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38:10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4 06:38:10     小编:翰墨

读后感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体验到不同的感悟和启示。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和段落,以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观赏性。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很多内容都让我感到无力与疲惫。

自幼时起,金智英就经历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当弟弟可以喝奶粉时,智英就只能在极其少的时候得到一勺母亲给的干奶粉,尽管是这样,奶奶还是会在发现智英吃奶粉时毫不留情得扇她的背,仿佛她是在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所有好东西都要留给弟弟吃,用的也是弟弟优先,但智英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一切。

不仅是家里,在学校也是如此,当智英被邻座的男孩欺负时,告诉母亲反而还会被训斥一顿。而老师只会让智英尝试理解男孩的行为。这个时代的重男轻女现象已经极度地扭曲了。

当看到母亲独自一人去打掉孩子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的无力与心酸,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

就从智英从中到步入职场发生的事情讲吧。

上了初中后的智英,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敢于与老师作对的的大姐头,是她有一丝崇拜但不敢模仿的。面对弟弟在吃泡面时把一大半都夹走,姐姐金恩英的反抗也触动了她。

在职场中,智英也体验到了女性工作者谋求职业的艰难。书中提到的各种针对女性职业者就业时会面对的问题都令我愤愤不平。

同时也让人思考,为什么面试官只会对女性提出这种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身为女性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穿着要保守,遇到危险的是要学会避让而不是正面辩论,否则就是女性自身出了问题。正是因为历史中长期保存着重男轻女的习俗,检点,温顺就成为了所谓女性的代名词。而更令人可悲的是,许多女性都选择了接受这样的“标签”,过上长期压抑,无趣的生活。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更多的女性开始敢于发出自己的心声。

但是你呢?你会失去什么?”在他人的误解,岳母的不断逼迫与丈夫的不断劝说下,智英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事实上,女性被迫地在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规则”时,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身为人基本的权力。在女性怀孕后,更多的人会对孕妇以体恤身体为由进行不留痕迹的否定与不赞同的甚至是酸话。

这本书最后关于医生的独白也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虽然身为医生,遇见了那么多的悲剧,但在妻子抚养孩子时还是会说出一些自以为是的话。书中的最后一句“我暗暗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这样自私的话,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悲哀。所以说,思想是一种很难迅速改变的事物,要真正实现性别歧视的消失,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要走。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二

故事中最洒脱的女性是金智英的母亲,她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睿智的目光,也敢反驳丈夫家庭的优越是因为她的功劳。可她也只是在生了二个女儿一个儿子,粥店经理得利,买了大房子才这样。面对婆婆的无理要求,流掉第三个女儿,那些时刻她也是脆弱的。拥有了很多功劳才有底气这样反驳,而这反驳对丈夫根本没有任何损伤。

女性为何在社会上如此忍气吞声呢?为什么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呢?休假也好,上班晚到也好,好像实行起来总有难度。

在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制度保障福利,却让招聘者在招人时优先考虑男性,面试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处在尴尬的年纪求职,总会遭遇更多挫折。

令人不解的是,似乎就连女性也对女性不友善,理所当然地享受媳妇侍奉的婆婆,地铁上辱骂金智英的女学生,女性意识都没有完全觉醒,只靠几个人的力量,也太微弱了吧。

故事的最后,男医生因为金智英的经历理解了他优秀的妻子,却在女职员因为生育离职后仍然决定下次要招一个单身女性。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三

她很幸运,有一个爱她,体贴她的老公。

但很不幸,母亲的角色,老婆的角色,家庭主妇的角色压得她喘不过气。

生活中的女人,哪一个又不是如此呢?

