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问题的论文(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08:13
雾霾问题的论文(优秀13篇)
时间:2023-11-23 14:08:13     小编:飞雪

总结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利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用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过去的经历。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一

自然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必然会导致自然的无情惩戒。秋冬季以来,发生在华北和中东部地区城市中的雾霾天气,就是自然环境无法承受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环境崩溃,尤其是北京的雾霾状况,引起了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自然界已再次向人类发出了临界预警,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切和警醒。

一、北京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值含量过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降低可见度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加上空气中的水蒸气小冰晶一类的东西构成了气溶胶。

1。北京的地理因素。

从地形地貌来看,北京市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端,纵观北京地形,依山临海,三面环山。这一地理形势,极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所以历来被称作“北京湾”。按地理位置来说,南接大平原,西临黄土高原,北接内蒙高原,正处于三级地势阶梯交接处。北京湾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湾内平原占三分之一,山地占三分之二。这一独特地形,不适合大气对流和互换,也不利于大气的自我净化。

2。周边重工业城市多。

北京西北部、东北部都被重工业发达城市所环绕,随着气温下降,周边城市空气中的粉尘等污染颗粒极易随着冷热气流的对流而进入北京的区域,而受到海湾地貌的局限,又很难扩散出去,因而空气污染到大气层,大气层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雾霾。

3。北京人口超多和机动车保有量超大。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超特大城市,其本身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大气层自我净化能力的落差也是北京极易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北京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增长量十分惊人,截止末,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万人,北京也从人口排名世界第十的城市一跃进入第四。人口的巨大增长,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巨大污染本身就对这座处在海湾地貌之内的城市空气自我净化、自我消化的能力形成了不能承载的挑战。202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500万大关,总数达到501。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截至20底,私人车辆已占到机动车总量的七成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雾霾的形成,由机动车带来的路面扬尘、尾气排放占20%—30%,工业的燃煤排放等占30%—40%,干洗、餐饮油烟等占30%—40%。而有关人士分析北京冬季供暖锅炉脱硫设施带出水蒸气与烟气的混合物排放量也大,是冬季雾霾天气的主要推手之一。

二、治理北京雾霾天气的有效对策。

为了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还蓝天白云于首都,北京曾经一度出台过大手笔,措施之大,代价之高,的确让人深省。年3月,北京市制定了2012—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明确提出了治理目标: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以控制细颗粒物(pm2。5)污染为重点,着力深化结构调整,着力强化污染治理,着力实施生态建设,举全市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市的治污具体目标是:到,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下降15%。其中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总悬浮颗粒物基本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每立方米100微克左右,细颗粒物(pm2。5)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二氧化氮达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

到20,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20下降30%。其中二氧化硫达到每立方米20微克以下,总悬浮颗粒物稳定达标,二氧化氮基本达标(达到每立方米40微克左右),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每立方米80微克左右,细颗粒物(pm2。5)达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臭氧超标小时数比年减少30%,全年控制在200小时左右。

目标中的指数与现实中的指数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要实现这些目标指数,必须要采取措施着眼大局注重细节,才能达到双管齐下功效倍增的效果。

1。下大力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升级。

近几年,北京市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一些能耗大的企业如首钢、首化等企业已搬出了北京市区。居民冬季取暖设备也从燃煤大幅度改为燃气,而且北京市还加大了对机动车总量的控制。

尽管如此,为什么雾霾仍然频繁现身?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强化另一个环节:从细节入手,从减少城市居民的pm2。5排放入手。

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城市管理者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建设,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网络的密度和班次,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和便捷度,通过公共交通的方便快捷等优势使之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同时要加快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城市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京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偏重于机动车,因此,城市道路网线设计均忽视了自行车车道的设计,城市高架不仅坡度大,而且也未给自行车留有空间,让自行车无路可走。不仅如此,红绿灯等交通指挥设施也忽视了自行车的通行权,这些在城市交通网设计中的缺陷也给自行车的出行设置了极大的障碍。不仅如此,北京的地铁口、居民区仍至超市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均没有自行车保管设备,许多自行车被迫流落路边,自行车丢失被盗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也是自行车出行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同样是大都市的深圳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地铁+自行车”是深圳提倡的一种出行模式,根据规划,“深圳地铁3公里内将有自行车道”。截止2012年,深圳已建成遍布全市的135公里自行车绿道,这些车道不仅着眼自行车行走的人性化设计,比如说坡度较缓、弯道减少等,而且还完全与机动车道隔离,既安全又便利,避免了自行车要不与机动车挤道,要不占人行道的顽疾,同时该市还建成了1800多个自行车停放点和保管棚。同时该市还加大了对自行车租赁产业的扶持,全市已有600多个自行车租赁驿站,分布在地铁口、公共汽车站、社区、超市等地,极大方便了居民骑自行车出行。据了解,深圳的交通规划中,已明确到20要建成5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深圳的做法已带来十分可喜的成效,深圳市民选择采取自行车出行的方式比例已近18%,对城市空气质量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进行有利于环保和节能的引导和鼓励的同时,城市管理者还应加强对城市居民用餐习惯的引导。其实餐饮业的pm2。5排放量已占到整体排放量的很大份额。首先要对餐饮业本身进行引导,烧烤等烹任方式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相当大,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也不够科学,容易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结构,极易致胖,造成大量不易吸收的脂肪,作为城市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长期对居民的餐食取向进行引导,宣传科学合理和健康的餐食习惯,引导居民尽量减少食用烧烤的食品。

