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中职教案(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50:06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1-24 08:50:06     小编:LZ文人

教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教案应该融入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合适的学习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等基本概念。

2、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1)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简单扼要的计算。

2)了解机械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

3)了解常用的机构和机械传动原理;

4)了解金属零件的联接和支承。

5)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手段:常规或现代(多媒体投影、音像资料、各种教具、实物、案例素材文件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机器与机构、构件和零件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课时分配计划:2课时布置作业:0-1,0-2实施情况及课后教学效果分析。

当人们拓展视野、深入到创造物质世界活动中时会发现,单纯的数学、物理或化学,常常无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将数、理、化知识适度综合,高度概括,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理论体系,这便产生了诸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等门类众多的应用工程科学。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物质世界的应用理论基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

什么是机械?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1.机器。

机器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能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工具。

图1一1所示的台钻是比较常见的典型机器。观察其工作过程:电动机1转动,驱动带传动,带传动又将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变速箱2内的齿轮系,变速箱中的主轴与钻头3直接联接,从而熔话动与动力传涕给了钻头。最后完成对工件的切削加工。

图o-2所示为牛头刨床,它由电动机1通过带传动3和齿轮传动装置2实现减速,又通过暇动导杆机构9改变运动形式,使滑枕5带动刨刀7作往复移动来实现刨削。

从制造的角度看,机器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零件是不可拆的最小制造单元。

一个零件可能是一个构件(如图o-3中的导杆)。但多数构件是由若干零件固定联接而成的刚性组合。如图。一4所示的齿轮构件,就是由轴、键和齿轮联接而成。

4、运动副。

构件与构件之间既保证相互接触和制约,又保持确定的运动,这样一种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只允许被联接的两构件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作相对运动的运动副称为平面运动副。按照接触特性,平面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构件问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常见的平面低副有回转副和移动副。图0一5b所示为回转副及其运动简图符号,回转副有时也称为铰链(图o一5c);图0一5a所示为移动副及其运动简图符号。构件间的接触形式为点、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如图o-6所示,在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构件1和构件2形成的运动副均为高副。

综上所述,归纳要点如下:

1)构件与零件的区别在于:构件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单元,零件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有时一个零件就是一个构件,但通常构件由多个零件刚性固接而成。2)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在于:虽然机器和机构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且机器可以是一个机构或由若干构件与零件组成,但机器具有能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完成功能转换的特征,而机构则不具有此特征。

3)平面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低副为面接触;高副为点或线接触。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机械产生的步骤。

实际应用的机械是怎样产生的?它通常要经历这样一些步骤:1)根据工作要求,用规定的机构运动简图符号勾画出机器和机构的运动简图,并分析构件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情况,通常称之为机械的运动设计。

2)按类比法,确定所要设计零件的材料;对铁碳合金材料,还要考虑其热处理方式。这一步骤可称之为机械的材料设计。

3)根据机器运动设计的简图,对各构件或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最终确定零件的受载情况,通常称之为机械的工程力学分析。

4)根据零件的最大受载和零件可能产生的失效破坏形式,按设计准则确定零件的主要参数,这称之为机械c零件)的强度设计。5)计算零件的全部几何尺寸,按机械制图标准规范和公差配合要求画出零件工作图,通常称之为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

6)根据零件工作图,进行加工制造的工艺设计。

7)用机床(或数控机床)对零件进行制造加工。8)装配,试车。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工程力学基础;2)机械工程材料基础;

3)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4)联接与支承零部件;5)液压传动。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静力学概要。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力的两种效应和力的三要素。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相互讨论法为主。

四、讲授课时8课时。

如图1—1所示,在对工程实际对象(如汽车、船舶、机床、卫星等)进行力学分析时,首先要把它理想化,即合理抽象为力学模型,这样才便于进行数学描述,得到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也简称为“建模”。然后进行计算,一般用计算机数值求解。随后,对得出结果加以分析,特别要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如误差符合要求,则结束分析,如误差大,往往要修改力学模型再分析。由此可见,力学模型直接决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它是力学分析的基础,十分重要。