生活中总能看到一些大嗓门,骂骂咧咧的女人,为什么?如果可以,谁不想做个仙女,每天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从不生气,不抱怨呢。

婚姻是个学校,如果女人从进校门开始,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眼神不再清澈,衣着不再亮丽。那一定是学校中的环境改变了她,让她变得如此不美丽。

好的学校使人进步,差的学校让人崩溃。

婚姻生活很长很长,一定要好好选择,幸福才能伴随一生。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四

中国的女性可能是比韩国稍微住在一个好一点的情境,但是感觉金智英就是生活在身边的一个普通女性,或者说可能就是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刘女士在我从小到大一直念叨着她的理发店梦。说着自己以前的手艺有多好,一直想开个店但是没去做,后来有了我和弟弟就更没有去做了。还说他以前的工资随随便便就可以买双快八百多的耐克鞋了,这还是在二十几年前。具体数字我记不太清是不是这个了,但是应该是妈妈的光辉岁月。刘女士还老是后悔的说你看那条街上一直没有理发店,要是以前开了店现在可该多有钱生意多红火。

但是随着我越来越大,我和弟弟都上了大学。我出国读书,弟弟也是平时住宿只有周末才回家。我想着每天在家落寞的妈妈,提出让妈妈出去找她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她说她现在年纪这么大了没有人会要的,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一技之长,也就会做做家务,出去了顶多给人家去打扫卫生。我每次听了都心很酸,但是又很生气我的妈妈在家里被磨平了棱角。

刘女士,每天要在家拖两遍地,把家里所有的家具擦一遍,前一天所有的脏衣服都手洗一遍再丢进洗衣机洗一遍。再每天只要我们其他三个有一个人在家,他都要烧三顿饭,不论我们多晚起床,还要洗好削好至少两种以上的水果。感觉只要我在家,她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我们随时被勒令着抬起脚或者从房间换到客厅里去坐。在家的时候感觉妈妈的眼睛像雷达一样,每分每秒都能捕捉到我掉落的头发。但是,“不论哪个领域,技术都日新月异,尽量使用劳动力,而唯有家务事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妈妈也总觉得我们不认可她的努力,虽然我们可能的确表现的有点坐享其成了,但是我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除了刘女士,家里剩下三口人最常说的就是“我帮你做点什么”。我觉得,我弟也这么觉得,帮你扫下地,帮你擦下灰,就是很正常的中国人语言表达啊。但是总是激起妈妈的怒吼,什么叫帮我做,难道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为此总是引起我和弟弟的不满,觉得妈妈真的无理取闹。但是看着金智英积蓄已久的怨言“能不能不要再说帮我了?帮我做家务,帮我带小孩,帮我找工作,这难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吗?....干吗说的好像是发善心帮别人做事一样?”我才意识到这原来不只是我的妈妈特别敏感,这真的是个问题。一年没见到妈妈了,这句话又被提起,我写在笔记里提醒着自己,希望以后不要再犯这样子的愚蠢的错了。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五

看了这本书两个想法。

首先,虽然是说的普遍全球的男女平等问题,但这里暴露的更多的是韩国自身的问题。加上最近爆发出来的崔雪莉问题,这个被财阀垄断的资本国度本身阶级流动就相对固定,思想的封闭更是循环在各个阶层,女性的奴性根深蒂固,虽然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有所反抗,但仍旧止步不前难以改变。女性的出路和价值被更多指向了娱乐圈,指向了“饥饿游戏”里的潜规则(与文本无关不多说),指向了家庭内部自我身份的确立,指向了相夫教子的`偏安姿态。(韩国近几年给人感觉真的快完了)。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男女无法真正平等。因为当你提及到“追求”男女平等,这世界便已经不平等了。真正的平等应该是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实践,而不是嘶声力竭却无法改变的痛苦追寻。(当然我们是需要把平等吼出来,那种“ifitsnotmewho?ifitsnotnowwhen?”的坚定绝对不能退缩)。

读书少的幼稚想法,轻喷。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六

说起这本小说,自然而然会想到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票房很高,但也身陷舆论风暴,一大部分韩国男性抵制这部电影,向青瓦台请愿禁止该片上映。理由五花八门:丑化男人形象,三观不正……饰演金智英的演员,在sns上推荐这部电影、小说的女艺人等都遭受了“网络问候”,更有极端者烧毁、撕毁周边、照片小卡等寄往经纪公司以示警告。究竟是怎样一部电影,一本小说引起轩然大波?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人物激起了如此大的矛盾?虽然对于韩国男性为何反应如此激烈的问题最后还是无解,但不至于毫无收获。

