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反思和评估,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教案是教师制定的一份详细指导教学的计划,它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估方式等,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编写一份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准备一份教案了吧。那么,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使学生学习过程有条不紊;还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此外,教案中的评估方式也需要合理设置,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综上所述,写一份完善的教案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份高质量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教案编写的思路和灵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吧!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第二课时诵读分析课文,解决教学重难点。)。
2、教学用具:小黑板。
3、方法:采用“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式,在读、议、说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研课题:
初中语文“双主双思”教改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语文活动。
二、复习相关文言知识。
1、通假字古今异义。
2、“表”有关知识。
三、引入正课。
列举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成语、俗语。
四、朗读课文,背诵竞赛。
1、师生合作多形式朗读。
2、背诵竞赛。
推选男生女生各一名背诵课文1--5段。
五、研读分析,思考讨论,体会文中感情。
(一),研读课文1-5段。
2、诸葛亮建议后住刘禅在宫中府中采取怎样的制度?
3、诸葛亮认为两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他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方法:独立思考,尽量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个别朗读课文6、7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什么?请概述出来。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后师生同议。
(三)教师朗读课文8、9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后主刘禅有何希望?
2、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个人的?
六、拓展迁移练习。
1、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七、小结。
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配套练习习题。
板书设计。
广开言路。
提建议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报先帝而忠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叙身世忆先帝。
寄希望明责任。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二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c.预习《捕蛇者说》。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四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五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出师表教学反思范例。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六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说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说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七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1. “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 教学目标1、2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八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九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zho。
咨诹遗诏。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十
3、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精炼、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以读导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诵读、讲授、讨论。
2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快速),要求整齐朗读,同桌之间纠错。
2、列出三个词语,并分析古今异义,教师点明一字就是一词:卑鄙开张痛恨。
3、列举词语,学生变换形式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再在全文中找出来排比、对偶的句子再读。
板书:开张圣听引喻失义妄自菲薄(音乐美:铿锵有力,适合齐读)。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
1、用心去听,感受教师的情感和语气;
2、画出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并且小声试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深情。
1、学生尝试有感情大声朗读,或同桌互读;
2、学生找出优美的句子,先分析,再带着情感范读;(引导重点句的讲析,以读导悟)。
3、演习最后一段,抓住诸葛亮哭的原因,激发学生去想象当初写作的起因背景,从而体会深沉的情感。
5、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影响,引出李密的《陈情表》并推荐;
6、情感迁移,朗读杜甫的《蜀相》。
四、作业:收集史料,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和同桌交流。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十一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三课时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十二
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
出师表教学教案篇十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
:3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明确学生可能质疑的词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师前的国内形式是怎样的?明确: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总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奋发图强,国必亡。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两点建议?明确:这两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述的,极具针对性。广开言路,主要是广开贤者的言论,听进忠言,抛弃偏言;赏罚分明,是要执法如一,忠有所赏,奸有所罚。这两点都是要刘禅弘扬先帝遗德,不要伤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们能继续为国竭尽忠心。也只有这样,国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乱。而这两点恰恰是刘禅没有做好的,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五、当堂练习反馈。
完成《拓展强化》p92语段一。
六、作业:
复习1-2节,自译3-5节。思考: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9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