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43:27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1-23 13:43:27     小编:HT书生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在写总结时,要确保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些范文能够展示出不同人的思考和观点,体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路。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从小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小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顺逆说的训练。如“3个1/5比2个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1/5×3-1/4×2”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转换说。

[1][2][3][4]。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老师多有一种崇拜与敬畏的情绪。而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忌惮于老师的权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过于严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号令如山的形象,使学生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交流,师生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更不利于其解题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由于中学生处在叛逆期,自制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学知识,而有的则没有能够掌握,课后也不注意复习,因此,数学成绩不够理想。

1.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前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库去完成知识的解答,那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在书本图画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呈现轴对称的动态图,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轴对称图形,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鲜明特点的轴对称建筑,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美妙,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发现轴对称图形,完善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概念的意义,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能够用自己的话正确解释这些概念,对于重要的定义和概念,要一字不落地进行记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才能够正确解题。

2.认真观察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往往拿到题目粗略看了一下就开始解题,结果解到一半时发现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才仔细开始寻找问题中的细节,或者直接就进行错误解题而不自知,这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审题的缘故,所以让学生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问题,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清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这些条件之间产生联系,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要正确理解了问题,解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那么,要找寻问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生有敏锐观察能力的,所以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下才能够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能力,完善思维逻辑。

数学的世界千变万化,解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交流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创造出不一样的思路,学生也能够通过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学生的方法有一定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所用方法中正确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错误,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的学习都是围绕解决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大部分数学知识也都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功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仔细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题,还要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完善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梅.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学),2014(11).

[2]王小庆.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重視对学生读题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三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更应该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际问题的关系和规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建模在生产实际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的飞机设计,就是运用数学建模在计算机里进行模拟;发射卫星运用数学建模知识确定为三级火箭推进;全自动洗衣机节水程序设计等等。

高职高专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初步具备数学自学能力。数学除了能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外,它还有头脑开发功能,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演绎归纳、综合计算等能力。数学建模就是运用这些能力与实际的科学技术、生产和工程问题相结合的过程。数学建模已经在大学教育中逐步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并参加开放性的数学建模竞赛,将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几年来对数学建模小组的授课与指导,笔者体会到数学建模活动在培养大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及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以下突出的作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与其他数学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针对生产或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其他专业理论完成资料收集、条件假设、模型设计等,写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周围的许多实际问题看起来好像与数学无关,但通过我们的观测、分析和假设后可以发现,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应用数学方法简捷而完美地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又要借助计算机作为工具,运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学、概率和代数方程等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求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社会日益需求复合型人才,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有目标的学习,但是课堂中的自学与实际工作中的自学仍有一些差距。我们选择某个数学分支指定学生们学习,属于一种定向的有书本教材的自学;而实际工作则没有任何指导性及确定性,其中的学习是根据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来进行。因此,使用外部资料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更应作为一种科研能力。同时,由于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三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论文,其实这是一种延长了的开卷考试,又是一种缩短了的科学研究。因此,在进行数学建模竞赛课程学习时,必须培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相关知识的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当然,数学建模对学生已学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影响很大。例如,回答“我国发射卫星为什么采用三级火箭发射,为什么不用一级、二级或四级火箭发射”的问题,需要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而“物体温度冷却问题”又需要热力学中的冷却定律知识,因此,学生还必须具有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洞察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能迅速抓住要点的能力。数学较其他学科来讲,更讲究思维推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它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但是,实际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很重要,又好像所有的问题都不重要。因此,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既要注意思维推理的逻辑性、严谨性,更要注意实际问题的特点和本质,从而使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使我们更容易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由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层次下它们的数学模型是相同或相似的,通过大量建模训练,就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并逐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学习和研究,经过长期培养,会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很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建模带来方便。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相互协调的能力。

目前,我省组织的数学建模竞赛,通常采取三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篇论文的方式,题目是给定的。而我校自己组织的数学建模,题目可以是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从经济建设、自然科学、生产加工、工程技术和社会生活中选定的。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要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取胜,就必须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发挥整体综合实力。因此,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协调能力和全局整体观念。例如,一个学生综合知识较全面,协调能力强,另一个学生计算机运用水平较高,还有一个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强,就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促使他们相互配合,完成数学建模。

