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教案的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果你对教案的格式和内容不是很清楚,看看下面的教案样本会有所帮助。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一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楼兰在哪儿?
(2)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3)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4)楼兰为什么死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坏,土地沙化。)。
三、讨论。
(2)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
绿洲土地沙漠化沙漠。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二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
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地名时间以前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
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
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四、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三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忌之。
(2)一盒酥恶之。
(3)杀近侍愈恶之。
(4)告发丕愈恶之。
(5)斩门吏大怒。
(6)作教杀心。
(7)鸡肋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忌之。
恃才戏主一盒酥恶之。
杨修恃才伤主杀近侍愈恶之。
(恃才故旷)告发丕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斩门吏大怒。
作教杀心。
恃才乱军鸡肋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媒体: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注:板书略教学流程略。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四
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楼兰之死》是北师大九册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楼兰之死》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这篇课文可与《中国一日》这则新闻进行对比教学。比如:这两篇都是说明文,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但在表述的过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读中感悟。
拓展阅读。
一课时。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文中字词;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楼兰死了”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关键的词:碧波荡漾废墟。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读课文,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交流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真正的原因。(楼兰和罗布泊靠近大沙漠;地表的植被被破坏;人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沙化的进程。)。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向我们介绍的?
5、全班归纳。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楼兰死了,留给人们的'是什么?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事发生。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小结: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交流。
反复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具体事例。)。
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交流。
1、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认真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五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楼兰在哪儿?
(2)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3)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4)楼兰为什么死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坏,土地沙化。)。
三、讨论。
(1)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2)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过去现在。
绿洲土地沙漠化沙漠。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六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七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4、 能用辩证的观点区分小说与史实中的曹操。
5、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提问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大家说说这本书是?提到《三国演义》,你能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呢?今天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出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三国演义》或者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
2、本文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谁能向大家说一说?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说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概述事情经过。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文中写了几次“犯忌”之事?哪几部分写的?
(研读第4-9小节)根据表格概括事件。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探讨死因。
教师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
1、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
2、环境决定命运:杨修侍奉的主子——曹操,他的性格决定必杀杨修无疑。
3、立场决定命运:杨修扶持曹植,而曹丕为世子,翦除异己,巩固政权。
(五)概括形象:
从同学们论述的杨修死因中,其实我们已经窥知了曹操、杨修两人鲜明的个性,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六)课外研究:
(提供资料)。
鲁迅先生这样品析过曹操: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而已集》。
《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也品析过曹操:
“其实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易中天《品三国》。
那就请同学们也来品析一下曹操——《我也品曹操》,请完成一个不少于400字的小练笔。
要求:依据一定的情节或者细节,品析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还可以将两者对比品析。
(七)课堂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
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
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罗贯中。
恃才放旷 虚伪奸诈。
杨修 卖弄聪明 曹操 残暴多疑。
轻率大意 心胸狭窄。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的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二、教学准备:(1)课件(2)资料收集三、教学过程1、引入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2、品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地名时间以前现在楼兰罗布泊塔克拉玛干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3、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4、升华(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四、课后作业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九
1、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
2、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
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
【学习难点】。
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十