静力分析的常用模型为刚体。实际物体在受力作用时,其内部各质点间的相对距离总要发生一定的伸长或缩短,即变形。由于这种变形通常十分微小,在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引入“刚体”这一为分析方便而假设的力学模型。所以说,刚体是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二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预紧和防松。

4、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5、螺纹联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螺纹连接防松方法,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旋传动简单计算。

2、熟悉内容: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螺纹参数,螺纹预紧的目的,提高螺纹强度的措施,螺旋副的效率计算和自锁。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三

2、常用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要求。

2、熟悉内容: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3、了解内容:按给定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解析法)。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四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传动。

8、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9、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10、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2、齿轮的结构设计和齿轮传动的润滑。

*13、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节点、节线、节圆、共轭齿廓;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不发生根切的条件,轮齿作用力和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效率及润滑。

2、熟悉内容: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应用;齿轮各部分名称;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当量齿数、传动特点,失效形式分析,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斜齿轮的强度计算,常用齿轮结构。

3、了解内容:圆锥齿轮;变位齿轮及传动。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五

2、滑动轴承的结构和材料。

3、滑动轴承的`润滑。

4、不完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5、液体润滑轴承简介。

6、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及特点。

7、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

8、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9、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0、滚动轴承的维护和使用。

*11、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二)教学要求。

2、熟悉内容:滑动轴承的种类及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特点;整体式结构及其特点、剖分式结构及特点;轴瓦结构、材料;滚动轴承的构造和主要优缺点;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寿命、额定动载荷概念及润滑和密封。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六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七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的控制方法分析,来说明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是一门主要介绍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传动的构造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特点等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这对从未走进工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常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下面就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建议和认识。

1糟心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内容。钻研教材时要通读教材,注意纵横联系。纵的联系是指教师要通读本专、l教材,要从教材的科学体系和知识结构出发,理清脉络,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知识的连接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掌握知识的深度;横的联系是指教师通过阅读其他专业的同类教材,从各门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结构层次的连接和互相渗透,研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从而掌握知识的广度。有了深度和广度,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讲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备课除了钻研教材,还要了解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所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改造、加工,尽量将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通俗易懂的讲解。

2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你“教出去”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手”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要用学生学的好坏来衡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

2.1课堂纪律管理。

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把知识学到手。那么,如何对课堂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呢?我通常采取正面提醒法、提问法、幽默诙谐法、非语言控制法和劝离现场等方法。

(1)正面提醒法就是对违纪学生不予过分理睬,而是正确友好地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学习,告诉他应当做什么。

(2)提问法就是当教师正在讲课时,发现某学生正低头做其他事情,或者伏桌睡觉等等,此时教师既可以向不听讲的学生单独提问,也可以向全班学生提问,然后让不听讲的学生回答。

(3)幽默诙谐法就是教师针对某…违纪行为用适当的幽默手段,化解课堂矛盾,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4)非语言控制法就是教师用目光、手势、表情、姿态等非语言手段处理违纪行为的一种方法。例如,使用走进学生、突然停止讲课、凝视学生、轻拍其肩等非语言信号制止课堂违纪行为。

(5)劝离现场法是指当课堂上发生冲突,且矛盾激化,严重干扰教师上课而又劝阻无效时,教师可以劝违纪学生离开教室,以消散其怒气,平息爆炸性情绪,至于谁对谁错的问题,则等下课后另行了解、评判和解决。

2.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组合,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应注意变换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举例教学法和课堂练习法,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学习《机械基础》这门知识很省力、轻松。

(1)启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来引导学生的“想”,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而弄懂所讲的知识。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可借助于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呈现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试验,或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验证或说明所传授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法。

(3)举例教学法是利用典型实例来说明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机械基础》所研究的各种机构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教学过程应联系实际,多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典型实例,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强化记忆,防止遗忘,启迪思维。

(4)课堂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一定活动,来巩固知识和技能,形成技巧的教学方法。

3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补充。

3.1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作业。

作业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尺度,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布置和批改,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布置和批改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其二是作业的份量适宜,难易适度:其三是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在必要时提示作业的做法:其四是及时批改作业,以便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其五是批改作业时,应注意学生作业中错误的数量和性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把它记下来,作为课堂讲评或改进教学的依据。

