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需要从科学角度来分析问题。总结不仅仅是对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过程的总结,我们应该注重思考和自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
技术创新论文篇一
风险投资是以高额的资本投入,承担高度市场风险,获得预期高额利润的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投资方式。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要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短缺。
目前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除了外资投资基金外,主要是政府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而由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等建立的风险投资很少。尽管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企业,其少量的投资额基本投入到了国债、股票市场中,没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从总体上看,风险投资资金缺口仍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需要。风险资本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风险投资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规定。也就是说,不能依法设立风险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这也是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只能称作投资公司而不能正式亮相的原因所在。
2现行《公司法》也缺乏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应规定,依据《公司法》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只能按照一般公司的设立方式去运行,从而使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法律定位不明确,运行管理也无法可依。
3现行税收政策不合理。无论是在对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上,还是投资收益所得税上,都缺少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组织不发达。
目前风险投资的主要障碍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由于风险投资的初期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评估,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投资后要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发展,这一切都需要与其相关的专业分工很强的评估机构、法律机构和职业化经理队伍的参与。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市场信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产评估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比较突出,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比较普遍,使投资者难以树立信心。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为了收回投资,实现超常规投资收益和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使风险投资人有可攻、可退、可守的条件。只能进入,难以退出,既使投资方资金呆滞,又使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摆脱债务负担,对有关投资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五)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匮乏。
风险投资是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从业者需要各方面高水平的业务知识和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具有公司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税务、金融及高科技等多学科综合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从宏观经济技术层面进行把握的能力,能够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解决交易结构设计、投资回收与退出等实际操作问题。因而,风险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我国目前普遍缺乏风险投资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使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的管理很难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
解决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既有宏观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微观经济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家应加大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力度。
国家应加大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调整力度,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
2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制度和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
3尽快健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管理体系;
4国家应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风险投资以一定的优惠。
(二)重新构建风险投资主体,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国家应当从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诸多方面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和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股份制的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还应创造一个使各市场主体都能平等进入的资本市场,积极吸引境外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鼓励多种融资方式,促使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规模。
(三)建立风险投资的适时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受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风险资本通过出售股份退出;二是将投资公司的股份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一个大公司;三是由受资公司回购风险资本。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政策体系不完善,业内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投资退出渠道不畅通,这说明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的确还不够成熟,但是,过去25年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有30多个已经成功退出,其中有90%以上不是通过上市实现的,而是通过股权转让。目前,我国正在积极酝酿创业板市场,国内风险投资的环境正在快速而积极地变化,投资前景看好。
(四)建立国有企业预警和拯救机制。
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国有资产的风险,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和拯救机制。运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国有企业经济信息和监测系统,按照企业景气模型,及时分析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建立国有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向专家发布企业经济信息;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定期进行企业诊断,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提出咨询建议。专家委员会只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不与企业发生直接工作联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五)加快风险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风险投资事业也不例外。就目前来讲,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选择部分高等学校开设风险投资方面的专业,同时还可以有计划地派遣在国内已有一定经验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或者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
技术创新论文篇二
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辑工作也是农业科技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整个档案编辑团队的辛勤劳动成果。目前档案编研工作已经成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来源,设置档案编研工作组有利于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农业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档案编研工作;重要贡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就得到迅猛进步,广大农业工作者将科技积极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开展生产前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化的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率。除此之外,加快了档案工作建立的步伐,在生产过程中强调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农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保证了其在技术推广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的认可。
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是经济建设的基石。例如酒泉地区的马天林曾组织开展过土壤调研工作,并对当时土壤状况、肥力等做了认真评估,通过对比和分析该地区档案数据,发现在该地区耕作土地当中,97%的土壤锌含量较低、92%的土地钼含量低、78%的土地锰含量低,对粮食产量低的原因直接指明是由于微量元素匮乏造成的,所以及时做出规划,制定合理的耕作方式,提高了该区域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帮助农民增产。这就充分说明,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有利于提高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工作。因此在档案编辑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从事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工作态度,提高其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加强工作能力,不断开发新的、合理有效的档案编研方式。
加强档案编辑室的工作能力,积极与周边县(市)的档案编研中心联系,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做出去,与档案馆、农业局、教科委等部门做好联系,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资源来完善档案的不足,开拓信息开发管理力度。例如甘肃省农业厅曾对酒泉地区下达农田改造任务,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土壤普查档案和当地相关事业单位的帮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分布、营养类型等做出详细的调研,最终得到较为完整的中低产田的土壤类型、障碍因素、肥力状况等,最后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改造重点的农田改造工作在酒泉地区顺利展开,并分布在五个农业县的农名承包土壤上,经过五年的治理改善,该区域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基本上该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加7123.37万元,纯收益增加6145.76万元,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帮助当地农业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中的交流将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农民提高土壤产量。
县(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选择具备农业科学知识或者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外出学习等活动,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基本技能。同时,设置技能大比拼等专业知识的竞争,激励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此外,加大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从高校毕业生中积极引进人才,提高档案编研工作中心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让农民更快的掌握新技术,这也离不开广大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只有自身学会了这项新技术,才能更好的帮助农民理解和使用。
加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档案工作激励奖励机制,各部门管理人员要及时将档案人员职务资格审评和技术职务的聘任写入工作日程当中,激励档案工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总结归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问题正在不断出现,只有及时对问题正确判断,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民基本利益,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切实的作用。像麦蚜就是一种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害虫,酒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进10a的麦蚜生长情况以及气象资料的总结归纳工作,最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分析,找到影响麦蚜生长的三个关键因素——降水量、过冬基数、温湿系数,最终对麦蚜的发生做出合理预报,准确的把握了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减少了小麦受损的状况,帮助农民挽回粮食损失进25901t,治理面积叨叨24.87万hm2。
由于档案编研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提高经济建设做出有效贡献的主要途径,所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加大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程度,积极推广档案编研工作当中的信息交流、资源补充、人员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的应用。
[1]刘秀云.浅谈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j].农业经济,1996(2).
