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论文(专业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31:21
生物工程论文(专业22篇)
时间:2023-11-24 08:31:21     小编:笔砚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更好地改善自己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梳理思路,列出要点,然后逐步展开。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总结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生物工程论文篇一

摘要:中医药大学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的生物工程复合人才,而生物工程导论作为该专业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归属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生物工程导论;中医药院校;教学。

生物工程导论是一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属于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开设对于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重视专业、热爱专业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工程导论课程的宗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专业全貌,进一步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生物工程与中医药的联系,如何使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与古老的传统中医药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培养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1]。本文就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导论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根据中医药院校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工程导论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生物工程的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工程的知识体系。生物工程导论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属于专业必修课,共有36学时,主要是介绍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五大工程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但由于学时有限,生物工程专业在高年级会开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对应的专业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专业特性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减少具体深入的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增加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开发、研究中的应用,授课内容应难易适宜、详略得当,从而达到普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2]。由于生物工程导论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生物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生物工程导论这门课的内容必将与其它课程的内容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复。如基因工程中的核酸、蛋白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等内容可能在分子生物学中已经有过讲述;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等内容与先导课程细胞生物学课程有所重复;发酵工程中菌种的选育和保藏等内容与同学期开设的工业微生物学重复较多。为了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授课,避免学生形成对相同课程内容的疲倦性,同时结合有限的授课学时,故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有侧重的讲解。如基因工程摘除与分子生物学重复的内容,细胞工程摘除与细胞生物学所讲授的,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干细胞工程等与医药相关的部分内容。我们根据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选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即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宋思扬、楼士林主编的《生物技术概论(第四版)》为教材。按在过去三年的教学中,我们在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和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进行适当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具体调整方案为:第一章生物技术总论及第2―6章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五大工程各4学时,共计2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对生物工程的五大工程有所了解,讲述的过程中舍去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中已经详细讲述的内容,避免基础知识的重复介绍,把重点放在各个工程产生的由来及发展上,对具体的复杂的技术理论仅做一般了解。剩余14学时着重以实例的形式讲述生物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如:细胞悬浮培养、毛状根培养等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传统红曲等发酵类中药的现代制备工艺等,让学生能接触到生物工程,了解到生物工程的广泛内涵,增加其专业的归属感,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

二充分利用丰富教学资源。

在生物工程导论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与学生自身兴趣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生物工程导论课程理论点多面广,很多内容又相对深奥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加之该学科发展更新快,学生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困难重重。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图片、影像资料,借助色彩明快、富于变化的图片资料和短小精干的动画等,对大学生扩大、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在讲述pcr反应原理时,我给同学们播放美国bio―rad公司发布的pcr之歌,歌曲内容包括了pcr技术发明的背景、发明人、pcr原理及过程、pcr技术的用途等,在短短的三分钟内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启迪思维,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在网络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资源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网络也成为向学生输送知识的一条重要窗口。在生物工程导论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向学生推荐相关专业网站等,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大体框架,扩展视野,充实自我,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增加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复杂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讲好每一堂课,需要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在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4]。在生物工程导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结合,基础知识与生产应用相结合,还着重增加一系列背景知识,如经典技术的发现和发明过程,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等,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整堂课进行填鸭式“枯燥”理论的学习。例如,在讲述限制性内切酶时,我列出了一个由限制性内切酶的发明人―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阿尔伯的女儿西尔维娅讲述的国王与仆人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导学生发现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其限制修饰的基本原理。在介绍到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时,对该技术的发明者及该领域的一些著名专家给予一定的介绍,吸引学生学习该技术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结构解析时,我会给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及其部分研究成果,以引起学生探究神秘的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四联系生物工程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1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生物技术成果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这些真实的事例向学生讲解,说明生物工程技术改变我们现实生活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述单克隆抗体时,我会进一步讲述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治疗领域的应用,并以贝伐珠单抗等常用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介绍单抗药物的分子机理及市场趋势,让学生真实了解到生物技术为人民健康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例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人参、丹参毛状根的大规模发酵生产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既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对其建立专业的认知的树立专业的归属感具有重大帮助。

五科研反哺教学,课堂融入科研成果。

教学和科研是推动高校发展的两翼,也是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只有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效地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才能使教学与科研共同提高,从而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5]。生物工程领域的许多基本原理和理论均与实际生产联系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就注意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一些实际科研问题联系起来,在部分相关章节的讲述中结合目前教师所在的课题组已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这样有利于发现学生兴趣,为进一步鼓励引导学生及早进入教师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述高通量测序在药用植物中研究的应用时,我以课题组前期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例,为学习详细阐述高通量测序在河南道地药材地黄、山茱萸次生代谢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所选用的文章涉及了rna提取、rna质量控制、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文章的详细讲述,不仅回顾了之前章节核酸的性质的部分内容,又结合了正在讲述的高通量测序,还进一步对后续章节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了初步的印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启发学生如何探索科研的思路。通过上述的探索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其专业的认同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勤,吴昊,万海同,等。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和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1):34―35。

[2]苏秀红,董诚明。《生物工程概论》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09(5):76―77。

[3]廖润华,杜洁,苏小丽,等。《近代生物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34):155―156。

[4]纠敏,汪伦记,邱智军。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3(10):116―116。

[5]刘凯,黄斐。《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4):193―193。

生物工程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业随之发展起来,然而,就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来说,其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的现象,需要探讨和改进之处还有很多值得关注。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本文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析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生物工程论文篇三

湖南黑茶是湖南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湖南黑茶产业群在我省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湖南城市学院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1]。湖南黑茶产业群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2],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壮大,目前拥有黑茶发酵工艺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生物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省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特色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三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美国wh健康中心签署了茯砖茶功能成分开发的国际协议;成立了益阳黑茶研究所、与黑茶企业成立了黑茶研究联合实验室、黑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校级、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学院的优势和地方特色,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3-5],本着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本领过硬、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国际视野”的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在生物工程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1健全产学研实践平台管理机制。

健全产学研实践平台管理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1明确产学研实践平台理念。

产学研实践平台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茶叶绿色生态种植、茶品高效加工、黑茶功能成分分离、提取、应用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形成的湖南黑茶产业群中与生物工程紧密结合创设的问题情景出发,以任务为驱动,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

1.2规范、加强教师科研工作。

结合湖南黑茶产业群发展需要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提出明确的管理和考核目标,将教师吸引学生进入黑茶产业群科研纳入科研的考核,促进教师科研与黑茶产业群企业结合,创建研发中心,实现教研相长。

1.3加强校内实验室的自身管理。

实验室管理与黑茶产业的发展能够互动,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实验室教学的专业水平。

2构筑集中与个性实习相结合模式。

过去我院学生分四个阶段实习:认识实习、提高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由指导老师带队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现在,我将实习改革为:第一、二阶段实习集中,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实习,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符合不同研究方向的实习单位和老师指导生产实习,并进入不同的实习场景,进行个性实习。学院在原有较少的4个黑茶相关生物工程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生产实习基地,把黑茶功能成分的开发应用企业也纳入新生产实习基地扩展对象,例如,嘉利香料有限公司的黑茶烟用香料、七箭啤酒有限公司黑茶(金花)啤酒等都是因黑茶功能成分而建立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教师在对应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3完善黑茶产业群导向产学研实践平台链。

产学研实践平台以“黑茶产业群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地方产业的特色,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一个或多个平台,即产学研实践平台链。根据湖南省特别是益阳地区的黑茶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我们准备设置了三个专业实践平台即“黑茶发酵技术工程平台”“黑茶功能成分提取工程平台”和“黑茶功能成分应用工程平台”。学生在学习生物工程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产学研实践平台和相应的课程。

