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洞察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在撰写总结时,我们需要全面回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可偏颇。下文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一
“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彩霞归来了。”这便是《背篼》中的主人公――山里的孩子。作者曹雷将他刻画得如此普通,而我学完这篇文章后却再也不敢说他普通了。他小小年纪就为妈妈打柴,每天早出晚归。而我呢?虽然常常帮妈妈拖地,总是叫苦连天。这不,今天早上妈妈临走时让我把地拖干净,我全当作没听见,结果被批评了一顿。
他小小年纪已听见或看见妈妈在呼唤,他就会立马回来。而我呢?有时在楼下玩,妈妈叫我回家,交了三四遍都不会上来,必须她轻自下楼叫我,我才勉强回家。他小小年纪就会和邻家小弟弟们和睦相处。而我却为了一点小事儿吵翻了天。最严重的是小时候那一次,邻居把我的小火车给弄坏了,我怒气冲天,便和他打了起来,结果呢,还不是两败俱伤,我真恨那时候的我。
有人用“小皇帝”“小公主”来比喻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也不过分。人生的道路,恐怕永远不会是笔直平坦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生活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激趣揭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七、课后反思。
绝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千秋雪万里船。
(迷人、壮观)。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三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1、猜谜导入。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板书:
生字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四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几个感叹句。
难点:有关词句的理解。
投影、插图等。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指多名学生读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生自学课文。
三、交流:
1.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句子:
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花长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什么叫异样?你从哪儿感受到打碗碗花长得十分异样?
(色:好看,粉中透红;形:像碗,连在一起;趣:碗底露珠)。
指导朗读句子。
四、研究“将信将疑”和“自信不疑”部分。
什么叫将信将疑?什么叫自信不疑?小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前后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1.研究“将信将疑”部分。
自由读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信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小作者是疑的?可以圈圈划划,也可小声讨论。
2.研读以下句子:
(1)外婆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
(抓住“急忙、连声、拉和感叹号理解并朗读。)。
(2)“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3)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什么叫“郑重其事”?你能郑重其事地读读外婆说的话吗?
(4)花里头有好看和不怎么好看的,有鲜艳和不怎么鲜艳的,可我从来没听说有专门让人打破饭碗的。
(反复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将信将疑的'心理。)。
3.还有说明小作者“信”或“疑”的地方吗?
五、“自信不疑”部分。
研究“自信不疑”部分。(即实验部分)。
(抓住一声不吭、骤然、紧张等词理解)。
什么叫一声不吭?原因是——?
什么叫安然无恙?什么叫如释重负?你怎么知道的?
现在,让我们替小作者一起告诉大家:“打碗碗花,不打碗!”
(朗读指导)。
学到这儿,我们还留下什么问题没解决?
既然“打碗碗花,不打碗!”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我们能不能给它改个名,证明它“不打碗”,或者为“打碗碗花”写个正名启示。
打碗?不打碗!
将信将疑自信不疑。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致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问:你想知道打碗碗花哪些事情?
二、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1时落实生字“荒”;
交流2时让学生在找到句子后反复朗读并把打碗碗花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3明确因为传说要打破碗,所以叫打碗碗花;
三、再读课文,要求:
1、读一句你以为最难读的句子。
2、读一句你以为读得最棒的句子。
3、读出2—4个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写在白纸上。
学生充分朗读后,逐个进行交流。
四、三读课文。
要求:快速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找得最快。
1、交流,并把这些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写在卡片上。(新奇、将信将疑、紧张、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2、能为能通过表演来说明你已理解了这些词语。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六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迈进后院,去欣赏那带来阵阵清香的蜡梅花吧!
二、赏花。
预设:2数量多(迈进后院,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谁能让这满满的一树梅花开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图片)。
3颜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那里最能体现出梅花的美?
c、找找这段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点啊?
e、课文中用到了哪个词语?(润泽透明)。
f、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发现梅花的什么特点吗?(冰清玉洁)。
g、板书: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就是像冰那样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看来,作者把梅花当成了人一样看待。
听了你们的介绍,教师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让我们用朗读来赞一赞它。
5特点早(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着春天的到来。二十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板书:开得最早。
a、从哪里能看出梅花的这个特点呢?
b、对于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花信风:花开时吹来的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让我们捧起书本,让这最早开放的梅花盛开在我们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们最喜欢的是梅花的哪一个特点呢?
