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01:13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汇总19篇)
时间:2023-11-23 13:01:13     小编:文锋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体会和心得的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体验,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作者运用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其次,写读后感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最后,要注意读后感的结构组织和语言表达,对作品进行客观审视和批评性思考,同时还要保持对作品的尊重和敬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触动。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一

有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都令我感动肺腑,有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苏武,卧薪尝胆、为国忍辱负重的勾践……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动的是郑成功。

郑成功从小就聪明好学,见多识广。皇帝十分赏识,封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

后来,清军攻入了福建,眼看就要危在旦夕了,郑成功的父亲无可奈何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听了,顿时火冒三丈,一个人独自和志同道合的人在水上组织起一支抗清大军,郑成功几次突袭都未成功,正当他垂头丧气、心有余而力不足,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名叫何斌的人向他倾诉了台湾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他们受荷兰侵略者的逼迫,天天被拳打脚踢。郑成功听了,十分生气,心想:可恶!荷兰人也太坏了吧!把台湾侵占,哼,简直痴心妄想。于是,他义正词严地对侵略者说:“台湾及我国领土,不可让人侵略,如今我限你们马上撤出!”

1661年3月,郑成功凭着自己不畏艰难的勇气顶着风浪,准备和侵略者决一死战!他机智聪明,把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侵略者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只好签字投降,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台湾人民欢呼雀跃,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不怕牺牲,解救台湾同胞的事迹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风范,值得后人永远纪念,也令我深深地感动。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二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盛唐”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三

读了这本书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

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

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四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

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成功: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垂青史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郑成功一位明末清初的伟人。平凡的他,却有着对国家,对人民非凡的功绩。

话说当时,明朝末年。郑成功驻军厦门。他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东南方向,问卫兵:“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看到这儿,我看出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郑成功在厦门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在船楼上,郑成功察看自己的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便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郑成功的舰队在滔滔海浪中劈波斩浪,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的银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冲去,我觉得在这生死一瞬间的时刻,这些官兵们还能驾着舰船镇定自若得的迎敌而上,毫不畏惧。正因为郑军官兵有着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慨,所以他们迅速地包围了敌舰,让敌军的大炮顿时失去了威力。这还不过只是颗“烟雾弹”,好戏才刚刚开始。随着“轰隆”一声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弹药库。敌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跳上了敌舰。迅速地将敌人制服,取得胜利。“漂亮!”我读到这儿不禁拍案叫绝。

其实,从郑军的英勇无畏、镇定自若、沉着机智与敌军的傲慢轻敌、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便可看出郑军这仗的必死无疑。而且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曹禺。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六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许多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夜晚,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智者。国王问阿凡提“智慧从哪儿找到?”阿凡提说“智慧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到!”国王跟着阿凡提开垦荒地,种上“智慧”,苦苦干了一年。到了秋天,国王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一条智慧“粮食吃起来容易,种起来难。”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啊。

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偎在外婆的膝下,在满天星斗和明亮月光的陪伴下,听她们讲最有趣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开启了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明白外面的大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它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点燃了我们寻求知识和美德的心灵火焰。当我们长大成人,走过很多个春夏秋冬,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往往是最纯真美好的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它在我们烦恼时,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我们痛苦时,安抚我们的创伤。而小时候在妈妈、外婆身边听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些给人温暖和希望的片段。啊!谁没有听过勇敢坚强、美丽善良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呢?谁不知道三个又懒又笨的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呢?这些在民间长期流传、陪伴我们一生的故事,教会我们勇敢、善良、乐于助人,教导我们勤奋学习、不骄不躁。它们像一泓清澈明净的泉水,无时不在涤荡我们心灵上的灰尘;它们像一个绚丽娇艳的花园,用幽远沁人的花香熏染我们的气质,陶治我们的精神。这背书为你准备,正是几滴清纯的泉水,几缕曼妙的花香。

延伸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一天,女娃去东海看太阳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只小鸟,“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非常痛恨东海,于是日复一日地不断地往东海中扔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鸟。但它有的优点就是:很勤劳。把吃多下来的食物都藏进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都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给大家。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盘古开天辟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此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就这样有了天地。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后羿与嫦娥。