4实施黑茶产业群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学生素质、能力、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面向黑茶产业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模式,实现毕业设计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要求的有机结合。即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于黑茶产业群典型企业的生产实际,毕业设计的过程按照生产的实际要求在企业里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毕生设计的结果接受生产实际的检验。通过该毕业设计模式的有效实施,加大了产学结合力度,增加了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程度,实现了专业的黑茶产业应用、毕业设计和定向就业的三位一体。

5运行面向黑茶产业群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教育,依托黑茶产业群,建立学生主题研究项目和黑茶产业的耦合机制,建设区域集群产业发展的主题研究项目群(项目库),构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项目(包括学生课题和竞赛等)相互促进的面向黑茶产业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一方面,学生项目依托黑茶产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学生项目提供灵感、素材和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项目的开展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并通过产学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投放,突出加强学生主动实践的主题研究项目平台和开放机制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学科指导、学生社团出人、企业出资的“三位一体”的竞赛模式。鼓励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学院予以资助,并按照刊物的不同级别予以奖励。大力开展学生科研课题的报告会,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设立“科研助手岗位”,对从事重大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予以津贴补助。组织学生赴黑茶高新技术企业或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学习的活动中受到创造创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强化学生应用生物工程专业技能的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6结束语。

目前每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面向黑茶产业群的生物工程产学研实践相关,每年学校和省级资助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都有黑茶相关项目至少2项以上,尽管黑茶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在如何完善平台运行机制、真正切入黑茶产业群实践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的平台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校内外教学实践平台的设施,完善平台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的执行措施,挖掘平台的潜力,突出各个平台的特色,充分发挥产学研实践平台的作用,把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努力把面向湖南黑茶产业群的生物工程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生物工程论文篇四

摘要:实践是对理论课知识学习的检验,是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的需要,是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培养过程。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抓好实践计划、实践准备、课堂教学、报告总结等关键环节,本文就职校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一大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承的,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上机操作实践,可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解除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技能训练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综合水平,下面就本人通过在职业学校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与大家一起探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实践课的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实践进度、实践次数等。以便任课教师和实验室(计算中心)能够很好的沟通配合,及早安排上机实践有关事宜。每一次上机实践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要指明实践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践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实践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要和实践计划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学生必须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践,完成各项实践课业。教师也要按实践提纲的要求和布置来检查、评定学生上机实践成效。学生还要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书写实践报告。

总之,教师要认真编写上机实践提纲。教师对每次上机实践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二、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

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工作相对于其它实践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一般来说,在计算机实践课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硬件环境的准备。

学生上机实践所用的各台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功能完好、运行正常;学生实践所用磁盘及其它附件要配备齐全、合理分配;有关实践的环境设备,如辅助教学设备(投影仪等)、调控设备(空调器等)及桌椅灯具也要满足上机实践课的需要。

2、软件环境的准备。

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需要,要选择好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软件、语言系统软件预先装备到实践所用各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用。辅助教学软件、各种检测软件及实践所用例题、习题程序根据需要选择装入。

3、安全环境的准备。

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要加强,实验室内安全设备(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等)要齐全完好。计算机内外设备检测系统软件要常备,尤其是计算机病毒检测和清除要经常进行(或定期进行),同时要备有功能强、效率高、版本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软件。

4、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准备。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实践秩序,实验室实践守则,要严令学生遵守。

学生上机实践要组织好,最好有学生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组织。实践学生众多时最好分设实践小组,以便管理和辅导。尤其是计算机少学生多时则要考虑分组分批安排实践。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理论课教学的继续,也是理论教学成效的初步体现。与其它实践课一样,上好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注意唱好“三步曲”,即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在入门指导中,教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示或说明,对学生初次使用的软件或命令,教师要进行演示讲解。在巡回指导中,教师应把握整个实践进程,注意观察和检查各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结束指导时,应对本次实践课进行归纳小结,布置实践作业,明确撰写实践报告的有关要求。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课开始,辅导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实践中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或说明。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

2、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化教育手段,协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检测、评定和辅导。比如windows系统学习软件,中文输入和指法练习软件等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易于操作,教学效果不错。教师也可根据实践要求和学生上机情况,自己编写辅助教学程序在实践课中使用。

3、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要规范标准,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进行,课时比例搭配要合理,这也是提高实践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将每堂课都安排在微机房,有些课程也无需每堂课都到微机房去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在教室讲授或演示,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课程特点与微机房的接纳安排能力统筹安排,按照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象windows、word、excel等,此比例定在1:1为宜,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程序设计课,该比例可定在2:1。

四、计算机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真切的体会、深刻的认识,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学生要写好实践报告就很重要。计算机实践报告,直接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情况。学生写实践报告,就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完成实践课业,写好实践报告都是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体要求。实践报告中的“上机题目”、“上机目的”和“上机要求”各项,基本与相对应的实践提纲相同。报告中的“上机步骤”,是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体现会要求学生如实地写。即使是错误的操作或运行失败,也不应回避或遗漏。要详而不繁,简而不缺。要多用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描述把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深刻认识都要写进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总结出宝贵经验和教训。学生的要求、希望和建议,都可写入“上机总结”内,以便与教师相沟通。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我们把握住其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一环节,计算机实践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西靖主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工程论文篇五

摘要:专业教育在引导新生正确认知、树立专业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在华侨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开展新生专业教育的多种方法和实践经验中进行了探讨和。

本科新生刚刚进入高校,对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填报志愿时的宣传以及父母、亲戚、身边朋友及中学教师的口头信息或见闻,大多数新生对专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又多以通识课程为主,新生能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内容很少,影响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引起新生对本专业的误解,无法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1]。此外,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新生的调剂率较高,很多新生对本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再加上兴趣不高,容易导致新生意志消沉而堕落,因此大一学年的专业教育极为重要。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针对学生从事专门领域的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2],是引导新生正确认知、树立专业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多样化实践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和探讨。

一、做好新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与高中学习相比,大学的学习表现出显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多数新生对大学学习认识不足,无法很快地适应这一转变,再加上经过高考结束后三个月的假期,在思想上有所松懈,因此大多数新生刚开始学习时表现得很迷茫,甚至无所适从,此时新生急需专业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基于这一情况,在新生正式上课前,本系组织了两次新生交流大会。第一次交流大会是迎新活动的一部分,由系主任为大家介绍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向以及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内容,让新生初步认识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第二次交流大会是新生学习动员大会,由分管的系副主任主持,邀请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同学与新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对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认识,传授先进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并解答新生的困惑。此举的优点:(1)能够在新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让新生对大学的学习不再迷茫和畏惧。(2)能够让新生接触到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学习其先进经验,树立榜样的作用,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几年的实践中,学生反响热烈,不少新生对优秀的学长、学姐投以钦佩的眼光,多数学生还积极地记录他们的学习方法要点,亦主动吐露自己的心声。每一届参加学习动员大会的新生中又会产生一些优秀学生,将成为下一届新生学习的榜样。如此以旧带新,新旧交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为了加强新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尽早了解专业内容,本专业在第一学期设置了《现代生物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限选),并采取导师组授课制,每学年安排15位本系教师,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研究领域向新生讲授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内涵和外延。授课教师团队根据需要每年进行微调,但每学年都能保证三分之二以上的授课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导至少为6人。授课形式由每位教师灵活掌握,采用讲授、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成为课程的主人,加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念。在第一次课上,由课程负责人发给学生一份介绍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英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而后从材料最后的十道大题中任选五题作为平时作业,并建议用英文作答。所有题目均无标准答案,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做答。在学期末,每位学生必须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要求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技术领域,阐述他们对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的认识以及学完《现代生物技术》这门课的收获。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新生对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热爱出乎所有教师的意料,他们在作业和论文中表现出来的想象能力令人惊异。例如作业中有一题是谈谈学生对克隆人的态度,有些同学联想到科幻片里人造生物反客为主对人类痛下毒手的情景并加以类比;而有极少数同学支持克隆人,认为克隆人可以作为自己的分身,让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尽管某些观点有待商榷,但经过这门课所进行的头脑风暴,学生对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认识显著加深了,在期末论文中他们已经可以较完整地描述基因工程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能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甚至有些学生能紧跟学术前沿,把最新的学术成果及个人看法体现在论文中(如crisp基因编辑技术、3d打印人体组织器官等)。虽然没有强制使用英文,但不少学生用英文完成了作业和论文,说明他们对这门课相当重视。相比由一两名教师承担课程所有内容的授课形式,导师组授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每位教师对各自研究方向的了解比较深入,可以把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讲得很“专”。(2)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讲授风格,这就使课程的知识面扩展得很“广”,可以涉及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各个方面。(3)选用英文版教学资料,与通识课英语教育安排在同一学年,可以锻炼新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并及早接触一些专业词汇,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4)导师组授课方式是建立并加强师生联系的重要渠道,可以让新生尽早接触到本专业的教师,还促使了新生对教师的研究方向产生兴趣,并为今后的课外创新实践等创造条件。

