积极搭建“对话”平台,触动情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其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情怀。

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激发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实物。

一、回顾旧知,导入教学。

1、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课题,师点评。)欣赏激趣。多媒体配乐出示优美剪纸图片,学生欣赏。再出示剪纸实物,学生传看。(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2、回顾讨论: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4-6小节,深悟高超技艺。

1、(过渡)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批注等。

2、自读交流。预设:

相机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吗?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喜鹊登枝”图?

(学生自由说,引导理解“形象生动”和“无可挑剔。)。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相机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姥姥神不神?看着这栩栩如生的剪纸,你有什么想要问姥姥的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引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

(2)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天生的吗?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引读:姥姥就是这样——(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3)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熟能生巧”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相机出示:“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指导结合插图理解“身心入境”的神态。

6、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7-12小节,体味祖孙情深。

1、(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惟妙惟肖,还能表达情意呢,默读课文7-12小节,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感受。

2、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自由说。

相机出示并引读:“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拴)。

(2)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同学说。(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3、你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1)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你来读,要读得让我们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拴住作者的是什么?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相机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3)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指导朗读。(生自由对读。)。

(4)请学生表演读?(师生共同点评:他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学生再齐读。

5、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

“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师生表演。)。

交流:从我们的表演中你更能体会到什么?

四、学习13小节,再悟浓情。

1、(过渡)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引读写剪纸的语句)。

2、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3、这头定定站着的老牛,你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思念、期望、回忆、关爱)期待什么?对身处外地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身体……工作……家庭……)。

4、谁愿意再满怀感激地读一读写这幅剪纸的句子?

5、后来“我”越长越大,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指名读。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讨论两个“无论”的表达作用。

6、你能想象到,他还会梦到什么?(老牛……和姥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五、总结升华。

2、写一写。同学们,也许在生活中,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并没有一手令人啧啧称赞的绝活,但是他们有着和文中的姥姥一样的永恒的动作,永恒的爱。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把那美丽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呢?(写出他们令你感动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完善小练笔。

剪纸教学设计篇六

1、让孩子们学会剪雪花,并了解有关剪纸的原理。

2、掌握剪纸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3、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不同的雪花。

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1、欣赏教师剪得的“雪景”玩具,学生轮流看一看。玩一玩。

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雪花并提出观察问题:

(1)这个雪花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都是怎么剪出来的?

(3)这些飘动的“雪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4)如果你来制作的话会按什么样的步骤来做?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请学生给这个雪花起个名字,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

1、欣赏有关雪景的图片和影片。

2、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词汇描述一下印象中的雪景。

3、欣赏用各种纸剪出的'不同的雪地景色。

4、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色,说说它是如何制作的。(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作者如何巧妙的剪出漂亮的雪花。)

5、学生观察分析自己所带材料,互相说说它们适合制作什么样的景色?

1、师生合作剪雪花,进行简单示范。

2、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及教室卫生保洁。

1、学生拿着自己剪得雪花在教室内自由玩耍,边玩边向其他同学展示介绍自己的“雪景”,或者交换玩一玩。

2、让学生说说对自己的雪花的看法,好的地方或还有待改善之处。说说最喜欢哪个玩具并说出原因。

提问:你们知道“雪花”是如何飘舞起来的吗?

剪纸教学设计篇七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好,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同学们,这句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都剪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

三、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部分,想想教会我一个什么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

6、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剪纸教学设计篇八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会简单的剪纸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协作、研究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初步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

感悟内涵、发现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

课前准备:剪刀、刻刀、样稿、笔、纸张、尺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剪纸图案,引导欣赏。

(一)讲清“什么是剪纸”,以及“剪纸的用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剪纸的基本过程。

1.出示背景图,联系生活体会、观察,从中央感悟出剪纸工艺的.一些特点。

2.教师适当介绍剪纸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这种传统工艺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热爱。

3.回忆已接触过的一些简单的剪纸,引导从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三)自主设计剪纸图案。

1.引导思考:打算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使用剪纸。

2.设计创造。

(四)“做一做”、“议一议”练习。

(五)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六)我的收获。

我学会了xx种剪纸的方法。剪纸虽然各式各样,但也是有规律的。

剪纸教学设计篇九

这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所以课文为“折一折、剪一剪,对折剪出有趣的图形,拼一拼,摆一摆,拼摆组成奇妙的画面。在自然界里,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都是对称的。例如,植物的叶就是对称生长的;昆虫的触角、眼、足,鸟的翅膀,鱼的胸鳍、腹鳍,哺乳动物的眼、耳、足等,也都是对称生长的;还有家中的.物品等,也往往是对称的。指导低年级儿童了解什么是对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剪纸的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对称剪纸,简单易学。其造型简练,夸张适当,变形有趣。学生们不仅喜欢,而且还爱剪。它能美化我们的环境,丰富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当礼物送人。

本课可以分为“导入—创作—组合”三个部分。先是指导儿童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衣服、花瓶)和小动物(如蜻蜓、螃蟹、虾),使他们认识这些物体的造型特点,即对称。从而使儿童得到关于对称的感性认识;再指导学生学习对折剪的基本技法。所以导语的第一句是:“折一折,剪一剪,对折剪出有趣的图形”。进一步,可以将自己的多件作品或同学们的一组作品进行组合,拼摆成更丰富有趣的作品。所以导语的第二句是:“拼一拼,摆一摆,拼摆组成奇妙的画面”。

(一)图片欣赏,发现规律1.认识对称形。

2.说说生活中可以对折剪的物体。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物体,它们的哪些部分是一样的?

(二)实践探究,学习技法。

1.同学们找到了许多可以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的图形,请同学们先试着剪出苹果造型,注意只要剪出外形就可以了。比一比谁最快剪好。

(三)学生实践活动。

用各色彩纸运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趣的图形,还可以试一试,重复剪出多个对折剪纸图形并拼摆成一幅画。

(四)展示与评价。

每个小组选出自己认为满意的一件作业,进行展示交流。

(五)收拾与整理。

引导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与整洁,养成良好的习惯。

1.能否独立设计制作一个对折剪纸的造型。2.作品设计是否新颖独特。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一起读——。

2、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想看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好好欣赏吧。

3、欣赏完这些剪纸,你能用一个词来赞美这些剪纸吗?

姥姥的剪纸真是                   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

二、学习4——6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赞美的词语,看来,姥姥的剪纸的确是深入人心哪!而“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偏偏喜欢“刁难”姥姥。那“我”是怎样刁难姥姥的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4——6自然段。

2. 交流:“我”是怎样刁难姥姥的呢?

(1)“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姥姥的眼睛捂得再紧点儿?)。

我想问你,你为什么捂这么紧?  你真是一个调皮蛋!

(2)难住姥姥了吗?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工夫不大”说明了什么?(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

原来写我怎么调皮怎么刁难姥姥其实是为了——。

(3)这就是姥姥闭着眼睛剪的“喜鹊登枝”,我们来欣赏一下。你觉得怎么样?(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敬佩)。

谁能带着敬佩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吧!

眼睛不看着完全凭感觉还能剪得这么好,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已经达到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4)姥姥如此高超的技艺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是怎么练就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来回答。(“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a、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姥姥对剪什么最熟悉?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为了图个吉利,乡亲们总请姥姥剪“喜鹊登枝”,姥姥呢,是有求必应,因此她就总剪“喜鹊登枝”。)。

b、哪些句子写出姥姥总在剪呢?

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这句话,男生读每一排前面的分句,女生读后面的。

c、正因为姥姥长年累月地剪,坚持不懈地练,所以姥姥的手都有准头了。“有准头”是什么意思?从第六小节哪句话可以看出姥姥的手有准头?(出示)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姥姥心灵手巧,剪刀运用自如,就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d、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熟能生巧的事例,你能举出一些来吗?

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有许多俗语就揭示了这个道理,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吧(投影出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学习7-12小节。

1、虽然我是那么调皮,又是刁难,又是耍赖,但姥姥不仅没有生气,还借机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姥姥多疼“我”呀!

这不到了——“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拴)“拴”一般指用什么拴什么?课文中指?你觉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吸引)。

2、姥姥是用什么剪纸把我吸引住的呢?(老牛与兔子)。

自由朗读课文7-12小节,找找,文中具体描写了几幅老牛与兔子的剪纸?用浪线画出剪纸的内容。

3、讨论交流:一共有几幅?第一幅是什么?

(1)出示: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的背上。

a.你能给这幅剪纸起个名字吗?

c、从这幅剪纸你读出了姥姥怎样的情感?(对外孙的疼爱,俯首甘为孺子牛)。

过渡:第二幅又是什么?

(2)出示: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a.你能给这幅剪纸给个名字吗?

b.通过这幅剪纸姥姥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是一家人)。

4.想体验一下他们之间的天伦之乐吗?请小组里的同学合作朗读课文7-11小节,一个读姥姥的话,一个读我的话,一个读旁白。

哪一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从开始的“拴”到现在的“缠”,你体会出了什么?(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作者非常喜爱姥姥的剪纸,对姥姥的依恋和赞美。)。

四、学习13小节。

(钢琴曲《atimeforus》响起)。

教师配乐朗读第13小节。

(2)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

这里有两个关联词,一个是——,一个是——,各自再读读这段文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3)如果说姥姥的剪纸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教师板书:心 )。

纵然天涯海角,我心依旧,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一世,最后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媒体出示:将“事实上……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改换成诗歌的形式。(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一

看见奶奶剪过)(奶奶都剪了些什么呢?)(红红的大福字,贴在了大门上)生2:我觉得这些剪纸非常漂亮,剪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3:我觉得剪这些图案的人手可真巧。

生4:看完以后,我也特别想学。(你是不是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你真是一个有上进心。

的孩子)。

无声的乐章。怀着对这门民族艺术的热爱和好奇之心,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剪纸。

课件出示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剪纸》——选题指导课。

二、分组确立研究主题。

(1)同学们,关于剪纸你都知道些什么呢?(每年过年的时候奶奶都会剪一些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我在贺卡上也看到过一些剪纸图案;妈妈买的鞋垫上也有剪纸的图案。)。

师:也就是说剪纸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对吗?