32教师耍认真对待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教学[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它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辅导时,要注意两点:其一是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其二是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综上所述,《机械基础》课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工具,一定要重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的第一天起,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进行精心设计,认真研究教学理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控制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争取达到最优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八

一、教学方面:

《机械基础》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打下学习机械加工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讲课中力求通俗,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1、踏实教学,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练好基本功,踏踏实实地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难,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问题。

2、拓展知识、技能,综合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努力拓展各方面知识提高各方面技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个人成长方面:

1、完善师德:

到教育事业中,给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是关爱学生,我以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以智力好坏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再者,能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能较好地与老师、学生相处,真诚热情,我始终坚信:一个伸手可以拥抱整个世界,敞开胸怀能够容纳整个宇宙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

2、虚心学习:

备课过程中认真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3、锤炼业务:

在教学中我主动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我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理念,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新课型。

随着教学工作的结束,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做好。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九

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2]陈琦.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9).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十

一个学期来在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学上采取“教学做”三合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确实做到“教一懂一”、“教一会一”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彻合《机械基础》教材的特点,抓住重点(如:齿轮传动、凸轮机构等章节。)把实用放在首位,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教材中的其它次要内容(如:其他常用机构、液压元件等。)加以简明介绍。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如:v带的相关参数计算、螺旋传动的旋向判定及移动距离的计算等章节。)应彻合现实生活加以适当点评,多讲多练,使学生对这方面有一定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教学。首先从认识上加深对《机械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例举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各种机床、机器,交通运输的各式汽车,航天航空的歼―10、神舟号、嫦娥系列等。生产生活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课堂上的气氛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把他们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借用各种教具模型是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也是一种选择。

由于学生的特点课后是很少去看书复习预习的,因此我每次上课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完后板书出这次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一些预习题目,给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黑板的题目预习这次课的内容,找出自己的疑点。之后集合学生预习的情况讲述新课解答学生的问题。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配有相关的习题,务必做到教一会一,课堂剩下最后10分钟左右给学生自己消化整理当次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四、作业情况。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反思在教学上的一些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以典型题目为主,最具代表性题目才能反映学生真实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上新课前对上次作业评讲,为曾强学生的自信,每次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教学质量。

为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前作了充分的备课,对教案进行工整有序的书写。教学前,在大脑里作一次完整的模拟过程。课后对所教内容进行总结记录,并对当天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以便下次上课时有所提高。由于是新教师听课是用来提高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环节,从中取长补短,从别人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经过课后调查,发现了有同学抵触这一科目,就是因为抽象学不懂。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匆略他们,对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社会是发展的,特别是我国目前逐步成为“世界工厂”机械工业更是突飞猛进,教学也应与社会同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面向社会,解放思想。因此,不能匆略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了解新技术。通过阅读各类科技、人文书藉和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

六、存在的不足。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做好教育工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开始,由于对学生基础不了解,导致教学进度过快,讲述内容偏深,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使有的同学失去了对本课程的信心。经过分析与反思,与学生的沟通,我迅速地调整了过来,学生也很快适应了自己,各方面都进入了正常状态。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上课迟到屡禁不绝,部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屡有出现。如此种。种令我举手无措,多次与其他老师探讨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管理学生是我亟待提升的一大环节。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教学基本功、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

1.了解滚动轴承的分类及结构。

1.能够掌握滚动轴承的优点及应用场合。

2.能够看懂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并正确选用轴承。三.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滚动轴承的特性。

2.能够读懂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滚动轴承的功用、分类、特点。2.熟悉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教学重点】。

1.滚动轴承的特点与应用场合。2.掌握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难点分析】。

1.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使用场合。2.滚动轴承的代号含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具演示,讲课中穿插讨论与提问。【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学时(180分钟)【教学过程】。

一.作业讲评(5分钟)。

根据轴类零件学生作业完成中存在问题进行讲评,注意强调独立完成,切勿抄袭。重点表扬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少部分同学。二.导入新课(5分钟)。

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较大,开始运转时滑动摩擦阻力较大,而滚动摩擦的摩擦系数比滑动摩擦的摩擦系数小,起动容易,所以在大量的场合中滚动轴承的应用比滑动轴承更加广泛。