重视认知实习。

生物工程专业现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因此新生专业教育不仅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实验和实践的要求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3]。仅仅依靠理论课的教学难以使新生对生物工程有直观的印象,因此我们必须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新生能够亲身体会生物工程的应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把认知实习作为新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实习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作为总负责人,直接负责实习单位的联系和指导教师的安排,并亲自带队。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必须满足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熟悉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这三个基本要求。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上下游兼顾。根据这些原则,我们选择了学院自行建设的壳聚糖氧化降解中试平台、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古龙酱文化园四个单位作为本专业的认知实习基地。这四个实习基地涵盖了从上游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到下游工业化生产这一完整的产业化流程,囊括了细胞培养、植物育种、生化分析、生物医药、生物活性物质开发、食品加工、生物过程工程等不同的方向,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工程专业的特征。学生在参观、认知的同时,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从而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并加深了印象。实习期间,还邀请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为新生介绍就业条件、招聘岗位、待遇、公司福利等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坚定他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试行本科新生导师制。

本科新生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对其进行学业、生活、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及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旨在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形成合理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育人质量[4,5]。我们试行导师制的初衷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通过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学初,系主任向本系新生提供专业教师的名单、联系方式和研究方向等信息,并根据教师的职称设定指导学生的数量上限,而后由新生各班班长安排全体学生进行导师的选择和协调。学生根据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学生必须在名单确定后一周之内主动联系导师见面,积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当面向导师请教;导师主动指导学生如何建立专业自信心和树立人生目标,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学习。导师和学生每月至少需见面一次,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实行了本科新生导师制后,新生能够通过导师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不少新生还提早进入学科实验室开始了科研训练,并在之后申请了课外创新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等,积极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对新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同时,导师制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避免了因大一专业课接触较少而导致的新生专业热情消退的弊端。从教师方面来讲,导师制的实行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潜在的后备人才,对解决实验室人员紧缺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在首届试行导师制的`级学生毕业反馈中,能够明显地看到学生对导师制的肯定,他们认为导师制的实行让他们对生物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让他们提前接触了科研,坚定了对这个专业的发展信心。

五、引导新生做好人生规划。

前几年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一个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做好了规划,这些学生的目标比较明确,在平时会主动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在各方面都比较主动,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比较被动,也说不清自己毕业后的打算,甚至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依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考研、找工作都像跟风似的,遇到困难又退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在学生刚进大学时就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系自行设计了一份《生物系新生目标意向调查表》。在表中,我们设置了“您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何规划?在大学毕业之后,您认为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您准备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个在大一学年结束时要实现的短期目标”这三个小问题,其初衷是督促新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此表一式两联,分别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签字后,一联为学生自行保管,另一联交由系副主任保管。大一学年结束后,对偏离短期目标较远的学生,系里组织谈话,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这一举措从级新生入学时开始实行,目前已实行了两届。学生对这一做法普遍表示欢迎,从交上来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思考,因此可以说这一举措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发现了少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以为然,随便敷衍了事。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不少学生把短期目标设定得过低,像所有科目考试都及格、读一两本好书等;有不少学生只是在学习方面给自己定了目标,而缺乏从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方面提升的思考;对“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时光”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写得简略而虚无,如努力学习、参加校园活动、充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之类的过于宽泛的话屡见不鲜,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我们将对今后的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考虑更换提问的形式,并添加适当的注解。此外,还应在新生填写时给予更多的指导。

六、定期交流,了解新生所需。

在每学期期中,本系都会组织一次新生座谈会,正、副系主任和部分专业教师一同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新生在交流会上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学校活动、对大学的适应、勤工助学及兼职等方面,其中有不少问题每届学生都会提到。我们对这些问题均作了记录,能解答的问题就在现场进行答复,部分问题会及时与学院和学校的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在日常的学生管理方面,本学院还建立了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的制度。每学期班主任走访学生宿舍四次,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就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向系里和学院反馈。此外,本系学生遇到问题,除了向班主任和辅导员反映外,还可以直接向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单独面谈,寻求帮助。

七、总结。

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应当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并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因此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是必需的手段。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专业教育的形式,从最初的由个别教师担当的短学时课堂讲授,逐步改进并融合新的方法手段,发展到目前的多样化及全方位指导。专业教育对新生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这几年生物工程专业申请转专业的人数明显减少,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入。(2)这几年大一、大二学生联系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及申请课外创新创业等项目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较高,重视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应该说,我们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而且新生专业教育的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生群体成长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3]张茜.生物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及发展[j].西部皮革,2016,(20):226.

生物工程论文篇六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是生物技术专业的2门专业选修课程,其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校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安排的课时为34学时,期中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单独开设18学时的实践课程,生物工程设备不设实验课程。目前,这2门课程由于实践性太强,而且這两门课程往往是分开在2个学期开设,加上课程内容的一些具体工艺和设备我校不具备,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生物工程设备这门课程在个别年级还存在不选修的现象。虽然目前有很多针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1—8],但大部分是针对作者所在的教学单位,而不同的教学单位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学生总体水平都不一样;所报道的教学改革可能对作者所在的单位效果非常好,对其他单位不一定适用。针对该问题,笔者依托学校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机遇,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生物工程论文篇七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教研组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与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亲身实践为平台,通过对作业和练习的改革为手段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教研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课标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通过开放课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解疑、讨论、争辩,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基于我校少儿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研究,他们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实践和创新意识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师少讲而学生多讲,多动手,多实践,甚至采用“兵教兵”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课堂,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通过对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感觉到中考命题越来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都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几何初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从而自然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授课题学习等内容时,则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让学生在母亲节卖花的活动来研究利润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和练习一刀切,根本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教研组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除了有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的a、b、c档题目,另设计选做题,这种题目不是以往定位的难题,而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题目,或是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或是一题多解,可以用不同方案、不同策略解决的问题。这样更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解决中考形式的问题时,学生解决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在其间的多次模拟练习中,学生的能力稳步提高,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思维混乱,逐步过渡到可以较从容自如地将问题得以解决,甚至一部分学生可以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圆满地解决。考试成绩自然提高了许多。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如:将课堂交给学生到什么程度,有时,学生思维一旦打开很难收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而教学进度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怎样更好地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生物工程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为就业服务的方向。教师需要确立服务意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材的选编应该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并注重普适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中职学生知识和心理上的特点因材施教,综合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语文教学对所在地区5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缺乏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选择,都明显滞后于时代,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改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尴尬处境,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形成了“面向职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专业服务和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功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体现职教特色,增强服务意识,以就业为导向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应用。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专业语文课程的总体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要求,选用或改编不同类别的语文教材,同时根据职业的不同辅之以专业的补充教材。明确中职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要反映就业需求,又要体现职教特色,并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的特点,构建体现不同层次的语文课结构体系,制定最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供学生选择,以适应分层次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加强语文课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二、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一)确立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功能,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服务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服务意识,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因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如文秘、导游等专业班的语文教师,应适当学习一些文秘知识、导游词讲解等专业性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要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如旅游专业强调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口语表达、端庄的仪态等,而外贸专业强调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等,要把握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重点。

