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和目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并提高效率。在写总结时,要着重强调重点和突出亮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创作活动,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一
有人笑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而当今的社会,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远了。”然而,笑声背后的辛酸,却不仅仅是逐渐淡漠的邻里关系,更是人心铸成的一道道心门,将人与人之间近在咫尺之心灵隔得远在天涯,隔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出了所谓的安全感,也隔出了一个冰冷的世界。
然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中的你我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每个人都点燃心中善的火焰,顺手的小事,平常的爱心,便能拯救整个社会的明天。
顺手的小事,彰显的不只是一种向善的习惯,更是道德社会的脊梁。被“彭宇案”“许云鹤案”吓怕了的.十位路人,竟忍心看着可怜的小悦悦遭受两次车轮碾轧之苦,却不敢只是顺手地将她拉到一边。冰冷的雨滴拍打的不仅仅是小悦悦摔倒下的那块土地,更是十几亿国人的冷漠之心。还好,还好有人愿意伸手,还好有人愿意做这样一件顺手的小事。还好有善良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愿意拉小悦悦一把,她这一拉,不仅仅是将小悦悦拉出濒临死亡的边缘,更是将我们这些旁观者拉出道德滑坡的冷漠世界。
一个拾荒者,有的却是超越众人的至善至美。她的善,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足以使冷漠的灵魂为之震颤;她的美,不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却足以让每个人都为她的魅力所折服。
但你我更要知道,这种魅力并不是你我力所不能及,只要我们愿意将顺手的小事用心做好,将平常之爱心播撒在身边,我们的世界便不再是孤岛一样的荒凉暗淡。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二
因为感冒的原因,已经三天没有碰过书。在回京的火车,又昏昏沉沉的睡了一觉,火车的晃动,以及熙熙攘攘的上下车声音把我吵醒了,这时候已经全然没有了睡意,从背包里摸出一本书,来打发旅途剩下的时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倾向于电子书,纸质的书籍因为携带不方便的原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放弃。
而对于看什么书,读什么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各个名家、小站也都有总结,有的偏小众,有的偏畅销,有时候真的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书,有时候也只是因为一句话。而我则是因为看到了腰封上那句话“把自己交给书籍,就像爱情一样”,才选择了阅读《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本书。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根据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编纂的书籍。《开卷八分钟》是凤凰卫视的一档读书节目,长度只有8分钟。这本书收录了主讲人梁文道对近四十本书的书评,换句话说,这也是梁文道推荐的精品书单。
整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将梁文道推荐的这些书目,都划分归类,让读者能够很清楚的去对号入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尤其是第一篇章的标题,更是以如何阅读一本书开篇,更是清晰明了。而《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我一直很心水的书,也是朋友多次推荐的书。还有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也是出现在各种书单里,黄磊黄小厨在微信中也曾推荐过这本书。
梁文道对书籍的评价很中肯。就像朋友有问他,“为什么平常要写那些书评,为什么总是在夸那些书好,却很少去批评什么书?为什么不专门批评一些写得不好的书呢?”梁老师给出的答案则是:“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少,如果看了一些很不好看的书,干吗还要浪费时间重新把它说一遍,让大家去关心呢?不如集中精力介绍些好书。”
的确如此,现在书籍的良莠不齐,也不乏有一些不好看的书在浑水摸鱼,而对于书评人来说,独立、中立的把书评写出来,这就非常有必要的。或许买书人不完全会先看书评,再去买书,但往往会因为吐槽过多,而过多的去关注一本书。
梁文道的精品书单里的书很多,但究竟那一本是适合你自己的呢?腰封上说的“把自己交给书籍,就像爱情一样”,但还有一句老话,“婚姻就好比一双鞋子,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合不合适”。所以,只有读过的书,才能知道是不是你认为的好书,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三
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因蜡烛些许的光芒与温度,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而使它们移居更深的洞壁,不禁让大家感慨: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些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即使自己不经意间的小小举动,可能也会造成对别人的很大影响。一句勉励的话语,也许,会成为别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动力;一个不屑的眼神,也许,会成为浇灭别人希望之火的滂沱大雨。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博、淘宝、腾讯、博客已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之,各种流言蜚语也传播得更加迅速。很多人不假思索传发一句话或是一个视频很有可能几分钟内被转发几万次,这就更需要我们谨记自己的言行,以好的行为感化别人,杜断恶劣影响而造成他人的困扰。
所以我们需以细心的态度来观察对待身边每一件事物。正如西格里夫·萨松所言:心如猛虎,细嗅蔷薇。若我们以猛虎嗅蔷薇之态来看待生命,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呢?若那些探险者在点燃蜡烛前便能考察是否影响那样美丽精灵的生活,那么那些蝴蝶也就不必为此全部移居了吧!
