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任务和行动进行安排和安排的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我觉得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不然容易迷失方向。好的计划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具备可行性和可量化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制定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一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县“实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巩固就业扶贫工作成效,现制定以下计划:
以实现精准对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通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开发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突出特设公岗兜底作用,努力使全县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到稳就业状态,实现就业扶贫的目标。
(一)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送岗下乡活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或家门口务工就业。二是面向贫困户适当开发农村保洁、乡村道路养护等社会服务类就业扶贫专岗,并对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三是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对吸纳贫困户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帮助贫困户提供创业支持。一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项目推介、政策咨询等服务,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二是对符合条件规定的创业贫困劳动力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
(三)开展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参加技术、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的目标。同时,鼓励企业对新招贫困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对于组织开展培训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在培训期间,给予贫困劳动力一定的补贴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自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支持保障措施等。
(二)分解落实任务。为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实效,制定了《关于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严格按照就业扶贫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抓好工作政策落实,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2021年脱贫巩固计划和乡村振兴结合。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二
工作计划是在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时,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它们不仅分为时间长度,而且范围也不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出列贫困村稳定退出,在现行标准下确保到2020年底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推动我县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实现由贫转强、跨越发展的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落实“四不摘”要求,保障政策供给,强化责任落实,把巩固脱贫成效和防止返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全面巩固提升46个出列贫困村及面上村,22998名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效,20__年实现41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一)全面开展春季大排查工作,摸清底数。
1.查贫困人口属性。
漏评:重点清查大病重病户、残疾人户、重灾户、移民户、低保户中符合条件应该纳入的对象;建档立卡“四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个体工商户或经营企业的户、有商品房的户、有小汽车的户)一刀切被清退中应该保留的对象。
错退:清查“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含安全饮水)未达标及脱贫程序不到位,算账式脱贫的已脱贫对象。
错评:“四类人员”清退不到位的;识别之前为“四类人员”但未作备案说明的建档立卡对象;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对象(子女有赡养能力)。
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住建局、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各乡镇。
2.查住房保障情况。
重点清查贫困户住房保障情况。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重点清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账、拆旧复垦、信息系统档案管理及搬迁对象入住、项目管理、信访处理、后扶情况。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责任单位: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毛田镇、月田镇、公田镇、张谷英镇。
3.查健康扶贫情况。
重点清查贫困人口中大病重病患者住院报销比例是否达到90%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是否“应保尽保”;慢性病大病签约服务管理情况;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情况;特殊门诊报销情况及其他政策落实情况;贫困残疾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最低缴费档次的养老保险代缴落实情况;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及全科医生和合格村医配备情况。
牵头单位:县卫健局。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残联、各乡镇。
4.查教育扶贫情况。
查清楚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因贫失学辍学情况;省内跨区就读的贫困学生资助情况;省外就读贫困学生资助情况;因病因残贫困学生送教上门情况;贫困户家庭中职业学历教育扶贫补助落实情况(雨露计划)。
牵头单位: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单位:县残联、县扶贫办、各乡镇。
5.查培训、就业情况。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两后生”(高中或初中毕业后未升学学生)是否参加人社等部门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是否参加人社部门的就业推介;扶贫车间建设情况;转移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牵头单位:县人社局。
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各乡镇。
6.查产业扶贫情况。
查清楚符合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查产业扶贫明白卡信息采集情况;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是否与农业合作组织等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利益联结是否紧密;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情况。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7.查民政、残联兜底情况。
查贫困户是否应该享受兜底政策;查整户兜底情况,是否应兜尽兜及兜底类型评定是否精准;查残疾贫困人口残疾证办理情况及残疾人“两项补贴”落实情况;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生和以上学历学生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情况。
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责任单位:县残联、各乡镇。
8.查资金项目情况。
对往年项目进行抽查;查项目库建设使用情况;查项目资金状况,看是否存在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看是否专款专用、公开公示。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责任人:县审计局、县纪委、县扶贫办、各乡镇。
9.查小额信贷风险情况。
查新增贷款贫困对象是否符合“四有一项目”审批条件和评级授信等级要求;查贫困户产业经营情况和贷款到期还贷能力情况;查户贷企用还贷情况及利益联结情况,看贫困户分红是否按照协议到位。
牵头单位:县人民银行。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
10.查涉贫信访与舆情处置情况。
查我县涉及国扶办12317、省办12317、市长信箱、12345、县委书记县长热线、“互联网+监督”及网络舆情涉贫信访件处置落实情况;查乡镇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信访等重点信访对象和信访积案是否建立领导包案责任制;查群众初次涉贫信访问题受理处理情况。
牵头单位:县信访局。
责任单位:各行业扶贫单位、各乡镇。
11.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及贫困人口信息台账。
在全面摸底排查基础上,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贫困人口信息台账,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管理,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
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责任单位:各行业扶贫单位、各乡镇。
(二)实施产业就业增收提升工程。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扶贫车间”式加工产业等“九大扶贫产业”,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
2.按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一社一企”、“一户一项目”。加强对往年已投入运行的扶贫产业项目的后续管护和扶持,落实特色产业规划,集中力量打造支柱产业,着力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实现对贫困村、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3.坚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深入推进“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用好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有效做法,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保底收购、生产奖补等形式发展产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但没有稳定增收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仍给予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和农业保险保费支持;对无劳动力或发展条件不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资产托管、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分享扶贫产业发展成果脱贫;明确产业扶贫资金、资产产权,对达到帮扶期限的项目,后续实行同股同利、风险共担。
4.继续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鼓励支持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对接帮扶贫困村及非贫困村发展产业扶贫,建立产业基地,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能力,确保村村都有扶贫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支持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
5.推行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大户带动和群众自家种养的“三带一自”模式。实施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机制,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为产业发展指导员,同时各帮扶责任人承担产业发展指导职责,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6.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加强贫困村和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及机关事业单位食堂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贫困村,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村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和交易市场活动;深入推进电商扶贫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物流产业建设,促进贫困村农产品销售。
7.制定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进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增加集体经济;进一步规范光优扶贫电站建设和管理,强化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贫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8.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存在失败风险的,由县级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和农推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技术指导和资金倾斜力度。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深入实施就业扶贫:
1.对符合条件的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继续落实技能培训补贴、就业奖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扶贫政策,培训贫困劳动力300人。
2.积极探索就地就业新途径,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创办或领办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完成10个“扶贫车间”、10个“扶贫基地”建设任务,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
3.途径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提供公益性岗位10个,动员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小型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治安、护路、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增加劳务收入。
4.强化“311”就业扶贫行动,为有就业意愿且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推荐岗位,提供职业指导和免费技能培训服务信息。
5.实施外派劳务扶贫,建立外出就业务工贫困户稳定就业工作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境外就业稳定脱贫。加强省、市、县内扶贫劳务协作,打造贫困劳动力长期固定的求职渠道,新增转移劳动力就业600人。
6.加强对贫困留守妇女技能培训和居家灵活就业扶持,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7.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存在不稳定因素的,由县级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和劳动站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介绍新的工作岗位。对因在外就业失业而无返乡路费的,及时给予支助。
牵头单位:县人社局。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1.对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已脱贫户,重点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扶持,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个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2.要落实后续帮扶主体责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乡镇村组、结对帮扶责任人,因户因人精准制定帮扶方案,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
3.强化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做好劳务协作服务,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安排公益性岗位,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来源。
4.加强安置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迁入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促进搬迁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做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社会保障不断档、不脱节、不漏人。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三)实施“三保障”提升工程。
1.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对非普惠性幼儿园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幼儿、非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免费发放教科书和教辅材料。对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雨露计划”,做到应补尽补。积极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80人,按规定享受国家中职学校学生免费和助学金政策。深入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童心温暖工程、泛海助学行动及“希望工程”等社会扶贫助学行动。重点关注因厌学等其它非贫困辍学的现象,深入推进“三帮一”劝学活动,强化义务教育以当地政府为主的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和家长的法律责任,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牵头单位:县教育体育局。
2.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在定点医院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各项医疗保障政策“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及时结算,鼓励分级诊疗、推行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医联体和开展远程医疗,切实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继续实施“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健康扶贫综合保障措施。重点关注贫困户得了小病、慢性病、常见病是否能就近看病、看得起病,得了大病、重病,在采取治疗措施的基础上,不能影响“两不愁”。
牵头单位:县卫健局。
3.全面落实危房改造与住房保障政策。全面开展4类重点对象房屋危险性鉴定全覆盖工作,逐户查验《房屋危险性鉴定表》,对鉴定为a、b级安全住房的,经签字确认后,逐户挂牌标识。鉴定为c、d级危房的,组织联合审核后列为危房改造对象,对未解决住房安全的已脱贫户,要在20__年10月底前限期整改到位;其他存量危房要在20__年11月底前全部限期整改到位。重点关注只有一处常年居住住房、外观内饰都破旧,但经鉴定又不是c、d级危房的农户。严格资金使用管理,支付给改造对象的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防虚报冒领、截留挪用。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四)实施“双基”建设提升工程。
1.全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建立健全农村政务、文化、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在贫困村推动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电商服务站融合共建,打造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2.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扶贫方面:在贫困村加快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省下达的农村公路“窄加宽”改造任务,20__年全面实现全县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任务,确保和巩固到2020年100%建制村通客车。
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县公路建养中心、县发改局、各乡镇。
水利扶贫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因地制宜加强供水工程建设与改造,显著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切实解决存在有季节性缺水、断水以及单独户取水困难等问题,重视农村学校学生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疾控中心、县自来水公司、各乡镇。
电力和网络扶贫方面:全面解决贫困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问题。按计划和标准完成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确保居民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2%,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7%,全县贫困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1.4千伏安1户。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实现90%以上贫困村宽带网络接入,实现贫困村有线电视收视100%全面覆盖。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单位:县供电公司、相关网络运营商、各乡镇。
加快推进贫困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围绕村庄“三清一改”,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贫困人口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开展乡村沟渠畅通及河塘清淤整治活动,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中的带头带动作用。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办、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委组织部、各乡镇。
(五)实施内生动力提升工程。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和“能力短板”。
一要强化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地位,大力开展参与式扶贫。任何脱贫方案都要得到贫困群众的认可,凡是到户到人的产业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等项目以及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要组织贫困户参与实施、参与监督、一同验收,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要改进帮扶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机制,防止政策养懒汉。
三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积极倡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通过舆论宣传引导、贫困户户主会、科技文化“三下乡”等形式,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要加强脱贫致富典型的评选和推介。每年开展以“艰苦创业、脱贫光荣”为主题的活动,评选“脱贫之星”,树立“自主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
五要加强贫困村移风易俗工作,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贫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坚决纠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以及不赡养老人、不供养残疾人和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六)实施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要增强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积极妥善处置扶贫领域各类风险,确保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一要防范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的风险。做好产业、就业后续扶持工作,强化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做好劳务协作服务;加强安置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完善迁入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二要防范已脱贫对象返贫的风险。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对新增贫困人口要及时纳入,对返贫人口加大帮扶力度,严格落实低保渐退机制和贫困保障要求,促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线”融合,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贫困群体救助帮扶力度,研究解决困难群体因病、因灾等致贫的临时救助机制,坚决杜绝“一兜了之”。
三要防范扶贫小额信贷还贷难的风险。按照风险防控“五步工作法”,分类妥善处置逾期贷款,确保扶贫小额贷款每月逾期率和不良率均在1%以下。
四要防范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防止扶贫资金投资饥不择食,投资出去收不回来。
五要防范扶贫信访舆情的风险。坚持守土尽责,高度重视国家、省、市等信访件,加强扶贫舆情监测管控,建立健全涉贫信访六个制度,落实好扶贫涉访问题“五个一”包案制度,迅速核查、妥善处置、及时回复,决不能掉以轻心影响全县脱贫攻坚大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七)实施攻坚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建强村党组织。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贫困村党组织领导,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组织力。坚持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人选由县一级考察把关的做法,加大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育力度。注意从本地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和致富能人定向培养村干部后备人选。以乡镇为单位,深入开展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排查整顿,坚决撤换不胜任、不合格的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新型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推广富裕村带贫困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村企村社联建等做法,形成各类党组织之间帮扶共建的党建扶贫新模式。注重在脱贫户中培育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和入党积极分子,形成“支部破难题、党员树标杆、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的生动局面。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县驻村办、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对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的全覆盖和对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工作,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不少于3人,贫困人口超过100人的非贫困村工作队员不少于2人,驻村时间每月不低于20天。加大对工作队员和结对帮扶责任人的培训力度,积极增强他们的主动作为意识和脱贫攻坚能力。脱贫攻坚期内,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后,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帮扶重点转移到巩固产业发展等可持续性帮扶上来,直至稳定脱贫。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县驻村办、县扶贫办、各乡镇。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摆在重要位置,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继续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县级领导脱贫攻坚包干责任制;继续坚持由行业部门、驻村单位、乡镇、支村委逐级抓落实的联动责任制。各行业扶贫牵头单位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题调度,各驻村帮扶单位每2个月至少研究一次驻村扶贫工作并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各乡镇每月至少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本单位、本行业扶贫工作任务。
(二)强化资金保障。一方面,坚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减,行业部门资金、项目、资源向扶贫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的统筹、拨付和使用,扶贫项目必须从脱贫攻坚项目库中选取,招投标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督”平台作用,确保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及时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强化基层基础。一是全面排查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及早发现问题并整改到位。重点排查“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等方面突出问题。二是选优配强驻村队伍。组织开展扶贫干部轮训,打造一支懂业务、会干事的扶贫队伍。三是加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根据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帮扶实效,分年度有序组织贫困退出工作,严格执行贫困户脱贫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因脱贫质量不高导致返贫的情况,到2020年底全县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