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于是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把多余的九个太阳射下去后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吴刚伐桂。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女娲总觉得很寂寞因为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于是她用泥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完后,他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从这以后,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姜子牙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用奇特的方式钓鱼,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请了他好几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们继续钓鱼。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就答应辅佐他。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七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初露峥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势图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收复建康。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宋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抗金地图金军南侵后,岳飞军则在其后方,乘机给予痛击。金军占领溧阳后,飞遣刘经率兵千人,乘夜攻克了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抢掠之后,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全文见下“个人作品”)。

名扬洞庭。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么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至四年,先后在鼎口(今湖南常德东,沅水入洞庭湖处)、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抗击官军围剿,屡战获捷。社木寨之战中,以车船水军反攻,尽歼守寨宋军,兵势日盛,使官府惧之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制置使,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浚布阵:分兵封锁湘阴、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益阳、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阳渡等湖区诸要津;令岳飞率军趋鼎、澧(今湖南常德、澧县),自上游袭取杨么、夏诚等寨。五月,岳飞至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义军龙阳(今湖南汉寿)汛州村大寨首领杨钦领所部三千人及战船出降;寻其余大寨首领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亦举寨相继就招。义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义军车船水军,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杀,余众被歼殆尽。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至此,杨么之乱被官军平定,就连都督张浚也不得不赞许道:“岳侯殆神算也!”。因岳飞巧智神算,从此名扬洞庭。“徒有王[王燮]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史称洞庭湖之战)。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3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就是“尽忠报国”,并非“精忠报国”。不过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战功,曾御赐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给他作旗帜,后人将二者混淆了。

记者查阅一位学者写的《岳飞新传》,书中有记载: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该书提到了《金陀稡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此书是岳飞被害21年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

《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有条资料很重要,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稡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到底谁对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至于岳母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更加无从考证。杨教授说,目前业内专家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也存在一定争议。

4武术成就。

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武圣”,深受后世敬仰。岳飞自幼拜名师习武,武功精湛,技艺出众。明清以后流传和形成的诸多拳派拳种,很多都冠以“创始人”岳飞之名,而盛传于民间各地,至今不绝,影响极深。为此,对在武术史上享有“武圣”之称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武艺做一番考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以及岳家军老部下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至今。此后岳震和岳霆将岳飞记述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和拳歌整理成《武穆遗书》,其内容包括数十种拳术和器械套路,点穴术使用说明,《打法诀》和《八法取用歌》等。岳震作为岳飞的四子,驻守黄梅期间对南宋的安定和岳家拳的发扬功不可没。

岳家拳的流传,核心区域是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当年岳家定居的杨梅岭所在地。而岳家拳兴盛的原因,除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尽管金元时期严禁习武,但岳家拳仍能流传民间,并一直保持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无论岳家拳衍生出多少分支,追本溯源,都与岳家拳一脉相承。如今岳飞后裔在湖北黄梅、武穴已相传33代,共计2000余人。

5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晋国“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6郾城大捷。

在873年前的今天,1140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七),岳家军郾城大捷。

南宋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势力最强时达10万人,是当时对金作战的主力。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群众拥护。1140年(绍兴十年)金军4路大军南下,岳飞率轻骑驻郾城部署兵力迎敌。金兀术率精兵1.5万余人,到达郾城北面,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正面,“拐子马”布列两侧,进攻岳家军。

1140年8月21日(七月初七日)岳飞令将上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在郾城大败金军,接着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岳飞鼓励将上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宋高宗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心求和,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最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八

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旅伴暴病亡,庐山作名诗。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金陵霸气消,儿女含深情。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748),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750),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作。“安史之乱”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经以今高淳、溧水境内石臼湖、固城湖的风景作《丹阳湖诗》。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南京。此前,他曾上书朝廷《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建议朝廷迁都金陵,可惜,他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姑苏城怀旧,咏诗多方游。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越州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阴会稽的贵族风流遗迹,写了大量的诗歌颂绍兴。李白由越州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九

有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都令我感动肺腑,有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苏武,卧薪尝胆、为国忍辱负重的勾践……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动的是郑成功。

郑成功从小就聪明好学,见多识广。皇帝十分赏识,封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

后来,清军攻入了福建,眼看就要危在旦夕了,郑成功的父亲无可奈何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听了,顿时火冒三丈,一个人独自和志同道合的人在水上组织起一支抗清大军,郑成功几次突袭都未成功,正当他垂头丧气、心有余而力不足,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名叫何斌的人向他倾诉了台湾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他们受荷兰侵略者的逼迫,天天被拳打脚踢。郑成功听了,十分生气,心想:可恶!荷兰人也太坏了吧!把台湾侵占,哼,简直痴心妄想。于是,他义正词严地对侵略者说:“台湾及我国领土,不可让人侵略,如今我限你们马上撤出!”

