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成长的一种方式,记录下经验和教训。总结要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语言简洁明了。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些范文,并从中学习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一
毕业设计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次作业,他既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操作应用铸就了一个良好开端,毕业设计是我对所学知识理论的检验与总结,能够培养和提高设计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和性作业,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做毕业设计是老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其次,毕业设计的指导是老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
毕业的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在不断的努力下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大概总结,但是真的面对毕业设计时发现自己的想法基本是错误的。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二
这次毕业设计要求设计一个windows多重系统启动机制的备份与恢复工具,自行设计这对我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尽管上一届的同学已经完成的非常出色,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设计并希望有所突破。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考验。于是本次设计过程中我完全按照软件设计步骤的要求来进行,从课题分析开始,再进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最后到系统实现。每一步都让我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也使我掌握了一整套规范的设计操作流程。
在课题分析阶段,由于本次是设计一个windows多重系统启动机制的备份与恢复工具,所以对其中的启动机制的分析尤为重要。对指导老师提供的资料必须要吃透。这是关键,从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到慢慢一一解决问题,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总体设计阶段,由于课题分析做的比较全面,很快就对工具的功能,菜单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形成了用户操作流程图和功能模块层次图。
详细设计阶段,首先考虑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分别进行编程调试。其次,将写好的`函数组装,这时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烦琐的函数与函数间的接口,调用,很容易出错。这就要求我在编程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头部将要用到的函数声明并且加上注释,以便后续的查找更改。所以编程的规范化很重要。
最后,系统实现环节。对已完成的程序进行调试。调试时,由于逻辑上出现了一点问题,备份扇区的分区表备份有误导致恢复出错,致使整个硬盘数据丢失。需要重新分区硬盘,重装系统才能再使用该硬盘。当时我心里是非常焦急的,这一出错也意味着前功尽弃。然而,在指导老师的分析与鼓励下,我重新纠错找到了错误并改正。使我意识到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分析原因,列出可能的情况后,沉着应对,必然能“化险为夷”。
此次毕业设计的难点关键在于:主引导区分区表及引导区的备份与恢复。应用扩展int13对大容量的硬盘读写操作,突破了容量限制的障碍。
总之,这次毕业设计让我学习到很多。虽然结束了,但这只能是一个开始。今后今后作为程序员,要学习的规范,程序设计语言还有很多。怎样使自己从普通的pg升为se,在计算机领域,要学的实在太多,仅大学生涯所学实在有限。我们只有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作为动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三
在一大旧址中重温誓词,在南湖红船旁沉思历史……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和浙江嘉兴,追寻我们党的根脉,深情阐释“红船精神”,不忘初心再出发。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党的报告中,总书记其言谆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兴业路的小楼、南湖上的红船,寄托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总书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高度概括了“红船精神”。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这艘小小红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红船精神”放射灿烂的时代光芒。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核心是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烽火硝烟中挺立脊梁的主心骨,再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员,在这条前后相续的道路上,我们党初心如磐,以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点燃照亮中国的燎原之火,拉开赶超世界的改革大幕,开启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前只有几十人的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才能在擘画的新征程上夺取更大胜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灵魂是“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脚步不歇,前行不止,96年来,我们党从奋斗起步,更靠奋斗发展,成就了一项又一项伟业。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刻印在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建设年代的广阔天地、改革年代的风起云涌,让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我们以五年来历史性的变革与成就,把中国的发展带到了新的方位,更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根本是发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一大旧址中,总书记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词激荡信仰,有着“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的共产党人,矗立起民族的精神丰碑。从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到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我们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正需以奉献精神召唤亿万人民接续奋斗,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五年前,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深情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今天,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向着梦想进军的新征程,我们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永远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四
家,在中国,在旧中国,是礼教的堡垒。
巴金说,写《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亡。”是的,巴金用文字解剖着中国旧社会历史转变时期封建大家族的矛盾,并毫不犹豫地将它击溃。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而他自己也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涌动在腐败糜烂的家庭中的激流,让人们看到了爱和恨,看到了希望。
小说中的高家,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可是封建的伦理和思想禁锢着年轻人,让他们窒息。自我谴责、矛盾复杂、负债深痛的觉新;被迷信观念残害的瑞钰;小小年纪,就要缠足的牺牲品淑英;不能自己选择幸福,受虐忧郁而死的蕙,还有刚烈、倔强,以死反抗的鸣凤;还有幼稚而大胆的家族叛逆者觉慧,他们都是封建家族的牺牲者。家,表面上肃穆庄严,黑色的大门。实际上,到处都是邪恶与畸形。
巴金说:“我不是在写消逝了的渺茫的春梦,我写的是奔腾的生活的急流。”也许这急流缺乏理性,但却涌现希望。
小说中,最值得礼赞的,我认为要数鸣凤了。鸣凤敢于越过礼教爱上少爷觉慧,并没有甘于做一个奴隶,起码不是做惯了奴隶。她对生活有期望,那就是觉慧曾发誓娶她。而鸣凤也诚挚地认为觉慧,即自己幸福和生命的维护者。当她在高老太爷的谈笑间被改变了命运时,她并没有屈服,也不以成为“小老婆”为荣,而是投湖自尽了,用死维护了自己的清白,幻灭了爱情的希望。尽管鸣凤死了但这确是给貌似“人寿年丰”大家族的一记耳光。尽管鸣凤的地位卑微,也不能说她有反抗意识,但她潜意识里和事实上维护了做为人的尊严。相对于这个刚烈的丫头。觉慧却未打开阶级的樊篱,最后放弃了这个爱她的少女。
黑暗笼罩着高公馆,也许这个家的黑暗的角落里就有哀嚎和凄惨的声音。每一处角落,无处不在。
有人认为这《家》里有巴金的影子,但无论如何,巴金为我们掀起了这个礼教堡垒的一角,让我们更懂得家的含义。不是枷锁,不是牢笼,不是禁锢,不是约束。现在的人,应更珍惜这个字眼。是港湾,是温暖,是安宁,是爱,用心经营,打破这个堡垒!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五
