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读后感李广(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6:45:20
汉书读后感李广(实用13篇)
时间:2023-11-24 16:45:20     小编:XY字客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记录自己阅读生活的点滴,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成长,留下珍贵的文字印记。写读后感时,要注重细节和具体的例子,用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请欣赏以下读后感,共同探讨书中的智慧和情感。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一

摇摆着肥大的团扇叶,苍黄的。

象从远方的朋友带来的,好消息,

怎么,却只是疏疏的三两语?

声音笑貌都亲切,但是,

人呢,唉,人呢?

两扇漆黑的大门是半开的,

悄然地,向里面窥视了,

拖着沉()重的脚步,又走去,

太阳下山了,蠓虫在飞,乌鸦也在飞。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

(选自《汉园集》,1936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二

你就这样的落。

没有风的春天是这样的沉闷,

没有雨的人间是这样的寂寞。

风正在吹呵,

雨正在落,

这正是我的呀我的时节,

把门儿敞开让风儿进来,

再听听细雨在说些什么:

它说,故乡正可爱,

桃花已染灼了四野。

有人在计算着花开花落,

“归来吧,”

他们说,“时光易过”。

它说,有几个青年朋友,

在远远的海上飘泊,

他们说,“大家曾做过同样的美梦,

而今啊却一一云散烟灭。”

风正在吹呵雨正在落,

这正是我的呀我的时节。

把衣服解开让风儿进来,

让细雨来和着我的灵魂微歌:

“在这时节呀在这时节,

这时节我只合独坐独歌。

有谁还管他是故乡还是他乡,

更不知朋友们谁冷谁热。

“我知道时光是已经过去,

我更知今后的艰苦日多。

所谓‘故乡’那只是我已脱的坟墓,

而朋友们也只说一番空空事业。

“已脱的罗网再不能诱我,

虚无的梦境已不许重说。

我的脚已深深落在地上,

我要开始到人间去跋涉。”

簌簌的风,还是这样的吹,

细细的()雨,还是这样的落。

明朝呀,明朝有更蓝的天海,

明朝呀,明朝在更红的花朵。

(选自《诗与评论》,1984年,香港国际出版社)。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三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t和落叶的o@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选自《汉园集》,1936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四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麽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麽些眼泪!」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五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不但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且还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记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天下的经典之作,出自拥有两个家著称的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之手。据说《三国演义》是这本书的简化名,而它的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比如在那件事上。

周瑜要用箭和曹操交战,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结果诸葛亮说只用三天时间,原来,他是要趁雾天,在船上扎满草人,到曹营附近的湖上,让曹操以为敌人来了,在天气有雾的情况下,让曹操冒险放箭,然后用许许多多的草船接住那些箭,把这些箭拔下来,给周瑜,不到十天,十万支箭,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

有些人一生碌碌无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他们畏惧困难和失败。有一颗种子,它这样想:如果我往上长,一定会碰到坚硬的石头;如果我往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如果我长出幼芽,一定会被蜗牛吃掉;如果我开花结果,一定会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终于有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将它啄进了肚子里。看来,不敢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种子永远就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地向诸葛亮学习。敢于冒险,拥抱成功。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六

弹奏着黄昏曲的,

是秋天的歌者。

这歌子我久已听过,

今番听了,

却这般异样,

莫不是“人”也到了秋天吗!

你的曲子使我沉思。

趁斜风()细雨时节,

且把你的琴弦弄紧,

尽兴地弹唱吧。

当你葬身枯叶时,

世界便觉得寂寞了。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七

轻轻地,我想去一吻那灯球了。

灰白的,淡黄的秋夜的灯,

是谁的和平的笑脸呢?

不说话,我认你是我的老相识。

叮,叮,一个金甲虫在灯上吻,

寂然地,他跌醉在灯下了:

一个温柔的最后的梦的开始。

静夜的秋灯是温暖的,

在孤寂中,我却是有一点寒冷。

咫尺的灯,觉得是遥遥了。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流星。

一颗流星,坠落了,

随着坠落的。

有清泪。

想一个鸣蛙的夏夜,

在古老的乡村,

谁为你,流星正飞时,

以辫发的'青缨作结,

说要系航海的明珠。

作永好的投赠。

想一些辽远的日子,

辽远的,

沙上的足音……。

泪落在夜里了,

象星陨,坠入林荫。

古潭底。

秋的味。

谁曾嗅到了秋的味,

坐在破幔子的窗下,

从远方的池沼里,

水滨腐了的落叶的——。

从深深的森林里,

枯枝上熟了的木莓的——。

被凉风送来了。

秋的气息?

这气息。

把我的旧梦醺醒了,

梦是这样迷离的,

象此刻的秋云似——。

从窗上望出,

被西风吹来,

又被风吹去。

唢呐。

卖鼠戏的人又走过了,

唔啦啦地吹着唢呐,

在肩上负着他小小的舞台。

我看见。

远远的一个失了躯体的影子,

啼泣在长街,

作最后的徘徊。

今天是一个寂寞的日子,

连落叶的声息也没有了。

愈远,愈远,

只听到唢呐还在唔啦啦地,

我是沉入在苍白的梦里,

哑了的音乐似。

停息在荒凉的琴弦上,

象火光样睡眠,

当火焰死时。

笑的种子。

把一粒笑的种子。

深深地种在心底,

纵是块忧郁的土地,

也滋长了这一粒种子。

笑的种子发了芽,

笑的种子又开了花,

花开在颤着的树叶里,

也开在道旁的浅草里。

尖塔的十字架上。

开着笑的花,

飘在天空的白云里。

也开着笑的花。

播种者现在何所呢,

那个流浪的小孩子?