(2)你们还想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剪纸这门艺术呢?(生自由说)。

1我想知道剪纸是谁研究出来的?什么时候有的?2我想知道剪纸都需要哪些工具?3我想知道那么漂亮的剪纸图案是怎么剪出来的呢?4我想知道剪纸需要哪些材料?5关于剪纸一定有一些传说故事,我特别想知道。6我想知道剪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7我想知道剪纸可以分为哪些种类?8我想知道剪纸对中国有哪些影响?9我想知道剪纸的窍门是什么?10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要贴福字,剪窗花呢?(随生说师随板书)。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问题。但是我感觉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比较零碎,有些问题可以归为一个问题,好,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讨论一下,哪些问题可以归为一类呢?(生自由讨论)随着学生归类,师把这些纸条贴在黑板上。(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方法、剪纸的工具、剪纸的传说、剪纸的历史、剪纸与生活、剪纸的影响)。

(4)这些就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主题。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问题,是不是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呢?我们以前上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曾经说过选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我们本节课的选题原则就是:课件出示:选题要有研究价值、选题可操作性强、选题要贴近生活(师读)。

(5)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选题原则,讨论一下哪些问题适合我们研究,哪些问题不适合我们研究,并说明理由。

(8)下面老师要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要求:每个小组长起到组长的作用,带领组员合。

作商讨这张表格的填写,小组成员要积极献计献策,初步完成活动计划。(课件出示)。

三、师展示剪纸。

过渡: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停一下,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完善我们的活动计划表。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都很好,兴致都很高,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师剪纸)。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二

蜡光纸剪刀。

胶水白纸或不同色的纸。

方法/步骤。

1欣赏二方连续剪纸图案,引导学生对二方连续剪纸产生兴趣。体验剪纸的过程,通过设计和应用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把纸剪成条状,对折三到四次,层数不要过多,以免难剪。

3在折好的纸上画上图案。剪去部分要画上阴影。

4把阴影部分剪去。

5把剪好的图案揭开,贴在与图案不同色的纸上,成完。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是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美术教学研究部开发的,以体现学生原创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为目的的《学生现代剪纸》课程中的一节研究课。适合在六年级美术教学中使用。

本课是这样产生的,我们会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业常常会不经意地“冒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好想法、好技法、好效果,这样的作业让我发自内心地喜欢。慢慢地我开始关注学生作品中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征,探索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原创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情感。

我校学生生活在城市里,常常会受到现代视觉形象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我尝试以剪纸艺术为切入口,从民间剪纸与现代学生造型特点的相通之处开始,不论是民间剪纸作品凸现的对土地的热爱.还是现代学生作品表达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表现。他们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在造型语言上表现出的单纯、夸张和朴实等特征也是相似的。

于是我就以学生喜欢的“鱼”作为表现题材,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将中国传统的剪纸形式和学生单纯自由的创作手法相结合,探索现代儿童剪纸的新样式,传承优秀的文化,并加以发扬和发展。

【课的类型】。

造型・表现。

剪纸艺术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学生掌握传统剪纸还有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和表现能力,并与传统剪纸形式接轨,使学生学会剪纸的技法,体验剪纸的创作乐趣,让传统的剪纸风格现代化、童趣化,让剪纸成为适合学生创作的载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剪纸语言的审美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学习剪纸技法(知识)并能注意运用最适合的剪纸技法表现作品。制作有特点的剪纸作品(技能)。

2.过程与方法:

方法:激励学生在探究剪纸语言特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地使用剪纸技法制作作品。

过程:××××――××××――××××――××××(该案例缺少此项,可自行提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操作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始终贯穿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剪纸艺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同时体现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制作有自己想法的剪纸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剪纸技法产生的效果的感受和实际的使用。

【教学方法】。

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在剪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把课堂环境营造成充满活力、生动有趣的创作场,令学生觉得非常满意,并在大量的审美信息中学习和体验。

体验以剪子、刀子为主要工具的一种美术活动。学生拿惯了笔的手,拿起剪刀来,是一种很新鲜的感觉,上课的兴趣很高,原创的灵感会自然流露。用剪子剪,可以将笔描画的线条变成直接明了的黑白条块,不易陷入对自然的抄袭,能将复杂的思维概括化、明确化、单纯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自动发挥想象、提炼画面,研究合理的剪刻技法。在剪刻中让学生认识到“最合适的技法,才是最好是技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范画、刻刀、垫板、彩纸。

【教学特色】。

本节课以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体现学生对美术的原创能力为主线。

欣赏大量的民间剪纸和学生的现代剪纸作品.让学生有一个对剪纸艺术的感性认识。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有直观认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创作题材,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各种鱼的图片,为学生创作提供素材,以鼓励和鞭策的语言,激活学生能原创能力。在学生创作时,对学生边行适时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学生能原创能力,最后大家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鱼的剪纸作品导入《鱼的剪纸》课题。

【设计意图】鱼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水中动物,形态多样,学生的创作的兴趣点比较多,容易发挥想象。

(二)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感受、分析剪纸语言。

1.民间剪纸作品欣赏。

感受:多幅图片(配以民间唢呐音乐)。

在欣赏中锻炼自我感悟图形的能力,体验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

归纳:提问“有什么感觉?”可多角度归纳。

以学生发表看法为主,教师临场组织和提示,引导欣赏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民间剪纸表现出的朴实、粗犷、诙谐、夸张,正是民间剪纸艺术家们长期生活在具有这种特征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情感,也是对家乡对这块土地的热爱。让学生欣赏,一方面是学习它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情感。在欣赏中逐渐加深对这种情感的认识,为欣赏和理解现代儿童剪纸做铺垫。

2.现代儿童剪纸欣赏。

感受:多幅图片(配以欢快的电声音乐)。

归纳:提问“有什么感觉?”可多角度归纳。

同上一个环节相似,以学生发表看法为主,教师临场组织和提示,提示欣赏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作品所表现的是他们身边看到的各种事物,充满童趣、稚拙、自由与单纯――同样表现了真、善、美的情感。在欣赏中使学生对同龄人的剪纸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创作欲望。

通过两类剪纸的欣赏与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剪纸艺术,消除陌生感,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同与理解。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学生纯真的艺术见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时,他(她)会自然地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因势利导地培养小“艺评家”。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也来剪一幅剪纸作品吧!”的创作欲望。

3.剪纸技法的分析与示范。

分析感悟上述两类剪纸作品的技法。出示有不同剪刻技法的剪纸作品,请同学们研究分析“用什么方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特点?”认识到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得出“最合适的技法,就是最好的技法”的结论。如:“剪”的效果比较圆润、流畅,“刻”的效果比较硬朗、直接、充满力量。“刮”的方法可以产生特殊的.点的效果。“撕”的效果是自然、随意,有时可以出现意外的惊喜。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对每一种技法进行归纳和示范,并鼓励学生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剪刻方法,拓展传统的剪纸技法,给学生开阔自由的技法空间,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创作平面的剪纸艺术。

4.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创作题材是“鱼”,注意感受鱼的不同形态,将多元形态带人创作思维中。

【设计意图】提供大量直观的创作素材,为创作多样性的剪纸作品打下基础。

5.讲解示范剪纸过程。

教师在多媒体的实物展示台上示范讲解,这样可以将制作过程让学生清楚明了地看到。

a.首先选择一张15×15厘米的方形红纸,将前面看到的各种鱼的形态在大脑中加工整理,创作一条自己喜欢的鱼的形状,用铅笔自然勾画一个距离纸边一厘米宽的边框,为的是出现一幅视觉完整的剪纸作品。

b.将鱼的形状画在方框内要考虑三个问题:(1)鱼的造型特点。(2)“鱼”在方框中的构图和布局。(3)鱼的造型与边框的断连位置,待剪完后形成连接整体的作品。

c.剪刻时由内向外剪掉多余的部分,这样可以减少纸张的破损。

d.剪刻的方法要在统一中求变化,不可滥用技法,如果作品技法堆砌,就会失去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e.调整作品的剪纸语言,形成明确突出的作品特点,或巧或拙,或刚或柔。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可以加减内容,形成完整有特点的剪纸作品。

f.将剪好的作品粘贴在白色的纸上,剪刻破损的或要添加的地方可以在这个步骤中完成。

6.学生作业提示。

a.一条鱼(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能完成创作。)。

b.力口边框(有利于学生把握画面和作品的完整性。)。

c.构图满(剪纸作品的特点是比较饱满,也为了学生在剪刻时不易断裂。)。

d.有特点(这是作品的核心所在,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激活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鱼。特点包括造型、刀法、寓意等。)。

7.大屏幕出现“刻一条自己最喜欢的鱼”字样。(配以舒缓的流水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捕捉自己的艺术灵感。用“我最喜欢”来肯定学生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心。这样一定可以出现风格迥异的作品。