这本书的女性人物无一不遭受不公平对待,只因为她们是女人,他们口中没用的女人。金智英的奶奶卑微到觉得不偷腥、不打妻子的男人就是好男人,金智英的妈妈的人生从来不属于自己,青春让给家里的兄长,往后的时光让给丈夫,活着的从来不是她自己,那副躯体里面的灵魂已经麻木,她们所谓的乐意,其实是观念下的驯服。于是她尽量给她的两个女儿更多偏爱,让她们追寻自己的梦想。金智英高中补课时,回家遭陌生男子尾随,后经人帮助才逃过一劫,向父亲诉说委屈,父亲的回答则是:“下次衣着要得体,不要穿那么短的裙子了。”长大后在职场中的金智英也不易,被人贬低,升职难升。婚后回归家庭做全职家庭主妇,被年轻上班族讽刺为“妈虫”,还要处理婆媳关系。后来她生病了,时常用她母亲等人的口吻说话,算是一种短暂解脱,借他人的语气才能有勇气说出一直不敢说的话。最后在医生帮助下用写作来治疗疾病,延续她年轻时的作家梦想。但电影结局始终没有说到解决女性偏见,逃避写这个问题,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整本小说不过是想让男性更关注女性的心理,更重视女性的存在,更尊重女性,如果真的要丑化男性,那就会将书里所有男性描绘得十恶不赦。而与此相反,书中金智英的丈夫是个挺体贴细心的.人,回到家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妻子,第一时间发现妻子的异常,照顾妻子情绪。所以我一直觉得他们抵制的理由莫名其妙,说到底还是在逃避现实,固执己见。尤其是某些网民借机讽刺女权,不过是躲在键盘背后的懦夫罢了。

“家庭主妇有什么累的,饭是电饭煲煮的,衣服是洗衣机洗的。”没有体验过金智英们的人生,没有感受过她们每天经受的窒息感,请别高高在上,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愿未来的金智英们能不受非议,勇敢追寻梦想。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七

读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摇摇晃晃的地铁上,有几次眼泪要夺眶而出,赶紧抬起头大睁着双眼让眼泪逼回去。

怎么说呢,这本书是记录了一个平凡的80后女性,如我一样的、在男权社会下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女性,从丝毫不觉得异常、到觉醒、到无力反抗、直到失去话语权的女性。

从浅了说,这本书建议所有的已婚爸爸妈妈、以及准爸爸准妈妈看,再加上日剧《坡道上的家》,会让你正视生育、家事、女性心理变化的种种事宜,让你更理解妈妈,或者更慎重的去做决定。

从深了说,这本书建议所有的女孩子来看,首先,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依然是不公平的,两性关系从来没有平等过,对女性就业的年龄、岗位歧视不是平等,对女性的过分优待、殷勤也不是平等,所以,要挣脱这层枷锁,只能站的更高更远。

正如之前《面对面》节目中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说的那样,女性要靠自己,不可依赖他人。我们要明白:“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傲视平庸的沟壑,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八

趁女儿午休,看了这本《82年的金智英》。

当然会感同身受,虽然我是92年的,但女人的烦恼是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且无国界的。

家里兄妹多且是女儿身的应该都经历过:从小习惯把好吃的让弟弟多吃,而且弟弟爸爸几乎不用做家务,童年的自己并不反抗还给自己找了好多理由去解释应该这样。

我自己上学时,女老师比较多,很奇怪的是她们大多数偏爱男生,女孩们经常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所谓教学条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个班的男女比例大概是9:1。

是的,当这些问题发生在绝大大大多数女性身上时,大家便习以为常地认定这没问题呀!甚至当事人也会稀里糊涂地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

小说无解,且很短,短到我以为还没到高潮情节,竟这样戛然而止了,留下的尽是自己对此的思考。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九

总体感觉,非常现实。

记得有这么个故事,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有妇女节呢?老师说,直到哪一天我们不在庆祝妇女节,那就说明社会达到男女平等了。