不要以为我很小,世界很大,那我就不会影响别人。身边的蝴蝶效应总是有的。我们不能再一己私利放纵自己的同样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成为万恶之源,而应该以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让世界看见我的光彩而以我为豪。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四
这本书我好像读过,但看书的资料,又是11月第一次版印,大概是记忆出了错吧。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梁文道在凤凰卫视主持《开卷八分钟》时候的推荐书目的集锦。是他的读后感和书评,对着别人的书评继续深入探讨,除非我要对他推荐的书全部有所涉猎才敢。然而我并没有,所以不便多说些什么。
蔡康永和小s曾经在节目中有一段对话,说过给推荐别人读书这件事情的尴尬之处。众所周知,蔡康永是一个读书人,书读得多的时候自然会有人要求推荐书看看,但是每每推荐给小s的书,她都不是很喜欢。于是蔡康永总结出来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就再也不轻易向别人推荐书来读了。
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推荐书的时候,可能的确会出现这样的尴尬,然而在对一个大范围的群体推荐书目的时候,可能这样的尴尬要少许多。
在梁文道推荐的这些书中,有一些我曾经读过,《查令十字街84号》、《小团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于丹论语心得》、《货币战争》、《我与电影的二三事》等,由此也便真的很佩服类似于梁文道这样的大家,当一个的涉猎足够宽广的时候,总会和别人产生一些交叉的子集。
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养成阅读的习惯的,大学时代那么美好的时间和年华反倒不懂的去珍惜去阅读,于是如今看到群里的一些小朋友,还在大学时代读书,就觉得特别羡慕。人,还是应该多读些书的,才会知道世界的宽广和自己的无知。毕业之后开始工作了,许是因为长久没有恋爱对象没有进入婚姻生活的缘故,迟迟不肯让思想被这个社会所谓的现实侵蚀,于是在自己的内心有了些小小的坚持和所谓的抵抗。
偶尔会在一些纸媒、网媒上发表一点自己的书评,会换来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的赞叹,会换来另一些人的羡慕:怎么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可能这对于一个已经工作了六七年的人来说,的确有诸多不易。然而更多的,是很多人的不理解,你一个大龄未婚单身女青年,有读书的闲工夫,不如好好去谈恋爱结婚。内心里也是想恋爱想结婚的,只是这个人暂时还没有出现罢了,身边寂寞的时候,不能让内心也跟着孤独,好在还有这些书。
梁文道在书中提到了王小波的作品,说起来,我现在这般发奋的读书,和王小波也不无关系,记得当时翻阅他《沉默的大多数》一文时,看出来王小波的涉猎了,当时便将王小波暂时搁置,读更多的书了之后再来读,会不会读得更加清楚明了一些。
其实读书真的是个通达的过程,比如高中时代冲着张爱玲的名气读《小团圆》,当时读得也是云山雾罩,如果能将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弄得更加清楚明白之后再去读,也许体会就会完全不一样吧。
读梁文道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获得了一份书单,方便自己以后”按图索骥"去读自己想读的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五
朋友然在大学里遇到一个渣男,追求她的时候热情似火,恨不能掏心掏肺,背叛她的时候,无耻到底,然恨不能拔了他的皮。
后来然和他分手了,说从此花言巧语者一概绕过,可不久之后,她又恋爱了。对方的确不会花言巧语,但情书却一封接着一封,亦或是傻乎乎拿着巧克力在她宿舍门前等她下来,直到站成一座雕塑。
然又感动了,扑向他的怀里,这回直接绕过你接我送的过程,两人租了房子做了小夫妻。可是,没多久然发现对方有病,大三阳发作期,而且还有严重的皮肤病。
然怒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对方回答:我的钱都租房子了,哪有钱去治病!
