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还应该具备灵活性,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注意合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教学过程冗长或紧张。[教案名字9]
机械效率教案篇一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效率教案篇二
一、知识回顾:
理解: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注意:1、做功:w=fs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物理学习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物理学习技巧。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机械效率教案篇三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案篇四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生:讨论回答。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机械效率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总功的概念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效率教案篇六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建议。
机械效率教案篇七
1.掌握用秒表和卷尺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2.针对实验课的特点教育学生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准备秒表二块、红色发令旗一面,一个口哨,长卷尺一个,少量石灰粉。男女同学各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四人,教师也可以参加)每位同学准备一支笔和一张表格。
(三)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因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好坏对学生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上实验课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重复课本序言中第二节部分内容。
二、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1.测量距离(路程)。
教师指导三名学生用卷尺从百米起点(或某一位置)量出25米和50米两段距离后用石灰粉画线标明如图1所示。
2.说明小组责任分工及轮换顺序的规律。
方法:让第一组的四名学生按图2所示的位置站好后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轮:乙同学把红色发令旗向下甩下(发令)后,甲同学开始起跑。丙、丁二位同学分别在25米处和50米处开始按表计时,当甲通过后,丙、丁二人分别把甲通过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各自记录在自己手中的表格上。
第二轮:甲代替丁计时,丁代替丙计时,丙代替乙发令,乙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跑步,丁和甲给乙记录跑25米和50米所用的时间。以后各轮以此类推。每人完成一次跑步(50米)、二次计时(25米处和50米处)和一次发令后再换下一组的四位同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
3.填表计算平均速度并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进行完的小组同学聚在一起把自己跑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重新填在表格内并根据数据计算自己的跑25米和50米的两个平均速度。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上述讲解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还没有做实验的实验小组可提前分好工,确定出甲、乙、丙、丁的顺序及做好跑步前的准备工作。提醒那些实验过的小组要认真进行填表计算和组织好讨论,整理讨论题的答案。
注:若条件允许(有四块秒表)可以两个实验小组一起进行,更富有竞争性和兴趣性。口哨的作用是提醒计时员精神集中,记时准确。
四、总结实验。
教师注意对实验过程中表现好、记录认真计算正确、讨论积极热烈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实验差、纪律差的学生提出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8。
【评析】。
这个教案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对实验的全过程组织的很严密,层次、步骤很合理。二是充分注意了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个实验因为是在操场进行,相比之下比在实验室中做分组实验难度要大很多,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否则将会出现乱乱轰轰的现象。另外,因是第一次实验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机械效率教案篇八
2、指名读字卡,然后指名组词,自荐用上那个词说句话。
3、小组内进行读字、组词、说话练习。
二、读课文,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去干什么?
(2)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说说植物园怎么样?同学们参观认真吗?你怎么知道的?
(2)交流。
(3)朗读指导。
3、学习3—6自然段。
(1)引读3—6自然段。
(2)师:发生什么事了?
(3)师生交流。
(4)朗读指导。
3、各自读第7自然段,说说如果当时是自己在场会怎样想,怎样做。
4、齐读第8自然段,师提示“会心的微笑”处要读得缓慢、高兴。
5、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6、自荐读,比比谁读得更生动(从语音、语气、表情等方面评价)。
7、各自读课文,要求:
完整、仔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读。努力读出自己的'最佳样子。
8、反馈(选一两个段落即可)。
三、练习。
一()眼睛一()小手。
一()嘴一()人。
句式训练:第六段。
这里有一片农田。这里有一片()农田。
小光举起一个书包。小光举起一个()书包。
四、指导写字。
同字框要打开;专的点不要太短;双耳旁要两笔写成。
五、作业。
a、读生字卡片,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在校园或其他地方找到失物,该怎么办?