(三)学生达标,教师巡导。

1.构思画面(信息整理后的灵感显现)。

2.课堂练习(自信、自由的创作行为)。

3.教师组织对半成品作业的分析。(组织全班学生针对一个学生的作品,大家一起帮助修改,提醒学生在创作中要注意前面的创作提示。形成知识点的及时反馈.这在辅导过程中是重要的环节。)。

4.分组粘贴(教师准备两张一开大小的彩色纸,将其剪成鱼的外形。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把制作完成的作品粘贴在“大鱼”的身上。同学们可以互相帮助.在粘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调整、安排作品的位置,锻炼学生的构图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达标小结。

1.学生个人分析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分析本组学生的作品。

3.学生对比分析两大组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修改意见。(教师在其中配合学生完成好对造型、技法、寓意等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4.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

【设计意图】对剪纸艺术实践后更深一层的分析、探究。旨在提高学生对剪纸艺术从形式语言到思想感情的深入认识,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民间剪纸艺术,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同时充分体现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时代特点。

(五)最后推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段话。

“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把真理植入你的作品中.把他带回到人间,别人才能得到感悟。”

【教学反思】。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创作题材,引发学生的原创冲动。

我要去西安代表上海市参加上课比赛,学生们知道了,要为西安的学生设计圣诞贺卡,我就和同学们商量,用剪纸的形式去剪刻一张“东方明珠”,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学生们剪刻的“东方明珠”颇有趣味,我拿给他的班主任余老师看时,余老师说:“这个象陆延同学的作品,感觉很象他。这幅是唐海馨同学的作业。细致完整,圆圆的风格。”……我听了很高兴,同一个建筑物会带来这样多富有个性的作品!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教学效果。寻找学生生活中和情感世界中感兴趣的内容,融进剪纸教学中,从而引发出学生的原创能力,创作出有各自特点的原创作品。

我校有一个小池塘,课余时学生经常去戏鱼,大家指点着各种小鱼,好不热闹。所以我选择鱼为创作的素材,就产生了《鱼的剪纸》这节课。

2.以鼓励和鞭策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原创能力课上我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用这样的话语来鼓舞学生的创作激情。

剪纸课上我和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老师.我的剪纸不小心弄破了。”

“在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你的作品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试试吧!”

“我自己来设计一个东方明珠好吗?”

“当然好呀。”

“老师我不用剪刀,只用手撕,可以吗?”

“你真有创造力,撕成后,把作品给我们欣赏一下。”

在教学录像课时,一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眼睛总好奇地看着录象机的镜头,编导在监控台上发现了,说:“停下来.那位同学怎么一直在看镜头。”他不知道学生的情况,可我知道呀。我走到该学生面前,摸着他的头说:“没关系,你不看镜头就好了。下面的时间你会表现得很棒的。”就这样,平时在班里动作最慢的一个学生,本节课他的剪纸作业第一个完成,编导感动地给他的作品一个特写镜头。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创作动机,尊重学生的人格。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发现并激发学生的原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学生说这不行,那不好,学生作品就会变成教师个人创作的翻版,就会失去美术课的教学意义。

每当学生拿着作品过来时,我总是用一些鼓励和鞭策的语言进行评价。“这个地方效果好!”“你的作品很大气!”“这种效果是如何做出来的?”“你又发现了一种新方法!”

“把你的创作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好吗?”只要学生在创作中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学生的原创能力不断被激活,在剪纸作品中表现出自然的原始状态,形成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独特的审美情趣。

3.适时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原创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只有整整齐齐就是美的,无论外轮廓还是内部结构都很整齐。针对这种情况我告诉学生和谐与对比才是美的基础,在作品中只要点、线、面组合合理,形象自然,剪刻刚柔相济,都可以产生美的效果。在鱼的剪纸创作中,大家普遍把鱼画成“可爱”的卡通漫画形象。我感觉这样就失去了学生们原始的感觉,我就给同学们看了大量鱼的图片和资料,强调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自由地表现。学生在创作中马上就出现了风格各异的效果。

大家在热闹地剪刻时,有一位同学一直低着头默默地剪着。我走过去,他马上用手挡住不让我看,他把鱼尾剪得又宽又长。我仔细一看,他剪的鱼尾确实与众不同,让他继续剪下去,他说怕越剪越丑,于是我让他把鱼尾剪小一圈,鱼眼睛剪大一点,这样剪出的作品就比较协调了。大家看了都说很好。我再问他“丑不丑?”他笑了。这样的帮助使学生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出现好作品,大家都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了。

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没有耐心,面对很好的创意动不动就说:“老师我剪坏了。”我就给他分析寻找“剪坏了”的作品中哪些是可贵的独创的地方,加以肯定。慢慢地学生就能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更多有独创性的东西。

有的学生作品明显破损,面对那张一筹莫展的脸,我报以鼓励的微笑,帮助他将断裂的部分一一贴好,并将错就错,让学生加几剪刀使他的作品出现新的形象,因而也就出现了许多具有“残缺美”的作品。我发现在帮助学生修改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审美会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因素,大家剪下的纸屑,最后被学生拼贴在作品上成了作品不可缺少的“唯一”:有时放下剪子和刀子,用手撕出刀剪所不能表现出的特殊效果……,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丰富了剪纸技法,而且拓展了新的创作空间。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常常提到“让人人成为艺术家”。艺术家最基本的特点是能够尊重自我的创作行为。在本节课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唤起学生的原创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理解词语“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和感恩。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剪纸”在文中的赞人、寓理、传情的作用,产生对民间工艺的兴趣,从而能主动走近民间工艺,了解民风民俗。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理解词语“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贬义褒用。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抓“有声有色”,复习入文。

2.赏一组剪纸:你想说什么?

看到如此精妙绝伦的工艺,你一定会赞叹剪出它的人,真是-------。

二、剪纸赞人-----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哪儿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学生体会: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作品栩栩如生)。

句子三: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作品寓意深刻)。

句子四: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3.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纸,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三、剪纸喻理。

过渡:姥姥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是如何练就如此高超的剪纸技艺的呢?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那就是(在我的刁难下,姥姥剪出“喜鹊登枝”)。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笑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讲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在我的刁难之下,姥姥成功了吗?(赏剪纸,提问:她是如何练就如此高超的剪纸技艺的)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什么叫“准头”?

(4)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出示:----延长的手指)。

(5)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四、剪纸传情。

1.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又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对我的这份情的呢?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你从“拴”中体会到什么?(吸引—剪纸的魅力)。

(1)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3)姥姥的剪纸能剪出“生活”来,多有趣,所以我对这样的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缠”着姥姥帮我剪老牛和兔子,我是如何“缠”得呢?(表演)。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在我们什么?(透过剪纸,感受到生活的朴实与快乐)。

过渡:后来我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那个年代姥姥不识字,但她用自己的特殊方式----剪纸,不断地向我传递着浓浓的爱意。请看:

a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老牛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思念、期盼、期待)。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1)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梦境和心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结合全文,理解“有声有色”。(是剪纸让笑源的生活多姿多彩,是剪纸让笑源的童年充满幻想。)。

(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配乐朗读)。

(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又怎会忘怀,所以无论何时-----。

总结:透过剪纸,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的姥姥,透过剪纸,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透过剪纸,我们感应到了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这都是剪纸的魅力,这就是民间工艺的魅力。

四、小结、作业。

想不想:再一次走近民间工艺?(视频:听简单介绍)。

1.搜集一些民间传统工艺,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内容及故事!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3、指导朗读。

4、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感受奶奶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第一稿。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你还记得吗?(学生作答)。

出示文与图: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配以贴窗花的窗扇)。

2.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配以喜鹊登枝图)。

3.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配以牛兔图)。

二、细读第一个画面: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配以贴窗花的窗扇)。

学生读句子,读出了什么?

1.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链接第二自然段。

读文段,读出姥姥的“神”。

a、“剪猫像猫……”

b、出示多幅图,亲眼感受其神,仿照说话。“剪个关羽能杀敌,剪个老虎震天吼”等等。

c、指导读好。

2.再读,读出姥姥剪纸的深入人心。链接第三自然段。

从“都”字看出所有的人家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给每一户人家剪纸;从姥姥的话语和行动中读出了姥姥的广结善缘。

三、细读第二个画面: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学生读句子,读出了什么?

读出姥姥的身心入境。

1.身心入境的境界一:生动形象。

通过“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这句话来体会。

出示喜鹊登枝图,观察:喜鹊仿佛在做什么?梅花的大小与疏密。

指导读好。

2.身心入境的境界二:熟能生巧。

放到故事里,读出:这幅图是什么情况下剪出来的?

从“我服了,可还耍赖——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的朗读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高,也将祖孙的亲昵之情从纸上活现到生活中。

3.身心入境的境界三:快乐享受。

再读自然段5,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

出示插图,想象姥姥剪纸时想些什么?