技术创新论文篇三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是提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近年来,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进行实际的探究,分析当前技术的不足之处,并阐述未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推动机械设计制造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创新;cad;自动化;。
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虽然发展的比较迅速和稳定,但是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水平也远远的落后于那些发达国家。当前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仅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技术的引进,无法生产出一些处于科技尖端的产品。由于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采用人工生产较多,虽然能够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但是依靠机电生产的产品质量、外观及内在性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仅仅算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1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探究。
1.1cad辅助设计与自动化技术。
cad技术是一种可以把各种学科的技术与技能结合起来为自身所用的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生产模式的重组与转变。cad技术具体应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系统工作理论,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优化整个设计制造流程,形成机械制造以人为本的柔性生产,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有效地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1]。
1.2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主要运用在两方面:(1)快速成型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将零件精确地切分成不同的形状以及小块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激光技术的引进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激光本身具有较强的切割功能,能够保证切割产品的质量,再加上与cda技术联用,两者之间互相配合能够将模块切割的更加的完美,且花费的人力比较少,有效地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热处理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对产品进行热处理是生产与制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证产品使用寿命以及耐磨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有的企业会为零件处理设置专门的厂房。传统的热处理技术对一些产品无法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很多的企业采用激光热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式能够使产品迅速固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2]。
1.3数控技术与纳米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对零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提出数控机床。这种数控机床除了拥有较高的灵活性外,还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加工的整个过程。但是采用数控生产的零件仅仅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以及其他中小批生产的制造业之中,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人们听说的比较多的一种加工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在微型的零件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制造技术根本没办法达到要求。因此,采用纳米技术对产品进行加工,能够满足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提升制造企业的效益[3]。
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2.1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崛起,这些技术保证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由于国内与国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的企业都想争取更多更有力的资源以及得到更多的利润,再加上产品的开发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了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因此互联网成为了各个企业不断地开发和推销自己产品的重要渠道,所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全球化是其发展必须的趋势,也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革命行性的变化。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的开发,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产品的销售业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广,因此机械设计与制造全球化发展是保证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4]。
2.2降低风险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企业都想要保证自身企业的发展,因此就会大大地降低自身企业的风险。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想要降低风险,就应采用虚拟化模式。采用虚拟化模式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在产品制造前进行严格的确认,通过虚拟的场景模拟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的全过程,及时的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出现,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
2.3环保方向发展。
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阻碍社会发展主要的问题之一,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提高环境意识,才能保证制造企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朝着零污染的方向发展,积极的改进和创造一些健康的、绿色的制造技术,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结束语。
机械设计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因此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稳定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除了从技术方面对制造业进行改进之外,还应该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论文篇四
摘要:
在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促进了其发展。然而,由于起步晚和其他原因,该行业取得了很大进展空。本文对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条件、问题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电线电缆;电子信息;技术革新。
电线电缆行业与我们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它关系到电力传输、信息传输等的实际转换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以确保电线电缆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下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电线电缆行业的重要性。
由于电线电缆负责电能和信息的传输,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它们在国家电气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中,应用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技术将电线电缆行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虽然中国的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工业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为了保证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从而保证产业发展的活力。
二、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条件。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对于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对象一般以该领域为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它主要指电子信息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有线电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具体分为企业、行业和国家。它对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进步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技术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条件。
首先,要构建完善健全的技术创新过程,以清晰的技术创新理念为研究项目制定全面的总体规划。其次,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定位和评价,将电线电缆产业的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向,确保所开发的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最后,确保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中研究的技术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和使用价值,避免技术价值内容不符合需求的情况。
三、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一)人力资源缺乏。
在电线电缆行业,员工主要是技术人员,也就是说,他们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选拔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很少考虑技术研究和创新。目前,根据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电线电缆技术知识,还需要熟悉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电线电缆行业人力资源缺乏的部分。
(二)产业结构和资源问题产生的障碍。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的功能。然而,由于受原有电线电缆产业结构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在相关技术的开发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产品和资源,从而导致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偏差。这种混乱的资源市场不利于电线电缆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四、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投资。
首先,要保证技术研究和创新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技术研究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整合和聚集研发资源,不断吸收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及其概念,加强技术研究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最后,在技术创新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确保技术创新资本链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在优化资源利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合和规模。
集成和规模可以说是行业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过程。尤其是在电线电缆行业,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许多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究力度。因此,它在电线电缆行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合管理,这有利于研究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并为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
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长处。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被视为一种技术联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外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因此,为了开创电子信息产业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应更加重视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积极作用。在技术联盟合作中,有必要通过合同和法规来限制和控制技术资源的使用,从而建立共同的技术发展目标,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五、概述。
针对阻碍我国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创新和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制约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然而,在技术创新中,仍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创新方式,以确保有线电视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篇五
风险投资是以高额的资本投入,承担高度市场风险,获得预期高额利润的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投资方式。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要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短缺。
目前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除了外资投资基金外,主要是政府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而由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等建立的风险投资很少。尽管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企业,其少量的投资额基本投入到了国债、股票市场中,没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从总体上看,风险投资资金缺口仍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需要。风险资本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风险投资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规定。也就是说,不能依法设立风险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这也是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只能称作投资公司而不能正式亮相的原因所在。
2现行《公司法》也缺乏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应规定,依据《公司法》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只能按照一般公司的设立方式去运行,从而使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法律定位不明确,运行管理也无法可依。
3现行税收政策不合理。无论是在对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上,还是投资收益所得税上,都缺少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组织不发达。
目前风险投资的主要障碍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由于风险投资的初期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评估,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投资后要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发展,这一切都需要与其相关的专业分工很强的评估机构、法律机构和职业化经理队伍的参与。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市场信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产评估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比较突出,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比较普遍,使投资者难以树立信心。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为了收回投资,实现超常规投资收益和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使风险投资人有可攻、可退、可守的条件。只能进入,难以退出,既使投资方资金呆滞,又使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摆脱债务负担,对有关投资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五)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匮乏。