三、新课教学。

可按承载方向、滚动体形状以及是否可调心来分:

6、圆锥滚子轴承3和推力轴承5三种代号;直径系列要记住2、3、4即轻、中、重型;宽度系列要记住0、1、2即窄、正常、宽型系列;内径要求记住尾数乘以5为实际内径,但还必须记住00—03的特殊尺寸。该段内容是本节学习重点,要反复结合练习册来练习,达到牢记。

4.滚动轴承的安装与维护。

内圈与轴选用较紧的过渡配合;外圈与座孔选用较松的过渡配合。

安装时借用紫铜棒敲入,不能用手锤直接敲打滚动轴承;或用加热方法套入内圈;安装推力时注意分清标准内孔的座轴承圈分为大小二个内圈,大圈的内孔尺寸比小圈的内孔大0.2mm,应贴紧安装在静止的支座上;小圈安装在转动的轴上,贴紧转动轴的端面上,与轴一起转动。从外观上看,大圈的内孔比较粗糙,安装时千万不能出错,否则轴承很快就会损坏,而且也不起支承的作用。

为保证滚动轴承的使用寿命,必需给予足够的润滑剂。如果轴承选用脂润滑,则油脂的用量不要超过轴承空腔的2/3。油脂过多将形成运动阻力。

安装轴承尽量使用专用工具,可保证轴承的安装质量和使用寿命。用手锤敲打时,防止损坏轴承,注意安装到位,防止出现歪斜。

滚动轴承的使用范围较广,其特点是标准化,系列化,而且方便维修。常用的类型,直径系列和内径代号应当熟记,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有益。

注意安装和拆卸滚动轴承应当掌握的要点。四.作业【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十二

随着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不断重视与支持,中职教育的课程开设也渐渐多样化和更具有针对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满足社会需要,中职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基础课程是掌握其他高级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机械基础课程课堂的把握与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执教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互动性教学模式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摸索下所归纳与总结的一种学习方法与模式,它能够有效的帮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互动性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对于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来说,其具有枯燥难学、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特点。它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机械类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恰恰就是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这会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互动性教学模式很好的弥补了这些缺陷。互动性教学能够巧妙地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与运用。比如在学习和阅读《数控车床操作指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掌握和学习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的另一个缺陷是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活跃,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的调动与互动。使得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紧密联系,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互动性学习模式同时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在实践过程中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较为详细和直观的了解机械的构造与课程特点。了解过课程的特点后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与运用。互动性学习的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也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主动学习的方法与规律。

综上所述,互动性学习模式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课堂中的运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氛围。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机械基础课程枯燥无味的特点,并且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更加容易解决与掌握。

2如何应用互动性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程因其课程特点本身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做出改变,那么目前的课程现状就很难得到突破。互动性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突破现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就互动性教学模式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如何应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1教师应适应形势,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跟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与新的变化。而不是墨守成规,那样的课堂死板沉闷,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与兴趣。所以教师要时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实质与核心理念。这样便能更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学会善于总结教学方法和规律,同时注意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互动性教学模式,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差异性的`体现。

2.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课堂氛围。

教师应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时,要注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辅助。并且能够有效的表现互动性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效果。比如采用互问互答的问答模式,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进行了互动,并且充分的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与活跃。教师也可以参与活动,引导和组织活动秩序。在学习《数控机床操作说明》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问答学习,并且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不懂不明白的提问教师,教师及时作出解答。这一套活动组织程序就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选对教学模型,并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属于机械基础课程的模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理解和把握整体与局部使得抽象问题能够有效的得到解决。

3结语。

互动性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基础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解决目前课堂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和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互动性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去不断完善。这仍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希望能够为中职教育的机械基础课程课堂的改变贡献一份力量。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十三

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的学科,再加上“互联网+”模式的提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不适应当代计算机的的教学。这就要求计算机的教学应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胆的创新改进。我们只有探讨计算机基础技术教学的新模式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技术教育在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本人觉得应善于开放思路,大胆创新,克服学习困难,结合实际,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结合我校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的方法,仅供参考。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是以“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依托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的发散和聚合中,实现教学目标和岗位技能目标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有:明确技能目标、学生尝试技能、教师示范技能、学生练习技能、巩固学生技能、测评技能达标。针对该教学模式,适合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再现法等。