再现:“喜鹊登枝”,“百寿”图等,想象姥姥心中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4.指导读好:“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四、细读第三个画面: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配以牛兔图画)。

读后面的文段,感受“充满了好感”。

1.通过“缠”字体会我对姥姥的依恋,想象我“缠”姥姥时会有的动作和语言。

2.通过对几幅图的描述感受姥姥与我的深厚感情。

3.配乐朗诵我对姥姥的思念,在倾诉中完成全文的回顾。(扣住“有声有色”回顾那一幅幅画面,那一句句夸赞和亲昵的交谈永远印在了我的心中。)。

评课。

《姥姥的剪纸》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初读之便被它质朴的文风、真挚的情怀所吸引,被那爽朗的、热忱的、富有趣味和爱心的姥姥所吸引。教者首先看到的,当然是作者心中永不磨灭的、姥姥剪出的那一幅幅美丽的剪纸。

第一幅是在左邻右舍的窗户上耀眼地装点着的红红的窗花,使朴素的窗户变得喜庆了、美丽了,从这样的窗花中看出那份对窗花的热爱对姥姥的敬仰已经深入了大伙儿的心中;第二幅窗花是在我刁难中剪出的“喜鹊登枝”,简直无可挑剔,且熟能生巧至蒙眼剪出,那一份身心入境的姥姥剪纸图让我着迷,深入了我的心中;还看到了第三类剪纸:活泼生动的牛兔图画,浓缩着祖孙甜蜜、快乐和幸福的相伴生活,让作者永难忘怀,在作者的心境与梦境的独白中,牛兔图把作者满腔的依恋淋漓宣泄。有了这样的认识,备课时便将课文的`段落分为了三幅画面教学。

马琴老师:

1.各个部分教学虽有侧重,然而因为没有整体问题情境,重点难点仍不够突出,枝枝蔓蔓的教学环节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在目标的达成上迷失了方向,打了折扣。所以大刀阔斧删繁就简,确定整合的问题情境,重组重整文本,突出重点教学环节,做亮做细课堂细节,为难点重点的突破赢得时间极为必要。

2.教师的流水式教学,以及提问、理答主导性过强,让学生亦步亦趋,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阅读接触文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疑在核心处,教在“质疑”处。

3.课堂提问为赶进度造成发散提问低效。

例如在学习文中姥姥给“我”剪的两幅牛兔图后提问:

师:你头脑中还会出现什么图?在姥姥的剪刀下还会剪出哪些奇妙的图?

生:中秋节的夜晚,姥姥在月光下剪出了一轮皎洁的圆月下小兔依偎在老兔身旁,凝望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

师:对,此时我不仅对活泼的兔子产生了好感,对憨厚的老牛产生好感,对姥姥的剪纸产生好感,对姥姥也产生好感。

你这一提问设计极其巧妙,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如林的小手只待两人问答后便自己总结。

课堂上教师在处理发散性的问题时应坚持各抒己见的原则,不能因为所谓的赶教学进度就限制学生答问的数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面。教师应加强语言节奏感训练,提高教学环节处理的流畅度,实现预测学生的答问程度。

郭拥军老师:

1.年级目标模糊,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思考和整合感受的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将一些材料组织起来,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提问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思考才能解答。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易,远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使课堂低效。所以,启发学生时“学生能读懂的不教”是要切记的。

2.提问等候时间不当造成提问低效。

例如你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作者的心思,你读懂了吗?

生:沉默。

“作者的心思,你读懂了吗?”这个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教师不能因有人听课怕“冷场”而直接公布答案。

提问等候时间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由于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她们往往就会放弃机会。老师若将等待时间延长3-5秒,在学生充足思考并组织语言解答后再点名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参与人数都会有所提高。同时也要避免因停顿过长,造成时间的浪费,延缓课堂的节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第二稿。

一、复习导入,反复吟诵,初步感受姥姥的剪纸之神。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认识了我的姥姥,姥姥有个特别拿手的本领—(剪纸)姥姥剪纸的技艺真是——(神了)请你像乡亲们那样夸夸姥姥。

可不是一个人这样夸赞,左邻右舍的人无不对我的姥姥啧啧赞叹。(学生再夸)。

(修改理由: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理应在全课开始即通过复习导入、反复吟诵,直接让学生走近姥姥,走近姥姥的剪纸。从乡亲们对姥姥剪纸的赞叹中,贴近姥姥剪纸之神。以“神”来开启全课,统领全文,使问题简化,便教利学。)。

二、故事进入,扣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剪纸之“神”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4-6自然段,找到描写“喜鹊登枝”的句子,画出来,再读一读。

(出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3.生模仿课文中句式练习说话剪只喜鹊-----剪朵梅花-----。

4.这么神的“喜鹊登枝”是在什么情况下剪出来的?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生自由读第四五小节。

演读中体会姥姥之“神”

5.指导朗读句子。

a.你再读读这个“嗬”,你能读出什么来?联系课文和故事读读说说。

b.一生说完再继续指导,还能读出什么来?

(修改理由:在第一次教学中图与文结合得不够紧密,生硬地将课文材料割裂开来,不顺文理;又将故事部分过于简略地处理,不能体会人物间的亲密感情。调整为由文到图,再到故事,接着模仿演读的教法,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问等手段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想象、演读,深入感受了姥姥剪纸之神,祖孙情感之醇。)。

三、读中体会,想象情境,感受姥姥品格之“神”。

1.质疑:姥姥怎么能剪得这么神?(师在神后面打上问号)。

2.再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姥姥品格之神。

学生回答,一段段品味。

出示文段1: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学生分小组读,一组读数九隆冬剪,一组读三伏盛夏剪,一组读日光下剪,如此类推。体会姥姥剪得多。

追问:一日复一日的剪,才剪得如此之神!为什么需要剪这么多?

出示文段2: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学生想象:也许刚刚姥姥还在——,见人来求,她连忙——。从中体会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小结:一个人一辈子都能为别人做事,这才叫真正神了呢!

(修改理由:在第一次课上“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仅仅是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剪得多,没有进行文本的整合。这里用“姥姥怎么能剪得这么神?”这一转问,再一追问:怎么需要剪这么多?巧妙回文,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生活画面的联想,在体验中丰富对姥姥的性格构建,体悟姥姥广结善缘的品格之“神”,感受姥姥剪纸之神韵。这时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他们不仅是学习者,也是课堂的建构者。姥姥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

3.再读,体会姥姥身心入境的境界之神。

出示图(文中插图)文: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样子,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声音悦耳至极。

观察姥姥的神情,说话。

再出示鹤寿图、福字图等,体会姥姥剪纸时那份甜蜜和享受。

小结:为别人剪,而且剪到这般入境、这般快乐,这才是真正神了呢!指导读出享受、甜美的体验。

(修改理由:此处的引导观察、发问给学生提供了第一次试教中没有的抓手:姥姥的神情观察、大伙儿同姥姥对话的想象,给姥姥的“享受”带来了具体的体验: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享受着别人的享受,这是人生的高境界。可见好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想象)。

四、读懂剪纸,想象画面,体会牛兔图“神”的情感因素。

过渡:在密云多雨的夏日午后,姥姥专门为我剪出的牛兔图画也“神”了,它让我深深着迷,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把每一幅牛兔图画读懂了。

1.学生读文。

2.师生对话,想象画面,引导读懂图画。

体会老牛的勤恳和对小牛的爱护。出示:从那以后,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各种各样的剪纸: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其中红色显示: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齐读红色的句子,你能读出老牛和兔子一起生活的情形吗?

探问:想象一下老牛在做什么,调皮的小兔在玩什么?……。

小结:姥姥的那一张张剪纸啊,就是我和姥姥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姥姥真是神了,她把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爱都剪进了剪纸,难怪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些图画,读出来吧。

d.出示12自然段,学生齐读。

(修改理由:教师的智慧理答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渐入高潮。这部分以学生已经读懂的感受为基础,读出图画的共同特点,重点感悟这部分的中心句:“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从图画再读到生活的画面,此刻,学生渐渐明白姥姥的剪纸已经不是剪纸了,它就是我和姥姥生活的一幅幅图画,就是姥姥爱我宠我的美好童年生活。姥姥真是“神”了,能把这么多的感情和话语放到剪纸里,让“我”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这样细致地从图到文、从文到图,再由图到生活,由生活回到课文的细节处理,学生对姥姥于我的慈爱体悟便不能深入肺腑。)。

五、读中感悟,抒发表达,升华情感。

配乐过渡:就这样,姥姥用她辛勤的劳作,用她满腔的疼爱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的姥姥还是不断地寄来剪纸,其中有一副是这样的。

1.出示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文字,扣住“定定地站”“出神地望”中想一想图中的含意,感悟姥姥的爱。

学生交流。

2.引读: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有声有色。

4.指导抒发情感:(音乐)这一幅幅图画把可亲可敬的姥姥一次次送入我的梦境,让我在梦里一次次饱含热泪地呼唤她:姥姥,我真想——出示句式练习:“姥姥,我真想----”

5.再读末段:最后让我们在作者的心灵独白中,再去想一想家乡,想一想姥姥吧。(配乐,学生齐诵)。

(在《月之故乡》音乐中结束全课)。

(修改理由:教师的有效问导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此处扣住了重点词语生发,运用教师的亲身感受激发,再用倾诉表达升华,学生那心灵的感动就水到渠成了。他们一遍遍用:“姥姥,我真想——”的句式倾诉对姥姥的无限思念。疼“我”爱“我”的姥姥就这样深入“我”的心境、深入“我”的梦境,让我百转千回地想她念她。最后全体学生在“我”的心灵独白中,一起去想念姥姥、想念亲人、想念家乡,在优美的《月之故乡》的旋律中完成了这次情感之旅。)。

六、课后作业:

1.读一读《月之故乡》这首诗;