(四)强化考核问责。把巩固提升情况与年度考核情况结合起来,制定《乡镇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县直和驻县单位脱贫攻坚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在考核中抽样了解对已脱贫对象的后续帮扶情况,对脱贫质量不高、工作不落实、政策不到位、作风不扎实造成返贫现象的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
考核分类:根据年度考核得分,从高到低,乡镇和县直及驻县部门分别确定好、较好、一般、较差(在中央、省级、市级年度实地考核中出现重大失误影响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导致全县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排名靠后)四类。
考核结果运用:评估结果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核评估范围,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名义予以通报,日常考核由县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结果分“好”、“较好”、“一般”、“较差”。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为“好”的乡镇、县直部门,按不同类别分别设置单项奖,给予2-10万元工作经费奖励,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在年度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时予以优先考虑;对考核结果为“较差”的乡镇、县直部门,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个人年度考核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并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该乡镇、县直部门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工作仍无改进的,进行组织调整和严肃问责。
(五)统筹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_-2022年)》,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村倾斜,持续改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为进一步解决全县“三农”工作短板弱项,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落实好中央“5年过渡期”政策规定,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监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利用安徽省乡村振兴信息数据平台进行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和确权登记,按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级管理,完善扶贫资产台账。
(二)接续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动”。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聚焦做大特色种、养业,做优电商业,健全“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消费扶贫“十二个一”活动、优质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深化“123”工作法,开展与劳务输入地再对接、就业信息再摸排、持续跟踪再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稳在企业,进一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及边远薄弱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集中支持。
(三)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统筹协调各乡镇、各相关行业部门针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查漏补缺、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帮扶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重点排查,及时发现群众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单人户”低保政策,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照“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原则给予专项社会救助。健全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2021年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产量12.4亿斤的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全县80.0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6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抓好7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2021年全面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8万亩,推进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狠抓生猪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牧原、鹏欣、大北农等生猪产业化项目,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80万头左右。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
(二)坚决守牢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严格新增耕地的验收标准,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双达标,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达到验收要求。2021年完成新增耕地3500亩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工作,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2021年拟实施500亩“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进蚌埠花生产业研究院、蚌埠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融入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农业前瞻性技术创新,组织申报一批省级农产品与现代食品加工、农业生态环保、智慧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全过程、综合性科技服务合作。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计划。以固镇县食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孵化园,力争实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加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创建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食品产业园20强园。2021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家。加强融资服务和指导,支持符合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在省股交中心,力争2021年3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年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家,对花生、蔬菜、肉鸡、肉羊等主导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开发品牌产品,形成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益,2021年培育名优农产品5个。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新马桥胡洼村、连城镇禹庙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2021年完成特色旅游名镇(村)创建2个,力争新增3星以上农家乐2家。全面启动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创建工作。
(五)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实施““158”行动”工程,完善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和运营能力,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实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档案,完善检验检疫程序,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畜禽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供应基地3个。
(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聚焦聚力“两利用、两减量、两回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成果,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严格落实化肥使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建立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示范河湖建设,完善水面保洁常态化,积极推进“沟塘长制”。全面推行蚌埠“智慧河长”信息系统使用及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努力实现我县河湖管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利用好“河(湖)长+警长+检察+n”模式,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推进怀洪新河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先行区和林长制改革5个示范点建设,探索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1515”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森林村庄、绿化特色村、长寿树示范村、五小园示范村”特色村庄创建活动。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000亩。
(七)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方式方法,推动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力争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80家以上,新增县级以上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秸秆离田和土地深翻项目。建立健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职业农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组建“1+4”村级供销社,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试点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规划。2021年要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系连通补水蓄水、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1年实施张家湖片10座排涝泵站、9座穿堤涵闸,珍珠沟高截等2条大沟清淤,李沟等3条大沟堤防工程。编制完成“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到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2021年建设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9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1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7公里,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快推进乡镇天然气工程建设,实施2021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巩固扩大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分类有序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021年完成改厕5000户以上,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落实《农村改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方案》,新建农村公厕200座。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完成连沟整治及销号。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完成1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启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认真实施学前教育行动建设规划。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农村空、城镇挤和大班额问题,提升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固镇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打破校际壁垒,推动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制定完善固镇县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方案,建立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督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切实做到智慧课堂应用的常态化、广泛性和实效性,确保智慧课堂应用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民生工程,完成50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任务。推进固镇县刘集镇卫生院、任桥镇卫生院改扩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开展“百医驻村”“千医下乡”和“万医轮训”,每年安排20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21年轮训乡村医生50人次。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和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政策,加发高龄基础养老金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参与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依法依规参保措施,稳定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等民生工程。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县推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深入推进快递进农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2021年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依托固镇县农粮驿站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合作共建基层电商服务站点和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和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开展省、市、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田变农场、分散变集中、低效变高效、农民变工人”。继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农业、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推进农村水价改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利益,持续推进全县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严格乡镇审批管理,加强乡村两级防控巡查,严控新增违建。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入分配权。
(三)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建立政经分离财务分设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系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进入“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促进农村集体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围绕“稳步发展、提质增效、强化监管”工作思路,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24个村,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2021年集体经济强村增加5个村以上。
(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村社对接等工作,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三变”改革承接主体,发挥主体带动作用,推动集体资产资源入股,拓展“三变”改革路径。探索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化、集体资产资源股份化机制,鼓励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通过“三变”改革形式建设,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继续扩大“三变”改革实施范围,有条件的村全部实施“三变”改革。
五、持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积极稳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落实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具体举措,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社区网格(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格局,保障群众能够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协商议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三)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矛盾纠纷排除化解“村为主、乡负责、县指导”固镇模式,推进婚姻家庭等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三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时,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不仅有时间长度,而且有范围大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
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
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
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xxx”工作重点(“一个确保”“两项行动”“三大突破”),抓投资、引项目、强落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x”是“一个确保”,即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达xxx万吨以上,保持全国产粮大县领先优势。抓好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推进正邦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保障生猪存栏xx万头、蔬菜产量稳定在xxx万吨以上。
“x”是“两项行动”,即实施农业生产绿色发展行动和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行动以耕地地力提升项目和统防统治项目为抓手。构建全市农业废弃物网格化的回收处理体系,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率达到xx%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实现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xx%以上,保持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以良种培育和农机示范县建设为重点,以种质资源库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小麦、花生等优质种源,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xx万亩,打造国内一流的冷凉花卉繁育基地。
“x”是“三大突破”,即在园区建设、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上重点突破。在园区建设上重点突破。借鉴“四区八园”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思维逻辑,用好农旅集团、xx农大等平台的资金、技术优势,突破打造x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园区内总投资xx亿元的xx个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乡村建设上重点突破。遵循片区化谋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融合、景区化提升的原则,新打造两条美丽乡村示范线,建设xx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面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发展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改革上重点突破。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国家级试点和全国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再延长xx年试点,努力在产权明晰、政策保障和风险缓释方面摸索出实在、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试出效果,试出经验。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为进一步解决全县“三农”工作短板弱项,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落实好中央“5年过渡期”政策规定,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监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利用安徽省乡村振兴信息数据平台进行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和确权登记,按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级管理,完善扶贫资产台账。
(二)接续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动”。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聚焦做大特色种、养业,做优电商业,健全“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消费扶贫“十二个一”活动、优质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深化“123”工作法,开展与劳务输入地再对接、就业信息再摸排、持续跟踪再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稳在企业,进一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及边远薄弱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集中支持。
(三)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统筹协调各乡镇、各相关行业部门针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查漏补缺、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帮扶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重点排查,及时发现群众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单人户”低保政策,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照“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原则给予专项社会救助。健全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2021年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产量12.4亿斤的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全县80.0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6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抓好7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2021年全面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8万亩,推进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狠抓生猪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牧原、鹏欣、大北农等生猪产业化项目,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80万头左右。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
(二)坚决守牢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严格新增耕地的验收标准,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双达标,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达到验收要求。2021年完成新增耕地3500亩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工作,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2021年拟实施500亩“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进蚌埠花生产业研究院、蚌埠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融入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农业前瞻性技术创新,组织申报一批省级农产品与现代食品加工、农业生态环保、智慧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全过程、综合性科技服务合作。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计划。以固镇县食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孵化园,力争实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加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创建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食品产业园20强园。2021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家。加强融资服务和指导,支持符合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在省股交中心,力争2021年3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年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家,对花生、蔬菜、肉鸡、肉羊等主导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开发品牌产品,形成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益,2021年培育名优农产品5个。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新马桥胡洼村、连城镇禹庙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2021年完成特色旅游名镇(村)创建2个,力争新增3星以上农家乐2家。全面启动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创建工作。
(五)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实施““158”行动”工程,完善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和运营能力,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实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档案,完善检验检疫程序,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畜禽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供应基地3个。
(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聚焦聚力“两利用、两减量、两回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成果,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严格落实化肥使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建立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示范河湖建设,完善水面保洁常态化,积极推进“沟塘长制”。全面推行蚌埠“智慧河长”信息系统使用及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努力实现我县河湖管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利用好“河(湖)长+警长+检察+n”模式,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推进怀洪新河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先行区和林长制改革5个示范点建设,探索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1515”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森林村庄、绿化特色村、长寿树示范村、五小园示范村”特色村庄创建活动。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000亩。
