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教材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应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匹配。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适用于不同的教学需求。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欢迎参考与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二
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
一课时。
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
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
(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1、全体读,要求读出诗中表达的离愁别绪。
2、指名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
3、分上下句读,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
4、全体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三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4、启发和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
学生差距较大,大多数素质低,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交流。
活动2【讲授】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2、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介绍李白,老师适时补充。
活动3【讲授】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的读音。
2、抽查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3、师:同学们,读好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它的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读得有韵味,如同唱歌一样。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老师指名生读,评议,再指导。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
7、师:我们反复读了几遍,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感受到诗人闻笛的心情了吗?是什么曲子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活动4【讲授】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呢?(生答)你从这笛声中悟出了什么情感?(生答)。
(2)、师:你觉得这两名诗中哪些字用得好呢?(生答。师对“暗”飞“散”重点讲解)。
(4)、有感情地齐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句。
(1)诗人此夜听到的是什么曲子?那么“闻折柳”是什么意思呢?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2)、欣赏《折杨柳》。
(4)、师:李白因望明月而思乡,又因闻折柳而思乡。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触景抒情)。
景物与情感紧紧融合在一起,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水乳交融。
活动5【练习】巩固提升。
出示唐代诗人武元衡的《春兴》,与本诗进行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1)、如何理解诗题《春兴》。
(2)两首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活动6【作业】总结与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本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段200字的文章。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四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san)折(zhezhe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五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san)折(zhezhe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生:(深情齐读古诗)。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六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七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八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一: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此诗短短四句,乍看作者是在闻笛,可实际意义并非如此,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正是它感人的地方。
赏析二: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思乡是个永恒的主题,热爱故乡、依恋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自己打小生长、生活的故乡,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特别是游子身处异乡之时,这种思念变得尤为强烈。
李白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正是这个主题。原诗如下,略作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此诗短短四句,乍看作者是在闻笛,可实际意义并非如此,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正是它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一
一个春天的夜晚,夜深人静,晚风吹得树叶沙沙响,李白正坐在洛阳城的客栈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酒。
就在这时,从远处传来阵阵笛声,断断续续,不知是从哪一家传出来的。这笛声让人感到十分凄凉。李白放下手中的酒,从凳子上站了起来,走出门外,抬头看见天空皎洁的月亮,笛声穿过了一片片树林,再次传到了李白的耳边,似乎这笛声能传遍整座洛阳城,所有未睡的人都能听到。
李白侧耳细听,听出吹的是《折杨柳》的曲子。他想,在这样寂静的夜晚,是谁在吹笛呢?这笛声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他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看见自己已白发苍苍的父母。
他又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家乡学堂里摇头晃脑读书的情景,听着老师动情地讲课,手比着动作讲故事。
想起了故乡的玩伴,小时候看见天上的月亮不认识它,把它认做天上的大玉盘,每当月亮升起时,自己和玩伴都在说:“玉盘飞升啦!”
笛声停了,李白走进客栈,抹了抹眼泪,心想,我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呢!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二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洛阳城家家户呢的门都已经关上了,唯有李白还在客舍中缓缓踱步,清幽的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将整个房间镀上了一层银色,窗外杨柳依依,河面上波光波光粼粼,一切显得如此幽静。
正当李白将要上床睡觉时,一阵阵断续续的笛声被春风送了进来,李白随即来到窗前,打开窗户,笛声慢慢悠扬起来。咦?为什么这首曲子是如此熟悉呢?李白侧耳倾听,哦!原来是那一首亲切的《折杨柳》。
是谁在这清幽的夜晚吹起这首思乡的曲子呢?难道也是一位离乡的游子?李白抬头望着天空中一轮金黄的明月,仿佛见到别离许久的家乡。
笛声依旧在耳边回响,李白眺望远方,一座高楼立在河边。李白想起了从前的那首《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随着笛声逐渐高昂,李白想起了故乡时时刻记得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许他们也没有睡,坐在窗前仰望着灿烂的星空,或许他们正如牛郎织女一般思念着自己。可是自己还不能回去。唉!要还不是为了这个王朝,开创一番事业,然后光荣归乡。
天下的游子若听了这笛声,又有谁不勾起思乡之情呢?李白思索着,上了床,缠绵的旋律还环绕在他耳,微风拂起杨柳那长长的头发,笛声还在继续。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简介:李白(7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四
城墙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护城河边的柳树随风飘扬。原本热闹的洛城,一下子暗了下来,是那么的寂静,洛城的大街小巷灯火烛明,只听见打更的声音,家家户户都进入了梦乡。
唯有李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到了深夜,远处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是那么柔和、自然……洛城的夜晚是凉风习习,李白翻身下床,披上长衫,走进窗前,打开窗门,一阵微风伴着笛声扑鼻而来。笛声,时而高昂,就像是儿时挂在嘴边的小调;时而沙哑,就像是年迈的母亲温暖人心的问候的话语;笛声涩涩,就像是风吹柳树的“沙沙”声。
悠扬悦耳的笛声伴着微风,吹过城楼,吹过天上的圆月,吹过护城河边的柳树,吹过城中的花花草草,吹过洛城的大街小巷。李白沉浸在笛声中,“哪里的笛声,竟如此动听!”李白喃喃道,待他侧耳细听,便听出了原来是《折柳曲》,李白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天空的皓月如此的圆,十年来有多少个夜晚没有和家人度过,自己又何尝不是时刻思念故乡,故乡的母亲及妻子难道不也是无时无刻想着我:有没有伤着?盘缠还有吗?什么时候能回……李白望着明月,记起小时候母亲哄他睡觉,给他讲故事;李白静悄悄地走出客栈,看见河边的柳树,又想起那位教他磨针的老太太,现在应该早已不在了吧!
李白流下了热泪,想探寻笛声究竟从何而来,可正要去追,笛声却消失了,李白纵身回到客栈,一边思乡,一边写下来流传千古的佳作: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2分)。
2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十六
唐玄宗开元23年,诗人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傍晚的洛阳城,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的,商贩们挑着担子眉开眼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几个行人背着包裹步履匆匆地走入客栈,还有些人呼唤着儿女的名字寻找他们回家。
夜,刚刚暗下来,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喧哗了一日的都市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只有“咣咣”的打更声在城中回荡,家家户户都进入了梦乡。
长夜漫漫,一家客栈里,李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寂静的夜里,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渺远清濯,正婉转着一丝淡淡的离愁,朦胧却不乏真切。
徐徐晚风,拂过淡月,抚乱了李白的心思。李白翻身下床,披上外衫,打开了窗门。那笛声伴随着春风,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萦绕在李白的耳边,荡漾在月里,不绝如缕。“不知是哪里来的笛声,竟如此动听!倒惹出我一番愁肠来……”李白喃喃道。待他细细聆听,原来是《折柳曲》啊!
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黄花开了又败,谁又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也老了一颗归乡的心。
一曲清愁,是漂泊过后的吹奏。李白轻轻叹息一声,对着空中的皓月举起了酒杯,一饮而尽,酒入愁肠,染情伤。不闻昔日的聚散离合,不见故乡的花开花落。家乡的亲人们还好吗?老母亲的身体怎么样?他们是不是也无时无刻的想着我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啊……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染上了绵延的乡殇。酒一样的月色。梦一样的夜雾,蓦然回首,李白转身记下了这心醉的一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6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