2.唱一唱《月之故乡》这首歌。

(课后是课堂的延续,教者理应设计富有创意,有益学生知识积淀、情感升华的作业)。

教者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问题设计与理答息息相关。

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语文老师应先从文本角度(课文的特点、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等等因素)考虑提出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兴趣、心理特点等情况,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设计出问题。语文教师从整体上考虑这两方面的情况,所设计的提问才能是有效的,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心理空间,才能有助于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问还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的一个提问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列。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忌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易产生联想的。

第一次试教中,由于对学生的备课很欠缺。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将课文人为地分成三个画面(其实是三个句子),再由句子到课文,这样的分法是否科学?是否能够统领起课文的三个部分?。基于这样的质疑,我重新整合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课题为“姥姥的剪纸”,看似写物,实际写人,这个人物在乡亲、在“我”的眼里、心里,应该找到其精神之核来。再次研读教材,我发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她热忱开朗,勤劳善良,她为大伙儿剪纸乐此不疲,她对孙儿的满腹爱意不用言语,全在那一幅幅的牛兔图画里。那意蕴深长的姥姥真是“神”了一般的人物。

所以第二稿以“意蕴深长的姥姥真是‘神’了一般的人物”这一问题来统领全文,使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学生们在读这篇课文时不难读懂姥姥剪纸之“神”,也能够从神奇的牛兔图画里感受到祖孙情深,然而对于姥姥真正神韵的感悟则有困难。姥姥的真正神韵在于心甘情愿的为大家剪,在于从剪纸中得到的那份享受和快乐,在于用剪纸向我倾诉的那份独特用心。这份神韵是感悟的难点,应整合文本,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图画到生活,从生活到图画,领悟那一张张剪纸里姥姥对待生活、对待孙儿的深厚感情。

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之境,还需要教师的充满智慧的理答。

理答的艺术中有三问——追问、探问、转问。

一为追问,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进行追问,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例如在“姥姥怎么能剪得这么神?”之后学生自由诵读,感受“数九隆冬剪……”剪多了,便熟了。之后追问“怎么剪得这么多?为谁剪?”让学生回文思考,对姥姥品格之神便能深入体会。

二是探问,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使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不至于出现冷场的尴尬。例如牛兔图部分,想想老牛与兔子一起生活的情景,学生有困难,老师化虚为实,提供前文“姥姥总是在……”,让学生就此展开联想:“老牛在……小兔在……”,学生便能展开具体的生活想象了。

三是转问,课堂上当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老师即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其他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的敏捷程度和积极性,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次执教的成功也验证了这一点。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七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非常喜欢手工设计课程,学习热情高涨,要求学生们准备剪刀等工具,学生都很积极地准备了,我相信学生在这节课中能有很好的表现。

1:了解双喜的含义,用图及造型色彩的特点。2:掌握剪双喜字,并进行简单的变化。

3:感受中国喜庆节日的气氛,了解传统婚礼庆典中的民间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喜庆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剪刀、胶水、红纸等。

教师:课件、剪刀、红纸、胶水、不同特点的双喜字范作若干等。

一、图片导入——自主观察

(1)观察、分析喜的含义及造型特点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剪两个喜字并在一起形成双喜呢?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成双成对、双喜临门、喜上加喜……)介绍双喜的演变及造型特点。

(2)双喜的用途

双喜在婚礼上的用处可多了,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结婚时用的很多东西上都带有“双喜”。(展示几个实物盘子,枕套,卡片,包装袋)

你还看过双喜出现在哪呢?(汽车、家电、过年,红包上,开业大吉,祝寿……)是啊因为在我们的国家双喜字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吉祥符,所以在喜庆的日子就一定能看到它。

二.学习剪一个简单的双喜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剪双喜。(1)出示剪双喜的步骤图。

有没有同学能看懂它并学会它呢?,教师从旁讲解虚线,箭头,以及影阴部分表示的意思,强调最后剪的部分。

(2)学生自己学(初步尝试)限时

1.发现问题。时间到,将学生剪好的双喜贴到白板上,从中发现出现有问题的作品,(如出现剪反的现象,笔画粗细不均匀等)2.小组讨论:

1)开口的朝向与成败有什么关系?(必须找对开口边,开口边剪2片,封口边剪1片,方向不能搞错)

2)评评哪个更美观?为什么?(笔画粗细不均匀)强调折过的部分不能留的太粗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折过的部分翻开就变成了两倍的大小。找一找图上折过的部分。

c.剪出变化丰富的双喜字现在同学们都会剪喜了,但老师觉得每个喜字都一样缺少了个性,我们能不能让它变一变,把它变的更有趣更漂亮。

(1)老师在原来的双喜口上快速变一个造型(贴上)

“老师在哪个位置进行变化的?变的是什么图形?”(半个心,半张嘴)

“老师刚在双喜口的位置剪了半个心和半张嘴,那在口的位置还能变什么图形?”五角星、菱形、三角形……还可以给个赋予点内容:心心相应,笑口常开、张灯节彩、年年有鱼(课件演示)

(2)刚刚老师在双口的内部进行了变化,我们还可以在什么部位变呢?(笔画……)学生说上来画画那些地方变。

同学们看这两张图就是在笔画上进行了变化,看看它是怎么变。强调连接点的部分可以变但不能断(演示如果断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今天老师把这个同心喜送给我们班希望大家团结同心节节报喜。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资料?

四、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能够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资料,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欣赏剪纸。

1、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状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资料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老老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知,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5、学生朗读有关词语,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姥姥的剪纸是何等精美,何等的有好处。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表现出姥姥的剪纸相关特点的句子,读出赞赏之意。

二、认识姥姥。

1、欣赏完姥姥如此众多的剪纸作品,你们想明白什么?

2、指名说一说。

(1)姥姥是怎样剪纸的?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

3、同学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在自我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同位间相互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启发。

4、学生自主读悟,同桌互动。

5、学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姥姥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内在的品格。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三、质疑问难。

1、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疑惑之处,小组交流对疑难之处的理解。

试解:课后练习第三题这样提示我们“查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练习深化。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后最后两节争取会背诵。

2、引导背诵。

3、“熟能生巧,……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读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姥姥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作者:佚名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52。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

byhesuping发表。

12、姥姥的剪纸。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题(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

2、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样?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二、学习1——6。

1、过渡:姥姥的剪纸的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书上有个词就能很好地来形容姥姥的剪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能不能找到这个词。

2、交流。相机板书:神。

3、姥姥的剪纸那么神,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你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读后交流: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这句话里,你最关注哪个词?(都)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什么?(姥姥的剪纸作品很受家乡人们的欢迎,到处贴着她的作品。我感觉到姥姥这个人真好,是有求必应。)。

你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情绪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请你带着自豪的情绪读读,请你带着赞叹的情绪读读……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师: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指导朗读。

(3)“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

师: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样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师:此刻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师:来,这位老乡,你来赞叹赞叹。

(生:“你姥姥神了,剪小孩像小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娃娃会哭笑,剪个老汉长胡须。”

……)。

(4)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术高超。)。

指导朗读。

(5)“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情绪读出来)。

4、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

讨论交流:

(1)、“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熟的意思是——熟悉,熟练,巧的意思是——灵巧,灵活。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

师: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样练就的呀?(“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光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十分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2)“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十分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过渡: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3)“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十分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三、学习7——11。

2、交流:剪得最多的是老牛和兔子。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板书:拴。

5、讨论交流。

兔子骑在牛背上——疼爱;一齐啃食青草——疼爱。

6、能不能给这两张剪纸起个名字?

7、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同桌分主角朗读,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8、指名分主角朗读,评价。

9、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它们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样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四、学习12。

2、生:(还拴得住。因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媒体出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明白,这是姥姥对我的期盼。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3、师:我们来齐读这段有声有色的文字。

生齐读上段文字。

4、师: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谁再来读读描述这幅剪纸的文字。(课件点击:“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下出现一条红线。)。

生读“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5、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凝望、浓浓的爱……)。

6: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这幅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话呢?让我们把姥姥和“我”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请左边两组同学写姥姥想对我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写我想对姥姥说的话。

7、交流学生的写话。

8:师: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这分明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情啊!板书:情。

9、过渡: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1、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颗心。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个梦。)。

12、师: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在这经典银幕金曲《相处岁月》的旋律中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生: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

2师:是呀,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统统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有一首歌这样唱着:(教师轻声哼唱)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随后陈红《感恩的心》响起。)。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

[教学重点]体会“我”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天,我们继续学习十二课——《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一齐来细细品读课文,走到姥姥的身边,走进姥姥的剪纸里……。

二.学习1——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1、一个“都”字,还让你感觉到什么?

2、你们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情绪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等)请你带着的情绪读读。

3。让我们一齐带着满腔的自豪与骄傲,齐读这段话。

4、小结:一个简单的“都”字同学们感受出了这么多意思和感情,真会读书!相信同学们在后面的语言文字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轻读2、3自然段。

过渡:那姥姥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受人们的欢迎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说说自我的理解。

1。交流。(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2)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是夸张的说法,表现了乡亲们对姥姥剪纸技艺的赞叹。)。

a.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样说的?(人物、植物、器物)。

b.此刻请你扮演乡亲们,仿照书上的句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互相夸夸。(媒体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c.说话练习,交流。

d.媒体出示多幅剪纸,让学生形象感知姥姥的技艺高超。

(3)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创设情境,反复引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师:瞧,村东头的王大爷来了,“他姥姥,麻烦给剪个纸吧?”只见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引读“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村西头的李大妈来了,“他姥姥,麻烦给剪个纸吧?”只见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引读“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连河对岸的张大婶也来了,“他姥姥,麻烦给剪个纸吧?”只见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引读“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

2。同学们,从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姥姥?(相机板书: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勤劳善良)。

三.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姥姥心灵手巧,是个剪纸能手,。作者不仅仅用课文的2、3自然段来概括介绍,还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事例,。

1。自由读课文的4——6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事例?