与此同时,要加强用餐文明的宣传,推行按量就餐的饮食方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餐桌浪费,这不仅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全世界1。8亿饥饿人口的帮助。

总之,城市环保的文章既要从大处着眼,通过推动产业科技发展、提升产业效能、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但同时也要从细节入手,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等日常行为方式落笔,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自觉加入到城市环保队伍中来。只有这样,城市环保的文章才更有内涵,也更加精彩,城市的天空才会更蓝,城市的明天才更加美好!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二

两百年前,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而首都伦敦也被冠名“雾都”。今天中国也成为世界工厂,而恍然间,北京也成为了新的“雾都”。1月13日北京发布了第一个“霾”橙色预警,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灰色的阴沉之中,不管是天安门还是央视“大裤衩”都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无法辨识,只有独有的“北京咳”不断响起,提醒你身在何处。事实上,不仅仅是北京,整个华北都陷入一片雾霾之中。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之殇,清楚明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究竟世界工厂和环境危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富起来的中国又应该怎么处理环境问题?本报和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中心特召开蓟门决策专题论坛就此问题展开相关研讨。

环境治理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现在的环境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那么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什么含义?一般而言我们说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保。但是可持续发展并不等于现代化。

实际上经济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前端,是输入端;而环境问题是后端,输出端。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人的生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发展需要消耗资源,我们现在的穿衣、吃饭、出行问题,都要工业来生产。中国能源人均消费大约为2.7吨标准煤。美国人均11.8吨标准煤,美国人生活水平要比我们高,这是有能源消耗为基础的。

有生产,有能源消耗,就有排放,就有污染。现代化经常直观解释成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是提供我们生产,城市化是满足我们需求的。法国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要让任何人离高速公路超过一公里。”这就是把人口集中到城市,因为这样可以共享资源,另外污染排放也集中化了。

北京雾霾天气,让大家想起1952年12月的伦敦雾霾事件,确实有相同的地方。很多专家说北京发展是“摊大饼模式”。其实伦敦是“摊大饼”模式的老祖宗,从一个小码头到一个超大城市,伦敦就是“摊大饼”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摊大饼”?因为从经济学上最划算。分享的基础设施的人越多,投入产出效果最好,相应的环境问题就集中。

从现代化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对污染问题的认识有五个阶段:第一,将污染看成是增长的负面影响,资源转化成产品有副作用的,这是客观事实。环境保护作为部门采取的必要措施。第二,将环境污染的治理看成是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第三,将环境看成决策考虑的因素。在生产设计时考虑环境问题。第四,把环境污染作为优化经济活动的直接依据。国内现在已经提出:环境优化发展。第五,把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前几天北京雾霾弥漫,《环球时报》的主编发微博说环境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我不知道他说的政治问题是什么,民生问题是一个天大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是什么问题?如果关心大家的事情,不被政治家当做是重要问题,一定是不合格的政治家。

所以我们要形成共识,要有短期见效措施,不要为长期治理留下隐患,容不得敷衍。环境是公共产品。而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建设出来的。所以在环境产品生产过程中,政府是怎样制定标准、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制定法律,如何监督,这些基本原则是关键,而不是制造新的概念。环境部大力推动搞环评,现在搞环境评优、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原来是拿大棒,现在是拿胡萝卜,从国外经验来看,环保主要是拿大棒,这是环保的主要功能。这个功能要强化,不能弱化。pm2.5治理要纳入强制性指标,政府做好它该做的,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

环保立法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管。

胡静(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法律对策起步,在发展中国家中其实是比较早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是1969年,而我们国家在1973年就出现了环境保护法的雏形,中国入联合国后首次参加联合国的重大活动,就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的人权环境会议,可以说我们国家环保法的起步比西方国家只慢半个身位。就立法体系而言我们的法律也是基本完备的,大气、水、海洋各个层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

同时我们的制度也是严格的,一是环评制度。环评制度在我国属于审批体制,必须要有环保部门的盖章,是一票否决权的。二是我国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在环境新权领域统一的实现无过错规则的国家,不区分排放污染物是公民还是企业,不区分污染侵犯的客体是个人还是财产权,也不区分排放物是有毒有害的还是其他的,日本是有限的无过错,我们国家是整个的无过错。所以制度是严格的,体系是完备的,但为何还会出现水、空气的告急?既然立法是相对完善的,那就是执法问题、司法问题。

所以,当前改善环境保护的对策其实重在加强执法。其一,鉴于环保部门是污染环境防治领域统一实施的监督部门,所以其执法意愿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律施行的效果。现在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的人员,执法都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地方环保部门可能不是按章办事,而是按长(县长、市长)办事。环保部一位副部长在几年说到重金属污染时说过一句话,这个事件表面上看是企业的问题,实际根子在地方政府。问题在于,不是个别的地方政府对于环保法的执法采取抵制态度,而是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都采用这样一种抵制态度。这种情况下,恐怕就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地方政府问题,而是中央和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关系方面的配置出现问题。污染是企业造成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保护?因为地方政府出现了公司化的倾向,地方政府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管理者,而是作为一个大公司在经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经济实体。既然是一个经济实体,就应该在环境法的法律框架中把它作为一个被规制的对象对待。所以在环境法当中规制的不应该只是企业,而应该规制地方政府,恰恰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中对企业的制度设计比较完善,而对于地方政府规制这一块是缺失的。

