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参与。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任务。这些教案范文是经过教师们长期教学实践和总结的经验之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神经调节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神经调节教案篇二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一课时。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
(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
(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
(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
(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
(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
(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1、引人新课: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xx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xx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
(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
(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xx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神经调节教案篇三
1、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等,它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
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3、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如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果没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
4、模仿:幼年动物则主要是通过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来学习的,如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语句。
1、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动物行为:
b、促x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x腺激素能够促进x腺的发育和x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动物的x行为。
2、行为分为:
(1)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2)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
3、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动物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4、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神经调节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视频学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模型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情景模拟和资料查阅,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通过实验视频和flash课件、课本图片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学源自于生活,科学的实验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探求真理的重要因素。
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教师制作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搜集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初中教材上神经调节知识等);阅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组:搜集神经系统的组成的资料并按照要求构建知识网络。
第三、四组:搜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交接生命活动的例子,并加以解释。
举例:排尿反射。
第五、六组:模型制作和模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播放nba某一场比赛的部分细节,教师发文“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的?”“队员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探讨的问题,并且过渡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一小组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分类。
二小组展示所设计的知识网络图并加以解释。
播放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flash。
讨论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讨论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教师板书神经系统的组成的网络框架,学生以填图形式完成知识构建。
第三小组分析反射的分类和判断方式;第四小组展示他们对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理解过程。
教师点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体有很多先天就有的非条件反射,也有很多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整个过程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参与。在神经元上兴奋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呢?(过渡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播放蛙的坐骨神经制作和实验过程。
讨论4:?d奋在坐骨神经(传出神经)上是以什么信号传导的?
讨论5:坐骨神经是怎样产生这种信号并传导下去呢?
学生阅读教材18页并热烈讨论,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第五、六组利用制作的模型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模拟。模拟过程难免会出错,其他小组可以适当纠正。
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和连续性,呈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动画的播放。
梳理板书后设问:完成一个简答的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当传导到下个神经元接壤的区域时怎样传递下去呢?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神经调节教案篇五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神经调节教案篇六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 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 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 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课外实践】: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之间某种信号的传导,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号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旁栏思考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神经调节教案篇七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2、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 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神经调节教案篇八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脊髓和脑脑: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神经调节教案篇九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跨越二个学期。我们生物科组的六位老师都认真地完成了各自的课题。下面,笔者想从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几个角度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我选定的课题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第二课时,主要考虑到本校学生层次不高,一些较难的内容学生会比较听得吃力,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进度上也有考虑过。还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初中已接触过,难度不太大,就选定了这个课题。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必然是运用科学的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做好学习需求分析,准确地编制教学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可能,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中反馈,调整,再实施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备学生。
本校学生无论从认知心理或知识技能基础上,都处于本市中下水平。对于生物这门次课,绝大多数学生课外不会做复习及预习,更不用说买些课外书来练习巩固了。于是,怎样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是迫在眉睫的事。笔者根据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创设问题情景,配合小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教什么?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旨在把书上的知识吃透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升华和提高,以适应多层次的需要。笔者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和初中知识密切相关,可学生间隔两年,已基本遗忘,所以,引入式的复习必不可缺;复习提问,正好又带出神经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的比较;展示各级中枢图片以及人脑结构模型,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本课重点内容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最后的学生表演与学生学习经验介绍,达到了认知与情感教育的巧妙结合。
本节适用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的新课教学。
本节教学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性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学生能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让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克服了本节内容抽象的困难,精心设计了教案和学案,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合理利用表演、学习经验介绍等多方位刺激学生感观,操作合理,顺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教师应注意多对学生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与人合作,学会表达与交流,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
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等基础知识。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2、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
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2、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导学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内容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进入新课。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设疑——“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从而识别出哪些是非条件反射,哪些是条件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多媒体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p38-39页。
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一
