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案(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9:09:13
周庄水韵教案(优质20篇)
时间:2023-11-24 19:09:13     小编:雨中梧

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改进和创新。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周庄水韵教案篇一

1能通过欣赏、朗读初步体会周庄的水韵美。

2能划出优美的句子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通过探究训练,学会用生动贴切地句子描述自己的所见。

1通过朗读、寻找优美语句感受语言美。

2学会描述自己的所见。

1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周庄、感受周庄的水韵美。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有同学到过周庄吗?

学生回答。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睡莲,清丽可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一起去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幻灯片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展示播放周庄视频资料(以“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后,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周庄。

(三)细读课文部分选段。

请同学们听课文片段朗读后,并试着同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第三次所见之景。

(四)精读课文第五节。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次所见之景,划出你认为能突出周庄美景的句子,读读并说说理由(幻灯片出示)。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贴切传神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评价。

(四)拓宽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

看了这一组图片后,说说你的发现。

(五)作业。

1写作训练。

如果我去周庄,我会这样来描写它。

2辩论题。

如果你是当局者,你认为一座城市是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持古镇旧貌重要?

2抽学生回答。

3让学生指出三次游周庄的时间和天气,据此领略比喻的贴切之处。

周庄水韵教案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因此,要解读周庄,解读《周庄水韵》,就一定要解读江南。

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

魏晋六朝,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繁荣起来。

于是,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这些书法家、诗人们来了,在江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寻觅着优美的线条、高妙的意兴,淋漓挥洒,俊逸飞扬的魏晋风度在江南的水韵里诞生了。

于是,刘、李、马、夏,这些南宗画派的大师们来了,一次柳溪归牧、一段小桥流水、一叶风雨归舟、一人寒江独钓占据了水墨的一角,江南的“残山剩水”,在他们画笔下,是那么精致、秀丽、诗意盎然。

于是,汤显祖、孔尚任,这些戏剧家们来了,无论“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浪漫青春的浅斟低唱,还是“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家愁国恨的沉痛悼念,都在江南的楼台水榭里一一上演。

终于,沈周、文征明、唐寅、扬州八怪,这些江南才子们来了,一股浪漫的洪流弥散于江南水乡,山水不再是山水,而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温润秀丽、气韵神采成为江南艺术的特质。

最终,江南神韵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获得最后的定格。

从此,江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便不仅是一个地域的代名词,而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象征,一个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一个令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值得永久追忆的温馨的梦。

沧海桑田,当江南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随风而逝的时候,惟有江山依旧,周庄依旧,周庄似乎成为“江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标本,一个江南丰厚文化底蕴的缩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然独立,风姿绰约,它是那么宁静、素雅、悠远,周庄在水,在水周庄。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一个韵致。

即:“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

两相联系:

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既抒发对周庄古典情韵的赞叹,又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次游历: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

四个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种方法。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4、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周庄水韵教案篇三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平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案篇四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周庄水韵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3、品析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品析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自行解决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周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被称为“漂浮之都”的“水城”是意大利哪个旅游城市?(威尼斯)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景点在哪?(周庄)这两个旅游景点的共同点是什么?(水多、桥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周庄的材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讨论、明确: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1)齐读第1—3段的文字。

(2)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

讨论、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3)找出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

讨论、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5)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水中的倒影是清晰的`还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一些词来形容,(斑斓)、(朦胧炫目)(斑斓迷离);作者还描写了小石桥,都举了哪些桥?这些桥都是一个样的吗?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很有特色,各呈风采;“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除此以外,作者还用什么将街道和楼宅连缀为一体?(桥)。

(6)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板书:

小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流水上石桥各呈风采诗情画意。

人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四、作业:课后习题二、三。

周庄水韵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周庄水韵教案篇七

周庄冬天--冰雪消融--版画。

春夜--盛大节日--梦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

新课情境导入。

相信大家对这样一句话都非常熟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江苏苏州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小镇,它四面环水,因其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历代免受战乱,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古朴神秘的江南水乡的水乡的风貌,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

现在就让我们乘着一叶小舟,摇着木橹,在水面上缓缓前行,也许你就会获得很美的享受。

看图片,考眼力。

看图片,挑出不属于周庄的一幅,并说明理由。欣赏周庄的图片。

一.整体感知。

作者曾经三次游览周庄,到底周庄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的印象呢?下面来学习课文。

作者曾经三次游览周庄,都是在什么样的季节里,印象如何?

1)作者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什么季节?

赶上了怎样的天气?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当时的情境?

给作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文章的题目是《周庄水韵》,那它体现周庄水的那份情致,那份水韵的?

3)第三次游览是在什么季节?