然绝望,说好男人都死光了吗?不是始乱终弃,就是想害我一身病。
大概半年时间,然不再说话,每天上课下课,回宿舍睡觉。直到大学毕业,同学们各奔东西,然找到自己的工作,开启了新的生活。
上司长着一张扑克脸,动辄对她发脾气:你个新手,做事就不能用点心,费点劲吗?
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修改,重做,反反复复。
后来在一个公司大会上,然照例蜷缩在角落里看着其他同事发光发热,突然,她听到自己名字,扑克脸上司说这批新人里,然是最努力也是成绩最显著的人之一,值得大家学习。
狗血的剧情出现在然毫无防备的生活里,她接受了,如今她成了扑克牌老婆。
于是然说:纵然人生有很多失意,那也是在为后来的得意做铺垫。那些渣男和病态男都已成过客,因为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向世界敞开,就会有鲜花朝我盛开。
说得真好,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要你坚信此刻的困顿和遭遇都是暂时的,只要你愿意走出去并敞开自己,就能攫取到阳光,用温暖驱赶阴霾与寒冷。
4.你站在那里,风景不会自动走来。
他从小残疾下肢不能行走,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如今他有自己的鱼塘,有自己的生意,甚至还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他从不短斤少两,从不与人争执,他的微笑和乐观几乎成了这个菜场里最大的亮点。
人性最可贵的是什么呢?是信任吧,那种无论挫败过多少次,却仍坚信自己能与美好不期而遇的信任。
而人最难面对和割舍的是什么呢?是关系。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当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就会怀疑自己,当我们不再信任自己了,我们也就怀疑起了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动摇了,我们就会走向极端崩溃的边缘。
然而,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中心转移,从痛苦的焦点离开,去另一个关系里去耕耘,就会发现其实关系也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比如小野一郎,他没有沉浸在被抛弃的悲伤里,而是执着的去求生存途径,最后通过和寿司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获得了人生升华和成功。
菜场卖蟹人,他不是将精力放在自己残缺的肢体上,而是将自己身体其他部位的能量调动起来,与螃蟹和生意去结盟,却获得了不错的家庭和事业。
有句话叫做:你站在原地,风景不会自动朝你走来。只有你走出去,并愿意为此跋山涉水,风景才会在某一隅,等着你的到来。
朋友,别再与困顿纠缠,而是移步向前,去发展你的另一段关系吧,你会发现,只要在人群里,就会有一些缘分和奇遇来取代你的过去,成为你新的起点或归宿。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六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时间永远不够用,书籍的选择也指数增长,多读一本烂书,就少了看一本好书的时间。《开卷八分钟》的读书节目,给你提供了一个快速选书的途径。
文道的这档节目介绍一本书,从作者到书籍本身都有分析,8分钟内给你讲明白书中精髓,提炼得刚刚好。这本书是这档节目的精选集,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给你讲讲怎么读书和读什么书。后续的章节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节目内容。一个好的知识类节目,做了许多年,自然积累很多,这本书只是抽取其中了部分,给看过没看过这档节目的朋友都留个念想了。因为它停播了。不过还好有了《一千零一夜》这个节目接档,换了种方式,还是梁文道,依然在读书,媒体发展了,节目形式会变化,外在包装再怎么变,内里的精髓不会改。对书的热爱,看书的人不会,爱书的人也都不会变。
回想起自己因为看这档节目的改变,似乎就在昨天一样。刚上班那会,早上出门前,刚好早餐的时间看《开卷八分钟》重播,每天读一本书,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个人感兴趣的,但开阔了视野,像李零的《丧家狗》就是听了文道介绍,去买的,还有去图书馆特意找来《84charingcrossroad》原版来读,看得津津有味的,这些阅读的乐趣,可以说是文道的节目带来的。很庆幸这本书里有收录对这两本书介绍的那2期节目,重读一遍,文道的总结还是那么到位。
其实自己每次逛书店,都会用上大半天的时间,而最终也未必能买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但如果看到文道介绍过的书,还是会多翻一下的。
自己爱好不多,读书算是坚持长久的一个,每年读个百十来本,还是有的,但仍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你所知的永远是有限的,而有这么一个读书人,用心的给你讲他读书的感悟,值得敬重。
当然每个人的读书兴趣并不相同,像文道这样的杂家读书方式,也并不是都会被接受的。所以看此书的时候,大可以先看自己比较偏好的书的介绍,熟悉文道的风格后,如果喜欢,推荐爱书的你来看看《一千零一夜》吧,会有很多意外发现好书的惊喜,里面增加了一些科学著作的讲解,算是弥补文道在《开卷》里面人文书籍介绍有余,纯学术科学著作讲解少有的不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七
