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17:07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4 15:17:07     小编:琴心月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总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希望这些范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一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回答: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二

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掌握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并讨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难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马克思是谁?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人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

学生回答:卡尔·马克思,德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教师补充: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指的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我国也正是因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这样的理论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起来,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且资产阶级为获取更多利润,剥削压榨工人,底层民众生活悲惨,社会矛盾尖锐。

教师补充:正因如此,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思考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过程。

教师出示有关马克思的视频,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个人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其创立的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马克思从小就有着较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岁时就提出“择业的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博士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政治活动,结合当时社会的情况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抨击政府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文章,后来报纸遭到德国政府的查封。

教师继续引导: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放弃了么?

学生继续观看后回答:没有,他去往了巴黎,结识了恩格斯,二者继续探索工人运动,不断丰富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教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而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不断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运动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才形成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质。

小组代表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积极投身革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

教师补充:183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馆和图书馆,积极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刻苦,才能够创立指导全世界无产者的马克思主义。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四、板书设计。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三

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加德纳b.冯特c.韦伯d.弗洛伊德。

1.【答案】b。解析: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位学生家长,大家都把视线转向他。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想象力d.观察力。

2.【答案】b。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时粉笔与黑板摩擦的吱吱声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

a.联觉b.感觉后象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

3.【答案】a。解析: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粉笔与黑板摩擦不仅产生听觉,还产生寒冷的感觉,就是一种联觉。

4.小明刚学习英语单词时,总是会将26个英文字母的读音和以前学过的汉语拼音相混淆,这属于学习干扰中的()。

a.记忆压抑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痕迹衰退。

4.【答案】b。解析: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学习英语单词时,会将英文字母的读音和以前学过的汉语拼音相混淆,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干扰了对后学习材料的学习,因此属于前摄抑制。

5.冷酷和懒惰属于下列哪种特性()。

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5.【答案】b。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冷酷和懒惰都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6.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运行的智力活动方式被称作()。

a.动作技能b.心智技能c.语言技能d.活动技能。

6.【答案】b。解析:a项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b项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故本题选b。c和d为迷惑选项。

7.小美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着重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8.“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的()特点的要求。

a.终身性b.公平性c.大众性d.未来性。

8.【答案】a。解析:教育的终身性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在内容上,它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它是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9.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9.【答案】d。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期,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错过了关键期,补救教育往往不成功。

10.下列选项不是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柏拉图c.凯兴斯泰纳d.杜威。

10.【答案】d。解析: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11.()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11.【答案】a。解析:壬寅学制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并没有实施。

12.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订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是()。

a.拓展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选修课程d.必修课程。

12.【答案】d。解析: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13.德育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3.【答案】a。解析:“一分为二”是指既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就是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积极的方面也要注意到消极的方面,协调好二者关系,四个选项中形成矛盾的只有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所以答案为a项。

二、辨析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

1.【参考答案】。

本题说法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概念。

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题干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2.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2.【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

德育过程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德有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因此,德育过程并不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简答题。

1.请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1.【参考答案】。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常用的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2.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参考答案】。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

(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包括: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四、案例分析题。

1.王明同学活泼好动,热情爱交际,反应灵活,上课时有些浮躁。李达同学安静沉稳,善于思考,情绪不易外露,上课时反应速度慢,缺乏主动性。

问题:

(1)王明、李达同学都是什么气质类型?

(2)作为教师,应该如何针对两名同学的气质特点进行教育?