对地方政府单纯的管理恐怕也是有问题的,在这个地方恐怕不仅仅要大棒,也得有胡萝卜,不是大棒胡萝卜化,这是诱导地方政府,承认地方政府追求经济的发展有正当性,地方政府的决策是双重的,第一,在一个单一制的国家,地方政府一定是中央利益或者是国家利益的重要部分。第二,地方政府一定是地方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代表。决策为双重时,面临决策会扮演是中央在地方的利益代表,还是地方利益代表,看的是是否正当。所以我觉得应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减少从上到下的命令,无条件地服从,而应该选择在政策出台时,中央给予地方一个博弈的空间。也就是说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中,更多注重一种契约因素。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保护做得好,可以通过财政的方式拨给你一些项目、资金,我们可以引入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在执法方面的经验,给地方政府一些诱导。这样的话使得地方政府不至于被逼成老鼠。现在环保法修改议论很多,我以为应该加入对地方政府进行规制,环境保护基本法或者环保法的修改定位应该作为管地方政府或者主要管地方政府的法。这也是未来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短期行动和长期治理应对环境危机。

戴亦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雾霾天气的产生,其实是环境危机事件的发生。所谓危机都是快速紧急地发生,不在我们意料之中事情,需要我们来分析其产生原因。

首先剖析这次空气危机的诱因,一种是外部的,一种是内部的。外部诱因是人力无法控制的自然环境,发生雾霾天气的重要外因,有大气的逆温现象,冷空气在下、热空气在上,空气流动非常少的情况,这是不受人类控制。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认知的是内部诱因有哪些。比如汽车,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统计是520万辆,一般私家车每年有1.5万公里的行程,一公里会产生20微克的pm值,那么北京一年约有1500多吨汽车尾气微尘排放,这是相当大的数字。比如城市供暖,去年12月北京气温平均30年来最低,加强供暖势必就会导致pm值排放增加。

除此之外,公众对于环保认知的提升也使众多环境事件成为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以前也会有黄沙天气、大雾天气,但那时公众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危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于环境需求和认知不可避免地要提升。环境政策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曲线的横轴是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收入,人均收入、人均gdp。纵轴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破坏,或者环境危害的程度。这个曲线讲的是一个大家相信的道理,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不可避免。我们走过了工业化的进程,现在已经意识到工业化进程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但如果大家到江西等欠发达地区去看,当地依然把工业发展、污染置于环境之上。现在非洲,数据显示也是同样的趋势。但这个曲线有一个转折点,基本是在人均gdp达到1美元左右时,北京现在处在这样的阶段,会产生这样一个转折,换句话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会达到一个新高。这时科技的提升,会有更为严格的环境立法。以发达国家为例,比如美国、欧盟大部分国家、日本已经过了这样一个曲线,他们的环境在改善。现在的公众正在聚集在最黑转折点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所以我们会更多认识到同周围环境相关的事件,希望把环境和经济发展做一个更好的平衡。

还有一个信息政府也应该提供给大家,即每一个公民可以为解决问题贡献怎样的力量。这次雾霾天气覆盖范围非常大,北京市有相关举措,其他地方有其他举措,比如济南市就硬性规定所有车都应该单双号限行,基本减少了一半的量,这是行政强制。也可以倡议,请大家减少出行,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办法,如果自调室温,可以调到21度左右,比较低一点的温度。在危机管理应对的措施里,政府作为信息源的方式里有更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于长期环境的治理。实际是把危机推前,不是等到事情出了后才去应对,而是把危机转化成风险,风险管理。胡老师提到的环境立法,包括中央和地方、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博弈,都很重要。我补充一小点,在整个环保的执行过程中,要有广义上的政治的支持,不仅是政府重视,媒体认为它是重要的,公众认为它是重要的,学者认为它是重要的.,都是有利的政治支持。还要有一个合理的、明细解决方案。从公共理论来讲,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解决方式,立法非常重要。从上到下强制执行,包括设计的指标,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规制,这是我们解决方案的一种,实际上是政府更为强制参与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建议和推广的是其他方案,比如更为市场化的方案,或者是基于市场信息化的方案。比如每天发布pm2.5数据,定期将这种数据做详细解读,提供大量的研究信息说明。比如到底因为雾霾有多少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可以从去年同样日期阶段的死亡人数做比较,也可以和前几年类似情况下的天气死亡人数做比较,如此可以清楚说明天气造成多大的危害,形成示警教育。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三

吃完晚饭,我抬头一看,哟!已经七点过一刻了。我约小明去看七点半的电影《小海》。他还在家里等我呢!我急忙拿了车钱往楼下跑。刚冲下楼,正好与上楼的小明撞个满怀。“真急人!要迟到了!”小明埋怨着说。我来不及解释,拉着他就往车站跑。

我们一路马不停蹄,终于跑到了车站。等了一会儿,车来了,一大群休闲娱乐的人拼命地向车门挤去。我们太矮小了,怎么样都挤不进去。我急了,在四处张望的时候,我发现:两个大人的腋下有一条小缝隙。心想:也许,从那儿可以上去,我观察能力真不赖呀!我心中暗喜道。我拉着小明,从小缝隙中使劲一挤,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果然上来了。