风险投资是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从业者需要各方面高水平的业务知识和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具有公司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税务、金融及高科技等多学科综合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从宏观经济技术层面进行把握的能力,能够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解决交易结构设计、投资回收与退出等实际操作问题。因而,风险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我国目前普遍缺乏风险投资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使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的管理很难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
解决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既有宏观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微观经济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家应加大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力度。
国家应加大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调整力度,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
2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制度和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
3尽快健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管理体系;
4国家应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风险投资以一定的优惠。
(二)重新构建风险投资主体,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国家应当从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诸多方面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和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股份制的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还应创造一个使各市场主体都能平等进入的资本市场,积极吸引境外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鼓励多种融资方式,促使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规模。
(三)建立风险投资的适时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受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风险资本通过出售股份退出;二是将投资公司的股份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一个大公司;三是由受资公司回购风险资本。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政策体系不完善,业内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投资退出渠道不畅通,这说明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的确还不够成熟,但是,过去25年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有30多个已经成功退出,其中有90%以上不是通过上市实现的,而是通过股权转让。目前,我国正在积极酝酿创业板市场,国内风险投资的环境正在快速而积极地变化,投资前景看好。
(四)建立国有企业预警和拯救机制。
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国有资产的风险,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和拯救机制。运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国有企业经济信息和监测系统,按照企业景气模型,及时分析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建立国有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向专家发布企业经济信息;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定期进行企业诊断,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提出咨询建议。专家委员会只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不与企业发生直接工作联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五)加快风险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风险投资事业也不例外。就目前来讲,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选择部分高等学校开设风险投资方面的专业,同时还可以有计划地派遣在国内已有一定经验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或者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赵惠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科学出版社,20xx。
技术创新论文篇六
红茶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生产、加工后可以给种植者与加工者带来大量地经济收益,需要优化茶树的栽培技术,增加夏季茶带来的收益。本文是以山东红茶为切入点,分析了茶树的栽培技术以及红茶的生产,并对红茶的品质有明确地要求。
茶树种类;萎凋;揉捻。
近几年,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地改变,国内对红茶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山东地区最初以绿茶种植为主,但因为绿茶的口感、香气稍差,所以,一些人开始把夏茶作为原材料,生产红茶。对红茶品质的要求是,茶叶的颜色油润、汤色红艳明亮。
1.1建立生产基地。
茶树种植基地的选择应该是,周围有良好地生态环境,使用的水源没有受到污染,且有良好地浇水条件。种植区域多为半山坡,这个位置不易被风吹,又能接收到阳光,是茶树生长的最佳位置之一。种植的土壤可以选择壤土、砂壤土等,且土壤的结构完整,土质肥沃,最佳ph值的范围在4.5~6.5之间。选择一块区域作为茶树的生长区域后,种植者可以根据要求,以及自然条件的各项限制,把整个茶园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在茶园中挖出沟渠,增设防护林,建立一个规模化的茶园。
1.2选择适合的茶树种类。
山东地区的所有茶叶中,可用于红茶生产的茶叶包括黄山、福鼎大白茶等,而这些茶叶可以分成2类,有性系品种;无性系品种,其中,黄山是有性系品种,用它制作出来的红茶有较高地品质,福鼎大白茶属于无性系品种,新采摘的茶叶表面有大量茸毛,做成红茶后可显示出金豪,整体的外观高档、优美,无性系品种也包括龙井、乌牛早等,这几种茶叶多用于做成高档绿茶,虽然也可以作为红茶的原料,但生产出来的红茶品质较低。即选择茶树的种类时,必须全方面考虑,保证选择的茶叶可以满足早茶、中茶、晚茶的要求,也可以与其他品种的茶进行搭配。
1.3施肥。
茶树种植后,需适当施肥,以让茶树顺利生长。茶树所需的肥料为有机肥,包括经过腐熟后的农家肥,以及饼肥、沤肥等。整个施肥的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茶树栽种前,需要在土壤中施加足够的底肥,通常情况是在666.7m2的范围内,加入3000~5000kg的农家肥,或是加入饼肥,最少为200kg,最多为500kg,接着适当加入过磷酸钙。茶树定值后,需要用肥料改良土壤,让土壤有更多的肥力,实现优质高产。其运用的是“一基三追多次喷”的方法,即在秋季追加1次基肥,并在“白露”到来的前后,在茶树树根的周围挖出施肥沟,在沟中放入基肥,随后,在1a中的3月、6月与7月追加速效肥,追肥的比例依次是50%、30%、20%,最后,“多次喷”是种植人员通过在叶片上喷洒肥料的方式施肥。
1.4鲜叶采摘。
山东省每年到了6月底时,每天的温度已基本超过25℃,此时,即可把新鲜的叶片采摘,做成红茶。茶叶采摘前,叶片上的露水必须全部晒干,以免把露水叶摘下来。可以采摘的叶片必须符合标准,即芽叶的颜色必须保持一致,整体的大小均匀,且采摘时用提采的方式采摘,使芽叶保持完整,不会带出鳞片或老的枝叶等。鲜叶采摘结束后,随即进行清洁并用竹篓盛放,快速运到加工车间。
红茶是由其他原茶生产而成,有特定的加工方式,过程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等。
2.1萎凋。
鲜叶运送到加工工厂后,需及时把所有鲜叶晾晒,让其萎凋。可以用室内萎凋的方式,即把所用鲜叶摊在竹匾上,并合理控制摊铺的密度,确保室内温度与湿度的适宜,如果加工工厂有更好地条件,可以在室内安装空调。待10h或20h后,鲜叶的萎凋基本结束,判断方法是,叶片柔软,成团慢慢松开后不会轻易弹开,叶片的颜色呈现为暗绿色,可以发出清香的气味,茎虽然会折弯,但不会断开。
2.2揉捻。
红茶所需的揉捻时间明显超过绿茶,如果是嫩叶,揉捻的最短时长为60min,最多为70min,如果叶子较老,时间会延长为70~90min,一共需要2次揉捻,让其充分发酵。揉捻时,叶片加入的数量、时间点都需要根据叶片的新旧程度决定,并适当加压,加压的方式是“轻、重、轻”。揉捻即将结束前,适当减小压力,让茶叶吸收揉出的茶汁,并让茶团慢慢变得松散。
2.3发酵。
发酵是在室内进行,应把温度控制在25~28℃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为宜,并保证空气新鲜,室内有充足的氧气。发酵时,叶片摊开的厚度是由揉捻后的叶片变化、气温等因素决定,多在4~5cm之间,嫩叶应薄一点,老叶的厚度偏厚,同时,如果发酵室内的温度较低,所需的时间必须超过150min,最长不超过210min,如果气温较高,时间可稍稍缩短。此外,在发酵的过程中,需要定时翻叶,让所有叶子都均匀发酵。
山东红茶的生产需要足够的原茶,并对原茶进行处理,最终完成红茶的制作。即需预先选择生产基地与适合的茶树种类,适当施肥,待茶树长出鲜叶后采摘,随后用萎凋、揉捻、发酵等方式对鲜叶进行处理,把它做成高档红茶。
技术创新论文篇七
1.1推广机制缺乏灵活性。
灵活的推广机制,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还会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并能时刻关注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直采用的是行政管理机制,若对这种推广机制缺乏制约监督与激励机制,就会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积极性,无疑会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应创新推广机制,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灵活性,切实增强工作实效性,使推广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了解与掌握农业技术需要有一定文化素质水平,这样才可以在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时,更易让农民认知与接受,也因此让农户有能力去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遇到的相关问题,也会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农民的素质仍处在较低水平,文化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这就制约与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些推广机构部门的推广方法与手段相对比较滞后,许多机构仍沿用原始的推广手段开展工作,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缺乏了解与熟悉,甚至一些地方缺乏科研设施与信息网络,这就会制约与影响农技推广的效果;此外,部分技术推广,并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生产技术并不适合本当地的实际需求,导致盲目推广,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浪费了推广经费与农民的精力。
1.4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一定的物质及资金支持保障,推广才能正常开展,也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取得预期效果与目标。目前,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有明确规定,投入资金也日益增多。但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经费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5基础设施不健全。
当下是信息化社会,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与技术是特别重要的生产力因素,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区域,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设施落后、无法更新,对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应用就更无从谈起。现阶段,服务困难、信息及技术匮乏与短缺等是农民面临的现实困难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远跟不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
(1)农业技术推广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选择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并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以展示新技术与新品种应用,发挥出示范与指导作用。还要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不仅丰富了推广活动形式,同时也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使广大农民更加乐于接受这种灵活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
(3)要积极与各相关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发挥其人才与科研优势,搞好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地解决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种植与农业发展服务。
有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才能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当下,农村老龄化严重,人才也相对不足。但在农业发展中,技术支持也特别重要,因而技术人员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关键,需要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甘愿奋斗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上,基于此,有必要尽快培养出高素质、专业较强的一支技术人员的队伍。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持续下去,除了以上几点外,各县市还要积极配合国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来源,其中包括资金、物质及人员的投入,也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由于资金、人员匮乏等原因而无法进行。同时,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要各尽其职,为保证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还应建立监督机制,监督资金流入与人员的工作情况等,以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职,共同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好。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足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加大资金与科技方面的投入,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只有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才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业经济产值与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技术创新论文篇八
药物合成技术在整个制药工程技术体系中处于顶端位置,具有复配型居多、药物更新快、工艺复杂、周期较长等特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整体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人员因素占据很大部分。现代制药工业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知识、理论较为缺乏,尤其是涉及制药工业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即缺乏理论方向,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境;因此,必须确立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重要地位,积极构建培养的环境,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工程技术模式。
2.2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生产经验。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任何产业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再合作范围上也从国内延伸到了国际。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制药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成果,不断弥补我国制药工业的技术缺陷,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自身健康维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药品安全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这直接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国家法律要求和市场的认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同时,积极创新制药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技术创新论文篇九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新农村这一伟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就怎样才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对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1.2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1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2.2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3.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1]符崇梅,李娟,魏野畴,王雅婷.近30年酒泉市农业结构演变探讨及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
[2]郭黎霞.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物流发展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刘红霞.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7,27(5).