(3)结合个性及个性差异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1.【参考答案】。

(1)王明同学是多血质,李达同学是粘液质。

(2)教育王明同学养成扎实、专一、克服困难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多给活动机会,可严厉批评;要求他独立思考、扎扎实实,注意思考问题的深度,避免不求甚解。

教育李达要耐心,给予考虑与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要求他采用多样的复习方法,做到思路宽广,避免学习方法单一呆板。

(3)着重培养王明同学满腔热情、朝气蓬勃的个性品质,防止粗心大意、虎头蛇尾等不良品质的产生;发展李达同学脚踏实地、待人诚恳、自制、稳重等优良品质,防止因循守旧、执拗等不良品质的产生。

2.某学校五年级(4)班有个“问题学生”经常与老师作对,并以逃课、逃学来显示自己的反叛精神,表达对任课老师和学校的不满。该班英语老师建议班主任发起一场“民主投票”,让学生投票决定这个学生的“去留”。如果选“去”的票多,该生就自动退学。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如何处理?请陈述理由。

2.【参考答案】。

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这个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根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于有根据的进行教育。

首先,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作为班主任,我可以通过家访、找“问题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该生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研究其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其次,关心和爱护问题学生,尊重他的人格。问题学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的反叛行为会引起其他学生和老师的不满,人格得到不应有的尊重。这时,作为班主任只能爱他,并且要爱得深、爱得真、爱得持久。只有这样,班主任的爱护、尊重才能成为学生改进的动力。

最后,通过说服教育,增加是非观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设法增加问题学生的是非观念。通过启发、讨论,使他明辨是非,分清好坏,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四

2023教资的考试科目你知道吗?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并且普通话水平要达标,身体健康等等因素都没问题才能认领教师资格证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年教资考试科目,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资格证主要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种类别,其中中学又分为初中、高中及中职教师资格证。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科目一)、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二)。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科目一)、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二)。

中学(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科目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三)。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17个科目;中职包括文化课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实习指导老师。

其中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专业课包括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畜牧、幼儿师范、会计等。初中、高中、中职教师资格证文化课类别新增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专业的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暂不进行笔试,其学科知识与能力在面试时一并考核。

1、考前梳理考点,准备考试用具。

提前准备进教师资格证考场前,学生可将本学科常考试点、必考点、易混点在大脑中过一遍,清楚教师资格证知识结构;还可参照自身梳理出的错题集,梳理自身的常错点、易混点。

2、勿带违纪物品,提前入场。

谨记不必将手机上或别的通信专用工具带到教师资格证考试场。不可以带各种各样通信专用工具、电子器件储存记忆力录放机器设备,修正液、修正带等物件。

3、快速查看试卷,确保完整。

4、快速审题,仔细准确。

对较新奇的教师资格证综合题,可细心立意、回忆性相匹配知识要点,若寻找突破点后快速解题,如果没有构思搞好标识,先答下一题,教师资格证题型所有做了且查验准确无误后再细心解释艰难题型。

一、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不能丢在最后一周半的时间里拿出一两天来高效快速的翻看大纲,与课本相结合,查缺补漏,看自己是否有遗忘的板块忘记复习。翻看时大约回想本章重点是什么,想起不来时要做好标记,及时补充到教师资格证错题本或者是笔记本中。

二、真题练习,教师资格证真题能使自己快速有效的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步骤及各个科目的考察规律,能使自己快讯适应考试节奏,有效缓解踏上教师资格证考场时所造成的紧张心理,从而避免因紧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误。值得注意的是,拿教师资格证真题做练习时一定要按照考场规则来,严肃认真的对待。

三、普通练习以章节为主前期查找出的复习漏洞要靠章节练习来补救,能更有针对性,高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资格证做错题目时从根源来寻找原因,并及时整理好教师资格证笔记。

四、适当的放松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大困难,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前期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早上可进行晨跑,晚上可练习瑜伽,二者都可在过程中进行冥想,一方面可以放松紧张情绪,一方面也可以回想教师资格证知识点加强记忆。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五

1.了解两种固体的熔化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在实验探究中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同学自然界物质的三态是哪三种状态?接着提问学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固体状态转换到液体状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转化过程中,温度有什么特点?借此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固体熔化时候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探究实验:

1.猜想与假设。

有些学生根据常识,猜测出固体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一部分学生根据0℃的定义,猜想固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海波和石蜡、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试管、玻璃棒、石棉网、秒表。向学生介绍水浴法,以及本实验为什么用水浴法来加热。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案,师生共同得出以下方案:

(1)组装仪器。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到40℃,每隔1min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进行一次实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组装仪器,教师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与论证。

教师指导学生将表格中的数据形成图像,并组织各组汇报结果。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石蜡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模块2】晶体与非晶体。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根据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分几类?如何命名?

