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21:05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4 17:21:05     小编:紫薇儿

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案的编写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下的教案范例着重展示了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

阿房宫赋教案篇一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文章共四个段落:宫——人、物——议——鉴。

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廊腰缦回)。

内容理解。

1、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

4、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

第2段:词(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

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可分三层:先说人心相同,应相互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第二层摆出秦始皇的罪证,六个排比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第三层写到了独夫民贼的下场。

第四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为鉴,结局就不言而喻!一语破的,将鉴戒之义写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

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

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

物:剽掠而来。

议与鉴:不爱民众。

兴建、规模。

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

毁灭。

原因。

教训。

四、总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chi文,体物写制也。”这说明了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本文亦具有这个特点,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阿房宫赋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阿房宫赋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4][5][6]。

阿房宫赋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解释:

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作为一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迫切。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

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

师: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决,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一种读书方法: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时间有限,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时间更有限,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动性起作用了。)。

生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很大。

师: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的?

师: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同学是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样。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你看上文,“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个“暖”和“冷”,主要是主观的,写感受的。——大家看,把两个同学的理解一结合,这个问题解决得多好啊。(教师点评又有三层意思:指出两位同学理解的角度不同,从实处来讲,从主观上讲,通俗,准确;表示老师立场,并且提供例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事实证明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应该大受鼓舞,与某些新课程讲堂里廉价的表扬不同。)。

有很多同学问第三小节“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个句子怎么理解。我们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有哪位同学能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请这位同学——(“一分为二”见出教学经验。常见课堂上综合性、高难度的问题抛出后,学生苦苦思索,老师苦苦等待的情景,学生索解无门,教师指导乏力。但这里,经验告诉老师,该问题难在句式凝练,难在词类活用,应该先化解以降难度,分步骤以清条理。而且“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也是一种激励和鼓动。)。

生3:这句话是说“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

师:哦,是“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生笑)很好,这是一种说法。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主语,大家想一想,根据上文来看,这主语是谁呢?(尽管老师知道该生的翻译是不妥的,尽管老师接下去要纠正这个不妥,但仍然说了“很好,这是一种说法。”如果苛求的话,我以为这里“很好”二字是不必讲的,也许老师的“很好”并非是对学生翻译质量的评价。当然,巧妙的是老师抓住主语,主语一明,“输”字明确,“一旦”也明确了。)。

生全体:六国。

师:对,是六国。这个“一旦”,你体会下来和我们今天说的“一旦”是同还是不同?倾向于“不同”的举手。不要讲理由,凭感觉。有觉得不同的吗?(“一旦”在这里为什么不能解作“一天”,为什么跟现代汉语中的“一旦”意义和用法接近,要讲理由也可以,譬如,联系上文“几世几年”,这里的“一旦”便有迅速之意,其聚也难,其散却易,两相对比,感叹自在其中了。但凭感觉判断直接真切,文言虚词的体会,有时候确实需要语感参与的。)。

师:你(举手者)说说看,不同在什么地方?说得出来吗?(生摇头)哦,说不出来。我说过,不一定要说理由的。从具体的背景看,从上文看,六国已经亡了。六国亡了,珍宝来了,王子皇孙——公主们也都来了,应该说这“一旦”和我们今天的用法比较接近——六国一旦不能再享有这些东西;“输来其间”呢?那位同学说“就再把它抢过来”,当我们认同主语是“六国”的时候,还同意这种理解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连那位同学自己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啦?哦,——。这说明只要一揣摩,就知道不对了。“输来其间”,是说宝物都被秦国运到阿房宫里来了。(当明确主语是六国时,“输”的义项就不需要专门阐发了。老师采用了举手表决法轻轻带过。)。

后面一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一直有分歧、有争议的句子。“鼎铛”,(板书“鼎铛”)有很多书上认为是意动。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你也认为这是意动用法的,举手给我看看,有没有?(部分同学举手)哦,请放下。认为不是意动的,也请举手。(老师连续叫同学举手了。这里,举手有调查学情的意思,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原初认识是怎样的,教师是需要了解的,这是教学的起点。)。

生4:我觉得是。

师:是意动?

生4:是意动。

师:当然,这也是一个说法,可黄老师不认为是意动。为什么道理呢?同学们想一个你们以前学过的比较典型的意动用法的句子。(不是直接给与答案,而是温故知新。文言文联系旧知、启发新知的教法非常重要。)。

生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师: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是“私我”还是“美我”?