三、教材的职业化特色。

教材的职业化应该在保证课文质量的同时,力求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首先,普适性教材的选编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选用此类教材时除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加强人文性,注重对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诸如自尊、自信、诚信的引导。其次是专业性教材,要体现专业特点,把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渗透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性教材的选编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尝试编写烹饪专业的语文补充教材,从网络和其他期刊上选取与烹饪相关的素材,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八大菜系及特点”、“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名人与饮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文章,使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收集与专业相关的语文资料,集成他们自己喜欢的“语文教材”。

而在普适性教材与专业性教材的结合上,中职语文教材的选编还应该凸显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特点,达到普适性教材和专业性教材的统一。在编写时,应以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为主体,邀请相关专家作指导,同时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参与。

四、个性化教学法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教法个性化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教法个性化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以发挥专业特长为原则,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语文水平,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结合专业特点。

即从专业特点出发,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目标来实施教学。如旅游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来渗透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课前演讲、即兴演说、辩论比赛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审美观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如采取为菜式命名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商务专业中,教师结合商务专业特点,将1一4册教材中有关听话、说话、介绍、听广播、复述、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10个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小的商务场面,如谈判场合、应聘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在机械专业中,设置了“我做你说,你说我做”、“编产品说明书”、“写实习报告”等环节,力图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结合学生特点。

要从中职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从知识上看,中职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因此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采取“分层教学”法,分别确立学习目标,以逐步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信心与能力。可采取“向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老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中职学生具有自尊心强、自卑感重、难以面对挫折的心理特点,教师需采取鼓励、委婉批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一碗清汤荞麦面》、《石缝间的生命》、《劝学》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形成坚强、勇敢、上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精神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工程论文篇九

摘要:

文章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阐述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并举例分析其用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兴趣引导;任务驱动。

在互联网+大智慧时代,计算机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软件成为人们日常使用必不可少的工具。有了软件,人们的办公效率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1],人们幸福地生活在这个智慧的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增长,软件工程学科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将软件工程设立为国家一级学科[2],这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指明了学科发展的方向。目前高校中近80%的院校设有软件及相关专业,国家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旺盛[3]。教指委也认定软件工程是计算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着重强调软件工程的重要作用[4]。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主要讲述软件开发与维护的相关知识,涉及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开发流程、原则、开发方法与常用工具、软件项目管理等,能够为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5]。它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软件工程课程涉及的原理、方法、概念多,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抽象,较难理解,实践环节操作困难。需要学习者既知晓理论知识,又能够在项目实践中灵活应用。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教学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索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法,与同行探讨。

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式地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为辅。情景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较很少采用,课堂氛围沉闷,缺乏灵活性,课后缺乏实践训练。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学完后只记住了一些基本概念,很难灵活应用于项目开发实践中。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有了这些理论知识就能指导软件开发,开发出完美的软件产品。单一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加上理论抽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融合欠佳。

软件工程的选修课程有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程序设计语言等,这些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很难把这些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学生难以融会贯通,理解起来困难,在项目实践中更是难以灵活应用。

1.3忽视实践环节。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很多院校只注重理论课的教学,开设了很少的实验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只开设纯理论课,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学习了一些软件工具的用法,而没有按软件开发流程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不能真正领悟到软件工程在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作用[6]。

1.4师生对软件工程课程重视度不够。

软件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学完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学习了photoshop就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在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有些学生虽然能做出来,但是做出的软件产品却差强人意,软件质量缺乏保障,缺乏完整的文档资料,很难进行软件维护。许多学生认为软件就是程序,没学软件工程也能写代码,不重视软件工程,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应用都离不开软件,同时对软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更要重视软件工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要进一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

2教学方法设计。

大多数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欠佳。在教学中,要尽量深入浅出,以简单、形象、生动的语言,把知识点阐述清楚,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力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高效结合,需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主导角色的合理优化[7]。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兴趣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兴趣引导+项目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造轻松、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在寓教于乐中,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

3教学活动设计。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1)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移动终端等)参与到学习中来。

(2)场景与知识点相融合。设置与知识点融合的场景,让学生深入其中,再抛出知识点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场景中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3)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时对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加以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4教学流程示例。

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现状,以《软件需求分析》为例,本文进行如下的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4.1兴趣引导,引出知识点,导入新课。

课前的知识点回顾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点的同时,与学生互动,抛出问题,比如,什么是软件的生命周期,常用的开发模型有哪些?项目开发进行到哪个阶段了,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再通过一个“妈妈与孩子”的故事引出知识点,导入新课。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妈妈领着她的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突然说:“妈妈,我想要吃鸡腿”,妈妈犯愁了,这么晚了,怎么办呢?附近店铺已经关门了,可又不能饿着孩子。突然,妈妈想起了包里还有一些下午买的披萨,就拿出来给孩子吃,孩子高兴地接过披萨开心的吃起来。讲完这个故事,注重与学生互动,及时提问学生,鸡腿=披萨?显然学生是乐意回答的,而且很高兴地回应老师的提问。显然是鸡腿不等于披萨,然后再追问,孩子的潜在需求是什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会接着分析,孩子的潜在需求是饿了,想要吃好吃的。由此引出知识点:需求的定义,导入新课。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互,实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4.2以任务驱动结合项目案例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问题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巡视教室,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发现问题,专题辅导,启发学生,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巡回检查,个别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再以“传授技能,尝试练习”的教学法举例。精选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实例,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讲完后,结合习题训练,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情况,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借助ppt进行讲解,为了让ppt美观有吸引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一些动画、人物、技术的起源,插入一些流行影视图片等作为背景,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

4.3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课堂习题训练的情况及师生互动情况,总结本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项目案例讲解分析方法、工具及需求分析规格说明文档的格式,并总结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5结语。

软件工程是计算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的软件工程教学现状,阐述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4]蒋宗礼.推进规范办学,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j].计算机教育,(7):7-10.

[5]曾强聪.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或靶标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物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也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1]。药物化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内容繁多,包括了各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以及典型代表药物等等,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而且各章节之间基本无逻辑关系,前后知识没有太多关联,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同时药物化学实验一般开设的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与当今社会的热度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差。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与生物制药息息相关,是以高水平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对学生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是不同步的,加之近几年国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规划,更加要求我们的药物化学教学要进行改革。笔者针对药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经验,对生物工程方向的药物化学改革提出以下一些设想。

1理论教学的改革。

1.1注重绪论课。

生物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有较多的交叉和渗透点。所以药物化学就成为了生物工程专业相当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但是在历年来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于生物工程要上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有不少的疑惑,他们不明白作为一个搞生物的怎么与药学医学相关呢?如果在课程开始时不能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积极性。因此,第一堂绪论课就非常关键[2]。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生物工程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不单是在生物发酵等领域有应用,同样在医学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制药企业里的生物制药就与生物工程息息相关,比如青霉素最开始也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中发现的。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学科它不可能单一的存在,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同时给大家例举往届毕业生在药学领域所获得的成就。这样,无论是从专业发展角度还是从个人今后发展的角度来讲,学生都能明白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