(七)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方式方法,推动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力争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80家以上,新增县级以上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秸秆离田和土地深翻项目。建立健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职业农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组建“1+4”村级供销社,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试点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规划。2021年要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系连通补水蓄水、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1年实施张家湖片10座排涝泵站、9座穿堤涵闸,珍珠沟高截等2条大沟清淤,李沟等3条大沟堤防工程。编制完成“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到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2021年建设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9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1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7公里,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快推进乡镇天然气工程建设,实施2021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巩固扩大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分类有序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021年完成改厕5000户以上,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落实《农村改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方案》,新建农村公厕200座。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完成连沟整治及销号。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完成1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启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认真实施学前教育行动建设规划。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农村空、城镇挤和大班额问题,提升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固镇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打破校际壁垒,推动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制定完善固镇县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方案,建立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督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切实做到智慧课堂应用的常态化、广泛性和实效性,确保智慧课堂应用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民生工程,完成50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任务。推进固镇县刘集镇卫生院、任桥镇卫生院改扩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开展“百医驻村”“千医下乡”和“万医轮训”,每年安排20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21年轮训乡村医生50人次。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和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政策,加发高龄基础养老金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参与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依法依规参保措施,稳定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等民生工程。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县推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深入推进快递进农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2021年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依托固镇县农粮驿站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合作共建基层电商服务站点和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和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开展省、市、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田变农场、分散变集中、低效变高效、农民变工人”。继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农业、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推进农村水价改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利益,持续推进全县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严格乡镇审批管理,加强乡村两级防控巡查,严控新增违建。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入分配权。
(三)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建立政经分离财务分设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系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进入“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促进农村集体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围绕“稳步发展、提质增效、强化监管”工作思路,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24个村,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2021年集体经济强村增加5个村以上。
(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村社对接等工作,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三变”改革承接主体,发挥主体带动作用,推动集体资产资源入股,拓展“三变”改革路径。探索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化、集体资产资源股份化机制,鼓励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通过“三变”改革形式建设,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继续扩大“三变”改革实施范围,有条件的村全部实施“三变”改革。
五、持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积极稳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落实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具体举措,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社区网格(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格局,保障群众能够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协商议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三)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矛盾纠纷排除化解“村为主、乡负责、县指导”固镇模式,推进婚姻家庭等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树典型,育新风,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建工作。启动新一轮县区级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1年底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进万村、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县图书馆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4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赴农村流动演出10场以上,流动展览8场以上。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汇演展演、“我们的节日”“温馨固镇·欢乐谷阳”系列品牌活动等平台,把更多优秀的戏曲、文艺演出、电影送到农村,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六、强化“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保障。
(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分年稳步提高比例。巩固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要积极利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2021年县级预算安排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资金1227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资金300万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资金1200万元。落实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对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用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争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设一批区域化、本地化的信贷产品,提高涉农信贷产品适用性。依托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稳步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农业保险比重。
(二)强化土地要素支撑。2021年,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复垦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2000亩,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优先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项目。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县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蚌埠市《关于鼓励引导人才智力向基层流动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制定《固镇县开展基层建设行动促进人才振兴若干举措》,大力引育乡村人才。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以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有计划地选派县直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任职挂职,对在条件艰苦、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加强对选派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的教育管理和激励保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巾帼乡村振兴行动、巾帼创业创新行动、巾帼健康行动。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安徽省实施办法,健全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结对帮扶、考核督导工作机制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之中,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强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职能,以硬举措落实“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对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机制。
各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扶贫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攻坚重要举措之一,带动全市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xx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生态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百姓富“双赢”局面基本实现。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合理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上下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适度向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倾斜。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并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推进生态扶贫政策向稳定政策转变,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
(二)坚持帮扶不变、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不脱钩,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大科技帮扶,提升基层一线工作能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生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
(三)坚持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坚持抓落实、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将各项帮扶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各项举措见实效、可持续、利长远,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任务。
(一)保持脱贫人ロ稳定就业。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对全市现有xxx名生态护林员,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按季度精准更新生态护林员基本信息,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边界,不断健全生态护林员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等工作,为生态护林员配备巡护装备、购买保险,加大对生态护林员服务保障水平。
2.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支持森林资源管护任务重、原非贫困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等方式开展生态管护,设立护林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3.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营造林、森林保护与修复及油茶、薄壳山核桃、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项目,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责任科室:局林长制改革科、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二)支持农村特色林业发展壮大。
全面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实施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支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生态富民产业。
1.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加工和品牌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山”转换通道示范产业。
2.加大竹资源开发和培育力度。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拓展三产”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毛竹板材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延伸竹产业链条。争取农发、林业科技推广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现代林业示范区、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竹山集材林道、竹加工制造业、竹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经济精品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石斛、天麻、黄精、西洋参等林下生态平衡种植。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森林景区和大别山风景道、xx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4.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责任科室:局规划财务科、局林长制改革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三)加快脱贫地区生态优势转化。
1.做好用地保障服务。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2.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争取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试点开展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科学实施森林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业碳汇工作,以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责任科室:局森林资源管理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促进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1.继续开展送苗下乡活动。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脱贫人口房前屋后零星造林,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
2.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低产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等重要项目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
3.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带。(责任科室: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规划财务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局森林防火科、市林检中心、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五)加强脱贫地区科技和人才帮扶。
1.完善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着重培养油茶、薄壳山核桃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科技特派员、122科技服务、一周一技等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引导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林业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林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新闻报道、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林业科技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着力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责任科室:市林业工作总站、局林长制改革科、局人事法规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局要把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并做好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衔接保障。各县区林业局要聚焦支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林业项目资金,在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生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要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优势特色林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贷”,积极开发特色经济林险种,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确保生态脱贫成果。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县区林业局要及时总结提炼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模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模式做法,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脱贫成果。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我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在前、当表率、做示范。
同志们:
4月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西视察,深入桂林、柳州、南宁市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在南宁市听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全区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今天我们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大会,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脱贫攻坚奋斗历程,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区上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刚才,我们授予了陈开枝同志“广西扶贫工作特别贡献者”称号,表彰了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代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陈开枝同志和所有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科技特派员、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我区脱贫攻坚事业的中央单位、广东省、驻桂部队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感谢!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政治智慧、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彰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上下闻令而动、合力攻坚,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光辉业绩和彪炳千秋的伟大奇迹,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5年3月,在参加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7年3月,对广西精准识别经验做法作出重要批示;2017年4月,在视察广西时,提出“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明确要求;2019年6月,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5月,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广西视察,对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充分肯定,对加快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批示,是对我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精准把脉精准指导,充分体现了对广西发展的特殊关怀,对壮乡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全面贯彻总书记对广西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尽锐出战,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国家组织开展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如期兑现了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和向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广西答卷,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八桂华章。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年均减贫94万多人,“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529元,比2015年建档立卡时翻了两番。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97%以上,芒果、柑橘、火龙果、油茶、桑蚕等扶贫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产业的产业扶贫格局。8年间,广大贫困群众的命运发生根本改变,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全面改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区建成村屯道路7.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贫困户全部通生活电;贫困村全部通光纤网络,全部覆盖4g网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子女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和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达132.8万人次以上;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贫困人口全部落实“198”医保政策;全面完成7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和26万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解决153.2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脱贫地区处处展新貌、换新颜、呈现新气象。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奋发向上精气神全面提振。广大贫困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426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增收脱贫,70%以上的脱贫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收入,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依靠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精神蔚然成风。身残志坚、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韦忠勇,在自己脱贫后,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先后带动周边村屯149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壮乡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锤炼,走向共同富裕的底气更足、干劲更足。
——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全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贫困县以及所辖乡镇党政正职保持整体稳定,确保攻坚期内主将不换、军心不散;累计1.04万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和6.09万名工作队员扎根基层、奋战一线,1.75万名科技特派员上门服务、接力帮扶,52.3万名帮扶干部同贫困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为群众出点子、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和真心认可。一心只为村民干实事的百色市右江区泮水乡驮安村驻村第一书记齐书亚,通过狠抓支部建设,实现了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党组织”到“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到“自治区集体经济示范社”的华丽转身。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更加凸显,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进一步坚定。
——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边疆地区更加巩固安宁。全区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境地区53.7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毛南族提前实现整族脱贫,瑶、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各族人民携手迈进全面小康,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基础不断巩固提升,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发展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八桂大地深深扎根,各族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我区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省区之一,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五,全区111个县(市、区)中,106个有扶贫任务,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贫困县有37个、50%以上的贫困村有888个。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壮乡儿女义无反顾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用不懈拼搏绘就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壮美画卷。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在我区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美好青春诠释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满腔赤诚为扶贫、舍身取义终不悔的蓝标河,奉公为民鞠躬尽瘁、把“扶贫路”当“长征路”的黄景教,转战脱贫不改军人本色、奋不顾身交出无悔答卷的张华等176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壮乡人民永远缅怀他们!全区数十万扶贫干部、无数援桂帮扶干部和广大普通群众,为脱贫攻坚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奉献,生动演绎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合力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我们要从这些可爱可敬的先进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拼搏精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再立新功、再谱华章!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四