作者简介:任本贵(1963-),男,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
摘要: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企业首先是考虑利益。由于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长时间的积累下环境问题出现了集中爆发趋势。对于石化工业而言,不仅面临着资源开采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开采必然会对已有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将破坏降到最低,实现发展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石化工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资源和环境;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石化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在新时期我国石化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某些方面在世界名列前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行业还有提升改进的空间。体现在产品结构与经济效益方面。需要企业继续努力。
1石化行业创新的方向。
(1)清洁油气生产工艺的创新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油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油中重油成分也越来越高。常规工艺已经无法满足清洁油生产技术要求。基于此,新技术工艺重点在于提升油品的性质与重油转换的能力。
(2)催化材料与工艺集成新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集成会带来集成新石化催化技术。如中石化,以新催化材料研发为核心,集成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有化学品芳烃,烯烃,绿色选择氧化。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二甲笨在医药,溶剂,农药方面都有广泛用途。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传统生产方法中,催化剂选择的是丝光沸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甲笨高选择性制备。制备出的新材料成功开发了新的`工艺技术。在工艺创新方面,有甲笨选择性歧化与面含歧化组合[1]。
(3)烯烃生产技术作为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生产方法主要是催化裂解或者是蒸气裂解,其采用的原料主要是石油。而新的工艺则主要是碳四烯烃转化,合成气转化,甲醇转化等。其中裂解工艺是利用有酸性与独特选择性的分子作为催化剂,将炼厂中富含烯烃的产品选择性转化。
2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依赖于国外进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相应上升,供求不平衡性导致了对外依赖程度增大,对于国家安全十分不利。能源缺乏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新的资源勘查力度,寻找规模大而质量优的新资源。
另一方面要从传统陆地资源向海洋资源方向发展。除过石油资源外,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强能源可替代性。从多个方面入手,减少能源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保障国家安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可以考虑到煤化工技术。在煤化工行业已经取得并有一定发展成效的有煤制油,制烯烃,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及二乙醇等。与传统石化行业相比,煤化行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煤化行业要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到技术研发工作中,研发重点在于资源利用的效率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好,清洁绿色无污染其次是替代能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发展与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其自身优势体现在质量好,清洁环保,高能效。我国天然气消费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所占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除过天然气之外,页岩气生产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再者,需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如生物质化工。
生物质能优点体现在容易获取,存在较为普遍,清洁,可以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部分国家生物质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生物质能源经过了数十年发展,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本来的开发水平就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技术商业化与成熟度还不够。国家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政策,制度,资金,立法等,从多个方面来推动生物质能商业化发展。开发生物质能源并将其产业化,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有重要的作用[2]。绿化化工发展。石化行业存在高消耗与高排放的同时,技术创新速度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石化行业的发展未来重点在于环保方面,实现绿化石油化工的目标,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共同发展。要将污染从源头上消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成本降下来,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事后要开展环境恢复工作,避免传统方式下,只开发不保护,以破坏换发展的方式。
3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着环境与资源两方面的挑战,对于石化工业而言,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朝着绿色无污染方面迈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技术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从原料多无化方面来考虑,避免能源结构单一。在面对环境与资源问题上,需要多方合作,协同创新,从材料、产品、技术方面入手从而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在库;刘志成;王仰东.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j].中国科学:化学,2014(09).
[2]陈东旭.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j].化工管理,2016(29).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一
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转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科技人员思想意识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成熟;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等问题突出。为此文章提出加大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等措施。
由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实行产、学、研结合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为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有效结合的真实状况,笔者于20xx年02月,对山东省部分地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2份,有效率为88.9%。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有效结合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有效结合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可行化的建议,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科技旨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通过调研发现,山东省农业科技呈现出需求与供给不对等的状态,农民真正实际需要的科技得不到提供,而且农民在农业科技使用方面利用率低,效果也不明显。
1.1农民使用农业科技的频率偏低。
农民缺少农技应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本身缺少足够的信息源,二是获取信息的代价过大。在偏僻的乡村,农民对农业科技利用次数更少,科技利用效果也没有取到理想效果,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对农技的运用还是较多在养殖、果树的嫁接、玉米种植和水稻杀虫为主上面。在对农民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使用科技的频率调查中,“经常”仅占22.5%,“偶尔”占比最大为52.4%,“基本不用”占到了25.1%的农民。
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服务不到位,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偏少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制约了农民实际应用农业科技的行为。在对“农民获取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影响因素”问题的调查中,40.5%的农民认为“需要但获取不方便”,27.4%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偏低”,25.1%的农民认为“承担不起费用.
