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往经验的重要回顾和总结。怎样写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和绩效。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一
1.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深沉父爱。
2.抓住细节,品味真情,让学生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3.关注阅读,学会“着眼全局、突破重点”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可以安排两课时。在学生熟读文章,理清字词的基础上,首先充分交流预习所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与主旨。然后明确阅读方向,引领学生以第六自然段为突破口,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父爱。最后,诗意表达,迁移生活,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所得:整体把握文章,初步感知父爱。
1.合上书本,凭借记忆,用下列词语(2个以上)复述文章有关内容。
[幻灯片]交卸;奔丧;狼藉;蹒跚;踌躇;栅栏;颓唐;琐屑。
2.将以上词语现场规范抄写两遍。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明确:父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情上?(要求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列举如下:踌躇再三,决定亲自送我;照看行李;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翻越站台买橘子;惦记我和我的孩子。
简要分析:父亲事忙,本无暇送我,但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相送,唯有此才能让他自己放心。
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这些生活小事,出行细节,父亲都亲自一一包揽。不是孩子幼小(当时我已二十岁,在北京读大学),缺乏独立能力,而是在父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需要呵护的,他习惯了这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坚决不让孩子去,一定要自己穿过铁道,爬上站台,满身泥土地为孩子买来橘子。这是一种父爱的惯性,更是离别时的一种不舍和祝福。
即使老境颓唐、心境不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我和我孩子的思念,总是惦记着。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生命不息,思念不止。
二、引领深入:赏析精彩语段,深刻感悟父爱。
1.学生自我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醒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朗读。
交流明确:叙述的语气、悲伤的基调。
2.配乐教师范读(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3.自由交流阅读感受:这段文字中,你感触最深的或是对你触动最大是哪一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感想或体验(调动学生个性的生活体验)。
示例1:父亲的话语。“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时我已二十岁,已在北京读大学。可在父亲的话语中,我似乎就是个会走失会迷路的孩子。在父亲的心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他总要保护着孩子,这是他的生活惯性。这就是父爱的本能、天性。
示例2:父亲的细节。“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几步、回头、叮嘱,无比的不舍与眷恋。回首之际、叮嘱之间,我读懂了父爱的深沉与柔情。
示例3:父亲的细节。“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孩子买来了橘子,即使历尽艰辛,即使满身尘土,那也是一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是父亲,一个为了孩子的快乐自己吃苦受累反而感到满足的人。
示例4:父亲的动作。“我看见……攀……缩……倾……”。这些动词尽情地表现了父亲行动之艰难。如此之艰难,却快乐地坚持地做着,这便是父亲,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示例5:我的眼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之前我还暗笑父亲的迂,而此刻却泪眼阑珊。这就凸现出父爱的感人力量。泪水里有感动,有心酸(那是一个刚失去母亲还穿着黑色孝服的男人),有愧疚(之前还暗笑过父亲的迂)。
……。
4.改变人称,配乐齐诵,感动父爱。
将文段中的第三人称“他”改为第三人称“你”,配乐齐诵(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5.诗意表达,吟颂父爱。
父亲是这样的伟大,父爱是这样的感人。我们应该写一首小诗来吟颂他,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教师首先示范一句,让学生沿着思路共同完成。
根据文段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写(教师示范):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叮嘱: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
师生互动,形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参考如下(幻灯片):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嘱咐: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父爱,是你攀爬站台时艰难的动作和黑色的背影。
父爱,是你抱回橘子时飞扬的尘土和轻松的表情。
父爱,是你分别后不舍的回头和温暖的叮咛。
父爱,是你消失在来来往往人群时,我的潸然泪雨。
……。
三、迁移生活,抒写父爱。
1.由文中的父亲,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也一样在为我们做着一切他能做的甚至没能力做的事情,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时刻相随。让我们模仿幻灯片中的小诗写一首诗献给我们自己的父亲,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2.小诗展示,教师点评。
四、作业: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一次买橘,一场离别,尽显父爱,感人至深。作者正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透过生活的微观发现情感的伟大,从而写出如此动人的美文。这就是“微生活——大情感”。
指导:以你写的小诗为基础,一句话就是一件事。确定一件事为详写,选两件为略写,抒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二
最近英语老师比较忙,都是在上课铃打响很长时间之后才到班里面来上课,有的时候不会来班里上课,我们就上自习课。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是英语课,老师没有来上课,今天的值日班长看班,管纪律,让我们自习。只要一上自习课我们班里面的人就很活泼。一开始班里很安静,到后来有很多人说话,下位置,班里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值日班长才维持一会儿纪律,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还是该说话的说话,该下位置的下位置。
班里热闹的场景在十几分钟后还在继续进行。值日班长很恼怒的喊了一声:“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不要说话!”值日班长喊了一声之后,班里面安静了不少,说话的声音变小了,下位置的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不过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班里面又热闹起来了。忽然间有一位同学喊了一声:“班主任来了!”班里面瞬间安静了,脚步声越来越近,同学们都各看各的书,各写各的作业。班主任进到班里,看到我们都没有说话,很安静,非常的满意。让我们上自习课,说:“英语老师有事不来上课了。”说完就走了。同学们变得可真快。
这就是我们班老师不在的时候会发生的情景。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7)。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二部分。
四、问题探讨:
(1)外貌: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父亲的体态:肥胖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走路的姿势:蹒跚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3)语言: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2、过渡语:
3、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4、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5、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五、情感迁移感受深情。