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这除了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求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医学知识等综合知识。现实问题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先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即首先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暂时不考虑次要因素。因此,数学建模通过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抓住关键,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际问题的关系和规律,把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再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计算,最后得出结果。这些实践了“提取实际问题理论推演计算实践验证模型”的研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这是建立模型的关键。如果假设合理,则模型与实际问题比较吻合、比较准确,问题就能得到合理解决;如果假设不合理或过于简单,则模型与实际问题不吻合或部分吻合,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这时就要查找原因,发现问题,修改模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题目均来自于有实际问题的课题中,一般都没有给定的标准答案,在评审时,评审者并不拘泥于具体推导和计算的正误,而是着重思路、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创见。尤其在正确的前提下,评审者更青睐于那些有独特创意的论文。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善于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在数学建模课程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从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解题思路中跳出来,让他们有一种与学习纯数学知识或纯专业知识不同的亲身经历,掌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意识。

总之,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和竞赛,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能得到课堂上和书本里无法得到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拓展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他们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四

考研数学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等,二是考查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三是考查数学理论在经济和理工学科中的运用,四是考查考生解题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程度。提醒考生,考研数学二试题的综合性比较强,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没有过于专业和抽象难懂的内容;控制一定的及格率,要求以中等偏上题为主,没有通常意义下的所谓“难题”。所以考生在数学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对概念和性质一定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各个知识点一定要弄清楚其区别和联系。同时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要逐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逐步培养解答综合试题的能力。

保证“质量”

在考研复习期间,每个人都会做大量的数学题,但题目的数量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所谓“质量”,是指你从一道题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和解题方法,发现了多少自身存在的问题,体会到了多少命题的思路和考点。考研数学复习必须做题,但是不能把做题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对立起来。有人认为数学基本题太简单,不愿意做,都去做更多更难的题目。但是,如果对理论知识领会不深,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恐怕基本题也做不好,又怎么谈得上做更多更难的题目呢?缺乏基本功,盲目追求题目的深度、难度和做题数量,结果只能是深的不会做,浅的也难免错误百出。其实解题的.过程也是加深对数学定理、公式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多问为什么。

如何选择练习的题目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先阶段,后综合;勤总结,多温故”。这个非常好理解,重点是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方面,如在进行阶段时的复习当中,大家可以先将基础知识通看一遍,然后拿来自己选用的参考书进行练习。提醒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理解概念时,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它的潜在意义在哪,应用的题型是什么样的,适用的范围有哪几个,应该套用的公式是哪些。在做题方面,唯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要经常性地总结,把自己做得题常常找出来好好地总结归纳,同一题型经常用什么样的解题通式,这样在拿到题的时候心中才不会发慌。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五

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代数、几何和统计基础,其中代数和几何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代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内容。初中几何则主要分析讲解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多边形的各种方法。最后一部分统计基础相对来说内容较少,只是对初中统计学进行了一些铺垫。数学是理科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组成学科。初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教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的重点工做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分析和解题能力,这是提高初中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点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与解题能力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初中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题的.能力,就要加强对分析及解题能力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的加强对于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灌输。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创造一些适合学生的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方法。只有教师提高对学生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重视和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解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

数学在一定程度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的,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们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逻辑思维训练。首先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的前期要提前选择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题型,让学生们进行独立的自主的思考,然在在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式进行了解,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探讨,不断地分析最有效率、最简单的解题方式。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讨论出的结果请小组代表进行发表,有教师寻找出最可行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研究等方式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严谨性。

正确的引导学生们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习题都是可以按类划分的,基本上都是相应的解题方法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数学习题进行归类划分,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同类习题的解决方法。在平常的数学习题和考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引导性的让学生们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找到最适合的解题方法。在面临自己没有遇到过的题型时,要进行严密的思维分析利用学过的知识寻找解题思路。这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巩固和灵活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恶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有针对让学生们进行此类的训练。

四、拓展数学教学的思路,开展全面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开放性习题和新题型的拓展训练,这样可以不断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具有较强的数学素质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但是在开放题的整体条件不充足也没有确定的结论,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对于题意和解题方法上理解错误,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习题和新题型的拓展训练。

五、巩固知识点,进行。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对于自己做过的习题要进行回顾和探讨,要不断的进行分析和研究,自己要做要举一反三。这一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养成一个反思解题过程、整理知识点以及对方法归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逐渐让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建立一个系统的、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六、结束语。