2。交流。

3。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

4。讨论交流:

(1)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甚至摸黑剪。

反复引读。体会姥姥剪纸的时光长、次数多。

(2)这是这样不断的剪,长时光的剪,所以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媒体出示)。

a.理解“熟能生巧”: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

其实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有许多俗语就有这个道理,一齐来读读下方的句子(投影出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你想写好作文,你就得多写;你想学好琴,就得多弹;你想写好字也得多练……请同学们也来仿照课文中的句式,选取一个方面把话说具体(投影出示)。

写作文:写,写,写,写,甚至写。孰能生巧,总写,。

学弹琴:弹,弹,弹,弹,甚至弹。孰能生巧,总弹,

练字:练,练,练,练,甚至练。熟能生巧,总练,

5。小结:是呀,熟能生巧,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下去,必须会在这方面到达高超的技艺。在“我”的刁难下,姥姥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借机告诉“我”做事要持之以恒。姥姥多疼“我”呀!

四.学习7——12自然段。

过渡:这不,时光一晃就到了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那姥姥都给“我”剪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7-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述的姥姥的剪纸作品。

2、讨论交流:

(1)媒体出示: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的背上。

a.你能给这幅剪纸给个名字吗?

b.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怎样感受到的呢?

c.分主角读一读。

(2)媒体出示: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a.你能给这幅剪纸给个名字吗?b.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呢?

c.分主角读一读。

(3)姥姥还剪了哪些剪纸?我们一齐来读读第12自然段。(引读)。

3、小时候,姥姥的剪纸到底有没有拴住我?你能从哪些词语中发现?(不解的问、嚷着还要、缠着、产生好感)。

4、小结:是呀,正是姥姥的充满神奇的剪纸一点一点地吸引住了幼小我,让我虽不能去游泳,但也能渡过一个又一个多雨的季节。

五.学习13自然段。

过渡:完美的童年时光是短暂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此时,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大声读读13自然段。

1。大声读课文。

2。交流。

(1)媒体出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a.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2)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盼,“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a.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b。是呀,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声”指声音,可能有哪些声呢?(剪纸声、姥姥说话声等听到的声音)。

“色”指的是什么?(颜色、活动、人物等看到的东西)。

媒体出示小练笔:“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听到了,又仿佛看到了()。

六.总结课文。

1、课文的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从课题中读出了什么?

2、是呀,同学们,剪纸不仅仅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更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与牵挂,同时也寄托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联结了“我”与姥姥之间的亲情,它宛如纽带,接近了“我”与姥姥心灵的距离。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份浓浓的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读题)。

剪纸教学设计篇十九

目标预设: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舐犊情深,感悟祖孙那融融的亲情,并由此感受身边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3、积累运用从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舐犊情深,感悟祖孙那融融的亲情,并由此感受身边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积累运用从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老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潜心读文,品味语言,是高效对话的基础,触动情感,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流程简约、清爽,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设计思路:

本文以读为主,默读便于感受、思考、体悟;放声朗读利于习得语言,内化积累,培养语感。在读书中,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和祖孙间情感的真挚。边读边悟,悟中揣摩。同时关注说话练习和写法的渗透。

一、导入、欣赏剪纸。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课文的作者名字叫做笑源,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笑源的姥姥也就是笑源的外婆,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很亲切。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指名学生读)。

3、认识、欣赏剪纸:笑源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幅剪纸图片,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它形象逼真,内容丰富多彩,过年过节办喜事时,人们总喜欢把它贴在窗户或门头上,希望它能带来好运。

简介剪纸的名称。这两幅图都寓意着吉祥如意。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剪纸有关。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1、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读了几遍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还有几个多音字,一定要把它们读准确。

出示文中部分词语: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刁难、清清爽爽、驮着、庄稼(掌握字音字形)。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感悟姥姥剪纸的神奇和祖孙那融融的亲情。

(一)剪纸技术的神奇。

1、读过课文后,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板书:神)。

2.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奇,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感受。

(1)第一节。

想想当作者在文中开头写下这段话时心情是怎样的?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节。(乡亲的赞叹)。

(课件出示乡亲的赞叹)理解“啧啧”的意思,“啧啧”是咂嘴的声音,表示称赞、羡慕、惊讶等。师范读,指名读。

比较写法:剪猫像猫,剪狗像狗,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头老牛能耕田。(谴词造句准确性)。

体会夸张的用法:姥姥的剪纸真有这么神奇吗?写文章时适时的运用夸张的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与品质。

指导仿写:这段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除了动物外,姥姥还会剪什么呢?(人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3)第四节。(剪“喜鹊登枝”。)。

我们来看看这幅在我刁难下剪出的“喜鹊登枝”。(课件出示)齐读,能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吗?相机指导朗读。

5.了解写作手法。课文读到这,我们不得不佩服姥姥剪纸技术的神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乡亲的夸赞”是侧面来反映姥姥剪纸的神奇,是侧面描写,而“我刁难姥姥剪‘喜鹊登枝’”这件事则是从正面来写的,是正面描写。

6.姥姥剪纸技术的神奇这靠的是什么,用一个字说说?()(剪)(课件出示第六小节)教师引读。总是在剪,这样就会(课件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学生读;总剪,(课件出示: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剪刀是她延长的两根手指)学生读。

我们一起来看看姥姥是怎么练的?(出示句子:数九隆冬剪……摸黑剪。)。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

拓展到其他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写字、学习。

(二)体会剪纸图的神奇,能“拴”住我的心,从而感受剪纸图中蕴藏着的亲情。

1、过渡:这真是一位不平凡的姥姥,剪纸技艺如此神奇,但更神奇的是这些剪纸还能拴住贪玩调皮的我。(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是什么动作,演示。

2、你有过被拴在家里的经历吗?最终结果怎样?

3、作者笑源小时候可是个出名的调皮蛋,姥姥又是凭什么拴住他的呢?读7-11。

4、在这段文字中拴住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一幅幅剪纸图中蕴藏的姥姥对我的爱,可以追问:如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剪,还能拴得住我吗?)。

5、分角色读:

想走进那一个个温馨的夏日午后吗?同桌一个读姥姥的话,一个读作者的话,姥姥是轻声慢语,作者是如痴如醉,用心感受感受,读一读。

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着读读?(教师读姥姥的话,指名生读“我”的话。其他生读旁白)。

6、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我”会怎么缠?会说什么?会有什么动作?我来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引导学生说话)。

从这剪纸中,你看出了什么?如果这幅剪纸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

9、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10、教师范读最后一节。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姥姥和我之间那份融融的亲情吗?指名读,齐读。

11、作者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1)音乐响起,学生静静用心地去读。

(2)师:我想,面对此刻的姥姥,作者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笔写在书上,一句、两句都可以。

(3)交流。

12、小结:同学们,这都是你们的真情告白,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世界上割不断的是亲情,也许你的亲人没有像姥姥这样剪纸的绝活,但他们都有一颗和姥姥一样爱你的心。

三、作业。

运用课文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

《草房子》中桑桑可顽皮了。

剪纸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资料: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透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述。好,这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此刻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哪儿能够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学生体会: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资料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你找的句子真棒,给我们示范读读?生读句子。

真棒!同学们,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

请注意这番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样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能够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

3、小结(出示小结)。

4、此刻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谁来赞人物?谁来赞植物?谁来赞器物?

三、剪纸喻理。

2、学生分层。(追问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第一部分是具体写熟能生巧的事例,第二部分是概括写熟能生巧的道理)。

3、透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这个事例和熟能生巧的道理是什么关系呢?

6、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

7、过渡:同学们到那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1)(出示)。

(2)数九隆冬,三伏盛夏,这告诉我们是一年四季总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告诉我们姥姥一天到晚总剪。

(3)我们也和姥姥一齐来剪纸。(分主角朗读)。

(4)一年四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天到晚,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就是姥姥透过剪纸告诉我的一个朴实的道理。

(5)小结:作者透过一个具体事例的描述,概括描述,充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剪纸传情。

(一)分层。

1、在我童年的那段难忘时光里,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姥姥之间的完美回忆,在我心头回荡。根据刚才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分层的方法,请你试着来分层。

2、交流分层。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三部分都是在写剪纸,请同学们把写剪纸的部分划出来。

边划边思考:姥姥的剪纸剪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个资料?

2、学生读书思考。

3、(出示三部分剪纸资料)。

1)(出示在密云多雨的盛夏):剪的是牛驮兔的剪纸、牛和兔啃食青草的剪纸。

表达姥姥什么样的感情呢?姥姥是在什么状况下给我剪的?(疼爱之情)。

2)(出示在我上学前):剪了那么多牛兔主题的剪纸,没有具体写哪一张。表达了姥姥什么样的情呢?(对孙子的呵护之情)。

3)(出示在我上学后):“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那里姥姥借着剪纸来表达什么样的情呢?(期盼、思念)。

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期盼、牛兔情)。

4、在这三部分中,哪些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嚷、缠、忆)。

这三个字分别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我”对姥姥剪纸的喜爱,请同学们再找找课文中的哪一个字能传神地概括这三个词儿,集中表现出姥姥剪纸对“我”的吸引力。(拴)前面三在词都说明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

5、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将拴“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

(姥姥的剪纸拴了“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我”一生,让我的生活,让我的心境与梦境永远有声有色。)。

6、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对家乡、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牵挂。)。

7、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三部分资料,姥姥都在剪牛、兔主题的剪纸。

让我们一齐再来看看这些牛、兔主题的剪纸,再来细细地读一读,感受这头老牛的形象。

(出示: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8、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亲情呢?