班主任工作实习方面,我担任的是八年级3班的班主任,第一次见面介绍完后,就下到班级跟同学生们进行交流,这样能给学生亲切感,也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每天课间操时维持秩序,监督到位。平时我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很快,根据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交由班主任陈老师审批。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六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七
1993年写下的《活着》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看来,跨越了时间的障碍,顽强地活着。
我们能做的已经不是旁观与审视,而是站在福贵一家人的茅屋里,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这是很奇妙的视角,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但在阅读的每个瞬间却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正如余华在20__年的自序中所言,当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困难重重,可是当有一天突然以第一人称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突然顺畅无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仿佛也是一个奇特的隐喻,这个故事必须让我们进入、替代。
福贵的一生绝不是他自己的一生,《活着》是每个人活着的象征。尽管我们可能没有福贵的苦痛、没有福贵的欢乐,但是,每个人只要活着,就必然要经历他(她)自己的悲欢。
徐福贵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自己造的,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赌嫖俱全,倾家荡产。可是从败家之后的每一步,似乎就走进了命运的魔掌。福贵的后半生可以说真是无奈。去给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后来又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穷困难捱。儿子死于人祸,妻子死于疾病,女儿难产殒命,女婿事故身亡,的孙子也意外送命。
在死亡面前,人的渺小无助就像福贵面对医院那个小房子时的恐惧和无奈,这就是命运,或者说叫宿命。在这样庞大的力量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福贵仍然要乐乐呵呵地活下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一样黝黑,一样衰老,但是,老人依然用“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歌谣,自鸣得意。故事的开篇,老人吆喝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老人这时候“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这时我们尚不知情。到了故事结尾的时候,当老人再数出这一个个名字的时候,悲喜在那一刻汹涌而来,不可断绝。
余华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的一生抑或每个人的一生,是窄如手掌,还是宽若大地,冷暖自知,无人得晓。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xx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改革发展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和风险挑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这样的形势和环境下,战略定力至关重要。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经常回看走过的路、辨明脚下的路、认准前行的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勇于自我革命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原因。xx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不丧失革命精神,才能勇于自我革命。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大,越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敢于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它涵盖了众多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浅。因此,在我的心目中,《论语》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且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化经典。
首先,《论语》给我留下了“仁”的深刻印象。孔子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义相待,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这使我想起了最近的一次经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蹒跚地走在街头,拿了一袋水果,就向他走去并主动帮他拎起他手中的东西。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行动,但我从中感受到了“仁”所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这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地理解并体验到《论语》所传达的“仁”的内涵。
其次,《论语》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文中多次提到要做一个谦虚有礼的人,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在道德、家庭、社会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准则和原则。我坚信,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近来,我参与了小区楼道的清洁工作。尽管有时候感到有些疲劳和不耐烦,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班次,把清洁做好。而这些都是受《论语》影响的结果。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到,只有通过言行来体现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此外,《论语》也告诉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孔子一直强调,要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让我深入思考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能够更好地齐家,我决定注重学习和个人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要注重家庭生活,尽孝敬父母、关心妻子和子女,使整个家庭能够和谐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树立自己的榜样作用,并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论语》提醒我要不断反思和自我完善。孔子经常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进行自我批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干扰而迷失自我,很少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目标。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到,一个人只有不断反思和自我完善,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
综上所述,通过品读《论语》,我得到了很多心灵上的滋养和启发。从“仁”的概念到道德准则的确立,这些思想和价值观一直伴随并引导着我的成长。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不断努力,以《论语》为指导,做一个更加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和有担当的人。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论语》,从中受到启发,共同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
每当我打开《论语》,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告诉我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是很快乐的。大家应该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他们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乐,最后还留下了一段美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学过的知识,要不断的复习,从中寻找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就要思考,只学不动脑永远只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汇贯通,只空想,不学习,不努力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记住天上没有白掉馅饼的事。这就拿我自身来说,数学老师教我做一道应用题,他说一步,我做一步,碰到类似问题该不会还是不会,有些题知道做题方法,却不动手实践,还是做错,相信你也有这种情况,那是就要想着这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这句话说明,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示真本事。一块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我曾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店主向我们介绍一种产品,我不是很喜欢我看店主给我们介绍了这么长时间,不好意思不买,我就让她去买,当时我能清楚地记住她满脸的委屈,后来,我后悔极了,每次见了她,我都绕着走。所以自己不喜欢的,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