赶上了一个什么样的特殊日子?

用一个词形容这个日子的特点?

这一次带给作者的既不是水墨画,也不是版画,而是什么呢?

小结:刚刚我们在浏览课文时,从找到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作者三次游览周庄,每一次带给作者的感受都不一样,那么到底作者是怎样展示它不一样的感受呢?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接下来我们一具体的来看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在作者描写周庄的语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水墨画的特点?

作者从什么角度表现了周庄的“水韵”?

除此之外还选取了怎样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周庄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如果说前面两次走入周庄带给作者的是平面的周庄,是妙不可言的周庄,那么作者第三次走入周庄,走入梦境一般的周庄,那感受就更不一般了。

我想想问一问同学们,什么样的情境称为梦境?

3.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能给人带来梦境般的感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盛大”的节日?

这段所写内容很多,但是却很有条理,那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提示:作者怎样游览的?经过了哪些地方?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课堂小结:

1.写景方法灵活多样。

---移步换景。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去描写。

2.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3.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比喻生动、贴切。

三.品味赏析。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友情提示:

可以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去品味,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赏析:

词语运用:“悠然”“不慌不忙”等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恬静与闲适的周庄。

修辞角度:作者将小船划过、木橹搅动的河面比做“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十分形象,既抓住了河面晃动、倒影纷杂而富有光泽的特点,而且显得极其柔美。

春天-仲春。

雨天---雨雾笼罩水墨画。

冬天版画。

春天---夜晚旅游节。

盛大梦境。

看第一次游览周庄。

词语:雨雾笼罩隐约。

飘忽出没。

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斑斑积雪。

参差交织黑白分明。

视觉。

齐读课文“在阳光下”至本段结尾。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课文第5段。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一座拱桥---桥洞---古镇的尽头。

(移步换景)空间方位顺序。

船娘….

几个当地农民摆弄丝弦。

齐读诗歌。

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出示问题1及词语。

出示问题2及语句、词语。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出示杜荀鹤的《宋人游吴》。

课堂小结。

不错,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课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好好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

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2.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课后反思。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的运用。

周庄水韵教案篇八

《周庄水韵》的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将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习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文言文,因此对游记这一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应该再加深对游记的理解,学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习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祖国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写作方法。

2、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教案篇九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

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记叙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内容是在叙述中描写水乡的风韵。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以学案方式布置较为详细的预习作业,该学案分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周庄简介以及文章分析中需用到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注音、词语解释)、预习指导(预习题及预习要求)、拓展练习题、课后作业5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静态知识方面的自学能力,并且有效提示学生提前关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创设情境朗读训练文本解读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启发思考引向深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1课时。

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ppt多媒体。

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一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2课时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1、 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

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2、方法与过程:创设情境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2课时

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ppt多媒体

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完成学案

一、创设情境,课文导入:(约3分钟)

师:让学生以游客或者导游的身份对周庄简介(每人不超过100字)。

几位同学已经非常出色地给我们简介了周庄。下面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感悟他笔下的“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周庄水韵》之美。(板书)。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亲近周庄:(约10分钟)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答案不必唯一,能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

周庄的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平添了韵味。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这里的情趣,不仅仅体现在它是水乡,水多。还包括: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水中倒影如画,水面波动如绸。一声声好听的声音,和面临水人们的美好感受等多方面的元素。因此,情趣一词能更能全面的概括文章内容。用文章1——3段的一句话概括——周庄水的情趣包含:周庄的水和一切与水有关的事物。

三:局部品味——对话文本,欣赏周庄。(15分钟)

学生朗读后,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思路来点评

学生活动:朗读、评点自己喜欢的段句(比喻句、描写句、关键词),教师点评,引领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朗读舒缓悠扬,并且能关注重点词句去赏析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倒影如画,波动如绸的胜景,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周庄中去,恍惚我自己,忍不住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悠闲自在地细细品味这水乡的韵味。在这样美丽的小河里泛舟,怎能不更富于诗意呢?因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不止一次流连忘返于周庄的小河中,从不同季节感悟它的水韵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可选择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教师:哪一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欣赏春雨雾中的周庄水韵?

学生活动:朗读、评点自己喜欢的段句(修辞句、描写句、关键词),教师点评,引领同学补充。

请同学们再次体味,自己朗读一遍,注意朗读的时候语速舒缓,语气轻柔,读出朦胧、神秘、水墨周庄的特征。

第二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江南的雪天是十分可贵而短促的,她的美犹如昙花一现。一层薄薄的雪,根本经不住阳光的照射,阳光下,积雪消融了。

请大家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描绘的这两幅画的确很美。可是,这仅仅停留在视觉欣赏的角度,让我们觉得这只是这两幅平面画,像是?梦境,这样的画似乎缺少点什么。很好,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引入到听觉的美。

作者觉得周庄冬天的积雪融化声和流水声好听吗?