数学学科是对思维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题能力,不仅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整体的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思想创新能力的一种拓展。我国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点内具有分布广和散的基本特点,这就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2]李开慧.关于中马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1):5.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六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4.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1.检验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

2.讨论解法。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3.推广。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五、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

2.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合理组织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其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中,除了要求例题的选配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外,一般还应提供学生独立练习的习题,在选配时注意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我们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上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七

一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拥有知识不一定具有能力,但具有某种能力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数学基础知识是思考的依据,不熟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和性质,培养和发展数学解题能力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性质等基础知识以后,才能进行正确的运算、推理与论证。一些学生解题能力欠缺,往往是由于知识掌握得缺漏,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和性质理解不全面,在审题和使用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性质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数学问题一般含有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两部分。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地,就是要分清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如: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所求的;已知条件之间以及已知条件与所求目标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否需要画图,如果能画图,最好画图,并在图中标出必要的条件和数据,因为画图过程是一个对已知条件和解题目标再认识的过程;弄清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的概念、术语和符号的真实含义;哪些条件结合可以得出对解题目标有用的结论;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理论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等等。对于较复杂的综合题,往往需要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换,转换为较简单易解或有典型解法的问题。如果题中所给的条件不明显,具有隐含条件,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主要是提高学生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换已知和所求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最基本的途径。

三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发现解题规律寻求解题途径。

数学问题中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解数学题的过程,就是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周密思考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的过程,揭示了这种逻辑关系也就找到了由条件到结果的'途径。寻求解题途径的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或将两种方法综合使用。解题时运用这些方法寻找解题途径是否凑效,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

四是要注意例题的类化及例题的应用。

在解题教学中,只给出标准的解题过程是不够,还必须注意例题的类化,就是要归纳总结解答本类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步骤,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了例题以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其迁移奠定基础。在例题类化之后,还需要让学生解答一些同类型的习题以强化和灵活运用学过的例题。通常可结合备课把与例题相应的习题、复习题的各自特点,通过改变例题的条件、结论或问题,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以审题和寻求解题思路为重点的练习。这样做,既能克服因类化而产生的机械套用的倾向,又能在类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是要进行适度合理的解题训练。

一度“题海泛滥”,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依靠题型的覆盖希望以多胜少、孰能生巧是不可取的;但反对解题训练,一味要求举一反三、一懂百懂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多次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经常解题中才能学会解题。数学解题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不可能仅靠几句妙诀、靠一两个典型例题的剖析便能解决,解题更多的是依靠知识、经验背景综合下的个人“题感”,解题方法、解题方向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只有合理、适度的解题训练才能帮助个人逐步建立自己的“解题场”。

五是要培养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八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理念上,不断加入一些现代活性元素,使得教育教学的意识行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内容与要求。而在众多的活性元素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培养,是首当其冲和重中之重。

一、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作为小数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科学论定,既符合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又立足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小数课程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而且没有相对严格的推理论证,然而它始终离不开思维的判断与推理,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温床和平台。再者,小学生的年龄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形式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时代正是有效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黄金期前奏。还有,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互为因果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与简缩。但就普遍而言,假如不曾有过逻辑思维的良好训练,就想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如何针对小学生现状,行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问题。当然,小学数学除了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适当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与品质的积极培养。比如在解答“从左向右数小明排在第4个,从右向左数小明排在第6个,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时,经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小学生们提出了很多解法:4+6-1,4-1+6,3+1+5,4+(6-1)等。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发散了,其思维的灵活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之中。

