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体系论文(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22:10
及体系论文(实用15篇)
时间:2023-11-24 15:22:10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向前看的一个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规划未来的步伐。总结要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凝练性,避免言之无物的空洞陈述。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及体系论文篇一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在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占有着重要位置,是考察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学位的重要评审标准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可以认识到高师美术本科学位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这样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目前实施过程来看,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和质量管理方面多采用以往的常规做法,只是在教学管理内容上提到了学术规范、发挥督导、论文抽查等措施。值得关注的是,有些高师美术专业有尝试取消或改革本科毕业创作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倾向。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功能和作用,以便澄清观念,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真正价值和大学生教育的完整性。因此,本文针对影响高师美术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汲取国内外本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有益的措施,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科学可行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严格的评价标准,以质量管理为目标,探索以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是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虽然针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管理条例,且总体目标明确、管理严格。但在具体环节实施执行过程中,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虽然各院校教务部门也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做了整体要求,如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以及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定等制定了质量管理要求,但未能根据高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管理。如在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选定,构思构图,艺术形式,制作技法指导方面,在毕业论文方面的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价等方面,从局部到整体都表现出了这一缺陷。

2.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过程。由于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质量监控程序不明确,职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没有考核标准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在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条例中目标是明确的,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制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要求。

3.缺乏客观的、规范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致使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有失客观、规范、公证现象。各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不统存在着打分不够严格,得过且过,出现了评定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论文答辩走过场,指导教师护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

1.教师方面: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弹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导致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监督不到位,从而存在着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这也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及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学生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思想不够重视,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即认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与就业不能直接挂钩。因此,在创作与写作中过于依赖摄影照片和网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有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所以出现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泡沫现象。由于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基本的学术准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题材、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社会方面: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侧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招聘考试中也是以笔试为主,而不对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进行考察。因此,导致学生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其创作、写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东拼西凑失范现象严重,造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术质量低下。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与文理科分数线相差甚远。在对专业的选择上,由于学生是理科不好学文科,文科不好学艺术,对美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通过考前模式化,概念化的强化训练。入学后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但文化课素质差而且专业学习也难以进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分数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随课程进度让学生撰写论文,并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进行创作构图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具有课程管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特点。因此,加强各管理层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科研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多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整体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毕业创作有的利用现有的摄影照片或从美术作品中东拼西凑“临摹复制”现象严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有的则是多篇文章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拼凑也不是个别现象。面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质量下降问题,指导教师都很无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找不到很好的应对措施。在研究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的问题上,不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也在努力探索如何解决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由于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一个解决高师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办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应从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体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意义的真实价值。我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提出“关于国外对本科大学生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研究,所能涉猎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教学的考察来看,美国的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但是把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指导在表述的内容上同我们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毕业创作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实践环节。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论文写作属于抽象思维。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具象思维过程和成果进行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是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创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它包括对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构思创意与构图表现,技法语言与材料运用分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达等等,通过论文撰写阐释其审美主张与创作艺术见解在本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通过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集中体现其综合创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审美思想的创作文论,也是呈现毕业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通过本专业领域特定问题研究呈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这样也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方式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大是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文化修养薄弱、学风浮躁,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文论写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扭转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健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教学进行质量管理,充分考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的专业特点,在加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中,促进学生在构思、构图,形式法则,技法语言进行探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选题、拟定写作提纲、论文撰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主导作用,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基本主体,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方向。在指导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指导老师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指导过程和教学管理环节,以及专业教师检测环节。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层次关系的积极作用,确立指导教师职责和质量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职能和监督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中“临摹或复制”的情况出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主题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指导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构图形式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进一步确定创作构图小稿和论文写作提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在确定毕业创作定稿和毕业论文撰写提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毕业创作大稿的绘制过程的严格指导。诸如形式美感,造型语言,创新意识,审美特征等。以及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的指导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为准则,把指导工作抓细抓实。第三是对学生毕业创作正稿的艺术效果以及毕业论文定稿的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彰显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美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发展较快,而且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本科学生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但却把毕业创作和创作文论的教学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过程与方法、评价机制与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创作与文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可见,完善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构建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5.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时间并有明确的目标。(1)以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为目的,从质量监控的视角透视教学环节和质量管理环节,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构建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提前一学期进行安排,周期延长。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进行,从原来的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3)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毕业创作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写作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进度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目标,如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收集素材、构图形式与材料技法分析,绘画思想与艺术精神的表达等。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论文撰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悟而写,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此,根据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应有的价值取向,创新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在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中进行撰写毕业创作文论创意分析,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总结四年来专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研究成果,既是代表其专业创作成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毕业论文。它是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基本训练之也是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一通过本专业特定问题的研究彰显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一种证明。概言之,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加大改革力度,重视常规教学,强化过程管理,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管理者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严格质量管理,规范评价标准,积极有效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学生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及体系论文篇二

针对校园网所面对的安全问题,如何正确保护校园网的正常稳定运行,主要体现在管理安全、物理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

3.1管理安全。

校园网的管理安全就是对校园内的一切人、设备和环境等资源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有以下几个项目:

(1)对校园网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主要的设备应当集中管理,对校园网中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网络资源进行监视、测试、配置、分析、评价和控制,对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建立完善的机房出入登记制度,任何人出入机房都必须登记姓名和部门等相关信息,而机房管理人员应当每天下班前检查机房是否完好,水电和门锁是否已关闭等。

(3)加强校园网安全基础设备的建设,如重要的校园网设备应当按照监控录像,如遇异常情况能提供录像证明。

3.2物理安全。

硬件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校园网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物理位置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防破坏、防火防潮、防静电、防雷击、电力供应等方面。

(1)校园网主要设备的物理位置应该远离产生粉尘、油烟,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与垃圾房、厨房、餐厅保持相当距离,防止鼠害。

(2)机房应该使用专门的防静电地板,重要的设备旁边应该有灭火器等灭火工具;建立有效的制冷系统,保证设备运行在正常的温度和湿度状态下。

(3)机房必须配备up,即不间断电源,保证机房24小时不间断运行。

3.3数据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里,信息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很多违法者想方设法都要窃取这些重要的数据。对于高校校园网而言,最可能的数据安全包括:重要的科研数据被破坏或泄密;财务系统数据被破坏或泄密;教务系统被破坏,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资料被破坏或泄密。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数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如3des算法)对校园网中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通信过程当中被窃取。

(2)重要数据应当做好异地备份,防止数据被破坏。当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时候能够迅速还原。

(3)利用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把校园网内的用户分权限,不同用户依据自身获得的相关权限进行相关数据或信息的处理,从而实现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的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是利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设备防止数据在通信过程当中遭到破坏。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点:

(1)构建校园网入网设备的病毒防御体系。在校园网的'出口处设置网关防病毒系统。对通过ftp下载文件、通过pop3接收下载外部邮件时可能携带的恶性的程序和病毒进行查杀扫描。在网络中心机房建立防病毒监测与控制中心,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抵御病毒的攻击和彻底清除病毒。

(2)建立7*24小时监控的网络信息入侵检测体系。入侵检测系统(ids)是新一代动态安全防范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主机中的若干关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3)建立高效可靠的内网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移动设备(笔记本等)和新增设备未经过安全过滤和检查,监测内网计算机的一些违规接入网络的行为。对于一些端口(无线接入设备或固定端口)可以使用ip地址与mac地址进行绑定。

4结语。

保证信息的安全是校园网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一个方面的安全解决方案很难充分保证校园网安全,因此建立一套多方位的安全管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信息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但这样的全面保护方案也仍然是必要的,而且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各种网络技术。本文提出的信息安全应用,能够有效保证校园网的信息安全。

及体系论文篇三

(一)“纺织品设计”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培养具备从事纺织面料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分析、织物分析、纺织面料设计与工艺落实和调整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织物分析、织物小样试织、织物小样工艺计算等工作,3~5年后可胜任面料设计、工艺员、产品设计员或新产品开发员等工作岗位。

(二)“纺织品检测”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检测机构、贸易公司,培养从事纺织纤维检测、纱线性能与品质检测、织物性能与品质检测、纺织品生产与安全检测等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纺织原料、纱线与织物检验员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检验技术、质量检测主管等岗位,负责纺织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管理工作。

(三)“纺织品营销”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从事接单、跟单、业务、纺织品外贸、纺织网店经营等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布行前台接单、业务助理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跟单员、业务员、业务主管等岗位工作。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纺织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及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融合纺织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行动的逻辑过程编排学习领域,综合考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需要,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和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纺织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归纳,整合出企业的典型工作,即根据中职纺织专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形成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每一项学习领域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采取递进的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课程。