《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神经调节》一课的内容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由于本节课较为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理解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经过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再改变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位置,也就很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特点了。
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学案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正答率比较高。主要的出错点集中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和局部电流的方向分析上。对此,需要教会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画下来,然后再结合图示进行直观的分析,要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解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就需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探究,更上一层楼。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集于一体,如果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二
(4)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足球守门员,面对射来的点球也常常扑空。对此作出解释。
此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并大多数能理解反射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此节内容较为抽象,如能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几个例子,效果应会更好些。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三
上课之前,备课精心、充足,课件制作也是用心良苦、反复揣摩,但课后进行反思,总还是有值得再斟酌、再改进的地方。下面简要整理以下几点反思。
(一)、实际课时与参考课时之间的矛盾。
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这节内容,教参上标明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但实际耗用课时却为2课时。个人认为,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思考、回答、讨论、交流、阅读、归纳等”环节是较合理的;并且,为将这些环节落实到位,实际教学课时达到2课时也是必然的。那么,怎样才能减轻实际课时与参考课时之间的矛盾呢?我想,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预习,完成学案,这样,能适当加快教学步伐,缩小两种课时之间的差距。
(二)、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的缺失。
教学中总会有遗憾,教师美好的教学愿望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我看到部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有所不足。例如,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时,部分学生不是对着投影上的表格独立思考,而是低头直接看书上的答案。再如,在讨论“体温调节机制”时,少数学生默不作声,游离于活动之外;还有极个别学生貌似讨论,实则说笑。这样的现象无疑会削弱教学效果,不能视而不见。这种状况,文科班学生尤为突出,认为能过学业水平测试即可,有部分学生连课前发的学案都没有很好完成,故上课参与程度也不是太高。上课时,教师应“巡视全班”,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并采取“提醒独立思考、鼓励参与讨论、制止闲谈说笑”等做法。但,以上现象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部分学生学习依赖性较高、课堂参与热情欠佳,在学习上暂且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否也说明教师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在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呢?问题出在教师还是学生?我想,应该在课后找学生聊聊,了解他们少积极、易走神的原因,然后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并对教学作出合理调整。
(三)、文理科班授课时的`深浅应有所区别。
老实说,文科班的生物课,是应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知识点,弄懂知识点的基本规律,不需把知识点扩得过宽、过深;而对理科班来说,要参加高考,要求相对要高得多。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上,还要体现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上。本教学设计,本人认为“难度”适中,在不同的班别(文、理科)授课,可作适当删减或增添,备课的同时更要备学生!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必修3第2章第3节的新课教学。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四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 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
1.引人新课: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神经调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过程。无论是面对压力还是情绪,神经调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一些挑战与困惑,通过深入了解神经调节的原理和方法,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段:理解神经调节的重要性。
神经调节是一种自身平衡的过程,通过调节大脑的神经系统来调整身体的各个方面。人们的身体和大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神经调节会起到一个自动调整的作用。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不断增加的压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紧张和焦虑。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进行神经调节,以保持身心健康。
第二段: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
自我放松是神经调节中的重要环节。学会放松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实践。首先,我发现通过深呼吸来放松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深呼吸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更多的氧气,有助于放松身体,缓解压力。此外,听音乐、做瑜伽或冥想也是非常有效的放松方式。通过这些方法,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
第三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神经调节非常重要。首先,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更好地适应每一天的活动。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对神经调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坚果,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有助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四段:积极寻找支持与情感释放。
在面对压力和困惑时,寻找支持和情感释放非常重要。我发现和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交流是非常有益的。他们可以倾听我们的困扰,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支持。此外,通过写日记或者做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情感,舒缓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
第五段: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坚韧的品质。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如意,我们需要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坚韧的品质。正向思考和积极的情绪对于神经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尝试着每天告诉自己一些积极的话语,如“我能行”、“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这些正面的自我暗示有助于激发自信和积极的情绪。同时,坚韧的品质也是神经调节的关键。不放弃、面对困境和不断努力是坚韧的表现,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结:
神经调节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平衡过程。理解神经调节的重要性,并学会自我放松,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寻找支持与情感释放,和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坚韧的品质,这些都是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和心得。只有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神经调节教案篇十六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安排了两课时。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4.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学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及成因;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教学过程为: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经元结构,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复习归纳了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然后讲授兴奋的传导过程。首先展示了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图,讲述了离子通道,离子运输有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理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特点和兴奋状态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后用动画展示了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兴奋的传导过程以及双向传导的特点。通过用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和用静态图教学相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第二课时:首先对兴奋的传导进行了拓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电流计去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然后我通过画图分析归纳。
总结。
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更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我利用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属于反射,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反射现象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反射”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反射”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有“反射”。这有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射”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我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用常见的“缩手反射”为例,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践,归纳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体会:1.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不光要备内容,还要准备充分的教具,图片,动画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何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2.我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3.知识点是“死”的,我们要努力将“死”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得到解题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2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