读《论语》,学做人,走天下,畅天下。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书籍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学说和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当代社会,品读《论语》不仅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更是对我们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品读,我深感其智慧与人生经验的价值所在,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经典的思想。
《论语》里有许多经典的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这些思想虽然写在了两千多年前,但依然对现代人们有着很大的启示。通过阅读和品味,《论语》中的思想指导我更加努力学习,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不断完善自己。而在遇到成功或失败时,我懂得了南郭子綦的教诲“人而不仁,如礼何”以及孔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明白了真正的成就来自于内心的善良和谦逊。这些思想引导着我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赋予了我应对困难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第三段: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处事和为人。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以善良、宽容、正直来对待他人。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处世之道就是要善待他人,对待别人要真诚,要有聪明才智但不可露怀。尤其是学会克己奉公,不为个人私利而失去原则,这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尤为重要。《论语》中还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四段:在生活中的运用。
《论语》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手册。人们常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我读了《论语》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使之变为我的言行准则。例如在工作中,我遵循孔子的教诲,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推卸责任。在家庭中,我借助《论语》中的教诲思考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在与朋友相处时,我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信条,真诚对待朋友,时刻保持着敬意。这些指导性原则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为我的人生赋予了更多的深意。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论语》的品读,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也明白了这些智慧是如何指导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成长和发展的。《论语》中的经典思想、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给予了我在追求精神富足和道德修养方面的指导与思考。我会一如既往地品读《论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将其智慧融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二
《论语》是一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智慧,从中受益匪浅。在我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不仅对自己的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还对孔子的智慧和勤学苦练的精神感到深深的敬佩。下面我将从孔子的教育观、为人处事的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对待人际关系的看法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的教育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念,主张师生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孔子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理念。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应该保持谦虚、宽容的心态,尊重对方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从中获益。
其次,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主张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对他人和蔼可亲,不去伤害他们。这种原则告诉我们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有时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可能会与他人不同。但是,我们要学会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提出的政治理念。孔子主张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正当齐家,管理好家庭,再去治理国家,实现天下的和平。这种理念告诉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要待人以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在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中,我也找到了很多启示。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习永远不嫌多,教导他人也永远不觉得感到厌烦。孔子对于学习的要求十分苛刻,他要求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并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我对孔子的人际关系的看法也给予了很多思考。孔子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合作和交流,要通过相互尊重、帮助和体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他的言行显示出他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愿意与他人一起成长。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孔子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我也愿意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人际关系中实践孔子的教诲,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品读《论语》,我对于人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思考。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三
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相信大家都明白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资料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异常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明白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我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十分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可是这门亲事之后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之后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理解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提议。他最终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我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杯具;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杯具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杯具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杯具,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杯具。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很多的心灵折磨以后,最终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四
《论语》是我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思想文化的宝库。《论语》中的言论深邃而富有智慧,读《论语》时,我不禁思考人生哲理和处世道理的问题。在品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对人生和人际关系有了许多新的理解与体会。