学生活动:轻声朗读积雪融化的句子,点评、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师预测学生评点的难点:“如诉如泣”,形容水声的柔细,并非悲凉。用“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比喻水声。又说“人类乐曲无法模仿”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雪水初融化时的优美动听,后面的句子强调这种声音是自然造就的,难以人为模仿,突出各种水声的悦耳动听赏心。

配乐,朗读接龙,邀请两位同学。

前面同学读得那么好,也感染了老师,激发了老师的读的信心,我想邀请咱班朗读水平最好的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朗读这一部分,请大家闭了眼仔细聆听,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听读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教师加以肯定、指导。

四、合作探究,拓展发散(约10分钟)

1、虽然我们不能亲临周庄,但是通过作者优美的文笔,在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写意的画卷,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你读文后感悟周庄水韵之美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形式:周庄的水韵在于:

教师示范:周庄水韵在于:清明时节的杏花雨,撑一支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

寥的青石板雨巷。远看飘忽的雨雾笼罩古镇,近赏静淌缓流的小河拥抱拱桥。

周庄的水韵在于:踏一叶扁舟,悠然穿行于碧水蓝天中,仰首是桥,座座别致;俯首是水,闪烁迷离。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之后,推选代表回答,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评定。设计意图:

三:课堂总结(约2分钟)

周庄的情趣在于它多变的水,阅读的乐趣在于深入探究之后的惊喜发现。只有投入的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才能读懂作者,才能与文本对话。也才能走出文本,引发你的独特思考。

紧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常多浮躁,也让我们的心蒙尘埃,希望这节课,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静下心去读书,品味文字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放牧心灵于美文中。回归古朴的宁静,净化灵魂,陶冶性情。

四、课后作业:

1、自学赏析课文5、6段,圈点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1、2个句子,深入感知周庄水乡童话世界绚丽之美。

2、课文为我们描绘不同风格的三个周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随笔:推荐课外阅读:本文与《感悟周庄》《绝版的周庄》,联系历史与现实,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雨雾中水墨画灰蒙蒙、朦胧、清新、写意

情雪后初晴版画黑白分明、色彩对比强烈

水声如音乐

趣温暖春夜童话变幻多姿、流光溢彩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4—6段。

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叙写三次去周庄的印象,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概括的第二到第四幅周庄水韵图。三次游历周庄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作者的观擦角度和详略安排也不一样。

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3、过渡: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4、品析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尤其是文中所使用的比喻非常生动而贴切,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4)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5、小结:课文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又调动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绘形写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6、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周庄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讨论、明确:从岸上写到水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7、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讨论、明确: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三、教学总结

本文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四、作业

课下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这部分。

板书:

周庄水韵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四

赵丽宏《周庄水韵》这篇优美的散文,通过记叙自己在不同时间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

散文的开头可谓独具匠心,它先从“木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以及相看两不厌的游人”写起,总体上给我们读者一个“周庄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就为下文记叙自己三次游览周庄时的所见所感作好了应有的铺垫。

有美妙的声音:木橹搅动周庄之水发出来的有节奏的“啪啪”声;小鸟飞过头顶时欢快的“啾啾”声;初春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而温暖春夜坐船夜游时又听到了“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的“一阵音乐声”;还有礼花“盛开”时发出的“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以及“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等。天籁人籁,众多声音恰到好处地交汇在一起,让我们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有盎然的情趣:在作家的眼里,游览周庄惟一不缺少的便是“诗意”——“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丽的周庄才引得作家三次对它进行“拜访”,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情趣:第一次——“我”眼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我”则欣赏到“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我”更是观赏到了一幅绚丽缤纷的动态美景画。

就这样,我们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前,我确不懂得古人为什么会如此地赞叹“沧浪之水”,今天,我终于明白,柔情的水有着太大太大的魔力——因为水,周庄成了美丽的天堂;因为天堂周庄,人与自然才显现出如此的和-谐之美。当然,我也深知,这种和-谐之美,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展现。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五

散文《周庄水韵》的开头可谓独具匠心,它先从“木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以及相看两不厌的游人”写起,总体上给我们读者一个“周庄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就为下文记叙自己三次游览周庄时的所见所感作好了应有的铺垫。