(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纺织专业岗位群的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行课程重塑,制订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领域内容安排、学习情境设计三部分。

四、课程体系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五个对接”

围绕“产教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纺织专业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设计突出了“五个对接”,即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对接——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以纺织工艺技术为基础、以纺织产品检测、设计和营销为发展方向的课程模块;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以实际设计、检测等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领域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来体现,项目、任务来源于生产实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岗位能力;课程考核对接岗位技能考核——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教学场所对接生产车间——将实训室布置成适合教学的仿真型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学生的工作学习全部在其间完成;学生作品对接实际产品——学生的纺织设计成品、检测报告等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课程学习情境以纺织品形成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内容进行排序,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活动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递进,按照完成工作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包含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方案—作出决策—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整套流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多维度进行综合考核。通过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快掌握本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

五、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

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即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一)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1~2学期的知识学习与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充分利用纺织合作企业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职业专门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3~4学期的岗位职业技能强化,即“准顶岗”阶段。该阶段先通过纺织检验、纺织营销、纺织工艺技术三大典型岗位模块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并安排系统化的综合技能实践来达成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职业规划与职业资格考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岗位职业工作的心理和专业能力准备。

(三)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该环节为第三学年(第5、6学期)的顶岗实习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此时,他们已面临就业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该阶段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教学管理团队,结合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内容,校企合作实施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熟悉工作流程,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通过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展现不同情境下企业完整工作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

及体系论文篇四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各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学分制改革试点。学分制的实施为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数学课程的适应性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在对重庆市十一所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数学课程体系与学分制模式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观念滞后。教师从观念到行动均不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等先进教育理念比较薄弱,质量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不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教育科研意识、适应学分制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创新意识缺乏。

(二)数学选修课程设置不科学。适合学生专业方向与个性培养的备选科目不足、课程模块开发力度不够,模块的针对性、适应性较差,学分制的灵活性和优越性难以体现,课程设置和学分制改革前没什么根本的改变。

(三)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总的框架和体系设计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有的体系、结构、模式,表现在:第一,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够、与专业培养目标脱离;第二,与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对数学的多样性需求不适应。目前,高职生源呈现多元化结构,绝大多数专业文、理、三校生兼收,计划统招生与单独招生并存,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必然形成对数学的多样化需求;第三,教材形式单一,多以纸质的、静态的为主,少有配套的电子版、网络版、动画版。教材体系没有形成立体化与网络化,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相适应。

(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表现在:第一,数学教育对学习者理性思维的培养及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隐性的、相对较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由于认知境界的局限,导致他们无法感知高等数学对他们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潜在的影响力;第二,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延后的、异步的,离散的、点上的,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与浓烈的功利性,导致他们对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产生质疑。而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的滞后性与不适应性,又势必负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偏见。

二、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与思考。

目前,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非常薄弱。唐守宪等撰文“实施学分制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2月),对数学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提出要开设“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对教材建设只有寥寥数语;童宏胜撰文“学分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9月中),文章只是对数学课程的模块化原则与框架构建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但是模块内容的构建与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脱离;刘杰撰写“学分制下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高教论坛205月),文章对学分制下数学内容体系的整合与修订提出分层分模块的教学模式,模块分为核心基础模块与拓展提高模块,但是缺乏模块内容的构建,显得抽象而不具体。目前,对基于学分制的数学课程体系建设领域的'研究,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第一,课程内容的模块体系构建,使课程体系在框架构建上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第二,基于“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理念,创新教材体系与教材建设,使教学改革从内涵上与学分制模式的内涵相适应。

1.模块体系构建原则。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为学生开出足够的、适应个性需要的备选科目是学分制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数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体系构建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模块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模块内容构建首先以“必需”为原则解决“教什么”。以应用为目的,不同专业对数学需求的差异性要在内容设置中凸现,与专业课程对数学的要求相适应,即要“面向专业”;其次以“够用”为原则解决“教学要求”。内容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要适应于个体差异,与学生的现实数学基础和认知特点相适应,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够用”的前提下,考虑部分学生专业拓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要“面向学生”。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高等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以能力为本位,重构“服务型”课程模块体系。根据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及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向学生提供支持其一生发展的“文化数学”、为从业服务的“实用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数学”;(2)遵循“淡化理论、注重应用”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在数学方面学生更需要从业中实际应用的归纳性数学经验与数学策略,而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复杂的数学演绎过程则居于需求的从属地位。因此,在模块内容的构建上应以学生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3)遵循“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重构与序化时应置于数学学科自身的、以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遵守数学自身的内在秩序,避免将数学整体性的知识当作离散的点被人为的肢解,从而背离数学的关系系统;(4)遵循“实用性”原则。课程模块体系要相对系统而完整、相对独立而科学,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数学素质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完备的知识模块体系,适应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化需求,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课程模块的“容量”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

另外,课程模块还应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课程模块以较强的灵活性适应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变化,易于及时更新与调整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体现模块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与自我决策的学习。

2.模块体系的构建。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数学素质的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着无可代取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高等数学课程定位为文化素质基础课。与课程定位和学分制模式灵活的选课制相适应,将高等数学内容体系经重构设置为“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素质提高模块”。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必修课为基础模块,构建的所有模块均纳入公共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为专业应用模块。

对学院专业群数学工具性需求进行调研,调研专业课教师、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数学课程模块体系。

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60学时,4学分。为开设数学课程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没有开设数学课程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我院39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只有11个专业将高等数学课程开设为必修课。我们对没有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学生进行数学需求性调查,调查表明:38%的学生对数学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7%的学生对数学有较高要求。如何满足这部分为数不少的学生的数学需求呢?答案是明显的。

素质提高模块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能力素质提升的、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程,每模块48学时,3学分。二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为学生后继发展提供平台的素质提高模块,包括离散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离散数学主要为计算机类专业,或将计算机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的学生提供,每模块48学时,3学分,面向对数学有较高要求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提高模块数学基础平台,在高职学院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4]。

专业应用模块按专业群来构建。我们将学院所属专业分为文科、财经、电子信息、计算机四类,文科类专业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实现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财经类应用模块:本模块是财经类专业限选内容,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内容。包括矩阵代数、简单的线性规划、概率初步、数理统计基础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48学时,3学分。电子信息类应用模块:本模块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限选内容,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内容。包括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矩阵代数、概率初步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48学时,3学分。计算机类应用模块:本模块是计算机类专业限选内容,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内容。包括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矩阵代数、概率论初步、离散数学初步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48学时,3学分。

应用模块的主要特点是明显的专业指向性与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以“必须与够用”为原则,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数学分析与计算工具。

选修专业应用模块,并获得相应学分的学生若再选修提高模块的线性代数或概率与统计,则记2学分。

(二)高等数学课程教材建设。

1.基于学分制的教材体系构建。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构建数学课程教材体系做到以下两个结合:(1)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基础模块与专业应用模块的模块化特色教材《高等数学》,由我们自主开发与编写,并公开出版。而素质提高模块教材:离散数学、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则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形成满足学分制模式的教材体系,为学分制下的数学适应性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平台;(2)“纸介质的”与“非纸介质的”教学载体相结合。不仅为学生构建较完备的、适应学分制模式的、“纸介质的”教学载体,还为学生构建以高等数学网络课程为平台的“非纸介质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学习载体,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程质量标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静态图形库、动态动画库、教学视频、数学史及数学文化等素材,形成立体化与网络化的教材体系。并开发基于自主学习的考试系统、学习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异步学习、同步在线交流与个性化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2.模块化《高等数学》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1)创新体系、优化结构。将先进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教学要求上分层次编写,以满足生源结构多元化、职业选择多样化,以及适应学分制模式的选课制与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结构上按模块方式构建,将支撑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个性需求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及其它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数学知识构建到模块内容中,生成广义的《高等数学》内容体系;在每章的最后编写两个案例:数学文化及数学软件应用,凸现教材的先进性、文化性;教学材料的组织上,从当前人们最关心的经济、能源、交通、科技、环保、社会等热点问题中去寻找案例,体现教材的开放性。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打破传统教材体系严密性的桎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允许知识体系出现缺口;以合理淡化理论、强化应用为目的,突出用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消化吸收专业领域的有关概念和原理,习得从业所需的数学活动经验与策略,以加强职业针对性;增加简单的建模实例,强调实践应用,并注重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源于专业的教学素材,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实际应用”的模式编排,突出应用性,强化应用意识的培养。