我想我是赞同的,首先,我们要先正视这个社会问题,男女不平等。可是,我们也发现:第一:部分男性的不理解,或者装聋作哑。仅仅因为出演了这部电影,男女主角都被网络暴力,仅仅因为推荐本书,很多男粉丝就火烧女星的海报,我不觉得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问题,可是他们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想要掩耳盗铃,想要女性一味地付出,想要女性不断妥协。性别歧视一直存在,如果一直以简单的追求利益为核心,那么我们将如何区别人类社会呢?体现在对女性正常权利的漠视?职场上的歧视?甚至生男生女都会怪罪女性?金智英的丈夫,相较于一般男性多多少少他还是比较好的。婚前填写表格,孩子随谁姓的问题,以及他说下班后会帮助她处理家务,帮助她给孩子换尿不湿。这个“帮”字,真的很刺耳啊,第二:女性本身不作为?金智英的.母亲一味地付出,供出大舅,二舅,三舅。最后她也发现了不平等,不公平,开始稍微的反抗?可是,作为金智英的奶奶,她也是女性啊?当前两胎都是女儿时,她就那般不愿意,甚至不会帮助金智英的母亲照顾孩子,还要让她及时做饭给她吃。可真是媳妇熬成婆啊。她这是目光短浅,只关注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另外也是她受到的教育给她带来的巨大影响。金智英的母亲,金智英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希望能有改变,一代代的女性逐渐觉醒,都会不断付出努力,来改变这个问题。

逻辑不通,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不写了,表达不清楚,眼睛疼。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韩国近年来的大热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的长大成人"。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是给金智英34年人生的一句总结。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的一个普通家庭。上了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还有爸爸妈妈,和一个重男轻女的奶奶。金智英从小,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先给弟弟,弟弟的东西也永远都是成双成对的,而智英和姐姐恩英每次只能共享一件东西。上了小学,经常会被邻坐的男生欺负,跟姐姐和妈妈倾诉,她们却认为是同学间的玩笑。到上中学的时候,还会经常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但这常常会受到"裙子穿那么短干嘛""为什么这么晚回来"等斥责。

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还会因为是女性而得不到升职空间,而拒绝智英她们的理由竟然是女人要生孩子,迟早要回归家庭,这种荒唐的理由。直到31岁结了婚,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智英辞掉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母亲。然而成为母亲后,依然会被外界所岐视,甚至连在闲暇时间里喝上一杯九块钱的咖啡,都会被旁人骂作"妈虫"。直到这时,智英终于明白了,她要面对的是,整个韩国社会对女性,无数的伤害和岐视。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既为金智英打抱不平,也对韩国当今社会表示不解,为什么女孩一生下来就应该受到那些不平等的待遇?为什么女性迟早就应该回归家庭?这些真的不能仅仅用不平等而概括了。这本书对我来说,很真实。里面没有什么狗血的大恶人,然而这才是让人最心疼的,是整个韩国社会对女性的岐视。里面所有人都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对女性的伤害,也是从数以百计的小事中看出来的。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总结:由衷期盼世上的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一

我认为,这是一本社会意义远高于文学性的作品。作为现实题材的小说,它几乎毫无剧情可言,只是用极其平淡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城市女性从小女孩到跌跌撞撞长成大人的平凡故事。女主人公过着城市女性的体面生活,已经算得上非常幸运了。而她经历过的重男轻女、性骚扰、潜规则,似乎都过于稀松平常,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简直不值一提。

我无意探讨女性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因为这个话题太过庞大了。从遗弃女婴、拐卖妇女、家暴、性侵等骇人听闻的社会事件,到考学、就职、家务这样的普通议题,对女性的打压几乎存在于方方面面,隐性歧视更是无处不在。它们有些可能被大家探讨过,而有些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却从未意识到。但我仍然想说点什么,希望能有更多人意识到确实有问题存在,哪怕一件小事也好,哪怕多一个人也好。