2、我们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有着梅花这令人敬佩的品质,让我们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板书:鲁迅。
师:读读鲁迅的故事,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一会可以把你的体会和同学们一分享。
2、学生交流。
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鲁迅为什么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有没有解释迟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关键词体会鲁迅迟到是迫不得已的。
鲁迅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呢?
扣住“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从那以后”等词语体会: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但他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为此奋斗了一生,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相机板书: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3、课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课件出示我们要学,要。
4、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学生自由发言,(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相机板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早”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品质,也写出了鲁迅“时时早,事事虽,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
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朋友,他满腔热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朝花夕拾》这本文集。
四、作业设计。
2、推荐阅读《朝花夕拾》。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七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八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是,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勤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份才能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难点: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片和一张圆形纸片,水彩笔和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同学们想不想早点去春游呢?
师:好!让我们看一段录相,一起感受一下春游那热闹的场面吧!(播放春游录相)。
师:在同学们喜欢的春游活动中,其实还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分蛋糕,认识二分之一。
(电脑出示两个小朋友和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的主题图。)。
师:小明和小丽带了哪些好吃的?
师:(电脑突出4个苹果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4个苹果分给小明和小丽2人,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每人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谁来解释:为什么要平均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2个。(板书:2)。
师:(电脑突出2瓶矿泉水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几瓶?(板书:1)。
师:(电脑突出1个蛋糕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个?(出示分蛋糕的过程)(半个)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板书:1/2)。
师:谁能结合分蛋糕的过程说说你怎样理解1/2?(几名学生说完整后,电脑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边说边板书:写作:1/2,读作:二分之一。)(电脑闪动另一份)那么,这一份也是这个蛋糕的1/2。
2.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蛋糕,找到了它的1/2,下面我们通过平均分一张长方形纸,找到它1/2。(电脑出示:试一试: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看,这个长方形纸的1/2指的是什么?(学生演示,电脑交互出示三种情况。)。
师: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
(二)小组合作,认识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并标出分数。(电脑出示情境和问题)。
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电脑交互出示分数1/3、1/4、1/5。说完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写法和读法。)。
(在学生说到1/4时,让生判断)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 ”(书96页,第2题)。
师:还能不能表示出其他的分数?
(电脑出示例4线段图)。
师:这条线段上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电脑出示意义,并板书:1/10,十分之一)。
(三)小结分数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指到板书说)像1/2、1/3、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师:认识并板书1/2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其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什么吗?
(四)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请刚才在长方形纸上找几分之一的同学坐到左边两组,在圆形纸上找几分之一的同学坐到右边两组。
1.重点比较一组分数。
2.比较用长方形纸表示出的分数和用圆形纸表示出的分数。
师:请每个同学在你所在的大组中找一个同学,一起比较你们表示出的分数。(请几组好朋友汇报。)。
小组活动后,请几组同学上台汇报怎么比的。
师:所以比较分数也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
三、练习。
书上习题4、5。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九
教学要求: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
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预习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围绕“将信将疑”
读懂、读好第一部分。
(一)。
师:(揭示课题)打碗碗花,见到过吗?
生:没有,我们这儿没有。
师:我也没见过,读读课文,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花。
生:读:“那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
成一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
师:大概是怎么一种花,我们来画画,会吗?
生:(生画,教师巡视,与生交流。)。
师:你们画得和书上的插图差不多,来,读读,赞美它i。
生:--“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师:这么神奇,有趣的花,却有一个坏名声,让人……。
生:(生接)打破碗!
师:是啊,你信吗?
生:(齐)不信!
师:因为你们是知道“结果”了,可小作者当时是-。
生:“将信将疑”。
师:什么叫“将信将疑”?
生:就是有点相信,也有点不相信。
师: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是说明她相信的,哪些语句是。
说明她不信的!我们边读边划,行吗?
(自学,教师巡查,辅导困难生。)。
师:可以讨论吗?哪些地方说明“我”是相信的?
生:我觉得外婆的态度证明,那“花”绝对是要打破碗的。
第一句是: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
师:对,你能学着外婆的样子说说吗?
生:(学)。
师:像吗?“急忙拉住我,连声说”读出来了吗?