(3)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呈现方式上,基于学生的学。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但应注重基于学生的学,实际情况是教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与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新奇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般不会照搬教材内容。但对于学生,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教材基于学生的学远超出教师的教,因此,教材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强化数学“四基”,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5],彰显教材的基础性;案例选择避免太专业化,原因是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延滞的、后续的,学生缺乏专业概念背景,同时教材还兼顾不同专业的需求,专业背景太强、过于专业化的案例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设置初等数学预备知识模块,与中学教学相衔接;淡化理论,注重实质,强化几何直观。知识的呈现力求符合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与认知特点,增强可读性。

四、结束语。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目前,高职教育领域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的课程配套改革,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都还非常薄弱,特别是高职高等数学的适应性改革研究。我们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需要深入的研究。

及体系论文篇五

(一)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及课程质量评价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都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加以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各自独立,课程设置缺乏整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等倾向。当前,高品质形态构成课程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缺少质量支撑,整体上说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一些“创新”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是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优质才可以成为资源并加以运用。许多高校在设置该课程内容时还没有脱离固有的模式,课程内容上没有创新,对课程质量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没有考虑教学过程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常把后段课程结果作为依据来进行终极评价,致使评价体系脱节,缺乏调控的有效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较薄弱。

由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本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施教能力、实践能力、学术造诣、审美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本学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历浅,跨学科施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创新型教师及名师匮乏,导致施教水平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形态构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从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其课程自身的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对其研究还在较低的层面上探索,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要求,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相对较薄弱,正是由于教研不够,本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得不到有力支撑,构成课程的地位始终不高,对专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形态构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三位立体式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能单独设计,形态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群的课程,更不能单独设置,所以我们可以把形态构成课程重新组合与建构。该课程主体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分散部分内容跨模块学习,也就是说模块不是固定的,课程是交叉设置的。特别是形态构成课程应跨越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去完成它应用构成课程内容,这种在不丢失主干课程结构的交互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课程训练与学习的实效性及应用性,真正起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设立创新型课程模块形态构成主干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动态构成等课程。其构成模块应具有可变和互补性质。每个单元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整体课程模块结构设置要求,既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特点,又要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每个单元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要体现出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可以增加信息采集、调研分析、工艺结构、材料应用等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设定的构成单元课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塑造能力。课程内容还应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选取课题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二)加强教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各个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从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于美术类师资和设计类师资。在高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形态构成课程是由美术类师资来完成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美术类师资有些是满足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因为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学习形态构成课程,缺少对形态构成学的深入研究,施教效果不容乐观。所以说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对形态构成学有深入研究的、具有教学经验的、兼具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高校在引进大师、名师的同时,急需做的工作应是积极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拓宽师资培训思路,尝试建立课程研究中心、课程设计工作室、委培实训基地等场所,确立中长期师资梯队培养计划,做足师资培养基础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雄厚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精品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2.加强教研能力建设、拓展形态构成课程研究要借鉴国内外院校课程建设的经验,结合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实践,加大课程改革与研究,努力探索建立符合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具有专业基础课程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形态构成课程的拓展是靠形态构成学研究成果作支撑的,形态构成学研究水平决定了课程设计的质量与层次,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教研顺利开展。形态构成学又名造型形态学,是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平面空间至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要素、规律、法则、材料、结构、色彩等因素,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由多种单元课程组成的综合系列课程。它以“形态要素”“色彩要素”“构成要素”“塑造方法”“材料结构”“思维方式”等为具体目标开展研究。形态构成课程所对应的专业非常广泛,除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他如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都需要对此门课程进行学习。所以说对形态构成课程的研究非常重要,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帮扶、拓宽、提升专业能力的作用。我们要积极申请课题,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从专业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理论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形态构成课才能得以发展,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及体系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和旅游文化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日渐密切.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入手,在正确界定旅游文化学与其它旅游专业课程关系的基础上,为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构架理出,以增强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的完备性和教学过程的可能性.

旅游文化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其作用在于使学生认识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理论体系才能为学生认识旅游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打好基础。《旅游文化学》作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理应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由于“重经济、轻文化”这种不正常现象在旅游领域的蔓延和影响,旅游文化理论研究始终步履蹒跚,致使系统而全面的《旅游文化概论》教材至今仍付之阙如,许多高校不得已以《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文学》等聊作权宜之用。近年来国内虽然已先后出版了20余本旅游文化教材,但限于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复杂的交叉学科,这就为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科学的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刻不容缓。

一、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以旅游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旅游文化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根本的特点之一,也是旅游文化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前提。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旅游文化及其运动规律,研究旅游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一门科学的研究内容由其研究对象决定。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务实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很强的行业,旅游文化活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决定了旅游文化学研究内容的综合性。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涉及旅游文化的性质与功能、旅游文化史、旅游文化经济、旅游文化管理等,具体内容包括:

1.界定旅游文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尽管旅游的文化本质很早就被一些人认知,但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名词的出现却是最近的.事情。就目前的资料看,国内最早正式使用“旅游文化”一词的是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但当时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解释还不够准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加强了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北京旅游学会于1990年6月和8月,先后两次组织了50多位专家、学者,召开了以“旅游文化”为中心议题的学术座谈会。同年10月,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北京旅游学会、中国旅游学会联合召开了“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着旅游文化的概念及特征等问题展开了认真而激烈的讨论。由于看问题的视角、归纳的方法、理解的深度各有不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以旅游活动为载体的特殊的文化形态,也必然包含物质、精神、制度三大层面。第一旅游文化物质层面,包括蕴涵丰富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上的必要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文化主体(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装备;第二旅游的精神层面,是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反映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包括旅游观念、经营意识、旅游作品、旅游学术等;第三旅游的制度层面,即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定的多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旅游文化”基本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旅游文化学研究的范畴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对于旅游文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予以廓清。

2.揭示旅游文化活动的基本运行规律。研究旅游文化产生的规律、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供求规律、旅游文化发展模式、招旅游文化服务规律、旅游文化活动开展规律、旅游文化活动广告规律、旅游文化产品开发资金募集规律等。

二、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科学,属于信息科学的范畴。

1.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旅游文化的发展涉及的各类社会活动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旅游文化学必须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时,不是对各门学科知识予以简单加总,而是对其他各门相关学科有用知识进行移创、汲取、重铸与整合,将不同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融汇、相互借助,形成旅游文化学自身独立的系统理论体系。旅游文化学并不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是有自身的矛盾运动进程和独立的体系结构。

2.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旅游文化学作为旅游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系完整性,是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各门分支学科在产生的时间、表现形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是各有差异的,他们彼此之间并非孤立无内在联系的离散物,而是互相关联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学科群体,这个学科群体有着各母体单一学科所没有的整体功能。旅游文化学具有开放性,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根据。各种母体单一学科的知识环境和旅游实践的社会环境不断作用于旅游文化学学,使其理论体系内容日趋丰富完善。旅游文化学学涉及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口岸学、艺术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政策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其综合程度之高,可谓少有匹敌。

2.精心安排的案例分析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

3.每章给出若干应用实例,提倡从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学习,并通过一个综合案例将书中所有基本理论要点贯穿起来。

4.辅导教材由学习辅导、习题解析、实践指导三个模块组成,系统全面地解决了学习旅游文化学的各种实际问题。作者积多年潜心教学之结晶,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旅游文化学的知识要点,以通俗易懂的笔触对重点难点进行多角度深入讲解。精选了大量习题,兼顾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培养,提高读者运用旅游文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我院牵头联合其他三所高校联合编写这本教材质量较高。由于单独一所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特别是某些专业的专业课师资)相对不足,所以,这本教材我们是多所高职院校的力量联合编写,以做到集中力量,避免重复,节约资金,提高发行量。

6.建立教材建设资金的滚动发展机制。高职院校教材建设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本校的教材建设专项资金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项资助。教育主管部门可考虑设立全省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基金,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努力使教材建设基金滚动发展有针对性地支持地方高等学校教材建设事业,对于符合社会需要、有发展潜力、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教材进行扶持,使优秀的教材能够脱颖而出,使教材的编写者、教材的投资者和教材的使用者都能获益,并通过教材收益的合理分成,使基金获得滚动发展、保值增值,增加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调节的经济实力。

