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29:2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4 06:29:21     小编:飞雪

教案的编写应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同时注重创新,使教学更有趣味性。编写教案前,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当我拿着烧杯,让学生观察烧杯中,土壤冒出的空气所形成的的气泡,学生关注到土壤沉淀后的不同分层,四年级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热情的不同。

我走到教室每一个学生的身旁,他们认真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动。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收获,尽管我担任了几年科学教师,每一次实验探究,我都用心准备,关注可以改进与调整的实验。看到这届学生,我想几年探究科学实验的态度,若是如此。他们所积累下得绝不会仅仅是知识层面的。

因为特殊原因,上一节课学生没有来得及准备土壤,所以,我在调整教学方案之后,也进一步体会到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也是比较紧密的。

刚刚担任科学教师的时候,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猜测的能力,当我的教学水平获得进步之后,通过指导,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讨论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的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2、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重、难点: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对太阳的了解有多少呢?说说看吧!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工具可以聚集太阳光?(凹面镜和凸透镜)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板书课题。

书本上有一段话是介绍太阳的,请你们仔细阅读,然后告诉老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说收获。

师: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2、探索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1)出示一组物体颜色与吸热关系的数据,分析讨论。2)得出结论:深色比浅色升温快。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出示一组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数据,分析对比。2)得出结论:与太阳光垂直角度摆放的物体升温快。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2)学生完成折线图。

5、总结归纳。

6、作业设计。

附:板书设计。

深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物体吸热快。与阳光垂直的物体吸热。

泾川县2017年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

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教师:史玉兰工作单位:东街小学。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19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相关素材。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教学重、难点。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五、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识方面。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环境”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内容。共设计六个单元,23个课题。前三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都是整合课程标准中的生命世界的内容,重在探索生命与环境的联系,突出环境的重要性。

“生物生长的需要”单元主要研究生物生长的条件,怎样让植物生长得更好以及动物的食物等,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生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探究事物规律的能力。

“生物与环境”引导学生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道不同的环境生存着不同的生物。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增加了专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冷和热”整和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内容,认识热传递的规律,热与风的关系,以及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地表剧烈变化”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部分,学生可能感到较陌生,教材中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将抽象的、不易见到的地震、岩浆如何喷发等现象变得直观、易于理解。注意让学生收集岩石标本,找出岩石的特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由浅入深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2、能力方面。

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方法,对比实验,模拟实验。

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制作能力,创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过讲述我国的珍稀生物,我国古代在天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自然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相关措施。

1、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自然课仍然要加强直观,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作。

2、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

3、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如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采用“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结构;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5、注意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能力。

6、注意与其它年级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五、基本活动: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

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

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一、导入。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3.是充足的氧气。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属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教学后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五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设计并建造房子

设计房子

1、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六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是消费者。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七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1课时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189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