(姥姥任劳任怨、勤劳善良,对我的关爱、期盼、思念、牵挂)。

9、作者更是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0、作者的心境与梦境为什么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了呢?

(作者有感于姥姥对自我的一份爱,感受到这份恩情,作者的感恩之心会陪伴他一生。)。

11、让我们饱含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部分。(音乐起)。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dd姥姥的剪纸!

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述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之后,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样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透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十分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我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我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之后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剪纸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学习二方连续图案,学会二方连续图案剪纸。

2、提高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体会勤动脑、多动手创造美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1、折剪出二方连续图案剪纸作品。

1、二方连续图案剪纸连接点技巧。

2、简单镂空图案的制作。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长条形彩色纸每人五张,剪刀、铅笔、橡皮擦、垃圾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剪纸工具的摆放,强调剪刀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材料和工具,有什么呀?

生:......

师:两种简单的材料,剪刀和彩纸,我能变出美丽的剪纸。时间只要20秒,你们相。

不相信?

生:......

师:怎么没掌声呀,老师需要大家的掌声。

生:(掌声)。

师:现在开始数,预备起1、2.....

生:1.....20。

(剪出二方连续图案剪纸——蜻蜓。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

师:这样的剪纸作品好不好看,

生:好看。

师: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

师:我们马上来学习今天的美术课——二方连续图案剪纸。

(板书课题——二方连续图案剪纸)。

三、探究学习。

(一)、认识二方连续图案:

三个问题解决图案的学习和理解。

出示课件,二方连续剪纸图案作品,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1、二方连续图案整体成什么形状?

2、二方连续图案由什么图案构成的?

3、二方连续图案有什么样的规律?

同学们有答案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整体成长条形的。就像排队一样,越排越长。

2、一个个相同的图案组成的。就像我们的双胞胎,三胞胎一样。

3、由一个个单独的图案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就像大家手牵手一样连接在一起。

(二)、制作二方连续剪纸作品。

三个步骤完成制作。

师:学习了二方连续图案,现在我们来制作二方连续图案的剪纸作品,好不好?生:好。

学生:......

师:

1、折。

现在我们做第一步:折。

请大家拿一张彩纸。方法的诀窍就是对折对折再对折,对折三次。

教师示范折纸,要求对折的`时候方向正确,要仔细,把纸对齐。

2、画。

画的时候选择简单漂亮的图案,现在我们以蜻蜓为例子。跟着老师来画。

教师示范绘画,学生跟画,画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画到折纸的边缘。两个起始点之间留一点距离。左右两边至少要有一处挨着折纸边缘的地方。(重点讲解和要求)峰谷线放左边,确保图案完整性。

3、剪。

沿着画的线条把图案剪下来。

教师示范,学生跟学,左手把折纸捏紧,不要松以免剪的时候纸张移位。剪的时候要胆大细心,剪整齐,注意不要剪断了,特别注意边缘连续的地方。

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方向一致性。

点评总结:

师: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作品。那些同学剪成功了呀?请高举你的作品。生:

师:大部分同学都成功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剪断了、没有连接起来,做失败了。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他们的图案没有连接起来呢?

生:

师总结:关键就在于连接点,老师在画的时候特别强调的:一定要画到折纸的边缘,左右两边至少要有一处挨着折纸边的地方。这个就是连接点。(幻灯片展示连接点)没有连接点,我们的作品就会一个个散的,就会失败。

4、图案的美化——简单镂空图案的处理。

通过对比两组图案,感受镂空图案的美感。

师:同学们思考,这些简单的镂空图案怎样用我们的剪刀剪出来?

生:(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局部对折法,1、对折剪,2、对折破口。教师演示。

四、课堂作业:

师:除了刚才老师剪得蜻蜓,还有很多图案可以用来制作二方连续剪纸。出示参考图案。

选择简洁漂亮的图案制作二方连续图案剪纸,自己创造的图案更值得表扬。好,我们现在就开始制作二方连续图案剪纸。

教师在黑板上补充一些相对有难度的图案。

五、学生作品展示:。

活动设计:帆船快跑。

分组展示,将小组作品分别展示在画好的帆船上充当帆布,看那个小组的作品最多,最好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标示速度,帆船跑的最快的最终胜出。

请部分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如有精美的作品,及时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做出相对精致美丽的作品。

六、总结、评议。

师总结:今天,我们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二方连续图案剪纸作品,回家可以把作品装起来,也可以粘贴起来。

只要我们勤动脑筋勤动手,就能够剪出更多更美丽的作品,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剪纸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资料?

四、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能够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资料,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欣赏剪纸。

1、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状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资料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老老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知,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5、学生朗读有关词语,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姥姥的剪纸是何等精美,何等的有好处。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表现出姥姥的剪纸相关特点的句子,读出赞赏之意。

二、认识姥姥。

1、欣赏完姥姥如此众多的剪纸作品,你们想明白什么?

2、指名说一说。

(1)姥姥是怎样剪纸的?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

3、同学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在自我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同位间相互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启发。

4、学生自主读悟,同桌互动。

5、学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姥姥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内在的品格。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三、质疑问难。

1、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疑惑之处,小组交流对疑难之处的理解。

试解:课后练习第三题这样提示我们“查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练习深化。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后最后两节争取会背诵。

2、引导背诵。

3、“熟能生巧,……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读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姥姥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52。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

byhesuping发表。

12、姥姥的剪纸。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题(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

2、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样?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二、学习1——6。

1、过渡:姥姥的剪纸的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书上有个词就能很好地来形容姥姥的剪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能不能找到这个词。

2、交流。相机板书:神。

3、姥姥的剪纸那么神,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你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读后交流: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这句话里,你最关注哪个词?(都)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什么?(姥姥的剪纸作品很受家乡人们的欢迎,到处贴着她的作品。我感觉到姥姥这个人真好,是有求必应。)。

你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情绪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请你带着自豪的情绪读读,请你带着赞叹的情绪读读……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师: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指导朗读。

(3)“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

师: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样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师:此刻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师:来,这位老乡,你来赞叹赞叹。

(生:“你姥姥神了,剪小孩像小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娃娃会哭笑,剪个老汉长胡须。”

……)。

(4)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术高超。)。

指导朗读。

(5)“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情绪读出来)。

4、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

讨论交流:

(1)、“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熟的意思是——熟悉,熟练,巧的意思是——灵巧,灵活。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

师: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样练就的呀?(“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光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十分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2)“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十分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过渡: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3)“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十分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三、学习7——11。

2、交流:剪得最多的是老牛和兔子。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板书:拴。

5、讨论交流。

兔子骑在牛背上——疼爱;一齐啃食青草——疼爱。

6、能不能给这两张剪纸起个名字?

7、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同桌分主角朗读,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8、指名分主角朗读,评价。

9、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它们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样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四、学习12。

2、生:(还拴得住。因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媒体出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明白,这是姥姥对我的期盼。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3、师:我们来齐读这段有声有色的文字。

生齐读上段文字。

4、师: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谁再来读读描述这幅剪纸的文字。(课件点击:“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下出现一条红线。)。

生读“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5、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凝望、浓浓的爱……)。

6: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这幅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话呢?让我们把姥姥和“我”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请左边两组同学写姥姥想对我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写我想对姥姥说的话。

7、交流学生的写话。

8:师: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这分明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情啊!板书:情。

9、过渡: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1、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颗心。此刻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个梦。)。

12、师: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在这经典银幕金曲《相处岁月》的旋律中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生: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

2师:是呀,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统统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有一首歌这样唱着:(教师轻声哼唱)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随后陈红《感恩的心》响起。)。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

[教学重点]体会“我”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天,我们继续学习十二课——《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一齐来细细品读课文,走到姥姥的身边,走进姥姥的剪纸里……。

二.学习1——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1、一个“都”字,还让你感觉到什么?

2、你们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情绪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等)请你带着的情绪读读。

3。让我们一齐带着满腔的自豪与骄傲,齐读这段话。

4、小结:一个简单的“都”字同学们感受出了这么多意思和感情,真会读书!相信同学们在后面的语言文字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轻读2、3自然段。

过渡:那姥姥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受人们的欢迎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说说自我的理解。

1。交流。(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2)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是夸张的说法,表现了乡亲们对姥姥剪纸技艺的赞叹。)。

a.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样说的?(人物、植物、器物)。

b.此刻请你扮演乡亲们,仿照书上的句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互相夸夸。(媒体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c.说话练习,交流。

d.媒体出示多幅剪纸,让学生形象感知姥姥的技艺高超。

(3)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创设情境,反复引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师:瞧,村东头的王大爷来了,“他姥姥,麻烦给剪个纸吧?”只见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引读“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村西头的李大妈来了,“他姥姥,麻烦给剪个纸吧?”只见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引读“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连河对岸的张大婶也来了,“他姥姥,麻烦给剪个纸吧?”只见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引读“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

2。同学们,从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姥姥?(相机板书: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勤劳善良)。

三.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姥姥心灵手巧,是个剪纸能手,。作者不仅仅用课文的2、3自然段来概括介绍,还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事例,。

1。自由读课文的4——6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事例?