1.3农业科技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由于地方财政和领导重视情况等多种原因,导致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性无法高效实现。另外,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很好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推广效果差。
结合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剖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逐渐融入到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之中,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成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山东省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在有效结合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障碍。
2.1思想意识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受长期体制的影响,较多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意识还是比较保守,与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匹配。特别是稍微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科研工作者往往以农业增收作为农业科研的唯一指导思想,忽视了农产品品质改良以及产量稳定的要求,没有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来进行农业生产,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结构性的剩余,不利于市场需求的满足,也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实现。在临沂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小猪价格上涨、猪肉贩卖价格较高和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跟着市场风向进行大规模的养猪,由于市场信息反馈后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很快造成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等到可以进行贩卖时,小猪和猪肉的价格又开始大规模下降,结果农民饲养的都成本难以收回,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2.2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成熟。
目前我国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等共同参与合作的推广格局。农业科技要发挥其真正作用,必须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基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技术。调研中对“农民在获取农业科技是否方便”,28.7%的农民选择了“不方便”和“无法获取”,同样的,在“影响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因素”中,“需要但获取不方便”的比例也达到了最高,说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成熟,存在供需失衡问题,并且对山东省部分农村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在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诸因素中,体制、机制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农业科技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大大的降低了农业科技研发的效率和作用。
2.3信息化建设落后,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
2.4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构成不合理。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坚实基础”。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群体,是沟通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桥梁。但调研发现当前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无论是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背景构成来看,都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工作机制不健全;人才断档现象严重。
把科技推广及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和战略任务,并采取政府推进、部门服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及发展科技大户等有效措施,使农业科技推广及应用更有效的结合。
3.1加大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由于目前山东省从业农民较低的技术水平,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只有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首先,解决农村农民基础教育水平低下问题,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达到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次,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院所的作用,加大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水平,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并重点培养核心户、示范户和典型户,通过他们的示范,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的重大作用;最后,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的载体作用,逐步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户的科技示范链。
3.2加大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在于能否及时传播扩散到成果采用者(农业企业、农户、农民)手中,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应。山东省基层干部学历相对比较高,但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指导农业生产上还是停留在靠经验、靠专家、靠书本、靠老天的“四靠”模式上,形成了管农业的不懂农业、懂生产不懂技术的特殊现象。因此,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分批进行培训或轮训,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少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应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如: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以农民为主体,按自愿民主原则,引入非农户投资人或跨区域的农户入社;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专合组织发展专用基金,增设市、县(区)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的财政预算科目,并在短期内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以保证资金来源;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公司,为专合组织的商业性贷款提供担保;加大法规、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出台用电、用地、运输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
3.4加强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为适应改革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打破常规,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要做到专职专用,并选拔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主要对一些种养大户、乡土专家、新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进行培训,不断壮大职业农民的队伍。并支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非专业和低学历人员,通过在职研修、脱产进修等方式进行学历提升教育。
3.5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
根据山东省农民的科技需求,积极构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市场化服务组织、农业乡土人才等广泛参与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并大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一股合力,在全社会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联盟。此外,建立政府农技推广专项基金,保障有足额的财政实现农业技术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及应用的有效结合。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二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当今中国“世界工厂”从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工业企业纷纷面临着行业升级、企业转型,依托技术创新,让企业更富有智慧、令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无疑是必由之选。本文从企业基层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视角,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求能抛砖引玉,共克时艰。
当今10年,“中国制造”的传统招牌正在半主动半被迫的情势下向“中国智造”发生着深刻、迅猛而艰难的转变。在重工业行业逐渐进行技术升级、成本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汹涌浪潮面前,曾经的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面对产能饱和导致的利润摊薄、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本和附加值冲击已日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的钢铁行业,产能过饱和直接导致中低端产品线的成本成为直逼企业生死存亡的出鞘利剑,而以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推广和落实,已然成为企业立足自身、面对寒冬的重要选择。
然而,如何在重工业企业卓有成效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历,认为实际工作开展中首先得面对3个问题:
重工业企业由于职能分工的习惯,技术创新工作极易被狭义的理解为一项技术岗位工作指标去完成。现场岗位作业员工被培训习惯于接受标准化工作指令完成线性工作任务,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又兼职后台组织工作,在技术层面难于同一线员工有深入接触,造成现场有想法缺乏沟通,技术部门有指标却闭门造车。现场岗位作业员工长期积累的革新经验或灵感火花由于没有明确流畅的整理管道或雪藏或流失;同时技术层挖空心思“想”项目,要么在做事倍功半的重复性开发,要么创新课题与本企业生产实际关联甚微。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企业资源的实质性浪费。比如国内某钢铁企业中的一位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在职期间利用企业创新管道成功申请了大量专利、发明,个人也获得了相当的奖励收益,然而其大部分项目课题却属于生活日用品范畴,与企业生产需要无关,现场大量需要进行技术革新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认真应对。更严重的是其获利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追捧和效仿。结果,企业在有限预算中为无法转化为自我实用的专利长期支付高额费用,同时专项岗位设置的人力资源脱主线而开旁支,不能不说是企业在片面追求创新的指标化上的.前车之鉴。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成果,从形式上而言取决于申报通过率。无论是专利发明、技术秘密,还是系统创新、qc,无法通过标准化的模具进行成功表述,就无法确立其法律地位获得保护,更遑论进而发挥其经济效益转化能力。然而实际工作中,员工们在项目实施阶段往往是热情高涨,进入申报评审流程却望而却步,甚至就此止步,归其原委,首先在心理上把申报工作定位的过于“高端”,形成畏难情绪。大部分初次涉足项目申报过程的人员无师可鉴,又或者自认为表述不够专业,又或者独立于现场实施阶段之外,结果是词不达意,又或者不知所云。
使申报材料反映项目实际,即做到通俗易懂,使评审人员不受专业限制,可以无障碍的阅读识别,又做到专业规范,符合行业标准和可操作性,不但一般一线员工存在表述差距,就连具体负责相关事务的技术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十拿九稳。申报成功率低打击了立项积极性,数量的不足使遴选优秀者加以提升更加困难,导致申报更加高冷,形成恶性循环。
脱胎于生产实践的创新课题一般具有行业推广价值(技术秘密除外),但现实中经企业统一申请认证的课题项目在申报成功之后,往往立即成为尘封档案柜的故纸堆,距离询价而沽的效益最大化之路遥遥无期。一方面项目发起人在任务完成后得到企业内的一定奖励之外,就得埋头去完成其它工作,无暇再顾及项目后续经济变现,另一方面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也没有任务和意识去推动专利进入知识产权市场。结果创新工作的推进目的变成了申报通过率,通过即“死”,使技术创新工作的层次停留在一个事倍功半的较低层次上。
如何破局?