1.2强化经典药物史,注重研发案例的讲解。

不论哪门课程,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通常药物化学的知识点比较杂乱且各自独立,并且传统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多为化学模式,即主要讲授结构、性质及药物合成等,学生兴趣不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经典药物研发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为每一个经典药物的出现,从它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式的优化,临床实验到工艺路线的设计及上市后的监督管理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生动的研发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启发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与生活中常见疾病相关的药物,可以把这些药物的结构、研发、生产等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比如青霉素的过敏性就可以与实际应用中要进行皮试相结合来阐述其原理以及与其结构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解释为什幺要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出现的后面一系列市场上常见的抗生素。这样的讲解过程可能更加贴近生活,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1.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与前沿信息相结合。

一般来说,目前高校使用的药物化学教材都是比较成熟的或者相对滞后的教材,教材中涉及的药物都是比较经典但是同时又是相对落后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些经典药物作为脉络,对相同类型或结构的药物进行梳理,以点概面,而不必面面俱到。这样可以在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不必灌输广而杂的大量的知识,以免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新剂型、新的用药方式、新的作用靶点等的出现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那么基于药物化学本身的学科特性,教学中要及时收集药物靶点和药物开发的新动态,在课堂中补充进来[4]。比如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抗血栓的新用途等这些老药的新开发或者新的用药注意事项,还有药物开发中的`一些新技术,比如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组合化学等技术也应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药物发展动态,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2实验教学的改革。

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经费以及实验难度的限制,实验项目基本是一些重复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一般是老师给出实验方案,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缺乏思考,同时也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开设基础性实验时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实验原理进行讨论,对实验步骤进行设计,同时应该开设一些针对生物工程的药物实验,比如抗菌药物的实验。力求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除了常开的一些基础性实验,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开设一些创新性实验,让学生从选题到原理理解,从实验步骤的设计到实验方案的实行都全程亲自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现药物化学学科的创新性。同时可以让对科研充满兴趣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中来,通过与学长老师的交流,通过在科研中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科研的系统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知识不能单凭书本的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实验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而工厂化的行为也不能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衔接,这就是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就是把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的生产开发实际进行的虚拟实验,该实验通过电脑软件得以执行。所以我们可以开设一些药物实际生产研发的仿真实验项目,从而让学生提前感知生产研发的过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仿真实验,不仅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且仿真实验也是对现实实验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形成了意识形态的药物制备工艺,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生产制备时有章可依[5]。

3实践工产化。

传统的生物工程的实习一般是集中在一起进行,针对的也大部分是生物类企业,对于药学课程的单独实习几乎没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药物化学在实习中没有用武之地,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在药学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训,发挥企业的作用,共同制定实习的目标和标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制药的实际过程,同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4成绩评定制度优化。

以往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一卷定终身”的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接收,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所以要建立公正、客观、合理的最终成绩评定机制,比如可以将考试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成绩,理论考试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含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实践部分,包含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创新实验部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总之,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厂化教学及成绩评定的改革,不但深化了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而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利于创新性强、适应性强的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

[2]胡洪波,王威,彭华松,等.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1):42-44.

[3]唐春雷,冯柏年.寓教于研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24):158-159.

[5]戴一,曹殿洁,刘金旗.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导向下的药物化学课程改革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4(6):78-80.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一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教育体系,与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相比,尚需逐渐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国每年约输送千名左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检验工作岗位,这批人使检验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也给检验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与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毕业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是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出新项目和合理、优化组合项目的能力,也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对此,在教务处允许的情况下,先后召开了医学检验专业校本部和临床医学教研室主任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会议,制定了改革方案,修订与医学检验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上将各专业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并增设了一些临床医学课程的选修课,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反馈信息看,在与临床沟通方面有所改善。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对检验专业的实习课程减少了验证性试验,增加了一些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多互动、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多引导,努力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课程讲授更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倡判断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和自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加强检验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

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年都要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掌握临床检验的最新进展,并多拓展自己的临床知识,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将检验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应用到临床。通过以上改革,我们对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进行回访,反馈的信息是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也有改善。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二

籍贯石家庄市居住地石家庄市。

民族汉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1。

毕业院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专业制药工程。

联系方式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培训经历1993年9月至1999年7月于藁城市北街小学就读。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于藁城市实验中学就读。

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于藁城市第九中学就读。

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就读。

自我评价本人能够吃苦耐劳,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努力胜任公司所安排的一切工作。

求职意向于本专业相关的生物制药技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三

摘要: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来说,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怎么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的创新和研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科学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其如何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学校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生源特点和办学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基础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特征来进行的,这样就能解决实际生产所需的问题。同时,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院校,对于如何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计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针对此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目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中,“一刀切”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高校的教育中,所谓的“一刀切”现象是指高校还是把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也就是说重视高分而忽视其实践能力,只是为了考研而存在的理论型人才,这种人才对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还差着很远的距离,也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的弱。生物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既涉及到了化学工程,同时也涉及到生物技术等,也就是说其学习的内容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分散,难以掌握重点。很多高校为了使课程不显得过重就会删除掉许多的相关专业课时,也就是说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课程是一样的,但是比起化工科或者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他们深入的,过多的理论课占据了主要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这就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耽误了。教育部把生物工程专业划分为正式的专业课程目录后,虽然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与国际本行业的发展进行紧密相连的,也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方案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提升考研率,对于社会所需则考虑的过少,这就把高校培养人才的弊端给显现出来,就是有些脱离实际。高校为了提升考研率就会让学生牺牲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专门只针对考研科目进行补习,对于整个专业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很多学生学完以后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还只是一知半解的了解,知识比较表面,在实践动手能力更是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练习,这些不能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无法适应社会的所需,就会出现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说这种只在乎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有关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职教学中的技术培养和理论培养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对他们进行培养。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合理的安排好每个教学的环节,同时要加强实践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合作教育。然后就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块。在对人才培养的时候,按照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把握住其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在面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要做好合理的选择,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主要有一些基础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物质分离工程等,在进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学生把所有的知识都进行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而是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1],从而真正的培养出适合当地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其主要奋战的地方就是社会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的生产和企业的管理当中,这些人才主要就是工作在最为主要的工作岗位上,直接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行。根据《普通高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及《高等学校本科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等文件,结合各大工程学院实际情况,在制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他们将来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性培养的时候,主要是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相关的技术水平和基本技能等。然后结合当地地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专业方向设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增加教学实践性。

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像实验课课程的学时可以增加到32学时,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实验等课程的课时增加到32课时;还有在学仪器分析理论时,对授课内容及课时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专业的特点及需求修改教学大纲,增加相关内容的比重及实验学时,相应的减少其他内容的比重及学时;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也要增加。根据教学计划中一些没有开设实验课的理论课也可以增加的实验学时,像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总之通过加大实验比重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训力度。

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并能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进入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课本中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发展与巩固,还有学生也能在企业中熟悉与掌握一定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的相关体系,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

(五)构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构建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新型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以及能力为重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的教学体系,结合精简、重组、融合、增设等方面的途径,来调整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还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2],训练学生的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综合行业能力。由校企联合来对课程进行研究,为学生制定出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的实训模块,突出专业课程的行业特点,以学生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重视人文与科学最优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为专业理论服务,专业理论为技术的理论服务,使得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提高课堂的多样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意识的培养,对实验、实习、见习等是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构建出完善的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等课程,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实验课程、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组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关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实验课程课程分为必修实验、选做实验、自选实验等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自主选择,为实验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另外,对于实验课程来说,要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逐渐将实验课程转变成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组成体系。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着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四

1.相应的学科应该与学校转型相适应。

在进行学院转型和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重要原则是相应的学科与学校转型相适应,首先各个专业教学的改革要与学校转型的程度相一致,只有这样具体的专业调整才能够和学校相适应,有效地借助于院校的优势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另外,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学校转型的帮助,只有遵循学校转型的规划和方向,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学科规划。总而言之,两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2.学生特点与专业改革相融合。