讲师讲解:分为两类,分别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提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资料卡片,强调常见的晶体,如水、云母、明矾,常见非晶体有玻璃、蜂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下雪后,经常能看到人们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人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六

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掌握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并讨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重点】。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难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马克思是谁?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人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

学生回答:卡尔·马克思,德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教师补充: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指的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我国也正是因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这样的理论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起来,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且资产阶级为获取更多利润,剥削压榨工人,底层民众生活悲惨,社会矛盾尖锐。

教师补充:正因如此,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思考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过程。

教师出示有关马克思的视频,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个人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其创立的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马克思从小就有着较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岁时就提出“择业的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博士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政治活动,结合当时社会的情况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抨击政府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文章,后来报纸遭到德国政府的查封。

教师继续引导: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放弃了么?

学生继续观看后回答:没有,他去往了巴黎,结识了恩格斯,二者继续探索工人运动,不断丰富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教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而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不断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运动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才形成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质。

小组代表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积极投身革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

教师补充:183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馆和图书馆,积极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刻苦,才能够创立指导全世界无产者的马克思主义。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七

本项考试的全称为“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小学学段没有本项考试内容。考试卷面满分为150分,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90分合格。在查询成绩时因官方有分数折算,折合后查询分数70分即为合格。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及题型。

英语科目的考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其中,学科知识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则是侧重于考生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基于以上的内容,考试共计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教学情境分析题,教学设计,其中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科知识,而另外三种题型考察教学能力。每种题型的题量以及分值如图所示,便不再赘述啦!

在了解题型后,我们将针对每种题型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技巧分享。题型1单项选择题。

该题型包括20个考察语法、语言学、语音学、教学法等英语专业知识的题目以及10个阅读理解题。

这几道题涉及的知识领域主要为语音学,语言学,这部分知识大多都是我们在大一大二所学,所以在考前有必要复习一些定义和专有名词(可使用教参进行复习),不求会默写,但在看到的时候要理解意思。这些题目的答案分别是bca。如果在考试时遇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不必过分纠结浪费时间,依靠第六感随便蒙一个就行,可以把时间省下来做阅读或完善后面的主观题。

题型2简答题。

简答题的考察内容集中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考生需要根据掌握的教学知识,简单明确地回答题目的问题。简答题的部分考点与科目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点是重合的,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减轻一部分复习压力。例题如下:

简答题是一种见仁见智的题目。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简答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创新性回答。除去部分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上述第一个问题中涉及的写作体裁,第二个问题指导方面就可以由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进行分点答题,这样卷面更加清晰明朗,能提高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参考答案如下:

题型3教学情境分析题。

教学情境分析题的考察内容为真实的教学活动片段,要求考生用所学内容分析该教学活动情境。一般情况下,考生需要回答该活动片段体现的理论,或评析该教学情境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建议等。

一般来说,答题也应分点答题,几个问题就几个答案,某问题中可再分小点,具体参见参考答案的格式。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将所学理论与题目给定的情境相联系,着重注意该情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并用所学理论对其进行完善。

题型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和要求,自行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并撰写教案。

本题目主要考察教案的写法及教学过程、活动的设计,因此考生在备考中,可以结合历年真题对常考的教学模式(如3p、pwp)进行分析,也可借助对应学段的教材,搜索优秀教案,根据具体的课型,学习教案的写法及授课思路。真题如下:

针对该题目,我们的建议是格式尽量按照参考答案的来写,即在考前熟记教案的格式,在考试时随机应变往每个部分填充自己的内容。如在teachingobjectives中一定要包涵knowledgeobjectives,abilityobjectives,emotionalobjectives三部分,而在teachingprocedure中采用pwp模式,这都是阅卷老师比较喜欢的答案模式,更易得分。另外建议大家每一种课型都至少学习一个参考教案,以便在考试答题时能从容应对,不至于无从下手。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八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xxx同盟,打败了德、意、日xxx国家。那么,在打败了xxx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回答:50年代xxx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xxx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xxx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九

1、幼儿教资,考试科目有2科,分别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小学教资,考试科目为2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初级中学教资、高级中学教资、中职文化课教资的考生,考试科目为3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面试科目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中职专业课教资、中职实习指导教资的考生,考试科目为2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由考生所在省自行组织。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十

(2)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4)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5)撰写研究报告。

2、简述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教学与研究合一;

(4)研究的循环性。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整理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传播功能;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4、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遗传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可能性;

(2)遗传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6、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8、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经济)。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政治)。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本国历史+外国经验)。

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0、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1.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

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

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口诀:按照德智体美劳的顺序来记。

2.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4)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教师劳动的隐含性。

口诀:光复喊造反。

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内容。

(1)专业理念与师德。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口诀:理念很智能。

4.简述《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师德为先”的内容。

(1)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2)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口诀:两爱三人。

5.简述《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能力为重”内容。

(1)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2)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3)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反思能力)。

口诀:反思实践规律。

6.简述《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内容。

(1)职业理解与认知。

(2)对于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口诀:个人对待职业要有两个态度。

7.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口诀:身心能知道。

8.简述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这阶段主要关注的是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这阶段主要关注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这阶段主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9.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1)信息技术;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研究性学习;

(4)劳动技术教育。

口诀:信社研劳。

10.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考虑人口状况。

(4)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5)要吸取本国学制传统,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口诀:社会+人+学制三个维度来答。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十一

了解马克思与xxx的生平,掌握马克思与xxx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并讨论马克思与xxx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马克思与xxx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难点】。

马克思与xxx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马克思是谁?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人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

学生回答:卡尔·马克思,德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教师补充: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指的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我国也正是因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这样的理论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起来,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且资产阶级为获取更多利润,剥削压榨工人,底层民众生活悲惨,社会矛盾尖锐。

教师补充:正因如此,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思考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过程。

教师出示有关马克思的视频,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个人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其创立的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马克思从小就有着较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岁时就提出“择业的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博士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政治活动,结合当时社会的情况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抨击政府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文章,后来报纸遭到德国政府的查封。

教师继续引导: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放弃了么?

学生继续观看后回答:没有,他去往了巴黎,结识了xxx,二者继续探索工人运动,不断丰富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教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而是马克思与xxx在不断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运动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才形成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在这个过程中,xxx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质。

小组代表回答:马克思和xxx深入工人运动,积极投身革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

教师补充:183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馆和图书馆,积极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刻苦,才能够创立指导全世界无产者的马克思主义。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四、板书设计。

教资科目二教学设计篇十二

了解庄园的含义;理解庄园土地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认识庄园土地的划分,提高获取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庄园经济的学习,拓宽思维,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庄园的含义。

【难点】。

庄园土地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唐顿庄园》的片段,请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思考:所谓的庄园是什么?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庄园的含义。

教师引导:那庄园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

学生回答:庄园指的是9世纪时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教师呈现关于西欧庄园生活片段的电视剧并提问:在庄园中生活着哪些人呢?

学生回答:庄园里有领主和佃户。佃户中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教师追问:那这些人会做哪些工作呢?这又体现了庄园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思考后回答: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教师补充并总结: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二)土地的分配。

教师追问:我们刚刚提到了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必然涉及到土地的问题,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土地是如何分配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三)领主和佃农的关系。

学生回答: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而农奴则没有自由权。

教师引导:那领主和农民、农奴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史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在土地分配上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农奴也比自由民承担的义务要更为繁重。

教师进一步补充: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课下找一些庄园的纪录片进行观看,加深理解。

四、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53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