2)教学要结合“互联网+”模式,突出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趣激法是传统教学中的典型思路。结合“互联网+”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将“互联网+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实训word软件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不就是写个文档保存修改么,用天天讲那么多吗!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越觉得没意思。本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制作一个简单的学生学习评价系统,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大胆实践,在讲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实训word软件中格式化文档这一课时,首先选择一个非常漂亮的文档样式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文档,并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评价系统中,每个学生登录系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留言评价。课后小结的时候对学生系统评价的状况进行小结,奖励评价高的学生,从而鼓励了该学生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3)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孔老夫子提出因材施教,意就在于强调个性,注重差异性。要想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创造力,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就要在平日细心观察每个学生,挖掘学生个性,运用鼓励教育法激励学生。比如,有的学生侧重设计表格,有的学生侧重word排版,这正是体现了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个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相关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另外,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不够活跃,属于偏于内向的个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要给这类学生提出太高的要求,在课下教师要积极的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互动;有的学生喜欢专研一些有难度的专业知识,好在同学和朋友面前“卖弄”一二,这些学生好胜心强,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其留下一些有点难度且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更加投入,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可以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从而形成比较好的学习氛围。

4)讲练结合,巩固学生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之后学生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于常错问题进行再讲解,学生再进行巩固练习,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就充分说明了在中职教育教学中讲练结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繁杂,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记忆练习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那么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学习内容充分掌握,再加上教师对常错部分进行精讲,学生进行精炼,不仅使学生对技能熟练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相应的动手实践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是在环境优良的计算机专业机房进行课堂教学的。上机操作是实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想使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就只能通过上机操作,实现学生手脑并用,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专业技能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及内容,准确有效的演示操作步骤。如果在讲解演示时步骤有误或顺序混乱,会导致演示失败,即使成功也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掌握不了关键步骤及要点,从而明确不了学习内容及目的,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在教学中,针对于上机操作,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不同水平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实践。

5)“互联网+教学”,增强学生技能的培养活动课堂是要求增加师生互动,并运用“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进行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是非常实用活动课堂教学的课程。特别是“互联网+”模式的提出,更为互动式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讲课内容,力求精讲、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发探讨,通过实践操作,教师指导来体现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时,往往会发现并提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时多得多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操作实践能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思考“互联网+”模式的真正含义,让“互联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新快、活性效应强、运用范围广,作为以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的中职教师,就必须学会运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全新模式的教学方案,注重动手实践操,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致,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素质得到有效融合,以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为目的,从而培养出适应企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计算机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家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新的适合当代网络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会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强硬的中职人才。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等基本概念2.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手段:常规或现代(多媒体投影、音像资料、各种教具、实物、案例素材文件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机器与机构、构件和零件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课时分配计划:2课时布置作业:0-1,0-2实施情况及课后教学效果分析。

当人们拓展视野、深入到创造物质世界活动中时会发现,单纯的数学、物理或化学,常常无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将数、理、化知识适度综合,高度概括,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理论体系,这便产生了诸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等门类众多的应用工程科学。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物质世界的应用理论基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

什么是机械?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1.机器。

机器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能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工具。

图1一1所示的台钻是比较常见的典型机器。观察其工作过程:电动机1转动,驱动带传动,带传动又将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变速箱2内的齿轮系,变速箱中的主轴与钻头3直接联接,从而熔话动与动力传涕给了钻头。最后完成对工件的切削加工。

图o-2所示为牛头刨床,它由电动机1通过带传动3和齿轮传动装置2实现减速,又通过暇动导杆机构9改变运动形式,使滑枕5带动刨刀7作往复移动来实现刨削。

从制造的角度看,机器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零件是不可拆的最小制造单元。

一个零件可能是一个构件(如图o-3中的导杆)。但多数构件是由若干零件固定联接而成的刚性组合。如图。一4所示的齿轮构件,就是由轴、键和齿轮联接而成。

4.运动副。

构件与构件之间既保证相互接触和制约,又保持确定的运动,这样一种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只允许被联接的两构件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作相对运动的运动副称为平面运动副。按照接触特性,平面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构件问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常见的平面低副有回转副和移动副。图0一5b所示为回转副及其运动简图符号,回转副有时也称为铰链(图o一5c);图0一5a所示为移动副及其运动简图符号。构件间的接触形式为点、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如图o-6所示,在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构件1和构件2形成的运动副均为高副。