身边很多男性,甚至非常多的女性都认为,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女性地位挺高的,甚至“你们女的都骑在我们头上了”。当部分女性稍稍表露出一丝丝对现状的不满,他们即以“田园女权”这样侮辱性的称呼来嘲讽和辱骂。他们全然意识不到,许多深深写在大家意识中的观念,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一种不平等。其实,将“女性”与“男性”的对比,放到“中国人”与“白人/黑人”之间的对比就很好理解了。比如,很多人认为,国内一些高校对女生划了高于男生几十分的分数线是很合理的,因为学校需要保持男女比例均衡,如果女生学得太好,那一定是评价体系出问题了。但是,美国许多高校对中国人设了远高于黑人的标准,这在他们眼里就又不合理了,因为“中国人就是优秀,这么做是对中国人不公平”。

人们对不平等的忽视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女性的病痛不叫病痛,千百年来的女性都是这样生孩子的,所以无痛分娩的发明与普及都无关紧要,女性的疾病得不到重视,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严重滞后,因为相关的科研基金和项目会优先关注那些被普遍认为更重要的疾病研究上;女性的付出不叫付出,保姆和月嫂的工资上万,而妈妈因为是妈妈,所以做家务就是理所应当;女性的成就不叫成就,有多少在科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只被藏在了背后而不能拥有姓名,又有多少拥有了姓名的女性受到诸如“没有生孩子/生了孩子却一心科研不顾家,不是个好女人”的苛责……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相信,大部分认为男女已经平等的男性,并不能接受这些不公落在自己头上。而这些枷锁禁锢女性已经太久了。

我无意激起两性对立,但仍然建议男性朋友们以换位思考的角度去读一读这本女性的“苦难书”,尽管这些“苦难”已经是女性苦难中最为体面、最为轻描淡写的了。也建议每一个女性读一读,了解作为一个平凡女性的典型困境,认识到不公的存在。最后,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孩,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从文学价值角度给3星多,给4星少。

从女性角度给5星都不为过。可能由于是译文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已婚已育,本书读起来像喝白开水一样。我想就大部分女性的人生也就是一杯白开水,从怀孕那一刻起就只为别人解渴,再也没有自己的味道了。

书本从社会不友好到企业不友好到人文环境不友好到女性同胞不友好都以金智英吐槽的形式涉及,话语如此稀松平常,竟激不起半点波澜。只缘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不公平的情境中,习以为常而不自知。亦或,如金智英一样沉默,逆来顺受就好。

书中很多情景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写一本书,因为它还没有道尽全部的辛酸。读者可以自行去想象,或者问问身边的已婚已育女性的生活常态。不过看书不应该无病呻吟,还是要落实到它带给我们的启发。

产后抑郁何来?

大部分女性从小女孩到少女到妈妈的转变,每一阶段社会赋予其的角色相比男性而言变化巨大。在这巨变之下,却鲜有人告诉女性未来的路是如何的。告诉女性该如何过度由小女孩到母亲的转变。这种转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首先生孩子很多情况下会一命换一命;其次从孩子的哺乳到日后的照料要花多少心思。女性必须事先明白今后角色转变后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痛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产后生理和心理以及角色的变化时才不会那么手无足措,导致抑郁。做父母的应该告诉自己的女儿今后的人生路,如果选择了做一个母亲大概要有本事承受什么样的生活重担。那么我相信大多数女性在择偶,在选工作,在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标的时候会少走一些弯路。

作为孩子的共同创造者,父亲这个角色通常都是缺失的。很少有当爹的能在上班的时候兼顾月子里的老婆和孩子。强制要求一个白天上班的人去照料老婆孩子看起来还有点不道德。因为不能对遭遇的痛苦感同身受,因为没有生理上的剧痛和激素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男性更是难以理解此时的女性。其实,简单来说,无尽的关怀+不说一句狠话+主动承担能力范围能够承担的育儿内容,就能够让大部分女性感受到没白生了孩子,并心存感激。

生育价值也是书中提到的一点。个人认为这是社会角色长期不平等,以及家庭矛盾和社会人口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简单来评估一下:生育价值=小孩从出生到18岁的所有花费。如果女性生育可以得到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可,相信既可以减少产后抑郁,又能促进家庭和谐,更能促进劳动力发展。这里提到了一个经济问题。看到一个读者说,生育就是政府请客,企业买单,老公吃饭,老婆做饭洗碗端盘子。哈哈,前边是很形象,后边就有点反社会了。孕育下一代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政府甩锅给企业买单,更造成了女性的窘迫。如果政府能在经济上买单,在实际生活上给予机构的统一管理帮助,也能解决大部分育儿问题。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三

