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一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3、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5、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简介作者。
三、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四、精讲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五、巩固练习。
六、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二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李白的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师:出示改编现代小诗《相逢是首歌》。
相逢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
真诚也活泼。
相逢是首歌。
歌手是你和我。
心儿是永远的琴弦。
坚定也执着。
生:诵读(个别)。
师:相逢是首歌,同学们,你为我们的相逢有什么话想说的?
生:自由说。
师:愿我们的相逢是一首友谊的歌,是一首豪迈的歌,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为我们的相逢而热烈地鼓掌吧!
(以诗会诗,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同时对学情进行模底,了解借班学生的朗诵水平及感悟能力)。
生:自由背诵。
师:(以同学背诵李白诗为契机)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谁还能背他的诗歌?
生:自由背诵。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课件出示诗歌)。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点名反复读,读出问题(字音)。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
生:齐读。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
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个性得到张扬。环节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目的构建起那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李白热情讴歌劳动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1、预设环节一:“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
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二:“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
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
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
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
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以上预设环节画面组合)。
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
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
师:“赧”什么意思?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
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板书)。
生:夸张。
师:你还知道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
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
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
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五、拓展升华,感悟李白。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郝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
师: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生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
生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生4、他愁社会的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生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个愁呀让他那满头青丝不知何时变成了秋霜?(课件出示)。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师:(课件播放朗诵带)。
师:这就是《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你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吗?
生:“愁”
师:李白有多愁?
生1:愁得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全白了。
生2、他的愁足足有三千丈。
……。
师:(课件回到《秋浦歌其十四》)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
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
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师:老师前些天备课读完这首诗后,再想想李白的生平,颇有感慨。李白的几份诗兴竟感染了我,提笔记之,今天带来与大家分享。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三
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第八首除一句“天倾欲堕石”略带夸张外,其余都是如实描绘;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扫画屏”一句用比外,纯用白描手法,不以词语惊人而以意境取胜。
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但末二句笔锋陡转,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水色,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
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了一种伤感的情调。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四
《秋浦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劳动》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秋夜冶炼图,抒发了对壮观的劳动场面的赞美。
本诗是李白少有的一首劳动题材的诗。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李白不少诗,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古诗,分组探究,边读边理解诗句,以体会诗中的感情。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背诵本诗,积累与劳动相关的诗句。
1、课前查找李白的相关资料,收集李白的诗句;
2、收集与劳动有关的诗句。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语: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诗人,也留下了无数的名诗佳句。……关于李白的诗句,你还想补充什么?(汇报交流李白的诗句)。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少有的一首以劳动为题材的古诗——秋浦歌(板书)。
3、简介写作背景。
二、同桌合作读诗,初步感知古诗。
1、自由地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同桌互相读诗,互相正音。
3、抽生读一读诗。
4、师范读,指导节奏及读古诗的方法。
5、齐读。
三、自主合作细读,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1、同学们怎样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歌呢,让我们来读读学习提示吧。(出示学习提示二,生读。)。
2、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3、汇报,师相机点拨。(相机板书)。
4、小结:看,炉中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天地,火星在紫烟中四处飞溅。一轮圆月下,一个个冶炼工人满头大汗,他们的脸被炉火烤得通红,使者夜晚显得更加明亮。听,在寒冷的月夜里,冶炼工人唱的劳动号子震天撼地,使冰冷的河水都微微荡漾起来。看到这样的劳动场面,诗人那颗冰冷的心也被感染了。
5、带着对诗句的理解一起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6、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试着背一背古诗吧。
四、拓展延伸。
1、以劳动为主题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生汇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与劳动有关的诗句(出示相关诗句),一起来读读,积累积累。(生齐读)。
2、同学们,《秋浦歌》是一组组诗,一共17首,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第14首,现在让我们来读读另外两首,欣赏欣赏吧!