这本书唯一不喜欢的大该是腰封写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这句话将书变得庸俗。你会发现,人生没有最艰难,只有更加艰难。正如我反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句话一样,这些话只是旁观者给予在困境中的人的一碗无关紧要的“鸡汤”,甚至还带有暗示要享受这样的困境。
书中的章节分布很有趣,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引用a.j.费克里写的书评,他热爱文学,并且有自己的坚持。书里面我有三段最喜欢的句子,一个是a.j.费克里的写的书评,另外一个是伊斯梅探望a.j费克里说的,最后一段话是a.j.费克里向阿米莉娅求婚说的话。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与自己产生了共鸣,而共鸣意味着开始。
“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正如在不同的时候我读《小王子》。初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纯净心灵的美好童话,接着我爱上了狐狸,因为它说驯服意味着要流泪;再然后我发现了玫瑰掩藏在骄傲之下的脆弱,每一次读,每一次以一个新的我去的重新发现书里的人物。而最重要的生活,教会我的是妥协,教会我去适应新的改变。但同时我也会很感谢那些在悠长岁月里不变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有了改变,才会觉得不变是弥足珍贵。
“我知道坏人的下场是罪有应得,但是哦,坏人也真的不想孤独一人。”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开着交响乐杀人的.流氓头子,想到了朋友和我说过的王家卫电影里”杀手也是有小学同学的。“特别文艺,有思想追求的坏蛋才能够成为不一样的坏蛋。虽然我觉得这句话出现的不合事宜,但是还是不能阻止我热爱这一句话。
最后的最后,我也想拥有a.j.费克里的岛上书店,我会给每一本书写上书评,我会把自己的看过的书认真的推荐给读者,虽然我也可能会不喜欢那些和我品味不相同的人,也有可能讨厌和我品味一致的家伙。可是这无碍于我成为一个书店老板,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进书卖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八
我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广泛阅读的沉淀、积累是少不了的。但如果自己的积累不够,在现有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找一份有经验之人的阅读书单作参考和指导,学习名家的评点方法,无疑是必要、靠谱且有效的修炼捷径。
从这点来看,梁文道的《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本书,说白了其实是梁文道的一份私人书单汇总和书评选集。在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看到这位以博学著称的文化名人涉猎推介的39本书籍,更能清楚了解他评价书籍的各种手法和角度。对于爱书和爱写书评之人而言,无疑是一份可供观摩学习的进阶教程。
一如梁文道给大家的印象,《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本书所涉及的书目十分博杂。在这本书里,他可以从金庸《射雕》、《鹿鼎记》等大众耳熟能详的通俗文学作品,谈到因种.种原因不为人知的严肃文学《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从畅销书《于丹论语心得》谈到《沉思录》等哲学巨著;从《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思想史》等历史、政治、社会学大部头谈到有关新闻伦理和记者天职的书籍;从《读库》、《如何阅读一本书》等和阅读、书店、做书相关的书籍,谈到电影相关的书籍……虽然畅销书不少,但大部头更多,真要按照这份书单啃起来,难度还是不小。对我等看书常常陷入无目的、方向或书荒困境的人而言,倒也不失为一份指引。
解决了高逼格书单的问题后,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书评究竟该怎么写,才能显得逼格更高?有人说,如果一篇书评够让看过书的产生共鸣,没看过书的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那才算得上好书评。如果剧透了,潜在读者看书评就够了,何必再去看书,所以,剧透是非常要不得的。
作为一个业余写书评的人,我曾因为这种说法,对自己在书评页面剧透了书本情节、信息战战兢兢,甚至有点自卑情绪。但分析了《我读》的一些评介后,开始觉得上面那段话后面一句显得有点果断了。就好像看电视剧、电影剧情简介并不一定会阻止观众去看电影一样,一定的剧透在某种程度生也许反而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的阅读兴趣——当然,前提是不能一透到底。
我们不妨看看,梁文道老师是怎么评价他列举的这些书的。
全书38篇评介文章看下来,你会发现梁文道的评论分析方法也基本是两种:一是旁征博引介绍图书的创作背景、不同时代的阅读背景和大众评价,二是详略有度引用作者文章内容,解析书籍特点,并佐证自己对书的看法、观点,简而言之就是“旁征博引”和“详略有度”。他的评介,胜在知识面广,各种背景资料信手拈来,但也绝对做不到不剧透,实际上,有时候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剧透的还是挺多的。