1661年3月,郑成功凭着自己不畏艰难的勇气顶着风浪,准备和侵略者决一死战!他机智聪明,把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侵略者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只好签字投降,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台湾人民欢呼雀跃,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不怕牺牲,解救台湾同胞的事迹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风范,值得后人永远纪念,也令我深深地感动。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一

相信我们班很多同学听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先说齐桓公,我很喜欢他。因为他有大志,他让齐国强大了起来。他会用人,齐桓公位于春秋五霸之首,是因为他信任管仲。他和管仲在交谈时,管仲的第二句话是指责前任国君,按理说别的国君听见这句话就会把说话的人杀掉,但齐桓公没有,他选择继续和管仲交谈下去,最后他发现了管仲是一个治国的之才,重用了管仲,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我也好喜欢,因为他有过人的胆量,他有出众的口才,他有智慧的头脑,他有远见的学识,还有过人的胆量。管仲之所以能被齐桓公重用,跟他的口才脱不了关系,但是他的胆子很大,他说指责前任国君的话,幸亏齐桓公能够容忍,不然管仲早就是刀下之鬼了,而且他说出了一句很震惊的话:“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乃之天之天者,司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的胆子大得没边了,因为天昰什么呀?天是君王、天子。普通百姓居然能成天,管仲的胆子,未免太大了。而且我给管仲心里起了个外号,“春秋第一厚脸皮”。因为他最后说了一句非常厚脸皮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说,“您爱吃,不可怕,可怕的是您遇到大才不用他,用他您还让小人来管他”。

鲍叔牙,我不是太喜欢,但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功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牙把管仲这位大才推荐给齐桓公,在他和管仲的双重辅佐下,让齐桓公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宝座,让齐桓公名垂青史。

这就是我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看法。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二

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三

齐白石,著名国画家,1864年生,湖南湘潭县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荣誉奖和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毕生为钻研国画竭心尽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融合并继承传统写意画和民意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不群的艺术风格。他擅长作花鸟虫鱼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画山水、人物,亦能诗文和篆刻。他在诗文篆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齐白石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他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发挥了形神兼备的特色。由于他出生在劳动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人民日常生活相接近的自然风物,具有健康、朴素的色彩。他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补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

齐白石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平日安分守己,不走一步歪路,不说一句怪话,见了人规规矩矩,做起事来实实在在。齐白石的母亲既勤劳又贤慧,既会操持家务,又很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常常夸奖儿媳妇心灵手巧。这样的家风很利于齐白石的成长。

齐白石幼年非常聪明,4岁时,就学会了数百字。那是祖父用炭画在地上教给他的。六七岁时,齐白石在外祖父的坐馆里读了半年书。这以后,他就失学在家,帮助家中挑水、打柴、浇菜等,干着不少杂活。劳动的余暇,齐白石抓得很紧,出去放牛打柴,总是带上书本,抽空自学。有一次,他读书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天黑到家,怜爱孙子的祖母一顿责备:“你好学,可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从此,齐白石上山就先砍柴,捡足粪,再取出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牛吃草的时机,跑到邻村的外祖父家去请教。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困难从来没有难住勤奋上进的齐白石。除去读书、写字,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山清水秀的乡村景色,妙趣横生的小说插图,都是齐白石绘画的题材。画画用的纸是从旧账簿上撕的,笔墨是家里以前剩的。

父亲看见齐白石身体单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手,就想让他学习养家糊口的手艺。经过多方说情,托人荐举,齐白石开始在一个老木匠门下学艺。起初,他干些杂活,后来专学雕花的工匠活计。这自然用得上画画的技艺。他与师傅一起钻研,改进刀法,创新了不少花样。苦学两年,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木匠出师了。一出师,作为长子,便责无旁贷地挑起供养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每次外出做工,都把有限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而每过一处,都留下手艺高强的声誉。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四

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陶渊明的喜欢听那汩汩流淌的泉水,喜欢看那民风朴素的乡野村民,告别了昨日的喧嚣,这一刻,这美妙的幽静,只属于他陶渊明。

南山之下,独坐着他,田园生活,怡然自得。告别昨日的浮华,更喜那桃源的幽雅。

他散落天涯,像一个流浪的侠士,而笔则成了他手中的利剑,揣着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啊,走啊!