教学反思:
这是失败的教学,表现在:
1、“同、级”的书写应放在学完第1小节后,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书写。
2、朗读指导不够,我很困惑:这样的课文,怎样进行朗读练习。
但也有好的一面:
作业的布置倒是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机械效率教案篇九
(苏东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用秒表和卷尺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2.针对实验课的特点教育学生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准备秒表二块、红色发令旗一面,一个口哨,长卷尺一个,少量石灰粉。男女同学各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四人,教师也可以参加)每位同学准备一支笔和一张表格。
(三)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因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好坏对学生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上实验课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重复课本序言中第二节部分内容。
二、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1.测量距离(路程)。
教师指导三名学生用卷尺从百米起点(或某一位置)量出25米和50米两段距离后用石灰粉画线标明如图1所示。
2.说明小组责任分工及轮换顺序的规律。
方法:让第一组的四名学生按图2所示的位置站好后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轮:乙同学把红色发令旗向下甩下(发令)后,甲同学开始起跑。丙、丁二位同学分别在25米处和50米处开始按表计时,当甲通过后,丙、丁二人分别把甲通过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各自记录在自己手中的表格上。
第二轮:甲代替丁计时,丁代替丙计时,丙代替乙发令,乙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跑步,丁和甲给乙记录跑25米和50米所用的时间。以后各轮以此类推。每人完成一次跑步(50米)、二次计时(25米处和50米处)和一次发令后再换下一组的四位同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
3.填表计算平均速度并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进行完的小组同学聚在一起把自己跑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重新填在表格内并根据数据计算自己的跑25米和50米的'两个平均速度。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上述讲解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还没有做实验的实验小组可提前分好工,确定出甲、乙、丙、丁的顺序及做好跑步前的准备工作。提醒那些实验过的小组要认真进行填表计算和组织好讨论,整理讨论题的答案。
注:若条件允许(有四块秒表)可以两个实验小组一起进行,更富有竞争性和兴趣性。口哨的作用是提醒计时员精神集中,记时准确。
四、总结实验。
教师注意对实验过程中表现好、记录认真计算正确、讨论积极热烈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实验差、纪律差的学生提出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8。
【评析】。
这个教案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对实验的全过程组织的很严密,层次、步骤很合理。二是充分注意了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个实验因为是在操场进行,相比之下比在实验室中做分组实验难度要大很多,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否则将会出现乱乱轰轰的现象。另外,因是第一次实验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一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用具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出复习内容:
1.使用杠杆、滑轮各有什么好处?2.什么是功?功的计算公式?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使用机械能够省力,能否省功呢?引入课题:本节课我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在引入(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的基础上,演示实验。
比较实验1和实验2计算结果,探究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分析使用机械不但不省功,而且费功的原因:
额外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使用机械时,总共做的功。巩固练习:
点拨:w总=w有+w额。
在上面实验、计算及分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总结有用功、总功的计算方法。点拨:公式w有=gh中,g代表物体重力,h代表物体升高的高度;公式w总=fs中,f代表施加在杠杆上的力,s代表该力移动的距离。
1、组织学生看书“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表达式。
1、概念: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表达式:
1、起重机做功时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40%,另外的60%是额外功.抽水机做功时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2、起重机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小于抽水机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但是起重机做的有用功不一定比抽水机做的有用功少,而起重机做的总功不一定比抽水机做的总功多。
(2)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
(3)求解机械效率的思路:先求有用功:w有=gh或w有=fs再求总功:w总=fs;最后求机械效率:
1、提出问题:要测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哪些器材?需要测哪些量?
2、组织学生检查器材是否齐全。
3、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1)按照图示安装滑轮组,算出钩码的重力并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2)匀速竖直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慢上升,读出拉力f的值,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3)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4)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两次上面的实验。实验表格:
注:学生实验过程中,将实验步骤及实验表格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小结:根据实验数据小结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
拓展:思考若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机械效率是否相同?且用实验验证。(用两定、两动的滑轮组提升与上面相同的重物)。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对人们有用的功;
二、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机械效率是不同的。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二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总功的概念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四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2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五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六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说明与建议。
有用功和总功。
想想议议。
动手动脑学物理。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七
(孙大栋)。
教学题目四、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
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指出: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额外功,即减少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小结: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
作业: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教师要把实验过程再写详细些。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八
教学题目四、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
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 ,指出: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额外功,即减少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小结: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
作业 :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教师要把实验过程再写详细些。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九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生:讨论回答。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机械效率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总功的概念 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38836.html】