生:(齐读)。
师:外婆那么紧张,肯定是真的[。
生:还有一句“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生:还有:“我被吓住了”也说明她相信了。
生:还有:“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师:什么叫“郑重其事”?(板书)。
生: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生:一本正经地对待这件事。
师:对。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证明“我”相信。那么“疑”又。
表现在哪里?
生:第七段课文全证明“疑”。
“外婆的警告--淡薄了”。
“好奇心强烈地鼓动我。”
生:还有,我的“尝试”。偷偷地将花藏起来。
师:我们来读渎课文,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生:练习。
师:完成作业。
1.打碗碗花是一种( )的花。(多种答案)。
2.用“郑重其事”和“将信将疑”说说课文的部分情节。
(二)。
教学要求:
体会小作者的“善良”,理解并运用“如释重负、安然无恙、自。
信不疑”等词。
师:我们继续学习《打碗碗花》中“藏花”那一段,是第几段?
生:第8自然段。
师:对,边读,边找出写心情变化的词。
生:(自学,划词)。
生:紧张一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师:是这样吗?
读读写写“我”紧张的语句。(生读)。
师:你们研究了哪几个词?
生:“一声不吭”、“担心”、“骤然”。
师:这“骤然”什么意思?(一下子!)。
那小作者为什么那么“紧张”,那么“担心”?
生:担心碗打破被外婆骂。
师:仅仅是怕外婆骂?
生:我觉得她担心的是“打碗碗花”真的有那么坏的“心眼”。
师:我想,可能是吧2因为小作者,你,我,我们大家都不希。
望它有那种坏名声。
生:我从一个词可以证明,小作者很善良,希望这花儿的心。
灵与外形一样美好。
师:这位同学有一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
生:“善良”。
师:你接着往下说--。
生:“如释重负”。小作者将打碗碗花的坏名声当作重负,一。
直压在小小的心上,现在放下来了。
师:哪个词是“放下来”的意思?
生:“释”。
师:对!这是个生字,我们记一记。(书空)。
师:出示填空:小作者( )是因为一顿饭吃完,那碗。
( )(自信不疑,安然无恙)。
生:(完成填空,并读词,“恙”)。
师:你能自信不疑地告诉大家吗?
(朗读指导)。
师:能用这些词,用课文的内容写下句子吗?
生:(思考、作业、交流)。
生:“打碗碗花,不打碗!”我小小的心如释重负。
生:我的好奇心让我违背了外婆的警告。打碗碗花安然无。
恙,我如释重负。
生:打碗碗花安然无恙,消除了我的疑虑,我要向人们大声。
宣告:“打碗碗花,不打碗!”
评价。
(三)。
教学要求:
学习头尾两段,继续巩固运用词语,体会小作者的“善良”。
师:我们还没学习第一段呢,读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吗?
生:(读读,划划)。
师:你们在研究哪些词句?
生:“荒地”、“野花”。荒地上才有野花。
生:“石人石马”、“怪模怪样”的地方,长出一种野花,挺怪。
的,增添了神秘感。
生:荒野地上有灿烂的野花,所以是孩子们的乐园,暗示这。
花本来应该是美好的!
师:你们真会学习,将我要说的全说了。孩子们喜欢大自。
然,喜欢美丽的野花、喜欢无拘无束的玩耍,我想,作者就是这个。
意思吧?来,我们将小作者的快乐读出来!
师:读最后一节,你能将作者始终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吗?
(生读课文,读出“?”、读出“!”)。
师:为什么给“打碗碗花”起这个名。
生:(讨论,并交流)。
生:可能是人们为了让花儿开得好,开得盛,不希望人们去。
采它,有意想出这个名字。
生:可能是因为它的样子像碗,人们想出这个名称。
生:可能这花有毒,人们伯小孩中毒,所以取这个名字吓孩。
子……。
师: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我去查了一些资料,这花可做。
杀虫剂,可能是有毒,人们为了让孩子不去采,才想这么个理由,
可真委屈它了!
生:我们给它改个名,好吗?
师:行,我们给它写个声明--证明它“不打碗”
作业:1.征名启事。
2.为“打碗碗花”正名。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十
1、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致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意思。
一、揭示课题:
问:你想知道打碗碗花哪些事情?