韩国的社会问题,客观来说像是比中国更加严峻,但这不代表中国文化下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在如此包容开放的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在发声。

我家里两个女儿,我和我妹妹。对重男轻女的第一认识是我的奶奶在我小的时候不愿意照顾我,她要照顾我爸爸哥哥的`儿子。愿意给爸爸哥哥的儿子买糖,而我的糖是之后妈妈知道后留钱给奶奶才开始有。好在生活在观念日益改变的江浙沿海地区,家长的想法也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

再次意识到性别问题的时候是大学,武汉。一个班级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但居多来自湖北省各个市。4年的大学生涯,年年投票选出来的班长都是男性。不是那种巧合性。像是对性别的约定俗成。

对于职场要是在20__新年伊始之前,我可能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性别困惑。一毕业选择了上海,是那种能力说话的地方,女性在职场风生水起。20__年年底,考虑结婚的问题回家发展,开始投简历、面试。而面试官一定会聊到的话题,不管是直接还是侧面,结婚后多久要孩子的问题。说白一点,如果近期要孩子我们不要你。

所以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

最后,无关本文,因为今天发生的一件事,用文中的一句话勉励自己。

因为要是没把想讲的话说出口,之后一定会有说不完的委屈和愤恨。

下次记得讲出来,亲爱的。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四

生活在男女差异对待的环境的金智英,从小就被灌输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上学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上班后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归类,或者说贴标签。它的规则告诉大家,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你就是另类,就会受到排斥。

似乎从很小开始,我便一直受到慢性咽喉炎的困扰。在我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身边就会有朋友或者长辈,一听到我讲话,就充满了疑惑。有人就会开玩笑问我:“你讲话声音怎么这么小,害羞呀?”下一句话一般就是:“像个小姑娘一样。”在他们看来,似乎声音小,就等于女孩子,顺便得出没有男子气概的结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三个概念混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男生就应该高声大气,否则就是女性化。

其实于我而言,不过是因为偶尔干咳,导致讲话太累,索性少讲话,或者小声讲话。而对于刚刚接触我的人来说,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刻板印象正是大家在不熟悉细节的领域进行快速认知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不需果进行比较、分类、选择等过程,仅仅是预先决定和预先判断了一个结果。这种缺少思考的方式,为大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同时,也阻碍了思维的活动,不能客观描述一个独立个性的真实性。

刻板印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洗脑,让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必须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就不算个男人,或者没有男子气概。从而使得他人不能按自己的愿意来生活,形成一种压迫,造成非常大的焦虑。在被周围人对于讲话声音小开了好多次玩笑之后,以至于在以后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要尽量大声说话,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热情,直到嗓子沙哑。当回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要喝胖大海、罗汉果或者甘草来润喉。久而久之,越来越不喜欢社交,更为难堪的是,很少有人能够相信我这种外向型社交恐惧症的存在。

很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传统。男女被塑造成各自应该的模样,如果这些模样与内心的期望有严重冲突,出现了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个样子,就会对他人议论纷纷。从深层次上讲,其实是一种群体认知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偏见。认为自己的行为才符合大众群体的审美,产生一种群体的优越感,从而对于不符合这个审美的人群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或者印象,乃至具体的歧视的行为。说到底,还是因为缺少理解和包容,才总对别人指手画脚。就像我,仅仅只是因此讲话声音小,就会引起不知情的人的无端取笑。

或许,我们很难去改变整个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但是,清醒的意识就像一个敲门砖,通过自我的觉醒,开始注意到差别对待和以此造成的伤害,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反抗这些不平等,这或者就是我们想要的吧。如果真的认为做某件事是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认定了就大胆去做,不要因为别人说你是男性或女性就犹豫或者退却,除非自己内心不喜欢了,否则没人能让你停下!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别人的非议,不过因为没有活成别人习惯的样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该被一个固定的模塑造成大家期待的模样。我们生而不同,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寻求自由与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不是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李银河所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215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