这时,到车上的人还很少。“快抢空位!”已经坐在座位上的小明冲着我大叫。“好,好,好!”我一边回答,一边寻找空着的座位。“这儿有一个空位!”我高兴地叫起来。我的叫声引来了两个青年的关注,他俩也看中了这个座位,我生怕他们把座位抢走了。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奔了过去,抢先稳稳地坐在靠车边的座位上。哈哈!抢到座位啦!我心中又出现一阵窃喜。

可是,座位是好不容易才抢到的,真的有些舍不得呀。要是不让吧,老奶奶这样晃来晃去会晕倒的,我到底怎么办呢?我一低头,看见了迎风飘扬的红领巾。我真不该犹豫不决,老师不是常说: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责任传承这种美德,更何况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啊!想到这儿,我站起来,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我的位子吧!”老奶奶摇摇头,笑着对我说:“不了,你小,还是你坐吧!”“奶奶,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身体棒,还是您坐吧!”我微笑着说“好,小朋友真乖,还知道尊敬老人呢!不错!”老奶奶一边笑一边竖起大拇指,周围的人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也笑了。

车开到电影院门口,我看了看时间,快9点了,电影已经散场。我和小明只好又往回走。

今天,我虽然没有看到电影,但是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心中无比高兴。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还被表扬了呢!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四

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覆盖了17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影响了约6亿人的生产生活。由此雾霾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及公众的广泛关注。3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指出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最严重部分城市重度以上污染天数约占全年的40%左右。

一、雾霾。

1.雾霾的定义及危害:关于雾霾,王海英、孙莉在《雾霾天气的综合防治研究—以河北为例》中指出霾是一种有别于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的空气颗粒物污染,pm2.5是其主要构成。年12月4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pm2.5为我国雾霾频发地区的首要污染物。

王立茹在《浅谈雾霾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治理》中指出,pm2.5(细颗粒物)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害人体的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诱发肺癌。

对于中国雾霾造成的危害,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的文章《真正的中国综合症——糟糕的空气》称中国每年有100万人因为雾霾提前死亡。

2.雾霾的成因。鲁朝旭《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指出雾霾的形成既有静风、逆温等气象原因,又有污染排放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污染排放原因。雾霾中的有毒颗粒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冬季烧煤取暖产生的废气、工厂企业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

通过分析其它国家空气污染事件产生的原因,结合中国雾霾发生的地域性及季节性特点,本人认为雾霾等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客观原因,人为原因是根本原因。人为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发生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源于中国近几十年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发展战略及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二、政府是治理雾霾的责任主体。

雾霾属于空气污染问题,而空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品。毛寿龙、李梅在《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中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把物品分为四类: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公共资源、私人物品。空气属于上述四类中的纯公共物品。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呼吸新鲜的空气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之一是保障公众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近年来频发的雾霾天气威胁到了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雾霾的治理成为了民生问题。权利和义务是对称的,政府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必须履行相应地公共义务。雾霾频发,政府需承担治理雾霾的责任。

此外,根据外部性理论,空气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外部性,个人及组织治理雾霾的收益远远小于社会收益,而成本远远大于社会成本,因此个人及组织对于雾霾的治理倾向于“搭便车”,而不是主动承担起治理雾霾的责任。因此,政府是治理雾霾的责任主体。

三、政府治理雾霾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目前,中央政府仍然采用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官员考核指标体系,而治理环境污染会影响到地方官员个人的政绩。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是理性的“经济人”,当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官员会优先选择个人利益。

因此,地方官员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出现走形式的现象。

一个国家应该注重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数量,应该注重的是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的竭泽而渔式的增长。中央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建国以来,实施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虽然国家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战略进行转型: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提出走新兴化工业化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但至今经济仍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根据路径依赖理论,本人认为路径依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以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的“三高”企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述转型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3.转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不仅工业生产以煤炭为能源、机动车以石油为能源、电力的80%采用火力发电,北方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的取暖也以煤炭为原料。

合理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应该包括使用资源产生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因此,政府必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计入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把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上升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

4.构建多中心治理雾霾的机制。目前我国总人口接近14亿,总体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件的发生源于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甚至没有环保意识。只有引导作为人口主体的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参与雾霾的治理,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中心治理雾霾的机制,雾霾的治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5.构建跨行政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现行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只对本辖区的大气污染问题承担责任。空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空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点,雾霾的治理需要区域联防联控,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雾霾治理的法律法规,构建跨行政区的联防联控制度,共同治理雾霾。

四、结语。

雾霾的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政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治理的雾霾过程中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类似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孙莉.雾霾天气的综合防治研究—以河北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02).

[2]王立茹.浅谈雾霾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治理[j].农业与技术,2013(09).