7.建设成“旅游文化学”立体化建设教材包。至此,我们建成了旅游文化学立体化建设教材包。包括主教材、网络课程、多层次的辅助教材(三部)、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1)编写《旅游文化学》精品课程及多层次辅助教材。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按着先概论、再分类教学的规律和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研制的先进教学内容编写成校内讲义,经三年教学实践修改成《旅游文化学》,为了强化教材功能,方便教学,我们还出版了多层次的《旅游文化学学习指导》和《旅游文化学解题指导》等辅助材料。(2)研制优秀的“旅游文化学网络精品课程教案”,研制出版优秀的电子版系列教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要有大量的信息涌入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依靠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逐步实现研究型、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在率先研制出“旅游文化学cai——教学材料库”之后,又出版“旅游文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和“旅游文化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实现开放式制作,不仅包括优秀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源,如动画、谱图、演示实验等。这为教师组织个性化教案提供了基础素材,也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起到了“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2]训敦云,刘英.旅游文化学结构探析.中国旅游报,-2-27:10。

[4]林宪生.旅游文化概述.吉林人民出版社,。

及体系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渐建立,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当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很多不足,加之各个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依据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导致审计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文章主要分析了几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构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路径,以期能促进企业绩效审计的科学化发展。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活动。

绩效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主要审计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评价和监督企业在资源利用上的效率、效果等。现如今,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能为企业的运营发挥导向作用。但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纷繁复杂的构建方法,加强对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一)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

关键绩效指标是一种矢量化的评价指标,它通过对企业的主要投入、产出参数进行设计、抽样、计算、分析等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这种评价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战略转化为一种内部活动及过程,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企业绩效。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的优点:一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能对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分析,将整体化为具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当企业目标要求和员工绩效行为不相符时,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和控制关键绩效指标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执行,有效保障实现企业目标;二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提出将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这有利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关注客户,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能平衡好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它通过对公司战略进行层层分解,能够妥善处理好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关系,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的局面。但如果只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具有定量地考核的倾向,如果缺乏专业指导和判断工具就不能准确了解它对公司的作用;另外,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的考核方式过于机械,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

(二)经济增加值法。

经济增加值法出现在美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收益比资本成本高出的部分,即经济增加值法=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经济增加值法主要优点:一是经济增加值法能协调好财务管理体系与评价过程,与传统绩效评价相比较,经济增加值法贯穿企业活动的始终,具有综合性,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同时存在多种指标而引起的管理混乱情况;二是经济增加值法支持企业分权化,能同时评价经理人员和各个部门经理,这对不同部门作评价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济增加值;三是经济增加值法能有效引导企业将重点放在长期经济利益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着眼点,促使企业决策者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经济增加值法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经济增加值法的数据由财务报表来计算,而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计算出来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经济增加值法是站在股东角度对企业业绩做评价的,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得绩效评价不够全面综合;再次,经济增加值法为了消除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而对会计信息做了调整,这也加大了这种评价方法的计算难度,降低了其应用性和实效性。

(三)平衡计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法由代维诺顿和罗伯特卡普蓝提出,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视角来衡量企业绩效,这四个视角融合了企业的具体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方案。同时,它还引入非财务指标,这有效了平衡了指标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法这种评价方法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优点:一是平衡计分卡法把企业战略分解为四方面,并对每个方面都设置了评价指标;二是平衡计分卡将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融为一体,兼顾了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三是平衡计分卡以业绩驱动因素为入手处,有利于找出企业的短板,继而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四是平衡计分卡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顾客和竞争者,能为企业做出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法也有其缺点:首先,平衡计分卡法只有一个大致框架,如果每位员工都参与进来,那么每位员工都要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其次,平衡计分卡需要强有力的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代价。综上所述,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法和平衡计分卡法三种评价方法各有利弊,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将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取长补短、优化整合。具体说来,先用平衡计分卡法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框架,再用经济增加值法以股东利益的视角制定企业最高目标,最后,再通过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将企业目标逐次分解为各个具体指标,并对其实施效果做衡量。

(一)绩效评价方法的借鉴。

首先,通过平衡计分卡法和经济增加值法的分析结果可知,经济增加值法比较单一,并缺乏时效性,仅注重考察经济效益;而平衡计分卡法则具有更好的前瞻性,能够有效结合财务性和非财务性因素,为企业长期利益考虑,但却没有重视股东的财富问题,而经济增加值法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股东财富。其次,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都从整体考虑,从最高目标出发,但平衡计分卡法从四个维度来划分企业总目标,每个维度和其下的指标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更注重寻找实现企业总目标的关键因素,各关键因素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在此方面将两者整合能更好发挥各自优势。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并重。

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用最低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果,或耗费一定的劳动而获得的期望成功,即投资成本与回报的比较;社会效益是企业要承担社会义务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环境效益则是企业在经过过程中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环境效益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基础,反过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环境效益的后果,三者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整体。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从上述分析可知,以经济增加值法为核心,以平衡计分卡法为纽带,把平衡计分卡法的四个维度作为主控因素,并纳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建立起多层次、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妥善解决当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可见,在一个新型、全面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增加值法应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社会效益方面,以下情况可以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一是协调和稳定社会经济程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帮助企业认清自身,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提高行业影响力;三是提高企业就业贡献率,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四是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既能树立企业形象,又能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在环境效益方面,则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分析,经济效益可以看作是企业因改善环境而获得的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风险下降、员工工作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声誉提高等间接效益。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从系统全面性、结果相关性、科学实用性、核算统一性、评价的成本效益五方面入手,基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法三种评价方法整合的视角,并考虑企业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黄志勇.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审计月刊,20xx(05).

[2]黄万晴.浅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j].经济视角,20xx(11).

[3]李兆银.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xx(16).

[4]张毅飞,任杰.杨华领.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xx(03).

及体系论文篇八

在广东,专业镇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广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新增长点,在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约有25%已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佛山、中山、东莞等地集群优势更为明显,约有67%的建制镇已经形成专业镇经济。由此可见,中部产业集群虽然在“十五”之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比较,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均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多数产业集群处于价值链低端且产品附加值低。

中部地区的多数集群为资源型集群。例如:山西省产业集群主要依赖于当地独特的资源条件——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和黑色金属矿资源,在煤炭采选业、金属冶炼业、炼焦业中的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而且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大部分是粗放型发展模式,整体技术含量低。使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对各种廉价的自然资源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处理,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处在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具有劳动密集、资源高耗、管理简单、生产原始、成本低、利润低等特点。从短期来看,确实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此类资源型产业集群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产业集群内企业过度竞争而集聚效应不强。

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主要源于四个方面:形成区域经济品牌效应,降低市场开拓的成本和风险。以内部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思想交流与企业间生产和营销网络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中部地区大多是属于竞争型产业集群,集群由大量从事相同或相似产品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组成,产业链不长。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很少进行分工协作。虽然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工作,也很少共享信息,讨论问题。同时,由于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引导,企业之间信任程度低,加上少数企业的短视,容易在集群中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

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在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交通、通讯、城市管网、电力设施等距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在社会环境方面,中部地区经商文化积淀不足,部分企业诚信不足,竞争手段恶劣等。在制度环境方面,中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渠道少,成本高,由于金融贫血而举步维艰,多元化的风险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同时,企业的创业、管理需要各种专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少集群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中部产业集群所处的软、硬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及体系论文篇九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覆盖到各个领域,校园网在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的同时也因各种网络事故和安全问题带来不少困扰。本文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并就解决对策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校园网络已经覆盖至全校,其系统成为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学校区域中快捷可靠的信息化网络环境,而师生的工作与生活对校园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但当前多种网络问题持续出现,严重威胁网络应用的安全性,成为学校网络建设必须攻破的难关。

信息化背景下,校园网已经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并成为教育形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校园网通常还包含了如科研教学、信息交流、后勤服务、行政管理等内容,其应用的先进性已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及整体实力的必不可少的指标之一[1]。校园网络从建成到如今的.发展不过几年,而在建成初始人们更关注其功能的创新与应用,安全问题并不明显且被忽略,伴随着网络的完善,海量数据增加,各种功能齐全,同时也增加了被入侵与攻击的可能性,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当前,安全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是学校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2.1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监管制度欠缺。

网络安全必然是信息化背景下校园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很多学校都出现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旦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甚至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那么必然会出现各种网络风险。另外,在校园网络建成后还需要高技能高水平的网络管理员对用户的规范使用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宣传。放眼当前的校园网络管理形势,还有很多学校校园网安全操作性不稳定,内部并没有及时更新甚至安装监管过滤软件,经常出现不良信息入侵的情况,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阻碍作用。

2.2计算机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

计算机网络病毒会突破计算机中设有的防火墙,对网络的服务器进行攻击,并感染整个网络,产生较大的危害。全校师生在享受信息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风险的预估和防范,但很多师生对其管理防范意识并不高,也有较多的师生用户本身的计算机技术较为薄弱,没有足够的技术维持网络的安全稳定,导致一些隐蔽性的病毒对计算机产生破坏。除此以外,有的病毒还具有很强的繁殖性,系统一旦被感染和侵害,即便在安装杀毒软件的前提下也极有可能受到攻击。

