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案(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43:15
基本不等式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1-24 15:43:15     小编:文轩

教案应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变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教学环境的需求。教案的编写还需要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适用于各个年级的教师。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二

教法与学法:

1.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a与b的和小于5;

(4)x与2的差大于-1;

(5)x的4倍不大于7;

(6)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馈练习:用一个小练习巩固三条性质。

如果ab,那么。

(1)a-3b-3(2)2a2b(3)-3a-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2,3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0。

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拓展训练。

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

再次回到开头的门票问题,让学生解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1.新知识。

2.与旧知识的联系。

五、作业的布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三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由此本节重点内容是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第三条基本性质,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学生在这一点应用上很难掌握。

另外,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意在通过等式基本性质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用不等式实例进行操作,进而推出不等式基本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问易于接受新知,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能熟练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问题。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难点:第三条性质的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一方面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理解不等式性质应用,展开学生思维。

一般说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于与自己直观相冲突的现象和“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探究问题这样的做数学机会,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中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会在应用第三条性质时遇到困难,尽可能引导学生多练习多总结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经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等式的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依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那么对于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不等式又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仅对旧知的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教师安排学生自己举出一个具体不等式,根据认识规律有序引导学生在不等式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学生会发现不等号两端经运算比较大小后不等号方向没有发生改变,由此推出不等式第一条性质。

在引出第二条性质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用正数参与两端的乘法(或除法)的运算,同学会发现不等号方向仍然没改变,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用负数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经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与其他同学讨论得出用负数不等号方向发生了改变,至此就得到不等式的第二三条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运用了“自主参与”和“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质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列出不等关系。

设至少生长x年才能超过2.4m则有不等关系。

0.03x0.052.4。

现我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将不等式性质应用全过程在板书出来)。

再在黑板上列出两个例题5x32-2x–13。

在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应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让学生探究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探究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推进新课。

已知,若ab为常数k,那么a+b的值如何变化?

若a+b为常数s,那么ab的值如何变化?

老师用投影仪给出本节课的第一组问题。

(1)求函数y=2x2+(x0)的最小值。?

(2)求函数y=x2+(x0)的最小值。?

(3)求函数y=3x2-2x3(0xp="")的最大值。?

(5)设a0,b0,且a2+=1,求的最大值。?

(四)例题精析?

当且仅当a=b时,a+b就有最小值为2k.?

当且仅当a=b时,ab就有最大值(或ab有最大值).?

学生完成。

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之积的2倍的不等式的证明。

2.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证明以及几何解释。

过程与方法。

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俩方面深入的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要注重严密性,每一步都有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难点:理解“=”成立的充要条件。

三、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几何引入。

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是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探究一:在这张“弦图”中能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

在正方形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为,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于是,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正方形的面积.

由图可知,即.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2.代数证明,得出结论。

根据上述两个几何背景,初步形成不等式结论:

若,则.

若,则.

学生探讨等号取到情况,教师演示几何画板,通过展示图形动画,使学生直观感受不等关系中的相等条件,从而进一步完善不等式结论:

(1)若,则;(2)若,则。

请同学们用代数方法给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证明。

证法一(作差法):

当时取等号。

(在该过程中,可发现的取值可以是全体实数)。

证法二(分析法):由于,于是。

要证明?,只要证明?,即证?,

即?,该式显然成立,所以,当时取等号。

得出结论,展示课题内容。

若,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若,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深化认识:

称为的几何平均数;称为的算术平均数。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六

平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习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讨,得出几种模式。本节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是在学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时间安排是这样:

第一环节大概5分钟;。

第二环节大概10分钟;。

第三环节大概15分钟;。

第四环节大概10分钟。

在实际操作时可能第一和第二环节有超时,故最后课堂内容不能在40分钟完成。当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种习题课的课堂模式,具体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增减来达到吻合。对于第四环节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认为只是让学生看一下高考题,起不到实质效果,还不如不要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此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形式,并作为资料保存课后自己再练习加以巩固。高中一二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应该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维和行动,每个内容上完后把近几年的经典高考题拿出来进行分析,我觉得不论对学生或老师都相当有益,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三年时间的积累,让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高考内容的'重点、难点,命题的形式及命题的规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对他们高三的复习和迎考有很大的帮助。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七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八

(一)内容。

(二)内容解析。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九

基本不等式是中学数学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被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然而,学习基本不等式是一项艰苦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在此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学习基本不等式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基本不等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这包括了数学基础概念,例如符号和代数式,同时也包括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符号。因此,在学习基本不等式之前,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

第三段:学习的关键在于实践。

实践是学习基本不等式的关键。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尝试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来熟悉基本不等式的使用。试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让我们通过错误的分析,在之后的尝试中逐渐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中保持耐心和毅力,通过反复练习来熟练运用基本不等式。