六、小结: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七、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八、板书设计:
人外貌四悲哀之泪。
物动作次感动之泪。
描语言流感伤之泪。
写泪伤心之泪。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分析:《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又见”背影:思念、照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三、简单小结: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四、播放歌曲《父爱》。
五: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五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
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创设氛围。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名叫《父亲》,这是一首爱的颂歌,歌中的老父亲为了儿女操劳一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就像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认识一位父亲,他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还记得吗?对,是《春》、《匆匆》、还有《荷塘月色》片段,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另一名篇《背影》。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父亲到浦口车站为“我”送行。
2、文中共出现哪几次“背影”?
明确:四次,思念父亲时的背影,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别后思念时的背影。
(三)寻背影。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文中内容告诉大家:时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因为。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
(四)议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老课文,但在新教材编写时,老课文遇到新问题。前几天我查阅资料时,看到了这段文字: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一部分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建议将该文从语文教科书中撤下。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可从主题、选材、语言、写作手法……角度谈)。
(学生思考后交流)。
小结:《背影》这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语言叙写了人间真情;它的选材独特,选取了一个聚焦点,以极少的材料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人说,读散文要读朱自清的《背影》,它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饶,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续背影。
作者对父亲的浓浓的爱无以回报,只能在泪眼中感念父爱,用手中的笔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章结尾的一声长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道出了无限的惆怅。尤其是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更是感慨万分。
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当时的情感世界,发自内心地说:父亲,
结束语: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已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载着这份爱书写自己完美的人生吧!
提炼文章内容,把这篇散文改成一首诗(不少于12行)。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六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创作背景。
19,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内容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我”从北京到了父亲的住地以后,“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其潦倒之状,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因为“祸不单行”,所以回家之后,靠“变卖典质”,才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里所用的“祸不单行”、“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一方面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使后面“家中光景很是惨澹”的形容更有着落。这些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灰暗。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对当时小资产阶级左翼的情况做过分析,说:“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篇散文所叙述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也是此文为之感动共鸣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茶房的不放心。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又难以抽身,因此,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反映了在父亲心中谋事与送子的矛盾。而“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则又表现了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终予”二字,把父亲对“我”无限关切、过分忧虑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去写的便是车站送行的场面。进了车站以后,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脚夫讲价钱”,“送我上车”,“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
父亲操劳忙碌的形象展现在面前。可“我”那时由于太年轻,对父亲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还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种近乎忏悔的感情不觉流注笔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自我责备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内疚与怀念。在车上坐定之后,父亲又要为“我”去买橘子。但买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又胖,吃力之状可以想见。因此,父亲当时去买橘子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当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时,“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蹒跚”一词,说明父亲年事已高,步履不稳,过铁路需人扶持。而今,为了“我”却在铁道间蹒跚前往。因而当看见父亲“用两手攀着……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时,“我的眼泪”便“很快地流下来了”。这“背影”集中地体现了父亲待“我”的全部感情,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并!望着父亲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热泪涌流,但为了“怕他看见”,“我”又“赶紧拭干了泪”,互相体谅的父子真情,表现得维妙维肖。父亲终于买来了橘子。当他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赶紧去搀的动作,表现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释的复杂心理。疼的是父亲为“我”受累,愧的是父亲为“我”买橘,欣然若释的是父亲终于安全归来。父亲回来之后,“我”虽然没讲一句话,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这“赶紧去搀扶”的动作之中。回到车上,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一股脑儿”一词,表现了父亲当时高兴的心情。但父亲高兴的仅仅是为“我”买到了橘子,他的心头是并不轻松的。他谋生无着,而“我”又即将离他远去,兴从何来,所以文章说“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说明父亲并不真正轻松,之所以做出仿佛轻松的样子,是为了宽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儿子,橘子已经买来,行李也早就安放停当,嘱咐的话也已经说过,看来没什么事了。但父亲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过一会”才说出告别的话。这“一会”之间,有拳拳的依恋,有惜别的惆怅。父亲终于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临别的`嘱咐,又一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牵挂与系念。一直到他走了几步之后,还回过头来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仍关心着“我”的安全。但“我”并没有马上进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进来坐下”。