首先,我从《论语》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行举止让人肃然起敬,他不仅拥有博学多才的本领,更有着追求道德的崇高追求。《论语·学而篇》中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形容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也是他传授学生的一种处事原则。我深受这句话的启发,觉得一个人应该不自满于自己的知识,而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其次,在阅读《论语》时我领悟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贯穿始终。《论语·为政篇》中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道德和素质;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平天下。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身边的事物,达到自我完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的目标。
此外,《论语》中的一些话语也让我深思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论语·里仁》中,有一个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爱,如孝何?”这使我深刻地明白了人际关系中的“仁义礼智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做到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善,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起和谐的氛围。
最后,《论语》中关于处世之道的论述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不患知之不知,患知而不行。”这告诉我们知识虽然重要,但行动更为重要。只有将知识付诸行动,才能产生出真正的价值。这让我明白到无论多么博学多才,如果不去实践,知识将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读《论语》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心灵洗礼。通过阅读《论语》,我领悟了孔子的智慧,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思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行动的重要性。《论语》指引了我对人生和处世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实践所学,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五
今天,我读完了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吉姆,他和一些人去金银岛寻宝藏的故事。书中那个可爱的男孩吉姆深深吸引了我。
机智勇敢的吉姆。
吉姆和一群人去金银岛找宝藏,船上的人分成两派,以乡绅和大夫为首的一派(吉姆也是这伙的),另一派以海盗希尔弗为首,在船上两派人开始发生冲突。
一场战斗过后,勇敢的吉姆独自出去寻找大船,当他回来时,以乡绅为首的人都不见了,他们栖身的木屋被海盗占领了,吉姆机智的同海盗斗争,虽然最终被俘虏了,但吉姆的机智打动了海盗希尔弗,吉姆获得了希尔弗的信任和保护。关键时刻吉姆没有害怕,不!他心里也很害怕,但表面上他故作镇定,不停地寻找机会,想办法和海盗们周旋,为自己的逃亡奠定基础。
说着容易做着难呀,吉姆在手拿枪支弹药的海盗面前,能够沉着冷静的面对,还要极力周旋和想办法,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机智勇敢是我们在关键时刻应该具有的一项技能。话说前两天我们班开读书会,在才艺展示环节主持人点了一个同学,希望她能上台表演节目,可能是她准备的不充分吧,这位同学趴在桌子上就是不肯上台,此时会场有些尴尬。做为主持人,我一看救场如救火赶紧上台抛砖引玉:“我先给大家唱一段《长江7号》吧。”顿时同学们的目光都被我吸引了,不过我的歌声实属野狼派呀!怎么样,我还算是机智勇敢的领头人吧!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自古以来,无数学者通过品读《论语》得到了无数的启迪和心得体会。而我也不例外,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品读《论语》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重视人际关系。
在品读《论语》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习圣贤之道,学为人之道,是《论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容易忽略了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而《论语》中曾有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有一个人能够没有瑕疵吗?”孔子回答说:“没有瑕疵,也不必。只要瑕疵被人指出来立即纠正就行了。”这告诉我们,与他人相处,不必追求完美,关键是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只有注重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中保持良好的人脉和声誉。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品读《论语》后,我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论语》中多次提到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孔子认为,仁者修身,以德养人,能够做到一言九鼎,一行十里,施比受更有福。一个人只有先修身,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够做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才能够造福他人。在家庭方面,一个人必须先立身为学问之人,以身作则,影响家庭成员;在社会方面,个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国家和天下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的利益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应该以爱国心为指导,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段:自省与修正。
《论语》的品读给我很大的启示就是反思和自省的重要性。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关键是我们能否及时反思和自律。《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自述:“隐居十年,享犹答。问人进也犯乎?孔子曰:“退也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言语、举止还是思想方面,我们都应该按照礼仪来约束自己,尊重他人。
第五段:践行“止于至善”
在我品读《论语》的过程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止于至善”这一思想。《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对德行的高标准,他自己也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这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个追求至善的人,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伦理标准。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持之以恒地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总结。
通过品读《论语》,我逐渐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和体会。重视人际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省与修正,以及践行至善,这些都是《论语》给予我的启示。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以《论语》为指南,努力成为一个更有品德、更有思想的人。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七
读《论语》有感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八
_年末的一天,在老家逛街,走进了一家面积不大的书店,书不是很多,我看到了《四世同堂》,竟有惊喜之感。记忆中,早些年读过的《四世同堂》已印象模糊,只留下“四世同堂”这四个字,和书中那个大家庭的老人。多年了,我不再有读大部头作品的耐心,当年买回的《四世同堂》早已不知去向。
逛街之前,我刚去了姥爷家,今年九十一岁的姥爷也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这四个字扑入视线时,我竟然想到的会是姥爷,想到姥爷满头的银发和永远是平静淡然的神态。
重读《四世同堂》,给了我少年读时没有的感受,我想,不只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心境。
老舍先在序中生写道: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是不是可以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老舍先生完成了这部作品。
《四世同堂》,百万余字,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我跟随着这三部曲,随着老舍先生细腻笔触刻画出的小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走进了战争时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
那时的北平似乎离我很远,又似乎离我很近。
《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爷,祁老太爷的儿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儿媳妇,三个孙子:瑞宣,瑞丰,瑞全,没上过学的长孙媳妇韵梅,头发烫的象鸡窝,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孙媳妇胖菊子,重孙子小顺儿,重孙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诗人钱默吟,两个老婆的冠晓荷,好心肠的李四爷夫妇,_教徒丁约翰,会唱戏的小文夫妇,剃头匠孙七,拉洋车的小崔,棚匠刘师傅......