在进行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能够实现学生特点和专业改革的融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院校的转型,学生永远是这些活动的中心。如果学生无法适应这些教学的改革,无论改革理念有多么先进,这些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转型时,必须要实现学生与教学的一致,实现学生能力、学生特点与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相统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后续的工作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下去。

二、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这阻碍了教学的进步。地方院校生命科学院设置的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数量、就业状况、存在的问题,课程比例不协调,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重不够和谐,往往容易造成专业课程稀少,一般课程较多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数量不稳定,每年的招生计划不够稳定,这必然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在就业上,由于学生素质、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就业也成为了一大问题。

2.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突出。

在教学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师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等现象的产生,使教学秩序混乱,理论化过于严重,实践性很差,这必然不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可见,理论和实践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教学改革的突出因素。

3.教师考核方式不灵活阻碍教学转型。

教师的考核方式不灵活也阻碍了教学改革及院校的转型。在很多的考核中,考核方式单一模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抑制了教师的活力和激情。目前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方式还停留在对单纯的课堂讲授、教案等纯理论上的考核,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方面也是唯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是好,所谓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纯纸面上的指标。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去为了应付相应的“政策”做一些无用功,很少有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学,无法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这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是相当不利的,只有加速教学改革,深入院校的教学转型,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4.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些院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改革。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条件,那么所有的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将不能得到深入开展和实践。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学体系、制度存在不少问题。所谓“一代新人赶旧人”,我们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看培养机构有没给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与平台。因此,要想实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院校的有机转型,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潜在素质,提高他们的根本实力,适应教学改革。

三、如何实现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及转型。

1.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

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院校教学转型,首先要站在学校的立场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呼声,在管理制度,对教师考核晋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培养与就业模式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改变。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形式和管理制度,站在人性化的立场进行分析,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来确定改革的方向,科学、理性地把握改革目标,力求实现成功的教育转型。

2.彻底改变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对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要逐步改变重理论课、轻实验课,重闭卷理论考试轻动手操作、设计能力,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等种种弊端。建议大学学习全程开展理论占三分之一、实验课三分之一、工程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配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实践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走得更远。

3.加快师资结构与教师队伍的转型。

加速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教师队伍的转型,首先要考虑不断地聘请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管理一线资深人员进课堂讲课,培养理论实践结合型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对在编教师的引导和时间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精力充沛,干劲十足,要鼓励他们多下企业,沉到生产一线,打造一批精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型教师队伍。这首先需要学校从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方面进行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凑效。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老师,应该让他们继续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因为要改变他们往往较为困难。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重点培训,让他们在懂理论的基础之上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地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教学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进步和成长。

4.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就学校而言,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地方实习,有机会练手,或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也可以增设实验室,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空间,给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总而言之,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他们成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灵魂所在,要改变传统错误的教师评价方式,尤其要改革职称评审中重课题、论文和课堂教学的纯理论式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机制上激发教师转型的积极性。这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职称评定是省一级行政部门主管制定政策,单靠学校很困难。所以很多问题可以探讨,但实施很难。另外,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内在自觉,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软实力,塑造高贵的灵魂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总之,要善于从多方面来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不断地进行师资的整顿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学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成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地方院校教学的转型不仅仅是国家对教育的整体统筹,更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践行。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的专业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重重,教学考核方式过于落后,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等。要改变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课程实践教学,从各个维度来加速专业教学的转型,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五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工具[1];仪器分析技术逐渐成为衡量科研单位和企业科学研究水平,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2]。因此,基于大型仪器使用的重要性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开设了仪器分析实训课程,旨在培养能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仪器构造和主要部件的功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郑州轻工业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把精密仪器实训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生物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需求、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创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了应用于定性定量分析、微生物发酵及天然产物分离三类精密仪器的实训项目,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实训。但是通过教学中的答疑情况、毕业设计中独立操作仪器能力及毕业生回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上述精密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仪器维护意识薄弱,且很难独立地操作仪器,这与该课程的培养要求严重不符,更与我校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大目标相违背[3]。为了提升大学生对相应精密仪器的认知和使用能力,我校对该实训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1仪器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目前,精密仪器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和“三重三轻”。

(1)学生“听”课多,互动少,大部分学生课前缺少预习,仪器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学生上课时只是“听”课,记忆性地机械操作仪器设备。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互动寥寥无几,导致了学生“无备”而来,“空手”而归的不良局面。

(2)实训项目内容多,课时少,每个实训项目的平均课时仅四个左右,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简单介绍实验仪器构造和原理、操作方法和样品处理流程[4],导致学生很难系统掌握仪器构造、工作原理、实训内容和仪器使用方法[5]。

(3)教学模式重演示,轻实操,这也是很多高校进行仪器分析实验、实训教学的共性短板[2,4-6]。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人数多,精密仪器数量少,此外,那些价格昂贵,损坏后维修成本大且维修周期长的仪器,一般也采用演示教学的模式[6],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只是观摩,而非切实地操作[2]。

(4)教学内容重验证,轻创新,实训项目侧重采用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训项目涉及很少,学生只能完成流水线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探索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今后科研兴趣[2,6],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5)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实训课程主要以实训报告的书写、数据处理及结果的准确性为考核指标,缺少对学生实训整个过程的系统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反映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仪器使用能力,还造成了有的学生把时间和精力仅用在实训报告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训操作重要性[6]。

2.1注重课前预习,巩固理论知识。

由于仪器理论课程与仪器实训上课时间存在时差性,学生之前学习的仪器理论知识大多都遗忘了。此外,缺少统一的、系统的实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预习的工作量和难度。为此,本专业带实训课程的教师合编了一本涵盖多个实训项目重点理论知识、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内容和流程等内容的教材。实训前3-5周将自编教材发放给学生并告知其实训项目名称及要求,让学生结合先修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强化,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达到了预习目的。该举措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实训流程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将精力主要用于学生实训操作技能指导和问题答疑,增加学生2.2增加实训课程课时仪器实训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流程,仪器构造、工作原理及操作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到实训报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7]。课时安排少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走马观花,对课程内容似懂非懂,甚至来不及操作使用仪器。为此,学院在版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并将课时增加至2周,充足的课时安排为学生有效完成实训环节提供了保证,同时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及今后科研起步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3开展分组轮换实训,转变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多,精密仪器相对不足的客观事实,学院开展了分小组轮换实训模式。如:学院目前共有7个实训项目,所有学生就相应地划分为7组(约6-8人/组),每个实训项目配备2-4台仪器,不同组学生分别参与不同的实训项目且经一定的学习周期后各小组间进行项目轮换,保证了每2-3名学生操作一台仪器。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仪器资源利用效率,创造了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有效地解决了演示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升了实训教学效果[2,6]。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6]。例如:制作、购买和网络搜索了相关视频和flash动画并讲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步骤,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及多媒体优势;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讲授发酵罐实训项目,以学生为主导,集思广益,学生独立设计了生物油脂等发酵实验并对发酵过程进行分析。上述多元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教师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操作时间,提高学生对仪器的直观认知度及激发学生潜能、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4精编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型、综合型实训项目。

针对以验证性项目为实训内容的弊端,如难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6],我院教师分别对质量技术监督局、兄弟院校、发酵企业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考察调研,最终将一些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贴近实际生活背景及社会热点问题、突出专业特色、综合性和新颖性较高的实验内容纳入实训课程教学环节。例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不同香型白酒中塑化剂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脂肪酸的组成等。上述实训项目兼顾了新颖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学而可用。通过增设创新型、综合型、实用型项目,不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增加其专业自豪感。

2.5改革仪器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仪器实训课程的考核要突出一个“全”字,应形成一套涵盖课前准备情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把评价体系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分别占综合成绩的70%和3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了预习报告成绩(20%)、指导教师评价(50%)、实训报告(30%)。考试成绩包括仪器相关理论知识和仪器使用方法两部分,各占50%。较以往重结果,轻实操的片面考核方式,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精密仪器的理论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很好地让学生对实训的每个环节都引起重视,进而提高精密仪器实训教学质量。