[3]鲁朝旭.雾霾的成因和治理[j].大众科技,2013(12).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五

雾霾治理是当下人们极为关系的话题,也是直接关乎我们身体健康的问题。

论文题目:

11月23日。

当国家变得更富裕时,它对环境的污染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短期来看很明显,污染与财富相伴而来:工业化国家排放的一切都更多。不过后来,发达国家开始限制污染排放。伦敦不再遭受大雾困扰,欧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80%以上。同一时期,美国大气铅含量下降了98%。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其排放量会先升后降,因为变富裕的公民会要求他们选出的政府以及他们购买产品的公司采取行动,让空气变得更清洁。有些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属实,但很难对这些证据加以诠释。一种乐观的看法是,无论经济增长与否,国家都会减少污染,因为它们可以使用其他地区开发的清洁技术。如果这是真的话,中国或许能够比我们预期的更快实现空气清洁。

但就目前而看,较富裕国家并未真正减少污染,它们只是将污染转移到了国外禁止在国内建设污染工厂,同时从国外的污染工厂采购商品。即是转嫁污染。

污染工厂行不行呢?行!但你得给他找个其他的活,他不炼钢可以,你得让他有事干,有饭吃。但在如今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能严重过剩,各个行业都不景气。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行堵住产业工人的饭碗,第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动荡,第二这些产业从地上转向地下,造成的污染不会比现在小。届时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中国雾霾成因有季节性变化,在春季,远程沙尘输送、局地扬尘、城市酸性气体和空气中较多的水分也会方便霾的形成。在夏季,高温、高辐射气候加上高湿天气会促进污染物的光化学反映和吸湿性增长。在秋季,白天强烈辐射和高温会加速光化学气粒转化,而早晚低温和高湿在稳定的天气系统中容易导致霾污染事件。在冬季,北方的采暖加上稳定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和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很容易导致雾霾现象。

根治雾霾污染需政治智慧。正像联产承包、分产到户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发展问题,经济特区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商业发展问题,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一样,根治大气需要在国家管理体制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京津冀地区同处一个气候带,形成一个大的污染团,根治大气污染需要区域联防联控。这需要突破现有以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的管理制度。欧共体协同治理酸雨和大气污染,美国南加州联防联控遏制光化学大气污染都是成功的范例。可以考虑成立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将该区域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试点特区。

防治雾霾要加强法治。仅靠政府部门、工厂企业和居民团体自觉自律维护大气环境显然不够,要逐步制定落实相应的法律规章,依法治污才有可能长治久安。具体来说,要强化电厂脱硫脱销的监控,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彻底现象。同时应建立第三方数据检测,加强管理油品质量。

区域源控制应以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为重。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大第三产业比例,降低高能耗第二产业比例。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尽量将高污染企业迁至区域的下风场地区或高海拔地区,这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同时加强环保监管措施,控制新排放源的加入。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是否冲突,我们能能否兼顾呢?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持续性并存,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所以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持续性首先是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所以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六

最近这几周这空气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几乎每周都要来上一场浓雾,一出门,大街上浓雾弥漫,仿佛走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迷魂洞,那乳白色的雾像轻盈的烟尘又似穿不透的薄纱,时时刻刻围绕在身边。

走在路上,只能看清楚自己身旁的东西,连对面高大的楼房都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转头却突然看到了马路上看不到尽头的汽车,再看看这讨厌的鬼天气,我仿佛看到了工厂烟囱排放的滚滚黑烟,我仿佛看到了烟花散去后那满天的'烟尘,我仿佛看到了焚烧秸秆的漫天浓烟。.。.。.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这雾霾是怎么来的,有因必有果,当马路上的车流量一日比一日多的时候,当鞭炮"噼噼啪啪"响起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一定要吃这样的苦果。看看春节期间,好容易这烟花量比往年少了一些,谁知这商家开业及元宵节放的鞭炮比春节都多,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可是,这不夜天换回来的不仅是一次盛大的视觉宴会,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雾霾天气,这飘逸在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一般的口罩根本抵挡不住,只会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雾霾天气和我们的环境受到污染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才能远离雾霾,让我们的家园恢复它原本的美好,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七

摘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我国食品行业的一系列问题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是有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通过世界上主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类型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至今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指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组织为保障食品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方法的总和,它是既包括一个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所实行的有效的行政组织体制和机制,也包括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执法监督体系、标准检测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势必会暴露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即从几个方面谈一下当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一些问题。

一、世界上主要国家及我国的安全监管体系形式。

1、美国卫生部属下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除畜、禽肉、蛋制品(不包括鲜蛋)外所有食品的监督管理,主要任务是:制定联邦法规、标准;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前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与审批;低酸性、酸性罐头的注册登记;食品质量、装量规格的监督;食品生产经营条件和过程的现场监督;食品标签的管理;进口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研究;动物形势品种兽残分析;食用动物饲料的安全性监测。农业部属下的食品安全与检测中心(fsis)负责畜、禽肉、蛋制品的监督管理。

2、英国成立专门、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全权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英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管理机构是食品标准局,是监督英国食品安全的独立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质量的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食品标准局是一个非内阁组成的部门,由内阁授权,其最高权力机构为管理委员会,向英国议会负责。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由该局首席执行官挂帅,加强对食品链各环节的监控。

3、加拿大由农业部的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负责协调其它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管。加拿大联邦农业部食品检查检验局集中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责实施联邦政府规定的`所有食品的监督、检验、植物保护和动物卫生检疫计划;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抽样检验和案件查处;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并对有关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制定并管理食品检验、执法、监督及控制计划,提出服务规范;发布紧急食品召回令,组织整个食品链的检验、检测和监督活动。