2.3计算机系统软件存在的威胁。

校园网络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漏洞存在一些特性,而在对其进行攻击的程序能够将这些特性利用来获取一些未授权的信息,同时造成对操作平台、应用软件以及数据库的损害。当前,校园网普遍的应用系统软件包括unix、windows等,而这些应用频繁的系统软件漏洞也相对较多,很多程序均在安装时显示默认自定义性质,隐藏较多安全隐患。存在漏洞的软件是网络攻击方选用的重点对象,被不法分子窃取数据且更改数据信息,仿冒用户个人资料,扩大网络犯罪事态[2]。

人为的网络攻击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而这些攻击大多数来自互联网,并与其开放性与多样性相关,人为操作主要目的为不正当利益,主要操作如任意纂改程序、非法利用资源等,导致网络事故频发,甚至出现瘫痪的情况。而人为性质的安全隐患还有一部分是校园网的内部用户引发的,这些产生的安全隐患往往更大,很多目的在于盗取机密数据信息或发布不良信息,严重威胁校园网的稳定,大大减少网络在校园中的应用价值。

2.5硬件设备所在环境的隐患与问题。

在校园网络安全的各种引发因素中,网络的硬件设备安全也是重要的组成因素。首先是网络硬件本身质量的可靠性,其次是系统所在周边环境的合理规范性。安全可靠的计算机设备对使用过程中周边运行环境及负荷指数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较差的外围环境及过高的负荷都会大大增加硬件损伤的几率。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在硬件设备的安全系数方面均不达标,多种室内温度偏高、散热功能不佳、湿度较大等环境严重影响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性能[3]。

3.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网校园管理制度。

校园网络安全必须得到制度保障,因此,学校管理层应积极为保障校园网络安全而成立相关的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如针对校内机房的管理要制定具体的校园网使用规则,并从网络安全管理员、师生管理员工等使用计算机的密码执行修改条例,采用科学有效的岗位使用保护分离责任制,从网络信息资料的录入、提取、应用及修改等多方面进行专人的维护与管理,进行彻底的保密工作。另外,学校还要针对各种大小网络安全入侵事件制定各种应急处理预案,并根据监控下整合的安全日志进行专业分析,紧密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与各部门部署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共建健康全面的安全网络体系。

3.2加强校园安全网络的宣传教育工作。

确保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后,学校要从网络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着手,拓宽宣传渠道,普及各种网络安全的管理法律规定,加强对安全应用网络的引导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等用户网络应用的安全保护意识,并形成自我约束,坚决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另外,还可从学生的各学科教学工作中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的渗入,比如在文化课、选修课或是专题讲座方面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与安全管理知识的相关培训,帮助师生在学习教育工作中逐渐加强自身的网络专业操作与安全管理意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文明的上网行为,最大程度确保校园网络得以安全稳定地维护与运行。

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在科学防护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学校要为此积极创建专业的高水平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团队,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需要掌握所有计算机应用知识与网络管理知识,如能够快速设置全部用户的权限、自身账号的加密、修改、传输和存储等等,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确保整个资源信息得以运转和利用。在机房中对网络信息进行使用,也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应用落实到个人,同时维护日常的管理系统日志,发挥日志监控价值,精准地控制整个网络所有用户的密码与账号保密管理工作,并定期对其管理工作与成效进行评估,确保在动态化的环境下落实追踪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调整与设置,确保计算机不被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且能及时得到安全警告来处理突发危机[4]。

除了要做好网络软硬件的安全管理外,还要确保网络运行环境的科学稳定,比如最好将使用的各种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集中放置以便维护管理,而采用的光纤或其他通讯线路也要尽量进行深埋和架空,预防互相捆绑导致其损坏,各种小型的交换机等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以详细登记的使用信息为主,进行严格的彻查与管理。另外,还要对储放设备的办公或学习地点进行防盗防潮、防火防尘等保护。

4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信息化背景下,校园网实现了快速发展,而对应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所有师生与校领导的重视。不断加大对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现与研究,培养专业维护管理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使用和防护制度,全面提高校园网络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关启云.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网络安全,20xx.

[2]吕文光.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20xx.

[3]林日.信息化背景下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

[4]刘洋.信息化背景下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20xx.

及体系论文篇十

区域品牌加强了集群网络节点的合作企业群体、商会、行业协会、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等是集群网络的节点,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培育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在区域品牌的影响下,拥有自主品牌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改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和完善内部管理,提升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同时密切协作集群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通过完善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有偿使用和维护大家创造的知名品牌。集群网络节点的合作也是价值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增加集群的集聚效应,从根本上支持产业集群的建设。区域品牌有利于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质量发展区域品牌意味着一方面集群将从追求外延型、速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追求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的的竞争,即企业的竞争模式由速度竞争转向提高质量的较量,行业竞争模式由产量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另一方面是改变粗放型、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减少数量型投资,较大幅度地提高质量型投资的比重,主要将投资应用于技术更新、开发新产品、职工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二、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长足发展,莆田工艺美术产业连续五年gdp平均增长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工艺美术产业产值达到400多亿,规模已跃居全国同业前列。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优势和特点。

(1)莆田工艺美术产业以专业村、街为基础向外辐射,形成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雕刻类(含宗教用品、古玩)生产基地涵盖:荔城新度雕刻一条街、仙游坝下雕刻专业村、荔城北高彩石雕专业村、荔城黄石玉雕生产集中区、仙游榜头东桥铜雕专业村、仙游大济雕刻专业村、仙游度尾雕刻专业村、仙游赖店古玩专业村。仙游县成功申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以“仙作”为代表的古典工艺家具集中在仙游坝下,在这里汇集了3600多家生产销售商,是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一条10公里长街,还有一个40万平方米的古典家具城,成为我省古典工艺家具的领头羊。珠宝玉石主要集中在秀屿上塘金银珠宝首饰生产集中区、荔城北高金银珠宝首饰生产集中区、石金银珠宝首饰生产集中区。分别于和获得“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专业荣誉称号。

(2)资源禀赋是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参与竞争的主要因素在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中的这些产业都是以资源禀赋占优势。依靠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仙游县古典家具产业继承了本地传统工艺及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占全国80%以上的红木库存量。莆田龙眼木、青石材目前基本能够自给;仙游赖店近年又出产寿山石雕新材料“仙游石”;莆仙山区的竹、草、藤、树根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其他名贵木材、玉石料则由外地采购供应。目前集群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原材料的稀缺和珍贵性。据不完全统计,莆田工艺美术产业有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5万人,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

2.存在的问题。

莆田虽然是工艺美术区域品牌最多的设区市之一,但是大多数区域品牌的品牌效应较弱,存在着“有品无牌”、“大而不强”、不易保护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1)品牌协同意识不强,集体效率尚未形成,未形成产业合力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企业多数是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低,规模小、实力弱,仅44家企业产值上亿元。集群内企业偏向“小而全”,如古典工艺家具行业,从选材、下料、开榫、凿眼、沾水打磨、刹活、使鳔、检查打磨到最后的油工都由企业单独完成,珠宝玉石产业也是各自为战。由于很多企业只是空间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和协同效应,造成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呈点状发展形势。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

(2)区域品牌作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保护困难由于工艺美术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在产品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而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行业协会草拟的行业规约,缺乏政府相应法规的配套制约,对仿造盗版等问题难以做到令行禁止。“国字号”区域品牌是公共物品,更是一项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外在的力量以适当的手段对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加以有效控制,就必然会有少数企业冒用这些区域品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如红木家具很多外观像红木但实质不是红木、还有的用料选用边材而不是心材;另外,造假技术也渗透到仙游石市场之中,从而也增加了鉴别的难度。任何企业的负面作用,都有可能使其他企业蒙受株连,为此而产生“株连效应”、“柠檬效应”等风险。

(3)品牌设计和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莆田的古典家具、珠宝首饰等行业,虽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品牌综合实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设计和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强势产品品牌的区域品牌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认为“做品牌是大企业的事,当务之急是把销路搞上去”,莆田很多加工企业以为别人代工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的品牌;多数批发企业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牌,也未获得终端市场的认可,外地零售商从莆田进货后,多换成自己的品牌标签。集群内这些企业的利润率都非常低,最高不超过3%,大部分在1%至2%之间。

