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灯泡教案范文(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20:04
点亮灯泡教案范文(21篇)
时间:2023-11-24 17:20:04     小编:笔砚

教案是教师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教案的编写是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指导,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反思和总结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这些教案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点亮灯泡教案篇一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昨天改完课件和同事聊起这节课,她说:“这就是专科老师的特权,有时间有机会磨课,班主任就不行。班主任每天每节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有机会重播。”想想还真在理。一节课经过几次磨合,不精彩都难啊。

点亮灯泡教案篇二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观察小灯泡、干电池的构造,最后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虽然我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但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没有进行实践操作,对灯泡构造以及电路的认知极少,所以我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本堂课要让学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可以很快让小灯泡亮起来,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达到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电路中电流动的线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选材上,我让学校给我买一些电池和灯泡,电池不出什么问题,灯泡的玻璃泡是尖的,它有一个自动聚焦的功能,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里面的灯丝不能仔细看清楚,而且和我课前准备圆形玻璃泡不同。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灯泡,我跑遍了整个镇,终于在一个学生超市的角落找到了这样的小灯泡。那种灯泡被我全部买来了。

在选择导线上,我先做好的导线只有一根铜芯的那种。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导线有点硬,学生不好控制导线的弯曲程度,于是我回家又选择了多芯的铜线,相对比较软,容易控制弯曲程度。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个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过程。出示两个连接点和正负极,以为学生就能想象把正极连一个连接点,负极连另一个连接点。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够,对学生的猜想的预判出现偏差,是我没有想到的。于是在整理实验结果的时候,学生就无法正确得到结论。缺少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说明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兴趣很大,学生情趣很难被压制下来,上课注意力有点分散。如何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素质,是以后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点亮我的小灯泡》这节课上完之后,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分析:实验课组织教学难度大,鼓励不到位,缺乏纪律约束,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总结的一句话:科学是严谨的,学生需要这种严谨。

点亮灯泡教案篇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内容,在物质世界里又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内容,在能量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热现象、磁现象、能量的转化、简单电路六部分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就是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与能量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内容。

具体到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要是理解电的本质与产生,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随后学习本节课《》,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学习《简单电路》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以电路为基础,我们还将学习《做个小开关》、《导体与绝缘体》、《电路出故障》三部分内容,与电路相关的知识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了解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具体到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小灯泡结构;知道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和记录的实验,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敢于根据生活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灯泡构造,并以正确的连接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电的教学是比较新鲜的科学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电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了解了静电以及电流形成的条件,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虽然与电相关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践行真实课堂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的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落实到本节科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明确目标;激趣导入、打好基础;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在本节科学课中体现了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时间预设,本节课五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10分钟,第三环节15分钟,第四环节8分钟,第五环节5分钟。

在课前,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小灯泡、2节1.5伏的干电池、导线、白纸。

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结构观察法”,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学习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学的学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动手操作,给学生工具,让大家自己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体会电流的流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对比理解法”,让学生把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画成实物图,加以比较,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本质。

接下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出示两个问题:1、物体为什么会带电?2、要想产生电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这两个问题是回顾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重点知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随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打好基础:出示美丽的灯光照片,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体——小灯泡。询问学生:你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吗?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并把它的构造画在纸上。这里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灯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真合作。让学生把小灯泡的结构画在纸上,让抽象记忆实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打下了基础。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本环节主要分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你尝试用手头的工具把小灯泡点亮?小组四人,分工合作,并画出实物图。科学学习非常注重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头戏。这里利用“自主操作法”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小组合作,并且在这种有趣的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真合作”与“真思考”。活动二:各小组展示小灯泡连接实物图,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会亮,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把各小组连接小灯泡的实物图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总结连接要点,这是“对比理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分析小灯泡没有被点亮的原因,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丰富学生知识。在这里,利用课本插图以及学生所画的实物图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三:小组内尝试说一说在小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由分析小灯泡内部构造,再到学习的连接方法,最后探讨电流流向,逐层深入。在学习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本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用电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运用于生活,本环节设计了用电安全教育与绿色环保教育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科学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在用电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对与错。在绿色环保教育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出示我们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电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生活用电量非常大,随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发电形式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并且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就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而提倡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最后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电器,体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出示达标测试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度的一个评价,以基础知识为检测内容也体现普育课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检测实”的体现。