1.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各级工艺、技术管理人员,应当详细分解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效益要素、技术关键点,明确短板和瓶颈,建造攻关点汇集和公示平台,使该业务区划的员工都有条件及时、透明的获取立项方向信息,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流畅的意见采集管道,来自一线的原始工艺改善要求、设备改造需求应当能及时送达分管片区的技术管理人员手中,并形成回复、跟踪、闭环、评价机制。在上述平台上的信息同时建立提高机制,有项目潜力的应当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分析、立项、跟进、评估、申报工作。以此杜绝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增加“干货”撇除“水分”。
例如,国内某钢铁企业,其铁水单位成本长期高于区域竞争对手,其炼铁厂通过在自己工艺范围内分解各工艺环节成本,使每个环节的员工清楚明了自己岗位每班所产生的成本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由此展开的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技术创新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明显,最终有力的控制了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
2.企业技术人员应当捆绑到责任区划的对口专业项目组之中,从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介入,什么时候技术专业人员能听懂普通一线员工的大白话了,能够身体力行的接触、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的方方面面了,自然就知道课题申报所要表达的意向了。简而言之,接地气方能有话可说。如果技术管理人员仍然满足于野生式的放养工作模式,事到临头“捡”项目,坐在办公室等项目实施人员口头汇报,那么难以将项目表述清楚易懂也就不难理解了。
3.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有计划的组织普适性的技术创新申报课程培训,提高员工的申报规范化和技巧。一些不涉密的成功范例,应当在企业范围内建立模板和示例,既包含技术含量高的攻关,也普及简单的工器具创新,照顾到各个文化层次的企业员工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于无法评审通过的项目,应当组织专题分析讨论,找出不足,吸取经验。加强经验交流,技巧指导,使大家能各有所师,各取所需,最终各有所成。
4.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树立积极的市场意识,区别对待专利、技术秘密、先进操作法等不同类别的创新成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技术秘密往往关乎企业工艺、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先进操作法则多涉及工艺、能耗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立项申报有利于保护企业自身权益,同时确实不适宜市场化推广。
但企业也拥有大量的专利、发明是针对工器具创造或改进,或者试剂配方,或者检测手段,这一部分知识产权是具有市场化获利的潜质的,因为同行业重工业企业在硬件配置上具有趋同性和通用性。如果能与相关业务范围的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类公司也往往是行业终端企业的服务供应商),则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成为创收的新渠道,完善企业的多元化利润,也是对既有投资(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实现手段。
综上所述,在重工业企业转型求存、创新重生的艰难历程中,在工作职能划分严格、现场型技术支持需求量大的工作环境中,想通过利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将现场经验和意见建议高效的转化为创新创效的项目来源,整合技术力量加以提炼、升华,最大化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最好的方式就是“明职责、接地气,多普及、重实效,”使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创新工作,破除困局,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三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促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影响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技术进步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技术创新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发展、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加快流通产业组织创新、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健全流通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内容摘要:技术创新是流通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器。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对流通产业进行全方位创新,已是中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流通产业流通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深刻地证明了技术所具有的渗透性和技术创新的加速趋势,技术创新对提高流通产业素质以及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对流通产业进行全方位创新,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已是中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
从经济发展史考察,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与创新,都会带来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变革,这同时也带来了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产业在企业制度、经营业态、流通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与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适合长距离贩运的商品只是那些体积小、价值高的贵重商品和奢侈品,而且商业活动存在着大量的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第一次技术革命爆发后,由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交通运输手段明显改善,尤其是蒸汽机车带动的铁路运输使得现代化大生产体制下大量生产的商品能够低成本、快捷地运往各地,商品流通的范围迅速扩大;而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使用则使庞杂的、大量的商品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大大加强了相对独立的各个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交通运输、通讯领域出现的技术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流通业活动原有交易费用的结构、水平及与市场范围之间的函数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流通业活动的空间。流通业受到这种促进作用发展迅速。
(二)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影响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
技术创新对产出、成本以及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因此,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为多样的商品。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品种约有150多万种。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使流通规模空前扩大,商品流通结构也随之变化。可以说,历史上的“三次零售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适应大规模生产的产物。
(三)技术进步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缩短了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弱化了中间商的作用,企业可以和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对话,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决策,让顾客选择颜色、款式、包装、运输方式等,使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这样,既突破了传统的以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有店铺经营方式和以邮购为代表的无店铺经营方式,以“媒体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以“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又可以避免由于推销员的强迫促销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全天候地保持联络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消费者能够快捷、低成本地掌握更为丰富、有效的消费信息,交易范围大大拓宽,交易方式不断创新。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和空间的极大扩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四)技术创新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发展。
从根本上讲,流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市场态势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换时间更快,商品流通企业的风险和机会都同时增多,流通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经营方式甚至产生革命性变革。流通领域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使流通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的交易形式不断出现,新的交易组织应运而生。二战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为连锁经营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赋予了流通全新的涵义,使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竞争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流通产业相关、为流通产业服务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等也迅速发展。因此,伴随着技术进步,整个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五)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对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流通效率的提高,而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体现为流通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流通成本的典范当属沃尔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使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流通技术创新以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就是供应链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就是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将商品需求、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在库存数量、存货地点、定货计划、配送运输几个方面实现最佳选择,优化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而且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最大地体现消费者主权。供应链技术将“时滞”变为“实时”,其关键是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供产全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把众多的生产者、零售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在产供销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总之,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流通产业技术密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使流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接近于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无论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在技术层面上都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也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促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
我国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目前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技术进步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水平,从而阻碍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应有的地位与效能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已是我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订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对企业家进行了“创新者”的角度定位,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推动力量。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选拔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约束和监督机制,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推动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进程。
(二)加快流通产业组织创新。
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流通企业应逐步摆脱地域概念,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跨国界和行政区域的大型连锁流通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先锋。
(三)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
加强流通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面提高流通现代化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各级政府的技术创新、创业资金要给予匹配资金支持。加大国债贴息贷款向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积极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技术进步。
(四)健全流通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
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iv.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张弘.信息化与中国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20xx(10)。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四
摘要:技术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能赢得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加强技术的管理,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技术管理可以使企业长久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技术的创新与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探析提高产品的性能需要技术的创新,产品只有不断的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要重视技术的创新,但不能忽视技术的管理,技术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
1.1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注重利润及销售额的考核,忽略了对技术创新的考核,然而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应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考核指标的重要一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可以将销售额的一部分用到技术创新中,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现代企业内部的创新首先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不断改进产品的不足,提高产品的功能使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住市场地位。在保证好核心产品性能的同时,加强对核心产品其他功能的研究创新,提高产品的细分功能,既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还能为企业带来带来更多的收益。还要不断创新新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内部创新需要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为研究创新产品储备人才力量。此外定期给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能够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带动员工积极创新。
(1)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现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优势,为企业创新带来资源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理论资料比较丰富同时又具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实验基地,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加强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企业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研究课题、相互聘请专家或委托创新任务等方式进行技术的创新。此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为学生创建了实习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现代企业还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将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方案得以实现,不仅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都是以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为目的,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不利的,产品容易单一化,很难在市场中长期发展。现代企业之间良性竞争,都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利用资源的优势,既能提高双方企业的竞争实力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市场不断向前发展,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只有不断提高性能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研发、可以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不断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现代企业还可以将创新项目交予其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生产,充分发挥双方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创新市场的共享。