比如在介绍王小波的《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两本书的文章里,梁文道就沿着“作者文章特点总结——举例论证——作者观点总结阐述——当前背景下人们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争论——自己的喜好和态度——作者创作背景”这样一条线来展开评价,然后又是有点重复性地“引用作者观点和自评加以解说——引用作者文章内容——阐述自己对作者态度立场的看法——公众评价及个人观点”。在关于《小团圆》的评介里,他更是大量引用了原文加以解说,基本剧透了故事的脉络走向。
从梁文道写评介文章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剧透并非完全要不得的;一篇高逼格书评,要百分百不剧透也是很难做到的。只要多寡有个度,并且不是为引用而引用,在引用后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自然是最好的。一篇高逼格书评的养成,最关键的,恰恰就是能在旁征博引背景资料和引用原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读视角,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不过,正如一些人认为梁文道“博而不精、消化不良”一样,梁文道写评的方式,也只是一家之喜好而已,不是百分之百的标准,不一定为所有人喜欢。所以,他的书单和写评方式,可以作为参考,但最好不要作为圭臬。最正确的姿势是,就是以此为参考,广泛涉猎,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偏好和擅长,凝练出自己的选书标准和写评风格。
ps:我一直在想,编辑重新安了个“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当然不知识否是原作者要求)的副标题用意何在,读到最后,恍然大悟,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读书不可过于封闭在自己的空间,眼界只局限于眼前一方土地,而要和“岛”上的其他人或者其他“岛屿”互联互通,如此才能有勃勃生机吧?就像开头节选自《开卷八分钟》里的代序所说的,读书要警惕唯自己喜好至上的“人文沙文主义”倾向。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九
最开始看开卷八分钟的时候,是被主持人的快语速吸引,短短八分钟,很大的信息量。
多年后,看到这本我读,想到当年在电视机前,听着快语速的梁先生讲书的时光,像一次头脑风暴,快速,带感。
这不是一个传统的书单,而是作者自己阅读后的思考。
梁先生把这些书分成了五个章节,如何阅读一本书、在春风里、洁净与危险、笔底波澜、大师与门徒。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也是一本书名,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之前有一位老师在党课的时候推荐过,已经忘记为什么会在充满马哲毛概的党课推荐一本这样的书,但是很早就下载了,却没有读。
梁先生把这本书放在开篇,也是有用意的吧。
跟所有事情一样,首先要清楚你的目的,这本书是精读还是泛读,然后才能决定对待一本书的方法。
读了这么多年书,真的会阅读吗?也许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会有答案。
至于读库,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但觉封面简洁,文章妙处,至于背后的故事,真的就不知道了,真没想到文道会推荐这本书。
在春风里。
是春风十里,不如你吗?显然不是。
王小波和张爱玲中间,有一本山楂树之恋,乍看觉得怎么会摆在一起。
我看张爱玲,却只看到爱和难爱。
看完这章却恍然,爱情故事,可以联想到性压抑的问题。
是在春风里漂游,自由自在。
无论是爱的自由,还是性的自由,自由总是让人们讨论。
每次读王小波,都有新的想法,可能是当时年纪小,看不懂。
洁净与危险。
什么是禁忌,什么是肮脏,什么是不能批判,什么是高逼格,什么是low,这与tobeornottobe一样,是一个问题。
笔底波澜。
以为是文人们打笔仗的,没想到是关于新闻自由,版权等等严肃论题的。这些书可能平时看都不会看,但是作为了解,看了《我读》,再去选择合适的喜欢的书来读,正是《我读》的作用。
大师与门徒。
瞬间被《嘘嘘嗯嗯屁屁》吸引,名字略蠢萌啊。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没看到颜如玉,也没见到黄金屋,但是阅读却真的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大,还有一些奇思妙想,还有一些书在讨论我们从未注意过的事情,并且从一个奇异的角度。
看完一本书,合起来,在心中感叹,原来是这样啊,或者原来还有人这样生活,然后对自己有一些写影响,是我能想到,最好的收获。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十
这些年因为家有小儿在成长,电视是极少看的,故此《开卷八分钟》至停播,我也是一次未曾看过。幸好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叫做书的物件,它比语言、音乐、声音、气味等等稍纵即逝的东西都来得更持久,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触摸、感受、回顾。那么当我们错过了节目,至少还可以通过读书慢慢去品味思想。