4、我国卫生部负责主要负责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政策和食品管理工作;农业部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管理重大事项的研究、协调、决策和重大工作的部署;国家质检总局主要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领域内的食品安全控制工作;商务部则侧重于食品流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检查,审核其主体资格,执行卫生许可前置审批规定;科技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科研工作,具体工作主要由农村与社会发展司负责。

综观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并非在其最初级阶段就存在如此多样的监管模式。由于食品种类的多样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食品安全监管之初,各国往往采取的是多部门分工监管的模式,尽量减少单个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然而随着食品生产工艺的复杂化、社会化日益加强,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到多个环节,而将这些环节的监管工作人为地割裂开来,会导致食品安全的监管脱节、重复和冲突等诸多问题。因此到二十世纪末,各国纷纷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设立进行了重构,因各国立法背景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以上前三种监管体制模式。从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设立呈由分散到统一的趋势。

1、从1949年至今,我国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达840篇。由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度繁多。它们之间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所以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往来冲突,缺乏协调机制。正因为这些标准存在多头监管,实际上就造成了“多部门管不好一张餐桌”的局面,容易出现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又互相推诿。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如:美国政府每年以7亿美元的经费支持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日本6月至9月投资数亿日元,历时2年3个月完成了日本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任务。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但许多标准标龄过长,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t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发达国家目前采用国家标准面更广,某些标准甚至高于现行cac标准水平。而我国国家标准仅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

2、我国食品检测机构目前还由政府监管,民营自主检测意识低。资料显示,我国的食品相关检测的技术机构5630家(在世上是绝无仅有的),从业总人数达到15.04万人,其中直接从事食品检测的为3.74万人。大专、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接近总从业人数的50%。但是在食品流通领域,国家公布的检测机构仅仅176家(国家计量认证许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食品检测需求。并且食源性(生物性与化学性)危害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而我国现在缺乏食源性危害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我国目前尚缺乏定点主动监测网络,而往往是出现事故后再进行控制。没有对引起中毒事件中常见的重要致病菌进行危险性评价的背景资料。

3、缺乏高新的检测技术,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比如,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出口时只能依靠国外的检验机构检测,完全丧失了进出口贸易中的主动性。

新产品安全性评估欠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与评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工业用菌的管理和审批非常严格,对菌种的使用历史、分类鉴定、耐药性、遗传稳定性、有效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建立了数据库,建立了完善的菌种档案和安全性评价、检验方法,而我国多年来传统食品发酵中使用的一直是大量未经检验和科学性评价的菌种。另外,我国对一些新型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酶制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缺乏研究与评估。

4、食品行业及政府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社会道德与责任心问题食品安全保障这根链条还存在着政府、监督机构、消费者以及媒体等诸多环节。有些企业心存侥幸,唯利是图,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结果最后只能是害人又害己。近几年曝光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一向被视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也肩负着捍卫自身利益的责任,社会举报便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但是当前群众举报较少,相当多的消费者认为价格便宜的食品问题不值得举报。这就存在观念问题。此外,在少数地区,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政绩,把打假工作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担心打假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

去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在我国已不是首例食品安全事件。在它之前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以后至多是舆论的一阵谴责,然后就是不了了之,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积累的太多的诟病,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通过看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发展历程我发现,每个国家都出现过向我们现在类似的情况,因此我认为也不必要太过于敏感与消极。虽说食品与药品行业是所谓的“良心行业”,但我认为主要支配地位的还是体制问题,而体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归到底还是技术和经济因素。例如,美国在19世纪中期直至20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曾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和专门的机构负责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市场上掺假食品和劣质假药泛滥,公众健康受到严重侵害。

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制度完善时,优势就会显现出来。反应停(沙利度胺)最早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主要治疗妊娠呕吐反应由于临床疗效明显而迅速流行,而在美国,由于该药因资料不足,未获fda审查通过。结果在全球出现上万例新生儿畸形时,美国能幸免。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又叫做“反应停事件”。这向我们证明证明,企业集团从来都不具有维护公众利益的内在自觉性,为了谋求企业的最大利润总是不惜牺牲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即便是出现了“反应停”这样严重的药害事件,企业集团仍然会极力维护其自身利益。企业守法的自觉性只能来自于其违法行为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和代价。必须通过强有力的依法监管,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迫使企业将国家的法律规范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由于我尚学识浅薄,只是能看到当今神会问题的这一部分,更难以提出什么实质性的解决办法,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会完善,人们也会有更有效的行为规范,从而让我国食品行业有发展的更好的保障。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八

本文作者通过对无锡市广瑞中学从初一至高一部分年级的学生在三类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水平的`研究,分析学习资源、教学等对提出问题的影响,旨在调查处于相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分析活动水平与数学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

作者:范梅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1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中学生提出教学问题统计分析研究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九

还记得前几天天空中出现的严重雾霾吗?雾霾出现的第一天,早上起床后,拉开窗帘,只见眼前雾蒙蒙的一片,天空没有以往的湛蓝,剩下阴暗的灰色。走出家门,呼吸一口空气,只感觉有无数细菌和脏东西通过呼吸道,传入了我的身体,情不自禁地拿出口罩,戴在了脸上。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由于空气污染太过严重,出现了pm2。5。那几天,所有的课外活动全部被暂停了,大街上冷冷清清,人们很少在户外活动。这样的天气一直持续了一周。今天,走出家门,天空湛蓝,深深呼吸,感受到无比清新的空气在顺着我的鼻腔,流入身体,雾霾终于消失了。

通过这次霾天的困扰,我深深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曾经那个美丽的中国,随着时代的变化,空气越来越不好。现在,汽车的数量在逐渐地增加,对我们的环境破坏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家园!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十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笨问题,即便当时听起来显得很笨,你所提出的问题,或许以前从来就没有人问过;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或许现在你的想法已经可行了,因为时代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

伊莱恩・克劳福德是约翰逊维利食品公司的秘书,那是威斯康星州一家批发香肠的公司。有一天,伊莱恩问她的老板:“为什么我们不对顾客直接销售我们的产品呢,其中有什么缘由吗?”