(4)保护传承与创新能力受限,缺少强势品牌多数集群内企业采用“专业市场+家庭工厂”经营模式、“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古典家具还是宝玉石雕刻很多产品局限于传统造型和传统工艺的延续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迎合度和附加值不高。缺少知名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传统的“父传子”的方式也制约着“精微透雕”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此外,作为传统的银饰加工批发中心,莆田白银产业还未形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省级名牌数量也偏少,与其在中国白银市场中的地位不太相符。

三、培育和维护区域品牌,提升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1.树立区域品牌整体意识,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区域品牌。

(1)加强集群内企业联合,发挥区域品牌的协同效应和共生效应培育区域品牌需要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合作来改变集群企业的“低、小、散、弱”和竞争力不强的弱点,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如共同建设销售渠道、进货渠道,共享技术、共同建设品牌等,增强竞争优势。鼓励工艺美术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配套,延伸集原料、创意、生产、营销、科研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链,利用区域品牌发挥协同效应和共生效应。集群内企业竞争合作观念的.转变是区域品牌建立的基础,只有共同把区域品牌这一“蛋糕”做大,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2)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增强区域品牌的保障力改变单纯的“行政捏合”,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物流储运、金融保险等服务型企业,强化企业间的联系,整合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更好地服务产业,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2.有效维护区域品牌的形象,减少恶性竞争。

(1)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应当成为集群内全体企业的自觉行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会都要制定有关质量的地方性法规和行业的规章制度、鼓励企业采用有关国家或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制定相关技术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低俗的工艺美术产品,净化市场环境。保护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培育品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实现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升级,扩大舆论宣传,利用“羊群效应”引导企业自觉塑造区域品牌。

(2)开展行业指导、行业服务,充分发挥行业有效作用行业协会应实实在在为会员办事:一是积极建立工艺美术政策法规、产业资料(品种、技艺、人才、资源、教育)、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的信息库,形成全行业联动的信息系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二是鼓励行业组织加强调研,建立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问题;三是引导评估、拍卖、定价、经纪、推介、交易等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适合工艺美术行业特点的专业服务。

(3)积极发挥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通过建立起激励和惩罚机制,如重奖那些在维护区域品牌建设的企业,加大力度惩处那些有损区域品牌形象的企业,没收和就地销毁假冒伪劣产品、严重者吊销工商执照,杜绝“搭便车”行为的发生。通过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区域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能力。

(1)加强品牌运作,“国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相互促进政府要汇集产业集群整体的力量,创造性、高起点实施区域品牌战略,要在五个“国字号”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区域品牌的内涵建设,要积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全力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使“仙作”、“莆田木雕”、“仙游石”、“上塘珠宝”等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像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寿山石雕一样叫响全国。把莆田打造成“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和先进工艺美术产业基地。

(2)加强区域品牌的设计与包装,放大区域品牌的群体效应加强区域品牌的设计与包装,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区域品牌,放大区域品牌的群体效应。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工艺美术产业不断创新,提升质量,积极申报省级以上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3)营造舆论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广泛利用各大媒体,展示莆田工艺美术产业的魅力,继续定期举办各种博览会和“百花奖”大赛、现场创作大赛和大师精品拍卖会等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旅游区、机场、星级宾馆、高档会所设工艺品直营店、专卖店,有效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招商活动,不断扩大在国内影响。动员全行业企业以整体形象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会、展销会和交易会,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扩大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共创区域品牌,提高莆田工艺美术产业知名度,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

4.增强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强势品牌企业。

(1)产品要跳出同质化的框框,走差异化、国际化之路改变古典家具产业千店一面的明清仿古家具风格加粗放式的生产制作模式,进行仿古家具风格框架体系内的差异化、艺术化、精品化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仿古家具生产制作,向品牌化的“中式家居”领域拓展创新,打造当代的中式家居品牌与新的设计制作模式。打造高品位、高质量、面向国际的高端路线,成就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的艺术品创作品牌,创建成熟的国际商业平台,包括创作、展示、推广、交易、交流、延展、服务等多项内容。

(2)借鉴海内外企业经验,开发高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莆田珠宝企业要善于汲取华夏文化的优秀内涵,借鉴欧美及日韩的先进理念,突破常规设计手法,打造优质饰品。在目前开发的金镶玉、玉嵌金等产品基础上继续创新,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填补首饰行业的空白,使性能和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加强工艺保护,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的申遗工作积极开展需要抢救和保护的制作技艺的申遗工作,如竹雕、刺绣与草竹编等。把精微透雕、古典家具、金镶玉、玉镶金、工艺雕塑等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的职能,支持和鼓励利用知识产权的企业,制定实施细则和立法加以保护。

(4)高端树品牌,低端要份额,打造强势品牌企业要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规模较大、市场优势明显的强势品牌企业,形成“群狼效应”。引导高端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寻味和品位要求,实现品牌效应,通过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和全国知名品牌建设,对于仙游石、红木家具等受到资源限制的产品,则不能追求产量,应走高端、精品发展道路,做优做特,让有限的资源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工艺品则可走“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路子,致力于开发实用型工艺品,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需求增长和高利润相伴随。

及体系论文篇十一

人力资源在21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新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资源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支撑。绩效考核以企业组织所制定的标准为依据,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同时相关人员对员工进行评价。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维护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正常運作,而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必须要构建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客观性原则。

要根据人力资源本身的特点来构建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于人力资源的性质是特殊的,所以其绩效考核方式应该采取领导与群众的综合考核方法,秉承客观、公平的原则。

2.全面性原则。

人力资源经理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应该要反映人力资源经理绩效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来重点考核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业绩,全面考核人力资源经理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

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解成为各部门目标以及各职位目标,进而对职位目标进行分解最终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只有通过职位分析才能分解职位目标,而职位说明书划分了职位职责和具体内容,是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

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比重,然后检验绩效考核指标一致性,计量并标准化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制定后要通过反复试测来反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问题,修改过后进入下一轮检验,通过循环完善最终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绩效考核体系。

1.对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分析。

人力资源经理的绩效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目标是参与协助制定、组织执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人力保障。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目标可以分为8个职位职责: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开发、人员招聘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职业生涯、部门预算;为了完成这8个主要职位的职责还需要分为22个细分工作,其中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和健全培训制度等。

2.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比重,检验考核指标一致性。

绩效考核指标比重的确定要分两步走:(1)确定一级指标的比重。一级指标的比重要通过德尔菲法来确定,该方法主要是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不断填写设置比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断地反馈信息使专家意见趋于统一,最终得出合理方案。(2)确定二级指标的比重。确定二级指标的比重要使用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法),该方法主要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比重确定过程中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的难题。在指标比重确定中列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矩阵中各元素是成对比较指标的结果,是主观估计所得的;而相对重要程度是在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评价主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所得的。综上,判断矩阵并非是一致性的矩阵,还需要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判断矩阵的一次性让人感到满意时在层次分析基础上分析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的。

3.计量与标准化绩效考核指标。

(1)对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计量可以使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具操作性,本文采取“里克特5点等级法”将测评指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a级:10分、b级:8分、c级:6分、d级:4分、e级:2分。(2)确定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等级。每个评分者的评分乘以相应的比重就是最终所得分,根据最终所得分可以判断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的等级。等级也分为5个,分别是优秀:90至100分、良好:80至89分、中等:70至79分、及格:60至69分、不及格:60以下。

4.反复试测、修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经过以上过程后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接下来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反复测试,在试测的同时应当注意:(1)明确试测的目的是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2)要注意所抽取的试测对象要全面,需要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其上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和相关专员等;(3)加强对试测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时间的控制等;(4)试测要在适合的环境下进行,最大程度上保证试测的有效性、准确性;(5)试测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对测试结果进行及时、真实地反馈,分析试测的结果并对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出反馈和建设性意见。(6)对修订后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下一轮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直到最终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更是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凸显出其作用和价值,无论是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是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文探讨的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经理的聘任、培养、考核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1]刘睿.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xx(1).

[2]李晾,毛园园.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20xx(12).