在这里就还不免要提到读书这种形式,终归是比电视来得更让人安心,也更妥帖。电视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总带给人稍纵即逝的惘惘感,而读书中初识、了解、喜欢、探究、熟悉、记忆,这些一寸寸的感觉,都慢慢成为生命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仿若一次灵魂的恋爱。
梁文道的《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之所以选择去阅读,无非是来自第一本《我读,陪你读到世界尽头》之印象。在上一本书中,我看到一位读书范围颇广的学者,他带我们走进众多书籍当中,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引领我们去阅读一本书。一本书也许你曾读过,也许永远也不会去读,但是梁最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他的包容性,他绝不会因为自己读书范围的广博就高高在上,也绝不会为了卖弄而在文字上故弄玄虚。恰恰相反,他是平等的、平静的,他愿意以通俗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一本书,无论我们选择还是不选择,他都愿意让我们去了解。而这种胸怀,在这本〈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依然。
在这本书中,梁介绍范围比较广,关于书籍与阅读本身,文学书籍,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电影等等。对于当下的众多读书人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再是从前无书可看的悲凉,而是在纷纭的书籍中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对自己更有用的书籍。故此,梁以他的读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阅读导向。
然而读书又必将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开篇所提到的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说,读书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过程,但如何更好地阅读一本书,以便在有生之涯读无穷之书却绝对是个值得终生学习与借鉴的过程。读书需要谦卑的态度,要明白什么叫读书什么叫学习。阅读需要什么样的速度,这取决于你的目的。而阅读的四个层次,你如今又达到了哪一层?故此,梁推荐的这本书也是值得我们在读任何书籍之前先要去追问一次的。
台湾绘本推广关键人物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讲述了图画书与童心的趣味。《1978-》私人阅读史》是一次回顾,34位国内一流文化名人对于自己在时代大背景下阅读的记忆,让我们通过书籍走进时代变迁中个人的内心。而这一章中,我想我最喜欢的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个爱书人与小书店的书信故事,一段真实而永恒的记忆。假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关于爱书人的故事在流传,这个绝对算得上最令人心动的一个了。用书信来交流并成就的一段岁月,我想,在读书人心中都会希望有这样一次际遇吧。
梁对于一本书总是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一本书他能够为我们提供本书的种.种写作背景,让我们不是孤立地了解作者与书籍本身,这是一种好的书评态度。在这一章中,他提到了香港严肃文学作者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忍不住对这样一本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充满了兴趣,也很想了解一下“当一个香港小说家严肃起来的时候能够严肃到什么程度。”是啊,香港带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但那种光怪陆离的印象淹没这种严肃的表情,其实,哪里的世界都是有无数种表情的,只是我们不了解。
书中关于王小波的篇幅不少,梁重新解读王小波没有人云亦云,这点令人欣赏。有的人会因为喜欢一个人就说这个人什么都好,不喜欢就全部打死,梁是在现实背景下解读王小波,其实也分析着群体与个人的思想。张爱玲的《小团圆》篇幅更长,由此可见其在文坛上的重要。我很喜欢梁的一些解读,可以说他是特别冷静而旁观的,但又是站在张的角度去理解的。他对于书评的态度倒与他解读的张爱玲最后的“小团圆”很有几分相似,那就是“宽容。”张对于母亲是还债,又似乎是复仇,但最终是理解,对于胡,要做反驳,她似乎应该恨他,但又始终不出恶言。这是一位书评者中肯的评价,也是到位的分析。曾读过某著名青春女作家对于张的一些文字,看得出来她受张的影响颇深,但是我不喜欢她那种完全没有大脑的理解,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很让人讨厌。故此,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家,看到旁人的解读,能否切中自己的内心固然重要,但读书人是否有独立思想才则更为讨喜。