二、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1时落实生字“荒”;
交流2时让学生在找到句子后反复朗读并把打碗碗花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3明确因为传说要打破碗,所以叫打碗碗花;
三、再读课文,要求:
1、读一句你以为最难读的句子。
2、读一句你以为读得最棒的句子。
3、读出2—4个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写在白纸上。
4、读懂文章围绕打碗碗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朗读后,逐个进行交流。
四、三读课文。
要求:快速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找得最快。
1、交流,并把这些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写在卡片上。(新奇、将信将疑、紧张、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2、能为能通过表演来说明你已理解了这些词语。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录音带、幻灯片。
教学方法:
读、思、讲、议、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通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词。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事物——看(灯)。
灯光联想——往事。
事物——想念战友。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二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不迷信传说,敢于试验探索的精神。
2.通过重点段的学习,练习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我”怎样通过试验发现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的,并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出好引路题的小黑板、投影仪、胶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消化吸收文章中的丰富语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教师引导讲话。
同学们见过打碗碗花吗?它又叫小旋花,常春藤、打碗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柔软,靠缠绕在其它植物上生长。有地下茎,叶互生,叶柄较长。花粉红色,呈喇叭形。地下的根状茎含有很多淀粉,提取出来的淀粉可直接食用,也可用于工业生产,花和根状茎可入药。打碗碗花,分布很广,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都能见到。听老人说:谁摘了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文章究竟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我们通过自学努力去理解。
二、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一)朗读的同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听的同学要认真:检查一下有无错误。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读后学生评议,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灿烂――色彩鲜艳、明亮耀眼。
异样――样子特别,与普通的不一样。
一茬接一茬――一种野花衰落了,另一种野花又盛开。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毛病。本文指碗还是好好的并没有破。
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将信将疑――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三、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一)朗读同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听的同学: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读出感情?读出什么感情?朗读的`同学读得怎样?
读后学生评议、讨论。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通过亲自试验破除了“摘打碗碗花会打破碗的”迷信说法。描写野花灿烂色彩应读出喜爱之情。表示我活泼动作及害怕心理状态的词句都应该读出相应的感情。
四、学生自由地小声朗读。
要求:
(一)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
(二)理清文章的条理:
1.共几个自然段?哪自然段至哪自然段是写完整的一件事?
2.开头段落与结尾段落与中间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读后讨论:
1.共7个自然段。第2~6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
2.开头段落为了引起下文,因为荒地便成了小草和野花的世界,其中一定有打碗碗花。结尾段落提出疑问,不知为什么这种美丽的花起这么个丑恶的名字。总结全文,写出作者对打碗碗花的情感。
五、学生默读课文,预习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解每一个自然段讲的意思。
(二)打碗碗花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细读。)。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丰富语汇的意思以及运用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理解“我”怎样通过试验发现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的,并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练习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第1自然段:我家门前不远的水渠旁有一块荒地,荒地里野花灿烂,一茬接一茬。
第2自然段:写打碗碗花的形状和颜色。
第3自然段:盛开的野花中有一种新奇、有趣的花,外婆叫它打碗碗花。
第4自然段:外婆说谁摘打碗碗花就会打破饭碗,“我”对外婆的话将信将疑。
---------------------------。
第5自然段:好奇心鼓动“我”,想要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是怎样让人打破碗的。
第6自然段:我做了个试验,发现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
第7自然段:提出疑问,不知道为什么给这种美丽的花起这么个丑恶的名字。
二、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打碗碗花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一片粉白色的野花,走近看那花开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这个浅浅的小碗不漏,可以盛东西多么新奇、有趣。
三、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
讨论回答:
“我”是怎样发现打碗碗花不打碗的?
(一)这自然段共几句话?
回答:共五句。
(二)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我”摘了一朵打碗碗花藏在衣兜里。
第二句:讲“我”吃饭的时候,心里很紧张,担心手里的碗会骤然破裂。
第三句:一顿饭吃完,碗安然无恙。
第四句:“我”发现外婆“关于打碗碗花的话不可信”。
第五句:可以坚信不疑地说:“打碗碗花――不打碗。”
(四)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讨论回答:
1.注意按事情的发展变化一层一层、一句一句写清楚。
2.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
四、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
主要可能涉及三个方面:
(一)猜测为什么把这种花叫做打碗碗花?
(二)提出自己听到老年人讲过的一些缺乏科学根据的话。
打碗碗花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三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5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