关于现代教育艺术的代表性论述,当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著名“艺术论”,他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教学”确有同工异曲之妙。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基本技能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来就应当是目标一致和同步进行的。这种说法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就是学生们在学习进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综合推理等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为思维方法和形式的综合运用提供一定的具体性内容。有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把对学习思维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努力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明确各年级担负的培养任务,并将其贯穿于各自的数学教学之中。比如说,小学生在进行“大小、长短和多少的认识”的学习中,就有着初步比较的思维能力训练;小学生在运用“10以内数进行加减计算”的学习中,也有着初步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而他们在“数的组成”的学习中,则包含着初步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二是复习旧知、教学新知和组织练习时,都要把培养思维能力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除了让学生能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说出“所以然”。三是穿插在概念、法则、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都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培养。如在教学“锐角、钝角”等图形概念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其相应的实物,引导他们能够找出这些实物的边和角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这样的图形,再对图形特征作一般性地概括。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努力贯穿于习题训练之中。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说,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同学习计算方式和掌握解题方式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训练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实践充分证明,解题练习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对于执教者来说,设计好练习题是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当然,教材中的每一课内容都安排了适当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某种限制性因素,教材中的训练习题并非都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全部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对练习题进行有效设计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当因时因势地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适当的调整。不过,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对数学练习题进行有效设计之时,既要始终遵照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又要强调注重一定的针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诸如教师为了能够了解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并且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概念运用与判断能力,完全有必要精心设计出有关判断正误或者选择之类的数学练习题,以此来积极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一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绩效工程,也是一项立足当前、谋划未来的长效工程。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完成思维品质的奠基之作,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扬州市邗江区槐泗学校)。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九

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是学生学习数学时进行思维的基础,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石。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思维也很活跃。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第九册p40),按传统的教法是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引进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出矛盾,然后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最后让学生练习。新课标下,我改变了教法:首先深入研究教材,认识到当除数是小数时,必须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而转化的道理是教学重点,至于算法是上节课的旧知识,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这部分教材的基础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为引导思维,我先复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再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举例:用1.5元买橡皮,每块橡皮0.5元,可以买几块?学生很快算出可以买3块,然后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多学生列成了1.5/5,这样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计算不正确,还是实际不是3支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呢?学生讲了几种方法,我把正确合理的一种方法予以肯定,即转化为15÷5,并讲清理由,然后小结,利用商不变性质,使这道题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出现课本的`例题:一台织布机7.5小时织布47.8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思维活跃,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剩下的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移位问题,同样,由于学生对小数点移动规律熟练,没有什么思维困难。

二、以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为方式,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直线形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基础不牢、没有掌握方法、思路不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如教学循环小数(第九册p48~49),这是新知识,如果就事论事讲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一般也可以接受,但这样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学生没有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时,立足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我先安排两道题作引导:1÷9,2÷3,提问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小数点后面有许多个“1”和许多个“6”。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例题32÷6和27÷11,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三人一组或多人围坐,互相探讨,相互交流,从而发现了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上得到了较为详尽的准确的答案,接着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并大胆猜测和验证,做除法时,除到什么时候就不必除下去,就可以决定商中有几个数字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于一开始引导得法,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没有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探求商出现循环小数的规律,从而有个性地学习。

三、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设计好练习。

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而且更主要的表现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即数学的练习中,因此要重视每节课的练习,要精心选题,着眼于“巧”。所谓“巧”,就是题目要选得好、安排得好,巧题目巧安排,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维。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1.8÷0.48,18÷4.8,180÷48。有的学生逐一计算,但学得灵活的却先通过观察,发现这三题的商是一样的,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其中以计算180÷48为最方便。有学生提出,我先算第二题,被除数18不变,除数扩大10倍,这样变成18÷48,所得的商缩小了10倍,再将这个商扩大10倍,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还有学生提出,除数是纯小数,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大。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寻找规律,不仅巩固了法则,而且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总之,练中巧安排,对我们的老师要求更高,既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串成一线,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能整理出构成知识系统的几条线。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解决问题更灵活。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

1.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必须清楚逻辑推理的含义、结构、形式和要求。

所谓逻辑推理是一种思维形式,用已知的判断来推测未知的判断。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寻找事物的共性,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是基于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似的属性,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是类似的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是指正确运用思维规律和形式,分析和综合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的性质,证明出正确的答案。

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数学水平的显著标志。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数学结论,而是要有数学思维的过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尤其是逻辑推理。授人以渔,犹如授人以渔。

2.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应明确逻辑推理的格式,使逻辑推理更加得心应手。在平面几何证明或逻辑推理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书写形式。即传统格式和推出格式。

对于传统格式来说,要求学生明确条件、定理和公理,并能灵活运用。用推理的基础,一步一步地做推理,才能知道前面结论的条件。

一旦掌握了传统格式,就可以用推出格式证明它。这种格式简洁明了,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格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具备正确的阅读和绘画能力,尤其是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能将图形与数字相结合,培养图形与形状相结合的意识,善于在图形中找到所需的条件,能够根据条件画出所需的图形。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巩固。