这里的“等”、“再’、“便”三个字,用得极有层次,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我”站在车门口,追寻注视着父亲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时,才进去坐下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后,也许又看到了刚才父亲买来的橘子,一股热辣辣的感情又从心底兜起,“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对父亲的想念。作者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之后,予深沉的怀念之中,又想起了父亲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父亲是坚强而能干的。虽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况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触目伤怀”,脾气也变得易于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这并非父亲本来的感情,父亲仍旧是父亲。两年不见,又使他在“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写了信来,仍旧“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并在信中写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颓唐的况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亲待“我”的种种好处,使“我”透过晶莹的泪光,又看见了父亲那凄楚的背影。父亲现在究竟怎样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盼望之中蕴蓄着热切的思念。
语言特色。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同时,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写作特色。
这篇散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其次,作品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儿子“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写父亲买桔子回来时,儿子“赶紧去搀他”。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行文立意。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七
这篇课文突出背影,抓住最为动情的亲情瞬间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这种写法对学生作文有着深刻的启示。本设计侧重于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者一个瞬间,它使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并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
1、范读。
2、自读。找出最感人的一段文字,并复述出来。
3、其他同学评点复述的情况。
(普遍问题是,复述得没有原文那么感人,原因在于没有突出特定的环境。)。
4、研读课文,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1、小结课文写法:
文章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作者写出了亲情瞬间,而且写出了其特定的环境。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想一想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整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及其产生的特定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或散文。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八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下一页更多“背影鉴赏与分析”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详见预学案)。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我眼中的父亲】。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子)。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
“为子买橘”
品读比较父爱情深。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预设:第一课时结束以上内容)。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1.文章的线索;
2.文章的整体结构;
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图表设计:
上述图表,教师讲述第一栏内容,第二、三、四栏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填写。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
(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教案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将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课文精巧严谨的结构、平实简洁的语言。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操。
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抒情的写法。
将人物特征放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
ppt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背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二
“我先出去一下,你们先自习吧!”老师前脚刚出教室,班里就炸开了锅。为什么我们会这样高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能在这段时间内“为所欲为”。
老师走后干什么的都有:站在桌子上乱咋呼,搞得跟世界主宰似的、来来回回传纸条,不耐烦了就卷起书来“喊话”,还有的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地聚在一起“打手背”……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跟老师在的时候截然不同。
我班的“破坏分子”趁着热闹悄悄地溜了出去,装着老师的模样,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教室走来。“老师来了”有人大喊一声。我们手忙脚乱的跑回座位把地上的纸团都捡了起来。有的把刚开包的零食撒了一桌洞、有的把漫画书拼命地塞进书包、有的甚至把桌子都弄倒了,撒了一地书……终于“老师”进来了。“哈哈哈……”教室里又是一阵大笑声。
笑声过后,又开始吵闹了。有几个“屡教不改”的同学在跟班长抬杠,越叫越换,听得我们快把耳膜都震破了。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四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轻音乐:《奇迹》)。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