生5: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生笑)。

师:是“美我”。(板书“美我”)什么叫“美我”啊?把我看作美丽的,认为我是美丽的。那么“鼎铛”是什么意思?看注释是怎么说的,是把宝鼎当铛。再想一想,它是意动吗?如果是,哪一个词是意动?还有同学认为是意动的吗?(没有同学举手)没有了?同学们课后根据注释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见,我们再讨论。(这里似乎解作“意动”更妥当一些。意动用法,据王力所言,有两种,一是形容词的意动,一是名词的意动。学生所举,是形容词的意动,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比较价值不大,如果举“古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友风而子雨”为例,同类相当,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更容易讲清楚。一般而言,用如意动的名词后跟着一个名词或者代词做的宾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按正常的句法结构,应该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用如意动的当是“铛”“石”,“块”“砾”,但杜牧写的是赋体文章,“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几句押的是“i”韵,为押韵起见,词序作了调动了。当然,老师说根据注解再琢磨,再讨论,也就是说是一家之说,并不是定论。这样对有争议的地方留有余地,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好,这是比较难的几个句子。后面还有一个句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我想我们班同学会很快就能翻译出来。有哪位同学愿意翻译一下?有同学翻译出来吗?(无人举手)这出乎我的意料。你说说看(指名一位同学)。

生6:一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千万人的想法。

师:这“一人”是指谁啊?

生6:秦始皇。

师:对,是指秦始皇。后面“千万人”指谁?

生6:广大人民。

师:对,是广大人民。本来呢就应该用“民”,为了避李世民讳,避讳,所以用“人”。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贪图享受,同样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啊。你一个人奢侈,普通人民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的啊。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用语很有分寸,如果说,“你秦始皇自己喜欢财富,贪图享受,天下的人也一样啊。”感情彩色就没有把握好,现在说成是“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就准确的多了。教师用语的细微慎辨正是匠心和功底所在。)。

生全体:阿房宫。

师:阿房宫。那么“焦土”和前面什么内容有关系啊?

生全体:楚人一炬。

师:对,那么这个句子就比较好翻译了。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这个“焦土”是名词动化,是“化作焦土”;还有一种说法是“焦土”前面省略了一个动词。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大家觉得哪一种更好?(文言文说法歧出是正常的,教师摆出众说,然后取舍,有立场、有态度,学生心中就有底。)。

生全体:第一种。

师:是第一种?我也觉得是第一种说法好。这样呢,更切合原文的特点。非常简洁,非常有力。

还有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也有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参照我们课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自己解决。(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其实,一堂课也无非是一个例子,成功的教学总是时时不忘提醒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

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

(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这就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后来只剩下几个字——我们后面再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这是课堂的亮点之一。读文章需懂“出入法”,读进去,又要跳出来,也可谓“厚薄法”,先要读厚,再要读薄。如果一个老师备课时能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那么,他本人一定吃透了教材,教学时一定能居高临下、统率全局的。如果从新课程理念来讲,这个环节正是教师创新课程资源的极好例证。另外,从这一段话的呈现来看,也蕴含了教学的机智,不是和盘托出,而是留有悬念:“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学生的兴趣来了。)。

师诵读: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生笑)(读一遍,效果比单纯在屏幕上呈现要好得多。这里有文言的语气情调,从现场看来,气氛活跃。)。

阿房宫赋教案篇五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2课时。

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由回忆《过秦论》的内容开始,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霁何虹(雨过天晴)b尽态极妍(美丽)。

c鼎铛玉食(铁锅)d直栏横槛(栏杆)。

e辇来于秦(坐车)f朝歌夜弦(早上)。

五、断句: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7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为秦宫人为:成为。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

6雷霆乍惊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板书内容要点: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华。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

6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板书要点: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三)板书要点:

五、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作业:课后练习。

阿房宫赋教案篇六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 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 名——历 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 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篇七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阿房宫赋教案篇八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五、课堂小结。

阿房宫赋教案篇九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

散文。

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作者先总后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豪华,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其次,本文观照现实,立意高远,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是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本文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分别从宫室建筑、宫中美女和宫中珍宝三个方面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犹如巨钹洪钟,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

第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更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为“散赋”的开山之作,本文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结合,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具有散文的意脉,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长桥”“复道”两句整体上看用了对偶,单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诘喻”,对偶使前后句子整齐划一,诘喻则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桥梁与复道的奇丽壮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六句整体上看用了排比,单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强喻”,强喻中又暗含比较、夸张修辞;这一段正是因为把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宫内供统治者享用的各种物品之多,从而说明了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阿房宫赋教案篇十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两课时

预习学案

1.了解与写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

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5、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阿房宫赋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回忆《过秦论》的内容开始,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b 尽态极妍(美丽)。

c 鼎铛玉食(铁锅)             d 直栏横槛(栏杆)。

e辇来于秦(坐车)              f 朝歌夜弦(早上)。

五、断句: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 :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板书内容要点: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板书要点: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三) 板书要点:

五、总结全文。

1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写作特色:

(1 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作业 :课后练习。

阿房宫赋教案篇十二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点拨:

(一)解题。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二)文章共四个段落:

宫——人、物——议——鉴。

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廊腰缦回)。

(三)内容理解。

1、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

4、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

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

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

物:剽掠而来。

议与鉴:不爱民众。

兴建、规模。

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

毁灭。

原因。

教训。

(五)总结。

阿房宫赋教案篇十三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

二、解题。

1.文体。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 名——历 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设计。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阿房宫赋教案篇十四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 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 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 “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 )空 (省略介词“于”,在)

阿房宫赋教案篇十五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二自然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一自然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自然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自然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四自然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95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