综上所述,归纳要点如下:

1)构件与零件的区别在于:构件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单元,零件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有时一个零件就是一个构件,但通常构件由多个零件刚性固接而成。2)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在于:虽然机器和机构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且机器可以是一个机构或由若干构件与零件组成,但机器具有能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完成功能转换的特征,而机构则不具有此特征。

3)平面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低副为面接触;高副为点或线接触。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机械产生的步骤。

实际应用的机械是怎样产生的?它通常要经历这样一些步骤:1)根据工作要求,用规定的机构运动简图符号勾画出机器和机构的运动简图,并分析构件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情况,通常称之为机械的运动设计。

2)按类比法,确定所要设计零件的材料;对铁碳合金材料,还要考虑其热处理方式。这一步骤可称之为机械的材料设计。

3)根据机器运动设计的简图,对各构件或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最终确定零件的受载情况,通常称之为机械的工程力学分析。

6)根据零件工作图,进行加工制造的工艺设计。

7)用机床(或数控机床)对零件进行制造加工。8)装配,试车。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工程力学基础;2)机械工程材料基础;

3)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4)联接与支承零部件;5)液压传动。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静力学概要。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力的两种效应和力的三要素。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相互讨论法为主。

四、讲授课时8课时。

如图1—1所示,在对工程实际对象(如汽车、船舶、机床、卫星等)进行力学分析时,首先要把它理想化,即合理抽象为力学模型,这样才便于进行数学描述,得到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也简称为“建模”。然后进行计算,一般用计算机数值求解。随后,对得出结果加以分析,特别要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如误差符合要求,则结束分析,如误差大,往往要修改力学模型再分析。由此可见,力学模型直接决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它是力学分析的基础,十分重要。

刚体静力学是研究刚体在力系的作用下平衡规律的科学,简称为静力学。

第一节静力学基础。

一、静力学基本概念1.力。

力是物体间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有两种效应:使物体产生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形状变化,前者称为运动效应,后者称为变形效应。

物理学中学过,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如图1—1所示。因此可用有向线段oa表示,矢线始端o表示力的作用点,矢线方向表示力的方向,按一定比例尺所作线段oa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计算时,力的单位采用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n;目前已不再使用的原工程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kgf。n与kgf的换算关系是lkgf=9.807n力对刚体只有运动效应(包括平动、转动及其特例——平衡)。这样,力的三要素可改述为大小、方向、作用线。这种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沿其作用线滑移的性质称为力的可传性,如图1—2所示。如图1—3a所示刚性环与图1—3b所示柔性环均在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即f,=f。力f,沿作用线滑移前后,对刚性环的运动效应相同;但对柔性环的变形效应,则由呈椭圆形到仅有局部变形,二者差别很大。这说明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模型。

2.分布力与集中力在物理学中和工程简化计算中,物体的受力一般认为力集中作用于一点,称为集中力。实际上,任何物体间的作用力都分布在有限的面积上或体积内,应为分布力。集中力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它只是分布力的理想化模型。但由于分布力的分布规律比较复杂,因此计算时需简化为集中力。

理想约束是对物体间接触性质和连接方式的理想化处理。

物体的受力可分为两类:约束力和主动力。约束施加于被约束物体的力称为约束力或约束反力;除约束力以外的其它力称为主动力或载荷,如物体的重力,结构承受的风力、水力,机械零件中的弹簧力、电磁力等。本课程中,主动力一般是给定的(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需要自行确定),对物体进行的受力分析只是分析约束力。

接触面的物理性质分为绝对光滑(理想约束)和存在摩擦(一般为非理想约束)两种。这里主要介绍理想约束。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约束模型。

(2)理想柔性约束如图1—8所示,柔性线绳受物体外力(如重力)作用,此时线绳约束力与外力方向相反,并一定沿着线绳方向。当忽略摩擦时,这种约束称为理想柔性约束。工程中常遇到的钢索、链条、传动带等物体均可近似认之为柔性约束。