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第一次是因为家境惨淡,祖母去世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流泪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别的眼泪;第四次是读到父亲的家书,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脉络,也是作者对父亲之爱的最好体现。亲人之间总是这样,“正面相对时交锋的总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在写《背影》的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发生了许多恩怨,还曾有过一段时间较长的冷战。1925年,父亲写下了文中的那封家书。朱自清先生读后百感交集,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至此,两人心中的冰山终于融化,言归于好。冷战的解冻,除了朱自清父子逐渐忘却彼此的不是,惦念起对方的好之外,我想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成长吧。在长达数年的冷战期间,朱自清先生也由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长为人父,历经风霜,更懂得了父亲的艰难与不易。对父爱的理解更深刻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更为复杂而深厚。
二、主题之二:忏悔。
细读《背影》,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三个重要的角色:过去少不更事的“我”、年长的父亲和现在年事稍长的“我”。而隐藏着的现在的“我”事实上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作品的故事是通过现在的“我”的叙述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读者跟随着现在的“我”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体会这一事件。因此我们会看到文章中这样的字眼,“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是作者对年轻时自己的嘲讽。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现在的“我”正是处于过去的“我”与父亲之间的位置。也许作者当时并没有饱经风霜,所经历的也没有父亲的`多与曲折,但此刻的“我”已经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出现,再也不是那个年轻的莽撞的小伙子了。“我”开始了解处世的不易,明白了个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努力在命运中的无奈。“我”开始理解父亲老境的颓唐,也不再嘲笑父亲的迂,而是反过来嘲笑自己,为自己当年的幼稚无知感到可笑与深深地忏悔。文章中表现类似忏悔、愧疚的地方还有几处,虽然语句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忏悔、愧疚之情。作者的这种惭愧与由此产生的对父亲的认同甚至仰视、崇拜,是作者逐步告别昨日的“我”而走向父亲的一个标志。
三、主题之三:怀念。
这篇描写父爱的温暖文章写在父子冷战时期,从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父子生隙,到1922年父子间真正的冷战,再到1925年父亲写信给儿子。时间磨光了所有锐气,卸下了父子身上的利刺。待到时间洗尽铅华,父亲写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那些矛盾、不和都已不再重要。两个人血脉里流动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分割的吧。既然是彼此挚爱的亲人,为何还要再互相伤害呢。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答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背影》所写的不仅仅是父亲深厚的爱,还有“我”对父亲的回忆与怀念。
四、主题之四:哀怨。
《背影》开篇便交待背景:正是父亲的差使交卸,家里祸不单行的日子。变卖典质只够偿还亏空,丧事还要借钱才能操办。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路在何方?结尾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很内敛而有深味的文字。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绝非庸碌之辈;而“我”,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文章的写作年代是在1925年10月,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之日,北洋军阀各霸一方,他们在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互相争夺地盘,国家战祸连年,经济破坏,生灵涂炭,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看似作者只描绘自己一家的情况,但实际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哀,哀社会给人们造成的不幸;人们怨,怨给人们造成不幸的社会。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转变成对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这样的哀怨,是人们对黑暗时世的不满和消极的无力的反抗。
有人说,一部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像《背影》一样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从“父爱”到“生命”,关键在于你的角度。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赏析,我们都应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体味作品,理解作品的深意。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六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主题是吁唤“让世界充满爱”,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从全套书的编排思路看,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处于第二阶段,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应是教学的重点。
2、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极为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但能让人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有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依据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内容,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陶冶情操。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少感恩思想,尤其初中学生对父爱母爱大多认为理所应当,没有多少学生能从内心深深的感受父母之爱,写起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更是缺乏鲜活的材料,大多材料雷同,或缺少真挚感情。《背影》这篇课文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通过阅读训练,感受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以一颗感恩之心,以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记叙文知识,加之本文语言朴素,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地位及具体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
2、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感恩。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抒真情,善于观察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个性展示的方法,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为切入点,以品味语言为突破口,将诵读、适时点拨的方法融入其中。
六、说学法。
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县推广的五步三查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拟定以下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圈点、勾画、批注法。
3、自主探究法。
4、小组展示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侧重扫清字词障碍,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浓浓的父子之情。第二课时重在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多媒体播放关于父爱的四张图片并伴以刘和刚的歌曲《父亲》。
师:人们大都歌颂母爱,看着这感人的图片,听着优美的歌曲----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被着浓浓的父爱之情所浸染。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背影》,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检查。
作者介绍、字词、诵读并通过初读感悟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6、这篇文章表现什么主题?