3、小结:劳动是美丽的,因为劳动不仅可以为我们创造财富,劳动还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劳动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正如——(全班吟诵古诗。)。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
红星。
赧郎。
歌曲。
壮观的劳动场面。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五
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首《秋浦歌》是在公元753年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缘:因为。
个:这样。
秋霜:指白发。
这首诗用“白发三千丈”夸张说自己的白发很长,又告诉读者是因为“愁”而生长的白发,再次对着镜子提问,为什么会有这萧萧白发,进一步强调了“愁”。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已经五十多的李白,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真的是使人心生白发,鬓染秋霜啊。
我们在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对于每句的停顿、韵脚、节奏都有一定的体会了,让我们更好的记下它吧。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六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李白与杜甫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
感悟诗情。
一、导入。
1、我们在校本课程“名人名诗”中学了近二十首李白的诗。李白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出示李白图片,对这朋友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写了一组诗,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二、初读,了解诗意。
1、谁先来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浦歌》。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鼻音读准才有味道。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
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
是啊,我们仿佛看见李白对镜自怜、自悲、自叹,最后竟背转身不忍再看了。你看。
5、播放动画。
三、探究,体悟诗情。
1、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
交流、朗读。
3、师激情:往事的种种都涌上心头,自己空怀远大的抱负,但屡遭挫折。如今,满头白发,日趋衰老。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过去吗?我的理想难道永远不能实现了吗?他不禁高声吟出:齐读。
(1)《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时李白刚被皇帝“赐金放还”,只觉前路茫茫,自己究竟要往哪里去呀!苦闷忧愁尽于言表。
齐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首,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千古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今真的是——齐读《秋浦歌》。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国家朝政日趋腐败,个人遭遇愈趋困窘,功业未成,人日渐衰老,常常感觉心烦意乱,忧愤郁结。齐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这呀,这愁是那么深重,如影如随,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乃至“白发三千丈”。齐读《秋浦歌》。
四、比较,感受写作风格。
1、这几首都表达了李白的愁绪浓重,但我们读来却不衰伤,反觉激情奔放,是不是?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就像《秋浦歌》一开头,“白发三千丈”,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它极度的夸张,令人为之振奋。你能说说这与李白的哪些诗句写法一样?李白的诗想像丰富,极度夸张,因而形成了它雄奇飘逸的风格。
2、同是写愁情,同是写白发,杜甫又是另一番滋味。出示杜甫的《春望》,指名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杜甫写白发是哪两句?
4、我们比较一下李白与杜甫的诗句,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难,如果谁能回答,那他是非常了不起的诗歌鉴赏家了。
5、李白的夸张飘逸和杜甫的真实刻画风格迥异。但他们都达到了诗歌的最高境界,所以后人分别尊称他们为“诗仙”和“诗圣”,又把他们合称为“李杜”。
6、分“诗仙”组和“诗圣”组,对比朗读。
五、书法。
唐诗,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世间万象,是汉字应用的光辉典范。中国书法是汉字最美的表现形式,以书法壮唐诗,美仑美奂。
首先当然是不能写错别字,你觉得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注意。
好,现在开始写。
六、作业。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七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又作“个”.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九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
爱
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
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与人 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百无 聊赖的腐朽糜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这首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决然 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注释]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又作“w”。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译诗]。
[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w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w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苟床豢啥蕖;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1]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2]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3]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始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三
【作者】: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内容】。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张秉戍)。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四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1]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2]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3]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
[1]人一作叉。
[2]舟一作行。
[3]波一作陂。
[出处]。
全唐诗:卷167_1。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五
《秋浦歌(其十五)》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其十五)》注释:
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秋浦歌(其十五)》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六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李白秋浦歌教案篇十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头发长到三千丈,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我对着明亮的镜子,不知道从哪儿得来了这么多的寒霜.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李白漫游来至此。逗留期间,他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五言诗,共有十七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诗人对镜,乍见增添了许多白发,只觉触目惊心,不禁惊呼:我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为忧愁是这样的长。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在此以前,他就多次感叹过白发早生,未必真是那样,但现在的确是发白的年纪。但这仅仅是岁月催人老吗?我们知道,忧愁、焦虑也是与白发联系在一起的。最著名的是伍子胥的故事,因为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愁白了。诗人呢,他的白发也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而长达三千丈,显然是夸张,其长如此,可见愁思该有多么深重。这一句自答,语势跌落,情绪转为悲凉。我们仿佛看到独坐愁城的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力地低下了白头。“缘”是因为的意思,“个”是这样的意思。
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箇长"上。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强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追求自我。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其实,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已经老了,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头来一无所得,却只有"三千白发"!
那白发是从哪里得来的?自二十多岁出蜀漫游,诗人奔波劳顿,哪一次失意,哪一回挫折,不使他心生忧愁愤激,以致华发早生!这一头“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迹和明证。诗人仿佛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一生追求,至今一无所得。诗中连用“不知”“何处”两个疑问词,以强烈感叹的语气,把问题提了出来,却没有回答。诗人亲历亲感,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只是把无限的愁闷和悲凉留了下来。
从今以往,年华老去,以往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胜过常人无数,我的头发白了,可我却浑然不觉,尽管在说愁,说悲!
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写愁的绝唱。心中愁绪,夸张为三千丈白发;苦思难解,竟至于乌丝染霜。丁力先生却语出惊人,他认为李白此诗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实写。理由是古人认为人发万根,发长三尺。李白愁白了头,万根长发连起来正好三千丈,是不折不扣的纪实手法。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3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