及体系论文篇十二

“安全生产、效率第一”、“安安全全上班来、高高兴兴回家去”等安全警示标语醒目地挂在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时时刻刻提醒建筑工人以安全的工作行为实施科学、规范的建设生产。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与诱惑使人们看到了快速建设、快速竣工所带来的巨大生产价值,建筑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偷工减料、简化必要操作规程的快速建设。近期上海罗阳高层的坍塌事件敲响了警钟。

建筑施工业的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监管部门努力营造,共同协作的广泛目标,是维护人民财产生命安全、稳定建筑生产秩序、促进各生产环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安全、稳定、快速、高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目标,减少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危害,降低事故发生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时效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安全质量评估体系,并充分的按照该体系的指标规定进行科学的监控、及时周密毫无疏漏的评估,从而为安全的建设生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执行标准,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范模式。

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是有力的规范行业秩序、监控行业生产质量、建设职能、建设任务、施工过程及最终实现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安全工作的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仅停留在对安全数据的简单考核与指标落实上,即对比每年的死亡人数指标是否超过既定的规定标准,从而完成简单的安全质量考核工作。不可否认,此种简单的评估方式能使安全生产的理论数据得到有效的控制,起到对其有利的控制作用,然而却使我们严重的忽略了安全建设来源于实际生产环节的重要现实,往往造成重数据指标、重生产结果轻环节建设、轻施工过程投入的肤浅安全控制局面。事实上此种只关心事故指标却忽视对其他指标的宏观调控的评估方式是无法适应当今建筑行业广泛发展需求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模式,利用绩效评估的原理强化相对指标的建立,而非绝对指标的局限性考核。我们不应片面的追求事故发生率的下降,要知道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人员的扩充是呈逐年变化趋势的,市场的风险因素、挑战因素是逐步加强的,事故率连续下降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我们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各类综合的影响因素,基于相对的考核目标有效的实施绩效考核、全面的开展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充分的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强化建设管理部门的监控力度,才能使他们实事求是的承担责任、积极规范的生产建设,有效科学的严密调控从而共同营造完善、优越的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涵盖全面、内容夯实的原则使之充满了实效性、科学性、连续性、可行性的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与规范导向。

3.1充分适应建筑安全管理特点的原则。

建筑安全绩效评估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建筑管理部门、建筑生产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积极管理,他们是绩效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建筑行业涉及的工作流程、环节较为复杂,对其安全工作的管理也具有管理对象特殊、管理权限丰富、工作流程纷繁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安全管理策略及绩效评估指标模式,来源于实际、充满时效性的对施工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进度、安全质量进行定期的监控及综合的管理从而充分的为建筑行业营造安全生产的广泛空间。

3.2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相适应的原则。

结果导向是指只注重评估的最终结果,而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必要措施却不关心。过程导向则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环节,注重整个事态的发展方向及实现过程,强化过程引导结果的决定作用,即认为评估体系的建立重要在于施工评估过程的措施建立、制度建设。我们认为过于单一的强调哪一方的导向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一味的追求结果导向,会忽视管理部门的协调评估作用,忽视生产建设部门的努力建设及共同发展;而单纯的强调过程导向又将淡化绩效评估结果的规范作用及评价特性,因此只有我们有机的将这两种导向原则充分的结合,才能科学的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性,从而塑造建设工程在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3充分把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们应充分的发挥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使建设施工企业在安全第一,注重实效、预防为主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应注重把握统筹兼顾、宏观调控、综合管理的安全方式在企业从设计预算到招投标管理、施工进程、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实施综合管理的安全手段,通过及时的督导、现场的勘察配合工程监理部门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把关,强化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业秩序。

3.4实现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建筑安全工作的指标考核也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控制下以行政手段、普查运动式为主的监管方式向法律化、经济性、智能性、综合化的管理方式变更。因此,我们应主张运用差别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充分适应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设计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创新的发展。

及体系论文篇十三

:现今,新能源产业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社会发展也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新能源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关注,并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与预期的财务情况出现偏差的现象。当财务风险积累到一定点的时候,若不对其采取及时的措施予以纠正,对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活动都将会产生影响,因此,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如此,包括新能源企业,而且正是由于新能源企业所处的特殊地位,在新能源企业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为主要依据,对于企业一段时期内进行的财务活动以及相关的经营活动所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测体系。企业的经营者需要根据企业财务数据以及各项指标对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经常性的分析,从而对于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预知以及有效规避。现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进行完善,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1]。新能源企业是缓解现今能源供应不足、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在现今情况下,新能源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传统的企业相比较,新能源正因为自身的特点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这些财务风险甚至会对企业最后的生存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状况。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的,主要含有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海洋能等。新能源具备传统能源所不具备的经济、环保、低碳等优点,这些优点也促使在现今社会中对新能源的使用愈加广泛。现今很多的省市都在建设新能源基地,因此也有更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到新能源行业中[2]。而随着我国对新能源使用以及重视程度的提高,新能源企业也获得了更加积极发展态势。

(二)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特殊性。

1。外部风险的特殊性与传统能源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各项生产设备以及所使用到的生产技术基本是从国外进口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新能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部的制约较大,对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阻碍。如我国所使用的光伏太阳能企业,虽然国内企业已经加大了对该项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内还是属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时甚至国外的相关技术大大超越国内技术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国内的各项生产技术面临着更新的风险,导致企业所要承担的成本增加[3]。

2。内部风险特殊性首先,生产技术过于落后。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取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并已经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了新能源行业之中。一些行业已经开始由垄断发展向竞争发展转化,这在一方面对新能源市场进行了丰富,也使得涉及到的各项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同时,由于新能源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多还处于摸索以及发展阶段,这就造成很多企业需要承担高额的开发费用以及设备进口的费用等。这时,与一些传统的能源企业相比,新能源企业就缺乏优势的价格以及质量[4]。并且,很多投资商为了获得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将行业带入到一种低技术生产重复的状态中,对于行业的高端发展都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资本结构不够合理。新能源企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出现负债过高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带来的是很重的利息负担。若不能按时偿还债务,企业的发展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相关风险。另外,企业所有者因为企业的高债务也会对企业的回报率进行提高或者是对投资额进行减少。而债权人则会因为企业的高负债而对企业借款的条件进行提升,如对贷款利息进行提升,对贷款额度进行减少等等,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企业的融资出现困难,进而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的可能性得到大大增加[5]。最后,环保意识缺乏。很多人对新能源产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错误认识,认为新能源产业就是无污染产业。其实并不是如此,新能源产业只是相对于传统能源产业来说的。相比较传统能源产业来说,其对人类的危害较小,但是从长期来看,若缺乏环保意识新能源产业也会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对上述新能源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特殊性进行分析发现,若想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式,对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一)建立财务指标。

1。建立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只有进行不断的经营活动才能获得利润,而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最为基本条件就是保证资金链的畅通,对于到期的债务可进行定期偿还。在通常的情况下,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的高低都能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情况进行充分反映,也就是反映企业的短期资金链是否处于良好状态。而企业的资金负债率、产权比率以及利息保障倍数等的高低都能对企业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反映[6]。产权比率的高低情况也对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偿债风险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反映,也就是反映的是企业长期发展资金链的规划程度。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建立盈利能力指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利润就可对企业发展的价值进行表明,也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目标。企业所具备的盈利能力可对新能源企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进行衡量的主要指标,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首先就需要盈利。从长期来看,企业要规避发展过程中的财务危机,首先就需要具备较好的盈利能力。只有这样,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筹资能力才能得到显著增强。其主要指标含有经营现金的流入流出率、股东权益收益率以及总资产的报酬率,而销售的利润率以及成本费用的利润率则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了反映[7]。

3。建立管理能力指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优劣情况可以通过优化的内部管理来改变。质量抽查的合格率较高,则对企业所具备的生产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越强。而总资产周转率则和企业的发展活力相联系,周转率高则企业的发展活力较强,经营效果也较好。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越高则表明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越快[8]。存货周转所具备的速度越快,则表明存货占用水平较低。利用这些数据,可对企业所具备的变现能力进行提高,从而对企业内部的资金链进行优化。4。建立发展能力指标新能源企业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生存下去或取得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对技术进步的不断追求,并对自身所生产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提高,从而对市场上产品的份额进行扩大。其指标中存在总资产增长率以及研发费用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资产经营所达到的规模范围。销售收入增长率主要是对企业销售产品的变动情况进行反映,是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研发费用增长率则是企业对所使用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重视程度。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新能源企业在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应用时,经常出现对企业中财务管理预警体系的使用,而忽视对企业中经营管理预警体系的使用。实际上,经营管理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影响,因此,新能源的相关企业应该就经营管理方面加大投资研发的力度。其次,很多企业中预警部门所进行的工作与财务部门所进行工作重复度较高,从而造成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出现极大浪费。这时,企业应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机协调,避免出现工作重复的情况,从而对工作效率进行提高,对企业的运行成本进行有效降低。财务预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危机发生之前,根据预警指标所做出的指示提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规避。最后,新能源企业还应该做好企业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及时获取,这是对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前提条件。财务数据的准确情况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以及防范效果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相比较传统能源企业以及社会上的其他行业,新能源企业具备自身的特点,如环保、经济、安全等,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新能源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在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新能源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而要想对遇到的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预知,并利用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最终促进新能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宋宇。新能源发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xx,22:258—259。