永记得你那偶然的笑,

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八

今天,我读了一个历史小故事,题目叫《李广装死脱逃》,故事讲的是打得匈奴闻风丧胆的西汉名将李广装死逃脱于匈奴大军的事。

当时,由于李广箭法特别准,跟甸奴多次交战,几乎每战必胜,所以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有次,李广接到情报,说有一小股敌人来骚扰。李广带领300人迎击,很快击溃了敌人,没想到从侧面杀出敌人的大部队,很快包围了李广的人马。由于寡不敌众,李广全军覆没了,而李广木人也因流血过多,倒在地上昏死过去,匈奴兵用网抬着李广准备回去邀功领赏。过了一会儿,李广醒了,发现周围都是敌人,心想:敌众我寡,硬拼是不可能的,只有智取。于是,他开始装死。甸奴有个小头目,骑着马过来俯身探他的鼻息。李广想:这是个好机会。他猛地窜起来一拳把那个小头目打下马来,然后飞身跨马逃走了。

李广在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使我深受启发。假如李广被捉后跟敌人硬拼的话,那就必死无疑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而对许多突发情况,有些人就不够沉着、冷静,因此就会出差错。比如我,有时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了,只有向爸爸妈妈求教;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烦躁不安,看来,我要多向李广学习,在困难而前应该沉着、冷静,学会动脑筋。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九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

(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强,其发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归类,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分门别类地了解前辈的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科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十

这学期我们学了《李广射虎》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不禁赞叹道:“李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这首诗用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当天夜晚李广的英勇表现,真是天下一绝!

李广的事迹从西汉时期流传到唐朝了,又从唐朝流传到现代了,这足以看出李广很英勇,箭法非常高超。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学习李广,我所做的事一定要流芳百世,绝对不能遗臭万年!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十一

简单的`说,李广就是怀才不遇,他没有被封侯是一直讨论的话题,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立了大功,没封侯,跟匈奴打仗,作战老是遇到对方主力部队,神奇的作战方式和“神射”都没大放光彩,又没封侯,最后的漠北决战,本来可以立功,封侯了,又在行军中迷路了,政府要调查他,受不了刀吏之笔,就自刭,为国家尽心尽力40多年,和匈奴打了大大小小60,70仗,这个结果,广哥,你可惜了。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十二

读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谚语,我想到班级里的两个同学。

他们一个从不吹嘘自己的优点,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人;而另一个同学总是对我们说自己勤奋好学,可是考试成绩只有七八十分。

做人不能靠吹虚,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汉书读后感李广篇十三

在第一次与我们本科生导师王老师见面时,谈到最后,他给我们文献班的七个男生布置了寒假的任务,就是读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于《汉志》的主要内容,我早已了解,可让我羞愧的是,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我还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遍。本有打算一读的意愿,再加上导师的提醒,我决定弥补这个遗憾,于是我决心认真地体会其中的趣味。否则,就忝列门墙了。

一、抄书之乐。

由于《汉书·艺文志》的篇幅并不长,只是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是《七略》的节略本,而内容又特别重要。因此,我决心把它抄一遍。抄书是最简单最枯燥的读书方法,但梁启超认为是这种方法“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我赞同梁先生的看法,其实我觉得苦是相对的,苦中必有甜,苦中必有乐。我按照“总序、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的顺序,每天抄一部分,决不囫囵吞枣,仔细地体会。虽然那长长的书目有时候看起来是冗长而又乏味的,但我还是没有放过一部,因为这些书大部分都亡佚了,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名字,却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抄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扼腕而叹,我们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是多么艰苦而荣光的过程。战火是书的大敌,乱世是书之季世。先秦的典籍已寥寥无几,多亏了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让我们在今天还能了解先秦学术的源流。让我们感念先人们的哲思,让我们穿越时空,向他们致敬。

抄书的过程是机械的,但思考却是源头活水,抄书能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当抄完时,我觉得自己得到了一次坚韧精神的洗礼,而不光是书的内容的洗礼。对于这种篇幅不长但又十分重要的书,在闲暇之时,在阅读之间,不妨抄一遍。其中的乐趣,自能体会,回味亦无穷尽。

二、班固的严谨。

虽然只是对《七略》的增删,但班固是严谨的,他根据当时书的流布,他又对书的篇目做出了一定的改动,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古文尚书》本有五十八篇,但在东汉时亡佚一篇,因此,在班固自己注的是“为五十七篇”。班固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在“诸子略”中,对于每一家的源流,只是说“盖出于某某之官”,可见,他只是在推测。对于诸子之学是否“王于学官”的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一个“盖”字,使用得是多么地精当,我不得不感叹班固作为学问家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深思一番。

在每一略的最后,班固都会对进行提纲挈领的学术源流考证,详细阐述该学问的嬗变师承关系,进行学术性,这总结实际上就是先秦的学术史,价值极大。

通过书录,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今古文之争,对于当时孔壁出的古文经,他都标明“某古文经”,而对于当时已经立于学官的今文经只说“经”多少篇,以作区别。由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学术派系,这看似简单,却给了我们后人多大的方便啊。他的严谨,给了我们清晰的视野,班固,谢谢你!

回味亦无穷。

对于书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必赘述。最后谈一些感想。对于汉书十志来说,《汉志》可谓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设想,如果没有它,我们又会少多少对先秦文化的了解呢?如果没有它,我们又会花多长时间来考镜源流呢?但是有多少文史专业的学生,只是肤浅地知道它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部分,而没有深入地了解它的根本的内容呢?这样一本的必读之书,在今天才完整地读完,实在太迟了。

没有读过,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就没有话语权。作为一名师大历史系的学生,我我们实在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做学问非一日之功,如若浅尝辄止,定当断无成就可言。对于基本史料的把握,是我们的基本功,而不必去依赖孤本秘籍。打好基本功,读好正史,我们一定会收益无穷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891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