5、板书设计:

标题,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路径以及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回路。

1、小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以我班为例,学生四人一小组团团坐,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具体加分方法为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课的尾声在根据小组的得分情况,把得分最高的小组评定为本结课的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2、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从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到最后到探讨电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的,此外在学习的连接方式时,也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连接实物图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体现了对比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评价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3、多样评价:师生评价,以郎式加分法为依据的小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投影展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生生评价:在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中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小灯泡结构图以及小灯泡连接实物图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评价的过程。目标评价:恰当的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利用达标测试来完成。

本节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本资源:课本资料与课本插图。在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时结合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了解。

2、实验资源: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从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到最后到探讨电流的路径,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实验资源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3、生成资源:主要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的典型错误资源,教师拿来进行教学。

4、生活资源:实物观察,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小灯泡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在导入新课以及展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点亮灯泡教案篇四

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成人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

《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和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

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五、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点亮灯泡教案篇五

本选自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下册,第三单元“电的本领”(第11)。本是本单元的第一,就是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电的世界,探索有关电的奥秘。本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拆开手电筒了解其亮起来的原因,二是据此组装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并画出电路图。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纪录;能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能用导线、灯泡、电源、开关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教师—电流实验盒、手电筒;制作教学用以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有关知识、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

生:图片非常美丽!

师:那你觉得是什么让这些图片如此美丽?

生:是灯光。

师:对啊,是灯光给我们的夜晚增添了无限的美丽!

师:你觉得是谁发出来的这些美丽的光?

生:灯泡。

生:我们需要一个电池。

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到电池呢?电池有什么作用吗?

生:电池可以提供电量。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池有凸起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没有凸起的一端是电池的负极。

现在电池有了,咱们还需要什么吗?

生:我们还需要电线。

师:你能说一下为什么要用到电线吗?

生:电线可以把电池的电量传给小灯泡。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准备好了电线,电线在科学上的规范称呼是导线。现在,老师将导线的一端轻轻缠绕在小灯泡的金属外壳上,另一端放在电池的负极上,如果现在老师把小灯泡放到电池的正极上,你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灯泡会亮起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咱们的猜测了。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取实验器材。开始实验。

小组展示。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只用三样简单的器材就让小灯泡亮起来了。

生:要把他们固定住。

师:老师也带来了固定他们的器材。你们看,猜猜他们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

那就用上刚才的器材改善咱们的实验吧!

(学生操作完成,教师真诚的表扬学生)。

老师操作教室里的电灯开关,反复几次。

师: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教室里的电灯可以通过开关控制亮灭,而咱们自己的却不行。

师:那咱们的实验,你想怎么改进呢?

生:我想给它加上一个开关。

师:老师正好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开关,用上咱们的小开关,让实验更完美吧!

完成后展示。

师:孩子们做的非常棒,你能看到设计好的电路图,把它画到纸上吗?

孩子完成以后,选择一个孩子的作品展示。此时老师询问,你这是画的什么啊……你看,老师得通过询问才能知道画的这是什么,在科学上,我们有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他们。(此时,教师展示科学上的规范的符号)。

最后,总结本节的收获。

板书设计。

灯泡亮了。

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

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

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点亮灯泡教案篇六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正确连接电路。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1、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

1)还能用哪些方法,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略。

不同实物图展示:略。

教学后记:略。

点亮灯泡教案篇七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图片。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几根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图片)(实物图片)(实物图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猜猜看,是什么?(教师手中握住小灯泡,面向大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灯泡。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观察过。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没有观察过。

设计意图:好奇、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设计一些游戏,留下一些悬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教师活动: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小灯泡,你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画下来。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表扬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全部画完的小组内交流一下,都观察到了什么?补充完整自己的画,然后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请第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有一个黑点。

教师活动:黑点下面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点是灰色的。

教师活动:他说了三点,自己小组内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面也有灰色的一点。

教师活动:画上去了吗?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补画上一连接点。

教师活动:他们组一共发现了四点,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还有黄色的圈。

教师活动:这个上面的圆表示什么?