二、静力学公理。

在任意一个已知力系上,可随意加上或减去一平衡力系,这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应。

这一公理对研究力系简化问题十分重要。实际上,前述力的可传性是这一公理的推理。如图1—10所示,图a为原力系,图b在原力系上加了一个f。一fz的平衡力系,设f=f。,显然f与fz也构成一平衡力系,可以减去,于是变为图c情况,力在刚体上成功地实现了滑移。

3.平行四边形公理。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即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同,但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例如车刀在工件上切削,车刀作用在工件上的切削力为f。,与此同时,工件必有一反作用力f;作用在车刀上,如图1—12所示,此两个力f。f总是等值、反向、共线的。必须注意,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不能说成是一对半衡力。

三、受力图。

在求解力学问题时,必须根据已知条件和待求量,从与问题有关的许多物体中,选择确了定一物体(或几个物体的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对它进行受力分析。为了清楚地表示所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需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分离出来(即解除约束),单独画出。这种被分离出来的物体称为分离体。画有分离体及其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的简图称为受力图。下面举例说明受力图的画法。

例1-1用力拉动碾子以压平路面,碾子受到一障碍物的阻碍,如图1—13a所示,如不计接触处的摩擦,试画出碾子的受力图。

解1)取碾子为研究对象,并画出分离体图。2)画出主动力。有重力以和杆对碾子的拉力f。3)画出约束反力。

碾子的受力图如图1—13b所示。

例1-2水平梁ab的a端为固定铰链支座,b端为可动铰链支座,梁中点c受主动力f。作用,如图1—14所示。不计梁的自重,试画出梁的受力图。解1)取梁为研究对象,并画出分离体图。2)画出主动力fp。3)画出约束反力。

例1—3图1-15a所示为一压榨机机构的简图,abc为杠杆,cd为连杆,d为滑块。在杠杆的端部加一力fp,不计各构件的自重和接触处的摩擦,试分别画出杠杆、连杆和滑块的受力图。

解1)取连杆cd为研究对象。2)取杠杆abc为研究对象。

3)取滑块d为研究对象。

连杆cd、杠杆abc、滑块d的受力图如图1—15b所示。

例1-4如图1—16所示为油压夹具。液压缸中的油压力f。通过活塞杆ad、连杆ab使杠杆boc压紧工件。其中a和b为铰接,0处为固定铰链支承,c和e处为光滑接触。不计各构件白重,试分别画出活塞杆ad、连杆ab、滚轮r(连同销钉a)、杠杆boc以及它们组成的物系的受力图。

解1)取活塞杆ad为研究对象。2)取连杆为研究对象。

.3)取滚轮r(连同销钉a)为研究对象。

4)取杠杆boc为研究对象。

5)取活塞杆、连杆、滚轮和杠杆组成的物系为研究对象。如图1—16f所示。

第二节平面汇交力系。

静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根据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开始研究。

平面汇交力系是各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同一点的力系。如图1—17所示的起重机的吊钩,即受一平面汇交力的作用。

研究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将采用两种方法:几何法和解析法。

一、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用力多边形封闭的条件求解平面汇交力系平衡问题的方法称为几何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求解三力汇交的平衡问题,这时三力构成一个自行封闭的力三角形。

例l一5如图1—21a所示,例1-6如图1-22a所示,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十五

1.了解力的两种效应和力的三要素。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相互讨论法为主。

四、讲授课时8课时。

如图1—1所示,在对工程实际对象(如汽车、船舶、机床、卫星等)进行力学分析时,首先要把它理想化,即合理抽象为力学模型,这样才便于进行数学描述,得到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也简称为“建模”。然后进行计算,一般用计算机数值求解。随后,对得出结果加以分析,特别要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如误差符合要求,则结束分析,如误差大,往往要修改力学模型再分析。由此可见,力学模型直接决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它是力学分析的基础,十分重要。

静力分析的常用模型为刚体。实际物体在受力作用时,其内部各质点间的相对距离总要发生一定的伸长或缩短,即变形。由于这种变形通常十分微小,在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引入“刚体”这一为分析方便而假设的力学模型。所以说,刚体是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581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