3结束语。

仪器实训是大学培养能掌握当代仪器理论知识,且具有独立操作技能及解决关键问题能力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精密仪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及改变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密仪器的利用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与我校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致。随着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仍将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研讨和改进,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六

摘要:作为实验教学类的课程,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及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走入课堂进行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介绍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从而探索寻找到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办法―实验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内涵发展;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所包含的学科繁多,包括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众多有关生物技术的综合性科目,并且更具实践性的特点。综合实验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将学生当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且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体现实验教学的科学有效性,其在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和提升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综合实验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综合实验相关记载的认入了解,我们在确保调研的准确性的同时要注重现实际生产生活中对先进技术的结合。生物工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极多,有效的结合实验技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提升的作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当前教育体系,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较为完善的处理,并且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综合实验这种比较超前的教学模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涉及领域更多,甚至与知识点联系相对较少的食品和环境方面也有联系。繁琐的实验步骤,笼统的模式理念使得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很难对一个完整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有所了解。教育工作者长久以来的不断关注,并且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删除一些臃肿的繁文缛节,将实验流程尽量简化,把各个独立的小实验设计成一个囊括全部内容的完整实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这种结合更能使实验达到预期效果。

二当前影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发展的因素。

(一)实验内容单一、缺乏选择性目前综合实验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微生物发酵技术、酵母菌中提取纯化海藻糖实验。这两个实验本就涉及面较窄,并且在学科分类中属于偏冷门学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常常学无用武之地。(二)教学模式单一,掣肘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在目前的生物工程相关实验中,实验药品还是传统式的由老师来准备,学生到实验台旁根本无需细想实验材料的作用,便可以手到擒来的开始实验。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唯命是从,这是在传统教育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学生们创新意识的产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不到理想效果。(三)实践课各成一体,缺乏合理整合为满足本科学生学习的需求,生物工程专业的相关实践课程频繁出现在教学形式中。但是由于实践课中的各个环节自成一体,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效果。实践与理论无法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成为泡影,极大程度的造成了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四)实现内容系统性不明显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在目前的实验对象方面,只有对下游技术的实验相对系统,而对于上游和中油的技术系统性并不明显,缺少相应的整合。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完整的理解和掌握相对高深的学习知识点。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对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改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时,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对知识点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中找到求知的乐趣。(二)有效结合实验内容缺乏合理的整合手段,在大多数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课程中,各个小实验的各自自成一体情况需要下大力度去进行改善。努力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将各个独立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加深理解。(三)拓宽综合实验覆盖范围目前综合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研究相对较少,在实验内容方面缺乏系统的中上游实验系统。实验内容覆盖面小成为了当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发展的阻碍。对现有系统进行完善,将中上游实现系统囊括到实验内容中,是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

四相应对策。

(一)丰富实验内容,提过更多选择机会当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内容呈现单一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选择的机会,被动学习体现出的效果便是无法达到实验的效果。相关教研人员要对现有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目前没有成熟实验系统的其他知识点进行剖析,寻找丰富实验内容的办法,为学生在选择具体实验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二)结合新技术,优化教学模式随着时代进入富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应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是教学的发起者,负责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方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在发展中迎来了机遇。新奇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带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动接收的现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可能再不复返。(三)培养专业性人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更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年龄相对大一些的老师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很难学会,而相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又缺乏理论知识的储备。这就要求生物工程综合实验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加入。培养和招聘专业性技能人才是教改方面的新需求。通过网络媒体等平台,对所需人才进行合理的选择。妥善安置好年龄大的教师的工作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四)结合实践,整合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匮乏使综合实验模式只能独立的操作各个小实验。实验内容缺乏科学的整合,学生很难在各个实验在进行过程中找到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概念和操作无法掌握的情况。结合各个小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将实际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实验,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和教学时间的浪费。(五)实验内容系统性下游实验相对容易,而且应用不高。频繁地对下游技术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对更加高深的技术深入了解。目前的综合实验尚处在内容不完善的阶段,上游技术实验和中游技术实验的缺乏影响了实验内容的系统性。最大的影响就是偏门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发展才可以逐步完善,当前内涵式发展建设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在实际中暴露的问题很多,相关的教研人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查找实验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以往试验中显现出的弊端进行弥补,对实验理念进行完善,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来提高综合实验在教学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育工作本着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才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内容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很难形成,教研人员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综合实验模式的完善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利用不成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大力,单丹,杨成丽,等.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23-25.

[2]于秀玲,车程川,刘金锋,等.围绕区域经济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72-76.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七

摘要:工程经济学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型,存在诸多缺陷,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教学理论对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通过案例教学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动手相结合,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体现学科特点和工程实践需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土木工程学生应掌握一门专业课程,更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集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综合人才。这是一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根据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类型建立。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一个专业方向,在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在社会需求上,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许多其他资格考试中都设置了相应的考核内容。

二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

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部分课外习题和作业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以灌输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主,对于各种枯燥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接受,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疲于应付,同时过分强调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也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无法体现,没有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对于知识巩固环节的课外习题和作业,也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对学生而言,种种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学与不学无太大差别,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就是:教师“满堂灌”,教师累、学生也累,而效果却微乎其微。因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切忌简单强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生、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对工程经济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相结合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实用性。工程经济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较多,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树分析中注重案例教学,将相关原理和方法用于解决案例问题。同时注意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中相关理论应用试题的分析和解答,也是教改与教学实践的素材。学生在各章节内容学习的层层递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领悟到本学科的精髓,体会到本学科的趣味。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属于受教育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教的主观片面性,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学相长。针对学生个人能力鼓励学生按自我的个性发挥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可以把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计划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应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完善自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应积极参加与相关课程培训,例如全国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材料,使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以减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教改要从多方面角度着手,从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本文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工程经济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而言,分析、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通过问题教学情境的具体说明覆盖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特殊的情况下,最终解决问题。尤其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理念,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进行自学,在课堂环节,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说明,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动脑、动手。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始终以几个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一个简单案例为基础,将利率、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应用其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又在案例中学到了如何应用。在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时,引入一个完整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此案例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有方案进行初选、排序、最后选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每个学生都要针对案例提出各自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考虑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删选出的所有可行方案,最后在这些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这样可吸引每个学生认真思考,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要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我要学”的理念。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价值工程理论、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等的学习中,对前述确定方案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树分析,同时针对方案的某一具体内容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分析。盈利方案的考虑,偿债能力,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价及社会评价,在此过程中又可根据课时限制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为保证每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以个人解答和论述的形式来检查完成和掌握的情况。通过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最终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知识掌控能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的可行性研究。这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使投资项目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其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及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与否的评价。可行性研究的最后成果是制定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一般包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目标,市场分析与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厂址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原材料和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一份正式文件既是报审决策的依据,也是向银行贷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经营执照和同有关部门或单位合作谈判、签订协议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检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知识,练习和测试学生使用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论。在老师的这一部分应指导学生阅读,或提供实际案例,报告和资料文件等基本信息文献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完成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不单单能使教师从阐述性教学向启发性教学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查询数据,得出结论,总结的基础研究能力从而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练习了解到,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五结语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的实际例子是分不开的,兼容互补。我们强调教学案件的重要性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要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我们在走出传统的只重理论不重实际的误区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重实际轻理论的误区,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环节的有机结合。要认识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才有不断的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实际教学方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可以并且必须配合使用的。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中设置并应用合理的案例教学,并且把它纳入成绩评定的依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体现学科特点和工程应用性需求。在需求为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方法的调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想,反映了需要发展经济时代对工程的专业培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谭大璐,赵世强.《工程经济学》(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6.2.

[3]邓燕雯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4]李曼丽.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2006.2.