学生活动:小灯泡上面部分是玻璃做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教师手指屏幕中的灯泡实物图介绍)。

上面玻璃做的叫——玻璃泡。

有两根竖着的金属线叫——金属架。

中间弯着的丝叫——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

灰色的两个小圆点叫——连接点。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灯泡剖面图),你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

学生活动: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

教师活动: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点亮灯泡。

教师活动:小灯泡观察完了,还想做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好,我们自己来动脑筋点亮我的小灯泡。(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一)引出导线。

学生活动:一根线。

学生活动:是导线。教师出示导线实物。

学生活动:还需要一节电池。教师出示电池实物。

(二)观察电池。

教师活动:(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电池,知道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三)。

教师活动:材料都齐了,咱们小组,先合作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师活动: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活动:小灯泡接亮了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鼓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动手的方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活动:怎么接的能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仅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连接好的简单电路图,学生按图连接实物,亮吗?

教师活动:能接亮的小组请举手。

教师活动:都能接亮了,同学们可真聪明。

教师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学生活动: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

学生活动:电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活动: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边讲边课件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活动: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

学生活动: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

教师活动: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课件让连接点亮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连接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断路、短路连接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看实物连接图)那么,除了这些接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接法吗?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教师活动:如果现在再让你接,你还会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吗?

学生活动:不能连。

学生活动:这样会破坏电池的。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四、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教师活动:通过对短路、断路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通路,小灯泡就能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发给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电池和灯泡的卡片,发现一种新的接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就把电池和小灯泡贴到白纸上,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到音乐响起我们就暂停。

教师活动:发现了几种新的接法,举起手指头告诉大家。

教师活动:请这组上来贴,还有不一样吗?

教师活动:咱们发现了几种?为咱们的成功鼓掌。

教师活动:谁能说说这几幅图中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了教学程序,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1、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师活动:2、延伸。

学生活动:能!

教师活动: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小灯泡,你还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课外请同学们自己去找些材料试一试,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课件:介绍爱迪生。

4.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设计意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节约用电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节能意识,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揉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点亮灯泡教案篇八

生:美。

师:是谁使它这么美?

生1:美丽的灯使城市美丽。

生2: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灯使城市美丽。

生1:有电流通过灯泡灯就亮了。

生2:还要有电源和电线灯才能亮。

师:那你想不想亲自试一试让灯亮起来?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电工,共同研究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板书课题:让灯亮起来)。

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夜景灯光引入来探究有关点亮灯泡的问题,既创设了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认识!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名字和用途。

生:这是电池,是供电的;这是小灯泡,点亮后可以照明;这是导线可以导电。

师:(课件出示灯泡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小灯泡,看一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观察示意图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验材料中的小灯泡进行观察。

师:谁来把你观察到的发现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1:我发现小灯泡上有玻璃泡、灯丝。

生2:我发现除了灯丝和玻璃泡以外还有连接灯丝的铁丝和下面的一圈一圈的金属壳。

生3:我发现螺纹部分下面有一个小黑点。

生4:我发现锡点部分和小灯泡的一根金属架以及灯丝相连。

生5:我发现螺纹部分也有一个点和小灯泡的另一根金属架相连。

师:对了,真不愧是我们班里的小发明家,你们的观察真仔细!的确,锡点部分和螺纹部分分别和小灯泡的金属架相连,这两个部分是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简称“两点”。

师:谁能完整的把小灯泡的结构介绍给大家?

生1: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也就是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组成。

生2:小灯泡由灯丝、玻璃泡、金属架、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组成。

师:猜想一下,电流是怎样通过小灯泡的?

生:电流从螺纹部分进入,通过金属架流过灯丝,又通过灯丝传到另一个金属架从锡点流出。

意图: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解剖以后的小灯泡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小灯泡的了解,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两点”的着重强调为学生顺利和描述电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打好基础。

师:了解了小灯泡,那么小灯泡有了什么才能点亮?