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变化。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沦陷后整个北平人的动态过程。以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祁老太爷的儿子祁天佑,“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韵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比如瑞宣和钱诗人说到钱的妻弟野求,钱诗人说:“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我的话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诅咒的人大概不会得到上帝的赦免!”钱诗人的这段话和一连串的惊叹号,他和他妻弟的心态一目了然。书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辅相成,读来更觉自然亲切。
书中第一部《惶惑》的第六章,老舍先生用六个自然段,六次“不知该怎样好!”描写了北平陷落初期,小羊圈胡同的人家乃至整个北平人的惶惑。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没有了平和的日子,他们在猜测事态的发展,在屈辱和耻辱中等待。而冠晓荷,大赤包,以及瑞丰之类,他们是自私的,民族和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嘴上的名词,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人格,巴结日本人,幻想日本人进驻北平也许会是他们时来运转的好日子,是“有脑子没有骨头的”的中国人。
两个外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一个是后来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
富善先生是个喜欢北平,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文化,观念和思维不能理解,他是个善良的老人,同情沦陷后的中国人,同时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这是在北平的外国人,甚至是北平外的外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吧。有这样一段话:“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档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是民国的人,他与祖父虽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小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看到祁家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_涣散。”这是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一家北平人,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也是当时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中的写照。
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因为是日本人而孤独着,小羊圈里仇恨日本人的北平人,对她也充满了仇恨和防备。但她又不是日本人,她生爱加拿大,长在美国,又随父亲在伦敦为商。她说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隶。她对瑞宣说:“我都知道。我们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当然你也知道。我只须告诉你一句老实话:日本人必败!没有另一个日本人敢说这句话。我---从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过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我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罪恶而被别人杀尽。”“对于日本人,我只愿他们因失败而悔悟,把他们的聪明与努力都换个方向,用到造福于人类的事情上去。
战争,给人类造成了灾难和毁灭,我不是政客,也不是军事家,说不出任何有关战争的东西,做为一个老百姓,我只认为战争是可恶的,只要有战争,老百姓就要遭罪。说句不知深浅的话,如果人类的发展要靠不停的战争来继续,我宁愿只要和平,只要全世界的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如此不知深浅的话,也是我做为一个小老百姓无望中的希望吧。
书中最让我钦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韵梅,和诗人钱默吟。韵梅即会持家又懂规矩,还为祁老太爷生了一双重孙,深得老太爷的喜欢,婆婆又病弱,韵梅理所当然的担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责任感任感,促使她劳任怨的照顾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尽所能的让全家人过得顺心,她和婆婆一样,本分的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她们的心。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国家。在韵梅的身上,我看到了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普通女人,由只会围着锅台转,只会顾及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变得更具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国家的。她们虽然不能象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是对家人和亲人的的理解和支持。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钱默吟,与世无争,每天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吟诗。默吟二字是他本来性格的最真写照。在胡同里的人看来,钱诗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测。在沉默中爆发的钱诗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积极做着抗日的工作,他劝说年轻人离开北平,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他的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钱诗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由只喜自己闲情逸志,到主动参与抗日,可以说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型。大多数北平人,大多数中国人,正是经历了惶惑,偷生,最后觉醒。觉醒后的中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抵挡的猛狮,北平那个年代是,现在更是。
《四世同堂》的最后,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抗日战争胜利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欢迎从狱中出来的钱诗人。钱诗人“外表上病没有什么英雄气概,浑身满布战争的创伤。”是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依靠人民群众,无论哪朝哪代,人民群众都是社会的主体力量。
不能不提姥爷,不能不提姥爷的四世同堂。