[5]黄有亮,徐向阳,等.《工程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6]谭家兵,林岚,等.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性课程同工作接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1.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八

在生产流程中,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特别功能的“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例如,在农业领域使用生物农药无毒、安全、无污染等;利用生物质能源能极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高催化效率“工程菌”加快化学反应,使生产过程能源、原料的消耗降低;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监测环境污染,应用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指示生物、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监测环境污染。近年来,环境监测也可以通过研究较多的有聚合酶式反应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生物荧光方法等生物高新技术。土壤、沉积物、水样等环境标本的细胞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完成。水体中的bod、酚、no3、有机磷,以及大气中的co2、so2、nox的含量及浓度分析都可以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今后,由于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性,生物工程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需要一个由多种方法组成的多层次处理系统将废水中所含的多种污染物质处理。预处理多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化和稳定,将废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具有脱色菌、脱氮、脱磷等高效专性菌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这种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有利于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生物反应器技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固定载和流动载体,以及好氧和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极大的'增加了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运用发酵工程原理,使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法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生物强化处理技术。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脱氮除磷等。

物固体垃圾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污泥直接焚烧的热值过低,还要治理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污泥焚烧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过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这些有机物,把有机废弃物发酵成为有机肥或营养土去肥沃土地,再把植物变成食物,这是适应大自然自身规律的一种处理和循环利用方式。生物工程技术在消除白色污染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筛选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并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大量培养,可使白色污染物得到降解。(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能编码降解蛋白的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他们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将塑料等白色污染物降解。

的生物处理和空气净化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降解恶臭物质与有机废物的方法,主要方法有生物洗涤、生物过滤、生物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6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土壤板结等。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渣、污水灌溉、生活垃圾等。重金属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不易降解,且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原理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功能,将重金属吸附或转化为无毒产物。另外,农业生产中,土壤之中有80%以上的农药会残留,主要污染物质是其中的磷、氯代烃等。运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分解为h2o和co2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作者:陈磊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发表咨询

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九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时代之下也不断地对人才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理论,更要求其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基于此情形之下,我国各大高校已逐步意识到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其教学模式、教学定位,只为了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概况为着眼点,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继而探索完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生物工程论文篇二十

转眼间大学已将近度完,过一段时间的忙碌的学习,本次毕业论文也已经接近尾声,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实验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王教授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实验草案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实验的开展、进行以及最后论文的完成在这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王老师细心地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我除了敬佩王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等师兄对我的谆谆教导,师姐等师姐们对我无私帮助。特别要感谢我的搭档同学,她在本次实验中,积极参加设计,善于动手操作,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本次实验的成功她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再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你们为我们打下牢固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生命科学学院和我的母校――河南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全力栽培。

生物工程论文篇二十一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6月。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7月。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所修专业:生物制药。

居住地: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籍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

求职概况/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面议。

期望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湛江市,广东省深圳市。

期望职位:技术员销售代表。

意向概述:希望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教育经历。

9月-206月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本科。

自我评价。

性格活泼开朗,有亲和力,做事认真负责,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工作实践经验。

209月-2011年9月中国移动数据员。

2011年8月-2011年8月茂名新一中设计代表。

209月-年9月中国移动推销员。

2010年7月-2010年8月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员。

校内职务。

年月-2010年12月信息员华南理工大学。

年月-12月组织委员华南理工大学。

2011年9月-2012年6月班长生物学院。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机:

qq/msn:

生物工程论文篇二十二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或靶标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物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也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1]。药物化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内容繁多,包括了各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以及典型代表药物等等,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而且各章节之间基本无逻辑关系,前后知识没有太多关联,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同时药物化学实验一般开设的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与当今社会的热度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差。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与生物制药息息相关,是以高水平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对学生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是不同步的,加之近几年国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规划,更加要求我们的药物化学教学要进行改革。笔者针对药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经验,对生物工程方向的药物化学改革提出以下一些设想。

1.1注重绪论课。

生物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有较多的交叉和渗透点。所以药物化学就成为了生物工程专业相当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但是在历年来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于生物工程要上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有不少的疑惑,他们不明白作为一个搞生物的怎么与药学医学相关呢?如果在课程开始时不能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积极性。因此,第一堂绪论课就非常关键[2]。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生物工程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不单是在生物发酵等领域有应用,同样在医学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制药企业里的生物制药就与生物工程息息相关,比如青霉素最开始也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中发现的。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学科它不可能单一的存在,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同时给大家例举往届毕业生在药学领域所获得的成就。这样,无论是从专业发展角度还是从个人今后发展的角度来讲,学生都能明白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

1.2强化经典药物史,注重研发案例的讲解。

不论哪门课程,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通常药物化学的知识点比较杂乱且各自独立,并且传统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多为化学模式,即主要讲授结构、性质及药物合成等,学生兴趣不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经典药物研发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为每一个经典药物的出现,从它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式的优化,临床实验到工艺路线的设计及上市后的监督管理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生动的研发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启发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与生活中常见疾病相关的药物,可以把这些药物的结构、研发、生产等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比如青霉素的过敏性就可以与实际应用中要进行皮试相结合来阐述其原理以及与其结构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解释为什幺要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出现的后面一系列市场上常见的抗生素。这样的讲解过程可能更加贴近生活,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1.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与前沿信息相结合。

一般来说,目前高校使用的药物化学教材都是比较成熟的或者相对滞后的教材,教材中涉及的药物都是比较经典但是同时又是相对落后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些经典药物作为脉络,对相同类型或结构的药物进行梳理,以点概面,而不必面面俱到。这样可以在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不必灌输广而杂的大量的知识,以免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新剂型、新的用药方式、新的作用靶点等的出现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那么基于药物化学本身的学科特性,教学中要及时收集药物靶点和药物开发的新动态,在课堂中补充进来[4]。比如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抗血栓的新用途等这些老药的新开发或者新的用药注意事项,还有药物开发中的`一些新技术,比如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组合化学等技术也应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药物发展动态,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经费以及实验难度的限制,实验项目基本是一些重复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一般是老师给出实验方案,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缺乏思考,同时也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开设基础性实验时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实验原理进行讨论,对实验步骤进行设计,同时应该开设一些针对生物工程的药物实验,比如抗菌药物的实验。力求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除了常开的一些基础性实验,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开设一些创新性实验,让学生从选题到原理理解,从实验步骤的设计到实验方案的实行都全程亲自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现药物化学学科的创新性。同时可以让对科研充满兴趣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中来,通过与学长老师的交流,通过在科研中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科研的系统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知识不能单凭书本的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实验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而工厂化的行为也不能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衔接,这就是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就是把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的生产开发实际进行的虚拟实验,该实验通过电脑软件得以执行。所以我们可以开设一些药物实际生产研发的仿真实验项目,从而让学生提前感知生产研发的过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仿真实验,不仅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且仿真实验也是对现实实验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形成了意识形态的药物制备工艺,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生产制备时有章可依[5]。

3实践工产化。

传统的生物工程的实习一般是集中在一起进行,针对的也大部分是生物类企业,对于药学课程的单独实习几乎没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药物化学在实习中没有用武之地,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在药学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训,发挥企业的作用,共同制定实习的目标和标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制药的实际过程,同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4成绩评定制度优化。

以往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一卷定终身”的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接收,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所以要建立公正、客观、合理的最终成绩评定机制,比如可以将考试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成绩,理论考试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含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实践部分,包含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创新实验部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总之,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厂化教学及成绩评定的改革,不但深化了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而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利于创新性强、适应性强的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

[2]胡洪波,王威,彭华松,等.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1):42-44.

[3]唐春雷,冯柏年.寓教于研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24):158-159.

[5]戴一,曹殿洁,刘金旗.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导向下的药物化学课程改革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4,24(6):78-8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526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