在平行线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断、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应该注意的是,在同一平面上,两条不相交的直线称为平行线。因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是平行线和相交线,相交的特殊情况是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平行线的三个性质,首先要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然后是角度之间的关系;相反,转换假设和结论,就是确定两条直线的角度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因为学生必须清楚主题,结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行线教学中,强调理解、图形的变化和知识的转移是十分必要的。

4、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了,需要教师付出长时间的努力,需要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几何的兴趣,提高推理能力的兴趣。

如何让思维更加严谨。

01从小事着手。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尽自己的努力把它做好。

例如:在生活中,按规定的时间起床,按规定的时间吃饭,按规定的时间就寝;。

工作上,讲究高效工作,一定在领导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并把工作做好等等。

这是一种对自己要求高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做好工作生活上的一件件小事情后,你会发现,自己不仅处事更严谨了,也更自律了。

02多反思。

有空多反思一下发生的事情,思考一下更好的解决的方法。

问问自己这样是不是做到最好了?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呢?

其实说到反思,很多人是不屑的。

“我那么忙,那么多的工作要做,那么多的线上课程要听,哪有时间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呢?”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容易在忙碌中丢失了方向。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一个专心致志思索的人,并不是在虚度光阴。虽然有些劳动是有形的,但也有一种劳动是无形的。”

反思实质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劳动。

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过反思,我们可以知道事情避免出错的方法,甚至可以总结和提练要点,得到创新的原料。

一个严谨思维的人,一定是会懂得活学活用,且能举一反三的运用好方法。

03多阅读。

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们在追求物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更的同时,一定要给精神多加点粮食。

有意识的去选择一些严谨方面的书籍来看,阅读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从中我们还可以收获方法。

期间,我们还要尝试去做更多的事情,多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找到自家做事的方法,形成自己做事的系统方法。

提高自己思维的严谨性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

如果你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以上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严谨。

不必去羡慕那些思维处事严谨的人儿,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是那样的人!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迁移运用背诗文。下面,我就九年义务小学语文第十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的教学,谈谈古诗教学的新举措:

课前查询知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介绍背景解诗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杜甫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质疑讨论明诗意。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而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想象诵读悟诗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迁移运用背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听、说、读、写能力是英语的四种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加学习兴趣;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平时广泛的、大量的、快速的阅读等训练来实现。从近几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题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阅读训练的调控。高级中学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一般都有两篇中心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题材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涉及到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饮食健康、体育、音乐等,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每篇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下列步骤进行训练:

首先,对材料进行扫读,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有关信息,寻找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题;

第二,对材料进行略读,寻找主题句,把握文脉以及语篇衔接的关联词;

第三,对材料进行细读,辨认事实,把握细节,理解难句,以及进行词义推断;

最后进行深层次精读,掌握语言所载社会文化的背景,理解文章的内涵,进行逻辑推理,评价判断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揭示文章的深层意义。这样,在教学的同时就能够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宽阅读范围,夯实能力基础。

有所涉猎,这样可以接受更多方面的信息,巩固词汇,充实语言材料和英语背景知识,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质。

高考阅读文章的题材颇为广泛,各种各样的文章都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各种文章的特点后,再去进行阅读。比如,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其开头往往就给出了议题,那么在阅读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重点是抓住开头的句子;而像科普性文章,一般来讲,逻辑严密,往往一环紧扣一环,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就要细心、谨慎,注意推理和分析,抓住数据,吃准主题思想。再如记叙文,我的观点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六个“w”,即when,where,who,what,why及how。

(二)猜测词义。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生词,如果一见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平时练习时可以查一查词典,如果是考试的话,就肯定不可以了,尤其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为了既看懂材料,又不浪费太多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些猜测技巧。一方面,材料中有些生词所涉及的内容可能与后面的问题是无关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忽略它们;另一方面,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英语中的单词有很多是由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或前、后缀构成,通过加前、后缀来改变词义、词性。如,mis-表示“wrong”或“badly”:mislead(误导);dis-表示“not”或“oppositeof”:disagree(不同意)。又如,一些形容词加前缀in-,im-,il-,ir-,名词加后缀-less表示否定,independence(独立),illegal(违法的),irregular(不规则的),hopeless(无望的)等等。