工作计划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的工作计划。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它们不仅有时间的长短,而且有范围的大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县“实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巩固就业扶贫工作成效,现制定以下计划:
以实现精准对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通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开发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突出特设公岗兜底作用,努力使全县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到稳就业状态,实现就业扶贫的目标。
(一)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送岗下乡活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或家门口务工就业。二是面向贫困户适当开发农村保洁、乡村道路养护等社会服务类就业扶贫专岗,并对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三是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对吸纳贫困户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帮助贫困户提供创业支持。一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项目推介、政策咨询等服务,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二是对符合条件规定的创业贫困劳动力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
(三)开展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参加技术、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的目标。同时,鼓励企业对新招贫困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对于组织开展培训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在培训期间,给予贫困劳动力一定的补贴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自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支持保障措施等。
(二)分解落实任务。为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实效,制定了《关于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严格按照就业扶贫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抓好工作政策落实,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负责帮困扶贫村子的基本情况,然后再说明我们的工作计划:
xx村位于xx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共有居民389户,人口1139人(实际现有驻村户325户,1047人),60岁以上老年人196人,70岁以上老年人79人;村中有贫困户17户26人。主要以单身老年、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现已加入低保。全村共有党员37名,支部成员3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1.2亩,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有蔬菜大棚240栋。20xx年人均收入6600元左右。村内街道硬化率98%,自来水入户率100%。武家大沟自东向西穿过本村。20xx年,按照镇政府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村内流转土地800余亩,已部分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属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自办麒麟食用菌合作社(宋氏菌业有限公司)一处。肉食鸡养殖户7户,每年出栏肉食鸡20万余只。养猪户5户,年出栏生猪600余头。85%的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居多,一百余人从事建筑业作季节工,物流运输五十余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老年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创新意识较差。xx村社区服务中心占地1625平米,主体三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平房5间,306平米。目前村内已修建5米宽柏油路2900米,村庄绿化7800余平方米,路灯70余盏。村民饮用水来自油田供水公司,已经入户,有线电视已经入户。xx村于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单位。村党支部威信较高,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较好。党支部书记张新利,支部委员张兰刚、张兰祥。村民委员会选举已完成。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选准帮扶项目,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xx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xx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村民致富工程。
1.富脑工程:
(1)打造一个团结务实、战斗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两委”班子;在理论学习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活动,倡导班子成员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客观地审视不足,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坚持责任到人;在用人方面,坚持发挥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特长,根据其特点调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对条件成熟村民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增添后备力量。
(2)拟邀请市区农业局及畜牧局专家,适时举办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考察学习重点在开拓致富思路,学习大棚种植、畜禽养殖等技术。
2.富农工程:
(1)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按照镇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依托蔬菜大棚优势适时发展蔬菜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以增进村集体收入,为xx村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大户带动:拟帮助协调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部分启动资金引进生态猪、鹧鸪养殖,金银花种植,广泛宣传、引导原有种植、养殖大户积极参加,并扩大规模,适时成立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大户带动全村居民致富。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善田间沟渠的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引、蓄、节、排体系,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不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充分发挥区科技局帮扶本村的优势,利用村科技信息中心,培训村民微机知识,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不畅,寻求网上致富路。
(二)村容村居美化工程。
1.修建680米健康路一条,铺设花砖人行道760米,粉刷路两侧村居墙面3600平米,悬挂线杆宣传牌36个,张贴墙面宣传栏39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健康和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村居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村内原有6900米柏油路及77个路灯,搞好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生态家园。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争创省级卫生村。
3.大力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高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市有关政策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工程。
1.定期为村民健康查体,送医送药送健康,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每年为全村村民义务体检一次,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2.遵照市委对“区域帮扶”的要求,发挥市卫生局优势,协调有关卫生机构实施“健康直通车”工程,解决市直机关第十六批下派帮扶第三工作队所帮扶村(居)居民“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3.搞好节日送温暖活动。每年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对相应人群进行慰问,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4.在社区服务中心修建健康广场,添置健身器材,建设电子书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
5.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敬老育幼”明星;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好家庭“四好”评选活动。
6.协助编纂xx村志。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帮扶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立市卫生局下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资金的筹集,组织帮扶项目的实施,定期召开帮扶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项目的监督实施和推进工作,负责市卫生局与帮扶村的联系以及日常工作等。
(二)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局各科室、局直单位联系包村工作机制。局机关、每个局直单位联系xx村一个季度,由局人事教育科列出计划。在联系月中适时到xx村进行调研,尽全力解决包村工作困难和问题。
(三)纳入目标考核。局科室、局直事业单位将包村工作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市局将包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对各科室、单位考核内容。
(四)加大帮扶力度。全市卫生系统和局直事业单位要主动参加帮扶工作,从资金、物质、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市要向东营区倾斜,东营区卫生局要优先xx镇,共同完成帮扶任务,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五)驻村工作组要认真做好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局帮扶工作做好参谋。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所定计划实施。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合理分工,注重宣传,认真执行包村工作人员守则、制度,模范遵守村规民约。要加强学习,在帮扶中增长才干,确保不出事,多干事,干好事,不辜负局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全村居民的热切盼望。
各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扶贫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攻坚重要举措之一,带动全市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xx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生态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百姓富“双赢”局面基本实现。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合理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上下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适度向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倾斜。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并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推进生态扶贫政策向稳定政策转变,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
(二)坚持帮扶不变、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不脱钩,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大科技帮扶,提升基层一线工作能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生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
(三)坚持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坚持抓落实、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将各项帮扶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各项举措见实效、可持续、利长远,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任务。
(一)保持脱贫人ロ稳定就业。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对全市现有xxx名生态护林员,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按季度精准更新生态护林员基本信息,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边界,不断健全生态护林员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等工作,为生态护林员配备巡护装备、购买保险,加大对生态护林员服务保障水平。
2.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支持森林资源管护任务重、原非贫困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等方式开展生态管护,设立护林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3.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营造林、森林保护与修复及油茶、薄壳山核桃、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项目,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责任科室:局林长制改革科、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二)支持农村特色林业发展壮大。
全面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实施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支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生态富民产业。
1.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加工和品牌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山”转换通道示范产业。
2.加大竹资源开发和培育力度。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拓展三产”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毛竹板材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延伸竹产业链条。争取农发、林业科技推广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现代林业示范区、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竹山集材林道、竹加工制造业、竹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经济精品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石斛、天麻、黄精、西洋参等林下生态平衡种植。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森林景区和大别山风景道、xx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4.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责任科室:局规划财务科、局林长制改革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三)加快脱贫地区生态优势转化。
1.做好用地保障服务。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2.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争取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试点开展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科学实施森林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业碳汇工作,以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责任科室:局森林资源管理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促进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1.继续开展送苗下乡活动。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脱贫人口房前屋后零星造林,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
2.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低产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等重要项目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
3.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带。(责任科室: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规划财务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局森林防火科、市林检中心、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五)加强脱贫地区科技和人才帮扶。
1.完善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着重培养油茶、薄壳山核桃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科技特派员、122科技服务、一周一技等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引导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林业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林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新闻报道、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林业科技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着力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责任科室:市林业工作总站、局林长制改革科、局人事法规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局要把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并做好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衔接保障。各县区林业局要聚焦支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林业项目资金,在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生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要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优势特色林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贷”,积极开发特色经济林险种,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确保生态脱贫成果。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县区林业局要及时总结提炼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模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模式做法,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脱贫成果。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我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在前、当表率、做示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为进一步解决全县“三农”工作短板弱项,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落实好中央“5年过渡期”政策规定,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监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利用安徽省乡村振兴信息数据平台进行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和确权登记,按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级管理,完善扶贫资产台账。
(二)接续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动”。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聚焦做大特色种、养业,做优电商业,健全“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消费扶贫“十二个一”活动、优质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深化“123”工作法,开展与劳务输入地再对接、就业信息再摸排、持续跟踪再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稳在企业,进一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及边远薄弱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集中支持。
(三)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统筹协调各乡镇、各相关行业部门针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查漏补缺、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帮扶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重点排查,及时发现群众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单人户”低保政策,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照“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原则给予专项社会救助。健全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2021年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产量12.4亿斤的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全县80.0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6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抓好7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2021年全面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8万亩,推进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狠抓生猪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牧原、鹏欣、大北农等生猪产业化项目,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80万头左右。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
(二)坚决守牢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严格新增耕地的验收标准,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双达标,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达到验收要求。2021年完成新增耕地3500亩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工作,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2021年拟实施500亩“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进蚌埠花生产业研究院、蚌埠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融入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农业前瞻性技术创新,组织申报一批省级农产品与现代食品加工、农业生态环保、智慧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全过程、综合性科技服务合作。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计划。以固镇县食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孵化园,力争实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加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创建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食品产业园20强园。2021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家。加强融资服务和指导,支持符合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在省股交中心,力争2021年3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年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家,对花生、蔬菜、肉鸡、肉羊等主导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开发品牌产品,形成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益,2021年培育名优农产品5个。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新马桥胡洼村、连城镇禹庙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2021年完成特色旅游名镇(村)创建2个,力争新增3星以上农家乐2家。全面启动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创建工作。
(五)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实施““158”行动”工程,完善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和运营能力,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实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档案,完善检验检疫程序,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畜禽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供应基地3个。
(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聚焦聚力“两利用、两减量、两回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成果,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严格落实化肥使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建立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示范河湖建设,完善水面保洁常态化,积极推进“沟塘长制”。全面推行蚌埠“智慧河长”信息系统使用及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努力实现我县河湖管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利用好“河(湖)长+警长+检察+n”模式,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推进怀洪新河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先行区和林长制改革5个示范点建设,探索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1515”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森林村庄、绿化特色村、长寿树示范村、五小园示范村”特色村庄创建活动。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000亩。