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颁布后,谭君由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被皇帝宣召。碰上他这时生着大病不能上路,直到七月间带病进见皇帝。召见时,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绪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称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的几人,犹如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光绪本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办。几个月来,光绪有询问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达旨意;康有为有向上报告的事,就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信里了。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这以后光绪同康有为之间的意见开始能够稍稍通达,决心要实行大的改革了。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厉害了,不到十天,政变就发生了。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君退朝回来,就告知同事说“我现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了。”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拟开懋勤殿的事情了,以为今天诏谕将要下达,可是终于没有下达,于是大家越发知道西大后与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扬锐,接着交给他一份“衣带诏”,上面有“我的帝位几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为与‘四卿’和其他同志从速设法营救”的话。谭君和康有为棒着“衣带诏”大哭。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于是谭君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见他。初三日晚上,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直接了当地问袁世凯:“你认为皇上是怎样的一个人?”袁世凯说:“是一代少有的好皇帝!”谭君又问:“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本已听到了一些传闻。”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袁世凯正色厉声说:“您把我袁某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同您一样,都受到特殊的恩宠,救护的责任,不只是您一个人的。如有什么指教,我当然愿意听从。”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三军,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会依仗你们的兵力来进行废黜皇上的大事。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急速跑入我的军营,传布号令诛讨奸贼,那么我一定能随同诸位,竭尽死力来补救。”谭君又说:“荣禄待您一向优厚,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却不说一句话。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
他的一位幕僚说道:“荣贼并不是真的推心置腹对待我们慰帅。过去,某公曾想增加慰帅兵员,荣贼说:‘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原来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袁世凯立即装出一副怒容,瞪视谭君说:“如果皇上在我军营,那么,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罢了。”于是两人共同商谈了救皇上的措施。袁世凯说:“现在军营中的枪枝弹药都掌握在荣贼的手里,而且营、哨各级将官也大多是旧人。事情很紧急了,既已定下应付的策略,那我需急速回营,更换这些将官,并设法贮备弹药才行。”谭君再三嘱咐一番才告辞。当时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的时候了。到初五日,袁世凯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十一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
赤泉侯为骑将()吾为若德()。
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十二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略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注:板书略教学流程略。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十四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他死于其毕生热爱的雅典同胞之手,雅典公民民主投票的结果是:280:221。
生活于现代的我们,已经无法亲历苏格拉底作最后申辩的场景,但在柏拉图,这位苏格拉底天才的学生笔下,苏格拉底如此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读《申辩》,我们为苏格拉底的滔滔雄辩所倾倒,又为雅典人的冷酷无情而愤慨万分。读《斐多》,我们为苏格拉底从容不惧的风采惊叹神往,又为这样一位伟大的先哲如此死去悲叹不已。
一
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甚至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我从托克维尔的著作中虽然了解了民主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少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
让我们先暂时放下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叹,而用一种法律人的视角,看看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司法是如何运作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对雅典司法的描述是,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这些法庭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们组成,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大多数案件,包括那些最重大的案件,例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雅典的法庭“审判官人数六千,由公民抓签选出,当时雅典人民共有十族,每族选六百人。但审判时,审判官未必全体出席。出席人数自四五百以至上千不等;出席若是偶数,就要另加一人使成奇数,以免投票不能表决。审判苏格拉底案件的共五百零一人。”并且,所有的这些审判官任期只有一年,一年后将重新选出,而且,每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两次审判官的职务。
无需再作过多的说明,我们已经能够看出雅典的司法与现代的司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苏格拉底也正是死于这样的一种民主的司法制度之下。也许,将雅典当时的司法制度与现代的司法制度相比较,可以看清苏格拉底之死有其必然性。
其一,雅典的司法是一种大众的司法。现代的司法理念强调,法官应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应当是法律共同体中的精英人物。而雅典的法官由抽签从所有的公民中产生,这样的司法不强调法官的知识的专业性,而强调人人的平等。
其二,现代司法理念强调法官任职的终身制,而雅典所要防范的正是这种终身制。雅典的法官任职只有一年,而且终身只能担任两次。这样的法官任职制度,实际上也就否认了法官的专业性。
其三,现代的司法强调法官独立,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不得干涉法官的审判。而雅典的审判是通过民主的形式进行的,每个作为法官的公民都有投票的权利。审判就是民主的投票,法官的判断在雅典即是大众的评判。
其实,当大审判团组成之时,苏格拉底就应该预见,他已经难逃此劫了。因为,在这个审判团中,有多少他曾经将对方诘驳的哑口无言的人,有多少被他证明为一无所知却自认为无所不知的人。这些人恨他,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而正是这些人,现在是以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官的身份坐在审判席上,他们将决定苏格拉底的生死。
也许,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假如苏格拉底来到现代,接受现代司法的审判,也许他不会死。首先,起诉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二:一是慢神,二是诱导青年。这两项罪名在现代看来,都属于思想的范畴,是不能作为犯罪被处罚的。其次,作为现代的法官,他们会首先判断苏格拉底是否违反了法律,是否应当受到处罚。同时,这些法官还必须考虑苏格拉底的申辩,必须在判决书中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作出反应。如此以来,专业的法官很有可能会作出苏格拉底无罪的判决。既使对其作出有罪的判决,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苏格拉底也不会被判死刑。虽然这样的想象看起来有些荒谬,但通过这样的比较,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观点,杀害苏格拉底的真正的凶手是民主的司法,用我们国人熟悉的语言,或可称为人民的审判。
二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或者一个以民主自居的社会中,民主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从国家政权的建构、政府权力的行使到司法审判,似乎只有与民主联姻才使其具有正当性。然而,从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中,我们却发现民主并非适用于一切领域。至少,司法领域民主是不能随意侵入的。我无法穷尽所有的理由,只能阐述几条也许是费话的理由。
第一,民主与司法的本质与追求是不同的。司法的本质是判断,是理性,因此,作为判断主体的法官,被要求具有专门的技艺,即法律的训练。在此,我们不妨重温英国17世纪的著名大法官柯克与当时的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经典对话。柯克说:“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虽然柯克的话针对的是国王,但对于一般的民众也同样适用。司法是一门专门的技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成为法官。既然不能设想一个不懂医术的人作为医生为病人诊病,又怎能设想一个不懂法律的人作为法官为社会诊病?司法的过程是一个依靠理性和知识作出公正判断的过程,是一个不能掺杂个人的利害关系在其中的推理过程,司法追求的目标就是公正。而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对民主最简单的理解即是少数服从多数,因为在民主的视野中,人人应当是平等的。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所指出的:“实际上,民主的正义观念指的是数量上的平等,而不是基于个人能力的平等;这种观念一旦占了上风,那么,多数必然成为主宰。不管多数的决定最终如何,它都意味着正义。因为他们会说,对每一个公民来说,那是平等的。”
楼兰之死语文教案篇十五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3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