最后,教师还应从心理上正确疏导学生,使学生加强心理承受。

力方面的训练,做到遇到困难心不慌,能够理智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贵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重在课文教学和实际操练的有机结合。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内容]。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1][2][3]。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内容]。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论文的形象性,那将导致事半功倍。又如,人们发的一封电报,文字简略到几乎不能再简略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写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会增加到几百字甚至几千字。其实,它所包含的阅读信息量也还是电报那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即使是快速阅读这电报,也必须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阅读这信那样“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还涉及到作者的文风和学风、写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还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更重要的,带有关键性的条件乃是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较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去。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何谓快速阅读。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当前,对于速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国外对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对于汉语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而且还只是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一套较系统的科学方法。这里只谈点肤浅认识,只根据前文的定义来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已。

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实践证明,传统的声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现实的需要,必须变声读为视读,提高视觉扫描的速度,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视读野”,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综合左脑得来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式认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快速阅读的速度,到底以多快为标准,综合诸位专家的测定,我认为,一般中学生以每分钟600―800字的速度阅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个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我们要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快速阅读,其实际情形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既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形、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也要看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灵活运用。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第一,快速阅读课堂训练。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第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是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因此,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可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在审题常规中要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要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达到全面理解题意。

1、读题。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这样解答问题偏差就大了。所以,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验证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理解题。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与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直接影响着应用题的解答。例如:“光明家具厂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上半年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有些学生在读此题时只能找到一个条件“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问题是“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而找不到另一个条件,无法分析数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另一个条件是“上半年”,也就是“6个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了。

3、分析思考题。正确分析参与四则运算的数字特征及运算顺序,是合理、灵活解答计算题的关键,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途径与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以在计算式题和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切忌让学生养成拿到题不分析、不思考就急于列式计算的不良习惯。要把怎样分析、思考的方法逐步地教给学生。

三、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解题准确性。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10.5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2、检验列式是否正确、合理。学生列出算式后,可要求学生检查列式是否符合算理。若是综合算式,应指出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再连贯起来检查综合算式是否符合算理。

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其方法常用代入法或改编题目。例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盐,用了8天,还剩44千克。平均每天用了多少千克盐?得数应该是“平均每天用7千克盐”。可把结果代入题中的未知数,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另一条件。因为7×8+44=100(千克),和原题的总重量相等,说明计算是正确的。改编题目的检验方法就是将原题逆编成一道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是否与原题相符合。如上题可改编为:“食堂买来一些盐,平均每天用7千克,用了8天后,还剩44千克。食堂这次买回多少千克盐?”得数是“100千克”,与原题所买的食盐是相同的,说明计算正确。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审题方法。

1、计算,要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次性认真仔细计算,不抄错(或看错)数字、符号,完成后有时间要做到验算检查。

2、解决问题,要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一读”指认真读题,准确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注意关键字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把题目骨架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四拟”就是用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八

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而在写作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是英语写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学生在写作中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等情况屡见不鲜,chineseenglish现象更是不乏其中,所以词汇量和语法问题是学生英语写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记忆单词,记住单词的拼读、用法、意思等。

重视抓好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最初写作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少犯错误,千万不能讽刺挖苦或嘲笑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对学习差的要适当低一些。

许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匆匆看过题目便提笔就写,边想边写,这种方法写出的文稿常不能扣紧主题,杂乱无章,不少学生作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认真审题,以致出现离题发挥,内容遗漏等重大失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骤就是要认真审题和构思,看清题意和题目规定的范围,明确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说明什么道理,表达什么内容等。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若审题不当,写出的作文必然离题,评判高低分的首要标准就看是否切题,离题的作文即使表达完好也无济于事。

文章的统一性(unity)和写作内容的连贯是判断写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统一性是指所写的作文应紧扣主题,注意人称、文体和时态上的一致,文章内容均衡,不偏多或缺少。不仅对整个篇章要求统一性,每个段落的句子同样要求统一性,主题句是段落的核心,在一段文章中应该只说明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方面,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扩展句必须紧密围绕这个问题,给予说明,分析和议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的连贯性(coherence)和统一性(unity)密切相关,统一性要求紧扣主题,连贯性即要求整篇文章前后连贯,也要求文章中的句子和段落之间彼此相互关联,衔接自然,各句子之间有一种自然逻辑关系,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段落文章连贯的'方法,可按照主题的需要做逻辑安排,用完美的形式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排列各句,使文章的中心突出,符合逻辑。学生要格外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词,如:therefore,however等,这类词在文章中像纽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人一目了然。