(七)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方式方法,推动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力争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80家以上,新增县级以上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秸秆离田和土地深翻项目。建立健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职业农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组建“1+4”村级供销社,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试点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规划。2021年要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系连通补水蓄水、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1年实施张家湖片10座排涝泵站、9座穿堤涵闸,珍珠沟高截等2条大沟清淤,李沟等3条大沟堤防工程。编制完成“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到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2021年建设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9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1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7公里,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快推进乡镇天然气工程建设,实施2021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巩固扩大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分类有序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021年完成改厕5000户以上,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落实《农村改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方案》,新建农村公厕200座。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完成连沟整治及销号。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完成1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启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认真实施学前教育行动建设规划。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农村空、城镇挤和大班额问题,提升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固镇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打破校际壁垒,推动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制定完善固镇县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方案,建立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督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切实做到智慧课堂应用的常态化、广泛性和实效性,确保智慧课堂应用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民生工程,完成50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任务。推进固镇县刘集镇卫生院、任桥镇卫生院改扩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开展“百医驻村”“千医下乡”和“万医轮训”,每年安排20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21年轮训乡村医生50人次。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和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政策,加发高龄基础养老金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参与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依法依规参保措施,稳定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等民生工程。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县推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深入推进快递进农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2021年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依托固镇县农粮驿站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合作共建基层电商服务站点和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和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开展省、市、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田变农场、分散变集中、低效变高效、农民变工人”。继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农业、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推进农村水价改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利益,持续推进全县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严格乡镇审批管理,加强乡村两级防控巡查,严控新增违建。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入分配权。
(三)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建立政经分离财务分设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系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进入“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促进农村集体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围绕“稳步发展、提质增效、强化监管”工作思路,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24个村,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2021年集体经济强村增加5个村以上。
(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村社对接等工作,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三变”改革承接主体,发挥主体带动作用,推动集体资产资源入股,拓展“三变”改革路径。探索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化、集体资产资源股份化机制,鼓励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通过“三变”改革形式建设,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继续扩大“三变”改革实施范围,有条件的村全部实施“三变”改革。
五、持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积极稳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落实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具体举措,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社区网格(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格局,保障群众能够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协商议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三)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矛盾纠纷排除化解“村为主、乡负责、县指导”固镇模式,推进婚姻家庭等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树典型,育新风,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建工作。启动新一轮县区级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1年底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进万村、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县图书馆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4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赴农村流动演出10场以上,流动展览8场以上。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汇演展演、“我们的节日”“温馨固镇·欢乐谷阳”系列品牌活动等平台,把更多优秀的戏曲、文艺演出、电影送到农村,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六、强化“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保障。
(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分年稳步提高比例。巩固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要积极利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2021年县级预算安排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资金1227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资金300万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资金1200万元。落实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对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用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争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设一批区域化、本地化的信贷产品,提高涉农信贷产品适用性。依托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稳步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农业保险比重。
(二)强化土地要素支撑。2021年,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复垦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2000亩,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优先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项目。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县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蚌埠市《关于鼓励引导人才智力向基层流动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制定《固镇县开展基层建设行动促进人才振兴若干举措》,大力引育乡村人才。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以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有计划地选派县直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任职挂职,对在条件艰苦、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加强对选派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的教育管理和激励保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巾帼乡村振兴行动、巾帼创业创新行动、巾帼健康行动。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安徽省实施办法,健全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结对帮扶、考核督导工作机制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之中,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强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职能,以硬举措落实“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对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机制。
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出列贫困村稳定退出,在现行标准下确保到2020年底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推动我县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实现由贫转强、跨越发展的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落实“四不摘”要求,保障政策供给,强化责任落实,把巩固脱贫成效和防止返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全面巩固提升46个出列贫困村及面上村,22998名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效,20__年实现41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一)全面开展春季大排查工作,摸清底数。
1.查贫困人口属性。
漏评:重点清查大病重病户、残疾人户、重灾户、移民户、低保户中符合条件应该纳入的对象;建档立卡“四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个体工商户或经营企业的户、有商品房的户、有小汽车的户)一刀切被清退中应该保留的对象。
错退:清查“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含安全饮水)未达标及脱贫程序不到位,算账式脱贫的已脱贫对象。
错评:“四类人员”清退不到位的;识别之前为“四类人员”但未作备案说明的建档立卡对象;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对象(子女有赡养能力)。
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住建局、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各乡镇。
2.查住房保障情况。
重点清查贫困户住房保障情况。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重点清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账、拆旧复垦。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五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负责帮困扶贫村子的基本情况,然后再说明我们的工作计划:
**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共有居民389户,人口1139人(实际现有驻村户325户,1047人),60岁以上老年人196人,70岁以上老年人79人;村中有贫困户17户26人。主要以单身老年、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现已加入低保。全村共有党员37名,支部成员3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1.2亩,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有蔬菜大棚240栋。20**年人均收入6600元左右。村内街道硬化率98%,自来水入户率100%。武家大沟自东向西穿过本村。20**年,按照镇政府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村内流转土地800余亩,已部分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属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自办麒麟食用菌合作社(宋氏菌业有限公司)一处。肉食鸡养殖户7户,每年出栏肉食鸡20万余只。养猪户5户,年出栏生猪600余头。85%的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居多,一百余人从事建筑业作季节工,物流运输五十余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老年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创新意识较差。**村社区服务中心占地1625平米,主体三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平房5间,306平米。目前村内已修建5米宽柏油路2900米,村庄绿化7800余平方米,路灯70余盏。村民饮用水来自油田供水公司,已经入户,有线电视已经入户。**村于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单位。村党支部威信较高,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较好。党支部书记张新利,支部委员张兰刚、张兰祥。村民委员会选举已完成。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选准帮扶项目,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村民致富工程。
1.富脑工程:
(1)打造一个团结务实、战斗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两委”班子;在理论学习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活动,倡导班子成员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客观地审视不足,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坚持责任到人;在用人方面,坚持发挥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特长,根据其特点调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对条件成熟村民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增添后备力量。
(2)拟邀请市区农业局及畜牧局专家,适时举办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考察学习重点在开拓致富思路,学习大棚种植、畜禽养殖等技术。
2.富农工程:
(1)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按照镇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依托蔬菜大棚优势适时发展蔬菜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以增进村集体收入,为**村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大户带动:拟帮助协调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部分启动资金引进生态猪、鹧鸪养殖,金银花种植,广泛宣传、引导原有种植、养殖大户积极参加,并扩大规模,适时成立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大户带动全村居民致富。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善田间沟渠的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引、蓄、节、排体系,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不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充分发挥区科技局帮扶本村的优势,利用村科技信息中心,培训村民微机知识,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不畅,寻求网上致富路。
(二)村容村居美化工程。
1.修建680米健康路一条,铺设花砖人行道760米,粉刷路两侧村居墙面3600平米,悬挂线杆宣传牌36个,张贴墙面宣传栏39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健康和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村居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村内原有6900米柏油路及77个路灯,搞好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生态家园。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争创省级卫生村。
3.大力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高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市有关政策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
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工程。
1.定期为村民健康查体,送医送药送健康,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每年为全村村民义务体检一次,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2.遵照市委对“区域帮扶”的要求,发挥市卫生局优势,协调有关卫生机构实施“健康直通车”工程,解决市直机关第十六批下派帮扶第三工作队所帮扶村(居)居民“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3.搞好节日送温暖活动。每年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对相应人群进行慰问,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4.在社区服务中心修建健康广场,添置健身器材,建设电子书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
5.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敬老育幼”明星;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好家庭“四好”评选活动。
6.协助编纂**村志。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帮扶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立市卫生局下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资金的筹集,组织帮扶项目的实施,定期召开帮扶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项目的监督实施和推进工作,负责市卫生局与帮扶村的联系以及日常工作等。
(二)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局各科室、局直单位联系包村工作机制。局机关、每个局直单位联系**村一个季度,由局人事教育科列出计划。在联系月中适时到**村进行调研,尽全力解决包村工作困难和问题。
(三)纳入目标考核。局科室、局直事业单位将包村工作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市局将包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对各科室、单位考核内容。
(四)加大帮扶力度。全市卫生系统和局直事业单位要主动参加帮扶工作,从资金、物质、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市要向东营区倾斜,东营区卫生局要优先**镇,共同完成帮扶任务,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五)驻村工作组要认真做好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局帮扶工作做好参谋。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所定计划实施。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合理分工,注重宣传,认真执行包村工作人员守则、制度,模范遵守村规民约。要加强学习,在帮扶中增长才干,确保不出事,多干事,干好事,不辜负局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全村居民的热切盼望。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六
按照县委、政府工作安排,我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为整县“摘帽”提供坚实的国土资源服务保障。现将我局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如下。
一、积极谋划,科学制定方案。
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避险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了2018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治理方案,注重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加强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推进我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
二、因户施策,增加贫困户收入。
我局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过“输血”和“造血”并举,提供公益性岗位14个,将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为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员,监测费每处3600元,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就业,增加收入。
三、狠抓落实,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精准发力,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项目支撑。按照“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提升国土资源支持保障能力”的总体要求,我局将2018年实施9个地灾项目优先安排在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村内,共涉及7个乡镇,预计投资万元,受益4000余人,现已完成部分项目的勘察设计,我局将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尽早解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二是合力攻坚,全力抓好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根据县2018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安排到责任部门脱贫攻坚项目表,我局共涉及8个项目,总投资万元,现目前已完成勘察设计,预计在4月底进场施工。
三是主动作为,全力为脱贫攻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为助推脱贫攻坚,我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主动与发改、规划等部门沟通对接,在基本农田核减和建设用地规模布局调整中,对我县扶贫重点区域和贫困村给予最大程度倾斜,有力地确保了脱贫攻坚项目顺利落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宣传,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宣讲党的十九大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挖掘贫困户自身发展潜力,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脱贫环境,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根据不同贫困户家庭情况,分析贫困原因,找准切入点,举全力为其谋划脱贫的路子。
(三)强化责任,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工作。强化主体责任和担当意识,压实工作责任,对照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及时调度,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强化督查巡查,严格追责问责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工作。及时对脱贫攻坚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七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负责帮困扶贫村子的基本情况,然后再说明我们的工作计划:
**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共有居民389户,人口1139人(实际现有驻村户325户,1047人),60岁以上老年人196人,70岁以上老年人79人;村中有贫困户17户26人。主要以单身老年、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现已加入低保。全村共有党员37名,支部成员3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1.2亩,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有蔬菜大棚240栋。20**年人均收入6600元左右。村内街道硬化率98%,自来水入户率100%。武家大沟自东向西穿过本村。20**年,按照镇政府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村内流转土地800余亩,已部分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属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自办麒麟食用菌合作社(宋氏菌业有限公司)一处。肉食鸡养殖户7户,每年出栏肉食鸡20万余只。养猪户5户,年出栏生猪600余头。85%的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居多,一百余人从事建筑业作季节工,物流运输五十余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老年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创新意识较差。**村社区服务中心占地1625平米,主体三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平房5间,306平米。目前村内已修建5米宽柏油路2900米,村庄绿化7800余平方米,路灯70余盏。村民饮用水来自油田供水公司,已经入户,有线电视已经入户。**村于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单位。村党支部威信较高,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较好。党支部书记张新利,支部委员张兰刚、张兰祥。村民委员会选举已完成。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选准帮扶项目,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村民致富工程。
1.富脑工程:
(1)打造一个团结务实、战斗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两委”班子;在理论学习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活动,倡导班子成员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客观地审视不足,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坚持责任到人;在用人方面,坚持发挥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特长,根据其特点调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对条件成熟村民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增添后备力量。
(2)拟邀请市区农业局及畜牧局专家,适时举办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考察学习重点在开拓致富思路,学习大棚种植、畜禽养殖等技术。
2.富农工程:
(1)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按照镇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依托蔬菜大棚优势适时发展蔬菜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以增进村集体收入,为**村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大户带动:拟帮助协调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部分启动资金引进生态猪、鹧鸪养殖,金银花种植,广泛宣传、引导原有种植、养殖大户积极参加,并扩大规模,适时成立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大户带动全村居民致富。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善田间沟渠的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引、蓄、节、排体系,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不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充分发挥区科技局帮扶本村的优势,利用村科技信息中心,培训村民微机知识,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不畅,寻求网上致富路。
(二)村容村居美化工程。
1.修建680米健康路一条,铺设花砖人行道760米,粉刷路两侧村居墙面3600平米,悬挂线杆宣传牌36个,张贴墙面宣传栏39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健康和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村居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村内原有6900米柏油路及77个路灯,搞好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生态家园。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争创省级卫生村。
3.大力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高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市有关政策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
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工程。
1.定期为村民健康查体,送医送药送健康,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每年为全村村民义务体检一次,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2.遵照市委对“区域帮扶”的要求,发挥市卫生局优势,协调有关卫生机构实施“健康直通车”工程,解决市直机关第十六批下派帮扶第三工作队所帮扶村(居)居民“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3.搞好节日送温暖活动。每年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对相应人群进行慰问,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4.在社区服务中心修建健康广场,添置健身器材,建设电子书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
5.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敬老育幼”明星;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好家庭“四好”评选活动。
6.协助编纂**村志。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帮扶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立市卫生局下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资金的筹集,组织帮扶项目的实施,定期召开帮扶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项目的监督实施和推进工作,负责市卫生局与帮扶村的联系以及日常工作等。
(二)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局各科室、局直单位联系包村工作机制。局机关、每个局直单位联系**村一个季度,由局人事教育科列出计划。在联系月中适时到**村进行调研,尽全力解决包村工作困难和问题。
(三)纳入目标考核。局科室、局直事业单位将包村工作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市局将包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对各科室、单位考核内容。
(四)加大帮扶力度。全市卫生系统和局直事业单位要主动参加帮扶工作,从资金、物质、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市要向东营区倾斜,东营区卫生局要优先**镇,共同完成帮扶任务,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五)驻村工作组要认真做好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局帮扶工作做好参谋。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所定计划实施。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合理分工,注重宣传,认真执行包村工作人员守则、制度,模范遵守村规民约。要加强学习,在帮扶中增长才干,确保不出事,多干事,干好事,不辜负局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全村居民的热切盼望。
脱贫攻坚。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八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市、**市、**市、**市、**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九
2022年是党的^v^召开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键之年。全县教育体育系统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导思想是:以^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v^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紧围绕“一立四振兴”战略,突出目标导向,坚持教育帮扶政策标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v^胜利召开。
一、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1.压实控辍保学责任。全面落实“双线七长”+责任督学的控辍保学“7+1〃模式和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周报、月报等制度。
适时跟踪掌握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精准建立适龄人口信息台账,及时排除疑似辍学风险。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专项督导,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行衔接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做好项目承接。坚持“自下而上”谋划与“自上而下”审核,以县为主体精准谋划项目库。按照“村级申报一乡镇审核一县级审定一公告入库”程序,围绕产业类、基础设施类、金融类、生活条件改善类、教育类、就业类、其他类确定项目,加快推进2022年项目库建设工作,全市项目入库量要达到上年度的150%o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做好项目具体实施、资金安全使用、财务收支核算、项目公示公告、项目核查验收等工作,推动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惠农益农。
三、聚焦“三个稳定^v^,持续巩固提升(七)机制体制要稳中求效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的统筹抓总作用,压紧压实县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专项责任、驻村干部帮扶责任、督导组督导责任,严格落实“双组长”制和“市县乡抓落实、部门主动履职”的工作机制,深化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a)衔接政策要稳中求优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根据形势任务和工作重点,不断调整优化、健全配套巩固脱贫成果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聚焦监测帮扶、搬迁后扶、产业就业、乡村建设、资金项目、考核评估等重点工作,健全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体系。
(九)帮扶力量要稳中求好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培训制度化、走访经常化、责任清单化、帮扶精细化、管理信息化、考核规范化要求,打造理想信念强、专业素养高、工作作风实的驻村干部队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干部驻村工作,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三保障”成果巩固拓展、产业就业帮扶、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任务。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好驻村干部工作例会、季度考核、考勤管理、工作报告、纪律管理等制度。加大对驻村干部关心关爱力度,落实好工作经费和各项补助政策,对驻村干部实现培训全覆盖,激发驻村干部活力,发挥驻村干部特长,不断增强驻村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稳住心、沉下身、干成事。
3、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坚持“一县一策”稳妥推进乡村学校布局,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办好特殊教育。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快健康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落实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建立乡村医生收入和老年退养村医生活补助定期增长机制,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健全农村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严格落实分级诊疗模式,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
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xx县2016年度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部署,我镇再动员,再部署,以开好全镇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民主评议会为契机,扎实做好我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整改工作。现就我镇近期工作情况和下步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1、近期工作情况主要体现在“四个精准”上。
1、精准识别,不错不漏。经过精准识别,我镇现有贫困户x户x人,其中低保户x户x人,五保户x户x人。按照“七清四严”和识别标准,删除x户x人,增加x户x人。做到不错一户,不漏一人。
2、精准脱贫,有保有压。根据和贫困户一起算收入账,我镇2015、2016两年已脱贫x户x人。对x户未达到脱贫标准的拟作脱贫回退处理,确保应扶尽扶。
3、精准施策,一户一策。我镇主要帮扶措施有三点:一是安居扶贫。我镇住房情况特殊,地处xx规划区的村庄,危房无法新建,只能通过安置房、廉租房和公租房来解决。我镇争取县政府支持,对规划区内符合安置条件的贫困户,在购买安置房上给予政策优惠,对不符合安置条件或没有能力承担安置房价格的,积极向县政府争取公租房和廉租房,用活改造资金对房屋简单装修,让贫困户顺利入住。目前,我镇共有x户贫困户分配了安置房。二是就业扶贫。紧邻省级高新园区,就业机会多。我镇积极联合县人社局,举办“送岗下乡就业脱贫”招聘会,有x多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对一些没有劳动能力无法进企业务工的贫困户,我镇专门拿出公路养护、图书管理、矛盾化解、交通疏导等x多个公益性岗位来帮助实现就业目标。三是保障扶贫。加快建成xx镇新敬老、养老院,对现有x户五保贫困户和x户符合条件的单身低保户拟纳入五保户,安排集中供养。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政策帮扶不够精准。十大帮扶政策对贫困户脱贫有直接作用,但政策还应细化,还应加大扶持力度。本县政策只适用于本县,没有省市通行的政策,比如贫困户去九江看病报销比例等。部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仍是难点,具体每项政策在面对最弱势群体贫困户上对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帮扶部门的帮扶也有各自为战的情形。
2、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乡镇村组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扶贫资金目前来看也是杯水车薪,乡镇村组很多涉及民生发展的项目,很难得到较大范围实施。一是全镇仍有多个村组道路未硬化改造,出行不方便;二是去年以来的水毁道路、桥梁缺乏资金进行修复,影响群众出行安全;三是部分村组引水渠、堰坝受洪灾损毁仍未修复,争取专项资金困难。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贫困户的发展。
3、扶贫干部不够细致。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细致,导致工作推进缓慢。一些干部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一些干部精准帮扶不够细致。扶贫靠政策,但力所能及的帮助,帮扶干部要主动作为,有些帮助看似微小,但作用巨大。
4、贫困家庭不够主动。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但也有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思路不清晰,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缺少主动,缺信心,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的帮扶。
5、一些帮扶单位(工作队)驻村帮扶不够到位。有个别单位特别是条管单位思想上还不够重视,以单位人少为理由,很少下到村组,连贫困户走访都没有做到,还有个别单位安排到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较少,年龄偏大,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有时候出人不出力,甚至有多次更换人员和人员无法到位等情况。帮扶干部到村到户次数太少,政策宣传不到位,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帮扶效果不好,负面影响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实力,增添脱贫攻坚活力。通过实现镇、村资产性收益积累,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达到脱贫退出的目标。
2、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脱贫攻坚合力。整合部门资金,加大对村庄道路、水利、基本农田改造、环境治理的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3、发挥政策帮扶作用,输入脱贫攻坚的动力。对贫困户家庭中有重病、残疾、年老体弱或丧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的加大保障帮扶。发挥安居扶贫,解决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xx镇情况特殊,住房保障是我们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认真解决好住房保障问题,可使xx镇脱贫攻坚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帮扶,切实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根据xx镇的自身实际,突出抓好政府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推介两项工作,使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走上就业岗位,彻底解决贫困现状。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一
漏评:重点清查大病重病户、残疾人户、重灾户、移民户、低保户中符合条件应该纳入的对象;建档立卡“四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个体工商户或经营企业的户、有商品房的户、有小汽车的户)一刀切被清退中应该保留的对象。
错退:清查“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含安全饮水)未达标及脱贫程序不到位,算账式脱贫的已脱贫对象。
错评:“四类人员”清退不到位的;识别之前为“四类人员”但未作备案说明的建档立卡对象;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对象(子女有赡养能力)。
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住建局、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各乡镇。
2.查住房保障情况。
重点清查贫困户住房保障情况。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重点清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账、拆旧复垦、信息系统档案管理及搬迁对象入住、项目管理、信访处理、后扶情况。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责任单位: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毛田镇、月田镇、公田镇、张谷英镇。
3.查健康扶贫情况。
重点清查贫困人口中大病重病患者住院报销比例是否达到90%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是否“应保尽保”;慢性病大病签约服务管理情况;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情况;特殊门诊报销情况及其他政策落实情况;贫困残疾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最低缴费档次的养老保险代缴落实情况;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及全科医生和合格村医配备情况。
牵头单位:县卫健局。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残联、各乡镇。
4.查教育扶贫情况。
查清楚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因贫失学辍学情况;省内跨区就读的贫困学生资助情况;省外就读贫困学生资助情况;因病因残贫困学生送教上门情况;贫困户家庭中职业学历教育扶贫补助落实情况(雨露计划)。
牵头单位: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单位:县残联、县扶贫办、各乡镇。
5.查培训、就业情况。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两后生”(高中或初中毕业后未升学学生)是否参加人社等部门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是否参加人社部门的就业推介;扶贫车间建设情况;转移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牵头单位:县人社局。
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各乡镇。
6.查产业扶贫情况。
查清楚符合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查产业扶贫明白卡信息采集情况;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是否与农业合作组织等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利益联结是否紧密;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情况。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7.查民政、残联兜底情况。
查贫困户是否应该享受兜底政策;查整户兜底情况,是否应兜尽兜及兜底类型评定是否精准;查残疾贫困人口残疾证办理情况及残疾人“两项补贴”落实情况;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生和以上学历学生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情况。
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责任单位:县残联、各乡镇。
8.查资金项目情况。
对往年项目进行抽查;查项目库建设使用情况;查项目资金状况,看是否存在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看是否专款专用、公开公示。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责任人:县审计局、县纪委、县扶贫办、各乡镇。
9.查小额信贷风险情况。
查新增贷款贫困对象是否符合“四有一项目”审批条件和评级授信等级要求;查贫困户产业经营情况和贷款到期还贷能力情况;查户贷企用还贷情况及利益联结情况,看贫困户分红是否按照协议到位。
牵头单位:县人民银行。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
10.查涉贫信访与舆情处置情况。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二
^v^^v^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给钱给物不如建起一个好支部、培养一批好干部,要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就必须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如期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内培外引优选“领头羊”
当前农村人口外流严重、村支部书记选人难问题日益严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真正锤炼出一支热爱农村、实干苦干、开拓奋进的“三农”干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基础的条件。一是打通内培、外引两条通道,内部取“才”,注重在本村挖掘培养,特别是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培养选拔村支部书记;外部引“才”,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出台,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采取现象机关干部下派、跨村跨支部选任等方式。二是全面推行农村干部人才备案管理,县级组织部门对各村党支部书记及后备干部进行统一备案教育管理,建立完善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统筹整合使用县域干部人才资源,为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内培外引”打牢基础。三是着眼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打破村支部书记农民身份壁垒,把优秀村干部公开选拔为乡镇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优秀人才走向基层、优秀人才来自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四是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报酬挂钩办法,统筹专项资金为村干部购买补贴养老保险,不断强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激励保障,彻底解决村干部上升渠道、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全面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担当实干意识。
二、以产兴业打造“新引擎”
没有产业支撑的振兴是难以持续的,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产品本身,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因势利导壮大产业。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重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封闭发展向外引内联转变,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二是推广“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模式,通过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通过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产业经营链条定向协作,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量化注入以及村集体经济项目经营参与等方式渠道,完善村级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相匹配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三是鼓励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联村共建,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生产业态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盘活集体资产,增强集体发展活力,不断完善集体资源资产管理增值制度,建立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健全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制度,发挥村集体经济带贫益贫作用。四是开展带头人培育行动,吸引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广泛借助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等新模式,使原料区、加工区、体验区、展示区、物流区、销售区有机衔接,让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三治”融合激发“新活力”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机制,激发乡村新活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坚实基础。一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贯彻到村民自治的全过程,健全村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严格落实《x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行“一事一监督”工作方法,对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监督,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二是完善基层议事协商制度,健全“一约四会”村民自治制度,主动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为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褒奖惩戒作用,健全村级“爱心超市”和“红黑榜”“问题墙”等制度,将村民自治管理与村民积分、道德评议、精准脱贫相融合,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四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注重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以志愿者服务小队为主力军,以专题讲座、集中宣讲、流动宣讲、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深入开展^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增强内生动力。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三
(一)强化责任落实。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县乡两级党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相关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行业责任、帮扶责任和监管责任。
(二)强化行业指导。各级教育、住建、水务、卫健、医保、人社、民政、生态移民等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负责,主动加强数据分析对比,提供业务指导和问题线索,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内容,共同推动工作落实。
(三)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验做法,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级媒体,挖掘先进典型,策划专题报道,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影响力的宣传精品。
(四)强化作风建设。各县(自治县、市、区)要认真汲取^v^大督查和新闻媒体暗访曝光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舆情事件的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干部作风教育大整顿,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努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强化要素保障。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金融产品上优先支持,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脱贫成效巩固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做到管理关系不变、投入力度不减、监管力度不松。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实施科技、资金、企业进乡和学生、能人、乡贤回乡“三进三回”助推乡村振兴行动。
(六)强化督查考核。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开展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对贯彻落实较差的部门和县(自治县、市、区)进行通报,并视情况及时进行追责问责。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四
1、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培育担当作为干部队伍。
2、深入开展农村治理,营造良好生态文明环境。
3、着力实施民生工程,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4、逐步完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1、全力以赴主攻两区,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2、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
3、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工业三年倍增目标。
4、全力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
三、问题和建议。
一是建议相关责任单位在确定征迁任务时,不要太随意。
二是建议县委、县政府建立城中村、组的民生工程投入机制。
三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给予我镇更多的征迁政策操作空间。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五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v^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以^v^同志为核心的^v^坚强领导,^v^^v^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归功于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数百万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亿万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归功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指导思想。以^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六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挂联村“四个好”脱贫目标,坚持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坚持沉下去贴着帮、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转变作风、改善贫困村条件,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进贫困村加快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一超六有”问题,夯实基础、巩固脱贫成果和谋求持续发展。帮扶责任人按照全县统一要求,切实做到对帮扶対象“三清一全”,积极宣讲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助力脱贫,助力增收,并提升巩固脱贫成效,使帮扶户不返贫。