有美妙的声音:木橹搅动周庄之水发出来的有节奏的“啪啪”声;小鸟飞过头顶时欢快的“啾啾”声;初春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而温暖春夜坐船夜游时又听到了“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的“一阵音乐声”;还有礼花“盛开”时发出的“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以及“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等。天籁人籁,众多声音恰到好处地交汇在一起,让我们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有盎然的情趣:在作家的眼里,游览周庄惟一不缺少的便是“诗意”——“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丽的周庄才引得作家三次对它进行“拜访”,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情趣:第一次——“我”眼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我”则欣赏到“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我”更是观赏到了一幅绚丽缤纷的动态美景画。

就这样,我们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前,我确不懂得古人为什么会如此地赞叹“沧浪之水”,今天,我终于明白,柔情的水有着太大太大的魔力——因为水,周庄成了美丽的天堂;因为天堂周庄,人与自然才显现出如此的和-谐之美。当然,我也深知,这种和-谐之美,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展现。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六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

2、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找出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4。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三)、巩固:朗读课文。

(四)、小结“作者在不同的季节游周庄,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2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情况,抽查后一齐背诵。接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

烘托渲染写景。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最后由“天上”写至“地上”。

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3、品读散文语言。

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

(三)、小结: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巩固:

熟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

2、用“移步换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一篇描写“所见所闻所感”的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七

1、 能通过欣赏、朗读初步体会周庄的水韵美。

2、 能划出优美的句子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 通过探究训练,学会用生动贴切地句子描述自己的所见。

1、 通过朗读、寻找优美语句感受语言美。

2、 学会描述自己的所见。

1、 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周庄、感受周庄的水韵美。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有同学到过周庄吗?

学生回答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睡莲,清丽可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一起去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幻灯片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展示播放周庄视频资料(以“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后,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周庄。(幻灯片出示)

(三)、细读课文部分选段

请同学们听课文片段朗读后,并试着同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第三次所见之景。

参考:可以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幻灯片出示)

(四)精读课文第五节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次所见之景,划出你认为能突出周庄美景的句子,读读并说说理由(幻灯片出示)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贴切传神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评价。

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将周庄之水描绘地柔情万般,韵味十足,这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正好相匹配。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另一个水世界“威尼斯”。

(四)拓宽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

看了这一组图片后,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一组周庄和威尼斯的图片)

参考:周庄:朴素清纯 威尼斯:富丽堂皇

小结:这一节课,同学们和我在作者的带领下,通过观赏、朗读、寻找优美语句一起感受了周庄的美,其实像我们身边的美景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我们一起去发现、去保护、去描绘。相信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世界会应为我们人类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建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吧。

(五)作业

1、写作训练

如果我去周庄,我会这样来描写它……

2、辩论题

如果你是当局者,你认为一座城市是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持古镇旧貌重要?

2 抽学生回答。

3 让学生指出三次游周庄的时间和天气,据此领略比喻的贴切之处。

作者第一次去周庄,时值“仲春”,又在雨中,景色虽美,印象却不深,所以用“水墨画”比喻,恰到好处;第二次游周庄是在雪后的冬天,古老的小城与清新的白雪,色彩对比强烈,所以喻之为“版画,”与前者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一为粗线条的勾勒,精深细致的刻画;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景色和情调与前两次又有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实际情况这一夜的景色,由岸上写到河中,由光带写到花船,有章有法,意境幽美,衬以节日的礼花,惊喜的欢呼,都渲染了周庄水乡欢乐的气氛,并且将小镇古老悠远的历史和五彩缤纷的现实联系了起来。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八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2课时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周庄水韵教案篇十九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3、品析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一、导入。

被称为“漂浮之都”的“水城”是意大利哪个旅游城市?(威尼斯)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景点在哪?(周庄)这两个旅游景点的共同点是什么?(水多、桥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周庄的材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讨论、明确: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1)齐读第1—3段的文字。

(2)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

讨论、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3)找出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

讨论、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5)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水中的倒影是清晰的还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一些词来形容,(斑斓)、(朦胧炫目)(斑斓迷离);作者还描写了小石桥,都举了哪些桥?这些桥都是一个样的吗?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很有特色,各呈风采;“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除此以外,作者还用什么将街道和楼宅连缀为一体?(桥)。

(6)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板书:

小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流水上石桥各呈风采诗情画意。

人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四、作业:课后习题二、三。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4—6段。

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叙写三次去周庄的印象,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概括的第二到第四幅周庄水韵图。三次游历周庄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作者的观擦角度和详略安排也不一样。

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3、过渡: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4、品析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尤其是文中所使用的比喻非常生动而贴切,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4)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5、小结:课文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又调动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绘形写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6、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周庄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讨论、明确:从岸上写到水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7、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讨论、明确: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三、教学总结。

本文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四、作业。

课下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这部分。

板书:

周庄水韵教案篇二十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294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