锄头不如笔拿来顺手,自然庄稼也有点儿不争气,可是没关系,让可贵的倔强把功名利禄丢了吧!

杂草在他的田里蔓延滋长,他不介意,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生存的底线,用美妙的文字虚拟土壤,给心灵安一个家。他不后悔自己的一切,他如今,只喜欢这田园诗情了。

看着美丽的朝霞,映红了那美丽的天宫,他坐着,他的心潮澎湃,那美丽的色彩,是那天国的盛装,风吹来了稻子的清香,令人眷念的黄昏过渡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美丽的夜呀,这一刻,是如此皎洁,这一瞬,是如此辉煌,这一刹那,我明白了:唯有放弃,才有我今宵的获得!这一生,我为我吟唱!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五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立志。

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讲诚信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六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着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着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七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着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着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市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八

公元11(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初露峥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势图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收复建康。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宋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抗金地图金军南侵后,岳飞军则在其后方,乘机给予痛击。金军占领溧阳后,飞遣刘经率兵千人,乘夜攻克了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抢掠之后,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全文见下“个人作品”)。

名扬洞庭。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么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至四年,先后在鼎口(今湖南常德东,沅水入洞庭湖处)、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抗击官军围剿,屡战获捷。社木寨之战中,以车船水军反攻,尽歼守寨宋军,兵势日盛,使官府惧之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制置使,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浚布阵:分兵封锁湘阴、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益阳、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阳渡等湖区诸要津;令岳飞率军趋鼎、澧(今湖南常德、澧县),自上游袭取杨么、夏诚等寨。五月,岳飞至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义军龙阳(今湖南汉寿)汛州村大寨首领杨钦领所部三千人及战船出降;寻其余大寨首领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亦举寨相继就招。义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义军车船水军,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杀,余众被歼殆尽。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至此,杨么之乱被官军平定,就连都督张浚也不得不赞许道:“岳侯殆神算也!”。因岳飞巧智神算,从此名扬洞庭。“徒有王[王燮]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史称洞庭湖之战)。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3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就是“尽忠报国”,并非“精忠报国”。不过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战功,曾御赐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给他作旗帜,后人将二者混淆了。

记者查阅一位学者写的《岳飞新传》,书中有记载: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该书提到了《金陀稡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此书是岳飞被害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

《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有条资料很重要,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稡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到底谁对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至于岳母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更加无从考证。杨教授说,目前业内专家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也存在一定争议。

4武术成就。

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武圣”,深受后世敬仰。岳飞自幼拜名师习武,武功精湛,技艺出众。明清以后流传和形成的诸多拳派拳种,很多都冠以“创始人”岳飞之名,而盛传于民间各地,至今不绝,影响极深。为此,对在武术史上享有“武圣”之称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武艺做一番考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以及岳家军老部下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至今。此后岳震和岳霆将岳飞记述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和拳歌整理成《武穆遗书》,其内容包括数十种拳术和器械套路,点穴术使用说明,《打法诀》和《八法取用歌》等。岳震作为岳飞的四子,驻守黄梅期间对南宋的安定和岳家拳的发扬功不可没。

岳家拳的流传,核心区域是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当年岳家定居的杨梅岭所在地。而岳家拳兴盛的原因,除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尽管金元时期严禁习武,但岳家拳仍能流传民间,并一直保持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无论岳家拳衍生出多少分支,追本溯源,都与岳家拳一脉相承。如今岳飞后裔在湖北黄梅、武穴已相传33代,共计2000余人。

5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晋国“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6郾城大捷。

在873年前的今天,1140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七),岳家军郾城大捷。

南宋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势力最强时达10万人,是当时对金作战的主力。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群众拥护。1140年(绍兴十年)金军4路大军南下,岳飞率轻骑驻郾城部署兵力迎敌。金兀术率精兵1.5万余人,到达郾城北面,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正面,“拐子马”布列两侧,进攻岳家军。

1140年8月21日(七月初七日)岳飞令将上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在郾城大败金军,接着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岳飞鼓励将上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宋高宗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心求和,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最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篇十九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888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