(一)细化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局机关党员干部以“一对x”结对帮扶形式,每周1次到结对帮扶贫困户家中看望和帮扶,主要工作是走访了解情况,分析帮扶对象致贫原因,制定和落实帮扶计划,坚持扶贫与励志结合,日常帮助和临时救济结合,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着力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贫困家庭存在的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要加大扶智力度,提高致富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按照“五个一批”帮扶措施,细化帮扶措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就业扶持帮扶,对有因病、因残的贫困户给予医疗救助帮扶,对无房户、易地搬迁和灾后移民实行危旧房改造、重建工程,对精准识别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进行低保兜底,保障贫困户基本生存需要。
(二)强化政策宣传,加强思想教育。各帮扶联系村要成立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利用群众大会、院坝会及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各级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典型、悟得透的事理,能接受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贫困户的思想意识,帮助贫困户树立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思奋进,发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体作用,防止脱贫后返贫。
(三)狠抓基层党建,发挥党员示范。一是帮扶xx村、xx村、青松村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三重一大”“三不三议三自主”“三双向一质询”等村级党建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清正廉洁。二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相关活动,通过老党员带动年轻党员、局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村支部,搭建党员帮扶平台,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帮扶优秀农村青年、返乡回引人才并在其中培养1—2名基层党建的后备力量,不断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的文化年龄和知识结。四是督促指导村两委切实整改专项巡查反馈,季度检查发现,日常工作存在的各项问题,做到有台帐、有措施,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充分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抓好基础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村办公阵地扩建。帮助xx村完成村两委办公阵地扩建100平方米,xx村完成村两委办公阵地扩建90平方米和青松村阵地标准化建设,争取在6月底前完工;二是抓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对现有饮水工程管护,确保群众有安全饮用水,同时完成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三是加快实施危改工程。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在2020年4月底前完成xx村13户农户,xx村15户农户,青松村12户农户在聚居点房屋建设工作和所有房屋拆旧复垦工作。实施非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工作。按照县上要求,依程序按规定,清单管理,实施好xx村28户,xx村49户,青松村20户危旧房改造工作,确保群众住上安全住房;四是抓好道路交通工程。帮助xx村完成1社2公里社道路硬化及“六大公路”(六门乡大风垭至六门乡)、黑响公路、六九公路日常管护保洁保畅工作。
(五)助推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尊重群众主体意愿,按照“一步成园”和产业覆盖到村、能力提升覆盖到户”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帮扶,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大产业和以“五小经济”为载体的贫困户小产业。一是帮助xx村在2、3社扩面种植花椒100亩,帮助青松村落实300亩茶叶股权量化激励机制。二是按照“村委会+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按照xx村、xx村、青松村整体规划发展产业,在群众房前屋后、荒山荒坡栽植花椒,发挥产业连片效应,形成各具特色的贫困户“五小经济”园小产业。三是加大对已有花椒、核桃、茶叶产业的管护工作,确保增收。四是发展种养殖大户,带领农户发展生猪、鸡(鸭)、鱼、蔬菜等养殖业。五是指导xx村经营好桔杆碳化加工合作社,xx村东西部协作计划有关工作,以确保集体有收入,群众有分红,并于年底前兑现20xx年分红。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行政审批局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x、党组书记xx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xx、xx任副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为成员。全局脱贫攻坚帮扶具体工作由副局长xx负责统一安排,各第一队长按要求负责做好联系村工作,统筹指挥联系村帮扶力量,第一书记xx、xx分别负责xx村、xx村具体帮扶工作,及时准确地向第一队长汇报工作情况和有关问题。
(二)加大项目监管。切实加强危改易迁、道路饮水、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村办公阵地、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等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资金监管力度,从规划、招投标、材料、施工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技术关、清廉关,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基础建设顺利竣工验收。切实加强对到户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产生倍增效果,为贫困户庭院经济建设注入活力。
(三)严肃工作纪律。局班子成员、分管领导要定期到帮扶村督促指导驻村帮扶工作,加强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日常管理,确保驻村帮扶时间到位,工作提质升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要严守安全红线、廉政高压线、维稳底线、群众路线,杜绝慵懒散浮拖、出工不出力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滋生腐败现象等问题发生。对因政治站位不高,履职不到位、帮扶责任不落实等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从严问责。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县“实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巩固就业扶贫工作成效,现制定以下计划:
以实现精准对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通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开发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突出特设公岗兜底作用,努力使全县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到稳就业状态,实现就业扶贫的目标。
(一)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送岗下乡活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或家门口务工就业。二是面向贫困户适当开发农村保洁、乡村道路养护等社会服务类就业扶贫专岗,并对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三是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对吸纳贫困户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帮助贫困户提供创业支持。一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项目推介、政策咨询等服务,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二是对符合条件规定的创业贫困劳动力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
(三)开展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参加技术、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的目标。同时,鼓励企业对新招贫困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对于组织开展培训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在培训期间,给予贫困劳动力一定的补贴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自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支持保障措施等。
(二)分解落实任务。为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实效,制定了《关于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严格按照就业扶贫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抓好工作政策落实,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为扎实推进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明确全市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依据《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辽委办发〔2021〕10号)、《中共铁岭市委办公室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铁委办发〔2021〕1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不出现返贫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推进铁岭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全市要把脱贫攻坚成果做为首要任务。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好“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要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进一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稳定主要帮扶政策。坚持精准务实原则,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在产业扶持方面。已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进行扶持,同时,认真谋划实施一批收益好、见效快、带富能力强的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扶持。继续利用资金奖补等方式鼓励发展“五小产业”“庭院经济”等到户项目。在健康扶持方面。继续将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对脱贫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资助。在安全住房方面。各县(市)区对脱贫户改造后房屋进行动态监测,对因天气、地质等原因导致房屋再次破损,经鉴定符合c级、d级危房改造标准的,及时组织改造或翻建,对已脱贫户老旧房屋进行重点监控,并予以优先改造。在教育扶持方面。继续落实各教育阶段脱贫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探索开展对考入大学的建档立卡学生予以定额补助。对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脱贫家庭学生(在园儿童)继续执行免除校服费、伙食费政策。在就业扶持方面。继续通过扶贫载体吸纳一批、招聘活动推荐一批、服务落地促进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见习岗位留用一批、村级公岗稳定一批六项措施,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在兜底保障方面。在攻坚期内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的脱贫人口符合低保标准的继续享受低保救助政策,对已脱贫户继续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收入认定办法。继续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实施差别救助。在饮水安全方面。对享受集中供水的脱贫户,对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做好供水设施、管网的管理与维护;对使用分散式供水的脱贫户,对其饮用水水量、水质、取水距离进行监测,确保脱贫户饮水安全达标。
2.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以县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农户主动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相结合的动态发现与核查机制,以人均年纯收入不低于6600元为基数、逐年增长10%为监测标准,按照村组每月摸排、乡镇每季度审核、县级及时确定的监测程序,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充分利用铁岭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监测功能,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进行重点监测。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组建市、县两级大数据平台管理队伍。建立快速响应和帮扶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做到及早发现和精准帮扶协调推进。对有劳动能力的,及时开展产业、就业等帮扶;对弱劳动力的,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带动、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增加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3.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构建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职责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保本保值增值增效”。明确扶贫资产产权归属,厘清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保障扶贫项目资产物权,避免资产流失、被侵占,有效防止权属异化、转移及变更。科学细化收益分配方案,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资产收益主要用于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监测人口防止返贫致贫、低收入群众帮扶和项目运行管护等。统筹做好扶贫资产与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有效衔接,指导乡镇将各类扶贫资产纳入“三资”平台统一管理,资产收益资金依照农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管理,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确保扶贫资产管理规范、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4.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对参与扶贫的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项目实施主体生产规模、销售渠道、帮扶措施等进行评估,科学制定风险防范应对措施。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操作指南(试行)》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进行审核、批复,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定期抽查,实现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的全流程监管。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审计等相关部门,加强资金、项目审计,强化监督管理。市审计局对各县(市)区的审计工作进行督导调度,实现扶贫资产管理全过程、常态化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落实。
5.继续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对因医疗费用支出过大导致返贫人口实施医疗补充保险,切实减轻脱贫人口医疗负担。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实施“防贫保”等针对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防止返贫致贫的保险产品,解决因病、因学、因灾等大额刚性支出导致返贫致贫问题。研究利用市、县两级财政资金为扶贫产业资产购买商业保险,防范自然灾害对已建成的扶贫资产造成损失,确保扶贫产业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二)有效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支持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按照省有关政策,在落实“四个不摘”前提下,推动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西丰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向省里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西丰县积极把握机遇,做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力推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申报工作,切实增强区域发展能力。
2.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各县(市)区结合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特别是调兵山市、银州区一并纳入其中。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积极做好数据共享,实行线上实时比对监测、线下定期实地摸排,实施“发现对象、风险预警、动态帮扶、消除风险”闭环管理,确保风险动态为零。
3.完善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落实困难家庭重残人员、重病患者“单人保”政策和救助家庭收入核算中刚性支出核减政策,重点强化对脱贫户、低收入人口低保纳入政策。加强对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全部养老保险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
4.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大病保险倾斜支付政策和医疗救助托底保障覆盖到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结合“大病不出县”行动,逐步实现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继续对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特慢性病的脱贫人口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对符合标准的随时鉴定,落实门诊用药保障,使患病人口医疗保障待遇应享尽享。
5.关爱特殊群体。推进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增强县级设施的失能照护功能和供养服务能力,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实施兜底保障。持续将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照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继续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全面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一事一议”强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人给予适度补助,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
6.做好社会帮扶工作。继续实施市、县两级领导帮扶联系制度,原有市、县两级领导帮扶行政村任务保持不变。持续实施市、县两级单位定点帮扶行政村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果,定期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持续从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健全完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效机制,对任期已满的驻村干部有序轮换。组织部门要加强管理考核,乡村振兴部门要做好业务指导,充分发挥选派干部作用。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积极动员鼓励企业通过支援建设、投资兴业等方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推进乡村振兴。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做好与鞍山市及其相关县(市)区的交流与合作。
7.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优化完善各类扶持政策,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持续加强脱贫地区村党组织建设,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大力培育致富带头人,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衔接。
1.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制定实施符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的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特色品牌,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设施建设。积极与省内农业科技院校沟通对接,争取科技帮扶,大力开展合作共建、全产业链开发等可持续帮扶。支持脱贫地区尤其是脱贫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建立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通过参与项目劳动获得收入。
2.推动消费扶贫。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批发市场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做好业务人员培训,推动农特产品依托电商平台网上销售。在铁岭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开发电商中心模块,与互联网对接,打造农特产品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搭建农畜产品供需平台,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等单位食堂、餐厅选用脱贫地区农畜产品,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倡导各类协会、各级工会组织支持消费帮扶。
3.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继续开展扶贫载体认定工作,择优建立一批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落实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支持脱贫地区在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上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脱贫劳动力。积极支持有创业意愿并有一定创业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创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建立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对失业脱贫劳动力提供精准帮扶,对有培训需求的脱贫劳动力推荐有针对性的免费技能培训。加大对就业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组织脱贫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4.进一步加大脱贫小额信贷工作力度。在过渡期内坚持并进一步优化完善脱贫小额信贷政策,深入挖掘脱贫小额信贷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支持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通过发展生产稳定脱贫。市、县两级成立以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金融发展、乡村振兴、人民银行、银保监部门及相关银行为成员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定期监测、分析、调度,全面提升脱贫小额信贷的信贷规模和获贷率,共同破解脱贫小额信贷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各县(市)区充分用好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脱贫小额信贷模块,将系统数据作为监测、预警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乡村振兴部门定期与人民银行、银保监部门进行脱贫小额信贷数据比对工作,保证数据真实准确,把握工作主动权。
5.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承载国家、省乡村振兴优惠政策和优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巩固好饮水工程,加强乡村中小型河流防洪工程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继续建好用好村卫生室,提高诊疗能力;继续推进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巩固提升农网供电可靠率;进一步提升乡村网络宽带、电话和4g网络覆盖水平;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工程,推进村屯硬化路、乡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大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
6.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步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合做好“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考工作,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继续对脱贫患者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对高血压等慢性病落实季度随访或提供健康教育处方,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提高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加大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住房城乡建设、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和数据互通共享,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联合开展年度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摸排工作,制定危房改造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时完成改造任务。
(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1.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保持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支持西丰县继续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调整优化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落实国家关于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2.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现有扶贫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同时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支持围绕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发展保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纳入政银企服务平台,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有效性。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面全覆盖。扎实做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工作,各金融机构继续将金融基础服务重心下沉,探索实施村级网络及包片制度,继续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
3.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保护耕地意识,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尽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转用管控。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过渡期相关政策,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土地利用计划管理要求,单列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落实增减挂钩收益使用分配机制,确保增减挂钩收益及时全部返还项目区农村。
4.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加强乡村教师、医疗队伍建设,利用市、县人才优势,通过开通县域农村教师、医护人员“直通车”等方式,实施市、县两级教师、医护人员定期轮转“下乡”。落实农村教师差别化补助政策。优先保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需求。以“三支一扶”政策为载体,继续吸纳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村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鼓励政策,积极吸引在外人才返乡,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资金带回本土,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动力引擎。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和乡村本土人才,切实提高乡土人才发展能力和技术水平,必要时吸纳到村“两委”班子。在西丰县探索实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在待遇职称等方面实施特殊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西丰县基层流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把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强化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各县(市)区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上,当好“一线总指挥”,确保各项部署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县、乡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有关问题,制定政策举措,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系,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工作方案,为做好衔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基层做好衔接工作提供指引。