二、现代企业技术管理探析。
2.1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的创新研发无法准确预见成效,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是重视眼前的技术成果,对技术创新的长远发展缺乏有效管理,不利于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要加强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技术的重视进而加强技术的管理。企业应该将技术管理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加强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在资金上支持技术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及管理团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提高技术的创新更要加强技术的管理。在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此外还应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定期进行技术管理培训,对市场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技术研发的方向,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提高企业的发展优势。技术管理者本身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具备领导团队的能力,合理科学的管理研发团队,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2.2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者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才能对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才能制定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发展策略。因此只有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技术管理的优势。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需要明确技术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加强企业内部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管理,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加强技术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要能够正确判断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技术管理的策略,结合自身的产品与市场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管理方案,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严长远.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因素探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
[2]周玉洁.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j].科技资讯,20xx(25)。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五
工会组织通过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引导职工广泛参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术培训等,以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师徒结对等职工技能学习交流活动。还进一步整合了工会自身职工院校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以高职、中职院校为龙头,吸纳品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科研院所组建职工教育阵地,积极开展农民工、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促进职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大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不断扩大基层企业“职工书屋”的覆盖面,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作用,提高了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每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层次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采取培训、比赛、晋级、提升“四位一体”的比赛模式,在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练技能,争做高技能人才的热潮,助推了职工成长成才。此外,劳动竞赛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推动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培养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2. 开展"五小"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创新增收。围绕企业挖潜增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各级工会还积极动员职工,动脑筋、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针对企业生产经营难点和关键环节,开展以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为企业降成本、增效益。
3. 开展班组工人先锋号、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各项生产任务和经营管理都要通过班组去实现和落实,各级工会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班组(科室、团队)创建活动,把班组打造成职工钻研技术的阵地,提升了班组创新能力。劳模、技术标兵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技术创新领头羊。创建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分布在不同企业的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学习交流技术的“培训平台”、技术创新的“孵化平台”、技术成果的“转化平台”。创新工作室平台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断提升了职工自主创新能力。
4.开展职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和热情。各地工会和人社、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选树“首席技师”、“金牌工人”,评选“能工巧匠”、“创新能手”,以及职工合理化建议、创新成果评比表彰活动,并加大对优秀技术人才、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一些省市和企业还相继制订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着重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技能人才倾斜。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技能、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职工吸引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普遍提高了职工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推动了企业经济技术进步,但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参与面不足,群众基础还不够广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群众性的活动,职工的广泛参与是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力的体现,是衡量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非公企业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缺乏认识,参与度不高。一些职工认为经济技术创新过于“高大尚”,是为技术尖子准备的,他们把经济技术创新看成“技术骨干、科技人员”的活动,而不是职工自己的活动。造成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在职工的'影响还不够大、覆盖面还不令人满意,企业、职工参与面上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2. 未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效果。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就是要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实际难题。但一些单位没有能抓住关系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把其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致使活动针对性不够强,效果不够好。
3.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不规范,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上,存在不太规范的情况。如没有建立客观的、科学的、操作性好的成果评价标准;邀请的评委也并非都是行业技术专家,评价主观因素较多等。造成成果评价失真,权威性差。这种有失公正的评审结果难以服众,往往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1. 广泛引导和动员职工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夯实企业自主创新的群众基础。通过宣传和引导,让职工群众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涌现出来的职工技术创新能手,要做好宣传工作,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帮助广大职工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促使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投身到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热潮中,立足岗位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在创新谋发展上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要继续深化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基地创建和完善工作,大力开展职工创新项目孵化、成果评选、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创新才智、创造潜能、创业热情。
2. 关注非公企业,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覆盖面。非公企业面广、量大、职工人数多,非公企业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不容忽视。各级工会要借鉴好经验好做法,认真研究当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非公企业和职工队伍特点,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新途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向非公企业延伸。要注意从非公企业一线职工中培养、选树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推出一批非公企业创新活动示范单位,引导更多的非公企业职工加入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来,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3. 借助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造就创新型职工队伍。针对当前大部分企业存在的技术工人少、技师和高级技师少、职工培训的机会少,以及职工培训经费列支难、职工脱产参加培训难等问题,各级工会要借助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提升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培育造就更多的技术工匠。充分利用多种工作载体和方法,如推广“名师带高徒”师徒结对活动,让更多的职工掌握技能人才摸索总结出来的高超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比、学、赶、帮、超”互助互促、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让更多职工在学习实践中成才,培养一支创新型职工队伍。
4. 规范和完善创新成果评审机制,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评价制度,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和内容。规范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审,聘请科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杜绝外行人评审,按照成果的创新程度、难度和复杂程度、对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避免看人情、走形式。形成反映真实水平、保护技术人才积极性,激发职工创新激情的合理评审机制。
5.发挥基层工会能动性,切实保障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各级工会要从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措施着手,深入基层企业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工会能动性,做强做大基层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确保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在县级以上工会层面,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职工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利用工会经费,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补助,多方筹集企业、社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为职工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要加强与人社、科技、院校、各类技术协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在企业工会层面,要积极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管理行为,争取企业行政支持和配合,实现职工创新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这样职工创新活动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健康持续有效地在企业开展下去。
[3]常毅民主编.工会经济技术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xx.7(20xx.7重印).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六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起步晚以及基础薄弱等因素,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就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建设性的优化处理措施,从而为今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所以,为缓解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投入力度,采取科学措施来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面临的挑战。
1.1受创新资金影响。
企业能够实现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是需要大量的资本予以支撑的。然而现实是,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实际留存资金的不足,再加上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使得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本进行技术创新是不现实的,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现象,通常会采取外部融资来获取足够资金。其中,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外部融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即直接投资、上市以及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还有银行贷款、杠杆购并以及各类基金等间接融资方式。
1.2受创新人才影响。
自我国入世以来,尽管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才竞争始终处于劣势,甚至于高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有日趋加剧的倾向。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代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目前,高技术产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优厚待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人才由国内流向国外,而人才的缺失也让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异常艰难,并让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1.3受政策环境影响。
目前,在市场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制制度还不够完善,且相关的激励机制也较为欠缺。不仅一些必需的中介机构不健全,同时在促进成果转化作用未能发挥出来。受我国国情特殊性影响,不管是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还是实施方面,都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的,这就使得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政府的过度干预也是制约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2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2.1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措施。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受资金影响很大,所以,为解决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融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1.1扩宽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及银行体制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在此过程中,政府有必要对相应的信贷政策做出调整以及改善,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针,增强获取以及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这能在减少由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的同时,为电子信息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1.2扶持优势企业。
想要提升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政府有必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规模的扩张形式主要为重组,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但是其市场竞争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有些时候这些企业在重组后还会面临更大风险。基于此,在电子信息企业开展外部融资或者兼并过程中,有必要引导企业以自身实力以及竞争力为发展目标,构建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且极具市场前景的优势企业以及产品。
