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39:08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优秀20篇)
时间:2023-11-24 15:39:08     小编:飞雪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评价的准确性。编写教案时如何考虑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估?教案范文的收集和整理应当及时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一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6、出示思考问题:

(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

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二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三

课型:新授课课时:课题: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2.课件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2)•(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3)•(所得所感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三、结束语: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教学反思: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四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一、生动的细节勾连。

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二、巧妙的场景编织。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例如,第一个场景写到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时,作者回忆了港督府的修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笔锋一转,“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陈迹”二字写尽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的民族尊严、民族自豪。“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又如,最后一个场景写到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作者默默计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香港离开祖**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作者反思历史时心潮的起伏。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落后就要挨打!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五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二、扫除字词障碍。

三、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

3.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七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八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19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3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

1.      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

二、    扫除字词障碍。

三、    简介文题与体裁。

19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一

文章作者:周婷杨兴(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创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文章体裁:特写性消息,新闻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课标(2019)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闻领域)的课文。

好的教学方式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很难完全把握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所以,上课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课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了。经常性的总结课后经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如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二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6、出示思考问题:

(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

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三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 品味文章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 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 掌握新知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归纳式板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得把握课文。具体的板书设计我将在授课过程中为大家呈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大体印象。接着对课文结构、四个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在第三个场景时插入了交接仪式的视频,对当时刚出生的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之后,重点对课后第一题及“这篇课文为什么能获奖”展开了讨论。最后,用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答。从结果来看,上课之前我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知识,不敢大胆放开“手脚”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解答。

二、反思新课改教学方式。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公开课,我必须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充分。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加深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尤其是最后6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共同解答,由于受公开课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学生有许多老师在场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况下,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大胆的讨论。虽然其过程贯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学生的表现及效果并没有平常课理想。为此,以后每堂课都应加强这方面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英国米字旗、香港行政区区旗。

1841年鸦片战争这个以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97月1日香港回到祖**亲的怀抱。

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东方聆听一个声音,它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历史记载了这一时刻,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文体常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主要特征。

4.新闻的结构。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个人为单位,查找信息,然后回答,时间2分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六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七

一、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 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 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3、 研讨问题: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 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八

文章作者:周婷杨兴(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创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文章体裁:特写性消息,新闻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闻领域)的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九

文章作者:周婷杨兴(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创作年代:197月1日。

文章体裁:特写性消息,新闻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闻领域)的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二十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掌握新知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掌握字词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718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