(二)强化规划引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市、县“十四五”相关规划。同时,结合总体规划,按照需求程度和实际,规划每年的实施项目,于每年3月底前出台年度建设要点,明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项目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把任务分解到部门、乡镇,督促推进工作落实。集中主要资源逐个解决问题,对既有利于改善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加快推进,把工作的质量、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
(三)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内容,结合《中共铁岭市委办公室、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铁岭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铁委办发〔2021〕9号),用脱贫攻坚的考评体制机制来验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建立日常督导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坚持严督实查、较真碰硬,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督办、限期整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追责问责的重要参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家、省、市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及全省、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底线性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三个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成果有效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统筹谋划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
守住一个底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二是处理好“攻坚战”与“持久战”的关系,从阶段性攻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三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从“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
做好四个方面的衔接:一是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二是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强化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三是做好政策制度衔接。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安全饮水、残疾人救助、养老等各项救助政策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项目相关帮扶政策由特惠性、临时性向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做好项目建设衔接。继续实施好涉农整合资金项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不削弱、行业部门“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责任不削弱、主要精力不削弱,各乡镇要夯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坚决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实、拓展好;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新政策出台前,原有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坚持摘帽不摘帮扶,帮扶工作力量只加强、不削弱;坚持摘帽不摘监管,对考核评估、督导调研、明察暗访、绩效评价、专项审计、督查巡查等继续保持不变。
2.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认真落实《柘城县返贫监测帮扶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完善县级多部门参与的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加强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比对,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对确定的预警对象,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针对返贫致贫原因,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及时开展产业、就业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切实落实好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
3.不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帮扶措施,努力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形成义务教育有保障的长效机制;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完善乡村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卫生健康部门要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落实落细脱贫人口大病集中救治和慢病签约政策,做到应治尽治、应签尽签。从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建立巩固健康扶贫成果的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合格医生有能力看病。医保部门要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各项制度的综合保障作用,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住建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危房动态监测工作机制,重点突出已脱贫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对象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发现一户、改造一户、销档一户。水利部门要持续做好农村群众饮水现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解决供水隐患问题,确保农村人饮工程正常使用。
4.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各乡镇、县财政局、扶贫办以及相关行业部门要全面摸清2013年以来全县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分类建立管理台账。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效益。经营性资产要明确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5.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开展全县就业脱贫政策培训班,为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带贫效果良好、效益突出的中小型企业入驻就业扶贫车间,为贫困劳动者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落实各项就业脱贫补贴政策,鼓励更多贫困劳动主动参与就业。加大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力度,力争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
6.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重点发展好短平快种养业,持续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做好产业扶贫补贴资金发放,实施好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项目,推进特色加工产业扶贫。
7.稳妥推进金融扶贫。持续抓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投放,应贷尽贷。加强资金使用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加强贷后管理,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用款主体生产经营状况,建立预警和风险提醒机制,确保到期按时偿还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平稳健康发展。
8.深入实施消费扶贫。加大对消费扶贫的支持力度,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企业,在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参与消费扶贫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奖励激励。鼓励龙头企业、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与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标准化生产的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
9.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推动农村道路向进村入户倾斜,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巩固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生活用电成果,拓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文化广场、村级公厕、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管护,稳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0.加大扶志扶智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扶贫政策宣讲教育,增加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不断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大力宣传在全县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11.加强脱贫攻坚总结宣传。系统总结各行业各领域有代表性的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弘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开展“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征文、演讲、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讲好柘城故事,树立柘城形象。
12.全面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重点关注扶贫领域信访、涉贫舆情和产业扶贫、金融扶贫风险化解,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干部作风专项整治。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3.加强乡村振兴干部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整合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等干部培训资源,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全面提升全县乡村振兴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
14.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公路、水利、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显著提高农村路域环境和通行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过渡期内保持健康帮扶主要政策总体稳定,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继续加强脱贫地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
15.推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提升村容村貌,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积极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建设,有序推进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强化后期管护服务,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标准化建设,整合现有阵地资源,确保2021年底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实现新时代实践所(站)全覆盖,大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善治,建成一批文明生态美丽宜居乡村。
16.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村加快发展。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乡(镇)、村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重点帮扶村原则上按照脱贫村的10%比例进行确定,每年可根据工作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村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17.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积极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重点打造山羊、养牛、养鸡、蛋鸭等养殖产业,培育知名特色品牌。拓展农民多渠道增收,大力发展返乡经济,引导乡贤回归乡村,带动农民创业致富。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农民参与服务增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入股发展合作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8.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整合利用为纽带,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面消除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19.加强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扎实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加快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和新乡贤理事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巩固扩大帮扶成果。
20.坚持和完善联系帮扶机制。保持帮扶队伍总体稳定,实行动态调整。将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五级书记一起抓省市县镇村齐上阵的组织领导体系有效承接到乡村振兴上来,强化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和制度保障。继续坚持县级领导包镇包抓机制和机关单位单位联系村帮扶机制,扩大帮扶成果。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21.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工作队帮扶工作。坚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过渡期内的主要帮扶政策要总体稳定并继续执行。制定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强化乡村振兴工作队日常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接续发挥好乡村振兴工作队作用。
2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认真落实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企业帮扶重点村。强化服务保障,研究制定鼓励引导民企参与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扶持和奖励政策,引导民企支持所帮扶村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助销特产、公益帮扶。
(四)扎实做好政策有效衔接。
23.加大资金投入。财政资金要把乡村振兴作为优先保障重点,持续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县级财政投入保持基本稳定。严格落实省上关于财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改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强化资金日常监管,落实绩效目标管理和动态监控责任,认真执行公示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七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xx现场办公会和市第x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共xx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推动驻村工作队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一平台、三机制”防返贫致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制订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全局干部职工帮扶效能,精准施策、真帮实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xx县xx村乡村振兴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xx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xx任组长,副局长xxx任副组长,成员由xxx、xxx、xxx、xxx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x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xxx、xxx组成,xxx兼任联络员,履行驻村工作职责,负责各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落实。
(二)坚持扶志扶智。教育引导xx县xx村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重点在帮助掌握林果产业技术上下功夫,在种养项目上找门路,不断增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使其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项目,逐步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强化工作责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加油干。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工作和基层工作,要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做好调查研究,熟悉各方面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帮助群众办实事。
(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组织根基。
1.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抓好“四史”的学习,指导开展村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上讲堂、讲党课活动,带领广大村组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基层党员干部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引领普通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为推进xx村全面振兴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持续促产业兴旺,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1.探索新模式培育产业。以xx、xx、xx等支柱产业为抓手,推进“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强精细化、科学化、合作化管理,实现现有产业的提质增效,带动村民收入稳中有增。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水利设施的短板,加强蓄水、引水等设施的建设,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产业稳产增收。补产业设施的短板,争取在xxx小组新建1个小型果蔬交易市场,检修进村道路的排水沟,促进安全生产。补移动通信信号的短板,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加强在xx村交通沿线、可多别小组的移动信号基站建设,实现主要生活区和生产区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支撑农业及乡村民宿的进一步发展。
3.促进乡村经宿经济发展。组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护林员巡修茶马古道和鸡街梁子赶集步道,挖掘茶马古道线路价值,积极融入到xx县全域旅游版图内,促进xx村内农家乐、精品民宿、户外运动等第三产业逐步发展。
4.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培育集体经济项目,盘活旧烤烟房、旧校舍、交易市场、集体土地等资产,采取外租、参股、资产置换等有效实现形式,提高资产利用率,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情况。
5.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邀请农业部门专家针对xx村林果产业实际,开展果树种植管理和品种选型培训。鼓励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走访农业企业、种植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进一步提升xx村林果产业种植管理水平。
(三)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1.抓好村庄规划。引导村组干部群众树立“我的村庄我规划,我的村庄我建设”意识,扎实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对接,逐步推进项目清单落地见效。
2.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xxx、xxx、xxx等3个小组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支持,实施庭院经济助推人居环境提升、人畜分离助推人居环境提升、两污分离助推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3.推进拆除农村危房、闲置旧房和盘活利用土地工作。指导xx村坚持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原则,“严守法规政策不逾越、群众权益不受损”两条底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拆除农村危房、闲置旧房及废弃建筑物,盘活利用村庄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实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
1.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村情、民情。局领导班子协助主要领导每季度到驻村点及联系村实地调研走访1次,了解掌握我局下派工作队员工作情况,同时深入调研驻村点及联系村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指导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深入调研驻村点及联系村工作,并提出富有成效的改进意见建议。
2.扎实做好访贫工作,制定帮扶措施。驻村队员坚持到户走访,及时掌握新的村情、民情,与村“两委”持续开展好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大排查,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工作要求,对“三类监测户”因人因户制定细化帮扶措施,做好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暨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推广应用好“省政府救助平台”。
3.综合运用产业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特别是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优势,多方协调争取,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加强人力、物力、资金投入,扶危救困、分类帮扶、动态帮扶,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返贫风险的底线。
全局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政治性、重要性,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定点帮扶的工作要求,要深入村组开展帮扶工作,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下派的驻村工作队员要坚持“到位不越位,指导不主导”的原则,在澧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协同xx村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为群众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遵规守纪、履职尽责、廉政勤政。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八
继续开展“干部包户”活动,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脱贫户,了解脱贫户近期状况,帮助解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不发生返贫。帮扶人到户走访每年不少于6次,原则上每两个月联系走访一次。对调动或退休的干部职工,及时为其脱贫户调整新的帮扶责任人,确保帮扶力量不断档。广泛动员单位干部职工联系帮扶脱贫户,积极开展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
(三)逐户制定年度帮扶措施。
帮扶责任人与包村干部、村“两委”逐户摸清脱贫致贫风险、实际困难及发展意愿,根据脱贫户实际情况,细化帮扶方案措施,完善一户一档等管理资料。
(四)深入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
继续深入贫困村调研,了解袁湖村基本情况、发展优势、产业布局和存在的问题,和村干部、群众共商振兴之策,共谋致富之路,并根据落后原因和发展需求,帮助完善乡村振兴开发规划。
(五)宣传和推动各项帮扶政策实施。
通过三会一课、村民议事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帮助贫困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确保各项帮扶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有序实施、有效落地。加强群众吃饭、穿衣、住房、饮水、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工作任务。
(六)指导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加强袁湖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党组织生活,整理归档党建资料。充分调动发挥村支部、村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堡垒与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和群众基础。指导和帮助袁湖村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
(七)积极协调项目支持。
充分发挥单位优势,积极联络相关部门,争取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袁湖村公共基础服务水平和村容村貌。
(八)开展消费扶贫。
积极发动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对袁湖村开展消费扶贫,帮扶责任人在走访脱贫户过程中,对农户家中多余农副产品,以及袁湖村的扶贫产品(酥瓜、香瓜、土鸡、鸡蛋等)进行市场价收购,拓展袁湖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倡导单位工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在在组织春节、中秋等节日送温暖走访慰问时,优先考虑购买袁湖村特色农产品。
(九)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
利用袁湖村蔬菜大棚和瓜蒌基地等资源,支持“一村一品”品牌形象创建,引导农牧业相关人才返乡创业,发挥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用。鼓励袁湖村农户学习和发展种植草莓、瓜蒌、香瓜等经济作物。帮助袁湖村推进袁湖村3000平方米牛舍项目落地,改善产业结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巩固脱贫成果年度工作计划巩固脱贫计划篇十九
八、农业惠农政策。
(一)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二)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四)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
(五)政策性农业保险。
1.
财政补贴品种。
2.
保险缴费标准。
(六)畜牧科技推广。
九、就业创业政策。
全县所有在职人员及。
省州挂包干部与脱贫户和。
易返贫致贫户。
购买农副产品,每人落实。
消费帮扶金额不少于。
1000元。
;
各
单位。
工会通过大姚国资工惠购商城平台购买脱贫乡。
镇(。
村
)
农副产品不少于。
2次用于发放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
每人消费金额不少于。
600元;
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购买大姚产品不少于。
2500万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智集团采购和。
帮助销售。
大
姚农副产品不少于。
250万元。
重点关注未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孩以上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困难家庭或个人,将基本生活有困难且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政策条件的困难群众按照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对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脱贫人口,因家庭收入骤减、支出骤增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对符合低保保障政策的监测对象,开通。
“绿色通道”、优化办理流程,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严格落实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相关政策,及时足额发放惠民惠农补贴。
对
2022年1月以后患有36种大病其中一种及以上的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
到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治疗的,年内给予一次^v^通食宿补助。
1000元。
确保。
2022年9月底前应兑尽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