2.2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技术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以及完善,标志着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立项以及执行都具备充分的自主权,而企业也应该综合考虑自身资金以及人才技术实力等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策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采取需求引导型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以及开发研究。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以及风险,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后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以及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想要使创新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企业还必须要对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进而提高技术成果的可转化率。
2.3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留住高技术人才。
当前电子信息企业缺乏高技术人才的最根本原因,不是招不到高技术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积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各种方式来关心和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乃至精神需求。与此同时,完善的激励机制还可以对当前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以及生产条件等进行改善以及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形成良好效益、解决重大问题以及开发新产品等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予以重奖。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并培养人才,进而通过各种激励方法来留住科技人才,加强培养科技以及管理人才,在电子信息企业内部形成一个重视人才、重视知识以及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一方面为企业各类人才创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生活工作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大大提高科技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以及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电子信息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有资金以及人才的原因,同时也受到政策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为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扩宽融资渠道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七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是提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近年来,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进行实际的探究,分析当前技术的不足之处,并阐述未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推动机械设计制造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创新;cad;自动化;。
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虽然发展的比较迅速和稳定,但是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水平也远远的落后于那些发达国家。当前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仅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技术的引进,无法生产出一些处于科技尖端的产品。由于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采用人工生产较多,虽然能够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但是依靠机电生产的产品质量、外观及内在性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仅仅算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1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探究。
1.1cad辅助设计与自动化技术。
cad技术是一种可以把各种学科的技术与技能结合起来为自身所用的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生产模式的重组与转变。cad技术具体应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系统工作理论,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优化整个设计制造流程,形成机械制造以人为本的柔性生产,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有效地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1]。
1.2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主要运用在两方面:(1)快速成型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将零件精确地切分成不同的形状以及小块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激光技术的引进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激光本身具有较强的切割功能,能够保证切割产品的质量,再加上与cda技术联用,两者之间互相配合能够将模块切割的更加的完美,且花费的人力比较少,有效地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热处理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对产品进行热处理是生产与制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证产品使用寿命以及耐磨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有的企业会为零件处理设置专门的厂房。传统的热处理技术对一些产品无法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很多的企业采用激光热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式能够使产品迅速固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2]。
1.3数控技术与纳米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对零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提出数控机床。这种数控机床除了拥有较高的灵活性外,还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加工的整个过程。但是采用数控生产的零件仅仅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以及其他中小批生产的制造业之中,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人们听说的比较多的一种加工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在微型的零件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制造技术根本没办法达到要求。因此,采用纳米技术对产品进行加工,能够满足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提升制造企业的效益[3]。
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2.1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崛起,这些技术保证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由于国内与国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的企业都想争取更多更有力的资源以及得到更多的利润,再加上产品的开发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了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因此互联网成为了各个企业不断地开发和推销自己产品的重要渠道,所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全球化是其发展必须的趋势,也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革命行性的变化。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的开发,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产品的销售业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广,因此机械设计与制造全球化发展是保证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4]。
2.2降低风险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企业都想要保证自身企业的发展,因此就会大大地降低自身企业的风险。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想要降低风险,就应采用虚拟化模式。采用虚拟化模式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在产品制造前进行严格的确认,通过虚拟的场景模拟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的全过程,及时的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出现,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
2.3环保方向发展。
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阻碍社会发展主要的问题之一,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提高环境意识,才能保证制造企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朝着零污染的方向发展,积极的改进和创造一些健康的、绿色的制造技术,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结束语。
机械设计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因此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稳定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除了从技术方面对制造业进行改进之外,还应该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八
文本首先提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接着时于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指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与对策。
科技资源共享 创祈体系 创新能力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xx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xx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1.2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2.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2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2.3创新管理科研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共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丁巨涛.技术创新环境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xx,8
[3]邹江.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j].群众,20xx,(4)
[4]陈光.四川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动态,20xx,(3)
技术创新论文篇十九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xx年1月8日指出,20xx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要有科研管理机制。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活动客观规律入手,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一大批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成的企业集团实体化、大型化,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方式组建新的大型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院所改变目前的游离状态,真正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我国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论文篇二十
摘要:森工企业作为我国木材采运、加工、运输、供销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恶化的新形势下,森工企业在营林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协调发展,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必然更加艰巨,营造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显得更加紧迫。基于此,本研究简要论述营林造林技术,进而针对森工企业营林造林技术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营林造林;重要性;现状;发展对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营林造林工作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森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是目前森工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宗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是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空气净化器”及“资源宝库”,现代化的森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营林造林工作,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营造林技术的概述。
所谓营造林技术,人们往往又称之为“建造绿色长城”活动。从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东北部、西北及华北等受风沙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首先开始实施。借助营造林技术,也就是在环境破坏、风沙侵蚀十分严重的地区进行大型防护林修建,这样能有效防止风沙侵入,减少水土流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而森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创造木材收益的同时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营造林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工作人员要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过伐林和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等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树木种类,也就是因地制宜。其次,在进行种植之前,必须要针对这次的种植活动进行一个整体规划,梳理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目的,落实好责任,保障营造林工程可以顺利进行。再次,营造林工程作用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发挥,与树木种苗的品质有直接关系,如果树木种苗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控制,那么在种植之后,生产缓慢、存活率低等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进而影响营造林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筛选种树种苗,保障这些种苗符合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确保苗木成活率。第四,树木种苗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破坏,一旦种苗被破坏,那么将无法继续存活和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运输苗木前,就应选择好最为恰当的、伤害率最低的运输方式,确保苗木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最后,由于苗木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作人员在进行播种时,需要全面分析和掌握天气状况,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保障种子在雨后完成播种,以提高其成活率。
2森工企业营造林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营造林技术在森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都会利用到营造林技术,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1病虫害控制林技术在营造林过程中,森林病虫害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森工企业在此方面同样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首先需要在迹地范围内针对没有受到病虫害侵蚀的树木进行保护,同时将已经被病虫感染的树木进行烧毁,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确保健康的树木不被感染。此外,注意树木周围的杂草是否被病虫感染,一旦发现病情,必须马上处理,避免循环污染。
2.2火烧技术为了控制灾情的蔓延,往往会采用火烧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尤其是混交树种的选择,必须要特别重视。在进行火烧迹地之前,工作人员应将迹地进行全面清理,然后在细致规划后,在整片迹地上进行树种选择,通常会选择抵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如果营造林正在建设过程中,那么必须确保树穴的大小,一般控制在50cm×50cm×40cm。同时为了减少病虫滋生与传播,树木植株之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好,并保障株行距的均匀,确保每一棵植株都能够充分吸收到阳光和养分。
2.3采伐技术营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主要偏重于树苗的选育,因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伐桩萌芽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采伐迹地中的不同伐桩密度及树种情况,对树苗进行合理科学的选育。倘若伐桩之间的间距偏大,就要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补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在参照采伐迹地原本树种的同时,尽量选择抗虫抗病能力相对较强的树种,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4重点保护阔叶树次龄幼龄林营造林的建造不仅要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与种植质量,还要在此基础之上保证营造林中树种的多样性,比较珍贵的树种更要精心呵护、着力发展。因此,阔叶次龄幼龄林作为林地中相对存在量较小的品种,应在营造林的种植中受到重点保护。在营造林建设的前期,也应对类似的珍贵品种作出重点规划与保护,并对其进行人为调控,以保证其成活率与覆盖率。
3结语。
通过对营造林技术的简要阐述,进而将我国森工企业中营造林技术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3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