《于丹〈论语〉心得》也得到了推崇,他认为于丹最了不起的地方恰恰在于她的“俗讲”,把一本原本高深的古文讲得妙趣横生,让更多人受益其实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于不喜欢的书籍,梁也不算客气。在《丧家狗》一书中,梁提出了自己的反问,“即使是追求如李零,也很难避免把另一套另外的义理加上吧。”还有《货币战争》就更加干脆直接了当地批判宋鸿兵为抄袭以及阴谋论,批判得有理有据。
《我读》中还有许多我们了解或不了解的书籍与作者,透过梁的解读,我们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不曾读过的,也许会产生一些想读的欲望。读他的书,绝不会让你产生一种“呀,原来我这么无知”的想法,毕竟对我这种七十年代的读者来说,年少时读书环境的贫乏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许多书可能终生都没机会也没时间去认真读一读了,那么文化底子的薄弱常常会带来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但是梁在前言中即表达了对此现象的理解:读不到更多更好的书只是一种命运的不幸,不是每个人有足够的幸运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所以只要一个人还愿意读书,还愿意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那么这就是值得欣赏的事情。单单是这一层悲悯,我觉得梁的书就是值得我们静下来细细品味的。书无高下,当然那种低俗的不算,只是说生活有无数种样子,读书的形式也就会有无数种。所以只要《我读》,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十一
费克里经营着艾丽丝岛上唯一一家书店,过着平凡又平淡的生活,然而,遭逢变故,他变得偏执、懒散且性格古怪。在封闭自己为孤岛的时间里,一场生命的转折和救赎悄悄来到他的身边,费克里成为了一位父亲,一个被抛弃在书店的孩子,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孩子的生活起居、咿呀学语、读书的喜好都在唤醒费克里内心蛰伏的真情,他学着接纳一些新的书籍、读一些自己以前厌烦的文章、做一些帮助朋友的事情。内心的变化最容易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中体现,费克里也因为勇敢的敞开心扉而收获美好的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生活比作调味瓶,里面盛满了酸甜苦辣。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不同的味道,体会不同的心境,这样才算是成长了。困难往往披着狰狞的面具而来,但一旦面具破裂,迎接你的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有的`人在苦难来临之际,彷徨无措、仓皇遁走,对困难丝毫没有还手之力。但有的人在苦难来临之际,却能够直面障碍、砥砺前行,全心全力化解苦难,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就费克里而言,窘迫的生活是它当前最大困难,一开始他自暴自弃,生活更加不甚如意。再后来,他积极改变人生,人生也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之一生,不畏艰难,直面现实,接纳生活百味,才是生活的真态度。
在书籍的语境下,物质富有与精神富足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物质富有固然足以衣食无忧,但精神富足才能真正获得生活的馈赠。《岛上书店》这本书其实是由一本本小书串联起来的,每一本书的名字下都是书店老板费克里精心撰写的读书笔记,这是他为自己的女儿挑选的必读书单。书籍是精神食粮的这一论断早已深入人心,但反观现实,真正静心阅读的人寥寥无几。一人、一塌、一书,悠闲时光,淡然心思,这仅成为了一种理想生活方式鲜明在忙碌的脑海中。据统计,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很多人将没有时间归咎为阅读的公敌,却不知仅有的休闲时间早被浪费在觥筹交错之间和手机的荧白屏幕之上,一纸墨香就这样被搁置在时间的角落,蒙上一层岁月的灰。
现代电子科技对纸质书籍市场的巨大冲击在《岛上书店》这本书中亦有所涉及,在电子书充斥的阅读市场上,也许“孤寂”是纸质书本最现实的写照。随着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的兴起,碎片式读书方式大受吹捧,但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纸张阅读相比,缺乏系统性、直观性以及一种读书的心境。“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在山水之间,嗅着氤氲花香,手执书卷,或躺或倚或坐,怡然自得,这种纸质书本的品读乐趣,也绝不是电子阅览可以比拟的。因此,构建“书香社会”,倡导纸质书籍阅读的回归仍旧十分必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篇十二