学习基本不等式并不只是简单地背诵定理和公式,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其应用方法。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推导出适用于特定情形的变形不等式。

第五段:总结。

学习基本不等式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的任务。掌握基础概念,不断地实践,理解背后的原理是学习基本不等式的关键。当我们成功地掌握了基本不等式后,它将成为我们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十

1.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5.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数学整式概念知识点。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十一

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

第一,教学线索清晰。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得和应用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为暗线。在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中,明暗线索交相呼应,学生不断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有对数学认识上的提升,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

第二,注重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本节课,就基本不等式这一核心知识而言,教师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为学生呈现了多角度认识知识的机会,特别是设计了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环节,使得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两个不等式的和谐、一致。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的认识,利于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而教师在轻松自然间不着痕迹的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些如何认识基本不等式的新视角。

第三,注重学生参与的实质性、坚持知识获得的生成性。整堂课,教师始终做到学生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质的数学活动和生成的深刻性。在本节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观察到,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生成的自然合理,并将生成成为知识获得的前提,这样的学习是科学有效的。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整堂课表现出缺少引导学生适时对学习进行反思,这样就失去了一些能让学生体会或可能形成学习策略的机会。尽管教师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中已经较重视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时刻还是表现稍有急躁,没有将知识获得的过程持续完美。从整体上看,整节课的探究水平还是显得稍低尚处于引导探究层次。究其原因,是传统讲授式教学习惯在不经意间的反映。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十二

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习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备教材:

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发现,小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习的。所以学生应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平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习对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

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发现,将近90%的学生能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50%多的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而对“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因超前学习才了解。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放在了角和对角线方面。

备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看了一位老师针对平行四边形上的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可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下一个定义。结果,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说了出来,并说出这样定义的原因。听起来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难以分辨用哪一个做定义更合适。最后老师说习惯上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定义。看了这节课后再结合小学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认为,小学教材已对“平行四边形”作了明确叙述,在“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定义的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师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学生并不知道是判定)来定义,而定义本身常常又是一个规定性的东西。因此,我在这个地方采取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把拼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既能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情况,也为下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结论和证明过程填写在事先发给的探究报告里,使学生的思维和落实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从旋转的角度准备了形象生动的性质探索课件。

整节课采取探索式证明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想、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不能再仅局限于一些结论的获得,而要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学生要对发现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对“平行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在小学是通过观察、测量对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的。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呢?学生在学多边形知识时曾经采取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所以课堂上当对这一结论进行证明时,学生很快想到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但学生在推理时符号语言说的还不太顺畅,推理也还缺乏规范性。所以在学生的叙述下教师进行规范的推理板书,给学生做出示范。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十三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二十分钟展示完所有教学环节,还要老课新上,上出新意,上出特点,的确不易,听完这节课,我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节课设计紧凑,组织严密。以自己两个女儿的年龄导入新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课堂上注重知识的生成,能抓住一切契机及时评价学生,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习题设置有层次性,使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并渗透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3.形象好,气质佳,语言简练,整节课面带微笑,亲和力好,时时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

建议:

1.导课时若能把自己的年龄和学生的年龄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开口欲望,打破课堂僵局。

2.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具体、明了,最好用幻灯片打出来,口述学生记不住,不知道该干什么,使课堂冷场。

3.板书用字母表示,简介,节省书写时间。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十四

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

第一,教学线索清晰。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得和应用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为暗线。在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中,明暗线索交相呼应,学生不断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有对数学认识上的提升,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

第二,注重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本节课,就基本不等式这一核心知识而言,教师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为学生呈现了多角度认识知识的机会,特别是设计了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环节,使得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两个不等式的和谐、一致。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的认识,利于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而教师在轻松自然间不着痕迹的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些如何认识基本不等式的新视角。

第三,注重学生参与的实质性、坚持知识获得的生成性。整堂课,教师始终做到学生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质的数学活动和生成的深刻性。在本节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观察到,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生成的自然合理,并将生成成为知识获得的前提,这样的学习是科学有效的。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整堂课表现出缺少引导学生适时对学习进行反思,这样就失去了一些能让学生体会或可能形成学习策略的机会。尽管教师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中已经较重视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时刻还是表现稍有急躁,没有将知识获得的过程持续完美。从整体上看,整节课的探究水平还是显得稍低尚处于引导探究层次。究其原因,是传统讲授式教学习惯在不经意间的反映。

基本不等式教案篇十五

【教学工具】。

课件辅助教学、实物演示实验。

【教学流程】。

shapemergeformat。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赵爽弦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所以,,即。

1)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可得,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1)。

只要证(2)。

要证(2),只要证a+b-0(3)。

要证(3),只要证(-)(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730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