生:电池。

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电池,电池里的电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电池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电池有哪些部分组成呢?(课件演示电池)。

生1:电池一端有一个小突起,一端是平的,锌壳。

生2:电池突起那端写着“+”,下端写着“-”。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的确,上面像小帽子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平平的一面叫负极,但是为了表示方便习惯上人们将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正极和负极和在一起称为“两极”。

师:电池上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板书:两极?两点)。

生1:我猜想要想,电池的一极可能要连接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上,另一极连接到另一个连接点上。

生2:我猜想电池的两极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连在一起小灯泡才能亮。

生3……。

师:你们这种敢于大胆猜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到底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点之间有什么奥秘,一会儿通过实验相信你一定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意图:通过悬念的设置再次将两极与两点的关系问题凸显得更加神秘而重要,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师:现在有了电池和小灯泡,就能把小灯泡点亮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电线。

师:我们所用的电线叫导线。导线一般由一层绝缘的橡胶外皮和金属丝组成。

1、小组合作尝试实验操作,注意观察,记住线路的连接和小灯泡是否发亮。

2、请把每次成功的连接方法画下来。比一比,哪一组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最多。

3、思考:a小灯泡能不能发亮和什么有关系?

b电流在连接线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只有这样你们才能顺利的。操作完后把器材放在桌子上,认真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对于表现出色的同学老师奖励“合格小电工”奖牌;表现好的小组,老师就奖励“优秀电工小组”奖牌。

意图:简单的提出实验要求可以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颁发“奖牌”再次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小组实践。教师统计成功的小组并表扬他们的合作。对遇到问题的小组予以必要的关注、指导。

1组:我们小组是这样连接的……。

2组:我们小组是这样连接的……(教师对方法独特,叙述正确的小组颁发“优秀电工小组”奖牌。)。

师:大家想一想小灯泡能不能发亮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大约2到3分钟。

生1:小灯泡要完全和电池相连,不能断,不然电流流到小灯泡就不走了。

师:你的比较真细致,确实第一组同学的连接出现了断开的现象。同学们想一下,一个断开的电路小灯泡会亮吗?(生:不会;师顺势板书:中间不断开)。

生2:我认为想让小灯泡发光必须用导线把电池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连起来。

师:你能描述一下具体怎么连吗?

生2:我想用电池的正极连接小灯泡的锡点部分,负极用导线连接螺纹部分。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老师奖励你一个“合格小电工”的奖牌。电池的两极确实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也就是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相连,也就是两极连两点。(教师将板书中“?”改为“连”)。

谁再描述一下你们小组的比较情况,注意体验“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两个词在电路连接中的含义。

生3、生4……。

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遇到问题小组与点亮小组的不同连接,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到正确连接电路的方法,使“误点”变成“突破点”,使全体学生初步明确的基本要素: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

师:同学们明白了小灯泡点亮的原因,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呢?

生1:电池中的电流是从正极流出来还是从负极流出来呢?

师: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习惯上把电流的方向定为从正极流向负极。

生1: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后先经过小灯泡的锡点部分,顺着金属架到达灯丝,又从另一根金属架到达螺纹部分,然后电顺着导线流到电池的负极。

生2生3……。

师小结:(课件出示讲解)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再经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顺着导线又流回到电池的负极,流动过程中是不断开的,这样就形成一条封闭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师板书:形成封闭回路)。

看起来,电池的两极必须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并且连接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断开的现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才能使小灯泡点亮。(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形成封闭回路)。

意图:通过学生对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的充分描述,使学生对完整电路产生初步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一个完整电路即回路的理解。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连接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这里也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生1:第一种连接小灯泡不会亮,因为这种连接和我们实验中第一组遇到问题的连接方法相同,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了起来,所以不会亮。

师: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师借助课件介绍短路,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生2:第二种连接小灯泡不亮,因为导线的一端没有连接到电池的负极,而是连接到了电池的外皮上。

师:像这种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的现象就叫做断路。短路和断路都是错误的连接方法。

生3,生4……。

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非常聪明,能自己开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让灯亮起来,,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点亮灯泡教案篇九

本单元是探究“电”的相关知识,从2.2《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学生开始实践操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干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1.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

首先,观察小灯泡结构,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小灯泡发光的部位(灯丝)和小灯泡各部分的作用(特别注意两个连接点)。接着,引出小灯泡是如何点亮灯丝的?给学生提供1块电池、1个小灯泡和1段导线,小组通过自学教科书,自己尝试连接等合作探究,比一比谁先点亮小灯泡,老师巡视拍照。最后,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点亮的小组即可加分。(学生拿到干电池之前做好“安全提示”)。