(四)课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二)探究及展示。
2、品语言——体会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说的四句话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语言简洁朴素的特点。
3、悟亲情——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体会思想感情)。
4、道真情——第五段作者一再说自己“太聪明”、“聪明过分”,为什么?你在自己长辈面前有无自作聪明的情况,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5、谈收获——你觉得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借鉴之处?(引导学生懂得:1、情到深处自然浓,写作要倾注真情,2、善于观察,抓住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五)总结。
父母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唠叨,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年幼无知的我们却浑然不觉,认为理所应当,甚或有过误解,只有人到中年,向作者一样才会有负疚之情。学习本文后,我们应对父母多一点理解,学会感恩。
(六)作业。
倾注真情,写一件最令感动的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七
摘要:文学作品主题多倾向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题单一、固定化的现象,这容易造成作品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还原、解读作品的原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教学名片《背影》的主题做了新的分析,综合了各文献中对《背影》的主题解读,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分析和审视《背影》,纠正对作品的单一化主题理解。
关键词:《背影》;多重主题;综合解读。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
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第一次是因为家境惨淡,祖母去世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流泪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别的眼泪;第四次是读到父亲的家书,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脉络,也是作者对父亲之爱的最好体现。亲人之间总是这样,“正面相对时交锋的总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在写《背影》的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发生了许多恩怨,还曾有过一段时间较长的冷战。1925年,父亲写下了文中的那封家书。朱自清先生读后百感交集,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至此,两人心中的冰山终于融化,言归于好。冷战的解冻,除了朱自清父子逐渐忘却彼此的不是,惦念起对方的好之外,我想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成长吧。在长达数年的冷战期间,朱自清先生也由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长为人父,历经风霜,更懂得了父亲的艰难与不易。对父爱的理解更深刻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更为复杂而深厚。
二、主题之二:忏悔。
细读《背影》,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三个重要的角色:过去少不更事的“我”、年长的父亲和现在年事稍长的“我”。而隐藏着的现在的“我”事实上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作品的故事是通过现在的“我”的叙述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读者跟随着现在的“我”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体会这一事件。因此我们会看到文章中这样的字眼,“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是作者对年轻时自己的嘲讽。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现在的“我”正是处于过去的“我”与父亲之间的位置。也许作者当时并没有饱经风霜,所经历的也没有父亲的多与曲折,但此刻的“我”已经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出现,再也不是那个年轻的莽撞的小伙子了。“我”开始了解处世的不易,明白了个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努力在命运中的无奈。“我”开始理解父亲老境的颓唐,也不再嘲笑父亲的迂,而是反过来嘲笑自己,为自己当年的幼稚无知感到可笑与深深地忏悔。文章中表现类似忏悔、愧疚的地方还有几处,虽然语句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忏悔、愧疚之情。作者的这种惭愧与由此产生的对父亲的认同甚至仰视、崇拜,是作者逐步告别昨日的“我”而走向父亲的一个标志。
三、主题之三:怀念。
这篇描写父爱的温暖文章写在父子冷战时期,从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父子生隙,到1922年父子间真正的冷战,再到1925年父亲写信给儿子。时间磨光了所有锐气,卸下了父子身上的利刺。待到时间洗尽铅华,父亲写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那些矛盾、不和都已不再重要。两个人血脉里流动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分割的吧。既然是彼此挚爱的亲人,为何还要再互相伤害呢。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答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背影》所写的不仅仅是父亲深厚的爱,还有“我”对父亲的回忆与怀念。
四、主题之四:哀怨。
《背影》开篇便交待背景:正是父亲的差使交卸,家里祸不单行的日子。变卖典质只够偿还亏空,丧事还要借钱才能操办。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路在何方?结尾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很内敛而有深味的文字。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绝非庸碌之辈;而“我”,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文章的写作年代是在1925年10月,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之日,北洋军阀各霸一方,他们在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互相争夺地盘,国家战祸连年,经济破坏,生灵涂炭,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看似作者只描绘自己一家的情况,但实际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哀,哀社会给人们造成的不幸;人们怨,怨给人们造成不幸的社会。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转变成对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这样的哀怨,是人们对黑暗时世的不满和消极的无力的反抗。
有人说,一部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像《背影》一样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从“父爱”到“生命”,关键在于你的角度。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赏析,我们都应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体味作品,理解作品的深意。
参考文献。
[1]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1(11).