18岁参加革命的姥爷,担任过地下党艰苦危险的工作,解放后领导职务,_时被拉上台批斗,后又恢复领导职务,离休后安享平淡的日子。姥爷的前半生,可谓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总想有机会听听姥爷讲讲他在战争时期的经历,可惜一直不能有大段的时间呆在姥爷身边。总是在每次到姥爷家时,深深的感受着他的宁静和幸福,四世同堂带来的幸福。并非有意将姥爷的四世同堂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相比,但确是在眼前的,时代不同,四世同堂的老人享受的日子也不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原本都是和国家相连的。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十九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经典之作,论语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视,论语再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经过自己的一番研读与体悟,我深深体会到了论语的价值和意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简述我品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思想启迪与人生指导。
论语中的许多言论都富含着丰富的道德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有热爱和兴趣,才能真正去钻研和取得进步。再如,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待人以诚,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伤害他人。这些言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明晰的道德准则和生活原则,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判断。
第三段:修养和性格培养。
论语中强调修养和性格的培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我们和他们意见不同。另外,孔子还强调修养自身,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戒备自己,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四段:治国理政的思考。
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和阐述。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治国要以德为先,只有以德治国才能获取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另外,孔子还谈到过政府的职能,他说:“君子而不仕者,其犹阙如也。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肩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以巧言和虚伪的外表来取悦他人。这些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让我深思,思考一个合理的社会、政府应该是怎样的。
第五段:学术研究与知识探索。
品读论语也是对于儒家学派的学术研究和知识探索。论语中的每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经过深入品读和研究,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真谛。通过自己对论语的研读和思考,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结尾。
通过对论语的细细品读,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论语中所蕴含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判断,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风范。同时,论语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也让我对社会和政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研读论语,我们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在今天的社会中为人处世能够更有智慧和思考的角度。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二十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本书的作者,安妮。弗兰克,192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元首上台后,德国开始欺负犹太人。父亲奥托带着家人,被迫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然而,平静的生活未能持续多久。1941年,德军占领了荷兰。此时,元首已下决心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一场人间惨剧即将开始。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6日,随着纳粹下达召集犹太人的命令,躲藏的时刻终于来到。这时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
为了掩人耳目,躲藏者们制定了《密室公约》--“为了公共安全计,房客们必须高度警惕。”如:白天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白天,我们不得不低声说话、小心地挪着脚步,不然会被库房管理员发现……”安妮在日记里描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恐惧。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这个13岁的小姑娘确实无力改变什么,她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密室”生活。她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幽默和热情,并把想到的一切,一一倾诉给她最亲密的朋友:“凯蒂”--她的生日礼物,一本日记。她以给凯蒂写信的形式,倾诉心中的一切感受,讲述后屋中发生的故事。
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开始,一直记到1944年8月1日,他们即将被发现为止。我们可以在日记中看到,这个激情、敏感的少女在狭小封闭的环境中如何苦闷、无聊,她对特殊环境中人际关系的扭曲如何反感、厌恶;看到这个自尊心强、有独立见解的孩子与长辈之间的冲突;看到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看到她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篇二十一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对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站立规矩:言行慎重。《弟子规》告诉我们:这是必须要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走路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要一步一步从容稳重的走;站着的时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时,不能开玩笑,要严肃、恭恭敬敬的弯下腰;在面对长辈时,行礼要心存恭敬,举止得当,从容小心。
站的时候,不能弯腰驼背更加不能抖脚。站如松,要像松树一样挺拔。要抬头挺胸,义气凛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样子。步伐不要匆忙乱赶,行如风。脚步要像风一样的轻盈,使人内心自在。
坐的时候,不能乱动,乱摸。坐如钟,坐时要像钢钟一样稳重。
睡觉的时候,不能翻来覆去。卧如弓。身体自然弯曲就像一张弓一样。
一个注重外表礼仪的人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自信与威严,也得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当然,她也会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要求。我想,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个在社会中人缘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觉醒的话,就朝这个目标前进吧,你的付出,一定会有你想要回报,加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