3.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

首先,让成功的小组分享点亮小灯泡的经验,共同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失败的小组按照方法,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最后,填写《活动手册》画电路,理解“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电路”的概念。

“点亮小灯泡”这一课,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对电筒如何发光和怎样点亮小灯泡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点亮小灯泡,他们不知道电路是一个回路。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

1.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没有讲清楚电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没有成功点亮灯泡,这一点在后面的班级改正后,成功率提高了。老师要对教材更熟悉,对实验更熟悉,可以提前找几个孩子,进行“预实验”。

2.课堂管理还需加强。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讲话现象严重,以前针对这些问题,我总是停下来点名批评这些孩子。最近在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要用表扬优秀的孩子去影响不乖的孩子。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

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

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

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一

一、设计理念:

在进行“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主要想体现这几个基本理念: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1、科学知识目标: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灯泡需要一个完全的电路;一个完全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科学探究目标:

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与点亮小灯泡有关的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电流的流向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对周围事物作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四、教学难点。

画出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区分短路和断路。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2根导线、2节电池、4个小灯泡、4套电池和小灯泡卡片、4支记号笔。

教师准备: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课件(四种典型连接方式的图)、课件(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导线、电池、小灯泡、电池和小灯泡卡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准备: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问: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提供电池和电线等材料。

5、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接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2、展示比较,区分短路和断路。

〔1〕讨论:为什么这样接不会亮?

〔2〕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教育学生注意用电安全。

短路是指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起来。如果发生短路,电池和电线会在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因此,一旦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防止电池发生短路。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三)实践创新。

2、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3、课后利用家中的废电池,把它一点一点地拆卸下来,观察电池的构造。

(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研究不成功的经验,追求教育的深度,是另一种理念的体现。研究不成功的经验,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是课内,而且能延伸到他的生活中去。)。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二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内容,在物质世界里又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内容,在能量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热现象、磁现象、能量的转化、简单电路六部分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就是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与能量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内容。

具体到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要是理解电的本质与产生,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随后学习本节课《点亮小灯泡》,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学习《简单电路》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以电路为基础,我们还将学习《做个小开关》、《导体与绝缘体》、《电路出故障》三部分内容,与电路相关的知识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

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了解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具体到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小灯泡结构;知道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3、敢于根据生活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灯泡构造,并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二、学情分析。

电的教学是比较新鲜的科学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电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了解了静电以及电流形成的条件,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虽然与电相关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式设计。

我校践行真实课堂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的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落实到本节科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明确目标;激趣导入、打好基础;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在本节科学课中体现了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四、板书设计:

时间预设,本节课五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10分钟,第三环节15分钟,第四环节8分钟,第五环节5分钟。

在课前,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小灯泡、2节1.5伏的干电池、导线、白纸。

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结构观察法”,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学习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学的学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动手操作,给学生工具,让大家自己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体会电流的流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对比理解法”,让学生把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画成实物图,加以比较,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本质。

接下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出示两个问题:

1、物体为什么会带电?

2、要想产生电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这两个问题是回顾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重点知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随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打好基础:

出示美丽的灯光照片,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体――小灯泡。询问学生:你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吗?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并把它的构造画在纸上。这里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灯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真合作。让学生把小灯泡的结构画在纸上,让抽象记忆实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点亮小灯泡打下了基础。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活动探究:

本环节主要分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你尝试用手头的工具把小灯泡点亮?小组四人,分工合作,并画出实物图。科学学习非常注重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头戏。这里利用“自主操作法”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小组合作,并且在这种有趣的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真合作”与“真思考”。活动二:各小组展示小灯泡连接实物图,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会亮,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把各小组连接小灯泡的实物图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总结连接要点,这是“对比理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分析小灯泡没有被点亮的'原因,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丰富学生知识。在这里,利用课本插图以及学生所画的实物图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三:小组内尝试说一说在小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由分析小灯泡内部构造,再到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最后探讨电流流向,逐层深入。在学习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本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用电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运用于生活,本环节设计了用电安全教育与绿色环保教育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科学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在用电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对与错。在绿色环保教育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出示我们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电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生活用电量非常大,随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发电形式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并且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就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而提倡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最后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电器,体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达标测试,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出示达标测试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度的一个评价,以基础知识为检测内容也体现普育课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检测实”的体现。