2。交流。

3。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

4。讨论交流:

(1)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甚至摸黑剪。

反复引读。体会姥姥剪纸的时光长、次数多。

(2)这是这样不断的剪,长时光的剪,所以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媒体出示)。

a.理解“熟能生巧”: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

其实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有许多俗语就有这个道理,一齐来读读下方的句子(投影出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你想写好作文,你就得多写;你想学好琴,就得多弹;你想写好字也得多练……请同学们也来仿照课文中的句式,选取一个方面把话说具体(投影出示)。

写作文:写,写,写,写,甚至写。孰能生巧,总写,。

学弹琴:弹,弹,弹,弹,甚至弹。孰能生巧,总弹,

练字:练,练,练,练,甚至练。熟能生巧,总练,

5。小结:是呀,熟能生巧,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下去,必须会在这方面到达高超的技艺。在“我”的刁难下,姥姥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借机告诉“我”做事要持之以恒。姥姥多疼“我”呀!

四.学习7——12自然段。

过渡:这不,时光一晃就到了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那姥姥都给“我”剪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7-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述的姥姥的剪纸作品。

2、讨论交流:

(1)媒体出示: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的背上。

a.你能给这幅剪纸给个名字吗?

b.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怎样感受到的呢?

c.分主角读一读。

(2)媒体出示: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a.你能给这幅剪纸给个名字吗?b.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呢?

c.分主角读一读。

(3)姥姥还剪了哪些剪纸?我们一齐来读读第12自然段。(引读)。

3、小时候,姥姥的剪纸到底有没有拴住我?你能从哪些词语中发现?(不解的问、嚷着还要、缠着、产生好感)。

4、小结:是呀,正是姥姥的充满神奇的剪纸一点一点地吸引住了幼小我,让我虽不能去游泳,但也能渡过一个又一个多雨的季节。

五.学习13自然段。

过渡:完美的童年时光是短暂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此时,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大声读读13自然段。

1。大声读课文。

2。交流。

(1)媒体出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a.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2)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盼,“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a.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b。是呀,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声”指声音,可能有哪些声呢?(剪纸声、姥姥说话声等听到的声音)。

“色”指的是什么?(颜色、活动、人物等看到的东西)。

媒体出示小练笔:“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听到了(),又仿佛看到了()。

六.总结课文。

1、课文的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从课题中读出了什么?

2、是呀,同学们,剪纸不仅仅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更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与牵挂,同时也寄托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联结了“我”与姥姥之间的亲情,它宛如纽带,接近了“我”与姥姥心灵的距离。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份浓浓的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读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剪纸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1、会认10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学奶奶剪窗花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字,写好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课件、合作学习评比表(黑板右侧)。

2、儿歌中提到的各种窗花图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插图)你们看,她来了。原来她就是这位老奶奶。她正在干什么?

3、指名说。

4、哦,她们在剪窗花,你能说出“窗花”这个词,说明你早就读过课文,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你知道什么是窗花吗?(像这些贴在窗户上、床头,用来美化居室的剪纸作品就叫窗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剪窗花》。

二、读背儿歌。

1、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儿歌,小朋友可要好好听,听完了要当评委,评评老师读得好不好。

2、指名评一评。

3、谢谢同学们给我这么高的评价,老师再读一次给大家听,爱学习的孩子可以小声跟着老师一起读。

4、数数看,这首儿歌里有几个句号?现在,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用手指着字,好好读,可别弄错了啊!师读一句,生读一句,反之再来一次。

5、(课件:整首儿歌)和老师一起边拍手边读。

6、生二人一组,面对着面,双手对击,读(或背)一次儿歌。

三、认读字词。

1、小朋友们的儿歌读得真好,不过,我知道咱们班的孩子还有一个更了不起的本领,那就是生字认得快,读得准,现在,请你小声地读读这些生字,一边读,一边记住它长得什么样,比如:“窗”字,我是这样记的:上面的“穴”宝盖儿我把它想象成房子的屋顶,下面的方框想象成窗子。窗子里的“夕”想象成坐在窗前学习的小孩,这样我就记住了“窗”字。你也来试试,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记字的好方法。等一下,我们再交流交流,看谁记字的方法多,方法好。

2、起立读生字,谁读得好就可以当小老师。

3、请小老师带读生字。

4、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

5、学生自己再读一遍生字,有不认识的字向小伙伴请教。

6、开火车读生字。

7、去掉拼音读生字(齐读、分男、女生读。)。

8、小组合作学习,检查读生字情况。

合作学习要求:

(1)四人小组内按顺序每人读一次生字。

(2)如果有不会读的同学,会读的同学负责把他教会。

(3)再听他读一次生字。

(4)如果四个同学都会读了,就回座位坐好。

(合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最先安静且纪律较佳的小组,奖小红旗一面;最先完成的三个小组奖小红旗一面。)。

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请每组4号同学代表本组,依次抽读生字6个。全会读得红旗一面,否则不得红旗,但如果课后能够主动找老师读,且读得好,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

评价各组得红旗情况,评出最佳小组3个。(文明、效率、学习成果三个纬度评价)。

课中操念儿歌,做动作。(大海图片、背景音乐)。

四、理解儿歌。

1、同学们的笑脸真是可爱,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呢?是不是念《剪窗花》这首儿歌让你感到开心呀?(是的。)老师也跟你们一样,一念这首儿歌就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儿歌里的小女孩剪窗花的时候,正是快要过年的时候,一到要过年时,人们就忙着剪窗花、贴春联、挂灯笼、打扫房屋。要过年了,你开不开心?还有,小女孩小小年纪,就能跟着奶奶学剪窗花,就学会了剪窗花,真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对不对?老师读的时候,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小女孩,心里可高兴了。小朋友,你如果就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怎样读这句话?(课件:小剪刀……)。

2、小朋友,你们谁会骑单车?谁会洗碗?谁会叠被子?当你说“我会”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就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3、“我学奶奶剪窗花”,“我”都剪了些什么呀?哪句话告诉你的,你读一读。(很好,你读的是这句(课件:剪梅花……))。

4、从这句话里,我们知道,她剪了梅花、雪花,还有一对喜鹊(贴在黑板上)。怎样就叫一对喜鹊呢?这样叫一对吗?(出示一只喜鹊),怎样叫一对?要有两只才能叫一对。(出示两只喜鹊)小手能说一对吗?不能,耳朵呢?可以说一对。所以,能不能说完全是一种习惯,就像红旗我们说——一面红旗,牛我们说——一头牛,马我们说——一匹马。耳朵我们可以说一对。但是眼睛、手我们只能说一双。

5、小女孩剪了一对喜鹊,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喜鹊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哟!教师把耳朵凑到黑板上的喜鹊边,假装听的样子,说:小喜鹊的嘴巴张得这样大,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唧唧喳喳的声音)用课文里的一个词就叫——(叫喳喳)喜鹊们唧唧喳喳叫些什么呀?你们猜猜看!

6、跟着老师把这句话读一读。

7、为什么要剪喜鹊?你知道吗?我国民间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喜鹊是一种吉祥的鸟,能给人带来欢喜和好运。所以小女孩剪对喜鹊,是希望给她们家带来欢乐。(板书:欢乐)。

8、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小女孩剪喜鹊时的这种心情。

9、我还剪了些什么?

(鸡、鸭、鲤鱼。)有鸡、有鸭、还有鲤鱼,如果你一定乐坏了。谁也来读读这句,让大家知道你也乐坏了?(课件:剪只鸡……)。

10、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剪条鲤鱼吗?

(鱼和余同音,大红鲤鱼表示吉祥富裕,小女孩是希望家中吃的、用的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剩余的,也就是希望家里很富裕。(板书:富裕)。

11、原来,大红鲤鱼代表着吉祥富裕,你们谁想把大红鲤鱼抱回家?比一比,谁能把高兴的语气读好!

12、指名读,比一比看哪位胖娃娃能把大鲤鱼抱回家!(课件:大红鲤鱼……)。

过渡语:看着这些剪纸作品,读着儿歌,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女孩剪出的不仅仅是窗花,也剪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希望家里越来越欢乐、富裕,日子越过越美。所以,窗花,不仅能美化环境,增添喜庆的气氛,它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表达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窗花,看看这些作品都在表达什么愿望呢。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剪纸作品:

和和美美:中心是荷花,左上是梅花,贴上它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和和美美、幸福安康!

迎春接福:中心是“福”字,周围是桃花,桃花代表春天,左金童右玉女,贴上它是希望早一点把春迎进家门,把“福”迎进家门。

四季平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腊梅,贴上它是希望新的一年里每个季节都能平平安安。

吉祥如意:正中一只大公鸡,右边一个如意,下边还有很多金元宝,贴上它是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财源滚滚。

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

2、谁认识它就站起来大声领读,能组词的就组词。

二、指导书写。

1、指名读。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说说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哪个字最难写。

3、学生交流,老师适时重点指导。

“再”:第二笔是左边的一竖,字要稍宽,书写美观。

“对”:“又”作偏旁,一捺变成一点,右边“寸”的一点,落在田字格的正中。

“胖”:左窄右宽,“月”稍向上提。

4、学生临写。

5、反馈纠正、评议。

6、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两个。

7、展示作业。

(1)教师把写得最工整、漂亮的6本作业给全班同学传阅(每组一本)。

(2)鼓励学生相互把写得最好看的字给同伴欣赏。

三、课堂作业。

每个生字写5个,再组一个词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846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