她的老板拉尔夫・斯特耶回答说,他要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个建议。不久之后,伊莱恩成了公司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部门的经理,负责直接向顾客销售产品。

在一次管理会议上,当人们正在讨论解雇某位员工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否已被告知过,如果他不改进工作,就将被扫地出门?”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变化剧烈的时代,过去一直遵循的行事方式很可能不再是指引未来行动的金科玉律;而要发现这一点,再也没有什么方法比提问更好了。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十一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申诉,申诉人应是原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二、提出申诉应在什么时间范围内。

申诉最迟应在被告人刑罚执行完毕后二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刑事案件申诉人超过两年提出申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1)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

(2)原审被告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三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三、申诉应向哪一级人民法院提出。

申诉人对已生效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申诉,应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提出。

四、对刑事案件申诉有无次数限制。

1、申诉人就同一刑事案件向同一人民法院一般只能申诉一次;。

3、对经作出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再次提出申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对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裁判或者复查驳回的刑事案件,申诉人仍不服又提出申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五、申诉人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仅就民事部分提出申诉的,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申诉人有证据证明民事部分明显失当且原审被告人有赔偿能力的,人民法院应予申诉立案。除此之外,一般不予申诉立案。

六、申诉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是否停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

申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不停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

七、申诉应提交哪些材料。

对刑事案件申诉,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诉状,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申诉的请求、申诉事实与理由;。

3、以有新的证据证明原裁判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为由申诉的,应当同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

八、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原刑事判决、裁定正确的`申诉案件如何处理。

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原刑事判决、裁定正确的申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说服申诉人服判息诉。如坚持无理申诉的,可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予以驳回。

九、刑事案件申诉立案与再审立案是否相同。

申诉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对符合申诉条件的刑式案件进行申诉立案。申诉立案的刑事案件只有经审查后,申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的再审条件之一的,案件才能进入再审程序,予以再审立案。

相关知识。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原立案庭的民事申请再审、申诉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立案庭办案压力明显增大。为了消解立案办案压力增大的压力,原立案庭于9月9日分为立案一庭、立案二庭。

一、分工内容。

1、最高法院立案一庭的分工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分立后,立案一庭承继了除对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审查以外的其他原有职能。办理以下事项,应该找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

(1)对当事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的申诉案件进行受理审查;。

(2)对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涉诉信访案件进行接待、受理;。

(3)对管辖权争议案件进行依法处理;。

(4)对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进行立案登记并实施流程管理;。

(5)对下级法院的案件受理、审判管理、立案调解及其他立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等。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办公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四环红寺村,挂牌是“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和申诉立案大厅”,这里是立案一庭的新办公驻地。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的新办公驻地的一层接待大厅一字排开的12个窗口,分别按中、高级法院级别和案件类型进行了划分,受理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赔偿案件的登记。二层、三层的70多间接访室用于当事人与立案庭或相关业务庭室的法官进行接谈。

2、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二庭的分工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二庭主要对再审案件进行审查、立案。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二庭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符合法定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条件的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进行审查,具备法定再审情形的,裁定提审后移送相关审判庭进行再审,或者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二庭位于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内部。但是要提醒各地拟申请再审的公司和个人注意,递交再审申请并不是到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内部递交,而是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四环红寺村的“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和申诉立案大厅”递交,这里有专门负责接收再审材料的窗口。

二、注意事项。

1、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和申诉立案大厅接待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全天接待,每日的上午8:00至11:30;下午13:30至16:30办公。

2、到最高法院申请再审或申诉,除了要带齐再审申请书、一审生效裁判文书、二审生效裁判文书、再审生效裁判文书(若有)、申请人身份证(律师也需要携带身份证,在班里登记时窗口需要使用身份证磁条感应并获取递交材料人员的身份信息)、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如果是律师也需要身份证)、律师事务所函、有关主要证据。

3、特别提请注意一定要提供一份光盘,光盘内容应包括申诉状、一审裁判文书、二审裁判文书的电子文档。而且光盘里面的文件不能是扫描版的,必须是能够编辑、修改的word版本的。这样便于最高法院法官在制作文书时引用申诉状、一审裁判文书、二审裁判文书的内容,提高办案效率。

三、申诉程序。

1、安检后凭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裁判文书到第十一、十二号窗口领取登记表,一案一表;一人多案的,应主动向登记人员说明;一人代理多案的,应分别出具每一案件的授权委托书。

2、填写登记表应清楚规范,填好后按照案件的不同类型,分别到第一至第十窗口递交登记表。不得有偿代书登记表。登记表三十日内有效,月初月末填写不受限制。

3、递交登记表应逐人进行,等候人员应自觉在黄线外排队。递交登记表后按照登记人员的指示,分别到楼上对应的区域等候接谈。

4、案件经过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并经高级人民法院驳回的,到第五至第八窗口递交登记表。民商事案件经过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或再审改判,当事人不服申请再审的,到九、十号窗口递交登记表。

