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结构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操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教案参考,希望能给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春江晓景教案篇一
这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春江晓景教案篇二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平也是很高。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春江晓景教案篇三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哲理古诗名句),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春江晓景教案篇四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词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春江晓景教案篇五
有争议,以前都是晚景,现在更多的'还是晓景,不过总之晓景色晚景都是那首诗。
惠崇擅长画水禽,江景,尤其描绘尤其描绘荒率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他。
春江晓景教案篇六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春江晓景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读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讨论回答后,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讲诗,画画。
1、这么美的春天在哪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交接触这首古诗,可以读诗,可以画画。(请一名同学上台来画。
五、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喜爱春天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江南春》。
一、揭题导入。
1、出示题目:江南春。(解题:长江以南叫江南。)。
2、板书作者:杜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千里莺啼、山郭、烟雨中”)。
3、谁能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千里江南,支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4、江南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会画的同学上台来画画。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画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5、请大家带着热爱的语气齐读这首古诗。计出江南的生机勃勃。读出江南的如诗如画。
四、延伸拓展。
1、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写江南春天的诗呢?
2、出示几首课内外学过的诗。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河暖睡鸳鸯。
3、以读诵为主。
五、小结。
《江南春》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赞美了春的美好,江南的美好,这就是。
诗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莺、树、花。
眼前酒旗风。
江南春烟雨中美。
过去多少诗。
春江晓景教案篇八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春江晓景教案篇九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一
看,明媚的
鱼儿在江水里敖游,一会儿潜入水底,一会儿从水面跃起。馋嘴的鸭子率先跳入变暖的江水中捕食已苏醒的鱼。
走在江边,看见满地的蒌蒿,可芦芽还没长大。渔民的小船挨着小船。江水上泛起了一层层波涛。
这个季节不正是美味的海豚要浮上水面的时候吗?
春是可爱的,她不像夏那么热情,秋那么多情,冬那么无情。
春是活波的,她不像夏那么暴躁,秋那么单调,冬那么纯洁。
春是大方的,她不像夏那么自私,秋那么成熟,冬那么羞涩。
春!我爱春!我爱富有生机的春。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三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多媒体课件钢琴。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1.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水深云际(第三变奏)。
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色、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渔歌唱晚(第四变奏)。
听音乐、思考。
1.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音乐主要表达些什么?
2.旋律中间使用了什么颇具特色的打击乐器?
3.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四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课时。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初读全诗,品诗意。
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
2、根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读全诗,根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
(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二)细读全诗,品诗韵。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试背前八句。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
3、给这一部分命名。
4、体会写景特点。
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
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
c、创设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诵中间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伤。
读下面几句,品味情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
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
举例:“徘徊”。
赏析参考: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
3、“鸿雁”“鱼龙”的理解。
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清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
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
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
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用心理描写。
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
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
教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考问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补充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
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3、两者比较比较:
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
b、体材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
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具体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五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六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景、理、情的赏析。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七
录音机、多媒体。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八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课时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初读全诗,品诗意。
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
2、根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读全诗,根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
(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二)细读全诗,品诗韵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试背前八句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
提示:春,江,花,月,夜
3、给这一部分命名。
提示:春江花月夜图
4、体会写景特点。
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
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
c、创设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诵中间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伤
读下面几句,品味情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
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
举例:“徘徊”。
赏析参考: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
3、“鸿雁”“鱼龙”的理解。
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清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
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
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
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用心理描写。
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
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
教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考问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补充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
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3、两者比较比较:
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
b、体材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
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具体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晓景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春江晓景教案篇二十
1、认识苏轼和惠崇,了解题画诗。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3、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难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感受春天的美好。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
一、猜谜激趣导入:
三四月的春光,无限美好。杨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风习习,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猜一个谜语来开启我们今天的课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谁?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创豪放派的风格,他的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变化自如,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绘画,无一不达到文学和艺术的巅峰。不仅如此,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他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他是谁?
(教师介绍苏轼文学常识,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
二、你言我语说诗题。
大屏幕展示诗的题目《惠崇春江晚景》,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
1、惠崇是谁?
2、惠崇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你能在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饰词吗?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
4、教师提问:诗中出现的景物惠崇的画中都有吗?(引出难点:惠崇的画中到底有没有画河豚?)。
5、根据所加的修饰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主题探究,总结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春江美景,表达苏轼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看图猜诗,你对春天的诗知多少。
六、教师总结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让我们都走进春天,感受春天,也拿起笔来赞美春天吧。
附:板书设计。
北宋苏轼。
(翠绿)的竹林(粉色)的桃花。
(温暖)的江水(欢快)的鸭子。
(满地)的蒌蒿(嫩绿)的芦芽。
(逆江而上)的河豚联想。
通过设置“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让学生对重要的诗人苏轼多一些了解并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意图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达到自己总结诗意的目的。这样就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己去摘。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提高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
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经验得出规律,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拓展,拓宽情趣。
通过看图猜诗的游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对春天的喜爱。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板书设计的意图:根据括号里的修饰词能自己总结诗意。
作业。
布置。
趁清明小假期去郊外踏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来赞美春天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5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