5、板书设计:

标题点亮小灯泡,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路径以及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回路。

五、课堂评价:

1、小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以我班为例,学生四人一小组团团坐,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具体加分方法为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课的尾声在根据小组的得分情况,把得分最高的小组评定为本结课的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2、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从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的,此外在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时,也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连接实物图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体现了对比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评价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3、多样评价:师生评价,以郎式加分法为依据的小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投影展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生生评价:在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中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小灯泡结构图以及小灯泡连接实物图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评价的过程。目标评价:恰当的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利用达标测试来完成。

七、资源开发。

本节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本资源:课本资料与课本插图。在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时结合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了解。

2、实验资源: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从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路径,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实验资源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3、生成资源:主要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的典型错误资源,教师拿来进行教学。

4、生活资源:实物观察,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小灯泡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在导入新课以及展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内容,在物质世界里又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内容,在能量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热现象、磁现象、能量的转化、简单电路六部分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就是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与能量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内容。

具体到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要是理解电的本质与产生,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随后学习本节课《点亮小灯泡》,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学习《简单电路》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以电路为基础,我们还将学习《做个小开关》、《导体与绝缘体》、《电路出故障》三部分内容,与电路相关的知识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了解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具体到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小灯泡结构;知道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敢于根据生活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灯泡构造,并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电的教学是比较新鲜的科学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电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了解了静电以及电流形成的条件,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虽然与电相关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践行真实课堂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的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落实到本节科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明确目标;激趣导入、打好基础;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在本节科学课中体现了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时间预设,本节课五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10分钟,第三环节15分钟,第四环节8分钟,第五环节5分钟。

在课前,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小灯泡、2节1.5伏的干电池、导线、白纸。

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结构观察法”,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学习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学的学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动手操作,给学生工具,让大家自己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体会电流的流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对比理解法”,让学生把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画成实物图,加以比较,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本质。

接下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出示两个问题:1、物体为什么会带电?2、要想产生电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这两个问题是回顾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重点知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随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打好基础:出示美丽的灯光照片,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体——小灯泡。询问学生:你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吗?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并把它的构造画在纸上。这里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灯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真合作。让学生把小灯泡的结构画在纸上,让抽象记忆实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点亮小灯泡打下了基础。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本环节主要分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你尝试用手头的工具把小灯泡点亮?小组四人,分工合作,并画出实物图。科学学习非常注重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头戏。这里利用“自主操作法”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小组合作,并且在这种有趣的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真合作”与“真思考”。活动二:各小组展示小灯泡连接实物图,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会亮,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把各小组连接小灯泡的实物图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总结连接要点,这是“对比理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分析小灯泡没有被点亮的原因,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丰富学生知识。在这里,利用课本插图以及学生所画的实物图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三:小组内尝试说一说在小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由分析小灯泡内部构造,再到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最后探讨电流流向,逐层深入。在学习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本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用电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运用于生活,本环节设计了用电安全教育与绿色环保教育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科学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在用电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对与错。在绿色环保教育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出示我们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电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生活用电量非常大,随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发电形式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并且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就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而提倡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最后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电器,体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出示达标测试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度的一个评价,以基础知识为检测内容也体现普育课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检测实”的体现。

5、板书设计:

标题点亮小灯泡,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路径以及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回路。

1、小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以我班为例,学生四人一小组团团坐,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具体加分方法为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课的尾声在根据小组的得分情况,把得分最高的小组评定为本结课的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2、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从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的,此外在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时,也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连接实物图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体现了对比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评价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3、多样评价:师生评价,以郎式加分法为依据的小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投影展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生生评价:在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中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小灯泡结构图以及小灯泡连接实物图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评价的过程。目标评价:恰当的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利用达标测试来完成。

本节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本资源:课本资料与课本插图。在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时结合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了解。

2、实验资源: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从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路径,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实验资源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3、生成资源:主要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的典型错误资源,教师拿来进行教学。

4、生活资源:实物观察,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小灯泡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在导入新课以及展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四年级科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四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正确连接电路。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不同实物图展示:

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上完之后,虽然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整体感觉不是十分理想,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平实,没有轻重缓急;对学生反馈的点评,还不到位。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五