我在读《岛上书店》时,阳光正好,封面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人生仿如围城,人心或似孤岛,在局限的生活里,在逼仄的眼光中我们放大了自己的缺憾,看到的只有世界的冷漠。但请你相信,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只是处在一个过程之中,终究,成长的历练会使我们相信,我们心中那一座不愿他人驻足的岛屿,最终也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就美好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孤独,没有人能和我们产生共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以保护自己远离不愿面对的恐惧和冲突。只是人的本能,但是却阻碍了我们内心的成长。我们处在的时间正是青春年华,是一个人希望与绝望并存的阶段,迷茫与希求,探索和彷徨,是我们生活的主题。却恰恰就是这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愫,似乎都不是能被人理解的。于是我们“自我闭关”、“自我封印”,渴望被理解,却又不愿与人交流;渴望被接受,却又自我否定,将心中的那一座岛屿迁移到天涯海角,不允许别人的靠近。
我记得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说道:“我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这样求索不已,并且相信只要努力迟早会实现的。然而最终我想我哪里都未抵达,无论如何我只能是我。”正如文中的主人公急切热烈得渴望成长,迫不及待地想改头换面。这是一种内心强烈的碰撞,是自我的拉扯,是一场艰难的拔河,但是在无数次的挣扎之后,获得的是成长。很多的时候,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着急地想摆脱现在已有的枷锁,想活出另一种生活,想活出别人那样精彩的生活,可是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无法让人摆脱真实的自我。其实,无须急于离开当下的生活,要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可贵,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迪奥有一款“真我”的香水,多年来经销不衰。我想,除了那缠绵悱恻的香氛,让她走进无数女性心扉的,是她的名字与定义。她的设计师,集百花之精华,点滴汇聚成“真我”,既是百花的真我,也是迪奥的真我。她无限寻找真我的路上,一片片花瓣接连绽放,最后便开成一朵艳丽的鲜花。她在寻觅的过程中不断地蜕变成长,终于成为了最为独特的她。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我们都处在过程之中,这是生命的本质。”正如迪奥的寻找真我,人的一生也是这样,自己的答案,只有自己去走,不可能在书中找到,更不可能是别人的生活模式。毛姆说过“青春多幸福”,正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成长的过程,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路,努力地去建立自己想要的生活。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你是独特的你,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世俗里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我们树立榜样,希望那些美好的词语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希望那些金光闪闪的头衔也可以加冕于自己。追求美好固然很重要,但是绽放的自我才更加可贵。我想,当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于亿万人中被识别出来,是我们根植于内心的品性与思想。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迷惘,不知道我们的路在哪里,于是停止了脚步,觉得自已和那些名人的差距太大,于是就原地休息。可是,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加接近幸福。有了一次次的跌倒失落,才会成就将来耀眼的我们,才能让心中的孤岛不再孤单,而会充满坚定与信念。
也许正如约翰·库切所说:“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很多人走着走着心中的火焰就灭了,沦为了碌碌众生中的一员,再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而那些脱颖而出的人将内心的火种燃烧成了生命的烈焰。不要认为你的想法天真稚嫩就扼杀它,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有差别就否认自己,不要认为别人的就一定是对的而放弃自己渴望的理想。只有在这样的痛苦挣扎中跌落又爬起,才能真正领悟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岛,那里安放了尚未成熟的理想。而少年的我们具有无限的可能。曾国藩说:“人生莫俱少年贫。”青春只有一次,成长的时间不会等你。用执着和不懈书写这段时光,不负韶华才是真正的成长。《历历万乡》有言:“城市慷慨亮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用成长磨练自己,丰满羽翼,义无反顾追求自己的梦,让心中的孤岛,变成希望和梦想的原野,这样的生活,才不会辜负我们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6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