[2]博书化.永远的背影[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3]刘康.《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三、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四、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五、课前准备制作课件。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播放歌曲《父亲》)。
师: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板书《背影》)。
(二)走近作者: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写作背景。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背影》。
二、检查预习:
1、指学生导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背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4、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4、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5、自由发言: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
四、小结: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疼子。
次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背。
描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影子爱父。
写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十九
亲子之爱,乃人间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盛不衰的话题。朱自清是擅长表达这种至真至情的散文高手。他的《背影》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篇散文选取家庭琐事来抒发父与子之间的舐犊之情,可谓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背影》所写的是父亲为儿子送行,这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那是1917年的事情了,因祖母去世,作者和父亲双双回到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学校读书,便同行到南京浦口。他一路对“我”关怀备至,一直把“我”送到车厢里,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挚爱情感,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从而展现了人世间最普通而又最珍贵的美好感情。
《背影》注重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于质朴中见真情。
《背影》所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连串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但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朴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厚情意。如写父亲“攀”“缩”“倾”爬月台的动作,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无限的感动之情都融合在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之中;又如父亲买橘子回来,离开前说:“我去了,到那边来信。”父亲的背影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些叙述、描写中都饱含深情。除动作、语言外,作者还通过四次流泪诉说自己复杂的感情。这四次流泪步步深入地把“我”的'感情以“泪”的形式表露出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庭不幸境遇的悲哀;对父亲的关爱的感情;对父亲老境的疼惜。这种复杂的感情一时难以倾诉,只能以眼泪来平衡内心情感的起伏。这些泪流得自然,流得感人,令读者无不为之心酸。这种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背影》除了感情真挚外,其严谨巧妙的艺术特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效果。
《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来构架全文,开头首先点出“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突出了“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接着写祖母去世、父亲亏空、家境惨淡等,这些为父亲送别作特定背景的交代。途中父亲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到车上挑座位等,这些细节描写都与后面即将出现的背影相关联,为它的出现进行了多层次的烘托、反衬、渲染,以慢节奏酿成“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氛围。在作者为“背影”的出现层层铺垫后,就正面刻画了背影。作者以被父爱温热的心灵与眼睛,体察和描述买橘子的全过程,笔力千钧地从体态、穿着、步履、动作几个方面勾画动态的背影形象,既把父爱推向至极,又把“我”对父亲的爱推向高潮。这一部分用快节奏推出背影的特写,让这诗意形象抹上润湿的、晶莹的泪光。文章的最后写怀念“背影”,那一回父亲的背影使儿子始终难以忘怀、刻骨铭心。尤其是眼前接到父亲患疾的来信,自己却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守护在老人身边,因而更感到无以尽孝的遗憾和痛苦。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了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背影的再度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激、自咎与思念的复杂情绪。从而有力地回应了全文,又为我们留下了颇耐咀嚼的无穷韵味,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朱自清为人淳厚、朴实,体现在语言艺术上也是通俗平易,朴实自然,亲切流畅,充满着溢于言表的真挚感情。在《背影》里,作者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如文章里记叙父亲的话语只有四处,寥寥一两句,都非常简单。
在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时候,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到了车上,请父亲回去的时候,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走了几步回头看我时,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多么朴实的话语,但这里头含蓄着多么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能辨别得出。我们读到这些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亲切的声音。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至诚”和“写实”是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这篇散文所抒发的感情是哀伤的、忧郁的,作者通过朴实的话语倾吐了心中淤积已久的感情,自然流露出对父亲诚挚的爱,从而呈现出情深意厚、纯朴自然的风格。正所谓:“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杨振声半个世纪前对朱自清的散文作出这一评价,确实是深中肯綮的。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二十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让我们感受深深的父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
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xxxxx。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要把它当成一篇以事写人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来教,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语言的精彩与个性化、文学构思的奇巧等,而不能仅仅着眼于记叙文特点的把握(《教师教学用书》语)。再者,本文教学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名家课例层出不穷,所以,这样一篇与学生有时代隔阂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温度与深度,着实不易。所以,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查阅借鉴了名家课例,摒弃传统教法,从散文欣赏的角度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走进课文,细读课文,先读“父”,再读“子”,最后读“父与子”,“沉入词语里”,咬文嚼字,发现空白,深究疑点。并在读“父与子”这一环节适时补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关材料,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理解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生悔意的过程,最终明白《背影》之爱的深刻内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2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