在田老师《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课程的导入上,田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由两个黑暗的箱子,提问怎样能使它变亮?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导入形式是否可以引入到我的书法课程?例如:在讲楷书时,可以用篆书、隶书来导入。因为这些字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上学期石老师的信息研修课与田老师的科学研修课,他们的课程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模式在书法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书写知识。书法教学有其特殊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讲解与示范不能忽视,不可让学生胡乱的进行书写。特别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教师得站主导地位。

语言艺术在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在书法课堂上,这一点我做的不够,经常有重复话的现象,显得有些啰嗦,不够严谨。校监和谌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将上课要说的话语全部写出来。我想以后我会注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语言艺术(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

学生上课良好的动、静习惯,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书法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在老师讲授时认真听,在练习时静静地写的习惯。这些需要狠抓课堂常规,并且要一如既往,逐渐的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

百仕达小学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家长看重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显得格外重要。上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应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上课的内容。以往课堂中有所疏忽了,在给学生单独示范时,也是给个别的同学示范,没有照顾到全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其它因素,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以小组示范的形式来进行。

让学生把汉字写好,关键在于培养其兴趣,进而勤加练习。对于这,我还得不断地努力。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六

按照吴老师概念教学设计的要求,我把这节课学生要掌握的核心概念定位为:我们用一根导线把干电池的正极、负极和小灯泡连接起来,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和它相关的概念有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干电池有正极和负极。短路和断路。

连接电路是小学《科学》各版本和《自然》教材都涉及的内容,课前,我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研究,阅读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例如,都非常重视对实验器材特点的观察,特别是小灯泡的构造进行了解,这就为接下来的电路连接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点亮小灯泡,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小灯泡、电池的结构没有进行仔细观察认识,这就为顺利点亮小灯泡留下了障碍。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能量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般都是通过观察用电器的工作状态来感受、认识电的,电流是怎样通过导线、灯泡的,学生无从知道,本节课,我利用一个虚拟软件,希望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电流是怎么流过小灯泡的,从而更好地了解通路、短路和断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看一看、画一画、连一连、议一议。看一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电池、电线等材料的结构特点,了解各自的作用。画一画: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小灯泡,电池的结构图,并尝试画出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要求只用一节电池、一根电线。连一连: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图尝试点亮小灯泡。在此环节中,有些同学点亮了小灯泡,有些同学却没有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进入了议一议的阶段:解释和反思。这时候,我向大家介绍了虚拟实验软件:连接电路,让大家在电脑上代替实物连接电路。动态、直观的电流路径和方向,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通路、短路和断路。第一次让学生点亮小灯泡的时候,只有3个小组成功了,通过虚拟软件的帮助理解,再次连接几乎全班每组都成功了,效果十分显现。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完成一个挑战任务:能否用电脑软件设计一个电路点亮两个小灯泡?学生饶有兴趣。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连接电路和电脑虚拟软件深感兴趣,这也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怎样连接电路,电在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缺乏深入思考。在下次上课时,考虑先把电池、导线装在信封里,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每组发2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根电线。材料简单了,干扰的因素会更少,教学会更有成效。利用学生虚拟软件中连接的电路图、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做到学以致用。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七

头顶的灯泡。

当你出去散步时。

路灯上的灯泡。

当你在书房认真地看书时,

台灯上的灯泡。

灯泡,

你多么伟大!

人们从未注意过你,

你还是。

默默无闻地工作。

灯泡,

你多么可怜!

但人们。

从未注意过你。

五年级:张晗。

上一篇:我想。

下一篇:好心情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八

2、洗澡间里的灯泡烧坏了,父亲装上一只新的。

3、如果你拿走任何一个开关,由于其他四个开关仍然工作,灯泡还可以打开,但是用拿走的那个不行。

4、只要一个,但前提是这只灯泡自己愿意改变。

5、他招募了那家工厂的一些工人,开始为tcp生产螺旋形灯泡。

6、当想到我们不再有制造不锈钢、螺纹钢筋和白炽灯泡的国内资源时是多么的伤心。

7、这些新灯泡应该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8、嘿你什么也没看见,哦我的灯泡破了。