总之,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写作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通过写作教学教会学生进行学习、掌握和运用词汇、语句。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英语写作实践,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九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良好积极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自评反思能力自评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人们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和点拨。

一、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小学生的`评价意识极其淡薄,他们很少对自己的思维及练习进行反馈和修正,当然更不善于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或练习进行恰当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逐步形成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1.树立学习的榜样。

树立学习的榜样,提供自我评价的对照形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学习方法的获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勤奋刻苦的钻研。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中外科学家,数学家的榜样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如:讲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在解答出哥德巴赫猜想“1+2”后,不断进行自我评价,逐步修正,经过了十余年,才正式发表了经过简化的论文。

2.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评价能力始终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将评价难易正确划分,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显示出他们的评价能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评价的兴趣。如:在一节课中,教师要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尖子生做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开放题、奥数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另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集中筛选,送进“病题医院”,让学生充当“小大夫”,为每一道题“诊治”,找出“病因”,提出“治疗方案”,并在专门的“病历”上加以记载。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激发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在养成学生自我评价习惯的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逐步完善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1.教会学生以“教师评价”为镜。

从儿童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学会评价自己在前。再说,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不强,往往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点,特别是他们能尊重的人物的评价,其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经常对学生作业准确、公平、肯定的“教师评价”,是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画得基本上还是挺好的”“如果边再直一点,角再尖一点就更好了”……“教师评价”往往是激励性的语言,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及能力。

2.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空。

课堂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先让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说说思考问题的过程,如果说得不完善或说错了,应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应如何矫正,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补充,完善效果绝对比教师讲解好,教师只能适时地加以点拨。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揭题,让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迁移,很多学生马上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有个别学生马上表示反对。既然有了争论,教师对两种意见不置可否,而是让他们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反驳对方,这为下面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做了铺垫。反馈时学生会产生争论,从中学生的辨析能力、探究能力、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总之,通过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的自我调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愉快而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发展自己的爱好,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童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重构[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2]吕晓亚.小学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系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

浅谈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十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能提出问题入手,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思维的良性发展,从而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而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是敢问、能问,然后才是会问。

到了中年级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学会问。以《找骆驼》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如:“商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骆驼的?”“骆驼又是怎么走失的?”这些问题由于偏离了课文内容,可不必提;而像“老人没有看见过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那么详细?”“老人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这些问题就提在了点子上。重要的是,教师要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为什么有些问题提到了点子上,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学习。

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则要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其乐于提问。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而在课堂上,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或者说真正的问题是在学生自读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往往能思考这些问题,能想出些答案,但又不能想明白、说透彻,想说出来求得彻底解决。只有在“愤”和“悱”的状态中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这些问题才是自己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而不是为配合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明知故问的问题,如此,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教学《瀑布》一文时,学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远望瀑布,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这里,作者为何不形容是“珍珠”,而在近瞧时才说“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呢?在此,一些字词上的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像这些有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四、积极评价学生提问,激发、提高和巩固学生提问。

1、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重视课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微笑、点头,专心听学生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且敢问。

学生乐问的前提是有强烈的情绪和好奇心,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上的,好奇心则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分依赖接受记忆、机械模仿等进行语文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具有探索性、发展性,具有一定新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测检验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闪光点、进步点和优秀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认可,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满足,这样学生才会对提出问题变得有兴趣,才会逐步养成乐问的习惯。

3、开放学生提出问题的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难点让学生突破,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4、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从能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范例,从而缩短自己提出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要指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不能一遇到疑惑就提问,对那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同学相互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不必提出。在问题的表述上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使问题明朗化,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5、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表扬那些有合作意识的同学。如:看见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看见几个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难题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合作精神的萌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良好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必须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第二,必须有责任意识。在参与合作学习时,不管你分配到的是何种任务,都应该认真完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责任意识。第三,必须有协作意识。每个同学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也要意识到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依靠全组的成员共同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000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