[2]吴战篪,李晓龙。企业集团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xx,02:63—68+95。

[3]付敏英,汪波。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xx,15:89—91。

[4]王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58—61。

[5]赵晓东。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xx,23:284+286。

[6]邹果。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xx,15:103—105。

[7]孙艳春,郭继秋。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企业经济,20xx,08:81—83。

[8]贺黎。也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91—94。

及体系论文篇十四

摘要:开展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需要,确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前提条件。目前还没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应从国家财政管理粗放,会计信息失真,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搞好财政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路子,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简捷规范的财政资金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政资金;效益;审计。

(一)重要性原则。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多,范围广、内容杂,而审计力量也不足。因此建立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必须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是不切合实际的。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为例,资金来源有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支出使用上既有基本支出,又有项目支出,还有专项补助。因此目前应将那些占财政支出比重大的,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作为建立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来考虑。主要有财政基本建设支出、行政事业管理支出和财政结余资金。

(二)相关完整适当原则。

评价指标应与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审计标准,才能准确地对项目效益作出客观评价。由于项目效益包含项目管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必须选择多指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整体特征的多信息。但是,指标的设置在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三)可行性原则。

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等,进而使财政资金使用符合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宜少不宜多,便于操作和考核,宜简不宜繁,具有可操作性。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效益审计要求对审计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评价。因此,必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仅仅靠几个评价指标,远远满足不了效益审计的需要,要充分运用统计、数学模型及财政预算管理等专业知识,辅之以计算机审计,对审计对象做出符合实际的经济效益评价。从定性上,看政府职能是否符合真正转变,组织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职责权限是否明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财政资金效益评价必须根据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依据财政资金的不同性质,在不同的领域存在的形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基本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对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平稳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对非赢利领域的投资,使用项目按期竣工率指标评价比较稳妥。

我们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大部分都是工期拖后,投资额大多超概预算,对此要结合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节约建设资金,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需要说明的是,项目按期竣工率一般应低于或等于100%,否则说明建设资金使用率不高,一部分建设资金滞留在建设期间。

(二)行政事业支出。

行政事业管理支出的经济效益,是指财政年度内国家安排的行政事业管理费用支出与预期所取得的业绩之比,是衡量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行政事业管理费所得收益,是不能用直接的经济成果指标体现出来的。

以广播电影电视部门为例,人均电视台数,人均看电影次数等,受到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是广播电影电视部门一家努力能左右的,因此,行政事业管理费所得收益,应根据各个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的不同特点不同性质,有所区别。教育部门行政事业管理费支出经济效益指标的所得,应包括受教育程度,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等;外交部门行政事业管理费支出经济效益指标的所得,应包括外国代表团到访次数,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等。总之,行政事业管理费支出经济效益指标的所得,要根据各个行政事业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加以变动,保持比较指标的口径和可比性,结合定性分析进行。

(三)财政结余资金。

财政结余资金的经济效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结余资金与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收入之比。

财政结余资金经济效益指标,一方面反映资金拨付的科学合理性,财政资金只有按计划科学实用拨付,才能使财政资金高效运转,发挥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资金的测算管理水平,准确把握财政资金年度内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资金运行变化规律,提高财政资金调度的可预见性和主动性,尽量减少或避免财政资金无效结余。

(一)循序渐进。

由于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起步,国外审计机关也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全面映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审计人员要边摸索边实践,难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选择一些会计基础资料真实靠,效益指标评价先在看得见摸得找的项目或二级单位经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再全面铺开,最终建立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渐进式,适应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发展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离不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是一种包含效益审计内容的审计方式。如对外投资效益低下,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等等。只有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真实、准确。否则,无论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多么完善,其结果仍然是空中楼阁,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三)方式灵活多样。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其经济效益不是通过直观的经济指标体现出来的,而是间接体现在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开展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测评群众满意度等不同于传统财务收支的审计方式方法,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效益。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虽然说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离不开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但二者又有较大区别。尽快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适应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是当务之急。任何先进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具体操作和实施。

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审计意识,从哲学、法律、数学等多学科中吸取养分,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评价指标确定后,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是使评价结果科学、公正的保证。评价标准值应以财政支出性质、类别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行业、项目模式,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取得,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严峻的考验,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真实、标准。因此,审计人员要千方百计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顺利进行。

及体系论文篇十五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是当前以及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相关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远程环境下网络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从教师、学员和网络平台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九项二级评价指标,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终生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人们对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秉持终生教育理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满足了越来越多人接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成为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师生之间教与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此外,网络教学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共享性方面都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持。基于以上几点,网络教学中既需要考虑如何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又要探讨如何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教学评价体系对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来,随着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远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现有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如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还不够合理,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等。因此,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完善与应用仍任重而道远。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核心和基础,而当前远程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都会对课程评价和监控的有效性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全面,未能涵盖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许多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未能突出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同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有不同的差异,这在现有指标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评价,从而使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二)评价方法不够合理。

当前,远程网络课程评价过分注重量化评价方式,忽视了课程教学中难以量化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缺乏可以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各种特质的质性评价。评价的参照标准主要采用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忽视了课程评价的差异性,缺少能够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某一对象的各个侧面相互进行比较的个体差异评价。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课程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在当前课程评价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而对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片面的评价标准与多样化的学生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课程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人员,而以往课程评价往往忽视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元性,忽视了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主体的参与[2],导致评价角度受限,无法对课程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评价的全面性。

(一)选择合理的评价标准。

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仅包含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接受和重视,所以,我们在远程网络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中也应对这三大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有所体现,以建立更为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二)采用先进的评价技术手段。

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远程网络教学的评价中来,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管理与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现代远程教学评价中应重视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不再像传统教学中只是单纯重视结果即考试成绩的评价理念,而是更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他们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过程质量的提升。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员,对其自主学习的评价应从多视角进行,评价主体已不仅仅包含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更需要包含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成员间的互评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等,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与全面。

(五)评价方法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往往具有精确、简便、量化等优势,但对于难以量化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却无法得出相对准确与全面的结论。而定性评价则从学员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在网络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两种方式取长补短,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已逐渐从对学员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扩展到对学员全面、综合性的评价,既要评价学员掌握的知识、技能等量化因素,又要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创造思维、团队合作等非量化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套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评价、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对网络教学支撑体系的评价等四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包括若干评价子项。

(一)学员学习评价指标。

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对学员学习的评价主要从网络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网上互动、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学习环节进行监控与反馈,及时评价并反馈给学员,以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1.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4]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既包括课程本身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资源。对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网络在线学习时间、课程内容浏览次数、资源下载次数、查看和回复主题帖的次数等各项指标,从而了解他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资源的使用情况。2.互动交流情况学员的相互交流情况即通过记录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各种交流工具进行交互的情况与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论坛发帖回帖的次数与质量、向教师提问的次数、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与质量、回答同学疑问的次数与质量、小组讨论与活动参与情况等,这些评价指标反映了学员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及主动学习的情况,最终促进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与交流。3.学习成果评价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员的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考试情况两个部分。平时项目(作业、活动等)完成情况是对学员平时学习的检验,据此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发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项目完成情况的提示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和学员随时了解平时学习的情况。考试是对学员的阶段性考评,评价系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生成知识点掌握程度及存在问题的报表,从而对学员的下一步学习提出促进意见。

(二)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对他们的督促和评价是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设置指标时应以充分体现网络教学教师职能为前提,以促进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设置分级指标。1.课程资源的组织与设计科学的网络课程资源设计是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否合理和具有实用价值、教学目标表述是否清晰明确、理论与实践是否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是否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源是否有难易之分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内容设计是否方便互动等方面来衡量,从而获得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把握与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等相应信息。2.教学活动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是为促进学员远程学习而设计的,良好的设计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特征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调整和把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是否明确、针对的活动对象是否准确适当、活动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活动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是否对学员做到有效引导等。3.答疑互动答疑互动是指教师与学员的交互程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与学员交流学习经验、对学员学习和活动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难和困惑、对学员提供及时恰当的反馈、对学员的平时作业及时批改并提出改进建议等。

(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在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的后台支持、技术支撑以及网络平台维护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评价主要从教师、学员、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来进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在网络教学各项指标评价完成后,更为重要的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方案,以便能有效地依据方案对日后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进行改进,这也是网络教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马定计,应一也.非学历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9):9-11.

[3]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策略建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1-4.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68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