9、现在假设有一个灯泡和五个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打开它的开关。

10、爱迪生的灯泡则是,在它的中心,有一个燃烧的灯丝产生火焰的光芒。

11、这张是教你如何清洁灯泡——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擦拭。

12、正如当初在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小镇上的那个夜晚,爱迪生和他的团队知道他们发明的灯泡会亮,但不知道它会亮多久,我们正凝视着我们自己的顿悟瞬间。

13、在1878年,他认为他和在他位于新泽西洲门洛帕克的开发实验室里的40名研究员将在三或四个月内推出一种够好的白炽灯泡。

14、有特殊光需要的灯泡,冷却或取暖用的,现在都可以买到了。

15、仍旧是昏暗的走廊,老式的厕所,生锈的床铺(六人一间),一只荧光灯泡吊在天花板上,还有一只旧暖气片放在窗前。

16、这种植物的卷须挂在天花板上就像轻薄的枝形吊灯,蜜蜂和苍蝇都围在“腐烂”的灯泡周围。

17、这种新式灯泡是为应对1973年石油危机而发明的,意在帮助家庭削减能源消耗。

18、灯泡制作者使用热量来模拟使用年限。

19、当政治家谈判,而我们其他人对驾驶混合动力汽车和使用荧光灯泡感觉良好时,我们的命运可能在植物和冻土之间的角力中模糊。

20、美国最后一家制造效率低下的100瓦灯泡的`工厂也在去年关闭了。

21、他利用这个商机建立了自己的店铺,并通过销售其他类型的灯泡培育了自己的业务。

22、这不是一项非常高效的技术,它需要大量的管子和灯泡和热量来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3、这个灯泡的闪亮纪录并不是完美的。

24、我也想像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样把纸灯笼变成发光的灯泡。

25、如果你拧开它,它看去真的就像连体孪生灯泡,有两个基座,两个灯头。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九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1、科学知识目标: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灯泡需要一个完全的电路;一个完全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科学探究目标:

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与点亮小灯泡有关的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电流的流向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对周围事物作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画出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区分短路和断路。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2根导线、2节电池、4个小灯泡、4套电池和小灯泡卡片、4支记号笔。

教师准备: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课件(四种典型连接方式的图)、课件(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导线、电池、小灯泡、电池和小灯泡卡片若干。

(一)创境准备: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问: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提供电池和电线等材料。

5、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小组合作,尝试点亮这个小灯泡。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接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2、展示比较,区分短路和断路。

〔1〕讨论:为什么这样接不会亮?

〔2〕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教育学生注意用电安全。

短路是指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起来。如果发生短路,电池和电线会在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因此,一旦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防止电池发生短路。

3、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三)实践创新。

2、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3、课后利用家中的废电池,把它一点一点地拆卸下来,观察电池的构造。

(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研究不成功的经验,追求教育的深度,是另一种理念的体现。研究不成功的经验,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是课内,而且能延伸到他的生活中去。)。

点亮灯泡教案篇二十

《点亮小灯泡》是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真正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小灯泡的构造;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再作尝试,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作出最简单的对电流的解释,再通过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区分短路和断路,寻求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区分短路和断路。

(四)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灯泡、1节1.5伏的干电池、一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2、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大灯泡、电池、灯泡图片、双面胶、多媒体课件:(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画小灯泡入手,激发他们观察小灯泡的兴趣,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后,及时抛出问题:要使小灯泡发亮,至少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灯泡、电线和电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借助课件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只有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都接通了才能让小灯泡发亮,突破教学难点,再趁热打铁,迁移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了解一旦电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断路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且短路会很不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合作,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光,并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探究内容,如何想办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一)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需要那些材料?

5、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对小灯泡结构的原有认知。)

(二)合作尝试,点亮一个小灯泡

1.小组合作,尝试点亮这个小灯泡。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我更关注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尊重学生意见。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让研究过程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的现象。)

(三)探究实验,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4、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

5、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简单的整理和分析。重新对原有认知进行修正和丰富。知道“短路”是连接过程中的失误。)

(四)发布信息,提升思维

1、学生发布自己小组点亮小灯泡的几种不同的方案,发布新的问题。

2、交流电路的意义。

3、多媒体播放: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我的小灯泡

4、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发布信息时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

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家中每个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

交流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统计能力,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

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电池是1.5v的直流电,是安全的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直接用做实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我想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点亮灯泡教案篇二十一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92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