5、初次申诉人员递交登记表后不得随意离开,否则,经三次呼叫无人回应的,视为自动放弃接谈,三个月内不予登记。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十二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不那么好”的人会把他们自己缺乏雇佣记录的原因归咎于“经济”,然而他们的情况在某种程度并非如此。

在我最近所面试的人当中,有90%或更多的人会在我问及他们离开原来雇主的原因时回答:“恩,是因为经济”。

不久以前,每次面试时我都会要求应聘者对他们离开原来雇主的原因做一个的简短的讨。对于我来说,这种讨论是构成我对应聘者做出评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他们离开原来雇主的原因是一个指示器,它反映了这个人是否愿意长期效力于一个公司还是他仅仅适合于这个公司的职位。

面对成堆的简历,你是如何分辨哪些人才是好的、哪些是较差的或者根本不值得面试的呢?

简历缺陷:你期待什么?

简历缺陷表现为很多形式,包括时间不明、非线性的工作履历,极短的雇佣任期等方面。

最简单的也是最明显的缺陷是缺乏时间的线性(连贯性)。例如:应聘者x从1999年6月到2001年5月在xyz公司工作,之后从2002年1月到2002年5月在zyx公司工作。

我看到某些应聘者在处理他门简历的时候,没有同时列出工作履历的年份和月份,而是仅仅写了年份。他们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很容易的掩盖掉那些不充分就业的日子。另一个在简历中普遍出现的现象是用咨询工作/职务的经历来占满明显的时间缺陷。这种咨询工作或职务的经历在简历上可能表现为:应聘者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或者应聘者作为自己的咨询公司的总裁、执行主管、负责人以及从事类似的咨询实习经历。

虽然这些东西不一定被看作是具有负面影响的,然而它们更容易被看作或被认定为是这份简历中值得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和澄清的疑点。

简历缺陷:应该提出的问题。

应聘者对于任何一个与缺陷相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和(尤其是技术部门)的不景气”作为一个合理的答案。而你则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并且提问一些更尖锐的问题。

例如:

你现在已经自立了么?

如果可能的话,你愿意一直为公司效力么(如果是在减少薪水的情况下呢)?

你能提供一些关于你工作表现的推荐信、评论或其他材料么?

你是否和你的同事相处融洽?

你离开原来工作的详情是什么?

你过去的老板是否曾经用合法的或惩罚性的行为威胁过你?

你为什么开始你自己的咨询实习?

你现在为什么寻找另一个工作职位?

面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调查研究和发现的过程。

简历缺陷:可疑的答案。

不是所有人都有被解雇或因机构调整而下岗的经历。但是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人们依然不断地失业,然而人们也在不断地重新振作起,来努力工作避免被解雇。不管好的事情、糟的事情的或者无关紧要的事情――反正这些事情时时刻刻在发生。事实上,无论经济状况是萧条的还是繁荣的,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它都与人们的失业情况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不应该被强加的算在人们被解雇的或下岗的原因中。

在面试中我听到过一些应聘者对我提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值得质疑的答案。那些人在下述情况下会感到难圆其说的尴尬。

应聘者声明被解雇或因为节构调整而下岗,但他不能提供由原来雇主出具的表现评价材料、推荐信或介绍信。

应聘者害怕或者不能提供任何一方面的介绍信。

应聘者拥有的咨询服务机构或独立经济实体没有任何客户或案例研究的经历。

介绍信及事实的验证。

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人们普遍是具有良好品德的,然而,我依然坚持要对应聘者的介绍信及事实进行验证。如果应聘者以前工作过的公司还处在正常经营状态,那么打个电话去询问一下应聘者以前的工作情况、离职原因及雇佣期限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愿意告诉你这些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行业内存在巨大的流动性,他们可能确实不知道你想了解的情况。但是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你已经尽到了应有的职责。在验证介绍信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我通常要求应聘者提供三种类型的介绍信:来自主管人的、来自报告中的、来自同事的。(如果有意义的话,外加来自顾客的。)因为全方位的获取介绍信会有助于你更透彻的了解应聘者的品质和能力。

好的应聘者的简历可能会有缺陷,他们也可能每天面临着失业际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给他们一个工作的机会。你这样做不是为了证明他们有过错,而是为了使你能够付出足够的努力、尽到应尽的职责,帮助你更好的开展工作以便雇佣最好的潜在应聘者。你需要充分利用你所能掌握的一切事实来做出判断,为你独特的工作环境选择最佳人才。

雾霾问题的论文篇十三

3.这个职位在贵公司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4.您希望能到达什么目标?

6.贵公司希望通过这个职位实现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7.这一职位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8.您觉得这个问题如何能处理得最好?

9.这一职位会得到哪些支持,例如从人力上和财务上?

10.我在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期限以及工作方式上有多大的自由度?

11.在这个职位做出出色业绩的员工,将有什么发展机会?大约多长时间能实现?

12.贵公司最近有什么重大规划?

13.贵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14.这个职位的工作业绩如何评估?

无论如何,有了充分准备,心中能多几分踏实,面试时能多几分自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049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